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精彩继续--小学音乐课堂小结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模版)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自己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敷衍了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五种方法:
1、拓展延伸法--以点盖面 豁然开朗;
2、任务驱动法--游戏作业 一箭双雕;
3、自由创编法--歌词创编 各显神通;
4、质疑问难法--不懂就问 明辨是非;
5、情感激励法--升华情感 潜移默化。
【关键词】课堂小结 音乐课堂 方法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精彩的导入就如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激情的授课就如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而完美的小结就如发动机,启迪着学生的思维。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所以形象地被称作“豹尾”。
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热情,同时性情也受到熏陶。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完美句号。我们音乐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一堂课的好结尾,就像名剧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和创造。
一、我的困惑--过尽千帆皆不是,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的三尺讲台犹如一个舞台,我们的教学犹如一场演戏,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在某些音乐课上(包括我自己)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草草了事,有时甚至还“忘记”了。去年我是第一次任教二年级,由于前几年我都教四、五、六年级的原因,因此我感到压力很大,信心不足,深怕教不好,误人子弟。有一次,我在201班上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一课,这首歌曲意在表达懂事的小朋友对母亲(或长辈)的爱与感激。我先从谈话引出妈妈之后,就直接请学生听了几遍歌曲,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然后就教唱歌曲,等学生歌曲学会之后,我来了一个简单的小结,请学生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报答你的妈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有的说:“我帮妈妈洗碗。”有的说:“我帮妈妈捶背。”有的说:“我帮妈妈扫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吵闹声中,下课铃响了……当时我总觉得学生是在敷衍我,他们的感情不是很强烈,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感激母亲。
二、我的思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课后我把我的困惑与同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一起交流。楼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我看,这节课上得不理想,主要是你的课堂小结没设计好。你只教会了学生唱这首歌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挖掘这首歌曲的内涵。你要重新设计课堂小结,通过深入地挖掘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无限感激和热爱。”楼老师,这一番话,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他曾说:“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关键。
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又重新制作了课件,在小结部分又添加了几幅有关主题--母亲的感人画面,并且配上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妈妈养育孩子的艰辛,最后再请学生欣赏阎维文演唱的flash动画版歌曲《母亲》。当阎维文那悠扬深情的歌声响起时,当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出现时,我分明发现有许多同学早已经泪流满面了。看到孩子们那充满泪水的脸庞,我想这时候语言已是多余的了。这样,我觉得这堂课才算真正的结尾了。
所以,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情感的挖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因此,课堂小结不仅仅是收尾,它应该是巩固本课知识、启发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情感、保持学习兴趣的过程。
一堂课如果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是结尾却草率收场,极有可能功亏一篑。要知道,精彩的课堂结尾会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也因此,课堂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要精心设计,留有余韵,避免虎头蛇尾。
三、我的尝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那以后,我就十分注意课堂小结的设计。因为我知道,一堂课的好结尾,可以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使他们对课堂内容深思求解,或对其有所启迪,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年来我在自己的尝试和学习下,感悟颇深,我把自己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归纳如下:
(一)、拓展延伸法--以点盖面 豁然开朗
韩愈说过:“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现代社会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拓展学生艺术能力,拓展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拓展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发展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在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经验与能力,促使个性的完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就在上个月,我非常有幸倾听了李峰老师执教的《单簧管波尔卡》,他那自然亲切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睿智独特的思维,天衣无缝、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以及机智流畅的教学过程,给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他设计的课堂小结部分,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单簧管波尔卡》是一节欣赏课。李峰老师在导入部分巧妙地设计出现三个玩具娃娃在欢快舞蹈,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到波尔卡的情绪特点;在准备部分他进行体裁的介绍,主题的哼唱,舞蹈地观看,音色的听辩,让学生直接感受波尔卡的情绪特点;在新授部分他通过聆听、分析、讨论、排序、游戏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波尔卡音乐的情绪特点。听课听到这里我还以为本课即将结束,但是出乎意料,李峰老师的课堂小结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请学生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合唱版《闲聊波尔卡》、舞蹈版波尔卡,让学生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一步了解波尔卡这种体裁的相关音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学生都是瞪大眼睛,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在观看、聆听、欣赏,当学生看到波尔卡舞蹈片断时,有些学生还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做起了动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这一举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通过这一系列的潜移默化多感官的刺激必然使学生对于明朗、活泼、充满朝气的波尔卡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我想我一定会永远记住这节精彩的音乐课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许多课中都可以运用拓展延伸法。
如二年级上册第四课《跳起舞》,这一课里的欣赏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学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都是藏族歌曲,因此我在上这一课的课堂小结时运用拓展法,请学生欣赏藏族的美丽风景,观看了藏族的舞蹈,倾听了藏族的民歌,了解了藏族的风俗习惯。从不同的领域让学生走进西藏,从而了解西藏,喜爱西藏。
由此我想,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是统一的风格,统一的主题,统一的题材等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运用拓展延伸的课堂小结法是比较合适的。
(二)、任务驱动法--游戏作业 一箭双雕
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做作业,在语文和数学等主课里,是一种常用的课堂小结方法。以前我一直把音乐课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在课堂中完成,课后从不布置作业,但是当接触新教材后,我慢慢地发现,现在的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增多,难度普遍上升,因此如果想在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里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我也尝试在音乐课堂结尾时布置作业。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出现了音符的形状、唱名以及时值的名称,这是感性向理性初级阶段发展的开始,要求学生百分之百的掌握。这些知识都是识谱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进行识谱教学。如果音乐课只单纯地教学生唱歌,只教学生唱歌词而不唱“乐谱”,这就好比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只教学生说话,而不涉及“文字”一样。记录语言用文字,记录音乐用乐谱。在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乐谱”这个中介,就无从谈起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更无法涉及人们对音乐所应具有的表现能力。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讲解得当,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巩固 所学的知识,让他们记住、消化,否则他们被我们老师一通猛灌,来不及“运动”,下一堂课又来了,时间一长,必然造成“消化不良”。因此我针对学生不认识7个唱名的现象,自己创编了一些简单易懂且有趣的口诀请学生在课余时间背一背。
1是老大do do do(do是“大”的XX方言)2个小孩 re re re(re是“ 来” 的意思)3只小猫mi mi mi(mi是“咪”的意思)4张钞票fa fa fa(fa是“发”的意思)5把镰刀sol sol sol(sol是“收”的意思)6根绳子la la la(la是“拉”的意思)7个果冻si si si(si是“吸”的意思)1上加点do do do(do是“多”的XX方言)
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他们感到特别有兴趣,这样学生在有趣的背诵中更易于记忆,这首儿歌每一句中都蕴含了数字和相对应的唱名,学生就能一目了然的记住这7个唱名。后来我还请学生为这首儿歌配上了简单的动作,学生即动了口又动了身体,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简单,而且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轻轻松松地把这7个唱名记得非常牢固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高概念,打下扎实的听觉基础,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了柯尔文手势,以进行音高概念的辅助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我从“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中得到了启示。因为儿童喜欢做游戏,所以我根据7个唱名都有一个柯尔文手势的特点(1是拳头、2是立掌、3是张开手掌,掌心向下……)设计一个类似“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让学生在课间玩柯尔文手势游戏比大小,所以学生很喜欢这个游戏。现在下课如果你走近三年级的教室,就可以发现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玩这个游戏。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使游戏获得成功,必然得熟练掌握1--7的每一个手势。这个游戏达到了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巧妙效果。
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因为其他的主科作业已经占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所以音乐课堂结尾时最好布置一些轻松、有趣的课外作业,否则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三)、自由创编法--歌词创编 各显神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校三年级是刚刚使用新教材,从第一册到现在正在使用的第五册中对“歌词的创编”这一块内容,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编者们对这块内容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这也完全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如: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对歌词创编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创编
一、两个词就可以了。于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麻雀》的教学中,我先教会学生歌曲,在课堂小结时,我请学生结合自己对其他小动物的了解,进行自我创编歌词。于是学生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出了许多不同的歌词: 学生1: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点点头呀,见了小朋友,微微笑。学生2:小青蛙呱呱叫,走起路来嘣嘣跳,见了害虫不放过呀,见了小朋友,笑呵呵。学生3:小绵羊,咩咩叫,走起路来很优雅,见了青草低下头呀,见了大灰狼,赶紧跑。……
还有第五课《不再麻烦好妈妈》,原歌词是“自己穿衣服呀,自己穿鞋袜呀,自己叠被子呀,自己梳头发呀”,要求学生能根据书中插图进行创编歌词。学生不仅根据插图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生活创编出了许多歌词,真令我心花怒放。
学生1:自己擦桌子呀,自己来洗碗呀,自己来刷牙呀,自己来洗脸呀。学生2:自己来打扫呀,自己洗头发呀,自己上学校呀,自己做作业呀。学生3:自己来炒菜呀,自己来烧饭呀,自己洗衣服呀,自己买早餐呀。……
不要求学生把书本中要求的创编的歌曲全部创编,在众多的歌曲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优秀作品,或把具有典型性、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歌曲请学生进行创编,使学生由“要我编”为“我要编”。在学生自我创编的过程中,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歌词有些幼稚甚至可笑,但作为教师应关注的是从无到有的这一过程。在“轻结果”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教师可在课堂中开辟“音乐擂台赛”、“小小词作家”等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自信创编。
(四)、质疑问难法--不懂就问 明辨是非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中常有“为什么”相伴,这恰是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是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阶梯。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小结处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就在前几天,我教二年级学生唱《种玉米》这首歌,通过按节奏朗读歌词,整体反复聆听,教师范唱等手段,学生学得很快,把这首比较难的歌曲学会了,临下课还有五分钟,可是我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于是我随口问了一句:“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会唱的地方呀?”谁知,话音刚落,“刷、唰、唰” 底下举起了好多小手。“老师,什么是玛瑙?”“老师,什么是玉米秸?”“什么是笑意挂眉梢呀?”“那什么是幼芽娇嫩呀?”“撒下希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探头向内瞧呀?”……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把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一一作出了解释。
在这节课里我本来无心的提问,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来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疑惑说出来,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把问题一一解决,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牢固地理解音乐内涵。这样好的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情感激励法--升华情感 潜移默化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所谓激情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从而引起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即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纽带,做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曾经听过李雅琴老师上过这一课,因此受她的启发,我在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之后,给学生讲述《天亮了》的背景故事: 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的事件,其中一个家庭,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母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但小孩的父母永远却离开人世。故事结束后我请学生倾听《天亮了》这首歌曲,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当他们再次唱响《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歌声是那么温柔,那么甜蜜,那么有感情。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小结时,对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要不失时机地作简单的概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感情。
四、我的追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一年来,每当备课时,我一定仔细推敲设计课堂小结,每当上课时,我一定反复实践。如果感到不好,就会和同事们商量讨论,争取在下一节课中改正。每当学生在精彩的“谢幕艺术”中能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动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如遇到某些教学内容有统一的主题,统一的风格或者统一题材等,我觉得可以运用拓展延伸法;课堂中某些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学生可以操作运用任务驱动法为宜;某些歌曲要求创编歌词还是运用自由创编法比较好;某些歌曲较难或者歌词比较深奥可以运用质疑问难法;某些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运用情感激励法。
音乐课的课堂小结我觉得还应该注意:1.小结的语言要简洁精练。2.小结的语言要表达教师的真情实感。3.小结要突出重点。4.小结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5.课堂小结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1--5分钟为宜,有必要时可以延长至10 分钟。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至今都难以解决。如二年级的《小袋鼠》、《鸟店》、《百鸟朝凤》等,三年级的《同伴进行曲》、《船歌》、《放牛山歌》等教学内容到目前都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课堂小结方法,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广大音乐老师的帮助,能够使课堂小结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正如邵守义教授所说:“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巧于构思,敢于创新,展开想像,放飞我们的激情,就一定能演绎出“响如撞钟、清音有余、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的精彩课堂小结。让课堂小结,像阳春白雪般润物无声,陶冶学生的情操;像高山流水般奔流不息,净化他们的灵魂;像空山鸟语般使学生感到愉悦,热爱生活。使课堂小结在谢幕时,能让精彩继续延伸,使我们的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中尽情挥洒、流连忘返。
第二篇: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
一、什么是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是填空。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深入细致的剖析给学生,那么就要在小结里面艺术的提醒学生,并交给他们课后去涉猎有关的知识,自主的去完成填空,课堂小结就是为学生做足课后文章,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是一个自愿拔高的行程。
2.课堂小结是疑问。
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有关的人生道理、社会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深化了课堂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推进。
3.课堂小结是过渡。
课堂小结除了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还要恰当的联系上一节或下一节的内容,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或预习新的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所学的知识更有鲜明性,更好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4.课堂小结是推动。
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的主题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振奋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有哪些常用方法? 1.总结概括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要结束时,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根据条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兴趣,扩大知识面。
采用总结概括式的小结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可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帮助修改完善,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训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所学习的一堂课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总结知识、参与教学、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2.分析比较式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个知识点到结尾处,教师可采取总结、提问、列表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的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更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小结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3.架设悬念式
这种小结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相关知识的理论,又有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师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口头提问或用其它方式逐一展示给学生,由学生集体口述或单独回答,并将要掌握的知识利用结论加以强化,再由教师重复强调正确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这样就有利于把总结、复习、巩固、检查融为一体。
4.预习引导式
老师在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小结时,要全盘考虑,根据下一次课目要学习的重难点编制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走弯路。
5.首尾照应式
有些老师喜欢在开始上课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情况,在课堂小结时,就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消除一开始上课时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这种小结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从而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6.回顾反思式
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同时,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课堂总结语,如:
(1)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你自己的收获,个人独特的感受,跟我们学 到什么了什么的问题有区别)(2)这节课中,你比较佩服谁?
(3)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有什么意见?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在课堂上应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效率?
7.画龙点睛式
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8.练习巩固式
这种总结常常与课堂作业或课后练习相结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成。
三、课堂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作用,只是创新形式还不够,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小结,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小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在做课时体现更为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2.发挥师生互补优势是保证
课堂小结的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小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小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之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小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3.灵活运用小结形式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结形式。同时,课堂小结也未必非要等到下课前再进行。可以在学完一项内容后及时小结,还可用在学完某一单元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总结。只有灵活多变的课堂小结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深入实践研究,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第三篇: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
一、什么是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是填空。
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深入细致的剖析给学生,那么就要在小结里面艺术的提醒学生,并交给他们课后去涉猎有关的知识,自主的去完成填空,课堂小结就是为学生做足课后文章,拓宽视野、拓展思维,是一个自愿拔高的行程。
2.课堂小结是疑问。
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提出有关的人生道理、社会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深化了课堂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推进。
3.课堂小结是过渡。
课堂小结除了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还要恰当的联系上一节或下一节的内容,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或预习新的知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使所学的知识更有鲜明性,更好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4.课堂小结是推动。
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的主题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振奋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的热情。
二、课堂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让课堂小结真正发挥作用,只是创新形式还不够,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小结,这是很多教师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小
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在做课时体现更为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2.发挥师生互补优势是保证
课堂小结的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小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小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之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小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3.灵活运用小结形式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结形式。同时,课堂小结也未必非要等到下课前再进行。可以在学完一项内容后及时小结,还可用在学完某一单元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总结。只有灵活多变的课堂小结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又是一门艺术,小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深入实践研究,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创造练习方法探索
申明:此论文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创造练习方法探索
【文章摘要】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需以学生兴趣为指导,以教师技巧为支撑,因此开展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练习方法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的理念和定义,同时结合《落雨大》进行了音乐创作分析,指出了音乐创作应当遵从的原则,为小学音乐创作练习提供了思路。
【关 键 词】小学音乐 音乐创作 练习方法 【正 文】 前言
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以歌唱为主,小学课堂音乐创造练习依然没有受到教师重视。未来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育是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新课标提出了小学创新型教育的理念,旨在推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索音乐创造练习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考习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概述
(一)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内涵
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内涵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性精神为主要理念,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理念的方式方法,以小学音乐课堂为基础,推动小学生发散思维习惯形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最终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意义
开展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意义重大。小学音乐课堂并非是独立课程,而是与小学生综合思维习惯是紧密相关的课程。通过开展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对音乐课堂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辨别和创作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有助于提升小学生交流能力,培养出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理念
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作过程中,要遵从如下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兼容并包
小学生思维状态是非常活跃的,在教师引导下,小学生思维呈现出发散思维状态,既可能与教师思路一致,或者另辟蹊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教师应当认可小学生发
第1页,共5页
散的思维习惯,对小学生的思维成果予以认可,增强其思考活力。
2、尊重个性
在小学音乐创作过程中,一些个性理念和思路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想法,鼓励其继续创新型思路和想法。
3、尊重成果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创作成果,只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成果,都应当受到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进小学音乐课堂创作理念的推行。
二、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思路
(一)培养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要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创作追求。培养小学生音乐创作积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好奇心为导向
音乐课堂是一门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课程,音乐创作与学习是融合为一体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遵从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导小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增加兴趣。
2、倡导全体参与
音乐创作并不是只属于少数学生的,而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用眼神、笑容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暗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创作过程之中。
3、彰显学生个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立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将学生音乐创作成果展示到舞台上,鼓励小学生更好地创作,培养更多的创作灵感和信心。
(二)从模仿起步
由于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直接进行创作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在开展小学生音乐创新研究过程中,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在模仿过程中,让小学生对音乐创作理念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范例为基调,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了解了音乐创作方法之后,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根据音乐教材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也可以把音乐教材改变成一种音乐剧。
(三)超越模仿创新创作
第2页,共5页
模仿是创作的初始阶段,只有超越模仿,才能实现创新创作。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指点小学生音乐创作思路,比如说通过加一加等形式来进行简单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首曲调的节奏和美感,然后根据自身知识对这首曲调进行简单的加工,从而完成音乐创新过程。
三、以《落雨大》为例阐述创作
《落雨大》描述了一种下雨前的场景,因此围绕这个曲调简单的节奏,开展小学音乐创作教育。首先组织学生歌唱《落雨大》,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歌词创作,完成音乐创作。
(一)采用场景设置
由于小学生想象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场景设置形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示下雨前的场景,实现小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角色扮演
在歌词中,下雨前有小商小贩、有行人。教师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歌唱不同的歌词,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教师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节奏,改编歌词或者增加节拍,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表演,教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创作成果予以点评,增强小学生音乐创作乐趣和积极性。
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注意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开展创作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因此小学生音乐创作与成人创作成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小学音乐课堂创作并不是要求小学生创作出非常完美的作品,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在考评小学生创作过程中,不能把小学生音乐创作作品作为评定标准之一,培养小学生多元思维方式才是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
小学音乐课堂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音乐素养实际出发,切不可不顾实际,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创作目标,比如说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更多地采用鼓励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发展节奏、节奏创作、简短小调音乐创作等,只有设定合规目标,才能够推进小学音乐课堂创作正常进行。总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遵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使得小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
第3页,共5页
习积极性。
(二)设计创作场景
设计创作场景有利于让学生培养创作兴趣。教师在音乐课堂授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精心设定教学场景,使得教学内容和音乐节奏相一致,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歌曲,同时解说歌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所描绘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予以适当鼓励,营造一种特有的音乐审美情景,为开展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思维习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教师在进行旋律创作过程中,申明没有明确答案,倡导学生自主创作,大胆进行构思,鼓励学生撰写不同的艺术构思,教师最后加以点拨,使其明确旋律写作的常用手法,比如说前后乐句之间以重复为主,结束音应当避免出现“fu”等音调。结束语
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小学音乐创作过程中,学生兴趣是开展创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培养发散思维习惯。教师教学技巧对于培养小学生音乐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音乐创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三个原因,其一,要循序渐进,其二要设定场景,其三培养发散思维,这三种方式都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书籍
[1] 石建宇,林能杰.“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析朱稣典《新中华小学音乐课本》[J].人民音乐, 2011,(03).[2] 周晓东.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的未来愿景[J].小学时代(教师), 2011,(02).[3] 焦爱华.读《布谷鸟的歌唱——村小音乐教研叙事》有感[J].中国音乐教育, 2011,(10).[4] 秦德祥.随感二则[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8).[5] 曾诚.“三维一体”的音乐剧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3).[6] 彭子华.“国培计划”集中培训项目中的音乐课程建构[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3).[7] 路保华.“轻声唱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3).第4页,共5页
[8] 林燕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微[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9] 武玉琴.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4).[10] 王德文.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评价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3).第5页,共5页
第五篇: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情感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作者从事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本文对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讨。情感产生于一定生活场景中,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再次,通过引导,加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另外,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从学生潜意识角度促进情感教育;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尤其还要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或就近资源,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情境创设;音乐实践;素质修养;校本资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音乐艺术因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情感的表达最为擅长。音乐表达的情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完美表达出人类最普通的情感经历、对象和情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评述音乐的情感性:“在各个领域里,音乐能扩充到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1]域。” 乐由情而发,情由乐而动。宋代陆游《鹧鸪天》中“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与元代王士熙《李宫人琵琶引》中“莫对琵琶思往事,声声弹出断人肠”都是对音乐表达情感的描述。
小学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处于情感品质和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美的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设置的第一目标,注重以情感人、以乐动人、以美育人的情感教育越来越突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同时也是音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教学氛围里,在音乐与师生的情感互动中,探索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情,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听之音、动之情、感之形、晓之理,从情感共鸣中体验到美,心中的美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情感是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关键。结合自身长期的音乐教学,笔者对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老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2]学习。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表达的情感产生在一定的场境中。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要表达情感进行形象性描述,再对其环境进行设置、模拟,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以激发学生对应的情感和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并进而学着使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要想创设合适的情境,就需要音乐教师精心设计。例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先用孩子们较喜爱的《小鲤鱼历险记》的主题歌曲来组织课堂,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歌唱、表演、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了“可爱动物”的主题,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引导学生猜谜语、模仿孔雀,歌唱孔雀等活动让学生产生了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欲望,情感并得到延伸,让小学生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绿色家园,可爱的动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强烈的,它用旋律和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进而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使之感受音乐。悠扬的民族乐曲让学生感受其素淡、清远的韵味;奔放的旋律可使学生产生热烈、激情的震撼;轻松欢快的旋律令学生心情愉悦,产生欢跃的情境。在欣赏乐曲《小蜜蜂》的同时,使用多媒体播放花丛中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的画面,让学生从小提琴那纤细明亮的声音、紧密短促的节奏、上下颤动的旋律中,感受到蜜蜂轻盈的舞姿和上下飞舞、辛勤劳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其喜爱蜜蜂、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
由此可见,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情境创设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的培养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音乐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表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或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自身参与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情感共鸣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可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亲身体验领略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音乐
[3]如感情一般,有波涛汹涌的时刻,也有宁静温和的时刻;有狂暴,也会安静”,就象我们的情绪一样丰富多彩,这种情绪变化体现在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上。在音乐课堂上,可通过引导学生多听、多唱对比性较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去检验不同情绪。
在音乐学习中,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及其对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来理解、表现、欣赏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各种生活感受。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动作激发自己的情绪来补充、来联想,潜移默化中使学习音乐由简单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灵。如在教唱《大家来劳动》时,先以学生们身边的事情做引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里都会做哪些家务,做家务时有哪些体会和感受,有没有通过劳动了解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是否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看到过去成果有否有成就感,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先激发起学生劳动时的感受。同时播放作为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孩子们一边聆听或歌唱一边模仿劳动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而且通过歌唱、表演等增加了对劳动的热爱,懂得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肩等,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同时如果能即兴编一些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带领他们表演,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昂,更快的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习节奏感强的《粉刷匠》、《春天举行音乐会》等歌曲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摇手铃,沙锤、碰钟或手、笔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配合节奏的进行,鼓励学生
大胆表演小小粉刷匠或春风、春雨、春雷的动作、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体验。这种方式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也赋予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会使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教育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反映着美好的情感,只有关系融洽了,才能使学生“信其师,受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才更愿意和教师相处,从心理上才会积极接受老师的教诲;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上,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尽可能缩短和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一起游戏、讨论、唱歌、跳舞,一起导演、表演作品,一起分担角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个成员;教师可经常给与学生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合作能力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实施情感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也关系到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与不断创新。
1.积极的情绪
教师外化的情绪总能渲染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并借此将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以饱满、高昂的情绪走进、贯穿课堂,也让学生潜意识中模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关爱、激励、正面的情感,用这些情感来激励、调动、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情绪上积极地、轻松地、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
2.丰富的、正确的生活情感体验
教师要注意生活情感体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情绪,教师本身也要真正理解,这样在传递情感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时不会迷失方向,从而迅速提高和发展音乐学习的效率。
3.透彻理解音乐内涵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思想性、艺术性等要仔细的品味,对其中的微妙情感寓意要有充分、透彻地理解。只有先做音乐作品欣赏者,才能做音乐作品的传播者。
4.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要以丰富的语言、动人的演唱、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生动、丰满地描述、塑造、表现作品形象,把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把抽象变成形象,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激发学生之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自发、感由心发,真正体验到音乐表达的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的目的。
5.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以情传声,以乐育人,是音乐教师启发孩子智慧的最好方法。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这种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顿悟、净化、升华。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时时刻刻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6.积极的学习心态
对音乐作品的正确、透彻理解,丰富、生动的塑造以及有效、激情的范唱或范奏,需要教师不
断加强学习,要有积极接触新鲜事物的心态,这样才能接触、理解新的音乐作品、新的作品情感表达,才能有机会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五、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加强情感教育
音乐校本课程是学生最熟悉的资源,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是学校音乐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音乐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或借鉴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方传统音乐形式,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创新,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充分、合理利用音乐校本资源可以促进音乐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与实践性、过程性与合作性、开放性与融合性相统一以及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利用校本资源,还可使课程内容编排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传统性与时代性、可读性与欣赏性相融合,又突显地方文
[4]化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也可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地方音乐的开发与创作。
总之,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感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课的特点,以充分调动、激发、培养学生情感为指导思想,通过把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教育春风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刘婕.浅谈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大舞台,2010,(01):121-122 [2] 黄美华.我的教学主张 情境课程让音乐课成为儿童的真爱[J].新课程(综合版),2008,(07):16-17。
[3] 黄丹妮.音乐情感教学的共鸣人—学生[J].好研,2010,(06)
[4]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2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