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作者从事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本文对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讨。情感产生于一定生活场景中,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再次,通过引导,加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另外,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从学生潜意识角度促进情感教育;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尤其还要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或就近资源,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情境创设;音乐实践;素质修养;校本资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音乐艺术因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情感的表达最为擅长。音乐表达的情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完美表达出人类最普通的情感经历、对象和情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评述音乐的情感性:“在各个领域里,音乐能扩充到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1]域。” 乐由情而发,情由乐而动。宋代陆游《鹧鸪天》中“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与元代王士熙《李宫人琵琶引》中“莫对琵琶思往事,声声弹出断人肠”都是对音乐表达情感的描述。
小学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处于情感品质和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美的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设置的第一目标,注重以情感人、以乐动人、以美育人的情感教育越来越突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同时也是音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教学氛围里,在音乐与师生的情感互动中,探索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情,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听之音、动之情、感之形、晓之理,从情感共鸣中体验到美,心中的美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结合自身长期的音乐教学,笔者对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老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2]学习。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表达的情感产生在一定的场境中。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要表达情感进行形象性描述,再对其环境进行设置、模拟,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以激发学生对应的情感和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并进而学着使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创设合适的情境,就需要音乐教师精心设计。例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先用孩子们较喜爱的《小鲤鱼历险记》的主题歌曲来组织课堂,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歌唱、表演、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了“可爱动物”的主题,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引导学生猜谜语、模仿孔雀,歌唱孔雀等活动让学生产生了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欲望,情感并得到延伸,让小学生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绿色家园,可爱的动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强烈的,它用旋律和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进而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使之感受音乐。悠扬的民族乐曲让学生感受其素淡、清远的韵味;奔放的旋律可使学生产生热烈、激情的震撼;轻松欢快的旋律令学生心情愉悦,产生欢跃的情境。在欣赏乐曲《小蜜蜂》的同时,使用多媒体播放花丛中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的画面,让学生从小提琴那纤细明亮的声音、紧密短促的节奏、上下颤动的旋律中,感受到蜜蜂轻盈的舞姿和上下飞舞、辛勤劳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其喜爱蜜蜂、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
由此可见,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情境创设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培养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或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自身参与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情感共鸣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可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亲身体验领略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音乐
[3]如感情一般,有波涛汹涌的时刻,也有宁静温和的时刻;有狂暴,也会安静”,就象我们的情绪一样丰富多彩,这种情绪变化体现在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上。在音乐课堂上,可通过引导学生多听、多唱对比性较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去检验不同情绪。
在音乐学习中,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及其对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来理解、表现、欣赏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各种生活感受。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动作激发自己的情绪来补充、来联想,潜移默化中使学习音乐由简单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如在教唱《大家来劳动》时,先以学生们身边的事情做引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里都会做哪些家务,做家务时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有没有通过劳动了解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是否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看到过去成果有否有成就感,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先激发起学生劳动时的感受。同时播放作为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孩子们一边聆听或歌唱一边模仿劳动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而且通过歌唱、表演等增加了对劳动的热爱,懂得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肩等,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同时如果能即兴编一些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带领他们表演,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昂,更快的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习节奏感强的《粉刷匠》、《春天举行音乐会》等歌曲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摇手铃,沙锤、碰钟或手、笔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配合节奏的进行,鼓励学生
大胆表演小小粉刷匠或春风、春雨、春雷的动作、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体验。这种方式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也赋予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会使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教育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反映着美好的情感,只有关系融洽了,才能使学生“信其师,受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才更愿意和教师相处,从心理上才会积极接受老师的教诲;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上,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尽可能缩短和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一起游戏、讨论、唱歌、跳舞,一起导演、表演作品,一起分担角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个成员;教师可经常给与学生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合作能力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实施情感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也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不断创新。
1.积极的情绪
教师外化的情绪总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并借此将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以饱满、高昂的情绪走进、贯穿课堂,也让学生潜意识中模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关爱、激励、正面的情感,用这些情感来激励、调动、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情绪上积极地、轻松地、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
2.丰富的、正确的生活情感体验
教师要注意生活情感体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情绪,教师本身也要真正理解,这样在传递情感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时不会迷失方向,从而迅速提高和发展音乐学习的效率。
3.透彻理解音乐内涵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思想性、艺术性等要仔细的品味,对其中的微妙情感寓意要有充分、透彻地理解。只有先做音乐作品欣赏者,才能做音乐作品的传播者。
4.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要以丰富的语言、动人的演唱、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生动、丰满地描述、塑造、表现作品形象,把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把抽象变成形象,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激发学生之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自发、感由心发,真正体验到音乐表达的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的目的。
5.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以情传声,以乐育人,是音乐教师启发孩子智慧的最好方法。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这种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顿悟、净化、升华。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时时刻刻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6.积极的学习心态
对音乐作品的正确、透彻理解,丰富、生动的塑造以及有效、激情的范唱或范奏,需要教师不
断加强学习,要有积极接触新鲜事物的心态,这样才能接触、理解新的音乐作品、新的作品情感表达,才能有机会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五、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加强情感教育
音乐校本课程是学生最熟悉的资源,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是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音乐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或借鉴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音乐形式,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创新,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充分、合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可以促进音乐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与实践性、过程性与合作性、开放性与融合性相统一以及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利用校本资源,还可使课程内容编排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传统性与时代性、可读性与欣赏性相融合,又突显地方文
[4]化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也可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地方音乐的开发与创作。
总之,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感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课的特点,以充分调动、激发、培养学生情感为指导思想,通过把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教育春风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刘婕.浅谈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大舞台,2010,(01):121-122 [2] 黄美华.我的教学主张 情境课程让音乐课成为儿童的真爱[J].新课程(综合版),2008,(07):16-17。
[3] 黄丹妮.音乐情感教学的共鸣人—学生[J].好研,2010,(06)
[4]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200p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就语文的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氛围;一言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1.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一言堂”贯穿到底,这怎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2.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呆板的作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工具。这样就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我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2.1散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授课时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所要表达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读出某种情调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这类学生多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阅读课文的能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通过阅读过后,教师用
一、两段作为赏析引导,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对剩下的内容进行理解,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2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农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再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在赏析课文时,教师要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加深对该知识点的把握。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了过去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灌”、“替”的做法,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②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③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④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探索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设计性实验、完善授课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多种方法,探讨激发中专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的途径,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理学学习兴趣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概念繁多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化基础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目前的中专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他们而言要学好生理学确实有一定难度。“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有较大的兴趣,他们往往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这门课程学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同仁借鉴:
1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就是要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即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知识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
医学生理学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PBL式教学,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首先从临床获取典型病例,根据生理学教学的需要进行删减,再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中引出多个问题;在授课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分组进行讨论;在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生理学基础知识后,教师再帮助其运用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前面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在分析、讨论病案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以达到掌握生理学知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精心设计,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实施,既可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
2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主导的教学手段。其动画演示、图片、动态的文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多媒体教学兼具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效果,具有清晰、美观、活泼生动和信息量大等优势。如能将板书、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综合应用,则可起到互补作用,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生理学教学中,很多复杂的生理过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它比口头表达更清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记忆。如物质的跨膜转运、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兴奋传递、肌肉收缩、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突触传递、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等复杂的生理学过程,如果仅用语言讲述,学生听起来感觉非常抽象,很难理解,不易记忆,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则变得形象、生动且容易理解。另外,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密切,教师在讲解生理功能时,往往需要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解剖学、组织学等形态学知识,但又不能耽误太多的的时间,而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生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了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生理学实验课只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好的实验方案去做。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服从地位[1]。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评价原则和考核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校的生理实验室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生理学设计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和考核,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进行生理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其兴趣和重视程度,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从而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凭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获得成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医药学人才[2]。
4完善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尽管多媒体课件在文字、图像、图表和动画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生理学教学依然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讲述。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重视授课的艺术性,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血液及血细胞的运输功能时,可以这样解释:在心血管周而复始循环的血液就象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而血液中的红细胞、血浆蛋白等就像漂流在这条河流中的船只,起着重要的运输功能,它们把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运送给全身的组织细胞,同时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这样,通过精美的画面、动态的图解演示和强化的听觉刺激,使抽象枯燥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变的生动、形象和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使每名学生做到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巩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助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等无形中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一般而言,教师得体的服饰,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无不显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的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优美的音色,恰当的语速和停顿都能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设计性实验、完善授课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多种方法,激发中专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铁建,方卓,覃玉智,等.生理学设计性实验评价与考核模式的探讨[J].实验医学杂志,2005,4(1):49~50.[2]郑梅,杨榆青,李莉,等.中医院校开展生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50~51.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谈自制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风景因创造而美丽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谈自制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育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音乐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同一首歌曲可以有多种演绎;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于是我们就找了自制小乐器这样一个切入点,希望能激发起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自制小乐器活动不仅是音乐的启蒙教育,也是整合学科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会是孩子们一次有趣而又有益的体验。近年来,我们将自制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在丰富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参与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我个人也逐步摸索出一些自制打击乐器进课堂的方法,现罗列几点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在敲敲打打中激发学生演奏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表现出音乐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乐器,让孩子们自由敲打、获得满足,并使其对这些乐器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带孩子们玩听辨游戏,以巩固对乐器的认识。如在游戏“听听找找”中,给学生听两种乐器的声音,使学生听听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并在找乐器的过程中,判断乐器的相同与不同,加深了对乐器音色的认识。接着我们又让孩子们玩“听听做做”的游戏,帮助其了解乐器的音色等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他们在认识感受的基础上学习表达。如玩大鼓和小铃的游戏中,当我在敲小铃时,孩子们就做小鸟飞、小鱼游等灵巧的动作,而听到大鼓响时,他们就做老虎、熊等笨重、凶猛的动物及幅度较大的动作。孩子们在自由敲打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了乐器的轻重快慢及其所能表达的情感,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在听听玩玩中奏响创新的序曲
当学生听的多了,想的多了,他们便有了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于是,我建议学生动动脑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学生们一听都非常高兴,有的同学将几个啤酒瓶盖用粗铁丝串起做成了响铃;有的则将易拉罐瓶装上沙石做成沙锤;有的将盛饼干的铁盒子包上一层绒布做成小鼓;还有的将一个奶粉桶加一个易拉罐捆在一起,就成了一件可同时演奏两种完全不同音响的打击乐器……可谓奇思妙想,应有尽有,每一种都能敲出特别的音响。学生的积极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在快乐的演奏中体验创新的愉悦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如果缺乏感情投入,也无法深入地表达音乐的内涵。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告诉学生要敲打出悦耳动听的节奏才是最棒的。学生带着强烈好奇,跟着老师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自己试探着更加完美的敲击方法,就这样,从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再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慢慢一拍一拍,一小节一小节的学习节奏的敲打,从散乱到整齐,从别扭到协调,学生逐渐学会了敲打各种节奏型,音乐课由开始的乱哄哄渐渐传出了有韵律节奏的击乐声。在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常见基本节奏型的演奏后,教师再鼓励学生把各种节奏型自主组合成几小节、一个乐段进行敲打,并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敲出这样的节奏,想表现什么。记得有一名同学敲打X X X X X 0 X X 的节奏,并说是模仿狗叫的节奏,另一名同学马上站起来接着敲打出 X X X X X X X 他说:我听见狗叫的声音是这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发了,又一名同学马上说:狗在咬人时是这样的节奏X X X X X X X X X X X X 0,他还补充到:狗叫得很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他们也为自己成功、新颖的演奏表现而高兴。
四、在情景演奏中畅享创新的妙趣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价值的重要方面是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创造的艺术。音乐作品的产生、音乐演奏活动的展开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加表现在个体的独特内心体验、感受以及审美趋向上。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要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尽情表现,在自制打击乐器的演奏中表现。教学中,我们首先抓住教材中一些带有情节的歌曲,从伴奏开始,引导学生用乐器来表现角色、情景等。我在上《春天举行音乐会》这课时,做了这样一个练习: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组通过搓揉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来表现风声;第二组用矿泉水的空瓶子装上绿豆或米粒发出“沙沙”的雨声;第三组有用装薯片的小纸筒、气球皮制成的小鼓模仿春雷的声音;第四组用玻璃杯倒水模仿泉水的流动声。这样孩子们边唱边奏,寓艺术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要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能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在音乐教学中增加乐器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这种教学的成果。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完整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我们今天的自制乐器来打击活动,即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演奏乐器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及理解能力。因此,我认为打击乐演奏活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数控机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控机床》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 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数控机床》出发,对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教改实施过程并对教改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