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孙明2 2010-12-10 13:41:14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思考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孙明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其评价机制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成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评价的方式和效果也将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信息素养。
在过去十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比较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导致教学评价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在教学中不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有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逐渐认识到以往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缺失,并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表,将学生每次上课的相关评价结果登载到记录表中,通过该记录表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成长情况。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改善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适当、及时的教学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也可以对课堂起到反馈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1、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认识不够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早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相比其它进入中考、高考范畴的科目来说,少了考试的评价为导向,很多家长便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部分学校也对信息技术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课堂教学便显得有些随意,一些教师也经常忽略了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评价,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便导致学科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与其它学科相比,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也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2、现有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就目前一部分小学而言,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各校评价方式会根据任课老师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教学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学校沿用了传统课程的试卷考查方式,将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做成试卷,让学生用笔试的方法完成相关操作描述,教师评分后作为终结性评价成绩;有的学校没有组织考试,造成学生学习的时候对所学内容并不重视;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考核评价中增加了上机测试的方式,以学生上机测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本学科的评价结果。
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过多地重视终结性的评价结果,往往忽视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容易以偏概全,有失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改进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改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
1、倡导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或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体现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评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肯定或纠正,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更综合的评价方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收获。
2、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操作时间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我所任教的班级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平时在家长的带动下接触电脑的时间比较多,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家里没有机会使用电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有较大差异。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评价也应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只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3、开展多样化评价的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口号,目前教师运用得最多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任务学习或单元学习结束时完成的作品,如画图作品、电子小报、网页、演示文稿等等。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可适当地开展小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给予优秀作品以肯定和展示的机会,将更好地发挥作品评价法的优势。作品评价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评价要求。
2、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
基于blog的“电子档案袋”类似于成长记录袋,可以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性记录,体现过程性的评价。Blog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作品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记录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袋”,并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美国学者林(R.L.Linn)和格朗伦德(N.E.Gronlund)系统地总结了成长记录袋的优势:由于成长记录袋是由课堂教学的产品组成,所以很容易和教学结合起来;成长记录袋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学生担负起确定目标和评价自身进步的责任;成长记录袋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合作和反思学生进步的机会;成长记录袋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成为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成长记录袋可以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家长会机制;成长记录袋可以向家长展示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发展情况和当前所具备的技能。
3、过程性量表记录法
过程性量表是一种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程序是:先编排专门的评价表,确定评价指标(项目)、权重、评分标准;再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汇总所有的评价表,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等级。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倾听习惯、用机习惯、作业上交情况等维度进行相关权重的评价,最后将每次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处理。评价量表可用于日常教学研究的形成性评价用表。除些之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平台。比如,可以改进“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法,简化blog的操作,并可以更好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固定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多种方法并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努力。
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技能综合性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更没有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同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相信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问题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将更完善。参考文献:
[1][美]R.L.Linn & N.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204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坤敏,刘红艳.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作品评价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5.[3]张艳艳.Blog用于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05,4.[4]方红《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成都教育学院
[5]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习效果评价的几点思考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25253] 江都市武坚中学刘志刚
摘 要:
关键词:
目前,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学科,大家比较关注课程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研究等方面,而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弱一些。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核或测验。事实上,评价与考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教学评价方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计总体目标:一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形成、基本能力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形成。二是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三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上的评价作用与目标,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
一、完成规定作业,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上机方式考核就是采用一人一机,学生按照规定运行考核程序,按规定时间完成考核内容,内容分基础题和操作题,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服务器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如果不能完成自动评卷,也可以运用人工分发练习题,完成后提交FTP服务器,人工进行评析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核的现代性。
二、开展自制电子作品展示,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例如在完成 Word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春节或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广告宣传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和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自己用画图软件制作的。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三、发扬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般只限于课堂上,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代表他的全部,而且一个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仅凭课堂上的接触是无法全方面地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心理品质的。因此,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同学之间相处最多,平时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相互间的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如果让学生自己、其他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则评价会更真实有效,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四、注意过程,观察结果,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多,“以成绩论英雄”、“一考定终生”的评
价方式已不适合,我们应关注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期开始时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文件夹,命名为“成长历程”。以后学生每次在实践中的作品、心得及自我评价都保存在“成长历程”文件夹下,并标注出每个作品的完成日期。这样,文件夹的内容就可以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当然,活动与评价是分不开的。将多元评价引入教学过程,可有助于活动的开展。从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单元活动开始时就应明确评价标准,以保公正;活动过程中应随时记录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促进自我转变;活动后,进行评价式的总结与反思,从而整理出过程总结与改进计划。所以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遵循了以下原则。
“公平原则”。我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过程中遵循了“公平原则”。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后一般由学生开始上机操作,不管是谁,只要完成操作,就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优先原则”。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学生开始上机操作,只要按要求完成了操作,就可以自己打满分。同时对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学生,在评价表中“表扬”一项加分。用于激励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帮原则”。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有的学生完成操作有困难,提倡互相帮助,对被帮助的学生,如果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同样可以得满分,帮助的学生经被帮助学生同意,可以在评价表中“帮助”一项加分。互相帮助,互助互利。这个原则调动了后进学生和先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现实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整个过程,都要求根据当堂现实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不允许当堂不评课后补评。
“诚信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是当堂自我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但是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实事求是,不要虚报成绩。
“全面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不仅对每一项计算机操作进行评价,学生每一堂课结束前对自己的本堂课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进行自评。
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评价的改进,初步实践了“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改善过程”的思想,在新的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新型的评价思想理念能使学生学习产生动力,效果明显。在旧有的评价活动中后进的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学习是那样的被动,如果教师辅导不到自己,看着别人操作成功,而自己不会,心理负担多么的沉重!再看现在,课堂上老师一说“完成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话音未落只见后进的同学积极的招手,呼唤着请求帮助,先进的同学积极热情的奔过来指点、帮助„„课堂上充满了学习的气氛
参考文献:
[1]郭振,周红娟.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2-24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之我见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之我见
张璟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它的一个特点是操作性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信息知识和形成一定的技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态度情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一些尝试。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每堂课的评价和学期整体评价。从小的方面来说:分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
在每堂课的结束的部分,我们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整体上课情况作一个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包括了知识技能部分和情感体验部分;如果当堂课中有作品的,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文件档案袋中。其他学生对其可以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
在学期情感态度评价里,我们是通过综合每堂课中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的评价来给出一个分值。
对于学生平时的课前准备,比如鞋套等,我们是让课代表每堂课课前记录,然后根据一学期的统计来给出学生这部分的分值。主要是起到一个提醒和督促的作用。
在学期整体评价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一学期的整体表现,比如平时的评价分、期末的作品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准备等;这些综合来评价一个学生,得出其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得分等级。通过平时公
开的评价方式,学生对此也不会有任何的异议,是一个非常公正的评价方式。
这是我们的一些教学评价尝试,有些还是需要改进的。有待我们今后的不断完善。
第四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范文模版)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其教学的效果有时并不能马上在课上显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即自我评价,他评包括生评、师评。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分发“课堂评价表”,下课前五分钟请学生对上课的态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课后我再对小组及个人作评价。由于我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的评价是针对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的。至于其他学生呢,我主要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来广泛了解,以确定以后关注的对象。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约束力,也更公平、公正。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但是他们勤能补拙,能利用课余继续实践、探索,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很多时候,我允许学生课后将课堂作业进一步完善后再交给我打分。我常常发现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所教的知识,还触类旁通,习得了许多相关的内容,所以作业的质量更高。这样的评价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更好地完成作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课堂实践的课外延伸。
三、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测试是对一学期来学习情况的检测,但仅凭一次成绩来评价一个学期似乎是不合理的。我将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评价表”和作业情况来评定。这样的评价综合了学生的上课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相对较全面。总而言之,不管是怎样的评价方式,每一个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第五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再思考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再思考
摘要:学科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双主”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纵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验,成就不菲,问题犹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担负着时代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进行再研究和再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点来优化各学科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一、认识再提高 更新教育观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做到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又自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部署未来十年,教学信息化将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高端发展,为此,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规划、有效融合”的方针。此外,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看,创新型人才、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切实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全面审视历史成果与局限,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融合的全新、科学的教育理念,解决好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逢课必用、无谓滥用乱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评价观。把从教学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追求信息化教学实效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加以落实,真正实现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由“高分数”向“高素质”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认识,自觉更新观念,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措施再得力 念好管理经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行政角度强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电教机构、教研部门要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以此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与实践活动,加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加强教学管理的重任。教学管理应当履行好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规范、组合与调控之责。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学科教学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没有管理作保证,“理念再先进也不会落实,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技术再先进也会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和个人不断向上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与个人的潜能,实现有效教学。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从教育主管部门、电教机构、教研部门直到学校,建立起成龙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从而,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三、环境再优化 更新硬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也不能否认,比如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硬件、软件和积件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教师专业化不均衡等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极有可能拖住教育信息化的后腿。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的总目标是“三通两平台”,即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但就当前而言,硬件设施建设一是设施设备短缺;二是设施设备老化;三是设施设备配置不均衡,示范校与薄弱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别。就软件资源来讲,真正优质高效、教师拿来就能用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当然,不否认这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积件的角度上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自始至终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很大,未来的发展更是呼唤具有超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以便真正解决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不恰当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有效应用。从现实情况到十年发展目标要求,存在着很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对此必须有效加以解决。因此,要努力营造适宜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持续加大硬件、软件和积件建设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 2 与学科教学走向有效融合,才能有力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四、模式再探索 找准突破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任何建设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积件建设,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教育信息化应用。没有教育信息化应用,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学科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加快合格加特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因此,必须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这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找准突破口,解决实质性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突破口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交互方式、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强调民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促进整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内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等等。搞好信息化学科教学应用,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加以完善,以求适应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文化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求。必须强调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与完善。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用信息技术而滥用乱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为“应试教育”服务等不良倾向,切实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引导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创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关键中的关键。
五、再立足实际 打赢攻坚战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所面对的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是什么呢?一是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存在差异。二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固化造成许多教育内在问题的显现,比如:“应试教育”现状、班级授课制。又如:不同学科特点、不同课型要求。再如:城乡之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过程中需要直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固化、教学设计思想的倾向、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将导致育人质量的差异。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必须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深入探索实现有效融合的路径,打赢有效融合的攻坚战。除了解决更新教学观念的“先导”问题外,要在操作层面上尊重客观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准确把握 3 文科、理科知识的特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按照单一课与综合课、新授课与复习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不同特点与要求,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根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特点,谋划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区别地设计好课件。否则,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很有可能会违背客观规律,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本人有幸担任2013秋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竞赛的评委之一。发现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程序上安排颠倒,操作上手忙脚乱,最终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像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不从基础抓起,不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那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定会成为空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目的在于在“整合”课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再进一步,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融为一体,从而构建生命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广大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追踪新技术发展,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营造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找准突破口,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科学调度与管理,以便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大见成效。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芹.教育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之路[C].wenku.baidu.com/view/813a09d150e2524...2013-4-27-[2] 融合.百度百科[D/B].baike.so.com/doc/5256279.html 2013-08-09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于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