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实 施 方 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纵观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以专题组织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完美结合,都在利图改变学生这一“怪现象”。我们进行小学生活作文的研究,更是为课改推波助澜,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二、目的、意义
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几个基本观点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揭示了生活教育的场地、空间和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
陶行知生活理论拓宽了教育的时空,形成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它主张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2)其他教育家、作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营造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投入于生活,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地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有怎能学得好呢?”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活动内化理论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础生活经验基本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4)、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①享受学校生活
小学生白天在校学习的时间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要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关键还是要靠老师较好地诱导,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每周一节阅读课(仿写),课前3分钟进行语言积累;并进行“经典背诵”活动:古诗散文等,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向学生进行一句话教育。如:“给予永远比接受快乐!”、“宽容的背后是宽容!”、“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们要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调动学生去描绘生活,赞美生活,如写《春天的校园》、《学校的变化》等,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与学生自由观察相结合,赞美校园的美景,引领学生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我们也可以与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如体育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迎“六一”、庆祝“教师节”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日记上,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②感受家庭生活。
放学后、星期天,学生常和父母亲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烧饭炒菜,或打扫卫生,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或生活习性,可写些跟踪观察日记。再次,在适当的时候,学生不妨写些留言条、请假条,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养成记日记,写周记的习惯等。为此我们及时家访和定期召开家长会,内容不是告学生的状,而是把家庭环境建设作为每次活动的一项必备内容。
③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上街宣传,创设与人交往、语言、思维的场所,这种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社会调查,写调查资料,让他们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如组织学生逛超市,参加义务植树,寻找文明人,统计交通违规行为等社会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④引进自然生活。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可让学生观察一个月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写下观察日记;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去离我们学校附近的公园、田野等去感受、欣赏那儿独特的美;更是让学生仔细观察那儿一年四季的变化。
(二)、创立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1、指导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或难于深入挖掘,或初衷难继等等,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定会渡过写作难关。
2、写作过程的生活化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如有必要),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写作与诘难并举,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3、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我们认为,修改作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权也不应该帮学生修改作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文。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分别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效率高,且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我们提倡后一种做法。每次修改作文,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4、作文讲评的生活化
我们认为,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文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们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
五、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明白作文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反映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
2、创立“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
3、学生养成多观察、多实践、多练笔、多习作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生活情感,使学生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爱意,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
英 北马路小学小学书记 负责课题组织研究并联系专家进行引领
于乐江 北马路小学教导主任 参与实验并负责课题实施调查
三到六年级语文老师 参与试验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决定在我校中、高年级语文学科作文中进行研究。研究者按照研究计划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等实践活动。
八、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树立作文优秀的典型,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二)、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时间: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0.11—2010.12)对目前高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对现有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2012.9)按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实验中对学生“生活与作文”的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做好分析、整理→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的实施方案,完善实施的操作体系,将实验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1)汇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九、研究保障
1、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具有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历,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都是多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丰富的经验,都先后参加过学校、旗级、市级、以及区级的课题研究,效果很好。对学生作文现状发现较早,分析已久,具备研究本课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独特的目光。
2、课题组成员常年在一线工作,具有作文教学的丰富经验,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
3、此次试验,各位实验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全组成员参与进行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处理,学生作文能力现状调查测试教学方法的研究实验。
4、我校拥有资料齐全的图书室现代化的校园网络,能通过互联网查找、搜集各地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信息及资料,还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供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可在配置高档的电脑室进行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处理为本课题提供现代化的科研手段。
5、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保证研究课题顺利开展。
十、课题成果形式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北马路小学学生优秀作文集》
3、《教师作文生活化教学案例》
4、《生活化作文研究文集》
5、课题优秀课堂实录,课堂汇报课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南志宏
作文是学生生活经历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依据小学生语文大纲的教学要求提出语文是要学生激发出内在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使作文教学成为教师辅导下的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认多样性、综合性的训练形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生动地去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教师本身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性,训练内容的多样化等。总之,要以新颖、活泼、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难题,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综合性是指在作文训练中,以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这种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需要我们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研究工作,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开放性的语文环境中进行,并注
重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的碰撞,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经常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电影,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把这些间接的生活素材与生活积淀成丰富的作文材料。这样积累的越多,作文越能得心应手,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泵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所以教给他们如何去观察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1、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自感受:草绿花香,风霜雨露,鸟虫鱼兽等,让学生和它们交朋友,成为写作的好素材。
2、完成“生活作业”。“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的教学中,力求做到灵活训练,时常让学生写一些自由性作文,如第一次在家做家务,写出如何去做的,之后有什么收获,或是自己亲自养几条小金鱼,观察它的成长,写观察日记等等。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要求学生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多想,多问,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从生活中获取人生教养,从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瞬间的感受和联想中寻找生活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确切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要有目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的“治本措施。”指导时教师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多次仔细观察中发现以前对事物来发现的特点的方法;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合理的想象并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作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4、开展各项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把有最有趣的玩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文章中调动童趣,表达童心,抒发童趣。如河边捉鱼,观看展览,跳绳比赛------富有童趣的活动,往往会拨动儿童的心弦,他们会主动地找到写作的素材。
5、编写好书推荐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些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读好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上,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荐卡”人人制做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这样不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6、编写制做“百科知识卡”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百科知识卡体现了这样的结合,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文中有限的知识提供,他们的头脑中还有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学完《蜣螂搬家去澳洲》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它的知识,我就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百科知识卡”可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
课外活动的延伸和“双卡制作”活动把观察、阅读、思考、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为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体现了作文训练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走向生活,参与活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使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表象,并通过记忆把它存储下来,这便于素材的积累过程。
二、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局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教师要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设法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自由交流,把头脑中存储的表象说出来,通过学生
说、议,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形成初步的写作构思。这种机会愈多,气氛愈民主,愈能挖掘儿童自身的潜在力量。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说写紧密结合,由说到写,说写结合,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我在作文课前经常安排先说后写的步骤,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而口头表达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缺陷在作文中重复出现。同时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反馈的信息,便于习作中指导、帮助,事实证明:口头作文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别辟蹊径,创造时机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1、“谈天话地”。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课前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每次演讲没有内容限制,尽量要求内容要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就更应加以表扬。学生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绝不会让一个毫无准备,语无伦次的自己展示给同学们,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他们会期待演讲中老师欣赏的目光与同学们热情的掌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2、即兴演讲,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因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经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语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样的训练即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作文训练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不仅仅是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开朗的个性心理,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有不少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表达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但我们还应该使作文的实际应用范围更广,更实际,更生活化。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物品时,教师教给他们写一篇充满感情的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而得到他人的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制做一张热情洋溢的“感谢卡”,当自己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时,建议他们制做“歉意卡”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争取他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好的建议时,也可鼓励他们写一份“建议书”------此外,作文可以与平时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如: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运动会上,让同学写出运动员的精神面貌,比赛时的热情,为大会献词,组织学生制做游戏规则------
通过多样,别致的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能力。
四、自我评价,修改与互相评价,修改相结合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
鲁迅先生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老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能老师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独揽大权,而应引导学生参与其间,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成为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互助、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成长,是新程程提倡的学习方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到修改评判的活动中,这里所说的“放手”,绝不是把教师的工作完全推给学生,而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及互评互判的参照标准,学生依据评改要求,自改、互改、边评边改,交换意见,共同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又让学生用“放大镜”找出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评判方式多样,可以集体评,小组评,同桌评,口头评或书面评,可以对一篇作文评判,也可以把几篇作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共同的优点和集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增强了作文的时效性,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锻炼了学生修改,品评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集体评改。就是以具有指导意义的作文作为测评,重点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集体评议改,教师把学生的习作(含好、中、差)复印之后,每小组发放一份,让学生从八个方面进行常规检查,①格式是否正确,②有无错别字,③有无病句,④有无标点错误,⑤中心是否明确,⑥选材是否恰当,⑦结构是否完整,⑧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指定要求。通过集体评改,能使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言通的效果。
2、独立修改。在集体评改或教师分类批改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独立修改,给学生宽松的空间去尝试修改,在修改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3、小组互改。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以一个小老师的身份去看别人的作文,既看到自己的作文进步,又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这样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个正确认识。
这样,让学生参与修改作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作文的性趣,别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学生畏作的情绪,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不断地争辩,碰撞,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中得到启迪并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中评判的内容可多种
意见并存,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总之要解决同学对作文的恐惧,无话可说的问题需要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动笔,而且能够坚持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积累起来,写到自己的语言材料库里,然后平时要多领同学去看、去触摸、去体验,让他们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且作文要求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相信儿童的潜能、尊重,儿童的习作成果,支持儿童的意愿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去写,说实话,抒真情,不枸形式自由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充分发挥。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负责人:韩巩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2)、通过研究和实践,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3)、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实现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能够生活化、个性化表达,使老师不再为作文发愁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理论意义:“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培养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大自然和社会中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可以成为作文教育的课堂。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三、研究内容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3、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社区、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4、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生活化信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一)、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5、网络研究法: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研究理论,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二)、课题实施
1、从口语抓起,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2、鼓励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开发图书角,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我们还是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达到资源共享。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3、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
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4、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获取作文素材。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如调查农民一年四季的活动,及各个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种植的方法。劳作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又如端午节学包粽子、植树节栽树、清明节爬山、母亲节为母亲送礼物、元旦办联欢会等。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
5、鼓励学生动手写日记,写生活化额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作文训练也要从小事抓起。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6、创设情趣盎然训练。
写作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如开展跳绳等比赛。
7、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人时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同。注重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不同职业的人也不一样;外在打扮上不一样、性格、语言也会因为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而不一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在小组上讨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特征。学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知道写好作文与观察分不开。除了观察人以外,随时感知身边的人、物、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日记里。观察时还要注重观察的方法。观察要全面、细致。例如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课外延升,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目的观察、感知、体会、了解这些联系,并把这些记入日记本中,并在班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自己家地里种下几粒种子,经常观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并把每次观察结果记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做个全面、细致、观察的有心人。另外,观察时要深入。例如,观察一只小白兔,从不同时间、细致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多次地观察,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观察还应由易到难,全心投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带领学生观察一处景,可以从远到近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加入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3--2015.6)
1、收集有关资料,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培训
2、完成课题的申报
3、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4、开题论证
阶段负责人:吴立平韩 巩 俞 佳(2)实施阶段:(2015—2016)
1、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研究工作
2、阶段评估、小结
3、中期成果展示(每学年一次)
4、撰写阶段总结、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阶段负责人:韩巩 吴立平蒋丽君(3)结题阶段:(2015—2015)
1、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汇编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总结
3、结题工作
阶段负责人:吴立平韩巩 陈水仙 徐丽香 郑丽玲 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第四篇: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主研:袁敏 蒲芙蓉 刘冬梅 邵青华 胡思蓉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指义务阶段1——6年级学生。
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习惯,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生活化: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以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学校每期期末都会统一阅卷,阅卷结束后,每位老师都会根据自己所改的试卷情况写出详实的试卷分析,一次,我们在翻阅试卷分析表时惊奇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出错在“字”上,看拼音写词语时写不对、形近字组词组不来,在后面的句子中、习作中也看到错别字连篇。写同音字现象较为普遍。审视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学中我们真的让学生把字形记牢了吗?让学生把字义了解了吗?是不是真的记住了字的读音了呢?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对识字量的要求是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3500个)的50%还要多。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识字量的增加带来挑战,目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一些地区的做法是:“先识后写,识写分流,尽量加大低年级的识字量,尽早让学生进行阅读。”但是,加大识字量的同时,并不会降低写字教学的难度,并且,根据以往教学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在小学低年级加大识字量之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在小学中、高年级时产生“回生”现象以及错别字增加等问题。
面对这样繁重的识字任务,怎样才能让学生减轻负担又能轻松快乐识字,主动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呢?这是教师的困惑,也是对我们最具挑战性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问题的归因
以上问题不只存在一个年级,也不是只存在我们学校,在很多语文老师看来,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识字课堂上,我们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记住字音,了解字形,理解字义,但事与原违,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达到了要求,把字换一个地方,他又记不住了,学生掌握生字的时间不长,容易反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他又把字还给了老师。要不就是当时记住了,过个一段时间他又忘了。还有的老师在上识字课时,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课堂上为完成任务,草草了事,学生识字时间有限,再加上识字本领本来就很差,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对字的记忆模棱两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写错字写别字,有很多老师只注重效果,不注重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写错字写别字,读错字读别字的现象也就会随风而生。不注重写字姿势,不注重识字教学,这样,越到高年级,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就更多。
很多老师已发现了识字教学的不足,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纠正错别字策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从源头抓起。识字教学抓得更扎实了,也由于识字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当时记住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也强调了写字姿势,但由于个体差异,很多学生在家没有家长严格的督促,坐在不适合自己坐的茶几上写字,坐在电视机前写字。在家长的谈笑声中写字。让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在萌芽时灭亡。
(三)相关研究评述
识字教学的改革在国际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是香港的安子介先生所创造的识字教学法,也就是从汉字的字义出发,把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进行拆字解义来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识字教学改革的各大流派,他们各有优势和特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1995年8月召开的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列为较有影响识字教学流派就有16家。200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小学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识字教学各家云集,成果荟萃。其中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字族识字、注音识字等都在识字教学中显示各自教学识字法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合理地运用研究现有的这些方法,而且还要学习前人已有的成果,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方法,进一步提取有益的成分,以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儿童识字教学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便于儿童掌握。
从目前流行较广的几种识字教学方法上看,各有所长。“注·提”实验,以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协调口语与书面语言的关系,重视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弥补学生入学前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由于只重视字音,不重视字形,给错别字丛生留下后患。“集中识字”强调以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对于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文字效果好,而对于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文字,学了不知所云,遗忘率高。“归类识字”同样是学习有口语基础的方块字,由于以词归类,在词意辨析上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学习那些没有口语基础的词汇,同样有较大的难度。“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学习没有语言基础的文字是最佳的选择,但难于体现汉字有字音类聚、字形类聚,字义类推的规律,识字进度较慢。新“课标”出台后,识字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要求儿童顺其自然地识字,拓宽识字的渠道,以及围绕着数字活动而渗透着的深厚的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乐于写话,能与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使识字教学达到增量不增负,这就要求教师度究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即识字教学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的世界撞击、交流中自发地、主动地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让生活成为识字的最大课堂,让识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得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一要求明确指向将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乐于写话,能与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使识字教学达到增量不增负,这就要求教师度究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即识字教学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方块字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的世界撞击、交流中自发地、主动地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让生活成为识字的最大课堂,让识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三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识字量增量不增负,大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优化,提高课堂识字教学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四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识字水平及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小学生识字教学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3、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形成
4、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实施 五 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审视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出,识字教学手段滞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的顺利推行,影响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如果大力推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老师的识字教学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识字量增量不增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
大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优化,提高课堂识字教学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三)创新之处
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从微观的教学流程入手。充分调查了解法现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思想及方式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展开实践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并及时将其相应的成果在校内及校际间作进一步推广验证。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及评价依据,对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修正完善。六 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本校2012级一、三班,2013级三班,2014级三、四班为样本,以本校其它班级为研究对比样本。七 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如何解决学生识字反生的现象?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识字视野?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
(三)实施策略
作为班级研究识字教学策略,是从微观的教学流程入手。充分调查了解法现行识字教学生活化思想及方式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展相实践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并及时将其相应的成果在校内及校际间作进一步推广验证。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理论及评价依据,对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修正完善。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作为研究突破口。①认识学生姓名,提高识字量。为了让学生互相认识,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识字。开学初,先让学生自我介绍,并将其学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了同学的姓名。同时为了解决一年级学生识字时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难题,将全班同学的座位表印发给每一位同学,让家长辅导孩子尽快熟悉全班同学的名字,并且让每个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字卡片粘贴在课桌左上方,便于学生随时认读,常让学生在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同学的名字。同时,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在互动中巩固识字,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增进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名字,识字量大增。
②认识校园里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识字量。如开学初,利用班队课,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还利用升旗、集合、体育课等引导学生认识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校、尊师、勤学、守纪”等标语或校训。这样,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强烈求知欲相互渗透,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大增。
③欣赏教室的环境美化,提高识字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对教室也进行了美化。如粘贴班训、名人名言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班训、名人名言、课表及每期黑板报上的字等;开展识字比赛的课间游戏,使学生的识字兴趣不断提高。
2、采用“生活化模式”展现文本资源
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愿望。①让生活走进课堂。在教学《菜园里》时,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学校的课桌上展示(请家长事先把带来的蔬菜贴上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认真记住各种蔬菜的名称。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于生活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复杂的字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②让课堂走向生活。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参观。在超市里,老师对着商品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识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这样的生字教学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后活动中,又举行商品展销会,让学生把用过商品的空壳子、纸盒上的商标剪下来带到班级来展示,通过展示,学生又认识了很多字。
3、设计创造性的生活作业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必要时请家长配合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①借助图书识字。儿童普遍喜欢看故事、童话书、寓言书等。老师就根据儿童的心理愿望,每周开展一节“我会读”展示性课外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识字、早阅读。
②借助媒体识字。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如“西游记”、“猫和老鼠”、“大风车”、“七巧板”等。老师就要求家长看电视时有意引导学生认屏幕上的字。这样,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大量信息,还认识了不少字。
③借助生活情境识字。利用家长们带孩子上街、旅游的机会识字。例如在游动物园时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在候车时认站牌;在逛街时认商店、酒店、大厦的名字„„
④在动手操作中识字。(1)把收集到的报头、刊头、包装袋等粘贴成小报、手抄报,上面的汉字就会记得特别牢。定期出识字专刊黑板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识字的乐趣。(2)举行秋游、社区服务等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活动后进行“小制作”、“画画”,然后贴上标签,标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名称,或在作品上写一两句话,学生不仅积极性提高,而且认识了不少字。(3)节日期间,让学生写一句祝福语,或让学生在别人生日的时候制作生日卡片,不会的字可以问家长、老师,学生边问边写,易学易记。
4、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
开学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识字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每周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请家长帮助学生归类(广告类、书籍类、影片类、商品类„„),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建立展示台,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交流学习,开展识字擂台赛。
八 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和实施具体安排,预计实验周期为三年。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拟定具体提出研究计划,论证开题。
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3年2月):个人建档,制定个体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干预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调控干预措施,阶段测查评估,典型案例,阶段研究报告;
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完成实验后期测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九 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识字教学生活化策略实施
2、教师有关识字教学生活化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微型科研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张显川
组员:袁敏,蒲芙蓉、刘冬梅、邵青华、胡思蓉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袁敏:负责对本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具体组织实施相关研究工作,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蒲芙蓉:负责收集资料,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邵青华:具体实施,相关部分材料的撰写,数据分析;设计各类调查问卷,胡思蓉:负责识字档案袋的建立及子课题《如何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策略》的相关研究及总课题的相关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刘冬梅:负责整理相关教学案例,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参研人员:曾云霞、张光英、赵琳、邵丽、张明华、付俊华、杜琼英、李芳芳、袁孟、姚聘、吴秋琳、李文娥、刘春芳、邵丽萍、谢茂春、池玉萍、张朝芝、肖蕾、蔡丽华
子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实践研究》 主研:袁敏、胡思蓉、刘冬梅 子课题《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主研:邵青华、李文娥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置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10000元;日常办公经费:5000元。
第五篇: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本课题中的生活主要指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的各类活动或情景,和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拓展的学生的生活时空。
作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期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活动。
作文教学生活化,即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作文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七、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