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拓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
开拓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
——**********学校在创新方面的探索
**********学校创办于****年,原名河南省第三******学校,现为国家重点******学校,隶属****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管,是一所由政府主办的机械加工类为主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位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43550 M,建筑面积28868 M,固定资产2088万元。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主要生产实习、实验设备667台套,学生实习所需的工卡、量具、仪器仪表能满足学生实习一人一台套的要求。多媒体教室面积560M,配备有性能先进的计算机217台。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实习车间、电工电子实验室和性能先进的数控车床、电焊机、PLC实习设备。图书阅览室面积400M,藏书40300册。运动场地面积7600M,学生宿舍楼两栋,实行公寓化管理,能满足1500名学生住宿。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6人,专兼职教师10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6人,中级职称教师45人,高级考评员30人,已构成具有培养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短期培训、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指导与职业介绍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开设数控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农机应用与维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
2222
2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学校在开展以中级工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制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职业技能鉴定、SYB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军转干部培训、外派劳务培训、高级工培训、技师培训和考核等业务,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校五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办学效果良好,成绩显著,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荣获“河南省******学校招生先进单位”、“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市园林单位”、“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职业教育领域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在校党委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全校教职工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方面
学校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能根据区域或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科学修订教学计划,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
学校每年都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有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校企联动机制,目前课程设置与行业、专业发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均能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切合学生实际和行业企业对相关技能型人才的现实性和发展性需求,基本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良好态势。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有长远规划、年度安排,有措施和经费保证,教师参训率(学历和非学历):每年远远高于10%的比例。
为尽快提高校内专业教师水平,学校规定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每人每两年必须有60天以上的时间到工厂从事专业实践调研,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根据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学校每年还要长期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专家、技师兼职教学,与校内的“双师型”教师形成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切实可行,并能严格执行。教务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重视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了部分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骨干专业的必修课教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并通过本校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赛制度和工作细则,各专业制定了技能大赛标准,对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学生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切实可行,并能严格执行。学校有学生科,专门负责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调配工作。学生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切实可行并能严格执行。有务实、严谨、求真、创新的专业管理团队,有专任学籍管理员,能够接收省、市学籍管理部门有关文件并执行:能及时录入、审核完整的学籍信息;能在规定权限内实现学生学籍信息的校内共享;及时更新维护学籍信息。
四、教学实践方面
德育课教学,为了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认真组织讲授必修文化课,并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大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和艺术课等相关的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教学,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设了专业知识课程。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了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并认真组织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积极进行讨论式、探究式、协助式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五、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
在教材研发方面,积极组织开发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需要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紧密配合的校本教材。我校高级讲师席建军同志因在钻研教材方面有较深厚的功底,曾被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新教材》编写委员会抽调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和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的编写,此教材已于2009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惠玲老师编制的《制图教程》正在印刷。
在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推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保证让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够用。
七、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设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由经济界、企业界相关人士参与各专业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质量标准制定与考核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个专业、学科都成立有教研组,负责收集整理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信息,跟踪企业的现代化高技术生产设备发展趋势,及时为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推广了先进的“行为引导”教学法,保证教学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发展,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收集网络和跟踪新技术教学的实施方案,保证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八、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实训基地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能够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有真正的工作场景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保达到每生一个工位。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还承接社会短期技术培训,最大限度降低实训成本并确保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了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有专人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实训指导,学校与基地前有较规范的合作协议,组织管理规范,所提供的实训岗位数量能满足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实训效果好。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的职业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11月15日
第二篇:浅谈县级党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浅谈县级党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 孝义市委党校 尚小琴
自从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笔者作为党校一名骨干教师,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县级党校如何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党校要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党校往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党校的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还要解决党校发展什么的问题,最终要解决党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以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为契机,坚定党校发展的方向
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我们首先要在“办什么样的党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校工作条例》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的法规性文献,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办什么样的党校、怎样办党校”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简言之,就是“三个适应、三个促进”,即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大局的要求,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干部教育的要求,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三个适应、三个促进”,可以说是党校工作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党校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规律性认识,集中地回答了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党校”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
二、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为核心,浇铸党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广义来讲,党校应以“学员为本、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行政后勤为保障”的格局来建设。但就党校内部讲,事业单位就应以干事业的人为本。学校的职能是培养学生,要依靠教师建设学校,因此要以教师为本。要办好大学,培养拔尖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师。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了好的老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党校发展的成果要由学员和职工共享,但是前提是要依靠党校职工建设党校、发展党校。因此,党校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必须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首创精神,保障教师各种权益。
三、全面完成党校的基本任务才是党校的全面发展
又好又快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那么党校的发展怎样才算好?从全面发展的视阈来看,要软件硬件都建设好才是好。特别是党校的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和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这五个方面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六项任务都圆满完成才算好。《党校工作条例》明确了党校六项基本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完成,只强调哪一项都是不全面的,并且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作为县级党校,我们要认真完成以下四项任务。第一,根据同级党委确定的干部培训轮训计划,大力培训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培养理论干部;第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承办党委和政府举办的专题研讨班;第三,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应用研究,主动承担党委和政府下达的调研任务,建立长效机制,把党校建设成为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和思想库;第四,发挥优势,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四、以打造名师名课为目标,保证党校可持续发展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是加强党校教学工作、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建设。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党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党校建设可以在一两年内建设一座大厦,但是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通过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选派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选送青年教师赴基层锻炼、参加业务培训等措施,大力提高师资整体素质。要着力完善学习进修、实践锻炼、激励竞争、考核评价等培养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教研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符合党校特点并与社会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推出有较大影响的“党校名师”。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在理论研究、专题开发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打造品牌课程,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优,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增加教学班次,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聪明才智的平台。
当前,党校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扎扎实实地搞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上级党校部门的推动下认认真真地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就一定能开创县级党校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科学发展
为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
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9年11月6日)
张 亚 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校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围绕这一主题,大会将全面总结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动员和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断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六年,也是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阔步前进的六年。六年来,我们逐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办学层次不断突破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提高办学层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全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78个。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4个学科获得教授评审权,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
(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各个专业生源充足,5个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全部9类项目中,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8类,类别数和项目数在全省名列前茅。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37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700余项,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连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新增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逐步显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68篇,被SCI、EI收录1105篇,收录数量逐年提高,引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有机药物、新能源材料、再生生物学和小麦生理生态等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报质量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名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 规范人才引进、聘任、培养和流动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梯队建设,新增双聘院士、中原学者、省级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6人。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的转变,导向和激励作用初见成效。规范职称评审办法,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1%,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70%。
(五)办学空间迅速拓展
投入6亿多元用于校区改造和建设,东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9个学院顺利入驻,学校占地面积从80万平方米扩大到128万平方米。新联学院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成功申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成立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对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国际交流学生逐年增多。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本科生2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历学生8000余人。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校建筑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从0.8亿元增加到2亿元。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已见成效。图书馆藏书223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建设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23个。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做好校园热力改造工程,完成第二家属区建设。
(七)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资源意识、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机遇意识显著增强。以“规范、科学、和谐、高效”为目标,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三大考核办法”,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
(八)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明显
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炼和宣传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学校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学校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团学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九)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领导体制。贯彻落实“大组织”理念,坚持“岗位符合度、群众满意度、班子认可度”标准,不断创新干部选任方式,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认真开展党建评估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学校在省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二,被评为“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同舟共济、锐意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六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五点经验和体会: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统领。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统筹协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在加快发展中捕捉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把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作为科学发展的助推。要通过体制探索、机制创新和规范管理,整合优化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资源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最佳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依然是需要下大力气破解的瓶颈问题;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展望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必须倍加努力。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发展,找准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不断谱写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赋予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河南省也正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些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课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空前迫切,而我校仍然存在着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存在着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
迎接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努力做到办学上特色、招生上规模、学科上层次、教学科研上质量、管理服务上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快综合化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3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学校要实施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着力构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保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引领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发展,进一步凝炼特色研究方向,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和创新水平,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健全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一流的学术领军人才,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合力,强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平台支撑战略。科学配置、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教育教学平台、实验平台、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提升内涵、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提升战略。进一步挖掘、梳理和凝炼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引导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断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实力。围绕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是:
(一)立足于建设综合性大学,着力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上下功夫
综合性大学具有多科性、基础性、均衡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围绕这些特征,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是增加本科专业数量。认真落实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发展工作。到2015年,力争使我校专业总数达到70个以上,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学科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强化学科协调发展。推动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优势学科与发展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继续发挥理科研究优势,加大对文科和影响力提升较快的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应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学位点培育和建设工作,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突破,扩大各类学位点数量。到2015年,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0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5个左右,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达到100个以上。三是促进学科融合渗透。把握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认真做好学科融合规划,优化专业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努力推动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不同学科共同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链、学科群。
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梯次发展的工作思路,尽快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有突破,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层次、成规模,努力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部分省、校级重点学科为试点,建立长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科研生长点。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建设经费资助方式,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立足于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着力在彰显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在我校走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必须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着力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以教师教育改革为契机,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虚实结合的教师教育学院,大力拓展教师教育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规范设置课程体系,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着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尽快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二是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积极推行“3+1”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试行“4+2”本硕连读模式,选拔优秀学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是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围绕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依托教育技术专业,建立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教师教育人才教学技能培养。以我校为中心,联合全省100所示范性高中,建立“1+100”实习、研究、服务协作共同体,开展与中学的全面、深度合作,引领和推动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成立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多种办学形式, 全面争取和承担各级各类培训任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切实把我校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有明显特色、河南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基地。
(三)立足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上下功夫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助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客观需要。
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修订和实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相对独立、科学合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3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10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规划教材15部,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突破。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使在校本科生达到30000人以上,研究生3000人,国际交流学生1000人,继续教育学生和非学历培训人员15000人,新联学院学生12000人。
二是提升科研水平。以省、校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增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数量,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突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使国家级科研机构达到3-4个、省(部)级达到20个左右。加大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力度,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提高科研论文质量,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在SCI、EI、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000篇左右,收录数量逐年增加,引用率不断提高。
三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调整人才工作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学校双聘院士达到10人,省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12人,校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60人,使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达到18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达到45%左右。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分级管理,确保各类人才合理有效使用。
(四)立足于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着力在增强学校软实力上下功夫
大学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等来体现。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同样要在塑造学校精神、强化管理服务、发挥学校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实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工程,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凝炼提升既反映师大深厚底蕴,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的“师大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品质优化功能,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展现师大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助推学校的跨越发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实施科学的资源配置办法和绩效评估办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构建高度信息化的创新型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更加科学优化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对后勤工作的契约化管理,加大后勤服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三是注重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开展具有师大特色、体现学校实力的亮点工作,打造若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校品牌。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和评奖活动,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实力、扩大影响。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空间,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做好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成果以及各项重大活动的宣传,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管方向、谋和谐、促发展”的总要求,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发展的统领,切实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事业上来。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先进理念,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重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两级管理模式。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校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引领广大师生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和骨干力量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认真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完善工作程序,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干部选任标准,拓宽干部选任视野,创新干部选任方式,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开拓创新、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集体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继续做好学院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研究所)、机关党支部建在部(处、室)工作,扎实推进本科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上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以党建工作评估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做好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促使党员把工作岗位变成干事创业的舞台、才干发挥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做好“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畅通规范的信息交流和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和公认度。健全学校决定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务决策的方式。
加强对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等工作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做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干部的选拔推荐工作。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教代会建设,发挥好工会组织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团结引导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关注民生,让广大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指导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做贡献。
同志们,美好的前景要靠我们共同的奋斗去实现。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我们今后五年必须强力推进的重要任务。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为加快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基层侨务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基层侨务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揭东侨务:黄揭如)
实现科学发展是现阶段侨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已经30年,侨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侨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作为县(市、区)一级基层侨务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有所作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科学发展是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根本指导。实现基层侨务工作科学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基层侨务工作特点,提出有效途径。
一、基层侨务工作的现状
分析基层侨务工作的现状,其实是回答“为什么要提出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因为现状中好的方面,说明是基层侨务工作可以发展的方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应该要改变的地方。
1、侨情变化显著,但工作需不断创新。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海内外侨情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出国留学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增多,而侨务部门难以掌握他们的信息;华人新移民人数增多,新移民中大部分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士;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社团新力量羽翼渐丰,各种商会组织、专业社团日渐发展,逐渐成为华社主体和主导力量;华侨华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希望与祖(籍)国共同发展的愿望强烈,各地也非常希望引进海外人才与资金,实际形成了吸引人才与资金的激烈竞争,等等。这些显著的变化,使做好侨务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但同时也促使基层侨务工作创新举措越来越多.2、侨务工作网络日趋健全,但机构相对薄弱。目前基层侨务部门编制相对紧缺、机构工作力量相对薄弱。一些省、市级侨办是独立机构、独立经费,而县(市)、区侨办机构虽已按照一级局设臵,但在人员的配臵上,仍停留在二级局上,作为县(市)、区委统战部的内设科室看待。基层侨办工作人手偏少,兼职较多,并且都要兼顾其它部门工作事项,难以集中精力做侨务工作。
3、侨务工作的成绩显著,但实效需更提高。侨务工作要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从目前基层侨务工作来说,前两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后两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实效。如近年来,各县(市、区)归侨侨眷联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各乡镇、街道和有关社区纷纷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使归侨侨眷对一些做得较好的基层侨务部门有了大家庭的感觉。侨法宣传工作也做得较好,涉侨信访得到重视,没有听说什么损害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事情。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各地对本地区的侨务资源情况不够清楚,与侨眷的联络多而与侨胞的联系少,甚至根本没有联系,特别是在掌握新一代海外侨胞情况方面十分欠缺,这就造成了内热外冷的情况,不利于海外侨务工作的开展。基层侨务工作在为本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在发挥海外侨力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二、实现基层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途径
1、改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华人社会结构的转变,华侨华人的心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代华侨华人的心态是“落叶归根”,他们到国外去只是为了谋生,总是希望赚到钱后,衣锦还乡;第二代华人的心态已经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他们改变了衣锦还乡的观念,而在当地生根、发展;第三代华人心态的变化就更大了。因为经济的一体化、地球村的出现,华人成了“世界公民”,他们既不是“落地生根”,也不是“落叶归根”,而是“脚到便是家”,哪里有发展机遇哪里就是家。可以理解,第四代以及未来海外华侨华人的主流是进一步的国际化。因此,基层侨务工作者要改变原有的一些观念,树立新的观念:
改变原来强调以乡情、亲情为吸引力的观念,树立以宣传好的环境、好的发展前景为吸引力的观念;
改变原来强调发挥本地籍侨务资源优势的观念,树立突破乡情、地域,面向全世界开展工作的大侨务观念;
改变原来“引进人才为我所用”的观念,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观念;
改变原来侨务工作就是接待、联谊为主的观念,树立发挥侨务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涉外性、统战性的特性,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事业服务的观念,等等。
2、创新联络联谊的方式方法
基层侨务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是与归侨侨眷的直接的联络联谊。要通过经常性的活动、点滴式的接触,让归侨侨眷对基层侨务部门具有“侨之家”的感觉。随着社区(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一些基层侨联组织在活跃归侨侨眷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以及在组织开展活动的形式上比过去有所提高和创新。不足之处是组织归侨侨眷活动的形式还显单一,总体上还局限于搞一些唱歌、画画等兴趣活动,而在组织他们学习时事政治,关心社区建设方面的活动较少,工作载体和活动形式还需要拓展和创新。
因此,在联络联谊工作中,要注重通报本地和社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要充分调动归侨侨眷积极性,发挥其自身专业特长、学识和所在岗位优势,为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要鼓励归侨侨眷引导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家乡的变化,引导海外亲友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要建立和完善新华侨华人侨情库、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档案和新华侨华人社团资料库,掌握情况,更好地开展联谊工作。
3、提高引智引资水平
发挥侨务资源优势,说到底就是引智引资。提高引智引资水平的关键是增强服务性。由于华侨华人的新特点,所需要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如留学生回国就业的辅导,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创业的协助,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按照职能来说,侨务部门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主要是“牵线搭桥”,项目能否真正“落地生根”以及办理具体的手续,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但为了促成引进项目的成功,为了给海外客人留下好印象,除了热情周到的接待以外,侨务部门应把招商引资当作自己的事,自始自终,给海外客人提供真切的服务。
仅以基层侨办的力量也很难设计举办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形成世界媒体聚焦的效应。因此,基层侨办要利用各种对外关系,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更加富有成效地对外推介宣传本地。如发电子邮件、邮寄宣传资料等。
此外,侨务部门应特别注重加强与科技园、创业园、工业园、开发区等园区的联系,将园区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与侨务工作信息、渠道、网络等对外交往的优势整合起来,积极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力争实现寻找信息、联系洽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无缝链接,以此提高引智引资水平。
4、重视涵养侨务资源
涵养侨务资源要做到四个一致:一是“内”、“外”一致。即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一样重视,既不能“内热外冷”,也不能“重外轻内”。对于基层来说,对内要侧重解决归侨侨眷的实际困难,对外要侧重与新一代华侨华人交上朋友;二是“表”、“里”一致。即除了做好迎来送往、食宿接待等具体事务以外,要用“心”沟通,深入、细致、全面了解工作对象的背景、历史和现状,对侨务资源个体及其所代表的人群所蕴藏的能量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近”、“远”一致。即既要追求侨务资源利用的直接效果,也要注重侨务资源涵养的长期效果。侨务资源同样需要投入,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大投入小产出、早投入晚产出甚至有投入无产出的情况,不应有“不值得”的想法。四是“大”、“小”一致。海外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实力有大有小,某一个体的实力在不同时期也有强弱消长。要以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华侨华人实力的差距,既要积极做好那些实力雄厚的个体资源的开发、服务工作,又要认真做好与我们打交道的每一位华侨华人的工作
第五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湖北师范大学
抢抓机遇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的湖北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师范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
(第七稿)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北师范学院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湖北师范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谋划“十二五”规划,全校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和总结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湖北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六年,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六年。六年来,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 “三步走、创一流”的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摆在中心地位,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师范类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竞相发展,专业总数由2004年的29个增长到46个。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获得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三类5项,省级项目实现全覆盖,质量工程类别数和项目数在省属院校中位于前列。教育
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逐年增加,“磁湖学者”岗位覆盖所有省级重点学科。大力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水平,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
(五)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空间得到拓展,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校园基本成型。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大楼、信息大楼、人文大楼及二十余栋学生宿舍等一大批教学生活设施。校园建筑面积由37万平方米增至58万平方米。办学经费逐年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5000余万元增至90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由2.5亿元增至10.5亿元。校园网建设全面铺开,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六)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开展校院制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稳步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制度清理工作,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形成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办学体制,文理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力开展水电节能工作,后期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收入逐年增加,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明显上升。
(七)和谐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等,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增加工作透明度,推进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措施,全面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新局面。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八)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
导、各界人士,向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经过三十七年的发展,湖北师范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七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六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对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规律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和弘扬“湖师精神”。三十七年来,从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覆盆山下创建学校,到顽强拼搏、屡败屡战,成功获批硕士点授权,再到锁定目标、克难攻坚,全力筹建师范大学,这一历程铸就了“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湖师精神。近年来,正是在湖师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秉承“诚毅勤敏”校训,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围绕发展目标,走出发展困境,在地方办出了具有优良社会声誉的大学。学校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湖师精神”。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多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在一些方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是工作不带框框、思路不受局限,冲破了一些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了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解难题,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们正是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紧紧瞄准与师范大学标准的差距,固优补缺,狠抓“三大”(大项目、大奖项、大成果)建设,才为学校实现今后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好党建。几年来,正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才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六个不适应”,即: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办学结构与学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科结构、科研水平与学校发展
展大潮中,牢牢把握住这个发展契机。
必须深刻认识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和部署带来的发展契机。未来一个时期,是国家均衡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湖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黄石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和部署,都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家、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和部署,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把我们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必须深刻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是教师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教师专业化趋势加强,教师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出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化”、教育层次的“大学化”、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特征和趋势。二是学前教育的兴起、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等诸多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源逐步萎缩,师范生数量相对过剩,给师范院校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些新情况,主动顺应发展潮流,抢占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制高点。
必须深刻认识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几年来,省属高校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一批高校更名成功,多个院校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这些高校在不少领域都超出我校发展水平,拉开了与我校之间的距离;一批新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发展势头很好,与我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在筹建大学方面,不少高校都成为我校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教师教育领域,一些高校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部属院校也开始涉足教师培养、培训领域,我校的教师教育发展空间受到多方挑战。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我们面临的不是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而是发展的快与更快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未来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住每一个发展机遇,使机遇成为我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首先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大类招生、自选专业、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基地班、实验班、订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把教学质量纳入考核评价机制中。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力争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品牌专业3-6个,省级精品课程10-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4个,省级教学团队3-4个,国家规划教材1-2部,省规划教材2-4部,并在教材获奖方面有新突破。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实现零的突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至少有1-2项。适度扩大专业规模,使本科专业达到60个;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压缩市场相对饱和的专业;大力扶持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交叉融合特点的应用型专业,完善应用型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建设。采取地方政府主导、高校行业对接、内部资源整合、校际协作等多种模式,大力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按照“巩固强化优势学科,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积极扶持应用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坚持“固优扶新、强化特色、注重质量、创建一流”的基本原则,力争建设10个左右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省级重点学科。大力拓展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的覆盖面,完善硕士点层面的学科布局。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专门人才。组织优势力量,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相关学科实现联合培养博士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和省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人才是强校
掌握省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建设教师教育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构建更具特色的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做精做强教师教育。大力加强师范生实践平台建设,着力设臵附中、附小,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顺应“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趋势,大力发展教师职后培训,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要着力构建地方特色。构建地方特色是高校避免同质化、分散化趋向的重要途径。以建设区域性文化研究中心为目标,加强矿冶文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向和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中心为目标,认真分析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学科;集中科研力量,围绕某一方向尤其是紧跟国家、地方战略发展的方向,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独特性的科研领域和方向,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大力扶持交叉应用型专业发展,积极加强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
(三)围绕“开放活校”战略,全面加强合作交流和社会服务力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只有树立开放意识,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实施“开门、开放”办学,学校才能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实施开放活校战略,要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部省高校对口支持契机,扩大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继续加强“引智”工作,聘请更多的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教授到校任教或讲学。积极选派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建设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积极举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大力加强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大力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合作交流。
实施开放活校战略,要着力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
形成与本部优势互补的办学格局,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努力办成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独立学院。
实施管理强校战略,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改善民生就是要通过管理制度改革,使全校教职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营造为师生服务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分配标准,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体系。加强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教职工医疗权益。进一步改善住房管理,完善过渡房制度,做好物业服务,尽快建设教职工住宅。关心青年教职工发展,改善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缓解青年教职工生活压力。稳步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科学制定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增长机制,逐步使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处于同类院校中上水平。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围绕“文化荣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大学文化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只有开展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激发创业动力,增强学校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实力。
实施“文化荣校”战略,要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深入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充分挖掘学校历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基础教育和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突出时代特征、学校特点、师范特色,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在内涵上秉承“诚毅勤敏”四字校训,倡导“自强不息、尚诚厚德”湖师精神,全面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在外延上建设好活动中心、文化走廊、文化展馆、文化品牌以及人文景观,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热情。
实施“文化荣校”战略,要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开展具有湖师特色、体现学校实力的亮点工作,打造若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校品牌。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和评奖活动,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实力、扩大影响。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关心社会,参
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加强干部的培训培养,坚持集中学习、脱产培训和平时自学相结合,抓好干部的经常性学习。引导干部加强对工作的研究,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干部到重点大学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形式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三)以“青山湖畔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要求,围绕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得到促进、师生员工满意的目标,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开展“青山湖畔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全校党员积极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教师党支部要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业务工作,引导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和各项业务工作中不断做出新贡献;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党支部要引导干部职工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党支部要围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学生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甘于奉献,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
(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坚持经常性教育和主题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教育广大干部把名利看得淡些再淡些,把事业看得重些再重些,不为人情世故所累,不为个人私利所惑。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以及师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检查,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坚持从严治教、民主管理,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教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
(五)以理念创新为引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和新模式,大力推进思想政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