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音乐课堂绽开绚烂的乐器之花
让音乐课堂绽开绚烂的乐器之花
____竖笛教学心得体会
丹凤九年制学校
张文英
[内容摘要] 音乐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实施,给音乐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方式有了大的改革和突破,教师改变了以往上课只是教学生唱唱歌、识识谱、教师弹、学生唱的老式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行”,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 音乐 竖笛教学
猎奇心理
技能训练 旋律 成就感 当今,打击乐器逐渐开始走入课堂,吹奏乐器竖笛因其简单易学、便于携带、音色明亮等特点成为了音乐课堂中的首选乐器,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则经常出现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即教师满腔热情,口干舌燥的教学,学生要么云里雾里,要么乱吹一气,到后来就没几个愿意坚持再学下去了,绝大多数学校竖笛教学的坚持率和普及率都不高。那么,如何能更快更有效的改变这些现状呢?通过这些年来的课堂实践摸索,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处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让竖笛教学不只是教师自己理想化的教学想法,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之匙。让竖笛真正走进课堂,让整个课堂教学绽开乐器之花。
一、巧妙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做好“开门红”。
培养学习兴趣是竖笛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正如铃木(日本)所说:在学生真正把学习音乐看作是自己的重要需要之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过程中不断保持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挥聪明才智,能否获得预期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爱好。兴趣也可看作是勤奋的“动力”,成才的“起点”。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竖笛,这时候的学生对竖笛是充满向往、热情高涨的。上好第一堂竖笛课非常重。因而,在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首先要定下吹奏教学的“规矩”,不能由着学生“信口吹来”,影响课堂纪律。可以设计玩玩、看看、听听等环节,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其次,不必一开始就拘泥于教学生吹奏一些机械的、枯燥的技巧,这样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两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小曲,行云流水般的范奏,并配以相关伴奏音乐及与音乐相符的画面背景,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现的美好意境所吸引、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能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丰厚的学习欲望,对教者产生强烈的崇拜心理,为其热爱竖笛、热爱音乐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跃跃欲试。
二、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能训练,避免“小马虎”。乐器的演奏技巧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掌握扎实的吹奏技巧也是竖笛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每一节竖笛课中教师都必须不遗余力的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并且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轻松进行技能训练。
1、培养正确的姿势
演奏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演奏者的形象,还关系到演奏质量的优劣,对演奏技术的掌握,如:呼吸的运用、正确的发音、音色音量的控制、指舌的技巧等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无论是采用站姿还是坐姿,都要注意身体放松,头部微倾,两眼平视,两臂自然下垂,笛子与身体夹角在40~50度之间。尤其是坐姿,要选择高矮合适的座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呼吸,更不允许身体靠在后背上演奏,避免不良习惯的养成。
2、训练灵活的手指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手指乱翘,或者手指手腕等部位紧张、僵硬,出现按不严音孔、漏气等现象;或者相反,按孔过严,反而造成气息运用不畅,影响了手指的灵活性。因此,可以设计手指接龙游戏,让学生由少及多,逐步体验音符连贯后的灵活轻松的手感。
3、把握好呼吸和运舌法
呼吸和气流的控制对于塑造丰富优美的竖笛声音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闻花香体验深吸、学火车吐气体验急呼、用“嘶123456……”音来比赛谁缓呼时间长等等,这些浅显易懂富有成效的呼吸训练法会迅速的教会学生区别呼吸中的注意点,从而掌握良好的呼吸方法。
舌头对于气流来说,一方面起着开关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动作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舌头的位置及推送气流的力度等,都可以使演奏获得不同的发音效果和多样性表达音乐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在嘴下方吐吹纸条的游戏:tu、tu、tu——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单吐音运舌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却行之有效。
三、选择旋律简单优美的乐曲,培养“成就感”。
竖笛教学一开始不要追求难度,也不要选择旋律生涩、音符变化过大的乐曲,对于初学竖笛的孩子们来说,能很轻松的就吹奏出一首旋律流畅的乐曲是非常有助于他们兴趣和信心的培养的。比如我教的一首竖笛曲《茉莉花》,它的旋律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了,能很熟练的跟着音乐哼唱起来,达到情感共鸣。于是开始我先让他们欣赏老师的演奏,让他们对这首曲子的竖笛演奏先有一个整体感性的认识,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曲子中运用了哪些音符,并向学生示范了这几个音符的指法及吹奏要点,学生练习时我将这些音符用“快乐接龙”游戏的方式要求学生从少到多的连贯起来,让孩子们找到连贯的手感,随着游戏的深入我不断的给他们增加连贯音的数量,并变换不同的顺序,学生们兴致勃勃,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个音转化时的指法,不枯燥,也不觉得复杂。这时我知道这帮孩子们已经克服畏难情绪了,在接下来的乐曲吹奏时,他们兴趣盎然,很快就把全曲一气呵成了,看得出学生们非常乐于接受如此简单的吹奏方式,下课了也意犹未尽,在回教室的路上还津津有味地练个不停呢。
让学生由简及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尽管开始时会有同学吹奏得并不十分完美,可我觉得教师也不必要求一步登天,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才是最重要的。
我坚信,我的学生们会在竖笛这个好伙伴的带领下沉醉于音乐带来的愉悦氛围中,逐步打开学习音乐的兴趣之门。
第二篇:让道德之花绚烂绽放
大学生“纵览天下事”论坛征文
让道德之花绚烂绽放
学院:社会学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10-2班 学号:10177017
姓名:刘灿灿
让道德之花绚烂绽放
“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弘扬正气,明礼修身”,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坚定力量。在信息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正确看待社会道德问题,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正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化素质推动社会道德和文明建设。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新闻事件,比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这些事件牵动着人们的心,拷问着人们的良心,也考验着社会的道德底线,许多人认为社会已经没有道德标准而言,网上对于这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势必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这类事件的看法,所以我们应该理性思考这一类事件,对于社会道德问题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认知。
今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生了一宗2岁女童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后,经该车前、后轮的两度碾压,该车司机肇事后逃逸的事件。随后,另一辆车又从小悦悦身上碾压过去。之后的7分钟内,从小悦悦身边经过的行人有18个,个个对此不停、不问、不叫、不报、不救。当第19个名叫陈贤妹的拾荒阿姨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在喊叫声中找到她的妈妈。紧接着送医院抢救,小悦悦最后的结果是“英勇牺牲”。对于此事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就大学生
而言,我想我们应该这样看待这一问题:
1.见义勇为从我做起: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斥责那18个冷漠的路人的同时,也应该问问自己:当我们面对当时的场景时,我们会将小悦悦救起吗?我们会拨通120急救电话吗?面对这种事件,我们不应该冷漠、更不该无视,每个人都有义务帮助他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要注意见义勇为方法的采取,对于出现不同意外事件的伤者,应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也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将强自己的危机应对能力。
2.社会本善良: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人们的善意和同情怜悯之心不会因为少数事件而泯灭,从网上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道德人们期望可以有良性的进步。政府现今也已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可见,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已成气候;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较好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迈过道德退步这道坎。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关注时事动态的同时,也应该充满信心的投入到这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去。
3.保持自我判断力:小悦悦事件出现后,社会各界对于此的说法是众说纷坛,我们也会看到许多消极偏激的声音,这在倡导个性化和自由的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在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课上,老师曾多次教导我们要负责任、要形成明辩是
非的能力,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我想大学生也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些社会事件上,能够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正确看待社会道德问题。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社会道德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亦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真正做起每一件小事,为了祖国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用微力量去争取社会建设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社会道德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谨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不盲从、不跟风,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建设,道德心和正义感在现代社会必不可缺。
2.勇敢面对,不再冷漠:“积水成渊,则风雨兴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
以身作则。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真正关注社会的运行,关心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的生活动态,面对弱者,我们应该施与援助之手;面对不公平事件,我们不应该漠视。用正确的行动去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文明建设之中,让滴水汇成海洋,让冷漠化为真情,社会会更美,社会道德之花重新绽放。
3.明辨是非,严于律己:在多种文化传播渠道、不同网络媒体信息的充斥下,我们似乎对于孰是孰非已经无法明确判断。的确,网络上的事物纷繁复杂,不过这也正是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社会道德在一些传媒上似乎已经“妖魔化”,因此我们应当摒弃这种看法,社会道德秩序仍在,只不过是需要我们的完善加强。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们不必在意那些偏激言论,但是一定避免自己发表这些不负责的言论,因为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是新思潮的直接影响群体,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素质,让道德之光在自己身上闪现出耀眼光芒。
大学生身上担负的是希望,是使命,更是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课知识,更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热情,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为我们的祖国、为了社会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文明近在咫尺,只要你我齐努力,奉献先行共进步,让道德之花绚烂绽放与每一个角落!
第三篇:让感恩之花绚烂绽放
让感恩之花绚烂绽放
——经济类114、115、116大班感恩主题会议总结
感恩,一个温暖而充满责任的字眼,一个平凡而又常被忽视的字眼,一个需要我们勇敢表达的字眼。如今的我们已经迈入大学,告别过去,你可曾记得一路上陪伴你的那些人,有太多的帮助给我们力量,有太多的安慰让我们不迷惘,有太多的鼓励使我们充满希望。带着感恩一切的心情,我们要对在我们生命中存在过的人说一声:谢谢。
2011年11月25日经济类114、115、116三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在外经楼102教室开展了以“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为主题的大班会议,我们邀请了辅导员老师和其他院系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让感恩之花绚烂绽放。
在班会正式开始前,各班班委将音响,黑板报,ppt,座位安排等前期工作布置妥当后,各班同学到会场后积极自发地吹气球,并将会场四周用气球布置好,还放着背景音乐《感恩的心》使整个会场的氛围如温馨的小屋,正与班会主题十分契合。下午3:00“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一、活动对象: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1级经济类114、115、116班全体同学及辅导员老师、邀请嘉宾。
二、活动主题
珍惜生命,感恩生活
三、活动地点
外经楼102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25日下午3:00——6:00
五、活动流程
1.主持人作关于西方感恩节的简短介绍(班会当天正好是感恩节)并宣布班会开始。
2.感恩生命,观看长达近一个小时的金武官教授的“心灵种树·生命树”系列讲座视频,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生命,视频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不时发出笑声,上了一堂生命之课。
3.感恩父母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感受父爱与母爱,观看PPT中的图片与文字。
4.现场互动,每个人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行感恩传递,回答PPT中“你对父母知多少”的问题环节,测试你对父母的关心程度,现场提问同学,现场气氛活跃,加深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5.感恩老师木铎今声,师恩永怀。父母给了你生命,老师给了你灵魂。父母给了你肉体,老师给了你思想。
6.全场闭眼3分钟,默想成长路上的所有恩师,邀请同学发言讲述和老师的那些事。
7.感恩同学感恩同学,学会相处,同学踊跃回答与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或成长故事,观看PPT学会宽容
8.关于徐敏超同学近期脚伤回家休养的事情进行现场连线,徐敏超同学感谢初入大学便无私帮助她的同学们,用哽咽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感谢每天扶她、借
自行车的同学们,播放徐敏超同学写下的感恩日志。最后全场大喊表示对电话那头徐敏超同学的早日康复之心。现场气氛陷入了一片感动中。
9.感恩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服务的人,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要认为他人为你服务是理所应当的事,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把“谢谢”、“对不起”常挂嘴边。
10. 宣誓环节全体同学起立以青春的名义宣誓:珍爱宝贵的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激;勤奋努力学习,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珍惜纯真的友谊,感谢朋友的相伴相助;从现在开始,在思想品德上让你们安心;在学习上让你们放心;在生活上让你们省心;我们决不辜负你们的苦心!
11. 各班同学上台发表感想,围绕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的主题谈谈自己的体会。每位同学的演讲都富有真情实感,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尤其是刘路敏同学作为学校资助生更是说出了肺腑之言,表现出其自强不息以及浓厚的感恩心理,现场为之动容。
12. 辅导员总结辅导员上台对班会的展开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对感恩主题做了总结。
13. 学生代表上台为辅导员老师献花,代表三个班级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现场气氛温馨感人,辅导员不停致谢。
14. 全体合唱感恩主题班会在一曲《感恩的心》中落下帷幕。全体大合唱,会议结束。
六、活动总结
此次“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主题班会在各班班委的组织个各位同学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开展,增进了班级之间的友谊,展现了各班积极的精神面貌,更加深了各位同学的感恩心理。总体来说此次班会是圆满落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同学们会后也表示通过此次班会确实学会了感恩,受益良多,并对班会效果给予了肯定。当然美中不足也有,例如,班会安排时间的问题上有些不合理,导致有预定环节没有时间进行。对于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相信通过此次班会的开展,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筹备工作,扬长避短,弥补不足,以后为大家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活动与表演。
珍惜生命,感恩生活。失去感恩的生活将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点亮我们的感恩之火,燃烧我们的青春。我们定要让感恩之花绚烂绽放!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类114、115、116班
总结人:116班杜一佳
2011 年11月25日
第四篇:巧借课堂乐器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
巧借课堂乐器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
现代的教育观念,尤其是素质教育认为,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可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而随着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乐器学习作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会演奏乐器是感受、理解、欣赏、表现音乐的一种能力,而我们作为音乐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器乐学习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音乐课程中“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例如,各种打击乐器等。
一、课堂乐器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听”与“唱”是课堂的老把式。而各种打击乐器的加入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从“听”、“唱”延伸到奏和演。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节奏感、音高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歌唱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乐器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打击乐器的学习及使用先掌握基本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掌握了节奏后旋律的学唱就不是问题了。此外,我们还把口风琴、电子琴等的演奏运用到欣赏教学中,在原来听、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弹一弹、听一听,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比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抓住内容片段进行乐器演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问:用什么乐器可以表现小骑兵骑马的声音呢?学生逐个回答后得出结论:双响筒。接着,教师抓住末尾片段进行提问:音乐结束时,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小骑兵骑着马远去了,声音越来越弱。教师再启发引导学生:小骑兵骑着马准备回家啦,该怎样演奏?(双响筒快节奏的敲)师:小骑兵骑着马渐渐远去了,该怎样演奏?(双响筒节奏放慢,声音越来越弱),这时,教师播放末尾段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让他们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自然而然地,学生理解了音乐,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了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而且发展了想象力,丰富了感情,陶冶了情操。
二、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作用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借助于乐器进行教学的课堂更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我们小学阶段的音乐创作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作学习。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乐器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模仿演奏、模仿旋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变化,即便是简单的节奏变化或者是歌词的变化,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这种学习方式,在乐器的参与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课堂乐器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还有一重要作用是: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演奏能力,不再满足于各种打击乐器的奇妙音色,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不同的音色来运用到音乐中去。自制简易乐器就是一个很好地创造过程,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同学想到了在易拉罐里放上沙子作沙锤,在易拉罐上放个皮筋,拉动皮筋发出声音等,还有的同学用竹筷制作打击伴奏乐器,用铁钉加废弃的车铃当做碰铃;有些学生的想法及带来的“乐器”让我们赞叹不已,真是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而孩子们的作品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时就欢呼雀跃,在这一刻学生的心理上应该是极大的满足,而对音乐课的兴趣也应该是与日俱增。
三、课堂乐器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歌唱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喜欢音乐的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但是,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这时我们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果学生用嗓过度,有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甚至遭到损坏。如果适当地利用课堂乐器就能减轻和改变用嗓过度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由于歌曲音域教高,篇幅教长,不适宜一遍一遍地让学生练唱,这时,教师可以穿插老师电子琴伴奏学生进行竖笛齐奏,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这首歌演奏起来富于激情,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积极性。学会歌曲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喜欢唱歌的成一组,喜欢演奏的成一组,还可以选一名指挥。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既学会了歌曲,又提高了演奏技能,可以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乐器提供给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所以音乐课堂上我们音乐老师要善于借助乐器,巧妙借助乐器,让音乐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事半功倍。
第五篇:阳光体育活动之花绚烂绽放
郑州市金水区中小学—— 阳光体育活动之花绚烂绽放
今年7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区县级先进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言。上下午两个大课间有效的保证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金水区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的探索得到全国教育系统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教育部乃至中央领导的肯定。
几年来,通过校本实施、行政推动、文化引领,金水区区属54所中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运动中快乐玩耍,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立志开拓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早在2006年,金水区就提出了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为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奠定坚实基础。
金水区教育人认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要举措,也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千千万万学生家庭负责、对社会与民族负责的重要教育内容,还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学生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良好非智力素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金水区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区认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在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金水区深入贯彻“三个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艺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二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在“三个坚持”思想指引下,金水区始终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亮点凸显篇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从制度设计上开辟了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时间为30至40分钟,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实行大课间课程化管理。每天上下午两次大课间的设计,这一举措不仅在河南省领先,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了新局面,真正让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切实保障。
金水区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主要做法是从坚持校本实施,推进大课间的课程化;坚持行政推动、推进大课间的制度化;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大课间的品牌化进行推进的。
因校制宜,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的顶层规划。金水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学习目标,结合区情校情,制订了《金水区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意见》《大课间活动参考计划表》等文件,要求各校结合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传统特色等因素,设置各年级技能学习具体目标,科学制定学校大课间课程的3年规划。
因时制宜,科学安排上下午大课间的课程环节。按照一节体育课的框架,结合春、秋、冬三个季节特点,金水区合理设置大课间各个环节。每天上下午大课间都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练习重点都是校本教材的技能项目。上午大课间以体育活动为主,加入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素质练习。下午大课间增加部分艺术元素,加入发展学生柔韧、灵敏等素质练习。
因地制宜,科学破解大课间场地的匮乏问题。由于地处市中心,金水区大部分学校存在学生多、场地小的难题,为确保全体学生同时参与,很多学校想办法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如南阳路第三小学的运动场面积约2500平米,在校生1600多人,生均运动面积不足1.6平米。该校首创的“趣味○形跑”,就是在学生做完操后,男生队向后转,和并排的女生,在操场形成一个纵深的“○”型,一个来回150米,跑5圈750米,解决了全体学生同时参与运动的场地不足问题。
群策群力,科学探寻大课间课程推进策略。即“社团研教材—课堂学技能—课间重强化—社团铸品牌”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四步走”策略。第一步,各校按照顶层规划,研发大课间校本教材,由点开始,在学校社团内实验、论证。第二步,按照大课间校本教材内容,通过体育课对各年级各班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由点到面,全体学生利用大课间活动平台,共同练习、强化技能。第四步,在大课间强化的基础上,社团技能水平不断提升,逐步铸造出彰显大课间课程内涵的品牌体育社团。
特色品牌篇
金水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化、制度化实施,为实现大课间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学校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确定大课间课程的文化内涵,并择优选取特色项目作为大课间内容,努力打造“一校一品”,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享受学校文化成果。
近年来,金水区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和理清学校体育发展脉络,逐渐意识到品牌体育文化源于学校的体育特色建设,是“体育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入融合。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以行政推动为核心的保障机制,主要依靠组织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形成以“行政推动”为核心,以“区域发展”联动为动力,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基础体育技能和特色体育项目教学为途径。做法是深挖课程资源,在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并辐射家庭、社区,对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化发展产生影响,凝聚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模式。
金水区学校体育工作品牌化建设主要依靠其日渐成熟的组织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来实现。其中,组织制度是管理保障,评价激励制度是动力保障,培训制度是师资保障是质量保障。关键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和领导小组负责制。在组织制度建设层面,为加强管理力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即: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区教体局品牌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一校一品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一校一品牌成就区域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并将“一校一品”开展情况列入校长的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金水区学校体育品牌建设在评价制度建设上,突出“三多”“三制”为亮点的动力链保障措施。“三多”,一是手段多样,包括观摩、展示、评比、测试、奖励、提拔、网络、国内外交流等,二是评价多元,包括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三是奖励多员,不但奖励校长,还奖励教师和学生。“三制”是指展示交流制度,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教师提拔制度。以“三多”“三制”构成的动力链触及全体师生,有效保证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公开化评价——展示交流制度。一是跨学区“推磨式”观摩交流。二是网络展示交流。三是国内展示交流。四是国际展示竞赛交流。仅啦啦操一项,在2012-2013学年就有20所学校的600余名学生先后到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参加比赛,极大鼓舞了学校及学生的热情,增强了学校品牌知名度。具体化评价——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是抽测与公示结合的评价。二是竞赛活动的立体化评价。三是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一校一品”活动,教师是关键。为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该区在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中对一线优秀体育教师有所倾斜,加大提拔任用比例。通过探索系统、高效的培训方式,建立“教师分层培训制度”“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提升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源的公平配置。
“一校一品”活动重在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卓越品牌。为此,金水区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以学校运动会为平台,培育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二是以区级阳光体育节为平台,选树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三是以参加社会体育类竞赛为平台,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品牌。
如今,金水区109所中小学在教体局“建一校一品牌 铸区域大品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品牌体育文化建设途径,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逐步成熟中的金水区区域“一校一品”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区多品,未来将品品联合,沟通互助,助推区域品牌逐渐做大做强,具有借鉴价值。2014年金水区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战略:“不断推进学校‘一校一品’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金水区域大品牌建设,使金水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常态化、惯性化”。
师资提升篇
体育教师缺乏是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金水区采取三种对策缓解这一压力。一是在选配教师时向体育学科倾斜。二是采取系统培训、持续提高的方式,外聘部分体育教师。同时,引进省内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充实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三是定期邀请郑州市体育局选派的优秀教练员到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指导学生课余训练或直接带队,帮助学校提高训练质量。四是全校同上体育课,使每位老师都成为体艺教师。金水区要求学校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务必做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里所要求的“全员参与”,就是要求学校从领导到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班主任是活动组织者,体育、艺术教师是活动指导者,其他教师是活动协助者,学校领导是活动安全督导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既有分工、合作,还有评比,不仅发挥了全体教职工共同落实《规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弥补了体育教师的不足。
强化学校体育,尤其是全校同上体育课,需要对原有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金水区采取了三种培训模式: 一是定期邀请郑州市体育局优秀教练员走进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他们学习训练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做到科学训练、科学管理。二是定期组织各项目教练员参加国家、省、市级业务培训。几年来,金水区组织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暨教练员培训”和河南省体育局举办的“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暨教练员培训”。三是组织老师走出国门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训练和竞赛知识。
进行教师分层培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一是加强体音美主管同志培训,与高校联合,开展针对性培训,树立品牌课程意识,提高品牌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推进能力。今年3月该区就在西南大学举行了中小学大课间主管领导培训。二是开展三年一次的体音美教师综合素质封闭培训,新教师培训、全员参与的希望杯教学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综合素质培训针对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教师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分层进行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上网公示。每年秋季开学前,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基本功大赛与“希望杯”(35岁以下)“金硕杯”(35岁以上)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隔年交替进行,所有竞赛活动进行前,组织针对比赛项目的专项培训,保证教师在培训中收获,在实践中检验,在反思中成长。
体育师资整体水平提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聚焦课堂、创新形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活水。课改以来,该区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探索之路,形成了具有金水区特色的体育学科教研模式。
一是进行“课例研究”,即各校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形成一课多上、多研的教研方式。一种是在教研组全体参与下,一人多次上一节课,全组多次研讨,解决课中发生的问题;另一种是教研组成员多人上同一节课,共同研究课的结构、方法。引导体育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培养良好的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二是进行“案例推介”。教研人员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经典案例,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再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去各学校进行推介。使广大体育教师了解了案例的形成、作用、写作方法等常识,了解了兄弟学校的做法,对课例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大对话”。即在较长的时段内,全校围绕一个课例,由教师与教研人员组成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教研员、教学领导、教师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对话。
四是实施“精品课例研究”,主要是在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以教研组为主体,针对具体的课例,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不断地打磨、改进,让大家体验过程,引发思考,从中受益,使体育教师学会做深度的课堂教学研究。
五是开展“专题教研”。就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形成专题,集中大家的智慧,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学习、反思、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验证。
六是进行“课型系列研讨”。就是以各校体育教研组为基础单位,以最亟待掌握的课型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体育课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选取一节或几节该课型的课例进行研究。这些教研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金水区在体育中心指导组基础上又成立了体育学科指导组,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近三年,全区每年参加各级教学评比的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70﹪,荣获国家级奖项14人次,省级奖项18人次。
设施升级篇
学校体育活动应本着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要积极投入,改善场地设施,以保证课程、活动的质量,保障学生的安全。
金水区在全国率先为学校研发配备阳光体育器械,助推校园体育活动的质量、水平。2008年,该区本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的原则,投入100多万元,为首批12所学校研发安装专为中小学生设计制作的新型体育器材——阳光体育联合器,3万多名学生受益。2009年4月,举办金水区首届阳光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根据小爬虫、波浪云梯等阳光体育联合器材设置,引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领导莅临现场,对该运动会和新型体育器材的研制给予高度评价。
金水区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区所有中小学校园塑胶场地建设工程,有效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乐趣性和安全性。从2006年开始,金水区全面启动校园场地升级改造工程,截至2009年,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对市内31所中小学校园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率先在全省将市区所有中小学校园全部建成了塑胶场地,既提高了学校场地安全性,又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促使学生乐于走向操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2010年至今,金水区又为19所学校配备了近55万元的体育器材,投入了2300余万元进行校园场地建设及维修,其中包含为金沙小学、71中学、75中学新建了综合训练馆和篮球馆,为河南中长跑训练基地和郑州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金水一中,新建了综合实验楼、带看台的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学生宿舍和餐厅,为学校体教结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至今,金水区又为19所学校配备了近55万元的体育器材,投入了1700万元进行校园场地建设及维修。尤其是作为河南中长跑训练基地和郑州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金水一中,区政府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综合实验楼、带看台的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学生宿舍和餐厅,为学校体教结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在优质教育促进计划中对学校体育器材投入80万元,2011-2014年共投入2300余万元进行场地建设维修,为金沙小学、71中学及75中学新建了综合训练馆和篮球馆。
2013年,针对学校体育器材成人化,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器材无法满足师生对体育教育发展需求的现状,多所学校引进了科技体育项目,实现了项目和器材的两项改造。纬一路小学率先打破传统运动会“少数人比、多数人看”的模式,利用科技体育器材对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器材进行校本化改造,开展“全员运动会”,让运动项目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随后,四月天小学、龙门实验学校、文化路一小、凤凰台小学等,也陆续开辟了体育兴趣园地,极大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
为了检验两个大课间活动成效,金水区对2011年至2013年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全区五年级进行健康数据测试的男、女生总人数分别为13985人和11140人,六年级进行健康数据测试的男、女生总人数为12996人和10990人。测试结束后,重点对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心肺功能和立定跳远成绩进行了分析。肥胖率的分析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波动不大;近视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金水区学生的近视比例得以较好的控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肺活量平均值显示五、六年级男、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值呈缓慢上升的状态;立定跳远的测试成绩表明三年里,男、女生的平均成绩都略有提高。由此可知,金水区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水平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金水区教育人在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不断努力探索中,收获了学校的稳步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近三年来,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心肺功能和立定跳远等数据显示,近视率与肥胖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肺活量值呈缓慢上升状态,学生体质得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