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19-05-13 00: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第一篇: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方法,对我国新时期田径运动教学遇到的困惑、影响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实现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田径运动教学;困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

“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引入到田径运动教学这样的社会文化活动领域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该活动能够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长期的健康发展和延续下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但必须指出,发展不是无限制的,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的发展都要受到特定的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田径运动教学当然不能例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学术氛围等都会对田径运动教学形成各种各样的影响。而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对于切实推进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进程将至关重要。2 田径运动在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历史贡献

田径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是因为其所涵盖的走、跑、跳、投等技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无论从事何种运动都离不开这些最为基本的能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人们,由于政治和当时国情的需要,按照前苏联模式实施了“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重视‘三基’传授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将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卓有成效。通过田径运动项目的练习,学生们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身体素质、磨练了意志、增强了纪律性、实现了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目的(如将投掷手榴弹列为投掷项目)、同时也发现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由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高统一,并没有对田径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提出什么异议。

3改革风潮中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尴尬与困惑

3.1田径运动教学遭遇尴尬与困惑的教育改革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社会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与国际接轨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接触、吸收、学习的健身项目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人们开始从多元的角度对田径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展开了20余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争论。同时崇洋之风在有些同志中间迅速风行开来,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拥有了相当的行政资源,使得政策的制定、舆论的导向等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文化氛围反过来也使得本土专家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和混乱。好在,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大家对改革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无论崇洋人士还是本土专家都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已开始对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进行矫正。

80年代初期至今,有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争论就未曾停止。从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体质,还是让学生掌握“三基”的争论,逐渐转移到对“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的探索,后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广泛普及,大家对“人本主义”的接受以及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实施,大家正在认识到: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看低和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抬得过高,都是不妥的,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学校体育事业才有可能健康得以发展。体育应该干体育自己的事情,对体育的多元化思索是有益的,但无限制的扩大体育功能的做法无疑是对体育的过渡异化。在这20余年中,田径运动教学作为被各方人 士论证的焦点论据,遭到的打击、尴尬和困惑可以说是空前的。3.2田径运动教学遭遇到的尴尬与困惑

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关于在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中“田径课要不要保留铅球项目”的争论了,结果以改革派的暂时胜利,铅球被“赶出”学校田径课堂暂时告以段落;中小学体育(1-6年级)、[2]

[1]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阐述如下[3]:水平一,初步掌握简单的技能动作,没有涉及田径运动内容;水平二,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没有涉及田径运动内容;水平三,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要求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要求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水平五,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要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增强技战术的能力,要求参加班级中的各种体育比赛,包括田径;水平六,组织和参加小型比赛,要求学生组织小型比赛,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从中可以发现,以涵盖多项运动项目为特征的田径运动被大幅度地进行了压缩,只留下区区几个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的高等学校田径教材,将竞走、跨栏跑、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全部列为拓展教材;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新的教学大纲,也对田径项目进行了压缩,将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不开展的铁饼、三级跳等进行了删除,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的授课时数只剩下160多学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系列教材,将田径课程改名为《综合技术与素质》;众多的研究成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田径运动课程的喜爱程度在迅速降低,田径的选课率极低,已使很多田径教师改行教起了网球、篮球等。4 影响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田径运动教学在中小学、大学甚至体育专业教学中所遭受到的冷遇,折射出了新时期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其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亦远不如从前,使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田径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国家的体育政策、探索性的体育教改革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4.1 田径运动项目自身技术性过强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和平生活,物质、文化生活的高度现代化,文明病的大众化,使人们对采用体育进行健身的认识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健身热迅速兴起,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健身手段、方法层出不穷。面对各具特色、数不胜数的运动项目,公众自然会选择那些趣味性强,便于操作,自己既爱好同时又拿手的项目。出身竞技世家的田径,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具有枯燥单调、技术性过强、不便操作的特点,使得很多田径项目自然而然退出了大众健身项目的行列。

4.2大众健身的自主选择性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体育事业是按《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的,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比重的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在逐渐摆脱竞技体育项目的束缚,正在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学生选项时的趣味性、自主性,自主选课,学生是根据自身对某一项目的日常感受、喜好程度、从众心理等进行的,田径教师对学生选课起不到任何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田径课程的逐步淡出就是很好的例证。

4.3儿童中心论对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近些年探索性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对降低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地位的趋同性认识,导致了不良认知氛围的形成。对此笔者认为,将竞技性过强的田径项目删除出公共课体育教学符合健身规律,做法值得肯定,但决不能因此就降低或否定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学高年级体育由于牵涉到与(社会)大众体育的接轨问题,项目选择的高度自主性应得到理解和支持。不过,大学一、二年级以及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如果完全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而不考虑社会、项目自身规律,似乎又陷入了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怪圈。要知道,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因为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而受到批判和质疑。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都已证明:一切从中小学生的喜好出发显然对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新时期实现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推进田径运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其所属系统的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使其在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个方面和谐发展[5]。发展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数量维度上的要求,[4]它表征发展行为在原来基础上的正响应,是正增长;协调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质量纬度上的要求,它检验发展行为偏离健康程度的状况;持续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时间纬度上的要求,它表征发展行为的长期合理性。

从发展度讲,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出现了倒退,对持续发展来讲是出现了硬伤;从协调度分析,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在偏离原来运行轨迹后还没有进行必要的纠偏工作;从持续度来看,目前的田径运动教学在个别院校已出现了停滞。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现状,我国田径运动教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1营造正确的政策与舆论环境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政策往往会随着各级领导层的改变而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如果政策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剧烈波动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往往会造成社会某一领域人们思想上的迷茫、实践活动的混乱。例如,经过此次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有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就告戒在校学习的体育专业学生:“学田径没用”。此话虽有些偏激,但俗话讲的好:听话要听音,最起码这句话传递出了一个信息: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可能要经历一场磨难。

对此,笔者认为,田径运动项目的教学决不能削弱,我们应通过适当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田径运动项目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田径运动项目的教学以生动有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面貌出现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堂。这种积极的政策与舆论环境是我国田径运动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味地强调某个运动项目“如何没有价值,应该放弃”则是在营造消极的舆论环境。5.2解决好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这次力度颇大的新课标的推广过程中,有些地方曾闹出这样的笑话:在省一级的培训班上,专家讲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科学的放养”。在市一级的培训班上,领导讲到: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放养”!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沟通管道的畅通,是保证有关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落实的必要条件。对于田径运动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采取的具体措施都有哪些,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砍掉田径课程还是要研究田径运动项目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基层教师之间的探讨与沟通。

5.3进行必要的纠偏工作

我国的田径运动教学改革已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不良局面。田径运动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体育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传承的基地当然首选学校,如果经过我们这一带人的所谓改革,把田径运动项目从学校给改没了,那将是我们体育人的最大悲哀!

纠偏工作首先就是要纠正中小学教改中存在的一切从学生喜好出发的观点。教育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讲要体现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但这一点在校改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有的同志总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总是强调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安排什么,以为这样就是符合了“趣味性原则”,还振振有辞: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加喜爱体育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没有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没有错,问题出在对“以人为本”理解上的偏差。按有的同志的话,学生觉得推铅球又脏又累、枯燥无谓,走上社会以后还会有谁拿个铅球在大街上练习?所以要把铅球从田径课中拿掉。如果这就是他们的理由的话,好了,按照他们的这一思路“融会贯通”下去,我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恐怖的局面:学生张三不喜欢数学,他说,我看见数学就头疼,长大我又不当数学家,把数学课砍掉!学生李四不喜欢物理,他说,我看见物理就头疼,长大我又不当物理学家,把物理课砍掉!„„!“以人为本”吗,学生不想学、没兴趣的东西砍掉算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就是我们这些大人、长者,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从学生发展、国家进步的大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能够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有些虽然他们不是那么喜欢,但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磨练他们的意志非常有利的运动项目。第二,纠正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过激看法。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初期,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呼声特别高涨,根据学生爱好选择运动项目的做法大兴其道,舆论和广大教师的认识逐渐趋同于削弱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地位,这种认知氛围使人们认为大部分田径运动项目只适合于竞赛。尽管在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中,田径运动中只有慢跑、健身跑、健身走得到人们的青睐,但由于田径运动的很多项目不适合进行健身运动就对其大刀阔斧进行删除的做法不够科学。学校毕竟是学校,通过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田径运动项目的练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都会得到必要的锻炼,这是最重要的。不能作为健身项目不等于不能作为教学内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当然,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项目的选择、难易程度需要较好加以把握。5.4几种可行的具体做法

改变田径运动项目不被学生接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开发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6],摆脱其竞技性形成的羁绊,采用降低难度、开发新的田径运动项目的做法,多运用游戏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

另外,积极引进新的项目方式,丰富田径运动项目内容。这一点,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大纲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把田径课改称为田径类,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等内容,这种改变会使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将会影响学生的自主选项的态度。

第三,更新教法,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器械的改进、活泼课堂氛围的营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曹守和,赵玉梅.我国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百年沿进之思考[M].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1-463.[2] 陈 琦.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J].体育学刊,2003,(10):14-16.[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5.[4] 孙庆杰.高等学校教材--田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5]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8-46.[6] 张文普.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J].体育学刊,2003(5):33-36.

第二篇:论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

论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

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摘要:人类进入新世纪,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在新世界的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近年来我国国内安全坏境形式和周边安全坏境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尤为重要。

主题词:国际坏境、国内环境、周边坏境,政策建设

参考文献:《大学军事教程》、《中国近现代史》

一个国家的安宁,稳定与和谐直接依赖于它的安全政策,好地安全政策能给社会带来安定,过时的则无法满足国家安全的需求,甚至会产生动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在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想而知

而正确判断国家所处的安全坏境是制定安全政策、发展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所以,要了解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安全政策,就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安全坏境。

安全坏境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式和

格局,它主要包括国际安全坏境、周边安全坏境和国内安全坏境。

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国际安全坏境:.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力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世界单级体制,对外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和“军事化”倾向。它接连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间接参与了前不久爆发的利比亚战争。在极力推动“北约东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美日、美韩、美澳联盟,巩固了对世界格局的掌控地位。这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了重大威胁,成为了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但随着欧盟、俄罗斯等各种战略制衡力量的不断成长,在制衡“单级”问题上相互合作,彼此借重的趋势也在继续增强。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多极化将在曲折中艰难推进,总趋势不会逆转。

在经济方面,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今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最能增值的配置,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经济全球化可以促成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各国经济实行优势互补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它也有着不可忽视和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竭力维护旧的经济

秩序,借助其在国际经济竞争方面的优势,采取一些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之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将或可引起社会**或局部战争。

另外,由于高新科技技术对各国综合国力地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大国均将高新科技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评定标准。当代世界正在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一场决定各国前途和未来命运的大角逐,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还有新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亦对世界多数主权国家与政治实体产生了巨大冲击。非传统威胁的逐步增大也使国际安全坏境变得复杂,如

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H1N1,以及长期困扰人们的艾滋病。

纵观国际安全坏境形式,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世界洪流中所处的位置。在军事方面,中国发展十分迅猛,目前已处于世界前列。在经济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极为迅速。而自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众所周知,中国的GDP已经飙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与威胁。

国内安全坏境:

台湾的问题任重而道远,“台独”分裂势力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遭到挫败,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双方在“九三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协商并取得进展,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但“台独”势力还在继续进行各种分裂活动,两岸关系中的矛盾还需要解决,某些外国势力仍然阻挠甚至干预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但是,更具主导作用的是,祖国大陆继续发展和我们反“台独”的坚决斗争,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将更有力地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也将更有利于我们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发展。由于中国政府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活动还相当猖獗,主要变现在西藏和新疆两个地区,如2008年的3.14事件。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时期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周边安全坏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相对和平稳的安全坏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处在敌对状态。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曲

折的过程,在科索沃战争危机及中美撞机事件的挫折后,有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方向。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先后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国与日本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基本平稳,双方都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政策。中国与欧盟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中国的安全坏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坏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美国从地理位置上讲与我国远隔万里,但在中国安全的许多问题上,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对我国安全坏境有着综合的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是中国安全坏境的不稳定因素之

一。中国周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对中国的安全坏境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朝鲜与韩国的长期军事对峙,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

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很困难,尤其是前些日子的钓鱼岛事件,使中日的局势异常紧张,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中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从国际安全环境、国内安全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安全方面的威胁。新时期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紧迫,必须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安全环境的变化,保障国家安定团结,维护国家

安全。

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经济

生态

社会

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因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不仅是为我们之自己建立美好的幸福和快乐,也为我们的后代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的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议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 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 20 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 441 亿平方米存 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 1

倍。与此同 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 算,未来 15—20 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 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 2020 年,全 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 300 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 能将消耗 1.2 万亿度电和

4.1 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 3 倍。然而,我国的 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 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 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 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 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以 1986 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了长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一是已初步建

立以节能 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二是初步形成 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有效

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 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 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 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 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 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 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缺乏 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 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

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 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 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 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 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 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 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 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 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

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 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 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 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 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 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 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 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 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第五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这里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基本原则及实施方法进行讨论,最后谈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及取得的成就。

正文: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过程。但是人类在创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20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而1986年4月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起原油泄漏,造成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大众对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目前人类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和气候变暖、森林资

源被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资源减少和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全球十大环境与资源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讨论。作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它的产生,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追求文明进步的目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平,而且要追求代内公平,即同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3、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4、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5.、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持续增长,也不等同于单一因子的发展,而是谋求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 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三)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概念随之诞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

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成就,虽然目前我们仍面临着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人类已经觉醒,我们相信经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地球环境会越来越好。

下载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时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

    论新时期我国渔业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新时期安全生产的十大标志本文所指的新时期,是指党的十六大以来至今的这段时期。这期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在法......

    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初探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著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王耀 工程管理093班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论可持续发展(5篇)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诞生是的愿望,追求卓越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沐百年风雨而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如流星,一闪而过便消失在茫茫......

    论石油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

    论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荐五篇]

    信息检索与利用论文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专业:信息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郑潭涛AP1003637AP10036经济管理学院张梦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 教学目的和任务: 1、明确中学体育课田径运动教材的教学任务,了解中学体育课田径运动教材的教学内容,掌握完成中学田径运动教材教学任务的方法。 2、将所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