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时间:2019-05-12 13: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第一篇: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声不断,教育者们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但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堂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调整上,课后作业布置成为了鸡肋,甚至演变成机械性的课堂过程重复,不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而沦为了学生的负担。以下将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分析现今教学中作业布置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三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关键词:作业布置;有效性;巩固;延伸

中图分类号:TG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新课标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教育工作者们纷纷使尽浑身解数投入这一历史洪流中。其中,课堂教学有效性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到底应该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又能让他们上升到深化知识、联系生活的一个层次,做到学以致用呢?我认为,这除了与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息息相关之外,与作业布置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下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作业布置有效性这一问题提出的几点浅薄看法。

一、现状分析。

大多数教师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果上,而忽略了作业布置这一环节所起的总结、巩固、拓展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知识记忆性练习。如抄写生字、课文的重点段落等。

1.2 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检查。如做课后习题、与课文同步的练习。1.3 拓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延续课堂上某一话题,让学生课堂交流后,课后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作业布置的内容只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却没有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其它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作业沦为了负担,不受学生欢迎,不被教师重视,只是完整课堂的其中一个小环节。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迷惘心理,对现阶段所学知识的用途产生怀疑,甚至演变成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习习惯分析。

作业的布置不应被简单地作为知识巩固的手段独立开来,应成为学生沟通书本与生活、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桥梁。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的作业,那么就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情况。2.1课堂注意力。

学习环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育工作者们常用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手段。有研究显示,用多种方式呈现的内容、有趣的内容、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内容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喜爱的或有价值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2.2 学习无力感。

很多成绩不理想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之所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低,或是作业难度高,自己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足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些消极的想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习得性无力感,从而放弃在学习中争取成功的机会。2.3 避重就轻。

这一问题在作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举例一份课文内容练习。由基础题、课内阅读题、课外阅读题和拓展提升四部分组成。学生基本上能在自学、结合课堂讲解的基础下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和课内阅读两部分的练习。而对于课外阅读和拓展提升练习中难度稍高的问题,许多学生都是望而却步的。这是由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面对同等难度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学习自主性不同。2.4 课本与生活联系较少,学生缺乏新知识练习的对象。

要使新接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除了知识本身的新奇吸引了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让知识与生活形成纽带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反复练习新知的机会,从而达到牢记的效果。但一般的语文课本内容都着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这方面,这似乎与生活技能的习得没有明显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问题解决。

针对以上提出的种种情况,以下将联系实际的教学操作,提出几点本人在作业布置有效性方面的一些看法。3.1 注意力的唤醒。

要把枯燥、乏味、任务式的作业与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把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作业上,使学生产生通过作业,巩固、延伸课堂知识的需要。

学生都愿意在游戏中自己动手探究新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业结合游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愿望。例如在教授《通

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勇于尝试不同的方式解决困难这一道理,并加深印象。我在作业布置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迷宫,迷宫中设置了不同的考验,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的路径,并把自己游戏后的感受写下来。接着我在阅读课中,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做法。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使书本上难懂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3.2 消除无力感。

当一个人屡遭失败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时,就会渐渐丧失对成功追求的动力。因此,我在作业设计时会特别设计不同难度梯级的问题,难度稍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我会把难度大的问题放在小组讨论或阅读课讨论中,集大家的力量一起想办法解决。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在第一课时后设计了以下两道问题:⑴请妈妈给你买点花生,尝一尝,并想想花生有哪些好处与不足之处,并对花生作简单的评价。⑵你还能在生活中列举出哪些与花生相似的物品呢?能否说说这些物品象征着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第一个题目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观察,说说自己的实际的感受,学生都愿意亲自去做一做。但第二个作业题目是对花生揭示的道理的升华,学生不一定能做得到。于是我为学生展示了几种物品的特点,象征的性格。通过这种提供示范榜样的方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为学生指明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3.3 把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

很多学生只知道学习语文可以认识字、词、明白道理,其实语文是一门沟通多门学科的科目。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作业布置中适当地联系其它学科,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习了课文中介绍的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预习《品德与社会》中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能够讲出一些关于圆明园被毁灭的情况或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再恰当给学生展示一些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北京城景点介绍。第二课时的作业,我布置给学生一道题目:搜集一则我国近现代史中,我国人民受外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历史故事,在阅读课中与同学交流。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热情,更为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习作练习定下了基础。

作业的布置不应简单看作是知识技能、情感技能的习得,而应该把语文课程放在其它科目,放在生活实际中理解,作业的布置也会变得有趣、吸引,学习效果才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安奈特.布鲁肖 托德.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2010.6.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6.[2] 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2006.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3] 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2010.1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

第二篇: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

——观摩永威学校后的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韩迎春

2011年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河南永威学校的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赛课、听评课、听讲座等多种方式,使我再次在思想上和教学行为上得到深刻的洗礼,好多的是非亲临其境感悟不到的,现将几点最深的感悟总结出来,以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课改中做的更好。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和易操作性。永威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永威学校的课堂教学,亲身感受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魅力。同样是40分钟,同样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永威的课堂和其他学校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永威学校的课堂如此高效呢?这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疑问,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反复研读了永威课改经验的材料,反复咀嚼我在永威听到的观摩课,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教——学”变成了“学——教”,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完成教学目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高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所在。

二、求真、求实、永远向上的永威精神。

在永威学校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师生的精神风貌感动着,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师生远大的奋斗目标。在永威学校任何主要活动区域的醒目处都悬挂着这样一句条幅:勇争全市第一,创建全国名校。事实上他们今年好多学科已经实现沁阳市第一的目标,而他们正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向全国名校迈进。其次这种精神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永威,我们和一些老师交流过,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他们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四清等教学活动都透出一种严谨治教的风格。再次,这种精神也表现在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在永威,看不到追逐打闹的学生,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紧张而高效地学习。晚自习,即使老师不在,他们仍专心致志地学习,对我们外来学习者的进进出出他们视而不见。

陶行知说过,课堂的“真”是什么?是“学”,课堂就是“学”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谈不上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学”堂。永威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永威学校成功了。在永威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读书,在书上划着什么,写着什么;他们自己看例题、做习题;他们自己思考、归纳、总结;他们共同讨论、互相更正;他们„„。教师则不时地观察学生、适时地给以引导、提示、点拨。无论是课堂时间的拥有数量,还是教学活动的拥有数量,学生都占有绝对优势,从学生的角度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名至实归。

对照永威,反躬自省:我们的学生不比永威差,我们的师资不比永威差,我们的条件不比永威差,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达不到永威的境界?我们的教学质量达不到永威的高度?说到底,再明白不过了:我们的课堂是“教”堂而非“学”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处于中心位置,教师的讲依然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教师是在前面牵着学生学,而不是在旁边帮着学生学。就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教学质量更多体现的是教的质量。这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我们要努力消除的教学弊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要回到课堂的本原上来,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学要围绕着学展开,围绕着学生展开,否则将毫无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学,有能力学好。正如永威人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相信学生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勇气。不敢对学生放手,不敢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课堂也永远不会成为“学”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受传统观念的熏染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尚未形成,“坐而受教”的意识却很牢固。这是创设“学”堂的一大障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角”转为课堂的“配角”。在永威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主角”,他们自觉地从课堂的中心位置退出来,走到学生的身边去,走到学生的中间去,甘做“配角”——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配戏”,而不是让学生为老师“配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永远存在的两对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得好,学习质量就会高;处理得不好,学习质量就会低。永威学校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样子,提供了经验,我相信,我们同样会处理好这两对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要结合我校的校情、学情,仔细研究这种模式,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第三篇: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阅读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笔者深信,通过多种课堂阅读对话的精心组织与合理引导,就能多途径、多角度地发掘、创生和有效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建构出学生阅读课堂对话中属于自我生命的精彩。

第四篇:课堂巩固

课堂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许多的功能。一般地说,各种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讲授,而不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是不可能得到消化和巩固的,需要通过作业来巩固与延伸。现代教学愈来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作业能培养与发展学生。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除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地是通过课内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馈的。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和布置作业应考虑其数量与质量。

设计与布置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现 “少、精、活”三个字。“少”就是不得超量。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给适量的作业。“精”,就是设计作业必须符合课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度,作业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所谓 “活”,就是设计作业题要减少机械记忆和单调重复性作业,尽量多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有利于发展智力的作业,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感到有兴趣。重复的练习也有必要,甚至从遗忘规律来看,愈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内容愈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方可牢固掌握,但必须考虑,必须研究学生可承受性,作业成功的可能 性,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因为呆板、重复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乏味,产生心理疲劳;量过多,难度过大均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消极情绪。作业设计对其信度、效度要求较高,难易要适中,数量要适当,符合学生实际,且作业完成的过程必须是学生完全 “自我劳动”的过程,否则,反馈的信息就不可能是准确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为了提高作业的效率,教师在设计学生作业的时候,须注意体现编排的逻辑特点,材料要加以选择。要发挥例题的教学、教育功能,布置适切作业的情境,练习某种技能要和将来应用这种技能的生活情境相似,就可以增进练习的效果。练习数学,除了练习试题之外,还要练习实际生活中所用到的应用题。在练习作业上,应当正确为主,而迅速次之,倘若只注意迅速,而不注意正确,其结果错误多,这和练习教学的目的并不符合。作业的时候应当避免无谓的手续,以免浪费时间。作业的时间要适合,练习时间太长,学生容易厌倦。作业的次数要多,方法要有变化,倘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全部做作业,那么,练习的方法就要改变几次,以免学生感觉厌倦。作业的材料要适合个别差异,各个学生智力和学力互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较多较难的作业,能力弱的学生,只能作较少较易的作业。教师要加强指导,盲目的练习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二、设计和布置课堂作业要把握练习的层次。

一是探索新知,设计新旧密切联系的练习。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新知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建构新知识、新思维的支撑点,由 旧导新,设计新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为学生学好新知作好知识的铺垫,迁移练习。

如,教学四年级“升和毫升”时,组织学生交流所带容器上的计量单位,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教学六年级用方程解“百分数的应用”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构建数量相等关系,正确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数量,就要设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等相关问题的练习与训练。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新课教学前,可设计如下练习,训练学生思维,为迁移新知准备。

⑴学校数学兴趣小组有男生50,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①数学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②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③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组织学生口答列式或交流计算结果,并交流思考过程。

⑵学校作文兴趣小组有男生50,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0%。作文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⑶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有男生X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0%。科技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女生人数,再列式求问题。

二是破解难点,设计诱导型练习。进行新课时,如果学生碰到了困难,要为学生攻破难点,设计诱导型练习,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进而理解知识。

三是巩固知识,设计发散型练习。组织学生通过发展性的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从构建长方体开始,设计下面问题,组织学生练习与探索,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建构思维,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22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制作这个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铁丝?如果用白纸糊这个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白纸?如果在它的四周涂上红色,涂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是区别异同,设计对比型练习。教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貌似质异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使学生在偏误中争辨,在比较中清思,形成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学生常会出现“量率对应”偏误问题,乘法、方程误混,就可以设计下面的练习:

1、⑴吴老师看一本管理书,已经看了全书的25%,正好是60页。这本管理书一共有多少页?

⑵吴老师看一本管理书,已经看了全书的25%,还剩下180页。这本管理书一共有多少页?

2、⑴五1班男生占48%,正好是24人。五1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⑵五1班男生占48%,女生有26人。五1班一共有多少学生?

3、⑴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两天一共看了52页。全书一共有多少页?

⑵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12页。全书一共有多少页?

⑶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还剩下28页。全书一共有多少页?

五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沟通知识。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设计题组型练习,沟通知识、思维间联系,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教学了百分数乘、除法后,可设计下面作业练习。

1、饲养场养鸡200只,养鸭250只。鸡的只数是鸭的百分之几?鸭的只数是鸡的百分之几?鸡比鸭少百分之几?鸭比鸡多百分之几?

2、饲养场养鸡200只,养鸭的只数是鸡的125%。饲养场养鸭多少只?

3、饲养场养鸡200只,是鸭的80%。饲养场养鸭多少只?

4、饲养场养鸡200只,比鸭少20%。饲养场养鸭多少只?

5、饲养场养鸭250只,比鸡多25%。饲养场养鸡多少只?

6、饲养场养鸭250只,鸡比鸭少20%。饲养场养鸡多少只? 六是设计变式练习,揭示数学思维本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题目,便无从下手,为使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可设计些变式题,让学生计算。

如:小明和小红进行跳绳比赛,小明跳了250个,小红比小明多 跳了50个,小红比小明多跳了百分之几?

小明和小红进行跳绳比赛,小明跳了250个,小红比小明多跳了50个,小红跳的是小明的百分之几?

小明和小红进行跳绳比赛,小明跳了250个,比小红少跳了50个,小明比小红少跳了百分之几?

小明和小红进行跳绳比赛,小明跳了250个,比小红少跳了50个,小红比小明多跳了百分之几?

七是设计发展型练习,引伸思维拓宽。为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新的突破,可适当补充一些引伸拓宽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后,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宽和高分别是30厘米、15厘米和6厘米的长方体饼干盒,叠加成一个长方体进行包装,用塑料线进行十字型捆扎一圈,至少要用多少厘米的塑料线?学生在探索、想象、验证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和布置作业要关注练习的价值。

教师组织学生作业练习,往往只关注在解决练什么的问题,侧重知识内容,忽略明确的能力目的指向,练习时要注意有完整的达成形象的指向,选择恰当的练习方式,使练习的收效,特别是技能技巧练习的收效最大化。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目标性。无论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还是从目标的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来说,练习设计都应该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少而精。科学安排练习数量与练习时间,改 变“课内多讲缺练”的状况。要精心设计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练习,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完成。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练习的情况下,可将练习的重点难点在课内让学生完成,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处理,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思维性。作业和练习不能只设计形式单

一、简单重复、直接套用的练习,而应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变式题、“智慧题”,等等,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新灵性。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是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可以设计一些 “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上当”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等等,但切猎奇生僻,做到活而不偏,新而不怪。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整体性。用整体性观点来看,练习这个系统,它从属于整个教学系统,但练习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又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构成的。设计时应从内容、从题目难度、从练习的功能、从题目的编排顺序、从题型等等,整体布局,实现练习系统中诸要素的最佳结合,使练习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随意练练习习。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教育性。从内容、情景的构造上,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设计练习时可以用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 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设计练习时要有 “最近发展区”上多做文章,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它问题有所启示,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作业设计要考虑层次性。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一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二是基本题有较大变化(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

课堂作业设计要体现多样性。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材上的练习需要补充、删改、加强。从题型来看,应补充填空、选择、判断、改错、补缺、看图编题、看题绘图等题型;从形式来看,可补充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顺向练习与逆向练习,分 化练习与同化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以及观察练习、操作练习等等;从结构来看,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练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总之,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课堂作业设计要体现周期性。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对已经学过、练习过的知识要经常设计一些以新带旧、新旧结合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防止识记、思维、技能等消退。必要的反复与机

械的、多余的重复不同,它对于巩固知识和技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要注意反复练习的合理分布,因为,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更为优越。因此,教过新知识之后,要进行较集中的练习,以后适当间隔一段时间后又要再进行类似的练习。随着新知识巩固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延长间隔时间,并可采用以新带旧的方式保持经常性的练习。

课堂作业设计要关注承受性。有困难,才有克服困难的机会。有挑战,才有创造。作业练习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问题。如,设计些隐蔽条件的设置,设计些较为复杂的综合问题等,让学生通过审题、剖题、分析、联想等一系列紧张思维活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要注意,要把握作业的难度系数,作业不能超越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切忌高难题,特别是在布置课外作业中,不断加码,无限拔高,这势必酿成劳而不获的不良后果。如果布置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过难,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得不到结果,就会使他们的兴趣,情绪受到影响,影响作业质量。另外,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费时太长,使进行新课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教学高耗低效,无效,使教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产生学生负担过重弊端。在布置富有难度、挑战性的习题时,可实施分层要求,不要“全民皆兵”,让有能力的学生,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索,去问题解决,以获得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

课堂作业设计要关注因材施教。在总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练习要以中等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会练习和自选练习,既给优等生设计提高性的练习,又给后进生设计辅导性练习。对思维发展弱,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削减作业题量,对有一定难度,个人不能完成独立解决的习题,教师可以适当指点,扶学生完成练习。

课堂作业设计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数学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一个系统,有时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思维进行重点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形成思维技能,为整体的系统的解决问题,提供保证。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是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教学活动。设计作业练习题时要注意根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内容,安排集中练习,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关键。要针对易锗易混知识,有意铺设锗混点,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要适当引伸,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教学“小数乘法”,就可以设计看因数说积里的小数位数。教学“小数除法”,就可以设计把小数除数转化为整数,看商里的小数点位置的专项训练。解分数、百分数问题,可以设计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专项训练,等等。

在练习课的练习安排中,要抓住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系统,有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地展开。同时,要针对学生新课练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相关练习进行重点训练。对相近、相混的知识要集中练习,组织学生在比较中正确把握只数,清晰解题思路,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要致力整合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思维方式的不断拓展,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为此,练习设计时应关注学生“一题多解”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可以综合应用知识,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设计和组织学生练习作业时,要多关注学生的时常发生的“误解”、“错解”题,并根据学生练习作业情况,将“误解题”“错题”集中进行辨析练习,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清理思维,准确方法,正确解题。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看,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领会知识 的过程中,尽管教师、教材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但毕竟学生理解知识所依据的感性基础还是比较贫乏的’,所以他们在运用知识作练习时,辨别知识的能力较弱,以至在解题中产生这样或那 样的错误。这时可把有代表性的错题集中起来,让学生进行判断,辨析的练习。使错误的知识得到及时纠正,正确知识得到肯定、强化、巩固,辨别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设计练习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作业时,练习目标要明确,练习方法要正确,练习方式要丰富,练习速度要合理,练习时间分配要恰当,练习质量要求要严格。学生明确了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提高进行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动完成练习的内因。学生便会更加自觉地完成练习,练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减少练习执行次数,节省时间,从而提高练习效果。在小学阶段,儿童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如果长周期的进行无变化练习活动,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反而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而丰富的练习方式则充分利用了刺激物的所有特点去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例如,教师把文本题可以转化为现场生成题,使学生在鲜活的情景中探索研究,进行问题解决。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我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并提问:你的身高是吴老师的百分之几?(学生困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所需要的信息,组织学生猜测我们的身高,揭示正确身高,采集信息后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吴老师身高170厘米,同学身高150厘米)。同学的身高是老师 的百分之几?老师的身高是同学的百分之几?同学的身高比老师矮百分之几?老师的身高比同学高百分之几?学生在活跃的,直观的比较中练习,正确解决了问题。

练习进程一般来说,在练习初期要放慢速度,以保证练习活动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及时矫正错误,克服困难。这样在初期练好基本功之后才能有助于克服在中期因练习方式方法未及时改进而导致的成绩起伏的现象。中后期练习速度可以稍快些,因为在初期已打好预防和避免错误的基础,中后期担心的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学生因疲劳而失掉兴趣,所以应适当加快速度。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或练习次数),但是在练习过程的各阶段时间分配要合理。在一段时间内若练习时间太长或次数太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因疲劳而消极怠工,事倍而功半。

练习不仅关注正确率,还要关注书写。因为,规范书写是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前提,没有高质量的书写,就高质量的正确率。另外,练习质量是建筑在科学的练习数量,及学生完成练习所用的时间基础上的。“题海战”战术不是高质量的标志,相反是影响学生练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每次练习之前就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意识,精心选择、设计练习内容、方式和方法。

四、设计和布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课外。

课外作业是供学生在课外完成的练习,它有别于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布置得好,学生乐于完成,与课堂作业相辅相成,能达到巩固提 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还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外作业有比无好,这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对作业的内容质与量的把握,对作业时间和完成方式的控制,对作业批改和评价的掌控。课外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提前与延伸,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思维的发展,对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补救,必须精心设计,科学践行。

课外作业的布置,有新课前的预习,有新课后的复习,有巩固性的独立练习,有合作性的共同作业。要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共同要求和分层要求相结合,静态活动和动态实践活动。

学生课外作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难度不宜太大。作业设计时应考虑课外作业的功能,设计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课外作业在引入新课和复习旧课中起着一种连接作用,教师对作业内容、目的要求的选择和说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期成果巩固和后继学习的进展。除了设计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的书面作业练习外,要立足大课堂、大教学,在新可教学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调查,采集有关学习信息,为课堂新知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有关制作、测量和计算。

如:教学形体知识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里、生活中的有关器具,物品,进行初步的自主学习研究,为课堂教学活动作好铺垫。课后布置学生制作形体,测量、计算家里有关形体大小等。教学 “升和毫升”时,组织学生收集家里装水、油等液体的瓶、杯、袋等,进行观察,了解所装液体的多少,并带进课堂进行学习交流,探索发现活动。课后组织学生估计、测量家里器具的容积等。教学“小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知识时,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提供课堂学习研讨活动。课后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进行有关问题解决,开展有关实践活动等。

课外作业应富有艺术,必须精心设计,使其拥有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伸缩性。

趣味性就是要使课外作业练习的内容,完成的方式,及任务完成的成功度富有情景,生动、有趣、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花时间去完成,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做每一道题。

思考性就是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有思考价值,使学生用心动脑,从中得到进步。

综合性就是指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题目,学生须运用原有的和新学的知识去完成。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新知,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伸缩性就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其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设计课外作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差异。这就要求,除了一些基本题之外,有必要安排适量的带有弹性的题目。对于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较多的帮助。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可以指定一些题作为最低限度应完成的作业。而另外再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以致伤害差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主地量力而行,能者多“劳”,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

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量,难易要适度,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要适当。凡是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不要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一般地说,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宜。

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但它是以学生独立活动的形式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这是因为学生的作业活动,仍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进行的,它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尽管学生完成作业活动的场所不在课堂,但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内容、要求,都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的。完成作业后,又要有教师的批改和指导,只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活动不是在教师直接观察和监督下进行的。

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有别与课堂作业练习,更应考虑学生的作业时间是否合理,独立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何价值,学生是否富有自主完成的兴趣及激情等。

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合格人才。课内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共同活动的时间比较多,学生遇到练习作业困难时,有教师与同学的参与来解决问题。而课外作业,是以学生个体完成作业的独立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在完成各种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有时要独立动手操作或手脑并用,这对学生有充分的实际锻炼的机会。学生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发展智能和创造性的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和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五篇:“温故知新,巩固延伸”四步教学法

“温故知新,巩固延伸”四步教学法

召陵区邓襄镇张庄小学杨占伟

我在学习“读议展点练”教学方法之后,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思索,我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为“四步教学法”:。简单概括为:温故知新,巩固延伸。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也可理解为温习旧的知识,预习新知识。温故与知新是递进关系,只有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了解新知识,才能学会新知识。

第一步:温故(这一环节估计用时5分钟)。目的是检查、促进学生温习的效果。“温故”形式应多样化,不能单一,按师生合作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教师自问自答式,也就是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结合自己实际,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知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提问式,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指名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这样方式的优点是教师知道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调整自己教学的模式方法,学生也可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学生主动式,这种方式普遍应用在练习课的教学。学生设计问题,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亦能形成良性竞争,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激情。

第二步:知新(这一环节用时15分钟,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现代社会是合作与创新的社会,只有合作才能共同提高。

只有创新,社会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个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缩短事业成功的时间,只有学会创新,才会有更高更阔的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我认为“知新”环节很重要,“知新”环节应遵循三个步骤。

一、出示提纲。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运用迁移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指向新知识。同时自学提纲难易程度应以课本为标准。让大部分学生结合自学提纲能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自学提纲的设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应注重学生环保、情感、安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

1、吨是比()大的质量单位,1吨=()千克。2、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4吨=()千克

7吨=()千克

5000千克=()吨

10000千克=()吨

3、例6中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千克,四个小动物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安全过桥,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一头牛重200千克,4头牛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完成自学提纲,培养学生合作的观念与习惯。小组成员要有不同程度的学生构成,以便做到以优促差,共同进步。刚开始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教师要做好指导、鼓励的工作。可以指定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学习小组长,当好中心发言人。

三、汇报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进行点评,点评要做到知识正确,有鼓励性。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即使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心中答案不一样,甚至是南辕北辙。只要学生的答案有一定的道理,就要及时肯定、引导并大力表扬。保护学生的创新的欲望。

第三步:巩固(这一环节用时15分钟)。在汇报点评进行完之后,教师要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重点做到难易程度以课本为标准,可以变换类型。目的是让全部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新知识完成之后,还应有一个拓展延伸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设计的内容要稍微高于课本,时间安排上应放在课尾或者留作课外作业。目的是:中下学生得到了提高,优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共同进步。还以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一课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头骆驼一次只能运300千克货物,可是阿凡提买了2吨货物,这头骆驼7次能运完吗?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不到之处,请领导和同行批评指正。

下载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查资料做PPT成为常规作业 课堂演讲让同学们

    查资料做PPT成为常规作业 课堂演讲让同学们“分享”了自信 学记团小记者 黄子欣(上外附中初一) 余儒文 绘 每到课间,小记者总能看见许多同学聚在一起,手中拿着演讲稿忙碌地对稿......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运师附小薛银兰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所学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布置作业总是,学生......

    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根本任务。对“教书”与“育人”工作相比较,“育人”工作更重要,工作难度更大,又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目前高职英语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加县“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2011年12月6日,我在马良镇中心学校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师“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三天的学习让我对......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转变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

    课堂延伸深几许

    课堂延伸深几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

    课堂巩固结束

    巩固定义与功能: 课堂巩固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巩固过程与结果......

    unit5课堂巩固

    Unit5 课堂巩固练习1、I’m __________to admit that I have hurt her, but that’s not my real meaning. 2、What are the q ___________ you should find in a great 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