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时间:2019-05-13 00: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第一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学校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以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实施”为核心,在《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课题的探索与研究,继续以新基础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深入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促教意识,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虽然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做法,所以今年的课题研究也将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二、重点工作:

首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扎实课题组教师的内功。

在本学期的研究探索中,和去年一样,加强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理论学习就象是一棵树的树干,所有研究都要以理论为根本,所以在原由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很有必要,而且要结合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探索,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发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所得。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至少发表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课题论文。

其次,继续坚持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堂的观摩和实践。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教研室的布置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其他年级班级参与并观摩课堂实践,另外如果有可能还将向学校申请课题阶段展示活动,并准备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究课。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实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去,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努力的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探索,并及时写好教育心得。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和课题阶段研究成果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还将向校长建议举行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届时会有两名课题组老师上汇报课,为提高全校老师对于《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认识做桥梁。

第三,在研究的着力点上,今年将注重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有效实施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上。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有可能在实践运用上会出现一些不附的现象,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优劣,那么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如何来把握这教学模式,和如何使教学模式“变身”有效地应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年来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今年是以课堂实践为主,着重针对具体内容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安排课堂观摩和阶段成果展示也是为了集思广益,避免我们的课题研究在中途偏向甚至误入歧途。进一步提高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能力。

三、2007年具体安排初定如下:

3月份:召开今年第一次课题组会议,认清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2007课题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并安排一次理论学习。

4月份:安排课题组成员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并认真听取其他领 导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局教委和学校对我校课题开展情况的调研 准备。

5月份:加强课题组理论业务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深入自己课堂,并进行优秀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的评选。

6月份: 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撰写课题论文、案例,参加课题征文比赛。做好这一学期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9月份:集中探讨上上半年课题进展情况,重点对课题研究的困惑与难点分析研讨,了解本学期课题组活动方案安排,明确本学期研究课题方向。

10月份:组织业务学习,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课题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记录。

11月份:教研组成员完成研究论文 对教研活动的反思,以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写心得、随笔等。

12月份:集中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做法、经验,总结得失,提出问题。组长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2007.3--2007.12)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小学课题组

这段期间,课题组在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加校本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进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只务实、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加入了《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的老师着重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教学需要怎样的质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焕发数学课堂魅力》、《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等。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纪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实验老师把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位反思型的教师。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课题成立之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定于每周三下午3:0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为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课(8:50—9:30),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再组织评课交流。每次的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在互动研讨中我们将以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实验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在各种观点的高峰中,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 “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二、课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该课题已经研究实施了一个年多,由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吴艳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会被评为贰等优秀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初步总结《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所给予的肯定。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创设悬念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的《谁爬得快》中,一开始,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猜谜语的游戏:

1、猜成语:“事物周而复始,来了一遍又一遍”、“绕一圈又重新开始”。

2、猜哑迷:“老师开电风扇”;“老师在讲台前绕行三圈”。在学生充满悬念“为什么数学科会与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相关联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学生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初步体会“循环”这一概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教师创设模拟生活中“超市聘请员工”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去找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接着出示超市副经理为了聘请员工,贴出了公告“本超市聘请员工的月薪平均1000元”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想主动去参与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小小图书馆》中,可把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又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

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中。

4、创设良好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师可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思维也一下被拨动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5、创设充满探究趣味的“游戏”,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我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及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故做神秘的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

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进一步明确了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内含。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探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它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诱发、创设求问题→启发、探究求思路→引导、探索求解决”。

“诱发、创设求问题”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启发、探究求思路”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探索求解决”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

3、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4、引导探索,合作互动;

5、形成共识,主体发展。

三、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们在上数学课时,都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实施中,个别课的设计不能很流畅地与教学模式想融合,把模式照搬地讲授,有时反而会使得学生在感觉 “浅尝则止”理解得不充分,或是已经很明了了却还是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对内容的探究的兴趣。我们逐渐地认识到,“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可以通变的,可灵通地结合教学内容来运用。

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运用”中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的题所替代。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研究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质疑”和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 “质疑、探究、实践”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让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得更广泛”、“如何使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

式让学生喜欢”、“如何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进行深入地研究。(执笔人:吴艳)

第二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重庆市开县汉丰四校 何季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很多,如: 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

一、感知内化,建立表象

表象是通过感知留下的形象,是感知材料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因此它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这座桥梁的运用,这不仅使教学符合认识发展规律,而且使教学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因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思维的,必须充分运用并发挥表象的作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书本的横线,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二、故设悬念,引出概念

概念的教学往往是一节课的开端,而故设概念,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引入概念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可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大小不等两个圆直径和周长,并作好记录,然后让学生报出直径的长度,教师很快“猜出”周长的近似长度。学生自然感到惊奇,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从而萌发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人们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那么,怎样求出“圆周率”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又如“认识分数”(分一分),教师根据课本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青,他们每人可分几个苹果?”分的个数可以用几表示?(每人分一分,可以用“1”表示)小明和小青把其中一个送给邻居王奶奶,剩下1个苹果两人平均分,每人可分多少个?(半个)这半个苹果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不能)教师指示:我们不能用学过的数(0、1、2、3„„中任何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这就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学生自然就想学习分数这一概念。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充分发挥直观表象作为抽象概括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来引入概念,弥补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有助于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学习心理,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再以同圆的圆心,在这个圆内画一个半径小于4厘米的圆,然后动手剪去内圆,留下外圆,得到了一个圆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求圆环形面积呢?”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求圆环形面积的规律:圆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形的概念明确了,新知识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促进儿童乐于探索的愿望。

四、在知识系统中巩固概念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尽管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但它们总是一环扣紧一环形成知识链条的。在讲清概念之后,向学生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链条中理解和记忆概念,比孤立理解单个概念,效果好得多。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一章中,“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就是这样一条知识链条。要让学生巩固这些概念,应该使学生对这条链条有整体的认识。在相关的一族概念中,有的概念处于关键地位,成为知识网络的纲。上述有关概念,均以“整数”这个概念为基础,这个概念就是纲。要理解和巩固这部分教材中的任何概念,都要紧紧和这个概念联系起来。

建立知识网络之后,要充分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各个概念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整除”与“不整除”是矛盾关系,“质数”和“合数”是平行关系,“偶数”和“质数”(如2)是部分重合关系,把握好知识的来龙去脉,易于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第三篇: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正文: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策略。“问题质疑—探索学习—习题检测—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根据课题内容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一、问题质疑

问题质疑主要包括课题导入、课题板书、问题出示三步环节。

课题导入:它就像是一台戏的开始,能引导学生快速进行角色。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导入主要有情景导入、复习式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式导入、比赛式等形式。我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讲故事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说……”老师讲两遍,学生齐讲三遍,中断后提问: 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能,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那一直讲下去,得讲多少次?(无数次)教师趁机讲:知道吗?在数学中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良好的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题板书:引出新课后,把课题板书在黑板正中位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要工整、认真,对学生的书写起到示范作用。

问题出示:问题出示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探索解决,是教学目标的条理概括。问题出示的位置要醒目,便于学生观看,可以直接准备在小黑板上,也可以直接板书在黑板上,还可以用纸卡片出示,或者通过课件展示。课题出示可以是教师根据内容梳理后出示,也可以由学生概括,目的在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探索。

二、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学生围绕出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学会解决更多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主要环节,常见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形式。

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教师任务是巡视,巡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巡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巡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适时作学法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试讲和教师讲授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能力,为交流解决重难点作准备。

合作学习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任务给定、组员激励、互相评价等手段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小组学习的互相沟通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到应要以人为本,要形式多样化、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学习内容的合理要求,做好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正确顾及学生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明细小组成员职责分工,要做好展示学生的激励和评价,要做好合作学习时各组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情况的小结。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谨防误入几个误区: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优生单干,后进生静坐等答案,组员局部合作;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合作问题设置不当,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为赶教学进度,合作时间不足,合作没有结果等。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高效运用。

三、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作为课堂教学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最能体现有价值数学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是促使学生运用已形成方法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探索环节的效果检验。练习难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分为基本练习、提升练习两种难度;完成形式可采用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形式,也可以逐题检测,逐题过关;激励方式可采用记分式、计时式激励学生;处理方式可用提问式、抢答式、评讲式、小组汇报式,并及时学生的表现和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概述,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整合的过程。精妙设计的课堂总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能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让

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书或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还能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主体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普遍增强。学生能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勇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氛围已形成,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篇: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

《构建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课题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一、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流程图

二、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

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农村学校数学自主探究式模式的研究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

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

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

(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

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否真正能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原则、结构、应用以及实践和探究。

[关键字] 小学数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探究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原则和结构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四大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已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目的。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参与性原则。第三,合作性原则。第四,创新性原则。

(三)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2.建立模型。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空间感、度量感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

3.解释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圆锥体的体积

操作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英才幼儿园需要一批底面直径10 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现有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0 厘米的圆柱形木头(电脑显示),你准备怎么做?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总结:

1.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

2.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

3.沿着这个中心和圆柱另一个底面削去边缘部分(教学媒体显示)。

(二)引导探索,建立模型。

1.猜一猜。这个做成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2.讨论归纳。一个圆锥的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小,可能是一半或一半也不到。

3.操作验证。上述讨论归纳的结论对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学具,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并如实填在下列表格里。(表格略)

4.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三)完善认知,解释应用。

1.解释

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先求出与这个圆锥体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在将这个圆柱的体积乘以1/3。

用字母表示公式

v圆锥=1/3v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

如果用s和h分别代替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那么,v锥=1/3sh

2.应用

(1)直接应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略)

(2)根据所给条件间接求圆锥体的体积

(3)根据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4)量出圆锥体底面周长和高,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半径,求体积。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一)人人主动参与。

由于本模式注重个体的独立学习,又强调学习小组的互动功能,还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口、动手。本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满自尊自信。

体现主体性,不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强求学生回答老师提 出的所有问题,不再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上强调标准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自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由于本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小组、全班同学间、师生间的研究讨论,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认识的能力,因此,实验班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在一味地求老师,而是求同学一道讨论、分析共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与老师商讨。

(四)学习具有独创性。

主体性教学,学生有发表个人意见、保留个人意见的权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互疑阶段,同学们为了展示自己,为了挑战他人,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思维及其活跃,创造性的灵感往往就在这里产生。

下载《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 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 “合作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 新授课) 目标要求: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课堂教学规范,转变教育学的方式,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初中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还地桥中学 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2013年9月农村初中自主、......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探究 中心学校 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尝试、总结、完善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激趣乐画 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感受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世界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实 施 方 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 “班级授课”的出现,是教育的历史性飞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但社会在变化,科学技术在发展,大环境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