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使用策略 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正确使用策略,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叶再苏
鲁子问在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到:“阅读是中国的英语运用者运用英语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中国人,阅读英语是最主要的形式。所以,阅读教学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理解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经历了识别单词、领悟句意、分析句群的过程。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然而,不少关于小学生英语阅读状况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小学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多数学生会理解单词,却不能理解句子意思,或是“哑巴式”地进行阅读,却不能根据读的内容进行表达。不少有经验的老师都赞成这么一个观点: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取大量信息,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
初为新教师的我,在日常教学中,总会走进这样一个误区:在教授五年级学生Read and write的时候,总以为学生将文章看懂了,题目做对了,我的阅读教学目标就实现了,我也达到了我英语教学的目的。然而,在听大沥实验小学江晓君老师的课后,我发现自己教学上的弊端,原来自己早已陷在对阅读教学的误解之中。如果用Dr.May Lee 的话来说:“It’s not reading.It’s testing.” 我的这种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单一的、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教学模式。总的来说,我不是教学生如何阅读,我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测试。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策略,通过阅读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整节英语课就让学生开始默读、做题目、对答案、全班齐读,那么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阅读的过程,过分重视测试的结果,违反了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认知特点。这样的课堂不是小学阅读课堂,而是中学课堂,甚至是大学课堂。这样的课堂将是低效的,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
阅读课是否要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将每节阅读课都变成是一节精读课呢?有学者认为:“阅读课不但是要教阅读,而且要教语音、教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可以教的任何东西,比如发音、语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为什么?教师需时刻告诉自己:我们希望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那么,如何对阅读课堂进行改进,促使自己的课堂变成一节高效的阅读课堂呢?通过南海区小学英语优质课总决赛的观摩学习,在观摩学习了江晓君老师的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获得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情境整合,综合运用
从角色转换原理来说,“小学情境阅读教学把教育的影响定位于情境,承认情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又能把活动视作儿童的主体活动,实现了儿童情境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小学的情境阅读教学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使儿童投入。通过这种情景教学,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淮安市楚州区的一名小学老师朱君曾这么说过:“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意学生信息内化以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上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保持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江老师这节课讲授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At the Farm 的 Read and write。通过观察江老师的课堂,我发现,为了营造一个农场的场景,江老师先让学生唱了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这首歌,在调动起气氛的同时让学生有个初步感知,知道这节课的内容是和农场的关系密切。接下来,江老师对学生说:“You all have a lot of animals and vegetables on the farm.Me, too.” 说完,江老师开始一步步介绍自己的农场。江老师为学生介绍自己的农场做好了铺垫。有了足够的输入,并且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的输出显得容易了不少。在这节阅读课上,江老师使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创造出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情境,激发了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在情境学习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我也使用情境进行教学,但是由于情境设置的问题,以及情境让学生感觉不太真实,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无法很好地调动。该怎样设计一个情境,并且让这个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是情境教学得以很好运用的前提。老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将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在讲五年级下册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的时候,我铺设了动物园的场景,自己作为一名导游,带着学生去游动物园,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在做什么。我发现,这样教授阅读课的效果比干巴巴地解释文段内容要来得有效,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二、整体设计,化零为整
蔡敏丽说过:“阅读能力一般由感知、理解、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能力组成。“视觉感知文字符号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以表达完整思维的语义为单位,而不是一个一个单词逐个感知理解。美国心理学家J·S·Bruncr的认知理论认为,语言必须有其完整的形式、完整的结构,单个的词语不是语言。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M·Wertheimer认为,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因此,学习就是通过把情景看作整体来实现。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出的并为众多外语教学流派所公认的三条结论为:1.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语言是个活的机体,不能切割成一块块地去“学”。2.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语音、语法、词汇等只属于语言的结构体系,是语言运用的准备,但不等于语言运用。3.语言教学目的应是语言运用,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所以外语教学应使学生能在实际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化整为零,以整体教学为主导原则。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有序的教学设计,尽量在一节课里体现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材处理的整体性和教学流程的整体性。研究表明(摘自百度百科):要使一节课有整体性,需做到以下几点:1.纳旧入新,融新于旧,更新认知结构。2.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完善认知结构。3.融读于写,以写助读,促进读写结合。同样的,江老师的课堂也做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在江老师的课堂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虽然江老师教学内容是Read and write,但是江老师不仅仅只是教阅读材料的内容,而是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延伸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农场和农场中的动物。反思我教学课堂,我在复习旧知这一环节做得相对薄弱,这是自己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拓展学生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这一方面,通过多次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堂,我也逐渐在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自己教的内容层度更深,内容更广。在设计问题时,也开始有注意地让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连接设计,逐层深入
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遵循把握文章大意、细节阅读的设计思路,设计连贯并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思维的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通常是随意提问,忽略了提出问题所应遵循的层次感。
在江老师的课堂上,江老师的提问都是由浅入深,由一般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逐层深入的。例如:当她想要训练学生从文章提取信息的能力时,她提出以下问题:Which one is Mr MacDonald’s farm? Why?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她为学生描述农场做铺垫时,她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Can you see these animals on the farm? What are on the farm? 这两个问题是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农场里究竟会有什么动物。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扮演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喜欢吃什么,以此复习vegetable等单词:What do the goats/ dogs love to eat? Do you know what they say?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描述农场,江老师继续为描写动物做铺垫:Do you love sheep?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eep?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教师希望自己学会的知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巧借图片,突破难点
江老师的课堂上,使用了一个长手指和一个短手指的图片,教会学生使用these 和 those的区别,这也是语言运用上的重难点。王蔷认为,“图片在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图片在活动的交流中给了提示、语境以及一些非语言的帮助。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能从运用图片中获益。”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发现同一件事物如果用单纯的符号或文字认识需要10秒钟的时间,用图画只需要约一半的时间,用逼真的图像只需要用1/3的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都乐意使用图片进行教学。
图片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减低知识学习的负担,有效地传递知识。然而,图片的使用也是要有所注意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过度使用图片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不能随意使用图片;使用的图片尽量与课文内容相关联;动态且与学习无关的图片不应使用,以免扰乱学生的注意力。
此次听课获益良多,在观察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环节的处理策略,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第二篇:如何正确的使用教学课件
如何正确的使用教学课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件教学在常规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它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给学生的感官多路刺激,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那么,如何恰当使用课件呢?
一、学生掌握的东西没必要在课件上展示,否则,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效果.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初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把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又给学生在课件上展示,结果学生对答如流.有的学生认为会了,听课已不再专心.课后,我反思良久,教训深刻!
二、教材上没有的、无生活体验的对教学有帮助的需展示.我在讲授《江南的冬景》时用了多媒体教学。先放了几幅江南冬天的图片供大家欣赏,氛围一下子就渲染出来了。没有唇干舌燥的繁琐讲解,学生的认识活动已从文字走向图像,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唤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试想,北方的孩子很难想象南方的冬天,再说,去过南方的少之又少。看完图片,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江南冬景是什么样子的?概括说明。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文本。讲述《渴生者》时回放了唐山大地震的悲惨画面,展现了求生者的欲望。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太幸福了,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苦难。目的是让学生珍爱生命,感受活着的幸福,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了教育。
三、重点讲授的部分、疑问的部分、拓展延伸的部分需展示.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拓展延伸为: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水果,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又如<<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难点第四段,作者描写的事物不符合生活实际,为什么?为表明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分组讨论.效果很好:写的精彩,说的深刻.所以,恰当使用教学课件,节省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和巩固,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能力培养,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其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教学课件的运用,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多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为学习营造一个参与式的环境,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学生自己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使用,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增加教师的负担,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
第三篇: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课件
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
在现代科技进步的今天,多媒体课件也随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它有着传统教学不可代替的优势,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生机,给学生带来课堂的乐趣。可是,虽然多媒体课件有很多的优点,我们在课堂上也不能了滥用,这样反而发扬不了多媒体的优点,反而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混乱。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几个运用课件的案例,我们一起分享,一起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吧!
【案例一】
一堂三年级《时分》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图片化,课文的题目、正文内容及课堂提问都与图片一起显示在屏幕上。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读着屏幕上的文字。整节课共播放了20多张图片,其中关于钟面的就有十多张。一节课下来,学生竟没有看过书上的内容,也没有动笔写一个字,40分钟都在观看一张张‚精彩‛的图片。
看完这个内容我的思考是:
教师整堂课都在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从案例中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看看课件的演示就行了,数学课的教学是在于让学生动手、动脑,乐于思考,而这位老师却整节课没有让学生动一下笔,看一次书,看似很活跃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会好。【案例二】
这是一堂二年级新课程《统计》的公开教学课。
教学时,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电脑提出了本该由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相当高,课堂上显得非常热闹。突然,不知是教师操作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于是,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跑上去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每次我都下意识地看了看表,第一次停顿了两分钟,第二次停顿了五六分钟……下课铃响了,教师却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只好草草收场。
看完这个内容我的思考是:
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所以原本可能成功的课,却因此而成了一节失败的课,所以我感觉,如果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很熟练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我们的老师少用或者不用多媒体比较少。
【案例三】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的《连加,连减》课。
该教师用课件演示来创设情境:在操场上,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9个气球。突然吹来了一阵风,小朋友手中的5个气球一起在天空中消失了。课件演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根据此情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可以提出‘还剩气球多少个?’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9-5=4(个)。‛由于学生列出的算式没有用到‚连减‛,接下去难以用已制作好的课件教学,教师就引导学生:‚还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学生一片茫然。无奈之下,教师只得给学生以明示:可以用9-2-3的算法。到最后,教师问学生是否同意这一想法,学生却不约而同地大声说:‚不同意!‛顿时,教师十分尴尬……
看完这个内容我的思考是: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设计好多媒体课件,随之而来的课堂问题就出现了,让教师感觉到课堂无法更好的进行。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以教学目的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切勿滥用多媒体。
第四篇:正确使用词语-教学教案
(1)正确使用虚词。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2)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
(3)成语使用。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一、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例: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例:
(1)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2)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4)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未了。(5)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1)中的“在”是多余的,应删去。(2)中的“从”、(3)中的“在”、(4)中的“当”、(5)中的“对于”都使句子缺少主语,均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未的。(3)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 土壤的专门著作。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2)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3)应在句首加上“从”。(4)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1)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2)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3)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4)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1)中的“对”应改为“给”。(2)中的“从”应改为“在”。(3)中的“对于”应改 为“关于”。(4)中的“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1)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2)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3)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1)(2)(3)句中的介词宾语都不完整。(1)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2)在“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3)在“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2)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3)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
(4)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1)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应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2)“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3)应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4)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三、代词误用
1.指代不清
下面的例句中使用代词而未出现前词。造成了指代内容不清楚。
(1)洞庭湖气势磅礴。时而浊浪排空、时而皓月千里,那里有著名的岳阳搂,为湖光山色增加了光彩。
(2)《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虽然只是表现了他们当中的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
(3)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1)中“那里”指代不明,因为岳阳楼显然不能建在洞庭湖上。“那里”应改为“湖边”。(2)中“他们”没有前词,指代不明,应改为“编辑们”。(3)中“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改为“七色光”。
2.关系不明
下面例句中代词和前词的关系都不清楚。
(1)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速度。(2)农民们富了,想出去旅游,这是极其自然的事,不必把那同什么浪费金钱、不知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
(3)校长及时找宋霞谈心,指出她打退堂鼓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有利条件,鼓励他克服一切困难,按时完成任务。
(1)中的“它”指代内容不明,前词不清楚。(2)中同一前词的后边出现了“这”和“那”两个不同的代词,应都用“这”。(3)中同一前词后边分用“她”、“他”,性别不一致,应都用“她”。(4)如果我们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严肃认真地去帮助它。反而毫无原则地掩盖它,对先进单位就有害无益了。
(5)政协委员们希望改革医疗制度,他们认为目前有些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应当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道德水平,完善管理机制,纠正滥收费的现象。
在一段话里,同一个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前词是同一的,不能暗中转换指代内容。(4)中前一个“它”指先进单位,后一个“它”指缺点,应把后一个“它”改为“缺点”。(5)中前一个“他们”指政协委员,后一个
“他们”指医务人员,应该把第二个“他们”改为“医务人员”。
3.选用不当
写作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意的要求选用恰当的代词。(1)在第三节中诗人告诉我们,当时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
(2)大妈心里一酸,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你委屈透了,你的委屈向谁说呢?(3)弟弟来信说:“他在部队里很好,同志们都很关心他。”(4)四十多年前,刘胡兰壮烈牺牲了、这时她才十五岁。(5)新盖的实验大楼,我还没有去过,下星期我要到这里去。(1)中的“这”应改为“它”,指帝国主义。(2)中的两个“你”都应改为“她”,指大妈。(3)中的两个“他”都应改为“我”,因为是直接引用信中的话。(4)中讲的是四十多年前,应把近指代词“这”改为远指代词“那”。(5)中的。这里”应改为“那里”。
4.人称涵盖要得当
“我们”和“咱们”都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但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咱们”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我们”既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又可单指说话人一方,要依上下文而定。
(1)要是你以后能出去的话,千万想法把那个东西交给咱们的人。(2)近台没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
(3)四嫂,别小看我们俩,坐在一块我们就讨论问题。
(4)上星期,咱们学校的足球队到你们学校去比赛,你们输了一个球。
(1)中的“咱们”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而且体现出革命同志间的亲密关系。(2)中的“我们”指船上的小朋友,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3)中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四嫂”。而(4)中的“咱们”不包括听话人,应改为“我们”。“自己”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称代词,它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专指句子里所说的某个人,二是泛指任何人,三是用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有强调的作用。
例如:
(5)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6)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
(7)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自己”简单地当作“我”来用。
(8)由于我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同学们把自己评为三好学生。(9)我只是在学雷锋的活动中做了一些事,党和人民却给了自己这么高的荣誉。(8)(9)中的“自己”都应改为“我”。
四、近义词误用
1.程度不同 例:
①买电脑的事我跟领导说了好多次,可是至今也没得到批复。②这种陈酿是选用上等原料、采用先进工艺炮制而成的。③老师
第五篇:正确使用家用电器教学设计
十、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家用电器与电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一不可。
2、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 教学难点:安全用电 教学过程:
一、导语:(2分)
小朋友,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能做什么?
师小结:电视机能听歌、看动画、看新闻;洗衣机能洗衣服;冰箱能保鲜水果;电磁炉能做菜;电饭锅能做饭等,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如保正确使用它们呢?老师教你几招。(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提问法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对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授:
1、使用电风扇时,要注意什么?(6分)
师小结:使用电风扇时,千万不要把手伸进扇叶里。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会保护自己。)
2、洗衣机运转时,要注意什么?(5分)
师小结:洗衣机运转时,不要把手伸进洗衣桶里。(教学意图:提高学生在家时,养成自救自护的能力。)
3、看完电视时,要注意什么?(5分)师小结:看完电视时,一定要拔掉电源!(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4、讨论:小明用铁钉直接接触电源插座,对吗?(10分)(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教师小结:(2分)
家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使用不当也会给你带来伤害,因此,安全用电一定要牢记心中。
四、板书设计: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