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7.岳阳楼记》优质课---鹏无所持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三、诵读感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属(同“嘱”zhu3)淫(yin2)霏(fei1)
樯(qiang2)楫(ji2)冥(ming2)谗(chan2)偕(xie2)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名读,师生互评,学生再次齐读。2、合作学习,通译全文。
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1、学习第一段:(1)学生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练习翻译:
3、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被降职远调的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3.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四、细读知文意。
不设限学生的问题,采取群问群答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本文是?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五、细读知文意。
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何特点?
本文写法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请在文中给找出这样的段落,并简单谈谈其好处。
本文的句式有何特点,尝试朗读一部分,将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
你如何看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以这句话为中心句,写一段文字。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六、拓展延伸
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总结: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第二篇:《观舞记》鹏无所持
学一批字词 比较难读的生字
颦蹙(cù)粲(càn)然 嗔(chēn)视 叱咤(chì)(zhà)解(xiè)数
雏(chú)凤
蠕(rú)动
星宿(xiù)雅致的两字词语
点染:绘画时点缀风景或着色,也指修饰文字。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解数: 武术的招式。技能;本领。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生动的四字短语
变幻多姿 苗条灵动 本色当行 静穆庄严
离合悲欢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低回婉转
张目嗔视 叱咤风云 挺身屹立 浑身解数 细腻妥帖 灵活熟练 疾走惊跃 高视阔步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丰满芬芳 不可限量
精致的五字短语
柔韧的蠕动 秀丽的面庞 清扬的眉宇 髻上的花朵 绚丽的服装 轻捷的舞步 繁响的铃声 耀眼的红莲 旋舞的孔雀 铮铮的弦响 学一个句式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学一种段式(学写“欢迎词”“欢送词”)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学一个篇式(赏析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观舞记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她端凝地站立着。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观舞记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欣赏一段舞蹈,看一下谁的欣赏水平最高,(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片段,学生观后,自由谈感受,教师因势导入新课.)
师: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都令人陶醉,可要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绘时,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心也曾观看过类似的印度舞蹈,她是如何来说出心中所感受的美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观舞记》。(板书课题)
复习作者 上个学期学过她的课文《荷叶 母亲》,阅读过她的散文集《繁星》《春水》,咱们再一起复习一下这位女作家。
二 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ppt 听自己读不准的字注到书上,(给生字词注音)
本文是送给谁的?作者为什么要送给他们?(舞蹈美,赞美他们,感谢她们)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相关的语句来回答。(飞动的美)
2.思考: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飞动的美,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确:飞动的美。具体在第13、16、17、18自然段描写。三 品读重点,集体探究
(一)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思考
1)举例说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从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理方面来表现了舞蹈飞动的美。身体:如“长眉、妙目、手指、腰肢”。
服饰:如“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繁响的铃声”。
神态动作:如“细碎的舞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六个“忽而”句、“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孔雀的高视阔步”、精彩的“蛇舞”。
心理:如“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说?
心灵完全投入,他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所以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2)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这种美的?(1)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a.“我们看她忽而又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描写了舞蹈之美。使人感到具体,读起来也很有气势。
b.“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繁响的铃声。” c.“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通过具体的列举,描写出了舞蹈动作时而舒缓细腻,时而轻捷灵活,时而高中典雅的特点,突出了舞蹈的变幻多姿。(赏析此句时要注意列举与比喻修辞的辨析)(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设喻,描写出了舞蹈的变幻多姿。(3)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如: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数龙蛇动”,它高度概括了蛇舞的美,有锦上添花的作用。3)、同学们点评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再次品味舞蹈艺术和(文革)语言的美。
朗读指导:第17自然段排比句应读出哀愁、喜乐、娇羞、盛怒、细腻、刚毅的语气,第18自然段要读出蛇舞、细腻、柔美,整个朗读渗透着赞叹之情。
分角色朗读:请全班学生推荐一名学生领读第13自然段,全体学生齐读第17、18自然段中的精彩部分 4)、引言回放
在具体描绘舞蹈前,作者不惜笔墨用了10个自然段写了很长一部分,前面这部分是多余之笔吗?
明确:不是,它总体上写出了作者观舞的感受,且用四个假设排比段和一个设喻铺陈渲染了作者的感受,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5、同学们通过探讨,已悟出了冰心描写舞蹈的几种重要方法,请大家总结归纳。
明确:①展开丰富的想象,灵活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具体。
②从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方面描写,使形象更丰满。
③铺陈渲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那她写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什么?
主旨:本文主要描写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表演,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感激、赞美之情。
四 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课内延伸:
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么有没有你最喜欢的本民族舞蹈?现在我们来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和《雀之灵》精彩片段,观后,请同学们借鉴冰心描写舞蹈的方法来说出自己所感受的美。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千手观音》片段、观后有意留下2分钟空白、让学生品位舞蹈之美。鼓励学生说出感受的美,哪怕只有一个词、一句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五、教师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着这种视觉形象之美:平面绘画、立体雕像、激烈的体育竞技场面、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有一颗表现美创造美的匠心,我们每个人就都可成为美的天使。
六、布置作业
(1)交流、欣赏收集到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练笔小短文,要求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第三篇:《狼》的教学设计--鹏无所持
《狼》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
首先请看大屏幕。
《狼》这篇课文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作者蒲松龄,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述奇异的故事的意思。
展示学习目标:
一、梳理情节,谈感悟
二、分析人物,嚼字眼
三、透析环境,悟主题
二、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展示有疑问的字词和断句
三、自读课文,概说文章大意
1、自由朗读选文《狼》,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的内容
3、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思维图标
4、选取你喜欢的一个情节,根据自己的理解,扩充想象丰富故事情节?
1、两狼缀行时候,屠夫的心理是什么样?
2、屠户投以骨时,狼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骨尽时,屠户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4、屠户弛担持刀时,狼是怎样想的?
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嚼字眼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更多的是从公园,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狼的形象,其实我们作品中总少不了提到它,比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大量有关的狼的成语
说说作者笔下的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依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五、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狼三则》中的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2、思考问什么我们的文化中狼的形象都是负面的,邪恶的??
六:文言文积累:
虚词的用法:
(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作业
A1.导航《狼》。2.预习短文两则
3.默写课文
B阅读《狼图腾》
《海狼》《狂野的呼唤》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七、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第四篇:8-2-1《社戏》鹏有所持2018
《社戏》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8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童年温情
4、学习掌握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清事件
【教学重点】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多种表达方式来写清事件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激情导入
提起童年,我们的心中就会涌出许多美好的记忆,长大后,回忆往事,更是充满浪漫温馨的色彩。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即使是有着坚韧顽强的性格、反抗绝望的信念、永不屈服的精神,被人们称为“民族魂”、“硬骨头”的鲁迅先生,也珍藏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去探寻、去回味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片掠影。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陆游《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文中的“我”也就是迅哥,看成是鲁迅。
三、默读课文,把握文意。
YD: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快速阅读,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体脉络。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呢?
预设: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去看戏的过程。„„
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YD: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是真正写到看戏是从那一段开始的?在此之前,作者用来如此之长的篇幅写了哪些内容?
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并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1-3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4——9)戏前波折(10——13)月夜行船(14——21)船头看戏(22----30)月下归航、偷豆
YD: 题目是社戏,作者是不是在开始写了太多不相关的内容呢?可不可以这么写看戏前面的部分呢“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赶上赵庄演戏,于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群小伙伴架着船去看戏了。我们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大家觉得怎么样? 社戏只是乡村生活的一个方面、使得文章有波澜、吸引我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先把这些都先放一些,在课文中,作者用来一句充满深情的话概括了那晚的社戏和那晚的经历,同学们,同学们找一找
四、精读文段,赏景析文品人
可以说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集中在了课文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结尾的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我”对这段经历的态度和情感?
从课文的第17段带最后,就是让迅哥儿魂牵梦绕的“好戏”和“好豆”,素来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笔下也有令我们兴趣盎然的片段。你喜欢那个片段,试着分享一下 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写景佳句,示例:双喜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几句话看似简单,无深层含义,但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琢磨推敲的。这四个短句其实是由四个角度讲的。先是说写包票,给作者的母亲、外祖母心理上的安慰,可是他拿什么来保证?下面就是他的理由,层层递进。先是客观原因——船大——船翻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又加以补充“迅哥向来不乱跑”,毕竟船上的人要是乱跑,那么船再大也是会出事的;最后就是最具有保障的理由——他们都是识水性的,没错,他们从小都是弄潮的好手,真是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可以挽救的。看似简短的几句话,使他们的理由没有一点纰漏,并最终说服了我的母亲与外祖母,此处充分的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智以及他的能说会道。示例:“最美好的意境”。
《社戏》中最美好的已经都集中在了这两部分中—11—13段、22—23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首先这句话是景物描写,以船为参照物写的。而且这句话是一句比喻句,把连山比喻成铁的兽脊,很形象生动的写了船的速度之快,而且这句话还照应了第10段的最后一句“飞一般的赵庄前进了。”
五、跳读文段,探究主旨
YD: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思考探究:那一夜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那夜吃的豆一定就比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好吃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示例:21段中“扫兴”、“破口喃喃的骂”、“忍耐”、“不住地吁气”、“打起呵欠”、“终于”和“熬”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扫兴”首先说明了这个戏十分无聊;后来大家又变成了“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着,和其余的人打起呵欠”这说明大家已经愤怒了,但还得极力忍耐;而到最后“终于”和“熬”更是一种递进,写出大家已经忍无可忍,彻底失望,表现出大家对这无聊社戏的不耐烦。
YD既然那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连连说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理解?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其实,戏看得让人打哈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作者之所以说好,代表他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显然,文中的“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在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宛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的厚爱与友情。真情、美景、趣事。有了真情、美景、趣事,平常的戏也便成了难忘的好戏,普通的豆吃起来也回味无穷。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 用心去感受, 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 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它们将会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学习源泉。
《社戏》删减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第五篇:12、《论语》十二章 鹏有所持2016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鹏有所持201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请读课题,注意论语的读音。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治,历史,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即使在我们的身边也能隐约能发现它的影子,请你找找看?
预设答案:1 东方贤人雕塑群:孔子像 2 乐知楼,好知楼的命名
3很多班级里面的成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点评学生回答,交流对话引入:为什么《论语》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哪?让我们来从课文中发现这个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圈画出来读不准的字音,2、出示读音,节奏;学生练读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â)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8、贤哉(zāi)
9、思而不学则殆(dài)
10、一箪(dān)食 在陋巷(xiàng)人不堪(kān)其忧
11、曲肱(gōng)而枕之
12、博学而笃(dǔ)志
放声朗读,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再次讲解重音和节奏,请学生上来用白板给这四则论语画出重音和节奏
3、齐读课文,老师正音
文言文学习特别强调朗读,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范读,请大家拿出笔来标注好字音和节奏。老师范读。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文言韵味。
5、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读。
6、男生齐读,女生纠音
7、女生齐读,男生纠音
8、学生齐读课文,齐读注释。
三、学习只言片语,分析微言大义,老师演示,如何读懂语录体
在《世说新语》一课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留”即保留。“补”即补充。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换”即替换。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调”即调整。
现在,请同学们参考上面的翻译方法,结合书下的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独立完成文句翻译
小组合作交流,攻破难点,明确答案
展示文意,串讲交流,点评强调,积累总结
你们对这几则论语片段字面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吗?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注意引导。
问:“子曰”是什么意思?“曾子曰”什么意思?
“子”的文化含义。
明确: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孔子说的话。
注意讲解:“三”这个古文常识现象。明确: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第二则内容恰巧举了三个例子只是一种巧合,不是真的就反省了这三个问题。
四、体悟只言片语,反馈当下生活,试着和本单元其他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体式上有什么不同? 只言片语的语录体。
议论文
论说内容分类:
《论语》十二章中那一句最最触动你,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五、想象孔子形象,见证汉语魅力
学完这几则论语片段,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此刻你眼中的孔子形象?
学习论语就像打电话,我们不知道和孔子对话的人说了什么,但是我们能够从文本中读到孔子说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力构建孔子和弟子交流的场景,注意谈话的契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的描写。
积累卡片一: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积累卡片二:
积累卡片三: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3.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鉴的句子是:
。
6.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并将它阐述为
。
积累卡片四: 积累卡片五: 积累卡片六: 积累卡片七: 积累卡片八:
六 小结
通过这四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论语》言简意赅的非凡魅力,初步体验到了孔子理念的现时性,七 布置作业ppt 1 将本课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整理到古文积累本上。
拓展作业:三选一,做随笔写作
阅读白话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于丹《<论语>心得》,修身篇 电影《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