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狂欢的舞台
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狂欢的舞台
---《高效课堂二十二条》心得体会
赵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这样的课堂,我们老师为之雀跃,学生为之欢呼。翻阅了《高效课堂22条》,对新课改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预备课堂流程,合理有效。
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坚持每堂课教师的引导、点拨不超过15份,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练固。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教师要备好课,备理念、备教材、备教参、被学生,做到有备无患。
2、指导学生做好学案预习。预习是学习知识准备工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制定预习提纲,课上10分钟,同学们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注意学习重点、提醒难点破解策略等。学生根据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查阅资料、兵帮兵、小组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了学习、探究过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的学法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4、严格的兑现模式。坚持做到当堂学习的内容当堂检验,5、适当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鼓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在40分钟这个固定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
三、巧设问题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树立学生自信,调动参与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因为某些同学学习差,而忽视他们,歧视他们,这是不对的。对于差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例如:有个差生在开展竞赛中回答问题出现了错误,显得很尴尬,还要得到同组同学的抱怨,那么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会说:虽然这道题他回答错了,但是他能勇敢的站起来,为你们小组争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正是因为他的错误让大家明白了这道题错误的原因,我们应该感谢他。一席话说得同学们都舒心了许多,不但纠正了错误,更增强了他以后积极参加板演的自信心。从此,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将“高效课堂”的作用与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的精髓,学生自然就愿学、善学、乐学,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在课堂的舞台中,获得高效地发展,我们也从教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第二篇:让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学科:德育
作者单位:集里街道长南路小学
作者姓名:张瑞平
联系电话:***
让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记组织学生参加长沙3J营地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体会
“挑战”两个字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关爱”两个字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感恩”两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但是,我们真的有那么关爱吗?在遇到困难时,我能挑战自己吗?我们懂得感恩吗?
今年上半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植物园3J营地参加为期两天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拓展培训活动。全班58人,除了两个请病假之外,其余的孩子都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端正了学习心态,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培训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懂得了怎样做人。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明白了活动的确是孩子成长的舞台。
一、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
早晨6点,我班同学就分乘两辆大巴向长沙开去。当然,跟随我这个班主任的调皮的孩子较多。一路上,孩子们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说说笑笑。把自己带的好东西与同学分享。可能是有的孩子头天兴奋的一夜没睡好,来到星沙,熊远超就开始呕吐了,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此时,我看见了他周围就有几个孩子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啦。我走过去询问熊远超舒服点没有,只见他脸色苍白,很难受的样子。我帮他涂点清凉油后,正当我想开口要其他同学跟他换一个窗口边的座位时,杨添福站起来,诚恳地跟我说:“老师,让我来照顾他吧!”我赞许地点点头。这可是经常捉弄别人的杨添福,他能够有这样的举动真是令我刮目相看。我对车上的同学说:“同学们,杨添福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懂得关爱他人,值得学习!”话刚说完,车上28个孩子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此时的杨添福腼腆地笑了笑。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捂着鼻子的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也可能意识到自己刚才做得不对吧!接下来,杨添福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熊远超,一会儿帮他搽药,一会儿帮他拿呕吐的袋子,有时还帮他捶捶背。下车时,还不忘帮他把呕吐的袋子扔到垃圾桶。杨添福的行为感染了大家,一路上孩子争着来搀扶他。
两天的活动中,孩子们相互关心的影子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过水上铁索桥中,聂尔磊掉进水里,全身湿透了,同学们马上把自己带的衣服给她换;施小波在训练中脚扭伤了,几个男同学马上背起他到医务室上药……此外,在此次活动中的文艺晚会环节,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展现了班级的风采,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让同学们放飞心灵,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一幕幕,无不让我感到欣慰。在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关爱,学会了谦让,宽容与理解。
二、在活动中学会挑战自我水上铁索桥前,同学们正排着队伍等候活动的开始。一根铁索横跨在水面上,男孩子跃跃欲试,有几个孩子却畏畏缩缩。此时,个子最矮小的,并且心脏动过手术的易检走过来,轻轻地说:“老师,我怕,我不参加。”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这呀,难不倒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自己!”“等下老师就在你的对面迎接你的成功,有信心吗?”听了我的鼓励,他自信地排在队伍中。轮到他了,我和几个女孩子早早地站到对岸,大声说:“易检,你能行,相信自己,加油!”艰难地迈开了第一步,第二步后,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终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热烈地为他鼓掌。易检的胜利过关,给了刚才害怕的几个女孩子莫大的信心,他们也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成功地挑战了自己。
在攀岩活动中,前面的陡崖有50米高,让人望而生畏,走到下面,两腿直发抖。我对同学们说:“只要你有勇气攀上去,哪怕一米,你也胜利了!行吗?”同学们个个信心实足,大声说:“我能行!”轮到女孩子了,我心里暗暗地替他们捏了一把汗,轮到胡晶晶了,这可是最胆小的。她始终不肯向前迈一步。这时,寻慧芳走到她身边,轻轻地说:“晶晶,别害怕!”其他同学也走过来鼓励他要充分相信自己。有了同学的鼓励,她鼓足勇气,终于攀到5米处。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子聂尔磊成功跨越第九级,超越了所有的男孩。在后面各种各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挑战了自我极限,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和自身的胆量,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和惰性,磨练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力,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三、在活动中学会感恩社会
最后一个环节“学会感恩”,更让我感动。当我走进会场时,里面静极了。此时,《感恩的心》在馆内回荡,场内的孩子们闭上眼睛,双手合并,摆放在自己的胸前,心形的烛光在舞台上闪烁着,摇曳着。只听见辅导老师那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话语,那一首首打动人心的音乐。会场始终一片安静。老师由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前把四个孩子紧紧地抱在胸前,最后自己牺牲,孩子得救了,再讲到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孩子,在危险前面,把孩子高举头顶8个小时,被救时,手都僵了,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母爱之歌。最后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讲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周围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无怨地付出了多少,可你们又做了些什么呢?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只听到默默的抽泣声。当我回过头来,看到的是一张张泪流满面的脸,孩子们低声地哭泣着。我被此景深深地感动着,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不想安慰孩子们,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孩子尽情的挥洒泪水吧!也许辅导员的讲话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我想:孩子们在心理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深深地愧疚。没等我回过神来,只见孩子们直向我拥来,紧紧地抱住我,哭做一团,一声声“谢谢张老师”的话语在我耳边萦绕。还有的马上跑向另外一边,亲手泡来一杯热乎乎的茶水递给我。喝着孩子们的热茶,听着孩子们亲切的话语,我的心里暖活极了。
接下来,台上成了孩子们心里话交流的舞台。许多孩子依次走上台中,向同学,向老师,向家长告白:“我亲爱的父母,老师,千言万语不如一句----谢谢。谢谢你们,哺育我成长。谢谢你们,教导我知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老师,谢谢你!“老师,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老师,我错了。”“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爸爸妈妈,我永远爱你!”“车李洋,对不起,刚才我不该骂你,让我们和好吧!”这不是刚才在营地闹矛盾被教官批评的廖景鸿吗?“是啊!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人。”……..此时的舞台成了孩子们心里话告白的场所,要说的话太多了,孩子们主动地排成一长队。一句简短的话,一声真诚的问候,一句真心的忏悔都是孩子发自肺腑之言,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感恩社会,感谢爸妈,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关心过他的人。
谢谢你,3J营地,让孩子们知道关爱有多么重要。谢谢你,让孩子们明白干什么都要坚持。谢谢你,教孩子们学会怎样感恩......相信此次的拓展培训
活动会给同学们带来心灵上的洗礼,行为上的改变,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明天!
第三篇: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推荐——提升小学生作文“热度”的策略研究
案例再现
师:(创设情境,揭示内容)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抱歉,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可是还有一位老师没有到。这位老师姓李,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读书的时候,她对我非常关心,应该说我能够走上这三尺讲台,李老师的功劳很大。前些天,我碰到了她,她听说我也当上了教师后,非常高兴,说很想听听她的学生上的课,所以,我们再等她几分钟,好吗?(教师双手不停地搓动,眼睛不时望向窗外,来回踱步)
生:跟教师一样急切,时不时看看门口。
师:这样吧,我们边聊边等。你有过这样等待的时候吗?
生:等同学。
生:等妈妈。
生:等舅舅。
……
师:除了等人,等过别的什么吗?
生:我听说我的大礼包内的游戏卡中了奖,我天天盼望兑换的奖品早点到。
生:我们家的小猫不见了,我着急地等它回家。……
师:你能够体会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老师,您现在肯定焦急而又担心,生怕您的老师出了什么事。
师:从老师的表现能够看出来吗?
生:能。您的双手不停地搓动,眼睛不时望向窗外。
生:您不安地来回踱步,铃声响出到现在没有停过。
师:是啊,老师现在真是焦急而又担心啊,你们知道吗?我觉得今天的时间特别难熬,好像秒针的每一次跳动,都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灵似的,我甚至幻想着门口已经出现了脚步声,出现了李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你还记得你当时等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吗?
(同学们踊跃举手,争着告诉老师自己当时的情景)
师:(数学老师急匆匆地跑来,跟我说了几句话之后走了)同学们,刚才沈老师跟我说,李老师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李老师得了急性胆囊炎,现在将动手术。她女儿说李老师在被送到手术室的门口时,还吃力地说出了我的手机号码,一定要她告诉我一声她不能来听课了!同学们,老师等来的是一个不如人意的结果,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为李老师在病情这么严重的时刻还记挂着我的课而感动,也为李老师不能听到我们的课而遗憾,我更为年岁已高的李老师是否能够受得了疾病的折磨而担心!不知道你等到的是什么结果?
(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诉说自己等到的结果)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建议:虽然李老师没有听到我们上课,可是,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作文带给她呀,是吗?
全班齐声:好!
孩子们今天的作文感情特别真实,尤其是当时那复杂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大概是为了弥补李老师不能到校听课的遗憾吧!此次作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启示
其实,这只是老师创设的一个情境而已,但学生却真正融入了其中,使自己等待的情感再一次在课堂上重现,形象一点地说,这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是用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开启智慧的造就。因此此次作文获得了成功。
作文教学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似乎是一个亟待唤醒的沉睡巨人——它神秘;又像是一片未曾挖掘的金矿——它富庶。既是这样我们又缘何不去“唤醒”,不去“挖掘”
而在河对岸兴叹呢?缘于教师不懂“唤”,学生不会“挖”。少年作家韩寒在《语文的问题》一文中说:“他们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为作文的问题,而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
是啊,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想肯定有很多的老师曾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想出了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其实这已说明了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可是,没有人(包括我们的老师)会觉得这是作文。
“教育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有个性地发展。”所以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在于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心理渴求,从而得到创造性地发展。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与创造。学生作文,应成为学生主观意识表达的途径,不要为写而写,应该为需而作,成为一种表达所求,心灵所需。
为此,我们提出了:让作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体验。
三点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在体验过后,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写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联系。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开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跟生活联系,学生才能言之有物,下笔有神。
(一)命题贴近生活
教材中的作文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有一个很好的做法: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当然,只写日记当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基础。
1、留心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事、物缺乏主动的观察与发现,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废话”连篇。因此,教师要善于命一些关于学校生活的作文题。如在接手新的班级时对学生说:“我想做你们的知心朋友,请告诉我该怎么上课,怎么布置作业,怎么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受到你们的欢迎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合理的建议,真心的希望伴随着真切的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习作。
2、关注家庭生活
我让学生坚持练笔,把家中发生的值得一笑一哭一记的大事小事均写一写。学生所记的内容可丰富了,他们感到高兴的事有很多:家中添置了新电器、妈妈买彩票中奖、全家外出旅游„„令学生伤心的事也不少:心爱的小花狗突然死去,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想起它摇着尾巴迎接的样子;自己好心做坏事,被父母误解了„„当然也有学生写哭笑不得的事,一家人互相关心的事„„这些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写起来得心应手。
3、了解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习作素材更多。我通过命题,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事物,从中获得新鲜的感受。如引导学生说说周围人的陋习,再展开讨论“不革除陋习”的后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的一桩桩“丑事”写下来,把感受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陋习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的危害,以便让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环境之中。在此过程中不光完成了习作,也使自己成了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的有心人。
(二)内容走向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保证。
1、教师须有慧眼,捕捉生活亮点。
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比如对孩子的文化活动,如玩纸卡等,我们不应“视而不见”,因为这其中其实蕴涵着孩子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的热情。孩子通过自己的娱乐方式,构建充满情趣的文化世界,对自然、社会、人生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这是他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契机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文化成为写作的源泉。在感受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2、教师须有慧心,开发写作资源。
(1)在体验中“开源”
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笔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如针对小学生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里开展“听爸爸妈妈讲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动笔;春天来了,春雨飘洒,“春雨贵如油啊!”于是精心设计“春雨颂”的活动;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组织“我为中国喝彩”演讲会,然后动笔写作;“非典”时期,不仅让学生懂得预防非典的知识,还要把发生在“非典”时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读给学生听,活动后让学生动笔„„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让学生的独特感受跃然于纸上。
(2)在引导下“再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就如开头所述的案例,教师就是创设了自己等待的情境,使学生记忆中“等”的情景再现,通过教师情感的直观显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甚至笔下生风。因此,“以形象点燃形象,用激情涌动激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开放”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热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教学,除了帮助孩子们摄取生活素材、教授他们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而传统的观点往往忽视了作文的情趣,美文的标准常常与名家名作相媲美,因此造成了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在看待孩子习作的观念上有所“开放”,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这是实现此项策略的动力。
(一)有情趣就写,淡化“思想”
由于教学目的的偏向,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除刻意追求内容的新奇化,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新颖、独特外,还常常追求事例一定要典型、感人,并要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等,即太注重作文的思想。殊不知小学生作文重在“练笔”,而非“创作”。例如学生习作《难熬的等待》:“„„随着一阵放学的音乐,我排着队伍走出校门,站在门口等待爸爸。过了10分钟,我见爸爸还没有来,开始着急起来。我东张西望,心急如焚地等着。这样的等待,1分钟犹如一年之长。当时,我真希望我能有一张魔毯,能够在天上飞,像乘坐飞机一样的速度到达家里。我一看手表,已经5点钟了,我又望望马路上的车辆,还是没有爸爸的一丝踪影。我决定自己走回去。我边走边想:爸爸明明说过要来接我的,可他又食言了,这个星期里,我不理他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道的构思,也没有深远的意义,但却将生活中等待的情景细致地描述了出来,文中主人公焦急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一篇好文章。在不断的肯定中,孩子的畏惧消除了,自信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二)有素材就写,不记“后果”
长期的“约定俗成”,学生对写作文的认识上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定要写重大意义的事,而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反映不良印象方面的事不能列入写作行列。这样,写作文时自然觉得无话可写,要写的话,就只好吹牛,瞎编,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当然是写不具体、言不由衷的了。其实,在生活中,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学生有的是!在不经意间谈论时,他们都是动感情的,然而,学生却对写这些题材时存有疑虑,认为写这些题材时老师会责怪。这就需要老师的契机引导。例如写某某老师,学生往往只写老师的优点,有的甚至是虚构教师的“伟大形象”,殊不知老师也是“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积极去感受美好的方面,并把动人的事和欢快的情感写进作文中去;也不要回避不良方面。如果能这样培养学生的话,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孩子从小独立思考,是非分明,感情鲜明,敢说真话。这样的话,作文的天地就能更广阔了。
(三)有亮点就夸,升华“热情”
改变传统欣赏作文的观点,还应落实在对作文的评价上。而往往催人奋进的评语,正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提高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评价方法应新颖有趣,富有变化。
1、评价重在激励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比如学生完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我的评语是:多么美的画面,多么美的心情,读着你的饿文章,老师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很感动,习作的热情更高涨了。
2、评价讲究诱导
对于一些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如要求学生记叙“护蛋行动”,学生做时兴高采烈,写时却紧皱双眉,习作交上来干巴巴,远没有活动时那么精彩。我对不同的习作进行相机诱导:如果你能把怎么护蛋的具体过程写下来,那作文一定增色不少。这样,学生根据我的针对性指导,对活动过程做了相应补充,文章也就润色了。
3、评价流露期待
要让学生时时感觉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也能使学生对作文赋予极高的热情,这可以从很小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比如:面对一篇不够完善的作文,我除了在旁批中给予修改提示外,还留下一些期待的话:老师觉得你下次的习作会更加出色!请修改后让老师看看你的佳作吧!教师的肯定和期待会对他们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使他们乐于写作。“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打破了写作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1、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完全有决定自己写作话题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打开自己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需要,使自己在文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便于“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心”,避免出现矫情、空洞、应付之作。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写才能充分的发掘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写作的乐趣,不是为老师写,也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例如《妈妈,我很(伤心、烦恼、委屈、冤枉、幸福、快乐、自私„„)这一题目,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词补充题目,并鼓励大家要借此契机,尽量把心里话说出来。学生敞开了心扉,想说啥就说啥,兴趣昂然。
2、自定习作形式:学生的作文,对文体应不作任何的要求,可以写记实作文,也可以写想
象作文,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甚至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总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例如在一次习作练习中,要求写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有的学生以童话的形式,读起来生动活泼;有的以记叙的形式,朴实明了;也有的以书信的形式,读起来感人肺腑,颇具新意。或者学生可以在同一主题下写出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文章,或是由几个人商定主题后分工写作,共同完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
3、自设习作课堂:学生作文不要求都在课堂上或学校里写,允许在课外完成。而且安排的时间可充分一些,一般一篇文章可用两三天时间酝酿,再花两三天时间落笔,力求使学生在没有心理、时间的压力和束缚下完成习作。
4、自主习作过程:由于学生习作不受内容、形式以及课堂的限制,学生更乐于去花心思写一篇好的作文,学生有这个动机,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鼓励学生在写作前充分准备,多收集相关资料,多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校园生活中走出去,多写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名人轶事》、《萧山文化寻源》、《萧山区缺电与用电情况调查》、《小学生中使用电脑状况的调查》等。
无论方式千变万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低写作难度,提增写作热情。
两点注意
一、作文命题要开放而有度
作文命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开放性不能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既要提供具体而必要的思维支点,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所依托;又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跟学生留有比较多的联想余地。例如一次当堂作文:“由„„想到的”,我稍作引导,就让学生开始自己写作。其实,所谓“引导”,也无非是明明白白的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想,这道题目写作取材范围广,想象空间大,形式也可以比较灵活,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自然,我对作文质量也抱了不少希望。
课后,作文上交起来,我趁热打铁,马上进行披阅,指望能看到几篇有内容,有思想的好作文。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看了一大半竟没有一篇让我心动的。
要么是内容空泛,无病呻吟;要么是胡思乱想,不能真正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一篇作文的开头吸引了我,这位同学这样写道:“常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实际上比你看到的潜得更深。这叫‘折射’。这个道理,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凭直觉,我感到这可能是一篇好文章,但可惜的是,不知怎么,这位同学所写的内容却与折射原理联系得不够紧密。
惋惜之余,我想:为什么这次作文结果不理想呢?像这位同学所出现的不会“合理想象”的现象很普遍。如何才能让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思考我感到光讲理论可能作用并不大:这位同学的作文虽然写得并不理想,但写了个好开头,为作文思维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又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本身不就是一道作文题吗,让大家一起来写,这或许能激起丰富的思维火花,还能直接地为这位同学提供有效的范例指导,可谓是一举两得,我当即决定把这位同学的开头印发给大家,让全班同学进行续写。
作文很快又收了上来,不同的是这次的作文内容丰富,闪现出学生不少有深度的思维火花,有的同学联系到了人与人交往中因为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和曲解;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偏差;有的认为我们应该“小心折射”,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读着读着,我心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看似不经意间捕捉到的一道续写作文题,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自主感受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个性化的独特
体验,有时会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例如一次作文:《假如„„》一名学生写的是:假如我能现在就死去。一看题目就觉得瞠目结舌。细看,才知她想知道天堂究竟是怎么样的,很想马上死去,探个究竟。
当前的一个错误倾向:在创新和个性化行为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文”关怀有了,而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所忽略,缺乏正确引导。从上例来看,“能够马上死去”的想法是“创新的”、“与众不同的”。但这究竟应该认可还是摒弃呢?我认为这是不健康的,迷信的。
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教学内容,受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影响,有时学生对生活中直觉经验的感受和理解并非积极的,健康的。这样学生很难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独特感受应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点,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最佳契合。“合则俱荣,分则两败”。不应错误地认为独特感受就是创新,就可以弃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任意发挥。
一点启示
给予孩子浓浓的人文关怀
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真情实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克服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弊端,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生活中还应多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例如当我们读到“小溪咕咚咕咚地喝饱了水”时,不应以简单地去判断对与错,而应欣赏表达的独特性,鼓励诗意化语言的运用,使每次作文都成为孩子情感的体验,生活的体验,生命的体验。
另外,设法为孩子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其产生成就感,建立起作文的信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持久、终生的自信。所以,我经常给她以鼓励:“别人行、我也行、我比别人更行”,激发其内驱力。教师的职责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拙见,有待各同仁进一步探讨。别让“欢乐出世的小鸟,坐在牢笼里唱歌”是我们的夙愿,“雕琢成器”,我们期待着!
第四篇:让课堂成为旋转的舞台(政治课教学体会)
让课堂成为旋转的舞台(政治课教学体会)
用舞台来形容课堂,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舞台的演出带有较多的艺术变形,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经过艺术处理的作了夸张、修饰的东西,这与本色的、实实在在的、传授货真价实的知、能、情的课堂教学有本质区别。舞台上,演员的全部内涵是演,而课堂教学决不局限于“演”,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诱导、演
示和启发。借用于此,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的旋转式的交互更替,是一种“演员”与“观众”交相辉映的“活”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让课堂“旋转”起来呢?
一、创鼓动点
课堂教学要“转”起来,关键是看学生,看他们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积极“登台亮相”,变“观众”为“演员”,交流学习所得、所感、所惑。而要形成这种“交替”“旋转”式的课堂,达到“完美运动”的学习状态,鼓动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政治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创设鼓动点”以达到“煽情”的目的。为此,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谜语、故事、名人轶事、新闻等,以吸引学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集中指向教学内容;也可挖掘教材,以一个“演员”的形象,用情“煽”情,以求共振。有位政治老师在教初三思想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叹到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的教导;从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近代中国的一次次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的屈辱到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所有这一切都向世人昭示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番激情昂扬的慷慨陈词,悲壮有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可想而知,经过渲染的气氛极大地鼓动了学生,保证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旋转、交互展开。二、找爆发点
所谓爆发点,一般是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个“机”就是教学中的“爆发点”。有位诗人说得好: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许多人没有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金矿,但许多人没有开采它;每个人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但很少有人唤醒他。可以想象,没有“点燃”、“开采”、“唤醒”是多么令人遗憾。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爆发点”。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拔动学生心弦的“爆发点”,努力追求“大球小球落玉盘”的效果。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引爆”学生的思维:既然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为什么我国还允许宗教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看待宗教的存在?尊重保护宗教活动是否就是保护一切宗教活动?既然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个人的事,那么共产党、共青团员是否能信教?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无可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连串的“怪问”象一颗颗引爆的炸弹,投向学生的思维大海,“炸”起了无穷的波澜,学生在此情况下,纷纷“粉墨登场”,发表见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三、让演出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这与单一的舞台演出并无多大区别,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这个特殊的“演员”转,“吃”到的都是教师精选“细嚼”过的“细粮”,而富含多种营养的“粗粮”则被筛选了,且在“细嚼”中,大多数的“维生素”也被“嚼”掉了。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严寒的考验,风霜的洗礼。为此,要培养全面的合格的人才,必需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让课堂“转”起来,师生轮流“登场”,使学生在“演”中找“食”“吃”,得“营养”,使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使学生体会到“我问故我在”(杨澜语)的内涵!在学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后,学生了解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平等性,似乎对这一问题已彻底理解了。这时,教师适时点燃“引爆点”:既然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在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那为什么在选举或通过决议时,还有弃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窃窃私语,既而公开发表观点。有的说:弃权这一做法有待改善,应予禁止,既然让你行使权利,为何还要弃权?有的说:从权利本质特征上看,它是具有自愿性,故可以放弃;有的说:弃权不是不放弃权利,正因为享有了权利才可以弃权……心声的流露,心灵的撞击,“演员”与“观众”的互换,极好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思维能力。四、抓闪光点
一台好戏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它有闪光点;一个人之所以值得他人称道、学习,就在于他有闪光点。同样,一堂课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也应抓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的闪光点。
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华盛顿市12岁的若奈达和9岁的妹妹莎拉,对于医学家告诫的公共场所扶手上有许多种类的细菌,接触过的需洗手、消毒,以免交叉感染的常识表示怀疑。进而自己去采样研究,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可能传播疾病的有害细菌。对此,他们分析认为是由于环境不利于细菌生长。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的《流行病学》杂志上并受到专家的关注和肯定。
这再一次启发我们对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交峰甚至撞击应予关爱和呵护,不应被学生问住而难堪、恼火,更不应为维护教师的尊严,既使再怎么牵强附会也要应付,以使学生感到教师无所不能。如学习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包括地球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经历了解体后,仍回到资本主义怀抱)?为什么目前,我国仍存在腐败现象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些问题略显偏激,但教师应对学生的独到思维而欣慰,并应紧紧抓住这些闪光的火花,与他们一起讨论、学习、交流,以求达成共识。总之,要让政治课教学有效地“旋转”起来,成为“快乐大转盘”,需要师生的耳、眼、口、手、脑“全频道”转播,“多功能”协调、接收。当然,追求“活”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很多,古人云: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在此,籍于求教于广大同仁。第五篇: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课堂上,总是看见几个学生举手,读书和回答问题,另外一些学生甚至明知道答案,或不举手,或不敢举手,怕说错等原因,整堂课都在沉默。总是看见几个“活跃分子”在表演,另一些同学只是充当“观众”。我觉得老师们都有同感,这类问题真是屡见不鲜。在我班何况不是如此。开学初,有时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为了使学生战胜自卑、羞怯的心理,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从实际出发,对他们说:“对自己充满自信,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作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还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走上讲台,说一说,演一演。为此,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一些做法:
有的学生不举手,我就有意叫他,对他说:“你来试一试。”他虽然读(回答)得不好,但也勉强读(回答)下来。我接着对他说:“你读(回答)的还可以,能不能到前面来读(回答)。”他说:“不敢。”我微笑着说:“那就站在你的座位那再读(回答)一遍好吗?”
有的学生偶尔举一次手,我就赶紧抓住机会叫他读(回答),读(回答)完后,我说:“你很勇敢,读(回答)的也不错,来,到前面来读一读好吗?”
有的学生积极举手,读(回答)得也很好,我就对他说:“你读(回答)的非常好,能不能再加入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到前面来展示展示。”起初,他们还有点不好意思,经过我的“强拉硬拽”,几次之后,就非常放的开了,也能做到“有声有色”了。这样做,对深入的理解课文更有帮助。
经过应用这种方法之后,学生有了胆量,也有了自信。举手现象大有进步,现在80%的学生能够积极举手,朗读水平在逐步上升,口语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