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4 03: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发布,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正在变革。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问题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字】:小学数学 方式 改革 实践

新的课程标准纲要的发布,对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不能再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死记硬背,还要为培养学生以后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它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键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想,去发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平时在课余时间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课堂引入情境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章时,让学生来做一个游戏,每人的桌子上放有一个杯子子,请你分别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杯子,你能发现什么?请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不一样的,答案当然各色各异,老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与生活相结合,边玩边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小学生在学生未知的知识前,有一种自然的恐惧,学习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所以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后,还要教会他们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以致用一直都是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层次,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来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生只有深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才会慢慢的喜欢数学。

如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电饭煲要制作成圆柱体,而不制作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他们想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形的面积最大,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最好制成圆柱体,这样它的容积就大。由此而引出了学生的许多想法,有的想到饭碗,水桶,米桶等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甚至有学生想到人的脑袋生成圆形也是为了装更多的东西。

三、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小学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有有问题时才让学生偶尔发言,其弊端是明显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当中,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效率才高。如果学生不做、不想、不参与,老师也不会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掌握知识的程度。

例如,在上“什么时周长”这一节课时,在课前可以通知学生 准备一片树叶带到学校来,对于这个要求学生们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在课前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沿着树叶的边缘摸一圈,然后用纸把树叶的形状画出来,同学们都积极的去观察会出现什么图形,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老师就可以开始今天的课程。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的动手,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培养了其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

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表现自己。老师只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当成朋友,才能获得学生的心,在新的教育方法、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会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学生看在眼里,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进行,是老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得好,学得精的必要因素。实践:某教师教学《可能性》时,为了深化理解“可能性”,玩了一个3人投篮的游戏,游戏规则:每人投篮5次,投中次数多的赢。其中有一个人就是老师本人,学生兴高采烈。

师:今天我也要来参加这次投篮比赛,不要看我个子矮,其实我是一个投篮高手,现在我要和2名同学进行投篮比赛,你们觉得我一定会赢吗?(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讨论得出:不一定会赢,只能说可能会赢。

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投篮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深化了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因此老师只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当成朋友 才能获得学生的心,在新的教育方法、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 系会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

因此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培养学生以后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传: 邓小梅 更新时间:2014-1-4 14:07:55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蕴应该回归原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改革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相应的评价制度,其次才能谈到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式 改革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的文化品格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累积并富有持久生机的默会知识。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品格却会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地伴随他们一生。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数学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品格。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必须靠教师去实施和完善。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否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只能是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学、和学生一块学,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学的机会和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能只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更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已经铺好的“路”。在课堂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去当小老师,适当的让学生去讲解练习,体会学习数学的愉悦和成功感。新时代对人的要求不再只是考高分,而是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才是对人最重要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必须改变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平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亲切和关爱。在表扬和批评中,语言要委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我班上的起煌小朋友,这孩子可聪明了,但是上课时经常不专心,字迹又潦草。这样的小朋友自尊心又强。表现不好可不要立马批评,这时要找找他的优点。先表扬,在适当的批评等等。其次,考核制度也要变革,要改变以往“以考试定乾坤、以成绩定优劣”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要全面,要能体现发展性,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如: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可他善于帮助别人和很懂礼貌。这样的学生也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数学。

有了前两者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惧怕心理,即使不怕老师的,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以来,学生的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没有得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和保护,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表现越来越懒,丧失了探索的欲望,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没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常常在课堂导入时采用和学生谈话或聊天的形式。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和小朋友握握手,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和老师之间也没有了距离,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握完之后,我伸出刚和小朋友握完手的右手。问学生:几根手指?学生会说:5根。然后我又问:几个几?生回答:1个5。然后在加上,和我握手的小朋友的手再问:几根手指?几个几?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在课堂中,对学生说话也要讲究,要体现平等。比如在学生出错时对学生说:再想想好吗?相信你一定能想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在学生理解错误时说:再把题目读一遍行吗?你是位很爱思考问题的小朋友,再想想看。在学生有创造时,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关注他的,学生还会有所顾忌吗?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们标新立异。对孩子们创造性的做法或发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课堂探索由于是好奇心驱使,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3、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讲解新授“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我出示46-24=在教学笔算时,有位学生提出:能不能从高位减起?我非常惊讶,这简直太有创意了!我鼓励同学们去大胆研究,学生在计算65-28时,得出结论,必须从个位开始减起。所以要鼓励学生质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受到,课改不仅仅让孩子们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程,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育发展的同时,新的、更好地教学方式势必取代那些消极的教学方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革,不断更新。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总结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当今小学数学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如何以互动促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略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人机互动探究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1、变教材知识的“静态呈现”为“动态探究”。利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点,将教材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型课件,为学生创设人机互动的探究氛围。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把教材中“静态知识介绍”制作成网络型课件,变为学生的“动态生成与体验”性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深刻体验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与分类。特别是在三角形的分类中,发挥多媒体“可重复性”的优势,学生只要拖动鼠标,移动各个三角形,就可以轻松实现不同标准的三角形分类了。在这样的变“静态知识呈现”为“动态生成”的人机互动氛围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构建了自主与合作型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刻理解新知,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创新意识,张扬了学生个性。

2、以《几何画板》为平台,创设互动学习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几何画板》是基于学生、教师互动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极好的学习软件。以此为平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动中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环节中,寻找知识的真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试着画出一个长方体的轮廓图,并思考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电脑边讨论,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比棱的长短)、移一移(移动面并重合)发现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又提出“左右两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六个面又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先让学生猜测,后在电脑上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经过学生努力,证实自己的猜测(长方体的上下前后的面积都相等,左右两面面积相等),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脸。《几何画板》的使用,也为学生探究长(正)方体表面积意义与计算方法等,提供了一个“做数学”的互动空间。

综上所述,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人机互动中,学生获得了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自主与合作式的生成性学习,实现了师生角色、教学与学习方式等行为的转变,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清晰化,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互看、听说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探究有难,引导学生相互看。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难于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况且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单凭个人能力是很难理解知识的。这时如能引导学生适当看看别人动手操作、演算过程等,可使学生受到启发,达到了解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当小老师,体验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中,会更加想学,乐学,更容易掌握知识。

2、创设听说互动氛围。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课堂中,如能创设形式多样的听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构建新知,发展其思维能力。其一,根据重难点,实现组内或组间互动。如让学生结合学具说几何体的特征、公式推导过程、说知识的发现过程或说说问题解答策略多样性等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其二,角色变换,实现讲台上下互动。课堂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理解的知识,尽量不提示,可以以“擂台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上台,面对全体操作演示、讲述个人想法或讲评他人作业等。这种师生角色变换,变讲台为课桌,更能激发学生乐听、乐看、乐思、乐学,使教师 “站”到学生里面去,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让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其三,将“辩论”引入课堂。在平常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各持自理,争个不休,无法统一认识的现象。教师如能利用延时评价,不急于表态,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按各自理由,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更能激发学生说与倾听的兴趣,相互补充,促进理解,集智取长,协作创新,让说与倾听得于升华。

三、创设互助、互考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创设“互助”氛围,实现共同进步。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课堂中鼓励学生发扬互助精神,先会帮后会,不但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优势互补。互动中的“生生互助”,比教师的“助”更乐意接受,因为学生减少了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心,自然会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伸出你友爱之手,帮帮你的同学好吗?”让他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人。通过及时的互动,学困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掌握了新知,消除了心理障碍,开心了。而这些小老师也显得很有成就感。在互助中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当你的同学碰到困难或受挫折时,你要真诚地,耐心地去鼓励对方,不挖苦对方,给予对方安慰和帮助。只有学生间心心相通了,头脑才会“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才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创设互考氛围,由“教师出题”转变为“学生出题”。平常练习课大部分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给学生练习的,学生往往会感到知识乏味,简单重复,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很被动,甚至产生“克隆式”的思维现象,学习效果不佳。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复习一课,转换出题角色,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数206.180。“请你做小老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组间或全班内交换解答,看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经过学生积极互动,出现这样的结果:小数读作(),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小数以()分界;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位上;改写二位小数是();小数中间的“0”可以去掉吗?小数中各个数字里各有几个计数单位;206.180米=206()1()8();206.180小数点先向左移三位后是(),再向右移两位是()„„。在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研究、主动学,形成了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同桌考,小组考,个体考全班的互动形式,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学生成了思维的主体,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又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从而这一课的知识巩固性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

四、创设多元互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学习不象语文课那样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单一的数学课堂评价,巳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让学生学有激情,学有动力,学有反思,学有自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设“多元评价”氛围,为持续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课堂中,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充满人文色彩的氛围中,敞开心扉,真诚客观地评价对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其树立自信,为今后数学学习提供了动力支持。

1、创设生对师的评价氛围。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对老师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那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倾听学生心声,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增进师生感情,改变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能促进教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数学课,喜欢思维,喜欢反思,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自评、生生互评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对自己或别人的思维过程、情感与态度、交流与合作等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引导:“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新知的?你懂得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能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能否在合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否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是否尊重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等等。学生在互评或自评中,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取长补短,多方位的从对方评价中认识自我,寻找差距,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树立更高、更远的目标,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总之,以互动促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独立思考应是学生互动学习的前提。没有互动前的“独立”,互动学习便是一种摆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教师必要的主导性作用,努力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互动学习将会更具成效,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陈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尹旗学校——陈峰

在北京市某中学一个班的社会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幸福”。本想启发大家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可一个小男孩语出惊人“如果现在从天上掉下一颗炸弹,把咱学校炸了那就幸福了。”同学们赞同地鼓起了掌。另一个男生又加了一句:“对,要是地震也行。”这可能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但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总结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

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

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

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面对这两大“悲剧”,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转变教师角色,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现就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转变教师角色,指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

如我在引导学生解决下面这道应用题时是这样做的:“在一次跳远比赛中,王华跳了3.06米,比李明多0.2米,张华比李明多跳0.14米。张华跳了多少米?”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把题目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问题是“张华跳了多少来?”,张华跳的远度和谁有关呢?

生:和李明有关。

师:李明跳了几米知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李明跳的远度跟谁有关呢?怎么算呢?

生:因为李明是跟王华比的,所以要根据王华的远度来计算。

师:这道题目大家会做了吗?

他说:“我看这样的题目就像上下楼梯一样,算完第一级楼梯上的算式22—9=13,接下来我就观察算式分别是23—9,24—9,25—9,于是我就依次写出得数14,15,16,到了25—9完成以后就改成下楼梯了,从25—9=16开始,下一级楼梯上的算式是25—10=15,接着是25—11,25—12,于是我又依次写出14,13。”这位学生观察到了算式之间的内在规律,并能与上下楼梯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难能可贵。此时教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很快又有学生发现了问题:“25—9=16是最高一级台阶,那么24—9和25—10在同一高度又比最高台阶少一级,所以结果都是15,同一高度的两个算式只要算出一个,就能得到另一个结果。”

对于以上两种算法,教师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思考、大胆联想的好习惯,同时也对他们发现的规律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里的重点是规律的发现,为了避免学生死套规律,教师又将算式的顺序全部打乱,重新安排在台阶上,再让学生计算,教师问:“能不能按刚才的规律完成?”学生观察后感到不可以,认为没有规律,只有逐题计算,虽然事实上规律没有了,但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然存在。此时教师追问:“怎么办也能很快地完成计算呢?” 又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二、切合实际,建立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人课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又如,老师让小组回答问题时,小组里的人推来推去,显然,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1、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同时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一位教师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的问题:元旦快到了,一、二班准备召开元旦庆祝会,需要买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调查与统计。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

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思考。教师或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

2.制定计划

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了若干个问题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分小组和制定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由分成小组,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探究,或者就某一个问题的若干方面分组研究。同时制定探究计划,明确小组的探究方向、探究进程。

3.研究探索

这是探究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试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须明确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三是当探究过程受阻或学生无法研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得研究过程和谐地向前发展。

4.形成解释

学生要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表达自己的解释。当然探究学习中的解释不同于科学研究,它无需超越现有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对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表达他们的研究结果。5.反思、交流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顺昌县埔上中心小学肖金凤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与成绩。欣喜之余,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课改之路,不难发现,在热闹、放任与浮躁的背后,也折射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缺憾。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4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可忽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做到有效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应具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入新课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条流淌的小河。

生2:我看到了河上还有一座小桥。

生3: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

…………

几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到了兔子。教师急了问:“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兔子吗?”当教师终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兔子上,希望导入乘法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六只兔子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数的,问了好几个学生都是一样,有的干脆说一眼就看出来的,不用数。于是老师又急了,问道:“有没有是两个两个数的?”…………

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目的不明确,问了些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不易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出现非教学活动的倾向。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重新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谁能一眼就看出图上有几只兔子?

(2)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出来的?

这样的提问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的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吗?”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极富有启发性。

此外课堂提问还应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只有有意义的提问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有效环节和决定途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重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练习

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使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进行如下练习。

A、说明下式相等的理由1/3=2/6=5/15=6/18=8/24=13/39

B、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8/40=()/203/4=()/2032/80=()/203/10=()/20 通过让学生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和不改变大小的填空,在极具针对性的练习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对话交流、资料链接、情境再现等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外,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让每一个学生的手和脑子都动起来 阳城县第二小学原巍峰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又一次改革,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这次改革的主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高段数学教研组 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者:朱爱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论文[5篇材料]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 2009-05-19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溶入生活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五篇范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实验报告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提倡,学生减......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数学知识,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传统的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