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美”起来
让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美”起来
——浅谈电教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武隆县庙垭乡中心校 张韬)
【摘要】:作为“美”的情感传递者——电教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展现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图文结合,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形声结合,体验古诗的情感美;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表现美。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舍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我们授课时,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表现授课内容,学生学习时动用的感官也增多,多感官间的协调性也增强,课堂上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而且动手操作,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古诗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教、多媒体、古诗教学、低段、教育技术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1 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小学低段教学有:《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十一首古诗。
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关于阅读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呢?怎样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呢?我在古诗教学中,尝试运用电教手段作为古诗教学的新途经,做到形象、直观、易于想象,从而使孩子们更好地感知意境,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展现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也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豁达„„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为幼儿提供所学的古诗有关背景材料,从而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池》。运用多媒体课件,伴随着悠扬的古筝,缓慢展开荷塘的美丽画卷。——“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教师声情并茂的描绘,配上多彩优美的图画,再现了初夏小池的美景,把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心为所动,情为所牵,都化作对诗的朗读和学习愿望。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月光如水,倾泻下来,配上舒缓的音乐,在月光下,只有李白和月亮形影相随,让小学生对诗的意境有大致的了解,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们未必能深刻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的思乡情,但能让诗画结合,谁说不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面,塑造出诗的意境呢。
二、图文结合,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多媒体能通过形、色、声、光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幼儿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
如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叙述,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在稀疏的篱笆傍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美丽的花 儿已经凋零了,但树叶长得还不够茂盛,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树下一个可爱的孩子奔跑着、追赶那翩翩起舞的黄色的蝴蝶,想捉住美丽的蝴蝶。这聪明的蝴蝶躲进了金黄色的菜花中怎么也找不到……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再如二年级下册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配合画面和诗句理解修辞手法,从而让学生品位出古诗的语言美。
三、形声结合,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古诗虽然意境深邃,寓理含蓄,但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低吟浅唱。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技术,那形象直观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低年级所学古诗浅显易懂,诗中事物容易感知和理解,但如果想切实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应创设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让他们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
如教《赠汪伦》,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 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表现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由于古诗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炼性,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一体的,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幼儿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歌的底蕴,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同时,让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作者在创作古诗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形象画面中,因此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意境。那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进入意境,更好地把握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作为古诗教学的新途经,让诗歌中的形、声、情、意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他们带入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不仅充分地优化了古诗的教学,而且能引领孩子更好地欣赏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块绚丽奇葩。
【参考文献】:
1、李云段 《中国电化教育》 2000.3.2、陈齐林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浅探》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年07期
3、刘长熔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12期
4、饶春梅
《美的情感传递者——古诗教学中的电教多媒体》2008.5.11
5、《运用多媒体让古诗教学更美》《中小学电教》2008年04期
6、邓希琛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篇:让文稿美起来图文混排教学设计
课题4:让文稿美起来—《图文混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艺术字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如图片、艺术字等,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获得用WORD制作电子贺卡知识的同时,体会在word中综合文字、图片、艺术字等的处理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②使学生对“字处理”软件的功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图片、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教学难点:图片、艺术字的格式设置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利用课件展示两篇文章,通过分析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图文混排》。
二、新课讲解
指导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并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插入图片的方法
1.从剪辑库中获取图片的方法
①将插入点位置定在 ③降低对比度 ④增加亮度 ⑤降低亮度
2.利用菜单来设置图片格式 ① 选中需要设置格式的图片; ② 击“格式”——“图片”——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设置好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版式、图片等选项卡——确定
(也可以选中图片——右击鼠标——弹出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设置好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版式、图片等选项卡——确定)
任务一:学生活动,练习图片的插入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
(三)插入艺术字并设置大小、位置、版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艺术字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1.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①确定插入点位置。
②单击“插入”——选择“图片”——艺术字——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选择艺术字式样——弹出编辑“艺术字”库对话框——输入艺术字内容——确定。
2.设置艺术字的大小、位置、版式 ① 选中需要设置格式的艺术字;
②单击“格式”——“艺术字”——弹出设置艺术字格式对话框——设置好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版式等选项卡——确定
(选中艺术字——右击鼠标——弹出设置艺术字格式对话框——设置好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版式等选项卡——确定)
任务二:学生活动,练习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
三、拓展练习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来完成以下作品: ① [回答]插入图片、改变图片大小、位置、绕排方式等。插入艺术字,修饰艺术字。
总结规律:插入什么就找插入菜单,如果要加以修饰,先选定目标,然后选择“格式”菜单中相应的命令。
[小结]同学们今天掌握的这些操作能使我们制作的作品图文并茂,课下同学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送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实际上,不仅平时编写的海报、电子板报、贺卡需要图文并茂,写给朋友的信也可以图文并茂,这样会更具有吸引力。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也能“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六、教学结构流程图
第三篇: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浅见
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浅见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自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小学生人生阅历浅,认知水平有限,刚刚接触古诗,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对一、二年级学生该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我觉得是注重诵读,淡化理解。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
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多读古诗,在读中悟情
读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每个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三、利用音乐,唱出古诗音乐美
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四、多背多记,在识记中积累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低段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背也是需要方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段的诗文教学,并不要求深刻理解诗文意思,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学生就有趣多了。
五、在画中巩固,升华诗歌理解
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1)教学观赏画。指的是在课文插图中出现的,在课文讲解过程有中助于学生理解的;(2)学生创造画。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最后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既是对学生理解诗文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创新力的考验。
古诗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古文意思,把握诗人真切感受,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最后利用激情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
第四篇:让自己的文章美起来
人靠衣装马靠鞍,佳肴追求色香味俱全,人们总是力求让事物以美的形式出现。写文章自然也不例外。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对语言的这一精辟论述,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郭沫若曾把作家的语言比作“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画家手里的颜料”。优秀的文章总是伴随着优美的语言。我们要把物、事、人、理写得有血有肉、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精辟透彻。我们要让作文的语言尽情展示它的美:像山泉般晶莹明澈,汩汩奔泻;如长风掠过麦浪,舒卷自如,起伏有致;似静夜踏月吹箫,幽雅恬静,牵人情思;像铁骑驰过大漠,豪放激昂,扣人心弦„„
如何才能展示语言的美呢?
首先,我们必须积累丰富的词语。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打个比方说,词语像是砖块、木头、沙子等等,是构建语言建筑物的基本材料。汉语的语汇极其丰富,我们常用的几千个汉字互相配合,能够组成无数的词儿和成语、谚语、俗语。词汇丰富,才有可能避免用词重复,叙述、描绘事物时才能够得心应手,为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基础。而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使用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就有可能挑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准确、简洁、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细致入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文章当然就会有文采。实践证明,思维敏捷、词汇丰富的人,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要比一般人要容易得多。所以,词语丰富最关键靠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大量的词语,的确有些困难,但是,如果时刻注意,持之以恒,那么,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词语就没有不丰富起来的道理。
除了词语的积累外,还得掌握驾御语言的一些方法技巧。
1.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巧用生活中的谚语、歇后语。俄罗斯文学家契诃夫劝青年作者到农民中间去,在偏僻的驿站和农民的草房子里过夜,向它们学习语言,如果沿铁路走,“务必要坐三等车,坐在普通人中间,要不然的话你就听不到一点有趣的谈话了。”只要做有心人,在生活中注意倾听周围群众的口头用语,我们就可以学到许多生动活泼的切实有力的群众语言。比如,一般学生形容事物的情状、程度,总爱用一个副词“很”:很快、很直、很香、很酸、很嫩、很白、很黄、很红„„而在群众口语中,却有更精确、更形象的表述:飞快、笔直、喷香、溜酸、水嫩、雪白、黄澄澄、红彤彤等等。同样是形容,后者丰富多了。
2.善于引用古诗文、对联、名言,多用成语。多读名著,可以学习和吸收各种书面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时候有意识地识记一些字词句,揣摩一些精彩妙笔,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到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的时候,合适的词语和句子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古诗文、对联、名言、是前人留下的精华;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固定词组。它们是语言历史中的琥珀,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珍珠。写作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但能够使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长期使用还会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所以,我们要努力开掘这些金矿。
3.注意词语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显光华在文中。自然界的色彩是丰富的,红花绿叶,蓝天白云,人们对色彩的反应也是敏感的。因此,作为反映生活的各门艺术对色彩自然也是倍加青睐,作文也是如此。表现色彩的成语很多,例如。: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灯红酒绿、黑白分明、平步青云、这种富有画意的词语,使文章生动形象,给文章增添了文采,往往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评上高分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词语的色彩还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语明显地带有赞许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朴素、见义勇为;有些词语明显地带有贬斥憎恶的色彩,如虚伪、勾结、贪得无厌等。斯大林是一位很讲究用词的领导人。在当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的时候,一个战士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的林立即纠正说:“不是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正确地纠正了战士的报告。不用中性词“撤退”而选择贬义词“逃跑”来描述敌人,爱憎分明。
4.关注新词语。似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新词不断产生,特别是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中的流行语,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比如,受广东话的影响,俊男靓女争相你“爽”我“爽”,报刊杂志上也是“爽”得铺天盖地;由于电脑的普及,“平台”一词,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媒体新宠“互动”,汉语中的略缩语“心态、“共识”、“关爱”、“举报”;年轻人喜爱的“酷”、“帅”、“哈韩”、“哈日”;体育术语“出局”、“下课”都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这些不断涌现的新词语突破常规,打破禁锢,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及表现力。在写作时,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词语,就会使文章增添不少亮色。
5.注意使用修辞手法。如使用比喻可以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用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使用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使用排比可以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使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等等。
6.注意句式的选择。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与感叹句他们的功用不一,表达效果也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的选择,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优美。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第五篇: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实效
摘要: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在读中体会”,“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这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
正文: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人,它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它,理解它。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我都认为古诗是很难懂的,因为小时候在我上学的小山村里,老师教古诗时都是叫我们背诗,还把一大段难懂的话(古诗的翻译)写下来,也让我们背。至于诗意和情感完全无从体会。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现在我做了老师,要让六七岁的孩子就懂这么多,我真的觉得挺难的。
新《课标》规定:
总目标里关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一学段关于阅读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这样的: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虽然难,但是《课标》这样要求,我得按要求来办,从事几年低段教学后,对于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孩子在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孩子对古诗,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如果老师能把古诗里的感觉夸张地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不懂古诗,不要紧,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她去读,学生能多读,意思也就自然明白了。那么,如果我们在孩子第一次接触古诗时,给她一个良好的印象,把范读做好,就不怕孩子不去读了。
比如:
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
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
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
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
二、让孩子在读中体会。
古读的读很重要,但是读古诗不是念经,越念越不想念,要让孩子的每一遍读都不一样,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那么,老师该怎样来引导呢?
我认为要像爬坡一样。
下面我就以《早发白帝城》一诗为例,谈谈我对学生读的引导。
师范读以后,学生自读一遍。此时提问:谁能做个勇敢的孩子,独自来读一读。(抽生读)
还有谁想这样读,请举手。好,愿意读的一起读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懂哪句诗,请读一读。(先自由读,再抽生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诗句的意思)
你不懂哪一句,请读一读。
师用抽生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并不断用“不错”,“真好”等话语激励孩子。
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孩子自己的体会。
下面我以《游子吟》一诗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引导孩子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谈自己的体会的。
说到孩子怎样来回报母亲的爱。我说:“孩子们,当妈妈为我们做了一桌的菜,当早上妈妈给我们煮了鸡蛋,拿出牛奶的时候,我们该怎样来回报妈妈的爱?”一位孩子举手了,“我想先给妈妈吃。”其余的孩子也纷纷附和,开始兴奋地想要表达。我说:“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吗?我也是一位母亲,让我来说说吧……(声音很低)此时,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把这些菜,把鸡蛋,把牛奶全都吃完。这就是孩子对我最好的报答……”此时,孩子们突然都慢慢低下了头,不像刚才那么兴奋了,并且开始擦眼泪,教室静了,平时最调皮最任性的孩子哭得最厉害。我很困惑,这些倔强的小鬼啊,今天终于懂事了,趁热打铁,我说,咱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有的孩子放声大哭。
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
全班齐诵,诵完后,我接着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许多话对妈妈说,请把它写下来吧。”
泪水伴着心里话写下来了,我看得潸然泪下……
孩子们,拿回去念给妈妈听吧,听完以后,让妈妈把感受写下来。
第二天,家长的话:
——我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不知不觉间,女儿都长大了,懂事了!
——孩子,虽然我为你付出了许多,但是我不奢求什么,只要你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了!
——孩子,我以前打你是不对的,你以宽大的胸怀原谅了妈妈,谢谢你!以后,我再也不会打你了……
这是孩子与母亲心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真诚,又是那么感人,此时教育的力量超过了平常责骂生埋怨的效果,孩子变得那么懂事,母亲也变得那么宽容。
第三天,第四天……
不断地有孩子主动向我汇报:
“老师,今天妈妈煮了一个鸡蛋,虽然我不喜欢吃,但是一想到这是妈妈对我的爱,我还是把它吃了。”
“老师,我今天叫妈妈买了最难吃的葫萝卜,我吃了半碗。”
……
这就是我的课,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来领悟古诗,让古诗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