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之我所见
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之我所见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
本学期根据教研组工作安排,我们二年级两位老师在公开课中对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怎么上进行了实践探究。我与韩亚丽根据教学进度共同执教了第三单元最后一篇课文《12看雪》,尽管各自教学设计不同,但我们认为在低年级虽不同于中、高年级,但第一课时还是应该完成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的任务。不同点是我们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通过公开课研讨及我们两人多次交流,对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文有以下认识:
一、导入激趣,注重开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做到注 重开篇,导入自然,课堂过渡语言简洁。在教学《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播放“纷纷扬扬的雪景”,谈话导入,唤起学生对雪的回忆,进而开始新课。韩老师则以一则关于“雪”谜语导入新课。
二、方法巧妙,扎实有效。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越是在低年级,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轻松学,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其次,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文设计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如:编字谜、组字游戏、变字小魔术、摘果子、开火车、看图认字、动作表演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要注意的是活动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扎实有效,不是走马观花热闹热闹。
三、学习字词,把握年段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我担任过低、中、高各年段教学,在实践中我觉得对词语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段把握在“了解” 层面,中段发展到“理解” 程度,高段则要掌握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三个学段,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
四、初读文本,落实通读目标。
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的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的“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短课文读4-6遍,长课文读3-4遍。当然,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赛读等),但在试读中教师要主要指导,每一次读书都要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
五、重视写字指导,方法灵活。
我们两堂课都存在写字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的缺点,课堂上识字教学用时过多,挤占了写字的时间。课后我们认真进行了反思,其实识字写字是不分家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集中教学外还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如果所认的字就是要求会写的,在学到这个字时可以有意识的讲清音、形、意,然后马上指导书写。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观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也可把我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难写的字,不必一一讲解,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动笔描红实践。另外,书法书也是很好的补充,上面有每个字的笔顺,学生在预习时或课后可以按笔顺描红练写,掌握间架结构。最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很重要,这样使他们感到很有趣,很生动,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我们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
曹 蕾 2012-12-20 二年级语文教研成果总结
低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
教学之我所见
曹蕾 2012-12-20 5
第二篇:说课稿(精读第一课时、略读课文)
说课稿(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略读课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说教材分析 我是小学语文组()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4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是小学人教版语文()年级()册第()组的一篇(精读/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以()为主题展开,《 》 是本组课文的第()篇课文,起到了引出/深化/总结/主题的作用。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赞扬了/告诉我们/表达〔 〕。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物刻画细腻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今天我重点说说第()课时。
说学情分析 我教学的对象是4/5/6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较强/很强的自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其增强直观感受。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第2/3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2、3、4、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点拨启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我将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使用“勾画圈点法”进行学习,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说资源准备 本节课我准备了,学生准备了。
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个环节: 适用于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和略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谈话交流,激趣导入/激趣引思。
1、导入课题。
2、带领学生书写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据题质疑(罗列我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紧紧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乐于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活动)
1、让学生自由读文,并出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上“?”可以先与同桌讨论。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略读课文可以出示课文导学提示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结束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通过开火车、小老师教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紧接着出示词语,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这些词语的认识,确实难以理解的可以暂时不告诉学生答案,在学文的过程当中帮助通过联系上下文、情境朗读体验来进行理解。最后选择〔 〕字进行书写指导和展示。
3、学生对于生字词语已经掌握了,接下来通过指名分段读课文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成效,这时,我会说“同学们,老师来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当小评委,最后来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好吗?”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进行读文及评价的活动,并从中得到如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真实而宝贵的经验。
4、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填空题,让学生先和同桌试着说一说,然会进行汇报填空,在学生概括完本课的主要内容后,集体读一读这道题,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朗读,思考的基础上,自己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全文,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接下来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工作。
三、细读课文,部分探究。/潜心品读,品文悟情。
细读品悟,体会情感。(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活动)
1、方式一:请学生默读课文(或是几至几自然段),找出„„的句子,进行“圈点勾画”,并在句子的旁边写上批注。/方式二:请学生默读课文(或是几至几自然段),教师出示”问题串”(可以是上课学生据题质疑的问题),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可以指向写作方法)
2、各学习小组选派发言人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段落共学生赏析。
3、学生针对重点句段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分析个别关键词/修辞手法/深刻的含义等,通过边读边想象/看画面/看插图/看视频/对比读/给画面配音/填空/变成小诗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品味。
4、指导学生朗读(赛读/师范读/接读/指名读等方式)。再回顾这一部分,有感情的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及交流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自读自悟,学会表达与分享观点,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和思维启迪。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畅谈收获。
2、拓展延伸部分:
3、说明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把学生学习的触角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概括能力。
五、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结合点,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因此我设计了一下作业:
1、字词积累/收集/默写/背诵。
2、同类文章的阅读,课后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我的作业设计紧密围绕语言文字训练,从积累到运用,争取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本课的板书设计,教学本课我设计了摘要法/对比法板书,设计简洁,同时也便于学生做笔记及掌握学习重点。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不要断章取义、肢解课文,也就是说,在第一课时就要完成对一篇课文的精读讲解,避免出现第一课时讲一部分、第二课时讲下一部分的情况。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要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的训练与指导等。
明确了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也知道了第一课时应该教哪些内容,那么怎么教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使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有效呢?“十二五”期间,我市语文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施情•知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连教科所成功立项,在多年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在宋所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为核心,博观约取联系实际,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五学”的基本模式。经过两年的课堂实践,此模式日渐成熟。
“五步”——指的是课堂结构五步曲。即:读,从专题入手,进入新知。测,汇报预学内容,以学定教。议,遵循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悟,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结,归纳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五学”——指的是学生学法的五要素。即:趣中学,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中学,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定教学重点。感中学,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感知的能力。悟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和掌握知识。乐中学,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五学”贯穿整个课堂,实现学习过程有趣的进入,快乐的结束。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整体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五步五学”模式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由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具体来说,“五步五学”教学模式的流程为:
读,导入新课——测,检查预习——议,整体感知——悟,细读感悟——结,整体升华。
(一)读,导入新课,抓住单元专题
我们所用的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按专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六年下册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专题。如六年上册的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每一组元的导语都安排在这一组第一篇课文之前,一般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用来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第二段用来提示本组元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每组元的第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利用导语导入新课。如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刚开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见过这样的现象: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们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这一组的专题是 ‘珍爱我们的家园’ ”教师就是用导语的第一段话来激发学习兴趣,并直接点明专题。接下去让学生默读导语第二段,找到本组元学习重点。在学生回答后梳理出一二三来,连同专题用课件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这一组第二篇课文的教学时,老师开课又继续点专题:“在‘珍爱我们的家园’这一组元,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这都是不忘专题的表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后,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低年级的导入,更加注重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测,检查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的“测”,就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测,这个“测”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预习内容的汇报反馈,了解自己对新知的把握度,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预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检测,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准备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低年级的预习,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上再通过检查督促预习,进而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选文较长,语文的课时又少,要想在两课时内完成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在一课时内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前题就是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预习怎样才算充分?得把课文读熟,至少四五遍;得能利用相关资源查到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得能较准确地认读生字和词语,利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得试着把握主要内容和试着回答书后问题。
教师的预习检查,从词语开始,先是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是包含生字的词语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法是让学生熟读达到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交流意思。然后是读要求写的生字,在巩固识字的基础上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为第二课时之前的练习写字奠定基础。低年级在这个环节要很好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识字教学的步骤是:画出生字(课前)——读准字音(由词语的认读到单独生字的识记)——记忆字形(多种方法)——组词造句(运用实践)——复习巩固(把生字放到新词中)。在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照自己圈画的词语是否准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课前预习功课的一个检查,更是通过这种检查培养学生词语的感受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低段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识字环节结束,可以顺势安排写字的时间,也可以把写字环节放到理解课文之后,指导要实,范写要到位,坐姿要强调。中年级在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点写的时间,如果理解课文时间长,也可以完全放到第二课时。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的任务在五年级下册已经完成,所以六年级书后没有横线条,也就是没有识字的任务,但是写字仍然是一项任务,老师在检查学生读书后“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之后,可让学生交流“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为学生课后的书写练习做指导。
最后是检查朗读。对正确流利者充分表扬,对朗读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三)议,整体感知,培养感受能力
议,就是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通过小组、全班的互议,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没有整体感知的任务,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而言。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预习、提读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有效调控,课堂上尽量让更多学生获得这种概括的机会,因为这个环节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学生太啰嗦,提醒他概括点;学生太抽象,提醒他具体点;学生基本正确,提醒他人说得更好;优秀生说完,可让学困生重复。同时,在这个环节要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串联段意法,概括要素法,文题扩展法,抓重点段法,抓中心句法,分析比较法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年级教概括的方法,高年级是运用方法的阶段。
(四)悟,细读感悟,培养理解能力
悟,就是细读感悟。细读感悟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动而动全身”问题,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圈画批注,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点要往哪里打——朗读和背诵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课文中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要抓住朗读的指导和语言的训练,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彻底改变低段高教的弊端,把阅读还给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说了这么多,最后落脚点就是一句话——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五)结,整体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结,就是归纳总结。这一环节就是要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第四篇:化学教学之我所见
化学教学之我所见
贵州省盘县鸡场坪彝族乡民族中学 李金龙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都经常听到下面这些观点和说法
1、“化学课程就是要培养化学人才”
2、“系统地传授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最主要的任务”
3、“所谓基础就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当前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我却有一些有关化学教育新的观点和认识。
1、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一些学校的化学课程以培养化学专门人才为目的,结果产生“抓了少数、丢了多数”的情况:虽然出了一些化学“尖子”,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学好,影响了多数学生的发展,其负面效应很大。事实说明,化学教学应该面向大多数、面向全体学生。既然如此,化学教学就不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主旨,而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21世纪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在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并且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国家实力的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迫切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需要能适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的人。21世纪的化学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2、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正确理解其涵义。所谓“全面”,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没有偏废,所谓“发展”是指有明显的提高和长进,是人随着时间推进而发生积极的变化。全面发展不是指各学科“门门全优”,门门全优不等于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以德育为核心,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对于基础化学教育来说,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化学为主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心理个性素质。与此相应,基础化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应该包括下列方面:
(1)以化学为主,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化学科学知识的初步架构;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认识它们对社会及其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实践精神、怀疑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本精神,了解化学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化学科学观念、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来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能对跟化学有关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2)提高学生的心理个性素质:使学生热爱化学、崇尚科学,有学好化学的兴趣、热情、意志和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尊重别人、协作共事等科学伦理道德的观念、体验和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本。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保证。
3、既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品质,又重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1)依据新世纪德育工作和课程的特点,有效地加强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各门课程都要结合具体内容,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德育时,要注意新世纪德育工作的特点,既要有侧重,又注意扩大德育的视野,实施“大德育”。民族精神、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对人的尊重、对环境和自然的尊重、对学习的热爱等,只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都是德育的内容。同时,要注意改进德育方法,使德育内容渗透在学科内容中,使德育内容跟学科内容有机地整合,切忌简单地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化学课程中不但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素材),需要我们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去努力发现和挖掘;另一方面,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生动、有效的德育,又能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有人总觉得,对基础教育课程提出创新教育要求,只适合于少数发达地区、少数重点学校、少数尖子学生,对大多数来说是偏高了。其实,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一个常常发现真实问题并且希望通过思考、探索得到解答的“牛顿期”。在这个时期,个体会对耳闻目睹的种种事物产生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个“牛顿期”主要存在于学生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的基础教育阶段,不断地思考、探索并获得成就、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的“牛顿期”则可以延长到晚年。如果注意保护青少年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注意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可以延长他们的“牛顿期”,有利于他们增长创新才干,有利于“牛顿式”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长。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
(3)要使科学素质培养跟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离不开人文精神,需要人文素质培养的配合。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带来问题甚至灾难。只有依靠人文精神,才能驾驭科学技术,使之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科学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否则,科学技术也可能走向邪路:一些科学技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成为帝国主义者、霸权主义者发动战争、侵略、压迫、威胁别国的帮凶就是力证。
同时,人们也需要用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要注意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不仅人文学科如此,包括理科课程在内的所有学科都应该这样,要把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使科学素质培养跟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科学本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近、现代文化是以科学为主导的。但是,近代科学教育形成初期的科学至上和科学崇拜主义倾向,片面地强调科学教育的智力内容,忽视了科学教育的非智力方面,导致一些人错误地把科学跟人文、科学精神跟人文精神,甚至把科学跟文化对立起来,把物质文明建设跟精神文明建设对立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化学教学要充分注意科学与人文的密切联系,注意科学的文化本质,发扬科学的人文精神,大力改变“科学教育无视学生”的现象,不能“见‘科'不见人”。要重视化学教学中人的因素,重视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发掘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未来社会不仅充满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合作。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4、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的地位 按照传统的观念,学生学到了有关的知识技能,即实现了知识向学生的传递,课程目标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知识是怎样获得的,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能不能在实际中应用,都不关心。这种只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弊病很多。例如,同样是完成某解题任务,可能有的学生是在理解所学知识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可能有的学生是在别人帮助下完成解题任务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甚至可能有的学生是通过猜题、死记硬背来完成解题的。这几种情况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差实在太大了!不重视改进学习过程,就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和基本生存方式,终生学习能力成了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成分。面对迅速增长的知识,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还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使他们热爱科学、乐于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比多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具体的化学知识还要重要得多!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很突出的重要位置。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方面多想一些好办法,多下一些真功夫。
6、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的整合化学跟生活和社会天然地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地发挥这个优势,利用各种实际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化学跟生物、物理、地学乃至数学、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涉及自然、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做好各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恢复它们之间本来天然存在但被人为割裂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第五篇: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模式研究收获
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模式研究收获
沙区中心小学 曲红烨
在本次研讨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上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之前研讨我们得出第二课时的教学五步骤:第一,温习旧知在这一环节回忆文章主要内容,出示学习目标;第二,问题切入分为自由质疑和定向导疑;第三,赏析阅读;第四,提炼归纳主要从写法上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也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上入手;第五,拓展实践可以读写说相结合。
针对上次针对重难点时间分配问题在今天王晓莉老师的课堂上处理得不错,其中有一个环节很有新意:对课文进行了赏析阅读后,将学生自由质疑的问题再次出示,以同桌问答的形式,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实践小练笔的设计,也看出了王老师设计本节课的良苦用心。
今天的研讨让我对设计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课程有了更广阔的思路,对于重难点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摸索实践,整取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