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
2009-05-19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溶入生活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需要有与世界知识接轨的人才,而今的教育现状,确实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高潮。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改掉以往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轻松自然的溶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受每一位学生,充分的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反映,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当中教师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到得的成绩,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 1
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须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目的。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在活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所学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进,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如:物体长度的测量,操场面积的计算等无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使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灵性。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我设计了,“今天请同学们当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长10米,宽8米,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你设计出最佳方案。”教师让学生在长方形空地上设计建造花圃图,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当小设计师的愿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设计出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设
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梯形的,还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由多种图形组成的。这样实现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是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由思考-评价-参与-合作
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体会数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积极评价
当今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给予巧妙的评价,如回答得较好的要以赞美的语言来评价;回答不够理想的,教师也要以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而不能用那种粗暴的、武断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回答,特别是那些生性较为胆小、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教师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善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观,使学生的回答受到重视并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评价。
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度的竞争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口算练习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回答得又精彩又响亮。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既能激发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合作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集体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与当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置及教学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我深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的我任重而道远,我只
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并伴随课程改革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传: 邓小梅 更新时间:2014-1-4 14:07:55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蕴应该回归原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改革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相应的评价制度,其次才能谈到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式 改革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的文化品格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累积并富有持久生机的默会知识。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品格却会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地伴随他们一生。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数学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品格。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必须靠教师去实施和完善。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否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只能是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引导学生学、和学生一块学,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学的机会和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能只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更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已经铺好的“路”。在课堂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去当小老师,适当的让学生去讲解练习,体会学习数学的愉悦和成功感。新时代对人的要求不再只是考高分,而是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才是对人最重要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必须改变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平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亲切和关爱。在表扬和批评中,语言要委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我班上的起煌小朋友,这孩子可聪明了,但是上课时经常不专心,字迹又潦草。这样的小朋友自尊心又强。表现不好可不要立马批评,这时要找找他的优点。先表扬,在适当的批评等等。其次,考核制度也要变革,要改变以往“以考试定乾坤、以成绩定优劣”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要全面,要能体现发展性,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如: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可他善于帮助别人和很懂礼貌。这样的学生也要表扬和鼓励。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数学。
有了前两者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惧怕心理,即使不怕老师的,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以来,学生的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没有得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和保护,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表现越来越懒,丧失了探索的欲望,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没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常常在课堂导入时采用和学生谈话或聊天的形式。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和小朋友握握手,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和老师之间也没有了距离,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握完之后,我伸出刚和小朋友握完手的右手。问学生:几根手指?学生会说:5根。然后我又问:几个几?生回答:1个5。然后在加上,和我握手的小朋友的手再问:几根手指?几个几?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在课堂中,对学生说话也要讲究,要体现平等。比如在学生出错时对学生说:再想想好吗?相信你一定能想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在学生理解错误时说:再把题目读一遍行吗?你是位很爱思考问题的小朋友,再想想看。在学生有创造时,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的、关注他的,学生还会有所顾忌吗?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创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们标新立异。对孩子们创造性的做法或发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课堂探索由于是好奇心驱使,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果自然很好。
3、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讲解新授“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我出示46-24=在教学笔算时,有位学生提出:能不能从高位减起?我非常惊讶,这简直太有创意了!我鼓励同学们去大胆研究,学生在计算65-28时,得出结论,必须从个位开始减起。所以要鼓励学生质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受到,课改不仅仅让孩子们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程,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教育发展的同时,新的、更好地教学方式势必取代那些消极的教学方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革,不断更新。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发布,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正在变革。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问题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字】:小学数学 方式 改革 实践
新的课程标准纲要的发布,对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不能再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死记硬背,还要为培养学生以后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它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键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想,去发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平时在课余时间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课堂引入情境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章时,让学生来做一个游戏,每人的桌子上放有一个杯子子,请你分别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杯子,你能发现什么?请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不一样的,答案当然各色各异,老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与生活相结合,边玩边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小学生在学生未知的知识前,有一种自然的恐惧,学习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所以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后,还要教会他们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以致用一直都是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层次,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知识,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来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生只有深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才会慢慢的喜欢数学。
如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电饭煲要制作成圆柱体,而不制作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他们想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形的面积最大,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最好制成圆柱体,这样它的容积就大。由此而引出了学生的许多想法,有的想到饭碗,水桶,米桶等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甚至有学生想到人的脑袋生成圆形也是为了装更多的东西。
三、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小学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有有问题时才让学生偶尔发言,其弊端是明显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当中,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效率才高。如果学生不做、不想、不参与,老师也不会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掌握知识的程度。
例如,在上“什么时周长”这一节课时,在课前可以通知学生 准备一片树叶带到学校来,对于这个要求学生们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在课前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沿着树叶的边缘摸一圈,然后用纸把树叶的形状画出来,同学们都积极的去观察会出现什么图形,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老师就可以开始今天的课程。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的动手,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培养了其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
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表现自己。老师只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当成朋友,才能获得学生的心,在新的教育方法、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会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老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学生看在眼里,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进行,是老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得好,学得精的必要因素。实践:某教师教学《可能性》时,为了深化理解“可能性”,玩了一个3人投篮的游戏,游戏规则:每人投篮5次,投中次数多的赢。其中有一个人就是老师本人,学生兴高采烈。
师:今天我也要来参加这次投篮比赛,不要看我个子矮,其实我是一个投篮高手,现在我要和2名同学进行投篮比赛,你们觉得我一定会赢吗?(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讨论得出:不一定会赢,只能说可能会赢。
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投篮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深化了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因此老师只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当成朋友 才能获得学生的心,在新的教育方法、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 系会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
因此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培养学生以后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数学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陈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尹旗学校——陈峰
在北京市某中学一个班的社会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幸福”。本想启发大家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可一个小男孩语出惊人“如果现在从天上掉下一颗炸弹,把咱学校炸了那就幸福了。”同学们赞同地鼓起了掌。另一个男生又加了一句:“对,要是地震也行。”这可能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但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总结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
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
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
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面对这两大“悲剧”,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转变教师角色,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现就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转变教师角色,指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
如我在引导学生解决下面这道应用题时是这样做的:“在一次跳远比赛中,王华跳了3.06米,比李明多0.2米,张华比李明多跳0.14米。张华跳了多少米?”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把题目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问题是“张华跳了多少来?”,张华跳的远度和谁有关呢?
生:和李明有关。
师:李明跳了几米知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李明跳的远度跟谁有关呢?怎么算呢?
生:因为李明是跟王华比的,所以要根据王华的远度来计算。
师:这道题目大家会做了吗?
他说:“我看这样的题目就像上下楼梯一样,算完第一级楼梯上的算式22—9=13,接下来我就观察算式分别是23—9,24—9,25—9,于是我就依次写出得数14,15,16,到了25—9完成以后就改成下楼梯了,从25—9=16开始,下一级楼梯上的算式是25—10=15,接着是25—11,25—12,于是我又依次写出14,13。”这位学生观察到了算式之间的内在规律,并能与上下楼梯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难能可贵。此时教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很快又有学生发现了问题:“25—9=16是最高一级台阶,那么24—9和25—10在同一高度又比最高台阶少一级,所以结果都是15,同一高度的两个算式只要算出一个,就能得到另一个结果。”
对于以上两种算法,教师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思考、大胆联想的好习惯,同时也对他们发现的规律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里的重点是规律的发现,为了避免学生死套规律,教师又将算式的顺序全部打乱,重新安排在台阶上,再让学生计算,教师问:“能不能按刚才的规律完成?”学生观察后感到不可以,认为没有规律,只有逐题计算,虽然事实上规律没有了,但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然存在。此时教师追问:“怎么办也能很快地完成计算呢?” 又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二、切合实际,建立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人课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又如,老师让小组回答问题时,小组里的人推来推去,显然,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1、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同时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像一位教师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的问题:元旦快到了,一、二班准备召开元旦庆祝会,需要买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调查与统计。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
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思考。教师或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
2.制定计划
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了若干个问题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分小组和制定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由分成小组,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探究,或者就某一个问题的若干方面分组研究。同时制定探究计划,明确小组的探究方向、探究进程。
3.研究探索
这是探究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试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须明确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三是当探究过程受阻或学生无法研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得研究过程和谐地向前发展。
4.形成解释
学生要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表达自己的解释。当然探究学习中的解释不同于科学研究,它无需超越现有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对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表达他们的研究结果。5.反思、交流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龚建军
南昌市香溢花城小学
邮编330039 联系电话*** 【摘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关键词】:教学评价 改革 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的不适应已逐渐显现出来。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维评价,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 过分注重短期、集中的终结性考试评价,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评价主体单一,总是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总之,原有评价制度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很有体会,下面略谈一、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分数,应重点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动力。
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是评价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优化解决问题意识、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的“过程和方法”就是要考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操作的流程、科学思维的方法等体现过程的因素。如课堂参与(注意听讲、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学习方法(会制定计划,会预习、复习,能利用网络资源),课外学习(有做课外习题、参与竞赛、研究性学习)。
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关注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探索真理,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关心科学、,接触社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共享成果。因为,情感、态度是靠养成的。《课标》也多处指出,如“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体 会数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成绩,而且要发现潜能,了解他们需求,帮助他们确定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多方式评价学生。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其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评价时间方面还可以有日评、周评、阶段评、终评相结合。
多方法评价学生,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了解,并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在我的数学课堂中,经常有学生会发现不同一般的解题策略,这时我会翘起大拇指,由衷地赞美他。并将他的成绩记录下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师应重视评价的针对性和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听到有些教师经常用“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本人认为,这种评价用词过分,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因为这种评价缺少具体指向,并且是浅层次评价。国外有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表明用“你真努力”比“你真聪明”表扬学生效果会更好。那么,怎么做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呢?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然后以好的为榜样,要求后两类向他们学习。受到表扬的总是好的一类,受到批评的总是差的一类。考试好的还是好的,差的还是差的,差生进步了还是比好生差。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进步的动力。所有这些都是同学间横向的学习评价造成的。可以说这对整体而言是公平的,但对个体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关注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特点、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发生的变化。而纵向评价是指自我前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是与横向评价相对的,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征的关注,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让学生获得真实成就感的关键。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你比以前进步了”、“你的作业认真了”、“这几天你的计算正确率很高”、“你的字写得更漂亮了”等等。虽然我 们有时会发现这样评价,学生可能会有点不好意思,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除了课堂上侧重纵向评价外,还利用数学周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有个同学在数学周记中写到:我这一周听课非常认真,课堂上的内容我都能听懂,可回答问题时,我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为此我很苦恼。为什么我总比不过别人?针对该同学的问题,我在批语中写到:你的努力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老师也看到了,其实这一周你的收获很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还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这一周我感觉自己进步了很多,我最怕的应用题,现在做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可不知为什么,第五单元的考试中,我还是出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影响了成绩。我该怎么办?为此我在批语中写到:你进步了,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确实该引起重视。但好成绩是急不来的,它需要勤奋加细心的积累。只要你“厚积”了就一定会“薄发”的。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听到表扬。尤其是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更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得到肯定。只要教师在评价时,侧重纵向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生与自己比,淡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就能切实的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真实的成就感,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 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等进行评价。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由于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涉及教师个人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探求的深藏在其中的科学性、规律性的东西很多很多。在新课标的课改实践中,我的上述做法只是部分的尝试和探索,从中我也感受到了评价改革所带来的成 功与快乐,同时也历经了摸索途径上的挫折、辛劳和迷茫,主要的问题有:多元化、多层面评价中评价元素构成的科学取舍问题;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评价中的权重分配问题;评价改革所带来的工作量负担等问题。实践探索中,这些问题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靠以往的经验或主观直觉。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孜孜不倦地实践、探索和创新,学科教学评价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