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设想
关于我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点设想
一、数字化校园背景及我校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的数字化校园起源于大学的一卡通建设,“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和用途主要体现在校园消费、管理和金融应用(银行)两方面,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校园卡具有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多种功能,以后还会逐步扩充功能。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也开始重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价值在于创造网络文化氛围,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普遍性和共享性,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化和个性化,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
教育信息数字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中小学校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公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领域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的基本保障,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信息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不断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我校其实早在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以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管理数字化,推进学校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总目标,对构建“数字化校园”有了初步的设想。近年来,我校不断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进行投入和改造,对我校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数字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地信息,并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同时也可以让管理人员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地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快捷地发布出去。”“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在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后,通过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也就是说他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学校、老师、家长之间三者沟通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校园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可以在计算机上了解全国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最近的教学课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不仅仅是让您在计算机上看到最新的教学课程,数字校园能更好的为家长着想,建立家校通、同步教学、家长交流、技术平台、媒体资源库。
教育信息数字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中小学校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公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领域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的基本保障,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信息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不断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修路”、“买车”、“运货”、“培训驾驶员”。
“路”就是数字化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它是数字化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和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和建设。这就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这条“路”是修不成的。学校领导如果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了解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校园网的建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合理高效地投入,把这条“路”修筑起来。
“车”就是运行在数字化校园网网络系统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办公管理系统(教务/办公/人事/财务/后勤等)、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校园一卡通系统等。选择好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也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好“车”才能在“路”上行驶。2008年初,东北师大附中采用了吉林省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就收到了理想的数字化校园效果。该系统软件操作简单快捷,实用性强,便于完善升级,主要包括信息发布、校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服务、教师管理、家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师私人助手、学校门户建设等模块,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务、学校办公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各自独立存在的问题。目前,东北师大附中的教务通知、校园新闻等都通过系统发布。教师留言管理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通过系统规划个人日程,上传下载教学相关资源。学校信息中心启用了基础信息管理,把学校相关一些基础信息都录入到系统中,包括学校信息、学区信息、学科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班级信息等。同时,考务管理、成绩管理、自主学习的平台等功能应用效果也非常好。该系统已运行一年多,非常稳定,为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时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办公效率。所以,我们选择《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必须选择类似这样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便于升级的系统软件。
“货”就是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如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多媒体课件、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素材等教育教学信息。如果“车”不拉“货”,这个“车”就闲置浪费了。因此,有了好的应用系统,尽可能地将学校工作中有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录入其中,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驾驶员” 就是数字化校园网的使用人员,这些人员可分为四类:管理干部、系统维护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应用系统使用人员。建议成立专门的学校网络资源管理中心,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和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内容时时更新、资源丰富,并负责对学校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如何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实践整合。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校园网络资源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应用。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加软件的建设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应更加注重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如何在信息环境中受益?这应是教育信息化今后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
今后的数字化学校中,学生在网络中可以随时与教师全面接触:可以通过网络递交自己的家庭作业,可以在网络中完成选修科目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教学的全方位指导: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家访。家长通过网络可以与学校取得各方面的联系:可以在网络中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可以在网络中与校长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在网络中接受学校的指导。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数字化校园”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重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价值在于创造网络文化氛围,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普遍性和共享性,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化和个性化,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数字化校园是数字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并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同时也可以让管理人员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快捷地发布出去。”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在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后,通过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大都建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网,其应用系统一般都有办公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用户计费系统及图书馆网络应用系统等,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对多种应用系统的改造、丰富、统一和扩充。
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2002年5月在珠海举行了全国重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以后,全国很快出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高潮,各高校纷纷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在全国各个相关的研讨会上,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研讨也更加火热,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了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继一些大学提出建设数字化校园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中小学也纷纷将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化校园计划。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并以此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化环境。
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全面优化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最基础的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近几年来,由于教育信息化速度加快,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备,但利用率不高,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软件建设没有跟上,缺少数字化校园管理软件,造成了硬件设备资源的闲置浪费。吉林师大附中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软件建设,于2008年初采用了吉林省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已经运行一年多,效果很好,实现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后勤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能实现学校信息处理、工作活动安排、文件收发等管理功能,促进了学校日常办公事务的数字化。在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建立了学校完备的教师人事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进修及考核获奖等情况进行管理,对学生的毕业升学、平时表现等进行管理;在教务管理方面,实现对学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计划、学生成绩、学科和课程、课表等管理功能,可以对教师课表的编排,网上备课、电子教案、课件管理、论文管理、试题库、学生成绩管理等实现网上管理,使整个办公、教育教学管理更高效、更便捷,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只要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加强软件建设,就完全可以实现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
我们相信,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将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助推器。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近年来,继一些大学提出建设数字化校园规划并付诸实施后,许多中小学也纷纷将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化校园计划并付诸行动。这对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当前,正是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时期,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我国中小学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信息数字化开辟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成为了推动教育创新与教育革命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的严峻事实,中共中央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础与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中小学教育信息数字化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就是要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小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当然亦不排斥必要的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数字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
加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高效管理。因为数字化校园就是把学校的主要工作数字化(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在网络环境下对学校各类业务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查询和统计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应用,可以无形中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随机性大,流程不易规范化的缺点,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高效管理。
总之,数字化校园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也给人们提供了适合于当今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为将来实现终生教育、素质教育和随时随地教育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将会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数字化学校应当如何构建?
信息平台,更多地表现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传播技术的使用,它使许多人产生了“信息化等于多媒体化”的误解。其实,信息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世界上95%以上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高保真与高清晰地快捷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数字技术远不只是信息技术,日常生活中的数码相机、数字视频电话、数字彩电及其他带有数字逻辑电路芯片的各种设备,都是数字技术使用的表现,它在科技领域与生产领域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了。我们的学生今后将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因此学校务必踏准信息技术发展的节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这是时代与学生发展的必需。
营造数字校园,构建数字化环境,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为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上中承担一个不可推卸的使命,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用超前的眼光来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让他们准备好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和本领。
数字化环境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它将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的重大改变,仅以网络化为例,当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类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业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和合作服务(collaboration service),并且这种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时候,人们能否适应这种环境,享受、使用、受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就成为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高低的一种判断标准。在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爆炸”“裂变”“聚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对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也将因大量使用数字技术而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因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断超越人类极限,因构建于网络平台而更具全球意义,因突出反映个性特征而更具适切性与有效性。
我们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分析一下美国的教育。我个人认为,这十几年来,美国教育最重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基本上实现了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到2002年美国全国几乎百分之百的中小学校,77%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而在1996年联网的学校还只有65%,连通的教室只有14%),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通过工业化的运作模式,课程与数字技术的整合也已基本完成,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级教育已经基本成形。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美国在伊拉克进行的数字战争的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看到它背后那些支撑数字战争的教育,看到正在兴起与发展的数字教育、数字学校,看到它给未来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国的学校教育除了在数字化校园方面的欠缺外,还有一个方面与欧美等国的学校教育不同。即不像欧美等国教育那样,已经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工业化时代,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学校教学,工业时代的特征标准化程度都不高。这当然是劣势,但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没有羁绊,完全有可能通过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改革,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我们上中挑战世界名校关键的一环。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高级智慧的结晶,是尖端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结合,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它是引发教育创新的催化剂。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而代之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与合作性的新观念、新思想与新模式,实现观念创新;要求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认知工具与支撑平台,更有力地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实现技术创新;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实施基于数字平台的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实现课程创新;要求大力推进对校长与教师的培训,建构适合于数字化环境的学校管理;培养能适应数字化环境下有效教育的高素质教师,实现师资创新;要求建设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行政体系,建立能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效运作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因此营造数字校园,对于推进教育创新,培养我国适应数字化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校要努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的整合,使数字技术运用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数字技术而引起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我们认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落实数字化环境下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在中国的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教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教育的现代化只能是无本之木。数字化学校的构建,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建设,一是数字化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主要项目有构建校园网络系统;配置完善的信息设备;建设教学与管理的各类信息平台。二是数字化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有开发教学软件;建设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等。
第二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我校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现就我校校园环境建设设想如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
我们的设想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硬化、亮化、文化,精心设计,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使校园处处体现出鲜明而又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二、具体实施
(一)总体布局——合理、和谐、优美
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
学校主要建筑命名:一号教学楼拟命名为“明德教学楼”,二号教学楼拟命名为“启智教学楼”.(二)教学楼文化建设
教学楼楼梯口设镜子一处。走廊以文物古迹,自然风景等为主题布置。
(三)楼道文化——提示性标语
“上下楼梯,请勿拥挤”
“轻声细语,举止文明”
“轻声慢步过走廊”
“请节约每一滴水”
“自己动手,自主创新”
(四)教室文化建设:教室内张贴名言警句,名人事迹等。
(五)橱窗文化:学校专栏:以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工作方法、育人理念为主;大厅宣传栏,张贴时事要闻、科技发现、学生活动通知等。
(七)校园绿化:整修花园,补栽绿化苗木和花卉,精心设计校园景点,并给每一个重要景点命名,落实班级管护责任制,广大师生要在劳动中养成服务他人,爱校如家的良好风尚。
(八)校园净化:健全卫生保洁制度,增强师生环境意识,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彻底清理校园内建筑、生活垃圾及卫生死角,校园、教室卫生坚持打扫,做到墙面无污痕、桌面无刀刻、地面无污水、室内外无纸屑,确保校园、教室、办公室、阅览室、实验室及其他师生活动场所和各类设施干净、整洁、高雅。认真做好校园周边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清理教室墙壁、厕所墙壁、教学楼走廊和学校围墙上胡乱涂画的痕迹,刷新学校标语;彻底清理校园周边及校门口的垃圾,根治校门口乱摆摊点现象。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学校,从而形成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把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3、2011年7月1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校校长作为实验校校长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4、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二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本次会议成立了“研究课题组”,我校与太原成成中学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课题组成员学校,我校校长与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5、2011年7月县教育局校长会议上李局长讲话,确立了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要把全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6、学术交流:通过远程交流,可与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借鉴名校经验,获取教科研最新成果。
三、网络构成
1、结构组成:现代教育模式、学校应用软件、教育资源、硬件架构组成。
2、运用构成:校园网操作系统+备课、教学、学习、管理、远程教育5个专网,从而实现学校在网上全面深入地进行备课、教学、学习、管理及远程教育等。
四、系统规划及费用
1、学校各教室、教师办公室Internet网。接入10M宽带,每年使用费1.2万元,一次性安装费1.7万元(含光缆、交换机两台、1500米分线、施工费及电线若干)。
2、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一套2.3万元(含电子白板一块、电脑一台、实物投影仪一台、投影机一台、操控台一套),12个教学班,现已有设备两套,还需10设备,共需资金23万元。
3、初一为全省“网络与教室双平台自主学习资源模式”实验年级,每班每小组配笔记本电脑一台,共48台,每台0.38万元,共需资金18.24万元,由教育厅提供。
4、教师每两人一台电脑,共需17台,学校解决。
五、功能定位
1、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自然情况、成绩评定、位次确定、人事档案、业务考核、财务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学校政务:通过电子公告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校通知、公告、在校情况等建立学校联系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向全省、全国发布学校信息。
3、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
4、教研工作:变纸质学案为电子学案,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进行最广泛的经验交流,随时了解全国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5、学生学习:使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使书本知识具体、直观、易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进行科研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科学实践、撰写论文等(如:电脑绘画、动画设计、撰写微博等)。
六、培训计划
1、从8月20日—9月30日,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案、试题、课件制作等电脑操作技能。
2、学案设计要与多媒体使用充分结合,学案的环节设置、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均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要逐步形成“双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设备安装进程 1、2011年9月10日前,以财政招标形式确定多媒体设备安装公司,并与宽带公司联系,接通宽带光缆。2、2011年9月11—20日,安装调试各班多媒体设备。3、2011年9月20—30日,校园网试用期。4、2011年10月1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
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
发了部分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
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分段目标
----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1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
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
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
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
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
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
次人才的需求。
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
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 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