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一、预习导航
1、布置学生预习的具体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要具体,否则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如,欣赏领域的课例,除了布置学生先看教材内容,还要布置学生去收集与要学的内容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同、也学会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再通过老师的教,他们在听课的时候对内同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学的过程中也比较会提出问题,培养了他们自我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布置课外的预习内容要从少逐步增多。对于小学生,每次布置的预习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有负担、预习的效果也不好,所以我一开始布置预习的内容有比较少,甚至有时候我只布置他们去预习课例中的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容易做到。经过一阵的训练,我再根据内容逐步增加预习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会预习了。
3、当堂预习训练。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内容,让他们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做记号,再经过老师引导,逐步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边学,老师边教,一起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学过了后记忆比较深刻。
4、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会预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很被动,不会主动去预习。通过分层布置预习任务。在教的时候,如果会回答问题的,给于奖励,激发他们去预习我将继续在美术教学中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引导学生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倡导民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责备,不会产生被动、压抑的心理,他们会兴致勃勃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现”。很显然,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更谈不上有创新行为。
2、以学定教
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教师的任务全在于对学习活动的整体把握,而不在对一些细节末枝的大包揽,不在于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教学
中实行“有疑则导,无疑则不教”,化更多的时间积极聆听、研究学生的发言,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创作时间„„为学生创设条件,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3、合作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水平、个性特点等,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法”。小组成员不宜太固定,可以通过性别、爱好、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去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尽量注意能力匹配,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交流。还可以常规座位的前后四人组合成一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多参与、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爱学习的目的,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要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集体,又会接受领导,从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小组内、组际的讨论及交流活动,相互启迪,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获取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4、主动参与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化,尽量让学生活动,在做中学。师生角色经常互动,提高双边活动的效果。因为真正美的思想,最后要通过人的双手来塑造和表达,而实践的机会和参加锻炼又是非常必须的。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活动中,自己探索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作性的思维锻炼。
三、作品设计
美术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通过静态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结果,而且更需要注重通过设计活动作业,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如第一课时以活动性作业为主,完成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课时以静态性绘画作业为主,完成技能目标。另外,还可通过活动性闲暇作业补充和延伸课堂作业,如新教材中的拓展活动建议,同样有利因材施教。同时,充分利用美术专用教室良好的环境,展示学生美术作品,营造艺术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闲暇时空。
四、拓展延伸
美术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生
活中学美术,用美术。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说,美术贴近生活,中小学的美术学习则更 接近于实用美术,是一种大美术的范畴,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将美术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就显得十分必要。美术教材里有些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一做,玩一玩,自由地玩,痛快地玩,在玩中获 取有关课文内容的直觉体验。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不能划句号,应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与探索,将课堂内容向宽处和深处拓展。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改变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画一笔,学生跟一笔;教师讲一遍,学生画一遍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尝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采用“想--做--玩--赏”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模式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一)“欣赏评论”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论”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二)“设计应用”课
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三)“造型表现”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在设计这一领域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篇:幼儿园美术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2.策略和程序
第一层次:整体感知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或以音乐激发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幼儿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幼儿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第二层次:形式分析。
这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环节。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幼儿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分析,待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加深理解。
第三层次:领会、表达作品。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意义的预期”手段,即自身应对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第四层次:评价小结。
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幼儿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评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教室里?”等。幼儿交流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可以总结。第五层次:外化创新。
即情感深层体验,联系外物,尝试创新。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提供幼儿外化创作新客体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新知、新感觉创作新作品,这能启发幼儿的智慧,对促进幼儿的审美创造有极其积极的作用。这一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临摹体验。通过临摹,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部分美术欣赏作品,如欣赏《向日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临摹活动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线条简练、有力等特征。
二是游戏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角色游戏法:如大班欣赏《茶具》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扮演„导游‟,介绍一两种本班展览的茶具。”这个游戏使幼儿欣赏到更多的茶具之美,丰富了审美经验。(2)建构游戏:通过让幼儿建构游戏,加深对欣赏对象美的特征的认识。如欣赏 《民居建筑》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拼搭各种民居建筑,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尝试制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艺作品的欣赏,能加深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如欣赏剪纸作品后让幼儿尝试制作剪纸。幼儿在制作中体验剪纸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剪纸作品的本质特征,领略剪纸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韵味。
四是表演活动。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作品描绘对象的动态。例如,大班欣赏舞蹈《奔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赛马”的录音伴随下做马奔跑的动作,加深了幼儿对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赏舞蹈《印染纱巾》,最后让幼儿用纱巾装扮自己并随音乐跳舞。3.教学范例及评析
美术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
活动目标
1.感受点彩派绘画作品中色彩的排列变化,感受画面构图的不对称的均衡美。2.体验作品中悠闲、恬静的情感与氛围。3.初步学习点彩派画法。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彩色视频仪、水粉颜料、铅画纸、乐曲磁带。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提问:
(1)小朋友,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2)这些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姿态?(3)除了这些人还有什么?
(4)你能看出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吗?
2.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重点感受点彩派作品的特点。提问:
(1)画面上有什么样的线条,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2)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3)画面上的黄颜色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4)你觉得这幅画上色方法跟平时我们见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简单介绍点彩派绘画中的上色方法及色彩效果:把无数的原色油彩细点交错排列在画面上,再通过欣赏者的眼睛调混起来,这样画面上的各种色点组成五彩缤纷的镶嵌画,这种方法称为点彩派。这幅画的作者修拉就是“点彩派”的代表人物。继续提问:
(5)画面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6)画面前面和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7)看完整幅图,你感觉怎样?
3.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假想是画中人物,随着教师的描述语去想像:“我躺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上,看见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在休息,有的照管着孩子,有的在看风景……透过密密的树阴,远处的湖面上有白色的帆船,还有人在划赛艇,每个人都充分享受阳光和水的滋润,我感觉轻松极了,真想在这儿多留一会儿。”(配抒情的钢琴曲。)
4.教师提问幼儿:“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简单小结:这幅画上人物多样,色彩丰富,看上去五彩缤纷又有规律,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画家用点彩派的画法给画面增添了生动的效果。今天,我们也来用点彩派的画法画一画。5.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教师用基本色黄色、蓝色来画树叶,通过黄色和蓝色的色点混杂,产生黄、绿、浅绿、深绿的色彩效果。
(2)使用水彩色时,注意保持画面的清洁,洗笔后蘸颜料。6.展示、评价幼儿作品,主要评价画面的色彩效果。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308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该欣赏活动开始以问题提示幼儿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和描述,为了让幼儿在欣赏中理解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及其意义,教师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图中线条、形状、色彩、人物的动态、图画的背景等,让幼儿在细致观察过程中进行审美想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该作品是“点彩派”的代表作,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师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掌握“点彩”特色。继而,在轻快的音乐伴随下,让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还给幼儿简单地介绍了画家修拉及“点彩派”作品的知识,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活动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幼儿用“点彩”方法画画,通过幼儿亲身实践,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独特表现手法的感受。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常用方法是:①用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经验;②可以组织幼儿唱歌、猜谜语、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来。第二环节:讲解要领。
绘画活动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运动清楚,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避免幼儿简单模仿。在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①在物体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幼儿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动态等,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②在情节画教学中,首先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教幼儿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物体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便正确地表现出各个形象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把主体物画大、画细致或通过画面色彩的设置来突出主题。第三环节:提出要求。
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交代绘画程序:有些绘画活动的程序不能随意变动,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轮船”纸版画活动中,要求幼儿的作画顺序是:画底版→剪→叠贴→涂油墨→盖宣纸拓印。
二是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匀涂色等,要依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提出,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三是提醒习惯要求:握笔、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应依据班级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使之具有针对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提出,应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点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有所侧重。大量的、充足的时间应放在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上。第四环节:幼儿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构思、操作、创新。幼儿作业时,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从构思、造型、色彩使用、构图等角度对幼儿进行辅导。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了每个幼儿自己的绘画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绘画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再向前发展一步。
第五环节:作品评价。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绘画的评价标准,即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是否有童趣,是否有艺术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的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恰当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要把评价作品的标准教给幼儿,帮助他们学习正确评价同伴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欣赏作品中评价作品,也可以在相关游戏中评价作品,还可结合评价的结果发给幼儿奖品。3.教学范例及评析
命题画:小鸡(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水墨画的握笔和用笔方法,用毛笔的侧锋画椭圆,中锋钩线和画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特征和不同姿态。
2.能大胆下笔,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欣赏内容简单的水墨画若干幅。
2.教学挂图“群鸡”,带领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及动态。
3.操作材料“小鸡”、活动贴绒小鸡、宣纸、墨汁、毛笔、洗笔瓶、抹布等。(如没有宣纸,可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小鸡,激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群鸡”,并讲述鸡妈妈孵出了一群可爱的小鸡,请小朋友帮鸡妈妈看看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长得怎么样。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小鸡长得很可爱,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还有尖尖的嘴,肚子底下长着两条细细的腿。他们有的抬头找妈妈,有的低头吃虫子,还有的在做游戏。出示活动贴绒小鸡,变化小鸡的各种不同姿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提醒幼儿可画出各种神态的小鸡。2.引导幼儿学习水墨画笔锋的基本用法。
教师:我们以前欣赏过水墨画,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这种方法来画小鸡。它是用毛笔和墨汁来画的。(教师示范)先用毛笔蘸上水墨,让毛笔“躺”下来,稍稍用力画出小鸡的头和翅膀,翅膀比头画得大一点;再用笔尖像走路一样勾出小鸡的嘴巴、胸、肚子和爪子;最后用笔尖(像跳一样)点出鸡的眼睛。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鸡妈妈现在要请小朋友给小鸡画像,它还想问问小朋友画的小鸡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2)幼儿先观察操作材料,然后在其空白处作画,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指导幼儿,掌握用笔方法。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教师以鸡妈妈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为它的小鸡画像。活动建议
教师用的活动小鸡最好是磁性的,便于教师操作和幼儿观察。活动延伸
1.提供给幼儿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巩固小鸡的画法。2.用圆形、椭圆形拼搭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鸡。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290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幼儿是在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丰富的材料能为孩子的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艺术表现需要一定的技能,为了让幼儿掌握绘画技能,使其能自如地、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周围世界,教师在命题画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多种绘画技能。“小鸡”绘画活动重点是教幼儿学习水墨画的技能,因此教师作了有关的讲解与示范。同时教师也重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帮助幼儿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鸡,活动一开始,教师从观察入手,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认识了小鸡各部分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以加深印象,这是作画的前提。“小鸡的姿态”是作画的难点。教师通过启发幼儿将小鸡的各部分进行组合,拼成姿态不同的小鸡,使幼儿在拼拼摆摆中开阔了思路,理顺了步骤,克服了创作中的技能难点,为下一步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每个幼儿都用毛笔画出了一只或多只形态各异的小鸡。当孩子们欣赏着、评议着这些作品时,当他们把五角星贴到自认为最美的小鸡上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引起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播放音乐或提供线索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提取与本次绘画活动相关的经验。此环节应注意做到精练,并尽量游戏化。第二环节:启发思考。
幼儿的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与命题不同,它不以实物为对象,而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虽然意愿画是幼儿的自由画,但他不同于自由活动,教师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确定绘画创作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回忆或想像,并请一些幼儿给全班讲述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幼儿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怎样画的问题。教师可从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②提问题、谈话等启发和引导活动都应该在幼儿动手创作之前进行。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才要及时地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提示。③教师可以提供点、线、几何图形等线索来启发幼儿构思创作内容。第三环节:指导操作。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轻声播放与绘画内容有关的音乐或歌曲,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允许小朋友在作画过程中小声交谈、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维,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作画时的困难,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表现事情的具体情景。第四环节:评价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也可以选出有趣的作品,请作画的幼儿介绍内容。教师应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评价作品,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3.教学范例及评析
意愿画:暑假里最高兴的事(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人物的发型和服装特征,画出简单的动作和脸部表情。2.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需要选用鲜明的色彩,表现高兴的事情。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构思画面,表现一定的情景。4.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想像力和表现能力。活动准备
1.开学后,与幼儿进行暑假生活的谈话。2.图画纸、油画棒、水彩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暑假结束了。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一定过得很愉快。开学了,小朋友们又欢聚在一起,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谈了不少高兴的事。今天每个小朋友都要用绘画将自己在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出示男、女孩有笑容、有动作的图片:“这张画上的男孩和女孩高兴吗?”“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很高兴呢?”(脸、动作)。“他们的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手臂和腿)。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启发式谈话: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不同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什么事情画出来。遇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用什么颜色能将心里的喜悦表现出来,让别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你最高兴的事?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观察每个幼儿是否确定了内容:启发思维慢的幼儿构思画面;个别指导,帮助幼儿克服作画中的困难。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展示全部作品,组织幼儿欣赏。
我们看哪张画面内容最丰富?请你上来把最高兴的事讲给我们大家听。(选2-3张)5.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很会动脑筋,不仅把暑假中最高兴的事画出来了,还画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通过画上的灯光和太阳,我们还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小朋友都能认真动脑筋学本领,老师很高兴,现在我们为大家的进步拍拍手。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大班第119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评 析:
幼儿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的。幼儿在创作时,必须选择过去观察或描绘过的形象,独立构思,以一定的情节内容来反映主题。为了让幼儿把心中的思想和情感大胆地表现出来,该活动要求教师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回忆“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确立创作的主题,构思绘画的内容;为了帮助幼儿回忆中班学过的画人物高兴表情的方法,教师借助操作材料指导幼儿注意这一表现技能。启发幼儿表现暑假里最高兴的事,结合幼儿的发言,让幼儿懂得了可选择的事件很多,可以是到公园玩的事,或是学会了游泳,或是给奶奶祝贺生日……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了意愿画的教育作用。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欣赏、理解装饰原理。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投影等图案作品,用语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图案作品的花纹和颜色特点,使幼儿明确图案作品的装饰原理。
装饰画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理解装饰原理有助于幼儿进行装饰画的实际操作。幼儿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①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法则;②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图案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典型的装饰美;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切忌生搬硬套深奥的专业的装饰术语;③让幼儿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性。第二环节:幼儿作画。
幼儿作画前,教师要结合范例或实物、贴绒卡片等让幼儿明确该次活动的装饰要求,弄清纹样排列的规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形式让幼儿了解作画要求。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幼儿按装饰规律进行作画,同时要启发幼儿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新颖的纹样以及将纹样、色彩进行新的搭配。第三环节:评价总结。
可通过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评价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开展表演活动。3.教学范例及评析
装饰画:美丽的手帕(中班)
活动目标
1.会用简单的花纹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并能注意装饰时色彩鲜艳。2.在理解纹样变化规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理解了装饰画的特点,会用二方连续的技能装饰花边。
2.印有各种装饰图案的手帕若干,正方形白纸、蜡笔(或水彩笔、油画棒)若干,一块白色绒布,各种贴绒的中心或四角纹样。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图案的手帕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观察手帕的花纹和颜色。
教师提问:“这些手帕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角?几条边?上面画了什么样的花纹?这些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是用什么颜色画的?”
教师小结:“这些手帕都是正方形的,有四条边、四个角,四边、四角分别对称地画了一些小花纹,手帕上的颜色很鲜艳,颜色也很多,所以看上去手帕很美丽。”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装饰手帕。
(1)手帕的中心可以画什么花纹?中心花纹是什么样的?让幼儿各抒己见后,老师提供一些贴绒的中心纹样贴在绒布中心供幼儿欣赏借鉴,并让幼儿理解中心纹样一般是四面对称的。(2)和幼儿讨论画中心花纹的顺序。可以用对称的方法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也可以用转动纸的方法。(3)手帕的四角如何装饰?教师通过摆放贴绒教具或让个别幼儿上来摆放,让幼儿感受四个角是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对称的同一花纹,四角花纹可以是几何图形、动物或者是花草等等。3.幼儿装饰手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四角图案、中心图案的对称装饰,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用点、线等边缘纹样丰富画面。4.欣赏、评价幼儿作品。
让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知道装饰正方形手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美术活动设计》第49页,南京市第三幼儿园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评 析:
在正方形的中心、四角、四边进行对称装饰,是教师在幼儿观察手帕实物的基础上提出的,幼儿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装饰原理。结合观察实物,扩展幼儿的思路,启发幼儿讨论在手帕的中心、四个角、四条边,可以画什么花纹,色彩怎样搭配更鲜艳美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交流并参考教师提供的贴绒纹样进行装饰,可充分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组织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能让幼儿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装饰原理的认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感知欣赏。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
第二个步骤: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第三个步骤: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第四个步骤: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3.教学范例及评析
手工活动:剪窗花(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2.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和对窗花的欣赏情趣。3.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活动准备 1.窗花范例。
2.较薄的正方形彩纸、剪刀、稀浆糊、抹布、小箩子、大张报纸。3.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窗花范例,提问:你们看这上面的花纹好看吗?它是用正方形纸折叠剪成的。剪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这就叫窗花。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过民间的剪纸,它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艺术,现在许多地方还有剪窗花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剪窗花,看谁剪的窗花最好看。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教师: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的方法剪出来的(边讲边示范):把正方形的纸角对角折三次后再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剪最长的边和打不开的短边能使窗花的中间变得很漂亮;剪能打开的短边会使窗花的边缘变得很漂亮;剪中心点的角能使窗花的中心部分变得很漂亮;剪另外两个角会使正方形窗花变成其他形状;把能打开的短边剪成弧形,窗花就变成了圆形。可以剪各种图形,但不能剪断,也不能从一条边剪到另一条边,剪好展开后就成了一张漂亮的窗花。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请幼儿观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用彩色纸剪成窗花,剪好后把它贴在操作材料的空白处。可以用白纸剪窗花,贴在彩纸上;也可以用彩纸剪窗花,贴在白纸上;或者用深色纸剪窗花,贴在淡色纸上;或者用淡色纸剪窗花,贴在深色纸上。总之,要把颜色配得好看些。贴的时候,要把窗花翻过来,放在报纸上,在中间和四周的几个点上抹一点浆糊,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净后,再把窗花反过来粘贴在操作材料上或选好的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剪的部位和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有创新地折剪,注意粘贴窗花的方法。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选出有创造性、层次分明的窗花,对认真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并展览窗花。活动延伸
将剪出的窗花贴在窗上,布置环境。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从书《艺术》大班第161页,许卓娅、孔起英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三版。评 析:
剪纸是幼儿手工活动的一种,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想像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美感的形成。“剪窗花”活动通过激发兴趣、引导观察、讲解示范、幼儿操作等步骤,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折叠剪的技能。教师重点提醒幼儿注意不能剪图案的接点,同时启发幼儿剪出不同纹样,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指导幼儿把剪好的窗花贴到底纸上,使作品更丰富、美观。当幼儿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游戏,美化了环境,能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激发情感。
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和创作动机。活动开始,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一是结合表演引导幼儿回忆某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二是出示某一个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复习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想像该角色的多种动态的意义。第二个步骤:讲解要求。
首先,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创设的情景及幼儿发表的看法进行小结和引导,然后讲解创作要求。一方面启发幼儿结合文学作品选择一个情节加以表现,注意表现人和动物的多种动态;另一方面给幼儿指出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展开想像,设计画面内容。第三个步骤:创作与指导。
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及有关要求进行构思、操作。教师可播放有关的音乐促使幼儿进行美的想像。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醒幼儿注意合理安排画面等。第四个步骤:交流与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引导幼儿相互评价,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幼儿。3.教学范例及评析
故事:蚂蚁想飞上天(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故事结尾。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要求画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活动准备
1.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一些会飞的动物或物体。2.会画已认识的动物形象。
3.蚂蚁操作教具一套,幼儿绘画工具每人一份。活动过程
1.出示蚂蚁哭笑图片,启发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哭笑的表情。2.教师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开头。3.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并用绘画表现出来。(1)启发幼儿围绕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结尾。(2)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续编的故事结尾。(3)讲解蚂蚁的不同动态,局部示范画法。(4)交代注意事项。
(5)幼儿作画,老师巡视指导。活动延伸
幼儿互相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尾。注:此范例选自汕头市金园区中心幼儿园大甲班 2001年5月17日公开课,吴纯华设计。评 析:
这是一次颇有新意的绘画、文学综合活动。其一,目标有时代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的想像、表现、观察、探索等能力。其二,内容选择画“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续编部分。活动一开始,出示两只不同动态的蚂蚁作为引导幼儿思维的发散点,让幼儿根据以往相关的生活经验去想像不同动态的蚂蚁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情节画的情感。教师生动流畅地给幼儿讲述《蚂蚁想飞上天》的故事前半部分,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幼儿的情感完全投入到故事中,他们体验到蚂蚁想飞上天的急切心情,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此刻,他们的表达是积极的,态度是认真的,参与是主动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其三,教师的指导紧紧围绕目标,启发幼儿想像蚂蚁用什么办法飞上“天”,请幼儿在桌面上用操作卡片摆出不同动态的蚂蚁,幼儿在探索中归纳出表现蚂蚁的不同动态关键是头部及四肢位置的变化。在幼儿掌握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造型,表现丰富的情节,注意合理安排画面。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索学习、启发引导的指导思想,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促进了语言等相关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论
《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根据美术教学目标和美术学原理,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要有一个变化过程:“事物到认识到表现”。由事物到认识,这是第一个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画者的认识,即观念和情感。从事物到表现,是第二个转化。它所遵循的是“表现论”的原则,我们认为,美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一是绘制得出,二是绘制得好,三是有创意。要绘制得出,就要在第一个转化上下功夫;要绘制得好,就应在第二个转化上花力气,要想绘制得有创意,就应该在多看、多想、多动脑筋。要想绘制得出、绘制得好,绘制得有创意,就要做到养成学生三种习惯,一是多画速写或者多写生,收集素材,二是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三是多看多想象,才会用美术语言表现好美术作品。因此,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双重转化”的辩证关系,还要重视写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与基本造型元素,运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耐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4.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6.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三、操作程序。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教学基本模式:
视觉感受——自主尝试——解惑示范——探索想象——操作实践——评价拓展
一、视觉感受
感受寓认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尝试 1.初步认识。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初步认识教材,了解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2.学生尝试。
在学生自己初识教材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技法,教师巡回查看,发现问题。
三、解惑示范
1.教师讲解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直接示范基本技法,解决技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探索想象 1.欣赏启发
欣赏名作,欣赏同龄人的作品,2.启发想象
(1)想象表现内容。(2)探索表现方式。
五、操作实践
1、学生作业。
2、教师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同问题集体指导。
六、评价拓展
1、学生作业展示、评价,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2、拓展课题相关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美术其它表现形式和知识。
四、课例及评析 课例:
七年级上册第8课《门》教案
塘坊初中 何蓉
学习目标:
1、能对门的文化背景和门的造型设计意图阐述自己的见解。
2、能对1-2种门的结构功能做出较详细的描述,对门的造型材质的色彩进行简单的评述。
3、能设计一个门,并画出效果图。
教学重点:了解门的文化背景,能对门的造型、材质做简单描述。教学难题:设计一个门,并画出效果图。教学过程:
一、视觉感受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非常荣幸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美术课,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
播放视频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门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来了解门的历史、功能、样式等知识?
二、自主尝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了解。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对门的文化背景阐述自己的见解。
(2)能对1— 2种门的结构功能做出较详细的描述,对门的造型、材质和色彩进行简单评述。
(3)尝试设计一扇门,画出效果图并简述设计理念。生:快速阅读
师: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2.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内容。(1)门的作用是什么?(2)门大致有哪几种类型?
(3)能从门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蕴含的文化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吗?
师: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问题答案,做好记号。
师: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能够解决的知识。
生:我知道门的作用是门是建筑的出入口,一开一关联通或隔断房子内外的两个空间。
生:门大致有皇宫贵族门,园林景致门,普通民居门,现代家居门这几种类型。
师:非常好,那位同学说说第三问的答案?好像同学们对第三问还不能很好的解决,没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来合作探究解决。
出示课件 3.小组合作学习。
(1)欣赏图片,从材质、色彩、造型、装饰、蕴含的含义等方面了解和感受门。组长作好记录。
师:请同学们注意自己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2)出示学生合作学习任务。1组分析皇宫贵族门——(5组点评)4组分析普通民居门——(2组点评)3组分析园林景致门——(7组点评)8组分析现代家居门——(6组点评)
师:好,同学们交流结束了,现在各小组做好准备,把你们了解到的知识指派组员发言和大家分享。请1小组同学分析皇宫贵族门,5小组补充点评。
1组生:我们觉得制作工艺复杂,造材讲究,威严华贵,是权利、地位、富贵的象征,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5组生:1组同学从造型,文化方面分析的很好,我组觉得还有色彩方面,皇宫贵族门的为朱红色,上面还有金黄色的门钉和铺首,门钉的数量代表等级的高低。
师: 两组同学回答的都不错,鼓励一下。请4组2组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4组生:我们觉得民居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用美观,朴素,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传统韵味。
2组生:我们认为,民居门虽然朴素,但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牧民的毡房实用性非常强,因为牧民放牧时是流动居住,毡房可以随他们流动。另外,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民居门的造型还体现出了民族的宗教信仰。
师:非常不错,所以,民居门既有实用性又有美观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下面有请3组7组同学。
3组生:造型别致,选材讲究,能增添景色的层次,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情趣,使人在进入时不断感受到新的画面。
7组生:我们赞同3组同学的观点,补充一下我们发现园林景致门的造型以几何图形或图案为主,有的门还结合地势修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师:我国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不仅花草树木尽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顺应自然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好有请6组8组同学。
8组生:我们觉得现代家居门造型别致,选材广泛,中西和壁,工艺先进,极富现代气息,体现了人们新的审美观点。
6组生:8组同学总结的很完整,我们小组认为现代家居门简洁自然,颜色也多样,可根据自己喜好随意选择。
师: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从造型、色彩、材质欣
赏了各类门,认识了门除了具有实用性以外,不同时代,不同用途的门还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设计一扇门呢?
三、解惑示范
师:不过要想设计一扇门,刚才的知识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门的基本构造才行。请看屏幕:
师:讲述门的构造。
师:了解了门的构造之后,我们到底怎样来设计一扇门呢? 师示范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方法:
第一步:构思(设计什么主题的门)第二步;构图 第三步:描绘 步骤: 构图定位,画大体轮廓,细致描绘,整体调整。
师小结:老师刚才给你们做了示范,也讲了创造门的方法,现在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创造什么样的门?
四、探索想象 1.欣赏各种门设计作品
2.启发想象
3.生说自己的创作想法„„。
五、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就请按作业要求创作一道自己喜欢的门。
作业要求
创作一扇即实用又有趣的门(如商场、学校、公园、山庄、风景区等)
作业要求: 1.造型简洁 2.形式新颖 3.主题明确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六、评价拓展 自评互评: 1.有创意——40分 2.体现了主题——20分 3.造型新颖——20分 4.较好的表现了特色——20分 作品展示,教师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充分开启了智慧之门,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创造了这么多扇精美的门,希望以后同学们多发现
美并能用所学创造美!
欣赏世界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大门设计。
第五篇:美术领域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
2.策略和程序
第一层次:整体感知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或以音乐激发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幼儿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幼儿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第二层次:形式分析。
这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环节。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幼儿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分析,待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加深理解。第三层次:领会、表达作品。
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意义的预期”手段,即自身应对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
第四层次:评价小结。
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幼儿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评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教室里?”等。幼儿交流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可以总结。第五层次:外化创新。
即情感深层体验,联系外物,尝试创新。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提供幼儿外化创作新客体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新知、新感觉创作新作品,这能启发幼儿的智慧,对促进幼儿的审美创造有极其积极的作用。
这一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临摹体验。通过临摹,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部分美术欣赏作品,如欣赏《向日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临摹活动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线条简练、有力等特征。
二是游戏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角色游戏法:如大班欣赏《茶具》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扮演‘导游’,介绍一两种本班展览的茶具。”这个游戏使幼儿欣赏到更多的茶具之美,丰富了审美经验。(2)建构游戏:通过让幼儿建构游戏,加深对欣赏对象美的特征的认识。如欣赏 《民居建筑》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拼搭各种民居建筑,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尝试制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艺作品的欣赏,能加深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如欣赏剪纸作品后让幼儿尝试制作剪纸。幼儿在制作中体验剪纸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剪纸作品的本质特征,领略剪纸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韵味。
四是表演活动。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作品描绘对象的动态。例如,大班欣赏舞蹈《奔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赛马”的录音伴随下做马奔跑的动作,加深了幼儿对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赏舞蹈《印染纱巾》,最后让幼儿用纱巾装扮自己并随音乐跳舞。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常用方法是:①用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经验;②可以组织幼儿唱歌、猜谜语、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讲解要领。
绘画活动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运动清楚,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避免幼儿简单模仿。在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①在物体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幼儿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动态等,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②在情节画教学中,首先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教幼儿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物体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便正确地表现出各个形象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把主体物画大、画细致或通过画面色彩的设置来突出主题。
第三环节:提出要求。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交代绘画程序:有些绘画活动的程序不能随意变动,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轮船”纸版画活动中,要求幼儿的作画顺序是:画底版→剪→叠贴→涂油墨→盖宣纸拓印。
二是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匀涂色等,要依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提出,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三是提醒习惯要求:握笔、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应依据班级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使之具有针对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提出,应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点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有所侧重。大量的、充足的时间应放在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上。
第四环节:幼儿作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构思、操作、创新。幼儿作业时,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从构思、造型、色彩使用、构图等角度对幼儿进行辅导。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了每个幼儿自己的绘画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绘画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再向前发展一步。第五环节:作品评价。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绘画的评价标准,即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是否有童趣,是否有艺术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的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恰当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要把评价作品的标准教给幼儿,帮助他们学习正确评价同伴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欣赏作品中评价作品,也可以在相关游戏中评价作品,还可结合评价的结果发给幼儿奖品。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引起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播放音乐或提供线索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提取与本次绘画活动相关的经验。此环节应注意做到精练,并尽量游戏化。第二环节:启发思考。
幼儿的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与命题不同,它不以实物为对象,而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虽然意愿画是幼儿的自由画,但他不同于自由活动,教师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确定绘画创作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回忆或想像,并请一些幼儿给全班讲述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幼儿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怎样画的问题。教师可从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②提问题、谈话等启发和引导活动都应该在幼儿动手创作之前进行。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才要及时地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提示。③教师可以提供点、线、几何图形等线索来启发幼儿构思创作内容。第三环节:指导操作。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轻声播放与绘画内容有关的音乐或歌曲,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允许小朋友在作画过程中小声交谈、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维,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作画时的困难,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表现事情的具体情景。第四环节:评价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也可以选出有趣的作品,请作画的幼儿介绍内容。教师应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评价作品,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欣赏、理解装饰原理。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投影等图案作品,用语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图案作品的花纹和颜色特点,使幼儿明确图案作品的装饰原理。装饰画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理解装饰原理有助于幼儿进行装饰画的实际操作。幼儿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①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法则;②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图案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典型的装饰美;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切忌生搬硬套深奥的专业的装饰术语;③让幼儿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性。第二环节:幼儿作画。幼儿作画前,教师要结合范例或实物、贴绒卡片等让幼儿明确该次活动的装饰要求,弄清纹样排列的规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形式让幼儿了解作画要求。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幼儿按装饰规律进行作画,同时要启发幼儿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新颖的纹样以及将纹样、色彩进行新的搭配。第三环节:评价总结。
可通过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评价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开展表演活动。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感知欣赏。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第二个步骤: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第三个步骤: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
(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第四个步骤: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激发情感。
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和创作动机。活动开始,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一是结合表演引导幼儿回忆某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二是出示某一个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复习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想像该角色的多种动态的意义。第二个步骤:讲解要求。首先,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创设的情景及幼儿发表的看法进行小结和引导,然后讲解创作要求。一方面启发幼儿结合文学作品选择一个情节加以表现,注意表现人和动物的多种动态;另一方面给幼儿指出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展开想像,设计画面内容。第三个步骤:创作与指导。
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及有关要求进行构思、操作。教师可播放有关的音乐促使幼儿进行美的想像。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醒幼儿注意合理安排画面等。第四个步骤:交流与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引导幼儿相互评价,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