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精心设计课堂设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设疑;归纳设疑;发散设疑;类比设疑;辨析设疑;思维能力培养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科学的课堂设疑是成功组织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加强学生横向和纵向知识的联系。通过回忆、联想等手段来完成学生对有关内容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批判和推理,使学生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其思维的广阔、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课堂提问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工作,学生能力培养方法的尝试中,精心设计课堂设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尤为重要。那么应采取哪些方式设计课堂设疑呢?
一、归纳设疑
在引入概念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某一类事物中单个事物的观察或想象,分析抽象出个别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从而归纳出这类事物的一般特征或本质属性,以形成概念。这就是归纳型问题设疑方式。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火灾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考虑这个问题:炉火的控制靠炉门开、关,炉门开则火旺,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会使空气流通,燃烧的更旺,也容易引起火势蔓延等,所以不能打开门窗。
我们通过学生的这一认知,展开讲解,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准确灵活运用。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提问方式,通过一些实验,引出复分解发生所需的条件。
归纳型问题设疑通过学生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从一些“特殊”的问题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培养学生在观察一些特殊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思维。
二、发散设疑
对于一些可以用多种途径解决的问题,或具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解决,这就是现今广泛流行的“开放题”。
例如:测定每毫升盐酸溶液中含有氯化氢的质量,你能有哪些方法?(简单叙述原理和要测定的数据)
方法一:用一定质量的锌粒与盐酸反应,测量用去盐酸的体积;
方法二:用一定质量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测量用去盐酸的体积;
方法三:用一定质量的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测量用去盐酸的体积;
方法四:用一定体积盐酸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测量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
方法五:用一定体积盐酸与足量锌粒反应,将过滤后的溶液蒸发称量,测量生成的氯化锌的质量;
方法六:用比重计测量盐酸的密度,查阅盐酸密度与浓度对照表。
“开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思考,发展发散型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类比设疑
类比型问题设疑好比搭桥引渡,使学生充分认识类似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性质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相同点以建立联系,突出不
同点便于区别。进行类比问题设疑时要因人而异,切合学生实际,合乎逻辑,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合理思维。现举例如下:
例一.学习了“催化剂”概念后,可以这样提问: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备氧气时,没有二氧化锰,放入少量的高锰酸钾,也加快了反应速率,此时高锰酸钾是催化剂吗?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要强化“催化剂”概念的实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的特点不单纯表现为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它有两个“不变”。
例二.为了加深对“水的电解”实质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都是水消耗的过程,二者变化的实质有何不同?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分子被破坏,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隔的变化。二者如此类比,加深了学生对于电解实质的认识,从而也区别了相关的物理变化的一些现象。
以上两种类比实例均体现了形似而质异。课堂教学中采用类比型设疑,使学生思路开阔,同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益处,也有利于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辨析设疑
针对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正、有误或完全错误的几种解答,让学生辨别正、误,并分析错在哪里。这就是辨析型问题设疑方式。
例如:学习溶液的内容后,不妨这样提问:
关于溶液的几种说法,其中哪些正确?为什么?
A.只有水才可以做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A错;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和稳定,均一指溶液各处性质相同,故B正确;溶液分为饱和与不饱和两种情况,不能单纯评价饱和溶液的浓与稀,比如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是一种极稀的溶液,故C错误;水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D错误。
由此可见,这类问题不能忽视概念中的某个条件,而概念模糊、推理不严现象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时有发生。所以,教师有必要运用辨析型问题设疑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疑问与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表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设疑能充分发挥启发功能,使学生的思维起伏跌宕,把知识融入其中。
总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设疑和思维方式,合理采用课堂设疑,有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王俊.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6,(01):164-165.
〔2〕李娟.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西南大学,2015-04-10.〔3〕周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