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时间:2019-05-13 00: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第一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总结反思

这次测试,无论是对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经过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化课改,学得扎实。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注重精讲精练,夯实语文基础,只有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才有依托。

(1)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认为什么都很重要,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课堂上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要讲到点子上,力求精讲点拨。只要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老师多占一分钟,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自主学习的一分钟。因此,我们要牢记“惜时如金”四个字。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要节省教学时间,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背、思考、记忆,让他们在课堂上听、说、读、写,从听读中感悟、积累,在说写中运用、提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效的训练是学生成长的途径

在“精讲精练”的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不搞题海战术,要练得精,练得巧,练得有实效。

2、关注生活,重视体验。

从这次试卷来看,对学生来说阅读理解题和写作依然是最难的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中的薄弱环节。应明确的是,知识目标是否实现,不单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学前的设计和实际的课堂教学都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不等同于知识,但知识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让学生懂得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活化学生知识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在生活中去理解,在生活中去体验,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和自然以及社会的认识,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从生活中寻找与课文上所学知识的联系,那么学生就会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学习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就会联系生活感知、理解文本。

3、倡导紧贴“地面”的习作。

三年级的习作,着眼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观察思考、准确表达,以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具体直观的内容材料,透出浓浓的语言意识。其特点是角度小,指向明,落点准,使学生能比较快地掌握一些表达技巧,从而喜欢上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理念拨开了作文教学上空的云雾,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实践表明,这样的作文教学确实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本次测验让我班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习语文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同时,考试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复习工作以巩固基础知识,特别是在书写的时候一定严格把关,试卷上才会出现清晰正确的字迹

第二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之探索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之探索

张喜元(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镐京乡镐京中学)

从广义上来说,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充实生活情趣等的有效途径。而语文阅读,不止如此,它还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学生语文基础的综合、写作的前提。因此,加强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现代教学观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英国英语课程大纲指出:阅读“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标认为:“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这些理念体现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都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最好诠释。

在我国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中就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有如下表述:“拓展自己的看法和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理念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解脱了传统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桎梏,它提倡的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为此,努力探求和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尤为重要。近几年来,笔者做了许多探索,收效颇佳,现简述做法如下:

一、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信心和动力。就阅读而言,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持续阅读,阅读能力也就会提高;再说,有了兴趣,会增强成就感,减轻疲劳感和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完全有可能达到无师自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感受阅读兴趣呢?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使学生对内容有好感,而且力所能及,智所能及。二是采用读、演、画、唱、比等多样化的形式。三是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一二一,要看齐”。

笔者曾执教过《山雨》。开始让全体学生微闭双眼,听老师朗读课文,偶尔我还会趁学生不备洒几滴清凉的水星到学生身上。我发现,他们有时表现出悠然自得,如痴如醉的神态,有时慌得全身猛地一颤。待我读完,他们依然闭着眼,似乎还要听下去,想下去。许久,我让他们谈刚才听老师读课文的感受,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他感受到了这篇文章描写形象细腻,文字优美;有的说,他感受到了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他很想自己品读这篇文章;有的说,他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雨形,如闻雨声,还感受到了山雨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有感情地练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读,体会其好在哪里。最后,分组交流,比比看,谁读得好,谁的阐述理由充分、准确。从这节课全程教学来看,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但仍不失“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的体现,学生兴趣盎然,身心快活轻松。

就习惯而言,阅读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其包括的喜欢阅读、会阅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等方面都应当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化训练,天长日久,逐渐养成。

二、潜移默化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以及“点金术”等都强调了掌握做事方法的重要。阅读亦然,不得法,功枉然。那么,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呢?

1.选择读物的方法:读物不仅要内容健康,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并符合学生接受能力。

2.积极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随着学生知识和年龄的递增,他们会掌握越来越多的读书方法以及品评文章的技巧。掌握了是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

3.自觉地练写读书笔记:根据学段和阅读内容的不同,或摘录好词好句,或编写提纲概要,或写心得。如:我在执教初三年级语文时,学习《热爱生命》、《那树》之后,就分别 1

安排学生写了题为《我对生命的认识》、《那树,向我们倾诉了什么》等文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4.交流读书心得:阅读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家长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与作者、编辑之间等等。交流的空间大,机会多。也只有交流,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还可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5.让学生自觉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它不止是写读书笔记,还包括在书上做各种标记。或疑难,或精彩,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疑难的,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将答案记在书上;精彩的,反复诵读,体会其精妙,能背诵的尽可能背诵。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只是如上五种,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自己选读的内容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可想而知,童话、寓言、儿歌、古诗、古词、小说、散文等无所不包。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可能一一安排其阅读的时间,不可能一一指导其阅读的方法,更不可能一一地检查其阅读效果。我们应该相信学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是非美丑鉴别能力毕竟会有所增强,阅读能力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完全有可能也非常有必要让他们进行自主阅读。

如上是我就“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新的理念的肤浅剖析和初步的实践尝试。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它,并努力地实施这一理念。我还相信:更多的同行会认可它、实践它,从而使这一理念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邮编:710116;信箱:wjl8888863@126.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9期,http://)

第三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âi quâ níng dà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

(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

(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点评:

本课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其次,注重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第三,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2、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黑板,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板书:赤子之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教师就应该巧妙地指导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 4 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相机板书:悲副板书的全部内容)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个性化朗读体验。

(2)学生他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教师相机追问:“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CAI课件出示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文字资料)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理解(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相机板书:愤)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过渡语: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写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的种种感受来。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准备一会儿开展以同桌为单位的朗读竞赛。

朗读汇报,师生互动评价。评价中,教师相机板书:声声呼唤、战歌高唱

三、回顾历史,演唱表达情感。

过渡语: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看大屏幕(CAI课件出示香港、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回首这段历史,你们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澳门回归前夕,作曲家李海鹰为《澳门》这首诗谱写了曲子,我们和着旋律,一起唱起来吧。(CAI课件播放《七子之歌》MTV)

四、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七子之歌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

战歌高唱

副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联系背景资料

[2007-09-11]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廖步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于现行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挑战,它更加注重学生这一阅读的主体,更加注重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来认识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呢?

一、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全新理念。

1、阅读就是生活。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能沟通人世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息信;读书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取精神营养;读书能发展人的语言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都得读者自己去理解、感受、体悟,因此,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已的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2、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就是主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阅读就是学生读自已、读生活。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与机械训练来实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不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构建起属于自已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行为,才能获得精神的享受。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阅读。

3、自主阅读和聚生命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本来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阅读的过程还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加工,将文本具体化,并进行作品的再创造,成为自已生活的一部分。个

性化的阅读行为有许多意义,而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其第一要义。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不加外界的参考、解读、灌输,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原则。

1、宽松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中。试着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怎能开展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因此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基础,这里的宽松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会体验真情、再创生活。

2、选择性原则。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那么学习热情就会格外高涨。尤其是一开始接触文本,教师少一点所谓的指导,允许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参考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3、整合性原则。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中,会调动和整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作出最为个性的反应,并且建立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同伴的合作,就是较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调动、善于整合,以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4、差异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体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策略。

1、解放学生的“嘴巴”,让阅读教学释放学生的思想火花。课堂上如果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阅读实践要在教师指导示范下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课堂上要有各种形式的读,譬如有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有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特别是以感情来朗读、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学生的思想火花只有在阅读中才能释放。试想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哪来的个性体验。

2、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地寻找答案,并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进行细细品味。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考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3、重视学生的“交流”,让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朗读的声音,听不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并且最难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学习惯。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同时培养思维、完善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人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

4、尊重现实的“文本”,让阅读教学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述和反应,应该是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人文内涵。

当然,学生在大量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支持下,阅读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阅读教学会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鉴赏上、在空白处、在批判教材中、在延伸课文的内容里,让学生超越文本,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否则将丧失“阅读对话”的品格。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人教版新课标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先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活动是不可以捆在一起齐步走的,因为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同是骑驴这件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于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老师教二年级的学生读《草》这首诗,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所以是黄色的。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真了解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有的学生伸开两臂作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作手搭凉棚远眺状·……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离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

二、鼓励探究性阅读

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块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

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小学教学》2000年第10期:姚志松《李白为何写“猿声”?》)这个课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召唤”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顺应与认同。教学活动统得过死,有意无意地限定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只要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课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推进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介人与创造,使得进入主体头脑中“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主体全身心的投入,主体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份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份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某些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就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我认为,在当今社会里,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了《大森林的主人》,有的学生就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对猎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节制地去破坏生态环境。这种阅读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前人在认识上的偏颇。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读了一篇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

下载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性化”学生评语

    唐文国是长江路小学四(一)班的班主任。最近,他已经开始撰写每位学生的期末评语。这些简短的话语,或许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以往每学期期末,他都想给孩子们写点不同寻常的......

    学生个性化评语(汇编)

    学生个性化评语精选11. 你是个懂事明理的孩子,但学习上要多下功夫,因为成绩是来自艰苦的劳动和奋斗,你说是吗?2. 在学习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噢,保护好自己的双眼。在学习......

    什么是个性化潜能教育?

    什么是个性化潜能教育?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孔子第76代裔孙、社会科学副研究员、高级管理咨询师、个性化教育专家孔令文先生及其儒商达人团队在研究、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研发与......

    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抒真情 写自我 ——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抒发自已的真情,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 篇一: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个性化辅导方案 篇二: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方案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方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五龙卡森希望小学 应双燕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本文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出发,重点剖析理解,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提出了几点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为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学生个性化辅导案例

    学生辅导案例 (A)学生具体信息 学生姓名:XXX 性别:男学校:XX中学年级:八年级辅导学科:数学平时成绩:40/150 (B)个性分析 性格分析:该生为人爽朗,豪迈,不拘小节,比较看重哥们义气,所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