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时间:2019-05-13 00:5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第一篇: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设计巧妙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发学生有效的思维,还可以把抽象的、静态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真正把学生引入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中来。不同的教材导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内容,掌握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导课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键的第一步。那么有哪些导课方式呢?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历史课也不例外。在上新课之前,我总是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上顺势揭示新课题。这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内容前,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侵华权益。然后指出:

英法美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引领知识的深入

如何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某些课型,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若干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人物的心理或事件关键进行精心设问,把学生带进当时历史情境中,发现历史与现实间的融通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期待,积极的思考并且激起智慧的火花,回味历史。使学生分辨是非、懂得做人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该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贴近他们的生活,并且所设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争论性,这会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培养兴趣。例如,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派及其思想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没法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不能把已学的知识整合,难以形成意义上知识体系构建。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死记硬背,另外的就是无奈地丢弃。为

了突破这个瓶颈,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学派及其思想,进行系列问题创设情境:“首先,调查现班级里头存在最大的纪律问题是什么?”其次再提出:“如果你是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或者法家等学派,请你提出治理班级纪律的办法。”然后,又提出:“你认为用哪一个学派的思想来处理班级事务更有效?”设计了三个实际的生活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历史情境中并提出:“你觉得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统治者来说是最实用,当时统治者采纳了那个学派的思想,具体的情形是怎样?”通过前三个问题设臵,一下子使各学派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拉近了距离,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各学派人物的角色,运用各学派的思想理论,提出解决班级问题方法。最后通过时空的换转,带领学生回到战国时期,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产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得共鸣。每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路引导,开放思维,使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总之,构建问题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思维。

三、利用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调节学生学习的气氛,抓住学

生的心理和特点,使学生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在导课中,我们也可利用许多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这节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遇难的日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许多有功于国家的革命家、政治家、文化名人惨遭以林彪、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杀害,那么,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的?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危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节课。这样就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节奏,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再譬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召开,那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现实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既使学习能够投入学习,又使学习将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孙中山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便水到渠成。

四、静闻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引领思维的深入

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维,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所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历史故事的讲述来展开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条较好的导课策略。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时,先讲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荆柯的刺杀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荆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国的灭亡,也鼓舞了人们反抗暴政的勇气。

在讲《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用 “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臵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笔者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五花八门的回答使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故事,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课堂上恰当的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故事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利用故事来导课,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总之,导课是一位教师应具有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课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深入探究,继续学习的冲动和欲望。相反,如果每堂课的导课方式总是单调重复,千篇一律,则很难吸引学生,甚至引发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要多在导课上下功夫,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应用人文、史料,引经据典来设计导课内容,从一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认同和接受你及你所教授的历史课,正所谓“亲其师,愿闻其道。”与此同时,能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文理并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进行,课堂已成为教学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是学生心灵的雨露,滋润着孩子健康发展。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教学,走进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梦想;同时让教师也意识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以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不产生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这也说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所以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教师立足之本。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艺术,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一个有备而战的教师

上课之前,教师总是要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练习等工作。在讲授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上务必反复推敲、精心策划,不断改进。备课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根本。

教师备课必须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主旨,又要考虑与其它章节的内在联系。备课时教师不但要备当堂内容还应把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不但个人备课还应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查缺补漏。备课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 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还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记得有一次在讲授《空气》时,有学生提问,氮气在超导车中的作用,我当时很尴尬,愣在了当场,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从未认为这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所应掌握的,所以我只能老实地说“我不知道,等我回去查一查”。但当我看到学生失望的眼神和渐渐逝去的热情,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失败。所以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掌握你所教学科,还应了解相关其他学科;不但掌握所教年级知识,更应掌握高年级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让学生打心底崇拜你,让学生自愿走进你的教学。虽然同样的课年年讲,但备课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材施教、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是对课堂教学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要准备充分,这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我们整个的教学工作就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最佳状态”。课堂气氛的好坏影响和制约着师生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才能发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激活学生的研究斗志、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若想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点

对于学生,他们是充满感情、充满个性、有着不同的需求个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要做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直接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要做孩子的朋友、知己,做孩子心灵的保健者、塑造者。教师不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以高高在上的地位来要求学生、管理学生的“先生”,而是进入孩子的年龄、走进孩子的心灵且用智慧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益友”。对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和应用,学会合作和探究,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注意尺度

我们班级的学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升学率,只抓基础好的学生,而忽视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不但会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会使我们的课堂非常冷清,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所有学生对你的课堂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学生成绩整体下降,教学质量明显偏低。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独白,课堂越安静我们越好,但实践证明,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只有让我们孩子真正“ 动起来”,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挖出其潜能。

3、精神鼓励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教师关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温暖的笑容、温和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无不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幽默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精神的鼓舞可以给予学生进步的动力,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

三、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想学、愿学他才能与你合作,从而走进你的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自信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教学方法的选择性应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方法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

现在的教学不在是教师一言堂,而是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主,重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领作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共同解决,共同进步,教师不但是引导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学习者。

2、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有好多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等,学生长期学习会乏味。好的情景能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斗志。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序言教学过去我们节约时间往往直奔主题“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化学等等,”这样的教学实践证明已无法让孩子喜欢化学,喜欢学化学。所以我们常常利用一些有趣的现象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序言中我们可以利用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来引入。“同学们,现在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学生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这是一杯‘清水’,这是另一杯‘清水’,我把它们混合会怎样呢,”。当学生看到两杯“清水”混合后变成鲜艳的红色后,露出了惊讶的眼神,纷纷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引导,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纷纷答“想”,“那我们就得学好化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应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家陶行如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应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应精心挑选,注意问题的层次,问题的可行性,让班级的每个孩子都有问题可答。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学生的差异,对于基础较差学生应鼓励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样能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活”。当然作业也要有区别。

4、应注意学科整合。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这种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能使课堂充满美感,使学生的能力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对于化学教学中的微观粒子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当我们把多媒体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教学中来的时候,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化学变化实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展示水通电分解、氧化汞受热分解、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等微观模拟动画,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很容易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激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勇做反思型教师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再周密的备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所有状况,学生毕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做好课后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求孩子做好笔记,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做好“笔记”呢,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细心观察,哪个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哪个知识点用这种方法不恰当等,教师及时记录,认真研究,通过反思、体会、感悟,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教师应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演绎我们精彩的人生。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精选)

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王焕龙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阵地。课堂教学评价是开展历史教学研究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历史教研组了解教学情况,通过观摩一堂完整的历史课,并做出分析评议,借以指导教学实践,总结和推广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好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为此,笔者根据四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试就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依据、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历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也作相应的改变与之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历史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指导思想,提倡课程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的 “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改变。

首先,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教案随着学生的需要变化有所改进。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

再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还要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认 识、发现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1、看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体现教材科学内容和思想实质的集中反映,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不论是传授历史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以致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要紧扣教学目的。一堂课是不是达到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

评议教学目的要考虑是否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拟订教学目的,是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目的方面的具体贯彻和应用,也是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条件。如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人教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有位老师拟订的教学目的是“讲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使学生认识秦的暴虐统治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威胁了人民的生存,这也不过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农民群众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政权,显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首创精神。”这个教学目的既有知识教育的内容,又挖掘了基本历史知识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准确地反映了本节有教学重点是大泽乡起义和推翻秦的统治。

2、看是否重点突出,线索清楚

教师讲述的历史知识必须史料翔实可靠,观点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即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史料相统一,并注意到历史学科严密的系统性,实事求是地分析、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尽可 能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如讲述八年级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时,如果教师仅让学生记住条约的时间、地点、内容,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材料的分析、概括,说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无法达到的。

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线索清楚,是保证完成教学目的的主要要求。只有强调重点,才能加深学生印象,便于理解和巩固。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对教材中提到楚汉战争也要讲一下,但不宜作为重点。如果只考虑“鸿门宴”、“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内容如何精彩,不惜时间大讲特讲,尽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不能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因为这样处理教材内容是轻重倒置,冲淡了教学重点,组成教学重点的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中的重要历史知识。所以,评议一堂历史课的质量,不仅要看重点突出,而且要看线索是否清楚。

3、看教法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之后,还要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材内容,应有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结合,灵活运用。如用哪种课堂教学类型?怎样进行复习提问?如何导入新课?运用什么方法讲授教材的每一具体问题?怎样启发学生?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巩固新知识?怎样布置课外作业?无论选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只要他能创设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4、看师生角色是否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把自己定位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这一角色上。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主要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不仅是演员,还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新课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构建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因此,评课时应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得到体现。

5、看是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会学,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四大状态(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一是看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二是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 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三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

三、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评课时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评课原则,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在评课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实话实说对于听课评课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责任心问题。它是执教者与其他与会者学习借鉴的一个机会。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评课才有实在的意义。这里面可能会出现“话重”的情况,所以实话实说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讲究谈话的艺术。

2、“心理零距离”原则。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去评课。让别人特别是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突出重点原则。评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抓住重点部分详尽地谈,理论联系实际,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4、激励性原则。评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为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5、因人而异原则。因执教者情况各异,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评价侧重点的不同,评课也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于一些骨干教 师要把要求提高一些,抓住个性特点,挖掘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6、艺术性原则。评课也要讲究艺术,要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且要注意评议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把课评足,少议论人。

综上而言,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它将促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教评相长的目的。

单位: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邮政编码:556003 联系电话:(手机)***

(宅)(0855)8670105 7

第四篇: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新课堂教学反思

(二)周仕民

历史新课堂实施以来,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透过现象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达成三维目标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创造“互动”课堂不能没有“秩序”和“规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洁的历史基础知识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每段历史时期的知识目标,这些知识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教科书依据课标,具体设计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及其深度和广度: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历史知识的最后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远航?”,这个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说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我听过{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教学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地动仪;3《九章算术》:4华佗的“麻沸散”;5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老师作适当点拨。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乐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老师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第五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五“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扎实、有效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所以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

1、“忌”过度突出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课堂“好”声一片,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难怪我们的孩子找不到方向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师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原则,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明显偏差时,老师应该善意地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客观、科学的标准从而导致偏离其正确的方向!

2、“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

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着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历史上许多科学的发现、真理的探

1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取得的。当然,合作是重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种品质,但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前提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思维都能打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千万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陪看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忌”过度依赖探究而逐渐形成一种无价值探究的怪圈

现在,我们的教学多了许多探究活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来让学生探究。什么课题是有价值的呢?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所选课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能给学生带来成功后的喜悦,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而像一些十分简单或是学生早就懂了的课题,探究价值就不大了,或者在相关的内容中间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就来冒冒失失地探究一番。不要以为探究是一付灵丹妙药,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

4、“忌”过度强调体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

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轰轰烈烈“活动”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强调“体验”是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旧式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不是都能体验的,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体验,展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选择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需要并重,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知识的形

成,如发现规律、找到联系等。

5、“忌”过度运用情境而少了理性思考。

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种形式。有时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毫无价值,故弄玄虚,绕了一个大圈,还不如开门见山。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针对性、思考性、应用性是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是否有现实性,更要考虑精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要”

1、“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2、“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课的好坏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冲动,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要”密切联系实际。

各学科与生产、生活、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科教学与生活血肉相连。

5、“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的特点。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下载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本站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体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启动推动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

    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南汇中学唐建军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有资料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1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对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再认识 山坑乡中心学校朱文娟 最近读了一本陈旭远、张捷主编的《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收获......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课后思考题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课堂教学艺术概述 1 .谈谈你所理解的教学艺术。( P6 ) 教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艺术、过程艺术,从教学的角度对教学的......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导课的激励艺术(本站推荐)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导课的激励艺术 商南县城关小学李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会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经研究发现:学生上课情绪兴......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张兴安 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