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科学发展
为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
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9年11月6日)
张 亚 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校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围绕这一主题,大会将全面总结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动员和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断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六年,也是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阔步前进的六年。六年来,我们逐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办学层次不断突破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提高办学层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全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78个。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4个学科获得教授评审权,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
(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各个专业生源充足,5个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全部9类项目中,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8类,类别数和项目数在全省名列前茅。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37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700余项,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连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新增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逐步显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68篇,被SCI、EI收录1105篇,收录数量逐年提高,引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有机药物、新能源材料、再生生物学和小麦生理生态等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报质量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名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 规范人才引进、聘任、培养和流动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梯队建设,新增双聘院士、中原学者、省级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6人。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的转变,导向和激励作用初见成效。规范职称评审办法,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1%,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70%。
(五)办学空间迅速拓展
投入6亿多元用于校区改造和建设,东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9个学院顺利入驻,学校占地面积从80万平方米扩大到128万平方米。新联学院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成功申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成立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对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国际交流学生逐年增多。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本科生2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历学生8000余人。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校建筑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从0.8亿元增加到2亿元。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已见成效。图书馆藏书223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建设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23个。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做好校园热力改造工程,完成第二家属区建设。
(七)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资源意识、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机遇意识显著增强。以“规范、科学、和谐、高效”为目标,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三大考核办法”,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
(八)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明显
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炼和宣传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学校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学校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团学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九)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领导体制。贯彻落实“大组织”理念,坚持“岗位符合度、群众满意度、班子认可度”标准,不断创新干部选任方式,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认真开展党建评估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学校在省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二,被评为“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同舟共济、锐意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六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五点经验和体会: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统领。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统筹协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在加快发展中捕捉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把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作为科学发展的助推。要通过体制探索、机制创新和规范管理,整合优化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资源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最佳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依然是需要下大力气破解的瓶颈问题;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展望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必须倍加努力。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发展,找准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不断谱写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赋予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河南省也正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些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课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空前迫切,而我校仍然存在着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存在着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
迎接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努力做到办学上特色、招生上规模、学科上层次、教学科研上质量、管理服务上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快综合化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3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学校要实施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着力构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保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引领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发展,进一步凝炼特色研究方向,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和创新水平,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健全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一流的学术领军人才,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合力,强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平台支撑战略。科学配置、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教育教学平台、实验平台、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提升内涵、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提升战略。进一步挖掘、梳理和凝炼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引导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断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实力。围绕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是:
(一)立足于建设综合性大学,着力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上下功夫
综合性大学具有多科性、基础性、均衡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围绕这些特征,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是增加本科专业数量。认真落实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发展工作。到2015年,力争使我校专业总数达到70个以上,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学科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强化学科协调发展。推动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优势学科与发展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继续发挥理科研究优势,加大对文科和影响力提升较快的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应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学位点培育和建设工作,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突破,扩大各类学位点数量。到2015年,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0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5个左右,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达到100个以上。三是促进学科融合渗透。把握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认真做好学科融合规划,优化专业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努力推动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不同学科共同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链、学科群。
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梯次发展的工作思路,尽快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有突破,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层次、成规模,努力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部分省、校级重点学科为试点,建立长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科研生长点。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建设经费资助方式,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立足于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着力在彰显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在我校走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必须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着力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以教师教育改革为契机,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虚实结合的教师教育学院,大力拓展教师教育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规范设置课程体系,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着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尽快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二是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积极推行“3+1”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试行“4+2”本硕连读模式,选拔优秀学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是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围绕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依托教育技术专业,建立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教师教育人才教学技能培养。以我校为中心,联合全省100所示范性高中,建立“1+100”实习、研究、服务协作共同体,开展与中学的全面、深度合作,引领和推动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成立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多种办学形式, 全面争取和承担各级各类培训任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切实把我校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有明显特色、河南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基地。
(三)立足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上下功夫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助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客观需要。
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修订和实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相对独立、科学合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3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10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规划教材15部,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突破。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使在校本科生达到30000人以上,研究生3000人,国际交流学生1000人,继续教育学生和非学历培训人员15000人,新联学院学生12000人。
二是提升科研水平。以省、校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增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数量,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突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使国家级科研机构达到3-4个、省(部)级达到20个左右。加大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力度,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提高科研论文质量,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在SCI、EI、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000篇左右,收录数量逐年增加,引用率不断提高。
三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调整人才工作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学校双聘院士达到10人,省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12人,校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60人,使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达到18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达到45%左右。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分级管理,确保各类人才合理有效使用。
(四)立足于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着力在增强学校软实力上下功夫
大学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等来体现。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同样要在塑造学校精神、强化管理服务、发挥学校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实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工程,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凝炼提升既反映师大深厚底蕴,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的“师大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品质优化功能,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展现师大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助推学校的跨越发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实施科学的资源配置办法和绩效评估办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构建高度信息化的创新型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更加科学优化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对后勤工作的契约化管理,加大后勤服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三是注重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开展具有师大特色、体现学校实力的亮点工作,打造若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校品牌。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和评奖活动,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实力、扩大影响。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空间,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做好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成果以及各项重大活动的宣传,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管方向、谋和谐、促发展”的总要求,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发展的统领,切实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事业上来。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先进理念,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重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两级管理模式。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校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引领广大师生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和骨干力量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认真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完善工作程序,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干部选任标准,拓宽干部选任视野,创新干部选任方式,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开拓创新、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集体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继续做好学院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研究所)、机关党支部建在部(处、室)工作,扎实推进本科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上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以党建工作评估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做好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促使党员把工作岗位变成干事创业的舞台、才干发挥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做好“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畅通规范的信息交流和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和公认度。健全学校决定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务决策的方式。
加强对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等工作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做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干部的选拔推荐工作。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教代会建设,发挥好工会组织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团结引导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关注民生,让广大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指导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做贡献。
同志们,美好的前景要靠我们共同的奋斗去实现。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我们今后五年必须强力推进的重要任务。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为加快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湖北师范大学
抢抓机遇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的湖北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师范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
(第七稿)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北师范学院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湖北师范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谋划“十二五”规划,全校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和总结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湖北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六年,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六年。六年来,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 “三步走、创一流”的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摆在中心地位,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师范类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竞相发展,专业总数由2004年的29个增长到46个。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获得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三类5项,省级项目实现全覆盖,质量工程类别数和项目数在省属院校中位于前列。教育
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逐年增加,“磁湖学者”岗位覆盖所有省级重点学科。大力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水平,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
(五)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空间得到拓展,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校园基本成型。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大楼、信息大楼、人文大楼及二十余栋学生宿舍等一大批教学生活设施。校园建筑面积由37万平方米增至58万平方米。办学经费逐年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5000余万元增至90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由2.5亿元增至10.5亿元。校园网建设全面铺开,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六)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开展校院制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稳步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制度清理工作,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形成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文理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力开展水电节能工作,后期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收入逐年增加,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明显上升。
(七)和谐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等,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增加工作透明度,推进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全面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新局面。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
导、各界人士,向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经过三十七年的发展,湖北师范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七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六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对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规律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和弘扬“湖师精神”。三十七年来,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覆盆山下创建学校,到顽强拼搏、屡败屡战,成功获批硕士点授权,再到锁定目标、克难攻坚,全力筹建师范大学,这一历程铸就了“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近年来,正是在湖师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秉承“诚毅勤敏”校训,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围绕发展目标,走出发展困境,在地方办出了具有优良社会声誉的大学。学校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湖师精神”。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在一些方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是工作不带框框、思路不受局限,冲破了一些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了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解难题,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们正是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紧紧瞄准与师范大学标准的差距,固优补缺,狠抓“三大”(大项目、大奖项、大成果)建设,才为学校实现今后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好党建。几年来,正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才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六个不适应”,即: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办学结构与学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科结构、科研水平与学校发展
展大潮中,牢牢把握住这个发展契机。
必须深刻认识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和部署带来的发展契机。未来一个时期,是国家均衡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湖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黄石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和部署,都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家、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和部署,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把我们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必须深刻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教师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教师专业化趋势加强,教师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出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教育层次的“大学化”、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特征和趋势。二是学前教育的兴起、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等诸多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源逐步萎缩,师范生数量相对过剩,给师范院校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些新情况,主动顺应发展潮流,抢占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制高点。
必须深刻认识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几年来,省属高校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一批高校更名成功,多个院校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这些高校在不少领域都超出我校发展水平,拉开了与我校之间的距离;一批新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发展势头很好,与我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在筹建大学方面,不少高校都成为我校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教师教育领域,一些高校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部属院校也开始涉足教师培养、培训领域,我校的教师教育发展空间受到多方挑战。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我们面临的不是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而是发展的快与更快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未来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住每一个发展机遇,使机遇成为我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首先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大类招生、自选专业、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基地班、实验班、订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把教学质量纳入考核评价机制中。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力争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品牌专业3-6个,省级精品课程10-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4个,省级教学团队3-4个,国家规划教材1-2部,省规划教材2-4部,并在教材获奖方面有新突破。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实现零的突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至少有1-2项。适度扩大专业规模,使本科专业达到60个;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压缩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大力扶持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交叉融合特点的应用型专业,完善应用型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建设。采取地方政府主导、高校行业对接、内部资源整合、校际协作等多种模式,大力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按照“巩固强化优势学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积极扶持应用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坚持“固优扶新、强化特色、注重质量、创建一流”的基本原则,力争建设10个左右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省级重点学科。大力拓展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的覆盖面,完善硕士点层面的学科布局。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专门人才。组织优势力量,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相关学科实现联合培养博士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和省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人才是强校
掌握省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建设教师教育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构建更具特色的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做精做强教师教育。大力加强师范生实践平台建设,着力设臵附中、附小,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顺应“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趋势,大力发展教师职后培训,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要着力构建地方特色。构建地方特色是高校避免同质化、分散化趋向的重要途径。以建设区域性文化研究中心为目标,加强矿冶文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向和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中心为目标,认真分析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学科;集中科研力量,围绕某一方向尤其是紧跟国家、地方战略发展的方向,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独特性的科研领域和方向,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大力扶持交叉应用型专业发展,积极加强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
(三)围绕“开放活校”战略,全面加强合作交流和社会服务力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只有树立开放意识,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实施“开门、开放”办学,学校才能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实施开放活校战略,要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部省高校对口支持契机,扩大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继续加强“引智”工作,聘请更多的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教授到校任教或讲学。积极选派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建设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积极举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大力加强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大力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合作交流。
实施开放活校战略,要着力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
形成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努力办成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独立学院。
实施管理强校战略,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改善民生就是要通过管理制度改革,使全校教职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营造为师生服务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分配标准,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体系。加强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教职工医疗权益。进一步改善住房管理,完善过渡房制度,做好物业服务,尽快建设教职工住宅。关心青年教职工发展,改善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缓解青年教职工生活压力。稳步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科学制定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增长机制,逐步使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处于同类院校中上水平。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围绕“文化荣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大学文化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只有开展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激发创业动力,增强学校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实力。
实施“文化荣校”战略,要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深入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充分挖掘学校历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基础教育和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突出时代特征、学校特点、师范特色,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在内涵上秉承“诚毅勤敏”四字校训,倡导“自强不息、尚诚厚德”湖师精神,全面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在外延上建设好活动中心、文化走廊、文化展馆、文化品牌以及人文景观,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热情。
实施“文化荣校”战略,要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开展具有湖师特色、体现学校实力的亮点工作,打造若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校品牌。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和评奖活动,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实力、扩大影响。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关心社会,参
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加强干部的培训培养,坚持集中学习、脱产培训和平时自学相结合,抓好干部的经常性学习。引导干部加强对工作的研究,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干部到重点大学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形式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三)以“青山湖畔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要求,围绕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得到促进、师生员工满意的目标,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开展“青山湖畔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全校党员积极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教师党支部要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业务工作,引导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和各项业务工作中不断做出新贡献;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党支部要引导干部职工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党支部要围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学生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甘于奉献,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
(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坚持经常性教育和主题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教育广大干部把名利看得淡些再淡些,把事业看得重些再重些,不为人情世故所累,不为个人私利所惑。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以及师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检查,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坚持从严治教、民主管理,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教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
(五)以理念创新为引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和新模式,大力推进思想政
516-
第三篇: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陈户乡记者站刘俊仁报道)本台消息:
4月12日,陈户乡召开了2008年经济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乡政府全体领导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属各单位负责人。
这次全乡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我乡经济工作,动员全乡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上,由乡镇府分管领导就07年各自分管的工作做了总结回顾以及对今年重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回顾去年主要工作成效有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持续提升,劳务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会上,乡党委政府还就07年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以及考核先进单位作了表彰奖励,并与各村签定了08年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
会上,乡长周兆琼就此次会议作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讲话,一是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开拓创新,强化措施,努力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三是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并制定了今年全乡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三化”(劳务精品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打牢“四基”(土地治理,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和沼气建设四项基础)为重点,实现陈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
推进元宝山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中共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
会议上的报告
李廷玉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赤峰市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进元宝山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作报告。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元宝山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区委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8.2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收入完成24.1亿元,纯增5.7亿元,增长3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00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增长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9亿元,增长50.6%;全年新签约和引进项目28个,累计到位资金54.1亿元。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调整修编开发试验区总体规划,编制中央商务区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搭建项目建设平台。国电化肥一期、九联煤化一期、瑞阳化工三期、贺麒铜业高效铜管等项目建成投产,向阳煤业深部煤田、瑞安煤矿技改、伊品生物、润邦结冷胶、河套酒业、大连重工通用机械、佰思特钢结构、华阔铝型材等项目进展顺利,国电煤提质、鸿宇涡轮增压器、大北农饲料加工等项目签约落地。木材加工、羊绒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非资源型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经济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6000万元。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菜、乳、肉”产业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万亩,奶牛存栏4.1万头,肉鸡饲养量800万只。成功引进温氏集团生猪养殖、神舟集团肉羊养殖项目。我区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实施创建森林城市七项工程,完成创森面积1.75万亩。落实玉米膜下滴灌任务5万亩。实施楼子店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工程,奠定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基础。
第三产业亮点纷呈。开工建设食天下餐饮综合体、广厦苑星级宾馆,填补了高档餐饮娱乐场所空白。市场建设突飞猛进,建成美丽河煤炭市场,实施元宝山汽贸城、平庄汽贸城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恒伟果蔬保鲜冷链物流基地。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发展。金融资本日趋活跃,服务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家电下乡等惠民活动,促进了城乡消费升级。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编制完成元宝山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元宝山城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开发试验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平庄三水源,实现给排水一体化管理。建成平庄一级客运站和赤元一级路公铁立交桥,赤朝高速与平庄连接线正式接通,村村通油路工程不断完善。建成国电煤化工铁路专用线,扎实推进赤锦铁路元宝山区段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积极做好叶赤线扩能改造、赤峰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项。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区本科上线率、重点院校录取率、万人口升学率位居自治区和赤峰市前列;校安工程实现突破,消除全部教育危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北京安贞医院分院、宝山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设施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多渠道扩大就业面,就业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保障。全力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超额完成责任目标。新农合报销封顶线、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综合福利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矿区采煤沉陷区居民安臵取得实质成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区检查验收。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全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区民主党派、工商联换届。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慈善、残疾人、老年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审计、民族宗教、计生、档案等工作又有新进展。
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来抓,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确保将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四级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实现进京、进呼零非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完善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和政协工作,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研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长胜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受到市和自治区的充分肯定,将我区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圆满完成区镇两级党委和镇人大政府换届。对部分科级领导班子进行了优化配臵,对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不断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运行机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工作。出台《元宝山区离任村书记村主任享受生活补贴待遇试行办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过去的一年,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开拓进取的一年,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几大班子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欠发达的区情依然没有改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还不够适应;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够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较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仍然存在,信访维稳压力依然较大;基层组织建设仍需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形势与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出台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争取国家和上级部门扶持;发达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北京市与我市开展对口帮扶,有利于我们借助外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赤朝高速建成通车,赤锦铁路建设迅速推进,我区对外交通通道实现实质性跨越,有利于加大力度推介项目、招商引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国电化肥、九联煤化等一批具有较强拉动力的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上下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氛围日渐浓厚,为我们加快发展凝聚了强大动力。
201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项目谋划和落实,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富庶优美文明和谐的元宝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是要打破僵化、看到差距、冲开束缚、开拓眼界、拓宽思路,做到工作有办法、事业有建树。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从元宝山区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抓住和用好加快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牢牢把握第一要务,敢思敢想,敢闯敢干,在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第二,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注重以项目建设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项目前期、项目储备、项目跟踪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努力形成建成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协议一批、谈判一批、储备一批、寻找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要坚持工业优先不动摇。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区是工业大区,但还不是工业强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工业,做强做大工业经济。要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理念,把工业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点和突破口,不断完善载体、集聚项目,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多元发展、多极支撑。
第四,要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只有锐意改革、不懈创新,才能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要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加快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要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社会和谐,民生为本。要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要求部署,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方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突出抓好工业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加快升级”目标,深入实施“144”百亿工程,加快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加快项目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拉动性的重大项目。支持元宝山露天矿1500万吨扩能、瑞安煤矿120万吨扩能,加快向阳深部煤田、伊品生物、润邦结冷胶、伊利乳业扩建、草原兴发、河套酒业、大连重工通用机械、佰思特钢结构、华阔铝型材、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步伐,强力推进国电化肥二期、国电煤提质、九联煤化二期、元电四期、国电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用地保障,推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臵换办法,破解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完善项目工作机制,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产,盯紧抓实,确保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继续做强做大能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支持核心骨干企业向上下游扩张,带动中小企业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木材加工、羊绒纺织等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力争形成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多元支撑、有序接替。
拓展发展平台。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摆布各类园区,集中力量建设“一区五园”,推动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先发展开发试验区,完善中央商务区和物流园区规划,推进二期备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平庄、五家、云杉路项目集中区项目入驻,尽快启动平庄项目集中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丽河、风水沟项目集中区建设。理顺园区体制机制,切实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园区融资平台,强化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营,实现园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发展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融资、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快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园区搞配套,全力打造中小企业发展集群。加大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力度,推动本土企业家尽快成长、大量涌现。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康绿源、和润等龙头企业和马架子、木头沟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产业,逐步扩大果、花、菌等特色产业规模。全面推行奶牛牧场园区发展模式,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促进乳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围绕草原兴发、温氏集团和神舟集团,扩大肉鸡、生猪、肉羊养殖规模。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项目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完善投融资机制,支持工商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加快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继续实施好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河道整治、节水灌溉等工程,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中心村及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依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充分利用赤朝、赤通高速,赤锦、叶赤铁路等交通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连通各地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平庄、美丽河、元宝山、风水沟等煤炭市场建设,培育煤炭物流骨干企业,打造蒙东地区煤炭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提高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不断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努力打造“数字元宝山”。
全面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加快食天下、皇朝故里特色餐饮和广厦苑星级宾馆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信息等服务业,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发展家政、物业等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持续推进“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不断完善以新发地市场为代表的各类市场功能,为农民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积极谋划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稳步发展旅游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顺应城镇发展趋势,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加大建设力度。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平庄西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步伐,开工建设党政综合服务中心,稳步实施城区街路延伸改造、平庄乐园三期和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平庄城区垃圾压缩站和数字化城管系统区级平台,续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平庄三水源供水工程,完成惠宁二期集中安臵小区配套和平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以元宝山镇争创全国绿色低碳重点镇为契机,加大元宝山城区建设力度,筹建元宝山镇垃圾处理厂,续建元宝山镇污水处理厂,提高元宝山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稳妥有序实施房地产开发,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加强规划管理。协助做好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五家、风水沟镇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平庄、元宝山两个中心城区城市绿化和老城区综合管网改造规划,配套完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严格规划执法,加大违法违规建设整治力度,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完善城市综合执法,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交通体系。完成马家湾立交桥、赤锦铁路立交桥建设,推进平元一级路建设。实施元宝山至老官地路桥工程。协助做好叶赤铁路扩能、赤锦铁路元宝山区段建设和赤峰连接京沈客专快速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完善通乡通村公路网,实现与周边地区道路的便捷对接。推行公交化改革和快客改造,方便群众出行。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不断深化改革。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镇街招商引资、培植税源的积极性。优化财政支出,将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活化国有资本经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全方位扩大开放。借力国家出台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加大跑部进厅力度,多渠道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招商引资途径,改进招商引资办法,推行全员收集招商信息、有关部门分工联系、专业干部全程跟进工作模式,力争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资源招商、存量招商、以商招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注重发挥优势,重点承接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看到成效、得到实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协调联系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团结各界、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活动,不断营造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整合媒体资源,强化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元宝山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公平。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狠抓节能减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统计、审计、科技、民族宗教、档案、红十字、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力发展慈善、优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推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安全、发展原则和依法治区方针,按照“党委核心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社会协同推进、公众广泛参与”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镇街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发挥城乡社区区域性社会管理服务作用,完善管理网络,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常态化社会面管控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坚决打击违法缠访、闹访现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监督,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理论武装为先导,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理论创新,以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引领行动上的锐意进取,以思想上的坚定统一保证工作中的步调一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和领导发展的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加强干部教育和监督,注重对干部招商引资、促进和谐方面的督查管理,努力打造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非领导职务评定的常态化。加大基层一线干部、年轻干部及妇女、少数民族、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着力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超前谋划,统筹安排,精心做好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办法,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适时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围绕“五个好”目标,推广长胜村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注重抓好机关、学校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城乡、区域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深入贯彻《廉政准则》,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强化对领导干部及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制约,推进权力运行规范化和透明化。扎实开展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事关民心向背。全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注重显绩、更要注重潜绩,不搞形式主义,不作表面文章,以对事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以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察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切实把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同志们,美好蓝图鼓舞人心,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提高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模式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发展、跨越争先”这一活动主题,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切实抓好当前高速公路建设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开展联合检查,形成部门监管的联动工作机制。配合交通、质监、国土等部门,深入安全生产一线,重点排查弃土堆渣场、隧道、桥梁、边坡等区域的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台帐,把功夫下在抓隐患整改上。二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针对汛期高峰的气候特点,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协助、配合施工单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三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一对一”的信息沟通制度。我局确定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联系各标段安全生产工作分管领导,随时了解、掌握各标段安全生产状况,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和工作动态,提出可行建议和意见。推动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