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大文体
报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考生若想在面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论试讲还是说课,都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六年十二册的语文课本课文很多,考生如果对每一篇都进行分析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收到面试通知到面试开始这一较短的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所以需要概括出一个共性的材料,使考生知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才有较好的表达。小学语文共有四种文体比较常见:记叙文、说明文、语言童话和古诗。在此,将对以上四种文体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记叙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记叙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叙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的种类和特点
记叙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相较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有下面三个特点
1、形象性。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而记叙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鲁迅的谈话,来歌颂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记叙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前辈鲁迅先生。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鲁迅为人的高尚情操。《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而邱少云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一篇记叙文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还常常揉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课文《小珊迪》,在课文结局时的“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短短的一段精妙的议论,作者抒发了小珊迪善良的品质,对读者起到感染作用。
记叙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这三个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发散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它的组织结构也是多式多样的。
1、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开头常用的方法:
概述内容,提示要点——使读者对整个事件先有一个总的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捞铁牛》。
谈原因,后谈结果——显出因果关系,使文章脉络清楚。如《西门豹》。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有助于烘托英雄人物的形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记叙文结尾常用的方法:
首尾呼应、作一小结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助于深化中心思想和突出英雄形象。如:《捞铁牛》。
作出评价,阐明意义——起到点明题意,加强文章思想性的作用。如《绿色的办公室》
提出号召,展示理想——有些记叙文用战斗性、概括性强的话来结尾,给人以教育和鼓舞。如《珍贵的教科书》。
2、段落和层次
从内容来说,文章的段落也就是层次。文章的一段又可以由一个自然段或者两以上的自然段组成。要学习记叙文,首先是要给课文分段。分段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段的要求,是要使所分的段要有完整性和单一性,以说完一层意思为尺度。
3、先说和后说
记叙文在安排材料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有利于把事情发展的脉络交代清楚,较容易看出人物不断成长的过程,如《西门豹》。倒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要写的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如《珍贵的教科书》。插叙往往用于对人物或事件作补充说明,有助于展开中心思想,如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在叙述科利亚挖木匣时,插入了当年和妈妈埋木匣的原因和经过,对事件的起因以及主人翁的变化进行叙述。记叙文在记事情时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一般都要把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情)交待清楚。
4、详写和略写
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的。因此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详写,否则就略写或不写。文章写得详略得当,才能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过渡和照应
写记叙文往往要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连接上下文,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前一层的意思和后一层意思连贯起来。写记叙文前面交待的,后面要有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完整、清楚地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
(三)记叙文的教学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记叙文的教学。教好记叙文,对学生思维发展及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记叙文的教学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前文已经提过,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所以,抓住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够理清、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呢?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可以从结构上、记人叙事上去探索;还可以从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研究。
先谈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这种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但是,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混淆。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两者区分开来。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是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两者虽然关系密切,归纳中心思想时也把主要内容写进去,但两者并非一回事。通常所指的中心思想,不是指主要内容,而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最突出精神、思想。如《西门豹》一文,写了西门豹首先经过明查暗访,了解人民受苦的原因,然后巧妙地惩治官绅和巫婆这一群恶人。通过这些内容的叙述,我们了解到破除迷信,宣扬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西门豹的机智、实干。而这些由主要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从记人或叙事方面去归纳。通过记人或记事表明作者对人或事的观点、态度,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记叙文最基本的特点。如果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形象。联系人物的身份、行动、语言、以及作者要表现人物哪一方面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便是作者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东西,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小珊迪》一文,这篇文章写了小珊迪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把零钱找给我的故事。课文中从小珊迪三次请求“我”买火柴的语言语气以及小珊迪的着装、动作,都有表现出小珊迪的穷。而从弟弟的话中,就可以了解小珊迪如何受伤的过程和原因。课文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都表现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找出它的情节,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领会作者写这些事件所宣扬的什么观点。把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宣扬的文章所宣扬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就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不只用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文章开头的启示、作者的议论和文章的结尾入手去归纳中心思想。因此,领会和归纳中心思想应结合各种方法,在教学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每一段具体分析中,要引导学生边分析内容边揭示所包含的思想,进而归纳出中心思想来。
2、着重分析好课文的主人公。
记叙文往往要突出人的因素。写事也是为了写人。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来分析。如《小珊迪》,描写小珊迪外貌“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这句话是为了烘托出小珊迪的穷困。从弟弟的口中“我”了解到小珊迪没有回来找零钱的原因,反映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分析好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就能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抓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内容是通过形式去表现的。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对深刻理解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在记叙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特点进行分析。一篇好的记叙文,总是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塑造,总是站在矛盾的最前面,紧扣中心,详略得当地选材,人物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讲清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写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四)记叙文写作的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记叙文则是小学生最常用、最熟悉的体裁。因此,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写作是习作的最主要任务。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体裁、学好分析记叙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写好记叙文。教学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写作,克服普遍存在的“流水帐”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去写作,使学生懂得写文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中心,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作文时,引导学生动笔前,先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一步一步地展。
2、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得具体些、生动些、克服“空话连篇”的现象。在学生作文中,通常会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用一些笼统的句子去代替具体的内容,结果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为了扭转“空话连篇”的现象,要求学生作文时写得“具体、生动、让事情说话”。在写作时,要选出几件比较好的事件,然后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来写,并且要做到详略得当。
3、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无从下笔”的现象。有部分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写才好,但是在下笔时始终都毫无头绪,半天也挤不出半点来。要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是要热爱生活,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如每天回校时看见蚂蚁时停下来想一想,每天坚持认真、观察它们的在各种环境的活动。晴天、阴天、雨天时蚂蚁的具体表现如何;捕食时团结合作„„这样,他们就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并且做到每天都记录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文是,选材选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写记叙文。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发方式,通过客观的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类别、来源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一)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
2、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1、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四)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2、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列数字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
5、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6、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7、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8、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2、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3、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六)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遗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三、寓言童话
一、童话的教学
(一)童话的概念和特点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来表现中心,故事情节曲折,常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深入浅出的来给儿童一些教益和启迪。小学教科书中有选编了很多童话。其主要特点是:
1.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
2.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
幻想是想象的一种。它是与个人愿望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这是一种创造想象而不是再造想象。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复生,咒话会现出金银珠宝,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里,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如果童话话里的幻想的内容没有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饰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话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受染力。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自以为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意义。
3.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似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的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这们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二)童话的种类
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而平时所说 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
1.文学童话
①拟人化的童话。将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是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的童话。即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的形象,如神仙妖魔或者把某些抽象概念人格化。
2.知识童话。也就是科学童话。以严格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科学发展的未来远景,用童话故事表现出来,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三)童话的题材和体裁
读童话同读其它体裁课文一样,也有字词句篇的要求,这是共性。童话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指导学生读童话,除指导把握共性之外,重点应放在个性上。
1.童话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幻想性。它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便不成为童话。只要有幻想的激情,童话的河流便不会枯竭。其次是故事性,它需要有吸引儿童的精彩的情节,能让他们欲罢不能地看下去,关注故事的发展进程。
2.童话的题材。童话的题材是最为广泛、自由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以及不论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还是抽象,都可以通过人格化方式,作为有鲜明个性的角色在童话世界里粉墨登场。
3.童话的体裁。按照童话中出场人物的特性,童话可分为三类:①常人体。出场的人物以平常人为主,如《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②拟人体。出场人物以各类生物或无生物的人格化为主,如《快乐王子》、《小马过河》;③超人体。出场人物以具有魔法的神怪巫师为主,如《海的女儿》、《西游记》。
(四)童话的结构
童话结构通常有两种:
1.反复式。即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反复性,让不同的人物在相似的处境中活动,通过比较显示出他们各自的个性,这种结构契合了儿童的接受心理美学。如格林童话《灰姑娘》中三个姑娘的对照,灰姑娘的两次拣扁豆、三次到母亲坟前的榛树下,都有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反复性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机会;
2.还原式。从日常生活跃入童话世界中,经过一番畅游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如著名的《绿野仙踪》在文章开头写女主人公多萝茜连同整座房屋一道被巨大的旋风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与稻草人、铁皮人、小胆狮一起历经一番光怪陆离的奇游后,她把银鞋后跟连续碰了三下说:“快带我回家,到爱姆婶婶那里去!”于是她又回到了家。
(五)童话的语言
低幼童话的语言,除平实、鲜明、形象外,多用短句和反复句,这是最突出的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反复了三次;《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也反复了三次;《一粒种子》中的“把身子挺一挺„„”反复了四次。这样的语言,节奏感强,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儿童化的语言,学生便于理解,易于吸收。
(六)童话的思想
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已成为人类精神共同的部分,作为真善美的化身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童话对于儿童具有震撼人心的品格。它往往展示一场场正义与邪恶之战,具有鲜明的立场,吸引儿童与自己理想人物一起欢乐、一起紧张,甚至是同呼吸共命运,使儿童的精神受到一次潜移默化的洗礼和觉悟。
(七)童话教学的要点
1.运用多种方式唤起儿童想象,从而理解童话内容。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童话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学童话时,不要过早地做理性的分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中的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有人说:“幻想是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摇篮。”①用音响唤起想象。②用图画唤起想象。③用表演唤起想象。④用说故事唤起想象。
2.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童话故事虽然是通过幻想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教学童话,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读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教育。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是以小孩子兴趣无常,办事有始无终,顾此失彼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为了使学生能体会到童话反映的基本思想,受到教育,教师要做好由童话的内容,思想到联系现实的引导.3.引导学生把握住童话的情节,建立起结构的感性概念。
童话故事的情节复杂有趣,其结构都是完整的,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个不缺,我们不必进行细致的分析,只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情节,建立起故事要完整的感性概念就好。《美丽的公鸡》公鸡自以为美丽—公鸡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们都不与公鸡比—公鸡很难过,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一个道理—公鸡天天打鸣,为人们做事。
4.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童话的语言,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语言。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形象,对于发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揣摩角色,略带夸张的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应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如《小马过河》,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有些童话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将一些情节和语言稍加改变重复出现,如《美丽的公鸡》,教师可用来训练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阅读经验的整合与多角度的改写。
童话特别是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经常会呈现类型化的特征,在童话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合所有童话的经验,进行故事类型的比较和归纳,培养提升学生对童话艺术的鉴赏能力。
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预测、证实、补充、修改,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在各个年级,都能顺利地开展读写结合的练习,应寻找特别的写作角度,变化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获得理想的写作成果,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并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二、寓言的教学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和童话一样,也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情节一般比较简单);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二)寓言的教学指导
根据寓言的特点,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从阅读教学角度说,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进行寓言教学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扣题意,设置悬念。
教学寓言时,可首先通过题意的分析,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的思维。如第五册《守株待兔》,株:树桩子;待:等待。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又如第四册《狼和小羊》,教学时也应先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和“,让学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2.引导读议,感受形象。
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到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因此,寓言教学和其它文体的教学一样,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来领会寓意。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句: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学中,教师只须抓住“故意找碴儿“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要故意找碴儿?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哪几次?这样,使学生对狼强词夺理的丑恶嘴脸和狡猾凶残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抓寓言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紧紧抓住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句子“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与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抓感情朗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朗读。感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如《狼和小羊》,就要指导学生读出狼恶狠狠的语气,小羊那温和、委屈的语气。在学完全文以后,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在读中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
总之,教学寓言时,教师不能只讲是什么故事,什么教训,而应该从“语文”这个角度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感受寓言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深刻地领会寓意做好铺垫。
3.深入浅出,理解寓意和拓展寓意。
寓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所说明的、所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如果他们从寓言中理解到新的寓意的时候,正确的,教师要鼓励,错误的,教师要注意引导。为此,教师往往要为学生跃上一级台阶做好铺垫。如《狐假虎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培养观察事物,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是非观念。
4.走进情境再现或补充故事
寓言是故事性很强的文体,有些老师对内容情节分析得较多,虽然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但获得的教育意义是不够深刻的,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被榨干了水份的标签式的抽象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讲故事,在表演与领悟中让学生轻轻松松领悟寓意。也可以抓住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扮演寓言中的角色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距离,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的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对寓言的理解也就加深。
5.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自编寓言。
寓言的主题往往鲜明而深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主题或话题,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自编寓言,可以将方法、观察、思考等连为一体,对学生知识的内化大有帮助。
(四)在寓言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寓言的学习应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遭遇
2.寓言的教学要重视让学生生自己去理解
3.寓言的教学应当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4.寓言的教学不能偏离育人的目标
四、古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些古诗时,除对生僻难懂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外,主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学懂古诗,从而形成自学能力。
一、适当进行点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古诗浅显易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要适当地对作者,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适当就是抓住“点”来简介,切忌长篇大论,“点”是画龙点睛的意思,“拨”是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我是这样点拨的,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要篡夺皇位,结果被镇压,李白当时整好在其手下做事,受到牵连,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传来了皇帝的赦免的命令,他非常高兴,随即坐船返回江陵,这首诗表达诗人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由于教师的“点”学生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又为什么返回江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这样适当点拨,使学生很快得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总结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按照学习步骤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具体方法:首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使用工具书;上网查询资料和与同学、家长、老师及其他的长辈讨论。让他们自己相对独立地通过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询、问大人、从诗书上找等方法解决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选取适当的义项,这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过程:二是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的替换。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要懂得“翠”是新绿色,“上”是飞上,飞翔的意思,进一步用其替换“翠”、“上 ”。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方法是替换、添加、省略、换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替换“翠、上”外,还要用“叫”、“欢唱”替换“鸣”;“青天”用“蔚蓝的天空”替换,进一步用“万里晴空”换位;用“一对”替换“两个”。这样连起来解释就更通顺上口了。
第三步,引导学生找准诗人写的人、事、景及特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草堂周围的景色,顺序是先写树上,再写天上,特点是黄、白、翠青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
第四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直接用一个词语表达;二是间接用某个词语表达;三是暗含在全诗中。引导学生弄懂并能分辨出一首古诗属于哪一种类型,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绝句》就属于第三种类型,只能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领悟古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鼓励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把握诗中所写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诗人整体的思想感情;把握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概括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上述程序结束后,可以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通过教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地教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性认识就不能深化,同时也达不到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因此还要引导学生概括并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学习技能的意识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古诗方法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刚才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同时强调这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的方法要点概括出来。用一定的形式(多媒体更好)出示要点,由学生读,以强化对学习方法的意识。最后告诉学生这种古诗学习方法完全可以在学习其他古诗时使用。学习方法的要点是: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弄懂诗句的意思
3、找准诗中所写的事物和特点;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领会古诗的意境。
四、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初步形成古诗学习方法的意识,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运用方法的训练。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最后要引导学生议一议自学古诗的结果,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效,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是否准确。对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要给予纠正,对理解模糊的地方,要帮助分析给予点拨。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古诗学法自学古诗,属于模仿学习。当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指导训练,反复强化后,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上升为独立学习水平,这时学生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就内化为古诗的自学能力,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 化为了技能。
考教师就关注微信公共号17学堂!
考证考编视频课全都有!
第二篇:小学语文几种文体
关于文体
小学教材的文体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古诗这三种。记叙文中有写景、写事、写人、状物等。
教学写景类文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每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每种景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怎样描写出这些特点的,所用修辞手法有何好处?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写事的文章,重点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理解在经过上。
教学写人的文章,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特点或品质,从具体的事例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去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教学状物的文章,引导学生找物体的各部分特点及如何描写的。
说明文:主要是找出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一般都有总写句,并且要找到各部分的特点。还有一个要掌握的是说明的基本方法,如:举例、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古诗:要求掌握作者、背诵、默写、翻译。可采用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教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文体分类
一.现代诗歌
四下:走,我们去植树
五上: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
五下: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七律 长征、六上:我们爱你啊,中国 六下:长江之歌
二.写人
四下:第一朵杏花、永远的白衣战士
五上:艾滋病小斗士、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命运、诺贝尔、少年王冕 五下:海伦·凯乐、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六上:最后的姿态
六下:三打白骨精(小说)、夜晚的实验、理想的风筝
三.写景
四下:燕子
五上: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 六下: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广玉兰
四.古代诗歌
四下: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 五上:寻隐者不遇、所见、清平乐 村居
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六下:如梦令、渔歌子、石灰吟、墨梅
五.讲读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 五下:梦圆飞天
六.说理
四下:最佳路劲、谈礼貌 五上:滴水穿石
六下:学会合作、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七.说明文
四下:人类的“老师”
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 六下: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八.写事
四下:三顾茅庐、祁黄羊、“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五下:暖流、郑和远航(寓人文性、思想性)、灰琼鸟(记事写景)六下:莫泊桑拜师、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
九.独幕剧、话剧
四下:公仪休拒收礼物 六上:负荆请罪
十.散文
四下:鸟语、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早、秦兵马勇(状物)、埃及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月光启蒙、望月 六下:夹竹桃
十一.故事
四下: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云雀的心愿
五上:装满昆虫的口袋、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五下:二泉映月、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下:卢沟桥的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螳螂捕蝉
十二.记叙文
四下:沙漠中的绿洲、黄河的主人、五上:师恩难忘、变色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五下:爱如茉莉、水
十四.通讯
五上:在大海中永生 五下:大江保卫战
十五.演讲稿
五上:陶校长的演讲
十六.寓言
五上:伊索寓言
十七.游记
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十八
第四篇:《小学语文文体大观》读后感
《小学语文文体大观》读后感
东塔三小 马 虹
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这本书我已经倾慕已久了,朋友推荐说对于自己的教学和经验总结是非常好的引领。终于在暑假期间沉下心来拜读了一番,我觉得要总结出精辟的理论至少要读好几遍,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课例。虽然我目前只读了一遍我想浅显的谈谈本次的阅读分享。
在长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即: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一个语文老师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阻碍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我们急需要强化文体意识。
那么,何谓“文体”呢?“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总之,作者提笔为文,因内容和形制特点的不同文章会呈千姿百态,内容和形制特点相近的作品被归为一类,形成分类的文体,但因为文体分类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能是相对的。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很多时候,文体分类的关键还在于变通。
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可以包装、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而自然形成的产物。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自然,是从文体探寻语文教学本真;质朴是从文体实现语文教学本真。
自然,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文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质朴,即朴素,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少一点花哨,多一点本真的专业自信。质朴的教学,首先要有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文本回归,我们该怎么做呢?从《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一书中,我主要概括出来一下三点:
1、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2、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以苏教版三下的内容为例,薛老师将8个单元26篇课文组合成了6个教学单元:事务类记叙文、事件类记叙文、人物类记叙文、事理类记叙文、科普童话、诗歌。重组后单元篇数不足的我们还可以增添篇目,在本册书中只有两则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我们就可以补充几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组成中国寓言故事单元。
文体线索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设计群文阅读时,常以文体特征为议题组合群文,比如致力群文阅读的蒋军晶老师,他的经典课例《创世神话》就选用了7个不同民族地域的创世神话,学生通过连续阅读这一类文章,在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阅读策略指导下,发现了创世神话的神奇密码,体会了其中写作的奥秘。
3、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书中列举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文。蒋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教学时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以这篇课文来讲),就是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第五篇: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八)——小说及小说
教学
收藏本文
分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的小说有10篇。这些优秀的小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考虑教材的容量,篇幅长的小说,采用节选的方法。为了适合教学,有的还对原文作了改写。小说有三个突出特点。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揉合,使之典型化。例如《小英雄雨来》刻画了雨来这个小英雄形象。雨来并非实有其人,而是概括革命时期的少年儿童共同的优秀品质,并加以个性化。小说与故事比较,有其共同的特点,但作为两种文学形式,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之一:故事中的人物一般是真人真事,不要求个性化。区别之二: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比故事细致,手法更多。除了用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刻画人物性格。《小英雄雨来》刻画人物就是如此,通过多种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与故事相比更完整,更复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且别说长篇小说,就是短篇小说刻画人物虽是某一侧面(本文共计1页)......[继续阅读本文]
以真诚的心态自然阅读小说——关于《船长》的解读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我理解的“语文味”是指“文化语境里的语言味和文学味”。文学在语文现行教材中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教学时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应该有“文学意识”,重视文学作品内在的情感性、审美性,用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使文学作品本有的文学品性在解读中得以彰显。小说是文学诸多门类中极具审美价值的体裁。孙绍振曾说,教学生读小说,当“以真诚的心态,像倾听朋友谈心似的,听其自然的阅读”。阅读小说,其本质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与世界文学巨匠进行精神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的过程。文学教育 的基本目标是把文学当做生活生存的方式,文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用“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船长》(苏教版六上)的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坚持正义,讴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船长》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巨轮划了一个大口子后,面对即将下沉的船人们的各种表现,通过人物语言突出描写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机
浅谈初中语文小说的教学
一、了解概念、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所以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小说是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根据小说的特点,我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二、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核心,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小说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小说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看社戏→看戏中→看戏后”来组织全文的故事情节;大多数小说全文只有一
条线索,而有的小说则有两条线索组成。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所以有些小说,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由此可知,小说学习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所以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与学生介绍完有关小说的知识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小说内容,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抓住情节的人物、时间、地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掌握描写手法,分析人物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紧接着是走近小说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小说教学的核心环节,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如《社戏》中众多的人物,都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特别是细腻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揭示韩麦尔先生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孙犁白洋淀小说《芦花荡》中刻画的老头子形象也用到了众多心理描写,刻画出老头子的“自信”、“内疚”、“高兴” 的心理,进而体现老头子的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畏牺牲英雄精神。在《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自始自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她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四、鉴赏环境,分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天气等。如孙犁《芦花荡》的开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同时也渲染敌人的凶残以及斗争危险的紧张气氛。还有结尾“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扬。”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胜利的喜悦,从而揭示了人物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心理。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写到小弗朗士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的场面,渲染了时代特征,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写鉴赏小说作文时,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引伸
1、畅所欲言
教师将教材中的某一关键的语句,可能会产生不同观点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辩论。
2、创造想象
这种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
小说是学生普遍喜欢读的文学样式,但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阅读,不能就看故事来读故事,不能就好玩来读。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要目的的阅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读,从不同方面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还要从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将知识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浅谈高中小说教学现状
张广涛
摘要:高中小说教学能够提升个性个性解读能力,丰富感情体验,完善人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民族、国家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但是,高中小说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体知识归纳陈旧,小说作品梳理简单,缺少文学形象还原,主题诠释要么教条僵化,要么肤浅随意,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说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小说教学;小说知识的组织;小说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诠释
小说以反映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赢得读者的普遍喜爱。小说教学能够提升个性解读能力,丰富感情体验,完善人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民族、国家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小说教学的意义深远。但是,高中小说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从找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的角度,尝试分析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说教学教什么
学生通过高中小说课程的学习,应该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呢?
笔者结合三维目标理论谈一谈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小说课程目标的理解。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体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1.高中小说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小说知识,为理解作品服务。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诠释主题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能力,“根据语境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高中小说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身处地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2)多元解读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3)知人论世
“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
4)常用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3.高中小说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态度,“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2)情感,情感包括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社会情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价值观,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个人精神,“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社会思想,“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引文出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小说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栖息的地方。笔者对小说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归纳。
1.小说知识的组织:文体的传统归纳和作品的线条梳理
小说知识的教学就是介绍与小说的文体知识和与小说鉴赏相关的知识,但是教材中选用的这些小说知识还停留在以作家研究中心阶段,不能及时反映文学作品研究、读者和接受研究的理论成果。陈旧的小说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鉴赏小说。
小说作品知识就是小说解读的语境知识。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小说作品知识属于小说解读的外部语境。
现存的小说作品的归纳,常常就是总结一下同一个作者写了哪些被课本选用的小说。这样的整理结构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迁移。
2.小说形象的鉴赏:技术分析和整体感知
所谓技术分析就是运用情节图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描写的知识图式(人物描写就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对小说进行从抽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意义的分析。
这种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但是技术分析因为忽视了文学形象的还原,使鉴赏活动只能停留在语言解释的游戏之中。
鉴于技术分析小说教学的弊端,有人提出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
整体感知就是运用诵读和感悟的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理解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充分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常常缺少教师的必要引导,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常常停留在感受体验的层面,无法批文入理、深度阅读。
3.小说主题的诠释:精神专制和多元解读
精神专制曾经是小说主题诠释的一大痼疾。韩军指出“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话语’‘公共思维’模式,箝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比如,学习《祝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2001年版)就是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比如,分析《项链》(同上)就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比如,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同上)就是揭露沙皇警察制度的毒害。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于虚荣心的讽刺、对于沙皇警察制度的清算,这些阐释都具有一定的理性魅力;但是,意识形态角度的诠释绝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从历史、哲学等其它文化角度进行阐释,还会有其它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文本解读;另外,文学话语具有含蓄和含混的特点,小说文本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小说的主题应有多种理解方式。
精神专制的主题诠释痼疾随着文化精英的呐喊与新课程改革的发起和推进,已经基本肃清,取而代之的是多元解读。多元解读的实质是对“自我感悟”的肯定,解读的过程是自身运用已有的知识图式、生活经验对小说作品进行认识、审美和阐释。多元解读颠覆了一元专制对学生思想的禁锢,肯定和鼓励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由精神。但是,多元解读的弊端随着小说阅读教学实践的深化逐渐显现出来。从纵深角度看,主题的阐释常常脱离文本的结构和形象体系。主题的探讨应该以结构的分析、形象的完形为基础逐层递进,否则,学生的解读就会自相矛盾,就会浅尝辄止,就会沉湎于解释的语言游戏之中,致使理性思维和自由精神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从横向角度看,主题的探讨不完整。主题的探讨注重思想意蕴的挖掘,忽视情感意蕴的整理;注重社会发展的价值挖掘,忽略个人发展的价值引导。我们应该从尊重小说文本认知的内在统一的角度,建构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复合的教学图式,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温德蜂.把小说鉴赏的权利还给学生[J].当代教育科学,2003(2).5.高超.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说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2).6.周定潮.谈谈小说教学中的“整体感知”[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7.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DB].转引自惟存教育.谈初中小说教学
2009-12-15 07:43初中语文王春果[博客]4473 字, 阅读 1891, 评论 1 本文收录在5908: 初三语文备课组相关材料
文学四大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大多数学生较喜欢阅读的是小说。如何让学生去阅读鉴赏小说,很重要。所以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并让学生从小说阅读中得到启发
浅谈初中小说教学 海南侨中 语文组 王春果
摘要:文学四大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大多数学生较喜欢阅读的是小说。如何让学生去阅读鉴赏小说,很重要。所以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并让学生从小说阅读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样式,小说可以说是 学生较为喜爱读的一种文体。可是如何阅读鉴赏小说,大多数学生还很茫然,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阅读小说只是喜欢看故事情节,而对于如何分析学习小说中的具体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却不知何从下手,一般只是能说个简单的大概。具体如何去分析却很很为难。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说教学的方法。
一、了解概念、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所以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小说是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根据小说的特点,我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因此,在导入课文后,我并不急于进入课文,而是先与学生讲清课文的体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学习小说需解决的事项。
二、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核心,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
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小说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小说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看社戏→看戏中→看戏后”来组织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以“诺曼底”号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依次写“诺曼底”号雾海夜航→初写海难发生→写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赞英雄船长等情节;
大多数小说全文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小说则有两条线索组成。如鲁迅的小说《药》就是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华家的故事为明线,以夏家的故事为暗线组织材料,展开故事情节的。明线按故事情节发展依次写了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四个部分;暗线则依次写了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四个部分。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所以有些小说,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如《伟人细胞》(选自秦文君《男生贾里》),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初一男生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中获得了成功的曲折过程,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小说以三次失败的经过、结局及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由此可知,小说学习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所以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与学生介绍完有关小说的知识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小说内容,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抓住情节的人物、时间、地点、故事起
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掌握描写手法,分析人物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紧接着是走近小说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小说教学的核心环节,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哈尔威船长、《社戏》中众多的人物,都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特别是细腻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揭示韩麦尔先生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孙犁白洋淀小说《芦花荡》中刻画的老头子形象也用到了众多心理描写,刻画出老头子的“自信”、“内疚”、“高兴”的心理,进而体现老头子的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畏牺牲英雄精神。在《蜡烛》一文中的老妇人自始自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她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药》中华老栓和康大叔两个人物属正面描写,而夏瑜这一人物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的。文中刑场上及狱中的描写都属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夏瑜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鉴赏环境,分析其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天气等。如孙
犁《芦花荡》的开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同时也渲染敌人的凶残以及斗争危险的紧张气氛。还有结尾“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扬。”这一环境描写刻画了胜利的喜悦,从而揭示了人物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心理。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写到小弗朗士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的场面,渲染了时代特征,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料场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料场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写鉴赏小说作文时,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引伸
1、畅所欲言
教师将教材中的某一关键的语句,可能会产生不同观点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辩论。例如教学《伟人细胞》
时,我抓住课文中贾里的一句话:“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自阐明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再根据各方辩论的情况予以正确的小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做大事需从做小事起的道理,也有利于学生的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创造想象
这种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将怎么做?在《伟人细胞》中,假如你是贾里的朋友,听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后,你会对贾里说些什么话?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表演
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表演。在前篇课文中,我让学生按课文第十六段以后的部分,抓住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与紧张的环境气氛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后篇课文中讲了有关贾里的四个小故事,正好有四个组,我让每组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展开表演。这是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相互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进一步巩固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做等多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小说是学生普遍喜欢读的文学样式,但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阅读,不能就看故事来读故事,不能就好玩来读。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要目的的阅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读,从不同方面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还要从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将知识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个性解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小说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性文体,在教学中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认识教材中的小说与生活的关系
小说是体现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了赞美或贬低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所以说小说也是源于生活的。小说家们写作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自己所喜欢或向往的生活,但却往往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所以说小说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小说中找到真正的生活,而生活却不同,你永远不可能猜到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生活多变又多元,有无限种可能,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如果把每个人的一生比作小说的一个章节,那么生活这本大书永远没有终结。二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小说教学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解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
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2揣摩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性的多维性。3剖析小说的环境`人物肖像描写和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探究任务性格的社会性 4认识小说中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三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小说的艺术之美
想象和联想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从情景再现,延伸揣摩,和情感融汇三方面入手。
1情景再现。设置情境、场景、人物、情节,或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某一刻的细腻心理与行为;或磅礴地描写伟大人物某一历史性的壮丽场景;或诗意地再创造古典诗词意境;或刻画著名文学形象的某一事件等等,表达自己对生活与生命的感受,这都叫情景再。
情景再现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前三种可归为同一类,统称为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诗词情景。
我们先看历史情景的再现。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有人这样再现陶翁的乡居情景: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绽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写王昭君出塞后怀乡。这样再现昭君月夜弹奏琵琶的情景: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片断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了历史情景再现法的强大魅力。再看诗词意境的再现。
对王维的《渭城曲》,著名作家余秋雨这样再现原诗意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沈逸然这样再现王维《山居秋暝》的意境:明月松间照,万籁俱寂,孤月当空,流光似水,浸渍了一片松林,葱葱。枝间杈中,浮起一片薄薄的青雾。淙淙,汩汩,丁丁,冬冬,泉明可鉴,那可是月光的液化吗?然而,夜半三更,市井凡夫们正是个个酒足饭饱,鼾声如雷,又有谁会独具闲情逸致,跑到这荒山岗野地里来枕泉漱石呢?有!王维!虽是古今一气,孔方兄乌纱帽令人神魂颠倒,却幸哉总还有这么一群真正的诗人,一群浪漫中有着一点现实的人,他们寄身田园,躬亲示范。倘若人人皆“采菊东篱下”,世间又何来恩怨纷争。可惜,他们的心血每每只是显贵们附庸风雅的工具,悲哉!
对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人这样再现其意境:秋色入天,黄沙弥漫。西风凄厉,犹如鬼哭。古驿道的尽头,苍黄的夕阳就那么一点一点地跌落下去。前方有一座客栈,毫无生气地在大漠中摇晃,随时都能倒下。碣石拉了拉背上的行囊,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拖着马向那儿走去。
塞北的客栈人不算多,大家各干各的事,似乎忘记了说话。老树上的乌鸦也忘记了叫,直到碣石把马系在老树上,才惊醒了这两只沉默的乌鸦,它们有气无力地“哇”了一声,又相偎在枝头,继续沉睡。
“小二,温一壶酒”,碣石放下行囊,掏出些银两,“再上碗热粥配几两牛肉。”“客人哪的人?”坐在柜台前的老者沙哑地问道。“江南”,碣石心头一痛。“江南,江南„„”老者望着早已没了轮廓的天地喃喃地念叨。小二端上了酒菜,“你拿些草料给我那可怜的老马吃吃吧!”碣石在心里重复着:“我要回家,回家,回家,小桥旁,流水边,村口前,杨树下,妻子潇湘在等我回家。我们不管朝政混乱,鹰犬塞途,也不再去试图改变它,只要能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生活在那小竹楼里就行。不要让任何一个人因思念而断肠。我就要回家。客栈又陷入沉默,各人都在想着自己的家。风沙依然很大,正在埋没回家的路,遗失的家。2延伸揣摩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项链》学完后,可以组织后续情节的猜想。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3情感融会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四,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
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是于生活距离最近的,小说的故事性特点,使之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说应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以写辅读,以读促写,以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来具体实施。1评论小说的内容或写法
2点评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其行为 3对小说中某个细节发生联想和感触 4选择有可比性的小说或作品进行比较
5换位表述,改变叙述角度以作品中的某个任务的口吻重新演绎故事 6情景再现法,想象小说中某个暗线隐藏的情节 7细节拓展法:扩写小说中某个简略情节 8梗概法缩写小说的情节
9延伸续写法,对一些结尾含蓄隽永的小说,续写故事 10模仿法,对小说的某个细节或突出特点来进行仿写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形象概括、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虽然有些教师口才很好,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且绘声绘色,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却在一旁静听──思维停滞,这充其量是代读。这种讲授法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并无多少收获,而且在客观上也养成了依赖心理。
笔者认为,小说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小说教学应重视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小说的阅读鉴赏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的导读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能够相机进行点拨,以及对整个课堂节奏的有效调控上。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觉得这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给学生读小说方法,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小说的这两个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的支持。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传授知识,但语文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教学这个载体,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我们不需要陈旧的知识,但我们迫切须要新知识。这新旧之别就在于,旧知识是客观的陈述教学对象的特征。新知识是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实践”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管用”的知识。在小说教学中“叙事视角”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它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小说的知识。
在不断的反思中我还有更多的体会。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时候教师见了这种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从学生嘴里抢过来,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结果小说课成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小说教学要扎根语言教学就要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力交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还有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习如同登高,给学生一根绳子,让他们自己爬上去。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学中不光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与设计,更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体性的充分而真诚的尊重与关怀。小说教学还要让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来。人们在现实中是有很多无奈的,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种。你选择了这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千百种活化。小说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因为文学是引领人走向真善美的艺术形式。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理想的小说阅读境界大抵如此。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就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012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命题角度
(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解题技巧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命题角度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命题角度
(三)·环境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命题角度
(四)·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解题模式:(1)梳理文章结构。(2)概括内容主旨。(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那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在应考时要充分认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任何一点上设置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另外两点,特别是人物与情节之间。
一、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二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
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三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四是前后照应;五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六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然后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3、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6分,很能拉开差距。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分析环境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象征暗示作用。⑦对比烘托,也叫比衬。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挖掘作品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 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主题思想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捕捉精妙技巧。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
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小说的语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注: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