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时间:2019-05-14 17:0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第一篇: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根本任务。对“教书”与“育人”工作相比较,“育人”工作更重要,工作难度更大,又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目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依旧是重“教书” 轻“育人”,而且这种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d待解决以提高育人质量。本文从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言行育人三方面探讨育人工作,建议制定育人的相关规章制定和客观评价标准,真正实现“育人”与“教书”并重。

【关键词】英语 教书育人 高职院校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育人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发挥英语教师特殊的育人作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根本任务。只有“教书”与“育人”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管理育人

教书就是知识的教学,育人就是品德的培养,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之所以把教书与育人分开来说,是为了提醒我们对着两者不可偏废。实践中,对“教书”与“育人”工作相比较,“育人”工作更重要,工作难度更大,又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以高职生为例,目前大部分学生有厌学现象,我曾对358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自认为有厌学者176人,占49.2%,其中英语又是学生厌学的主要课程。教师要使学生学好英语,首要问题是纠正厌学,要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本身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育人工作,诸如此类的育人工作还有差生与消极悲观学生的转化等。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并未将这些育人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与管理之中,所以对教师而言这些育人工作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全靠教师自己掌握,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导致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高职院校把这些育人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与管理之中,并制定育人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

二、文化育人

英语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时,不但要教学生语言知识,如语法、语音、语调、词汇、翻译和写作技巧,还要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地将育人融入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例如:学习名著类课文时,分析和指明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学习名人传记类课文时,重讲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习交际类课文时,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交际语言和举止;学习圣诞节和感恩节时,注意将西方国家的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西方人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人的节日意义,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利用英语视听课,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观看英文经典电影,比如《泰坦尼克号》、《简爱》、《傲慢与偏见》等,看后写出观后感,也可对某一细节发表评论,使学生懂得爱情需要付出,需要?任,使学生认识到学生时期不适合谈恋爱,从而树立高尚的爱情观;此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永州博物馆、九凝山舜帝陵、柳子庙和永州八景,参观前将学生分成10人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教师在参观前布置任务,如写英文观后感,教师批改后选择优秀的论文在全班宣读,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高尚的道德观。

三、言行育人

教师的言行可以育人,也可以伤人和毁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师哥和学姐一级一级传下去,哪个老师治学严谨,哪个老师品德高尚,哪个老师原则性强,哪个老师贪婪,哪个老师不讲原则等等,学生都了如指掌。因此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处处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情操,真诚的为人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用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从而焕发出对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不利于育人的言行主要有:①自编练习册出售给学生,课堂上明确告知学生考试题都在里面,更有甚者强调凡是不买者,考试不合格。②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明确告知学生凡是不参加的,就拿不到毕业证。③监考和成绩加分,有的老师监考不严,有的老师给学生成绩加分不讲原则,所以每当考试时,学生对监考老师特别关注,凡是由不严教师监考的课程,基本上可以不看书,考试后如果没考好,就去请老师吃饭或送点礼品,请求老师加分,结果造成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比学习好的学生成绩还要高,这种不平等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高职院校加强教学管理,定期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对拒不执行校规的,言行极坏的教师,学校应取消其教师资格。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和育人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在进行听、说、读、写译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育人内容,寓管理育人、文化育人与言行育人于日常英语教学之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蔡斐成,席海芳,王臻鑫.医卫类高职生厌学现状、原因分析与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 9:55-57.作者简介:蔡斐成,女,硕士在读,讲师,主要研究高职英语课程教育教学。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摘要: 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本人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感觉、融合了思想教育等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

我们的教育和时代一起进入了21世纪,许多教学方面面临的挑战都在需要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中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在转型。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一直都在努力探寻新的阶段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因为语文教学在各种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知识几乎涉及到了其他任何学科,也就是使语文教学要与我们的时代一起前进,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勇于革新,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构架、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切实的服务。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在学习中能够可以随时随地都用得到的语文学习规律的武器,也就是说,老师在场的时候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过程,做到与老师同步,在离开老师的“搀扶”之后也能够自觉地走入语文学习中去。如果我们能够教给他们一个始终都感觉得到、应用得到的学习武器,我们的学生也就成为了博学多才的才子,也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新世界里面对汪洋大海似的知识而像往常一样手足无措了。

许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始终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作用。因为,在现在阶段学习中,随着学生在知识范围的不断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素质上的提高,更要求在学习视野方面不断拓宽。但是很多老师不太愿意把许多课外

知识(看似与语文考试无关的内容)教给学生,有的时候是不太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中考考试的应对策略,学生面对的现实是要“学以致考”。这样一来的话,就势必造成了老师在上面“有目的”地讲,学生在下面无奈的听这样的局面。这种情景,不仅是老师不愿意面对的,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如果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充分拓展知识面,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会那么“强迫”了,学生就会在课上或课外自发的读写,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更加明确自己如何提高语文水平、如何丰富语文知识、自己看了多少书、应该怎样看书、自己写了多少文章、怎么写文章等。面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学就更完全有必要应用良好的语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工作。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我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就是很美的角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感觉自己是美的角色。语文教学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一台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表演的戏,这场戏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于把这些都给了学生之后学生要怎么做,那就要看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了。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很明白,要让学生能够领悟,首先就要教师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提高这台戏的质量,当好这场戏的导演。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越俎代庖,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言论代替学生思考和学生的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学生在语文你学习中,也会越学越怕,尝不到“甜头”。

1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

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和演艺之乐启发学生想象,在“想和演”中感受意境的美让学生产生内心美的触动,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更换位置,学生当主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经常能够感到美。当然,这种美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来的,而是从语文的各个篇章中精选、发掘能够激发学生情绪的字、词语、句子、文段等。以这些点作为出发点进行设疑,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时,我们可以完全有必要不把答案的目标对准中考,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回答,让他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野来看问题,不要完全否定他们的观点,不要让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小小失误就成为老师批评的借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看待语文,进入语文中来,自己就是里面的人,里面正在表演喜怒哀乐角色的人,那么,学生所学的语文就是自己表演出来的语文,他当然会感觉到:其实,语文让自己“美”了一回,我是美的,语文是美的,我在别人面前很美。当学生得到美的感染,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多更浓的兴趣,使之从被学到想学,甚至发展到求学。

二、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充满了美感

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来讲是一种修养课。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合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后会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外界事物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这很容易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如果我们单纯把这些内容教给他们,他们会很显然地认为枯燥乏味,当然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那么,我们可以把语文这方面知识的教学由讲解变为观摩,欣赏等直观的模式,比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观看录像等。这些教学手段不仅直观,而且教师也很轻松地把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接近人物、贴近时代,免去了他们的怀疑心理,他们更能够准确地把握事实。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学生更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积极地和身边的人、事、景相互比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和主张,这就打破了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的观念。

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课文的教学,我们也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把角色分配给那些在性格上适合人物特征的学生,或者也可以用“招标角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参与,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把这样的“作业”让

学生合作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会让学生感到尴尬,相反,他们会觉得新奇而愿意去尝试。比如《雷雨》一课,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角色扮演式的教学试验。通过这种尝试,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会很深刻,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枯燥的戏剧欣赏理论,学生在“表演”中就会体会到戏剧的感觉是什么了,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稍微点拨就可以完成初中学生对戏剧的学习了。另外,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周朴园在认出侍萍的过程中,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周朴园回忆梅小姐的一番话,是虚伪还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观点你是否有疑义?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与学生沟通。当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强记知识跳转到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中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老师上课也就轻松了。

我们学习这样的课文就是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的认识、当时历史条件下特定人物的形象认知,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尝试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就在这种教学中很自然地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角色表演中,他们为了能够把角色表演好,势必要很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没有演好的话,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我?老师会不会很失望?如果丢掉这么好的表演机会是不是很可惜?相反,如果学生的表演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的话,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在语文学习上的转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很美丽的演员,语文学习是美的,语文学习就是对美的认识的学习。当学生在认知中接受这样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学习是如此美的感受,那么他们将会对以后的语文课堂就会有了新的期待。

三、由课本延伸扩展出来的课内外知识所具有的“美”的魅力

(一)把让学生树立人格美融入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章都体现了怎样加强人格修养。我们在讲授这样课文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要再课堂上用命令式的语气对学生,最好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能够像那些古今中外的人物一样,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够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人生准则,把始终保持坚定的毅力作为做事原则,学生就可以在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认真的心态刻画完美的人格,这要比在其他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的“严肃纪律”教育方式好得多了。不仅老师容易投入教学,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接受。

在语文课本里,有的文章赞颂的是中外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有的文章表现的是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并为之奋斗,仁义志士把满腔的热血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等。教师应利用好这样的教学契机,结合教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正是立志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给大家讲革命故事”上来,这比在学生面前“苦穷”、“忆苦思甜”要好的多,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现遐想的空间,如:革命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等。如:《五人墓碑记》一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因为,离开了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所在,或者说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认识。对于这样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对文章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课文,而不至于去生搬硬套的去学习“艰涩”的文言文,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把文言文与其他文章“同等对待”了。

(二)把篇章中体现的祖国山河景色美融入语文课堂

学习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山河、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之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马上就进入到对课文的分析、评价,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意思是什么等死板的套路,课文学完了,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就随着下课铃声一起“烟消云散”了,我们不仅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实质的知识,也可惜了这样美丽的课文。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祖国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壮观山河,与那些具有崇高审美眼光的作家们一起感受美景带来的思想上的共鸣。

在对这样的课文进行讲解时,我们应该首先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朗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很优美的文章,没有熟读是不行的,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文章是“感觉”出来的,只是老师一个人去感觉是不行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怎样去“想”出美,“想”出瑰丽多彩的景色,从而激励他们为建设美好国家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如:《登泰山记》一文,统观这篇文章,全文

只有八九百字的篇幅,却能够在这样的文章中描写出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这样的学习效果,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而成诵才能获得,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就可体会出这篇文章的妙处,从而感受到泰山的高峻、雄壮,体验到“五岳独尊”的伟大。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观和美丽。

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要求更新的同时,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改革。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量,也要求活求变的教育手段。如果学习语文仍然在照本宣科地重复以前的教育过程,那么,学生的知识构架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已经落伍了。

美育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为,侧重美教育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美德,锻炼学生的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已经是德育的部分内容了,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育观念,多方位充实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过程,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使之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适合新阶段对人材高素质的要求。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守恒.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

第三篇: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

——观摩永威学校后的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韩迎春

2011年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河南永威学校的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赛课、听评课、听讲座等多种方式,使我再次在思想上和教学行为上得到深刻的洗礼,好多的是非亲临其境感悟不到的,现将几点最深的感悟总结出来,以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课改中做的更好。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和易操作性。永威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永威学校的课堂教学,亲身感受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魅力。同样是40分钟,同样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永威的课堂和其他学校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永威学校的课堂如此高效呢?这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疑问,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反复研读了永威课改经验的材料,反复咀嚼我在永威听到的观摩课,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教——学”变成了“学——教”,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完成教学目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高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所在。

二、求真、求实、永远向上的永威精神。

在永威学校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师生的精神风貌感动着,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师生远大的奋斗目标。在永威学校任何主要活动区域的醒目处都悬挂着这样一句条幅:勇争全市第一,创建全国名校。事实上他们今年好多学科已经实现沁阳市第一的目标,而他们正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向全国名校迈进。其次这种精神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永威,我们和一些老师交流过,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他们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四清等教学活动都透出一种严谨治教的风格。再次,这种精神也表现在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在永威,看不到追逐打闹的学生,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紧张而高效地学习。晚自习,即使老师不在,他们仍专心致志地学习,对我们外来学习者的进进出出他们视而不见。

陶行知说过,课堂的“真”是什么?是“学”,课堂就是“学”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谈不上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学”堂。永威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永威学校成功了。在永威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读书,在书上划着什么,写着什么;他们自己看例题、做习题;他们自己思考、归纳、总结;他们共同讨论、互相更正;他们„„。教师则不时地观察学生、适时地给以引导、提示、点拨。无论是课堂时间的拥有数量,还是教学活动的拥有数量,学生都占有绝对优势,从学生的角度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名至实归。

对照永威,反躬自省:我们的学生不比永威差,我们的师资不比永威差,我们的条件不比永威差,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达不到永威的境界?我们的教学质量达不到永威的高度?说到底,再明白不过了:我们的课堂是“教”堂而非“学”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处于中心位置,教师的讲依然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教师是在前面牵着学生学,而不是在旁边帮着学生学。就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教学质量更多体现的是教的质量。这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我们要努力消除的教学弊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要回到课堂的本原上来,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学要围绕着学展开,围绕着学生展开,否则将毫无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学,有能力学好。正如永威人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相信学生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勇气。不敢对学生放手,不敢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课堂也永远不会成为“学”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受传统观念的熏染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尚未形成,“坐而受教”的意识却很牢固。这是创设“学”堂的一大障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角”转为课堂的“配角”。在永威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主角”,他们自觉地从课堂的中心位置退出来,走到学生的身边去,走到学生的中间去,甘做“配角”——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配戏”,而不是让学生为老师“配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永远存在的两对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得好,学习质量就会高;处理得不好,学习质量就会低。永威学校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样子,提供了经验,我相信,我们同样会处理好这两对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要结合我校的校情、学情,仔细研究这种模式,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何霄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我发言之前,想和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育人的最高境界。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何尝不需要和风细雨,何尝不需要阳光普照,何尝不需要绿色的生机与活力呢?所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渐渐懂得,整个语文课堂就像一座生态园,学生和教师都是这生态园里的植物,都要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下和谐、快乐地共同成长。也就是上面古诗中所说的“润物细无声”。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成为生态园呢?

一、兴趣和情境,让课堂生机勃勃

大家知道,一切植物的生长必不可少的就是空气和水,如果课堂是生态园,师生是植物,如果缺少了空气和水,生命将不复存在。一堂课,学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谈学习?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够让学生兴趣十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课堂又怎会不生机勃勃!

通过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我经常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精心配置益于学生吸收的营养,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张杰演唱的天下,歌词中有烽烟四起的争斗,旋律中有诸侯争霸的英豪,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如同回到了那个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与课文产生共鸣,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这样的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学生就会兴致高昂,用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二、诗文背诵,在语文课堂上找到成就感

一直以来,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诗文背诵。不仅仅为了考试,也为了自身修养的提高。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我们班的诗词时间,每当这个时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时刻,是自信的时刻,也是他们找到成就感的时刻。即使数学从不及格,英语一句也不会读的学生,甚至,是倒数第一名的学 1

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充满阳光充满笑脸的小诗人。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背诵初中语文课本所要求的所有诗词文章。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会有高质量、高效率。这种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一种亢奋中,也是最佳学习状态中。901的诗词时间就是展示自我,放飞自我,挑战自我的小舞台。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三、主动出击,语文备考赢起来也有绅士风度

第一:把六本语文书变成六张A4纸。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紧扣教材复习了重难点知识,这一轮是回归教材,课本是我们复习的根本。为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借鉴了我中学时代的做法:把课本中所有重难点知识整理做笔记写在纸上,密密麻麻,写的尽量紧密一点,也注意排版,然后开展比赛,看谁整理得最好,在全班进行推广并表扬。在整理的过程中,知识或多或少就潜移默化的烙印在脑海中,这也是我预期的目标。他们整理的结果也为后期的复习留下了第一手材料。

第二:向40分钟要效率,语文复习全部在课堂内进行

中考复习九门学科,门门重要。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同时又是班主任,所以我必须减轻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压力和负担,变苦学为巧学,也不占用其他科目的复习时间,这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洒脱。我在课堂内注重培养学生三种习惯:多看多写多整理。

A多看:每周五晚自习有一个小时是我们班的阅读时间,这是学生们非常期待的宝贵时间,可以安静地看一本好书,边看边做笔记,并写下心得体会,不知不觉提高了阅读领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B多写。一方面是指要写好字,并掌握一些重难点字的写法,保证中考第一大题不丢分。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多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如周记、随笔等,让思维永远鲜活,而不是沉闷。

C多整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讲解的重难点还有自己的收集,常常动手整理一份资料,比如综合性学习,比如阅读题解题技巧,再比如作文包装技巧,他们主动整理一遍,效果超过老师讲三遍。

总之,只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找到归宿感,找到作为中国人学习汉语的自豪感,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植物的成长就会青翠碧绿,语文的生态园就会繁茂旺盛。不必老师施加压力,也不必埋头拼命痛苦不堪,因为兴趣存在,也因为成就感的驱使,他们自己就会积极追求,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指导,何愁考不出满意的成绩呢?

以上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阅读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笔者深信,通过多种课堂阅读对话的精心组织与合理引导,就能多途径、多角度地发掘、创生和有效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建构出学生阅读课堂对话中属于自我生命的精彩。

下载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三尺讲台”成为拓展执行力的“神圣殿堂”

    让“三尺讲台”成为拓展执行力的“神圣殿堂” (公众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加县“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2011年12月6日,我在马良镇中心学校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师“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三天的学习让我对......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转变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

    让课堂有意思之打油诗巧育人[大全]

    打油诗巧育人 抚顺县邹家中学房治平 十多年前家境还贫,经常用休息时间做些劳务添补家用,虽然清苦,但苦中也别有一些快慰。《拾柴》便是其中之一:“双休日也不清闲,带着小女去上山......

    正古灼今 让祠堂成为新的文化殿堂

    正古灼今 让祠堂成为新的文化殿堂 沈兰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 你们好! 我受特邀参加这次沈氏祠堂扩建落成典礼活动,只是因为我将保存了20年之久,继汉阴沈氏八......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浅谈如何落实学生的合作交流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

    让幼儿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论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 一、权利回归的意义: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 1、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幼儿,营造宽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