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时间:2019-05-13 00:0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闽侯县竹岐中心小学张维锋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小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着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养成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健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

教育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在其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综合特性,它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采取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的喜悦,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倡导孩子的终身发展的实践中试图做一些适合学生个性爱好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儿童在教学环境中尽可能地自由发展、表现个性、表达自我。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重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强调的是学生“跟我学”,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同时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因村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跳绳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长跳绳和短跳绳;并启发学生:用这些绳,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跳?于是正、反跳、跑跳,双人跳„„各种方法层出不穷。还可以启发他们用绳来做游戏,学生通过尝试,创编出许多游戏方法,用绳来摆数字、摆各种图形;用绳做起跳线、起跳线;将绳围成圈做游戏等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游戏泉涌而出,扩充了学生的想像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寓体育于玩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事件、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活动的探索而反映出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我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自“玩耍”,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立定跳远”一课时,我以“青蛙过河”的游戏方式编排,使小学生兴致浓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和成功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锻炼习惯、意识,发展运动能力,真正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目的。

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和

方法去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只顾“满堂灌”,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的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善跳;有的学生善于跑;有的学生有压力学得好,有的则相反;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学生柔韧性好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方法和技能。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更能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能使学生形成严格、认真、勇敢、顽固的个性特征。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责任感。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与老鹰搏斗,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小鸡在母鸡的带领下协同与老鹰搏斗,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又如队列队形练习,开展“我是一名好战士”的小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我是好当家”活动,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接受教育,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小孩子都成为课堂上一名快乐的主角!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第三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厦门六中曾斌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体现这个时代日益呼唤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现代理念。历史教学不可抗拒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对于个性教育,其概念和理论人们并不十分陌生。但实施策略方面和操作方法上,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叙述几点拙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 “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 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取大量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和言行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 ;描写张衡不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已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伟大生死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重要关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 正因为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个体认识,即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拓展视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极好动力。

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多样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设计完成,真正体验到主体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历史学科成为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应凸现善导善问的特点。

善导,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在指导模式上,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鉴于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一幅历史画面配乐朗诵;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与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师生一起商讨、辩论、互相启发,相互诱导,教学相长。使学生乐于参于教学,展示个性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并促进个性发展。

其二,是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导引。由于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人们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改变它。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导引。一方面,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要进行疏导和转变;另一方面,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并努力发展使之完善。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促进其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其活泼开朗的优点,克服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提醒他继续努力。当他遭到挫折的时候,需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

善问,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抓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课文中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你们怎样看?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中国没有禁烟,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发动战争,甚至连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这样的启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二,是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极可贵的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问自己须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新观点等。我们很难指望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什么新观点,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待学习,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历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创建

人的个性指人所独具的特性,属心理品质,形成中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有个适度与过度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往往与爱说爱动、发言随便、爱开玩笑、爱插嘴、爱争论,不拘小节甚至不尊重人等相伴而生。学生的这些“过度”行为会在学生成长中,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解决的。不能立即扼杀,否则思维活跃好奇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等好的个性也就夭折了。因此,应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即宽而有度的氛围(“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创设这种民主、自由、融洽的和谐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障。这种和谐环境的创建,一般要有两个平等关系为前提。

一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角色分工上的不同无限扩展,自视高学生一等,以家长作风及专横的态度和权力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漠视学生的个性尊严。课堂上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平等,民主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以此为基础,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敢对权威(教师的观点或教科书知识)提出质疑,才会培养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才乐于提出和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广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先天就各不相同,又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千差万别。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在学生中划出三六九等,不能将部分“差生”独立于课堂之外。平时应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弱点的地方,一个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难堪的地方,而是展示其特长,优势,各方面能力的舞台,那么学生形成中的良好个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组织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分班、分组等。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它不适应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学,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在创新试验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内分组教学是目前适应个性差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较可行的组织形式。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分组形式,在此简介一二。一种,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不同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既可对全班集体讲授,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选择探索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指导。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成一组,扮演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过程,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编台词;绘画组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四条探险航线图,并能据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解;有一组是列表归纳15、16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出发国、到达地点或重大成就;有一组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褒扬的评价,另一组作出批判的评价(都要求有史实辅证观点);有一组编一篇有关这个时期的故事;有一组准备小测验或问答题等等,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分组。

另一种是分组协作学习。按原座位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把教材中的一堂课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第一步,由组员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个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是某一问题的“专家”。第二步,每个组员认真阅读并学习他们各自负责的一个“专题”,拟定提纲和要点,质疑并尝试释疑。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同一问题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教师指导点拨。第四步,“专家”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以个自的方式给小组其他成员“讲解”他所学习的“专题”的内容。第五步,教师对全班每个成员进行重点知识的测试。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能尽量适应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如果评价模式,仍是一卷定成绩,那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培育和发展,不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由单纯卷面评价向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由纯粹的文字表达和多种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由记忆型评价转化为理解型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一方的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的开放性,让每个

学生的学习成果、点滴进步都受到尊重和肯定,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若要培养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其自身必须要求教育者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的感受性极强,受教师“权威”所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实践,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以我们的创造智慧,合乎教育规律地培养出极个性化的、充满创造热情和成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俞临明等著:《创造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钟志贤、范才生著:《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

6、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历史教学》 2004.11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二十世纪呼唤人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发展良好的个性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件”。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提供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1、给学生自主的探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收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或回答。我们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权利、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去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如:我在教学《2008,北京》一课时,在让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充分留时间给学生自学,并指名回答,板书如下:沸腾;接着,又让学生第二次读课文,“你是从文

中哪些地方读懂‘沸腾’这个词语的?”再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空间,在交流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感悟。然后再让学生第三次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纷纷发言,跃跃欲试,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的环境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

2、给学生独立的选择空间。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形式,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找一找——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教师都应采取并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学习、实践。

在学生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说:“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组自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文中的美景;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的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也可以。”接着,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小组去采访

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儿童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生动和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浓烈氛围

二、联系生活,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天地。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常常会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学生的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采访与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语文的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开放课堂的空间,让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 的外延。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我在所教班中,每天中午有一小时自主阅读时间,学生或读书或看报,并且鼓励学生课间到诚信阅览室阅读,每堂语文课前总是利用五分钟时间进行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在叙述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评价。

此外,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很善于模仿,把教师当成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此时,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儿童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能有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不会感到厌烦。老师要减少语文作业的抄写,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教师还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

四、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千人一面”。这样的作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

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按照学校绿色作文全程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一些自己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生活天地”、“七彩童年”作文本上,同学们敞开心扉,一吐心中的喜怒哀乐,留下七彩童年的美好回忆„„

另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文章应该坚持“少改少砍多指导”的原则,让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又一个天地,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五、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被无情扼杀,师生平等的观念被淡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在现在的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总之,要培养好学生的个性,作为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同时还要注重课堂实效,向四十分钟

要质量,还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去主动、自由、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一、“听”出能力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善倾听,不懂倾听,导致课堂上反应迟钝,慢慢变得后进。

其实,“倾听”不但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倾听展示着倾听者的个性。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没有这种态度、习惯和能力,就难以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进行对话,内心就难以漾起情感的涟漪,也就难以表现自我,实现学习的目标,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倾听个性。因此,我们作为学海中的导航者,就必须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听出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理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1、激发倾听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对策。

为了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我们务必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教师的语言要多一点的幽默,课堂结构多一点活泼,教学手段多一点灵动,多一次激情鼓励,多花心思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投学生所好。学生才会产生我们期盼的倾听热情,才能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

2、教给倾听的方法。

掌握方法,往往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倾听效率的关键。有的老师概叹:有的学生总是听而不闻,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懂倾听,不知道老师要说些什么。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倾听的基本要求,教给他们倾听的方法。如“观察倾听”、“听想结合法”、“猜想法”、“带着问题倾听法”“抓住关键倾听法”、和“围绕学习重点倾听法”等等。当然,这些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的内容实际,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方法的拐棍作用。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采用“观察倾听法” “听想结合法”和“猜想法”等;高年级的同学可以运用“围绕学习重点倾听法”等方法进行倾听。

我长期任教高年级。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选择相对科学有效的倾听方法。例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如何借景抒情”进行倾听,听想结合,学生听出了门道,轻易就把握住文章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手法,举一能反三。因此,课堂变得精彩异常!而在教第二单元《荔枝》一课时,由于训练的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紧紧抓住“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让学生抓住文章“细节描写”这一关键倾听,品味作者笔下“荔枝”的丰富思想内涵,琢磨“依旧年年红”的感情世界。当我演绎“母亲扑哧一声笑了……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这一细节时,学生都板直了腰杆,听得津津有味,最终被动之以情,都被伟大的母爱所震动,唤起了他们感恩的心。演绎完这一片段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的妈妈有做过类似这样令你们感动的事情吗?”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要把自己母亲类似的感人事例与大家分享。此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看,学生掌握倾听方法,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倾听的能力和道德修养,个性才能得到不断优化和发展。

二、“读”出真我

顾名思义,“阅读”离不开“读”,读已经成为阅读课堂重要的评价要素。“读中感悟”是现行课堂流行地成功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真情,读出个性,才能使文章的情感流淌到学生的骨子里,那化为自身的素养。诵读是一种再创作,它不是把文字简单地变为声音,要以声传情,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在诵读者的心目中,不仅是白纸黑字,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形象。诵读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感情与传达感情的方法。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它们在诵读传情中便会出现鲜明的个性。这些不同的个性主要体现在诵读时对重音、停顿、语调、速度不同的处理上。

记得在引导学生朗读《荔枝》一课最后的一句 “荔枝依旧年年红”时,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这回可真是百花齐放了。有的同学以激昂的语调读出对母爱的颂扬;有的同学以低沉的基调读出对母亲的怀念;还有的哭腔读出自己对失去母亲的痛苦……这样的朗读把学生的对课文多元的思想内涵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让人深深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显然,在诵读传情中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学生定腔定调,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诵读,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在课堂中读出“千姿百态”,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除了诵读,读文的方式还有很多。按声音大小分,有默读、轻声读和大声读等;按人员组合的方式分,有个人读、小组读和集体齐读;按乐感效果分,有顺序读和卡隆式读,等等。这些读书的形式,本身就存在多元性和差异性,迎合个性鲜明的学生口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借助这些读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我在教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采用了多种读书方式。初读诗歌,我让学生默读思考;在引导品读诗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我组织学生反复齐读,卡隆式诵读。这不但再现了庐山的雄伟气势,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这节课,听着学生读诗歌,我对“百花争艳”有了属于我自己的新的理解。是的,读,让五十多个学生个体展现了五十多个精彩的真我世界。

三、“悟”出个性

阅读是个个性化的行为。依本人所见,这“个性化”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文本本来就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印记着作者的个性痕迹;二是读者都具有鲜活的个性,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烙上个性的烙印。只有引导学生悟出个性,通过文本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愫,唤醒学生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才能影响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灵魂的有个性的人。

在阅读教学中,以下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途径曾让我感到愉快:

(一)观察感悟。观察感悟,就是通过创设感悟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从中感悟语言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这种做法主要运用在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语言的时候。例如,我在教《长征》一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红军战士跋山涉水的诗句的时候,我没有过多的讲解,通过录像展示红军“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观察中理解 “远征难”“只等闲”“云崖暖”“铁索寒”等语言所创设的意象和意境,让他们在语言的感悟中生成自我的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录

像展示完毕后,学生脸上的那份激动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学生畅所欲言的反应提醒我,他们已经被语言所征服,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他们的头脑里再现的不仅仅是诗歌的内容,而是历史,而是人生。

(三)换位感悟。“换位”是当今社会呼吁的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重要方式。换位思考,换位感悟,就会给人真切的感受,就会带给人良心发现般的顿悟。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换位感悟,与老师与同学进行真诚的沟通,与文本产生心灵上的碰撞,设身处地去理解去感悟,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共赢境界,让阅读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萌动情感的生命。正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的时候,由于文章的语言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文章的思想内涵更是含蓄难懂。为了突破语言感悟难关,使学生的思想为主人公安静而震撼,受到感染,我采用了创设情景导“换位感悟”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在这样的美景前,让学生想象:“假如我就是安静,此时此刻,我……”顿时,教师安静异常。我知道,这是可贵的沉默,学生已经进入了安静的精神世界里,寻找着命的真谛。显然,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自然正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这种生成一定具有学生自我的体验,具有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换言之,这样的生成,正是学生个性感悟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后来,我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朗读中,深深感受到: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感悟,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惊喜!

(四)想象感悟。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大厦,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没有想象,我们就无法体会大厦的价值。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需要老师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想象文中的意境,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寄托在诗文中片言只语中的浓浓的情意,才能展现诗文的绝妙价值。可见,想象感悟不仅是充实教材的需要,更是阅读教学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极限目标的需要。

总之,培养个性人才是社会所需,是时代得召唤,我们的阅读课堂,只有闪烁个性的亮光,才能展现出魅力,才能充满活力。

第五篇: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纲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纲

(1)综述引用胡的发言来说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性(2)阐述大学物理教学在现阶段缺乏个性化教育(3)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4)总结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好处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并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具体做法作了分析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物理,个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这表明我国教育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作为其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此方针的指引下,教育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化进程中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在推进个性化教育中,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教育阶段,探讨如何在此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通常将学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培养,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忽视学生对物理学不同领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与消极,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学是单向性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上,探索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差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转变教学设计思路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自我需要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善待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找出适合他们成功的途径。首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如机械类专业对量子物理部分要求较低,在教学时可删减该部分内容;其次,在讲授方法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专业课程对基础物理的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对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尽量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象的视频影像资料,删减理论计算推理;而对于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将讲授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总之,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辅以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教学组织形式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构建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发展阶段的教学,主要以“自主互助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主。当然,这并不是“放羊式”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支持和帮助下进行的撒得开、收得拢的学习。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渴望自学、摆脱束缚,不迷信权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适时通过小组形式加以指导,学生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拓展思路,互相启发。比如,在学习《热机效率》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形成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按学生的不同专长和专业分为理论分析小组、生活实际小组、应用拓展小组等。让理论分析小组从课本结合网络资料严谨推导出热机效率的公式,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生活实际根据理论小组的公式,计算生活中各种热机的效率,并解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应用小组可以根据其他两组的结果提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并设计出方案,加以实验。这样,一节课下来,既有了理论支持又有了生活实际;既满足了理科学生对严谨推理的要求,有满足了工科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要求。各小组学生发挥其个性特长,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通过自主互助学习让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使用统一的考试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不挂科,60分万岁”的消极情绪,既违背了开设这门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初衷,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对学生个人的突出表现及其在集体中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树立自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考核评价时刻设置不同的考查内容,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考察实际的设计动手能力,喜欢推理计算的可给以开放性题目让以论文形式推出自己的结论,喜欢收集总结归纳的,可以让其归纳本学期所学内容以及收集整理相关理论实例,等等。学期评价时,要根据个性发展要求,采取个别考核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成绩档次按其完成情况,结合小组互助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等档次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手段。真正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前提下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正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开放式物理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交流,挖掘的潜力,自觉地去建构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培养当代大学生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载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以爱育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热爱学生是班主任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当班主任充满着对学......

    转变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摘要:和普通中小学相比,中专学校的学生更为复杂。教师对师生关系、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认识态度常常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当前学生个性发......

    实施有效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有效地理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都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千生一面”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变;造就一大批富......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董驻 美术教学评价是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在教案中从......

    正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正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所做出的肯定性语言,以此调动激励学生积极......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

    尊重学生促进个性发展(含5篇)

    尊重学生促进个性发展 【内容摘要】 个性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正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