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乐器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
让课堂乐器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今年,我校在这一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元素,即将葫芦丝教学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在不断的教学尝试和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葫芦丝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气质有良好的作用。为此,我结合自身开展葫芦丝教学的实际状况,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葫芦丝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体验成功,让学生爱上葫芦丝
大部分学习乐器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经验:一开始源于对某种乐器的喜欢和新奇,故而选择了这项乐器,然而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或给自己带来难度的乐曲会让缺乏毅力的学生选择放弃。而我在葫芦丝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刚拿到葫芦丝,学生都很兴奋,爱不释手,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练习,下课休息的时间也不放过。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的这份热情慢慢地冷淡了,吹奏时,不是因为孔没有按好漏气,就是气息力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吹出跑调的音,或者吹不出声音。原本耐心有限的学生变得更加急躁不安,有些更是出现了放弃的念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立即调整教学内容,首先选一些容易并且朗朗上口的曲子,他们毫不费力就能学会;在展示环节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表演的机会,并对于每个学生的表演都找到属于他自己闪光的地方,这样,他们慢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随之越来越喜欢葫芦丝。课后,我还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演奏的乐曲,自学之后推荐给大家,并在课堂上展示,一起来演奏。这样,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多学生主动跟我汇报吹奏成果,还要求在我面前表演。三年级有一群学生总跟我说:“周老师,我真希望每节课都是音乐课。”通过葫芦丝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中也爱上了葫芦丝。
二、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乐于吹奏葫芦丝
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乐曲的形象,更好地激发出学习动机,就能启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快乐的??嗦》一课时,我打开这一乐曲的民乐现场演奏视频,根据视频中出现的乐器模仿演奏,还跟着节奏快乐地跳起来,学生顿时被感染了,学习动机也随之被激发了出来,并很快进入了状态,仅仅用了不到十分钟,学生就学会了那首曲子。又如,在教学《打水姑娘》这一乐曲时,我带领他们走进傣族,让他们尽情地领略傣族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傣族葫芦丝的音乐文化。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上课也十分投入。因此,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葫芦丝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让原本单一的显得有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学习中变得更加快乐。
三、分层教学,师徒结对,让学生帮带互助
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班里的四十多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音乐素养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对那些优等生的进度会稍快,而且曲子难度也会大一些。还采用一部分带动另一部分的学习方式:即师徒结对,“师傅”在不耽搁自己学习任务的同时做好带徒的工作。对于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我给他们布置简单的曲子,或者把复杂的曲子简单化。总之,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不半途而废。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大组,每一组安排一名组长,每一大组又分成七对师徒,在组长的带领下,实行帮带教学,各组之间开展竞赛,各对师徒开展竞赛,得星、评优,过关,奖章等争夺。这样,既让学生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演奏水平
成功的表现是支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本学期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实现他们的表演梦想。除了学校的“艺术大舞台”,我还在班级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每当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之后,我都会在班级组织一次演奏比赛,并且评出“最佳表情奖”“最佳合作奖”以及“综合素质奖”等多个奖项,从而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让他们在不同的舞台和比赛中,争相去提升自己的葫芦丝演奏水平,在相互的竞争中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葫芦丝进课堂确实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质,有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也深受学生的青睐,我有信心,我们学校的葫芦丝教学一定会开展得越来越好,真正做到让器乐进课堂扎实有效地开展,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
第二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加县“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2011年12月6日,我在马良镇中心学校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师“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三天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12月6日的上午,听了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因式分解的复习,教师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设计和预习了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你来我往,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向我们展示了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是一节观赏价值高,教育意义强,学生收获多,老师反响好得公开课。课下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奖,学生听”的老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学习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按照活动要求写评课稿。晚上抽签讲课内容,我第二天下午第一节讲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二天上午做了精心的准备---备课和制作课件,晚上组织了说课。三天紧张有序的活动,让我感触颇深。
此次教学比武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紧张而激烈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终于圆满完成,作为参赛选手的我经历两天的说课和赛课,在这次比武中我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课内比教学”考察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结合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手段必将促进我校教师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我校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几十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课堂中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张口就说,提笔就写”,真正成为我们课堂的主人。教学生数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数学课堂中教者既要轻松引领学生们走进文本,更要能带着学生满载而出,教学环节中的分析例题到拓展延伸的环节就是老师们带着学生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走入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就是让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通过这次的课内比教学听课活动,我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投入,要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切实有效引导学生能够全过程和全身心的参与学习活动,这将是我今后教学改进的重点。
课内比教学活动是课内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的一个契机,活动虽然结束,但其影响力是深远的。我们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比武活动,争取在时代的潮流下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转变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满足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呢?以下谈几点看法:
一,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过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传统教学关系,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朋友,一切从学生出发。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 “架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坚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动作完成得好的,老师就鼓励说:“你真棒,非常好”在学生对完成动作信心不足的时候就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好的!”。这些语言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能活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练习就会非常积极,学生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出谋划策,让他们参与教学的组织教法。同时自己也要融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比赛,一起锻炼,体会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惩罚。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满足。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如有些运动技术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学习中教师给予引导与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教师围绕“学”而教,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往的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好得多。教学中要多给做的好的学生展示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的主体性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通过经常的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小组讨论,进行思想的沟通,了解学生上课的感受,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篇: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浅谈如何落实学生的合作交流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乐园 引导者 学习目标 合作交流
回想这些年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学生动手动脑少,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总目标决定了今天的教育必须积极倡导和构建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被许多教师所接受。如何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期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共同确立学习的目标
郝敬华老师曾指出:“对于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师生共拟题目,避免繁琐地提问。”
【案例一】《谁的本领大》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太阳和风第一次比了什么? 生:比谁能让小孩子脱下内衣。师:它们是怎样说的? 生:……
师:结果谁赢了,谁输了? 生:太阳赢了,风输了。
师:第二次它们又比了什么?怎样比的?结果又怎样? 生:…… B教学:
师:你认为谁的本领大?为什么?请大家分小组朗读交流。(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互相讨论)师: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说一说。生代表1:我们认为……
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即拟什么样的题目至关重要。首先,拟的题目要有趣味性。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先生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看来,师生共同拟制的这个题目,应该是学生乐于解决的,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覆盖面要广。A教学中,老师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则机械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警察在审问犯人。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两个自然段,甚至可以是全篇课文。B教学中,只是一个问题便概括了全篇课文,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经过朗读、思考后,他们还可融入自己的见解、观点。总之,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应该避免繁琐,要少而精,最好能用一个问题概括全文。最后,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要围绕中心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
二、做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美国一位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先让学生代表从讲台上领回一条蚯蚓,然后分组进行观察试验。学生有的聚精会神地观察,有的积极地交流着观察结果,教师只是穿梭于学生中,偶尔“插”上几句话。整个课堂看起来虽然有些乱,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兴趣特浓,谁能说这节课上得不成功呢?我们教师有许多人唯恐学生做不好,不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总喜欢亲自动手,殊不知,过多地“树立榜样”会逐渐演变成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思考、尝试的机会。所以,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只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当然,做好引导者也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地去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整个课堂中教师像是抽身而去,又无处不在。其次,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是否有充分的时空。我们不妨看看以下的教学案例: 【案例2】《问银行》教学片段
默读课文,思考:“我”向银行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教学设计A:
师:“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哪些想象?小组开始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不到两分钟)
师:(喊1、2、3,叫学生坐端正)时间到!谁来说说,“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1: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
生2: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
……
师:这几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教学设计B:
师:认真默读课文,分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生默读、交流,教师巡视加以指导,等学生充分讨论完毕以后)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得到的答案在小组中交流,选派一名代表回答。
(小组再次交流,确定最佳答案)师:哪一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意见? 小组代表1:我们认为……
我们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空。像教学设计A中,教师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就让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但在老师的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只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认为,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应该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时间。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我们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三.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
要在课堂中顺利、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交代好合作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有序、有趣地合作、交流。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即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究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的伙伴还是由老师安排?一种非常的“自由组合小组的调整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列出他们心中自由合作小组的名单,然后再从他们编的学习小组中,选出一个与老师选的其他两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他们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相互取长补短。其次,教师设计的程序,应该对学生交代得具体一些,不要过于笼统。
[案例3]《猴子种果树》
学完《猴子种果树》以后,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来演演这个故事。A教学: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此时,有的学生自顾自地讲;有的学生一句话也不说,眼中透露出不解的目光;还有几个学生开始时兴趣很高,但很快就都不演了。)
老师这个合作交流的设想好是好,但是,由于交代得过于笼统,作为低年级学生,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得不积极,也不够强烈。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交代得应清楚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可将上述教学作些适当的调整。
B教学:
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好每个人担任的角色,如谁是“小猴”,谁是“小喜鹊”、“乌鸦”等等。每个人应背好自己的台词,演好每个动作。
这样一来,学生由于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很快投入到了表演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小观众”们加以评议、补充,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表演的步骤,从而进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同时,示范性的表演也使学生在操作中就会学有榜样,在模仿的表演中合作交流,求得思维的创新。
究竟在一堂课中安排几次小组交流最佳呢?仔细想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又有何不好呢?当然,进行小组交流不能只是“走过场”,而应切切实实地抓好。同时,合作交流也不能仅限于课内,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调动学生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只有有效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我们从营造气氛和形成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地“对话”、“交流”、“协作”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交流的乐园,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我的小学语文观》 张庆 2.《教海漫记》 于永正
3.《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东海教师进修学校,2002年)4.《连云港教育》(2005,第1—2期)
5.《江苏教育》(2004,第12期,2006,地2期,第4期)6.《素质教育论》
第五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出类型,拟定出教学方法,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下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目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习惯,仍然不自觉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在根本上没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因此,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另外,我们应该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学生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等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分组,这正是我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的一种体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搜集、加工、整理材料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地位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虽然是在课下进行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正如有的老师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节课真正的价值在课外。”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间有效的沟通。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仍然继续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都是由学生自己做主持,自己进行讲解。在整个汇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高效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都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二、在师生交流中尽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每一课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生活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课堂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课文中的链接,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从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语文课上的认识。总的说来,作为语文老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