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改革“有效教学”的思考与体会总结
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有效学习
江苏省阜宁中学左校区
刘亚飞
随着课程改革与实施,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多数高中数学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断地在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但在教学实践中受教学任务和考试质量的牵引,还存在着许多与课程改革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无形地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效益差。因此,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无效教学”或 “低效教学”向“有效教学”的跨越,进而实现从关注形式化的目标向关注实质性的目标过渡,从只关注知识目标向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的文化素养过渡,从关注考试目标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过渡,从关注短期的目标向关注学生未来的目标过渡,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多数教师都可能会想到: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这些听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尽管老师竭尽全力去设计问题、演示课件、组织讨论、进行表演等,但课堂上的气氛仍然沉闷。多媒体成为一种摆设,表演成为课堂上的“做秀”。尤其在数学的课堂上这些‘新潮’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还有那空中楼阁的‘能力’就更显得苍白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始终是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目标。余文森教授关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这样说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作为数学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然而数学知识大都是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学生看到的用到的都是现成的结论,公式,对他们来说这些枯燥的符号和文字是没什么魅力可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外花费更多的心血。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但凡事都要有度传统中的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课堂教学的内涵是在传统中的精华上的更新,不致与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也有一些课堂,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比如有的课堂过分强化“开放性”,而忽视了准确性;过分突出“内容的人文性”,而忽视了文本的科学性;过分表现“课堂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于是有人发出善意的呼告:“课堂,不需要哗众取宠似的‘新潮’课堂,不需要华而不实的‘热闹’课堂,不需要空中楼阁的‘能力’”。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提出的问题毫无意义,教师还要迎合新课改的理念给与表扬和鼓励,这时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的批评,让表扬和批评同样具有教育意义。由这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僻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在精辟的概念、深刻的定理、难题的精妙解法和抽象的证明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复旧、讲新、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这种只强调“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单一模式,只能使学生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与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是在传统的教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的情况下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过去我们在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提出来,然后就拿一些例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你必须针对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实,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更多地研究和创造。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但这绝不是不要学生记诵精辟的概念、深刻的定理,绝不是不让学生掌握难题的精妙解法和抽象的证明,而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过程化。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教学生学好数学,以致于愿意学、主动学数学让我们教师教的开心快乐。直到最后学生们知道怎么学习,怎样成长。
三、教师全方位的转变: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新课标和大纲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次要了解学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最后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每节课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个章节、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这些也是教育一贯坚持的,不是新课改的产物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潜力相适应的教学期望,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教学反思的改变:学习不能以时间换数量。以前老师们的反思都是我要求不严,作业布置的不够多,练习题不做等等,而今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目的性和实用性,现在课堂上比较流行用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调动气氛和提高学生兴趣。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些课堂活动是多余的,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所以每个教学活动要有价值。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课堂教学提问;是否能解决书本上的练习题;是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测量指标。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形式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学生有没有讨论的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敢不敢对教师的解析提出质疑;敢不敢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没有探索的亲身体验。会不会自己小结;课后会不会追上来刨根问底;会不会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小群体;会不会争论不休;师生、生生、群体间有没有互动;能否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等等。当学生以上这些都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做的到位时就能正确回答课堂教学提问;就能解决书本上的练习题;就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测量指标了,甚至能更上一层楼。
六、数学课堂精彩用语的改变:我们时不时的听到学生在课外这样的话语:我们老师通常是一脸的严肃,满嘴推理严格枯燥无味的数学语句:因为、所以,条件、结论,站在下面回答问题的我们心里在打大鼓,怕老师说:思路偏了,好好想想;上节的知识都不会不用说了;不对,怎么听的课?!站着吧;嗯,坐下吧,思考问题不全;即使回答对了老师也只是说坐下或好,请坐吧;脸部的表情也是数学符号似的。然而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师生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面部表情不仅要变还要变的让学生感兴趣,在语言上也是如此。“久旱逢甘霖”,学生终于迎来了受到尊重的一天。如今,学生一节课收到许多教师的表扬,掌声此起彼伏,学生在浮躁中成长,在喧嚣中成长,甚至还产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依赖,一旦没有表扬或者认可,学生便失去动力。有些教师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表扬一下,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落下,这样就抹杀了差距,“大家好,就真的好吗?”长期下去,稍微有一点判断能力的同学将会对其中肤浅的虚情假意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认为教师在讨好学生或者做秀而感到恶心。表扬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多样化生命的宽容。而“表扬”的泛滥,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表扬的泛滥,是一种灵魂匮乏的教学行为。我们仔细的想想在新课改以前在语言上我们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时眼看学生眼光刚刚露出一点火花,可能因为老师的“话锋一转”刹那间就熄灭了;有时眼看学生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能就因为老师的“驾驭”而冷却;,但要有度,适可而止。新课改的课堂是在旧的精华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生机:
启发性常用语:“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从这道题(统计图、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解法(办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几种”?/“看谁想出的解法多?”;“谁还想来说一说?”/“谁还能再举一些例?”;“仔细观察(或听),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赏识性常用语 :“对!”/“很好!”/“不错!”/“OK!”/“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解!”/“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大家说得好,特别是x x同学,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x x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激励性常用语: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答题时,要先易后难,有时不会答,也是很正常的!”;“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增强自我约束力,作业要讲究正确率!”;“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反思性常用语:“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正确、适时、客观的给与学生语言的激励,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让学生看到脸部数学符号的表情,在该严厉的时候一定不能用表扬来代替。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突破长期所接受的僵化狭隘的思想体系,也要捍卫传统中的精华及其伴随的价值。我们希望我们自己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而且能为后继者留下一些思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和困惑,创造出“真实、开放、生动”的绿色新课堂。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关键词】有效教学 感知发现 变式训练 课题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4-01
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从学生的学习效益而言,夯实双基与掌握学习是其目标特征。从教学过程实施而论,环节合理与操作性强是其过程特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就课堂有效教学在行为、目标与过程这三方面的特征,论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导感知发现
发现问题,它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又是学生主动求学的诱因,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获取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感性认识的深刻程度取决于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感知与发现。创设情境,它指教师设计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感知与发现。如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问题的感知与发现,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刘明同学现掌握英语单词量为600个,他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增加掌握单词量16个,请写出刘明同学自今天起以后每天掌握的单词数量。
答案:600,616,632,648,664,680……
问题2:我国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按下列公式计算: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若按活期存入10000元,年利率为0.72%,那么5年内每年的本利和分别为多少?
答案: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问题3:动车以5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进站过程则作减速运动,每秒减速5m/s,从开始减速计时,那么以后每一秒末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50m/s,45m/s,40m/s,35m/s,30m/s……
问题4:如图1为某月的日历图片,不论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或沿对角线看,你能发现什么?
问题5:虚线方框内有9个数字,其中13具有什么特征?(中间数或平均数)若要计算虚线方框内9个数字之和,简捷的算法是什么?(13×9=117)
对前面4个问题,学生能发现各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规律,同时感知这样数列源于生活或与生活密切相关。在问题5中,中间数的特征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是“13×9=117”的简捷算法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诱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对于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数列,中间数是否等于数列的平均数?这样的数列之和是否等于平均数乘以数列个数?
通过对上面五个问题的感知或发现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等差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这个特征,而且还能初步领悟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或思路。显然,这两方面的收获既是等差数列概念形成的感知基础,也是概念知识运用的思维基础。
二、尝试运用――设计变式训练
所谓设计变式训练,它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概念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来设计相似或相关问题。如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尝试运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变式训练问题:
(1)下面数列是等差数列吗?4■,2,-■,-3■,-6.5
(2)下列表格两行中的数据构成等差数列,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
(3)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公差为d,等差数列{bn}的首项为b,公差为e,如果cn=an+bn,(n?R1)且c1=4,c2=8,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在上面变式训练中,问题(1)是等差数列在形式上变化,数列由整数、小数、分数和带分数组成,学生难以迅速判定,只有依据概念验算a5-a4=a4-a3=a3-a2=a2-a1是否成立便知,而验算等式a5-a3=a3-a1=a4-a2则是体现学生对等差数列特征有着本质性的认识。问题(2)是等差数列概念的具体化。对表格第一行数列,如果学生能依据“等差中项”特点来确定a2、a4、a5,显然是前面“引导感知发现”教学环节中学生在问题5中感知或发现的收获。对表格第二行数列,它要求学生令a1=3和a4=-13而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公差d.而后分别其它数据。问题3是在等差数列的内涵方面进行扩展,数列{cn}由两个数列的数据之和cn=an+bn所组成,在训练学生演绎求算通项公式的同时,暗示“两个等差数列之和所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从上可见,上面的变式训练有助于促进学对等差数列概念知识把握的深刻化并完善化。顺便指出,变式训练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课程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的夯实程度。
三、掌握学习――指导课题小结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完整地概括了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循环往复,它是针对人的终生发展,作为课题学习中的认识,它主要指完成第一个循环。感知发现、概念形成、尝试运用属于认识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所谓再认识,除了丰富或完善原有认识外,还须使已有的认识条理化与系统化,因为只有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识才是便于记忆并能迅速提取运用的巩固性认识,这就是课程学习中常说的掌握学习。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其有效方式是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开展课题小结,就是要求学生对课题知识与方法的内涵、内在联系、相关内容等进行要点式的归纳或梳理,形成条理化与系统化的知识建构。
如《等差数列》课题,它就可以小结为以下形式:
数列特征:任意相邻两数之差都相等,an-an-1= d
通项公式:an=a1+(n-1)d
内涵要点:①等差中项(平均数)an=■,适用于数列中的连续三个数据。
②数列特征an-am=an-p-am-p(n>m,m>p),相关内容:an-n图像类同一次函数图像,d>0,斜率为正值,若d<0,斜率为负值。
显然,如果学生能通过“平均数”内涵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Sn=■n(a1+an),那么就意味着课程教学的高效益,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功效所在。
顺便指出,对于单元最后课题,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单元小结。关于小结形式,可以是“方框箭头式”,也可以是“表格要点式”,又可以是“符文说明式”(如上面课题小结),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全凭学生喜好。
上面三环节教学模式中,它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既突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建构,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崔允?t 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第三篇: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 实施方案
仙塘镇中心小学(校本部)
“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策略,构建我我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促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策略
践行“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新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探索有效教学校本模式。
(一)优化课前教学设计
1.改革备课方式。优化集体备课模式,积极采取“以研促教”的策略,强化集体备课研究,实行“每周一研讨,每课一反思”的教研制度,每周各科集中一天集体备课,总结上周教学,编写下周学案,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质量。
2.改革备课内容。改革讲稿式的知识性备课,尤其是六
年级备课,先由各科任撰稿,再集中研讨,然后统一内容进行教学。
3.加强备课管理。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建立行政包组制度,跟踪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要加强活动过程管理,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教案的使用、落实活动记录;把集体备课纳入教研管理的评价之中。要实行备课定期检查与指导,努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为主导。实施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引导或拓展讲解,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知识,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该讲要讲,该放要放,该收要收,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深广度,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秧田式”教学,实行分组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倡导“圆桌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每班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4-8个学生,形成以优秀生为首席的学习共同体。
2.改革课堂授课形式。改革集体授课制,实行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授课形式。倡导分层、异步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异步指导,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实现学习的个体化。
3.学习小组是实施课改的有效形式,是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小组的活动,要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分工,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最终小组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积极推进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探索小组活动的新途径。
(四)优化课后教学辅导
1.精心布置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每节课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内容采用老师和学生(学习小组)共选共定的方式,精选本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量要适当,以学生能在自习课完成为限;内容要灵活,以课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难度要合理有层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一定变式或提高;类型要多样,适当布置一定的实践性作业。
2.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解决,学生学习小组可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对一些共性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习讨论解决,每个学生可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疑难问题汇集本上,并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及自己做错的原因。作业批改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严禁教师一包到底。
3.积极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是培优转弱的重要方式,要定期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对于学困生要以个别指导为主,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以实现课堂达标为主,及时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方法方面的缺陷,对于优秀生要以课堂拓展为主,以课外延伸为主,促进他们在学科特长方面扬长发展。
二〇一三年十月
第四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肖凌戆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510700)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13-15)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是不争的事实.“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题海战术”盛行,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克服“题海战术”顽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课时却在减少.要解决新课程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用)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
[2]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认知成绩、学习速度、情感发展等方面.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
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收益,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删掉)“有效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上位概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2.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性,是指数学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
[3]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简称“三维目标”).
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按照“三维目标”来制定,值得商榷.章建跃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强调“准确”“具[4]体”“有用”.2.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 [5]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有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是对教学价值的量化评价,教学效益是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综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凸显人文关怀.数学有效教学要有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效益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数学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数学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
思想性,是指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思想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蕴涵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之中,数学概念、原理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共同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章建跃认为,有序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变式策略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常[6]用策略.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3.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建立
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可体现“低起点”要求.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0,0),P(1,2),如何求O,P间的距离|OP|?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P2(1,2),如何求P1(11,P2的距离|PP12|?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P12|?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
(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2问题驱动
“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
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基
[7]本概念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重复经过变式得以发展 .这里的变式也是用问题来驱动的,变式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认知台阶.不断变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变异空间,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建立实质性联系;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笔者认为,可从设计有效“问题”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 本文中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有效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第一,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第二,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第三,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第四,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案例2.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有知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坐标法的初步知识等.下面是笔者设计:
问题1.正弦定理给出了三角形边角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怎样证明的?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
问题2.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第三边?
问题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0(Ⅰ)若A90,b3,c4,则a? 0(Ⅱ)若A60,b3,c4,则a? 0(Ⅲ)若A150,b3,c4,则a?
问题4.一般地,在ABC中,已知b、c和A.怎样求a?
问题5.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述你的发现吗?能给出证明吗? 问题6.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的三个角? 问题7.在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中,何种证法更简洁?
上述问题是有效的.问题1提供了“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问题2体现了目的性,问题3体现了直观性,问题
4、问题5及问题6体现了开放性,问题7体现了体验性.问题2和问题3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在此水平上提出问题4和问题5,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困难,体验探究的过程.
3.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数学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展示过程,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方法的建构与反思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教师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与教师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艰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4变式探究
变式探究,是指通过“变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未曾有过”的知识.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8].
变式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变式设问”、“变更题目”、“变位思考”、“正误辨析”等[9].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变式探究的方法,学会在变式探究中提出问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难度,特别是开放性变式题要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从而丧失探究兴趣;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数量,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变式探究要把握时机,若过早地进行变式或“告知”结论,学生难以体验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变式探究要有深度,问题变式要反映数学思想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4.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按照发展性评价和有效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4.1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体现课标要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用,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4.2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教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有实效。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展现有效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设置有效的变式练习;从教学的归宿点来看,开展有效的反思评价。
4.3教学效率较高-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数学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能主动提问,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能体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建构过程及应用价值,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1-3。[5]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43-46.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肖凌戆.“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J].中学数学,2000,9:4-5.
[9]肖凌戆.从被动接受学习走向变式创新学习[J].中学数学,2003,10:5-8.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堂现状与有效教学方法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逐步建立起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制度与目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众多教职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这个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状况下,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才可谓是真正意义的 “有效”.一、高中数学课堂现状
目前,新课标为各个学校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优质轻负、充满活力”,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数学课堂教育现状,还有诸多的不足而难以实现这一要求。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和国家未来的坚实力量,在对其教育的要求上显然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更进一步的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中的数学课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比如,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来推进课堂进度,而现在学生往往能够 “畅所欲言”,通过类似如此的教学形式的改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当下,仍然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堂气氛较为沉闷,高中数学老师也放不开手脚,课堂上仍然以老师教授讲解为主,课后实施题海战术,不仅使学生疲惫不堪,老师也同样无法在工作中得到任何乐趣。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在突破自己方面很难做到,始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式的完成每天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然无法满足学生们成长的需求,学生做不到有效学习,也得不到相应发展。数学学科本身是充满思考的乐趣的,如何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数学学科发挥其本质的魅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是数学教师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有效教学的原则
教学是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开展的一种统一性活动的过程,而统一的实质在于交流,这项交流需要有数学教师来进行引导和实践,能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又能够让老师体会学生的心态,使二者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必须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单单凭靠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味地讲解那只是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才是教学发挥有效性的根本。应当把老师和学生定位在双向、平等以及相互理解的位置。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应当在一定的情形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必要之时予以帮助。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己开动脑筋来认真思考问题,而不能够过早的告诉他们结论,引而不发是教学的精髓所在。遵循启发式的教育原则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一个有序的流程,需要教职人员予以科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调控和定位的积极作用。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将教学目标理解的越好,同时伴随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课堂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减少相应的随意性,无论是课堂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这教学目标来进行,充分体现教学的核心内容,既能够保证面向全体,又能够做到培优补差。其次,教师应当在授课之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应当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和设计能够平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内容即为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难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接受。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兴趣等。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来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建立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再次,就是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形式是否新颖而忽略了教学实质,也不能一味的灌输,而不讲究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作为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挑战,面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数学作为中学生所必修的最重要学科之一,一直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关注。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上,数学成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未来的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可谓责任重大,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课堂设计并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The introd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ur country school has begun to gradually built up a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ducation and for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arget.Teacher's education act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ha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chang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 the common concerns of many faculty members.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based on students” education situation,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bility is the real meaning of “effective”.O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At present, the new standard for each school put forward a clear teaching goal and requirements, that is “high quality light is negative, full of vitality”, but throughout our count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and difficult to achieve this requirement.It is obvious that 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social economic level, students as the owner of the era and solid strength,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on the demand for its education have apparently began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 but further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alent.The deepe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making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s also a series of changes.In classroom teaching,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often is the teacher's question and answer to promote students progress, and now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speak up” and by the changes of like this form of teaching, can active the minds of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But,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e of mathematics, the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depressing,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 also put not open hands, still in the class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he teacher professor explanation, after class to implement workbook, not only make students tired,www.xiexiebang.com the teacher also can't get any fun in work.Many teachers of rules, it's hard to do in terms of breakthrough yourself, always 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echanical completion of the task of every day.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grow up already, students do not learn effectively, also can not get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Mathematics itself is full of fun to think, how to make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play a mathematical discipline nature charm, lets the student in the happy atmosphere of learning is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problem.Second, the principle of 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by precept and student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a unity of activity and unity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requires mathematics teachers to guide and practice, can let students follow the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and can let teacher understand students' mentality, mak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As a resul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Without interaction, there is no teaching, only may the teacher on the platform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lindly just the external form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lay.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he positioning in the location of the two-way, equality,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In addition, the teacher should play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s not holding student go, but ought to be in certain situations to let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o explore and found the problem solutions, to help when necessary.That is to say, the teacher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students, make students able to use your head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problem, and will not be able to tell them the conclusion too early, cited but not fat is the essence of teaching.Follow the principle of heuristic education to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mathematics study,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education.Three,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an orderly process, need science classroom design staff.First of all, must be clear teaching goal, teaching aim is the soul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lays a guidance, regul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positive role.Effective teaching depends largely on teacher fo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the teaching goal, the teacher to the teaching goal to understand the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to play to maximize effectiveness, reduce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ions, whether in the classroom which links are closely around the teaching goal, fully embody the core content of teaching, can not only guarantee for the, bake slow learners can do it again.Second, teachers should elaborate teaching design before teaching.As the leader and organizer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 ought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importance,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build and design to balanc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can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improve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design, the essential content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knowledge problem what kind of way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ccept it.How to promote students discuss in class,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explore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etc.By combining the actual life to cre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reasonable, to build a pleasant learning atmosphere.Once again, is the flexibl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Diverse teaching method, choose what kind of method,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form is novel and the essence, while ignoring the teaching also cannot blindly, not pay attention to more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o, the cho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s a challenge, as teachers faced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task and target need to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can't simplification when applying the teaching method, mu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teaching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need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optimal portfolio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with long, short,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reativity,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quality, 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conclusion Mathematics as a compulso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of a high school student,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In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an to some degree in math studies in the futu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udents.Teacher i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the selection of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is crucial, needs the teacher to make the necessary classroom design and adopt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the only way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