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达到“轻负担高质量”》 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教学中如何达到“轻负担高质量”》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的教育被称为学习,学习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思考如何让历史教育适应新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时,历史教师应认识到以树人为本,拿学生当主人,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因此,历史课程和历史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去追求一切可能的教育、教学形式达到最有效,而如何“轻负担高质量”就成为这种追求的核心了。如何使学生达到“有效性”才是真正的“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结果。因此,如何处理个体课堂教学与整体教学体系的关系是我们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根本出发点。“轻负担、高质量”理念下的核心就是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最优化教学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教学或最理想的教学,而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存在着实际的可能性的,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可见,“最优性”并非是理想的、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它不是简单的平均值,不是最大和最小的平均数。它的准则是同一定的教学效果相联系的。在现有条件下“有效教学”是使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达到其最高的水平并产生一种发展的趋势和空间,当然其差异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有效性”就是科学性、合理性,实事求是。因此,研究学生的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轻负担、高质量”追求的效应是学生“轻负担”的课程学习过程,“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效果,意味着老师要有“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学。
目前中学现行课程教材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事业方兴未艾发展尚未定型的产物。是处于过去所谓“应试教育”和后来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转轨”、“并轨”、“接轨”的“多轨”时期。现在,在21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方案指导下,在基于班级授课制和现行课程体系和高考制度的制约的条件下,如何在这种极端困难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主要问题。它不仅仅是职业竞争的一种外在需求,更是职业追求的高级目标。因此,在这种现状下来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实施“有效课堂”的教学就更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内课题的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如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提到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历经5年时间研究后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斯坦芬在《教学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十大原则等。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夸美纽斯从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角度考虑有效教学,提出“班级教学规模”,实现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的目的。杜威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由此开发出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纠正了传统教育中流行的教学方式,这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显示出它的魅力。但是它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教育。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高慎英和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中对有效教学的进行了理性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对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阐述。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如“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等。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且集中在中学层面,小学层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的内容
自2001年9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得到深入如何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探索。第一,我们要正确理解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投入提高时可以提高产出,如果能在投入不变甚至投入减少的情况下能提高课堂效益,就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由“投入提高一产出提高”,以高代价换取高成果的做法并未抓住高效率的实质。我们提倡的是以少投入达到高产出的境界。第二,要正确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高效率的教学,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造教学”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突破口,使其乐学,轻松地学,不再感到沉重的课业负担。不过中小学时期是身体、思维和认知增长的关键期,教育者对其健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要抓住关键期,引向“最近发展区”,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能力,发展知识与技能。而且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从公民意识上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应让学生有合理的学习负担。这是一种教育意识,是教学的“教育性目的”的体现。第三,要正确认识到使用现代化设备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结合。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声、像、光、电等先进的可以远距离或超越时空限制进行教学的现代化设备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硬件设施,发挥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前提。人力的作用在课堂上依然是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谈话法等都是经过了长期的考验。有着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教师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必须言传身教,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对学生施予知识、人格、道德力量的综合感染,在此意义上,没有一种先进教学仪器可以取代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四、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等方法。
行动研究的路线 “新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基础
2、以往课题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线教学的经验;优化课堂教学,实施“高效课堂”工程是本校工作的重点。作业是对高效课堂的肯定。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前期实施阶段: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在教学中实践有效教学的各种方法,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后期实施阶段: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召开子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典型课例,申报结题。
课题人员分工如下: 周丽:全面负责、协调、主要策、资料汇总、执笔。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理论研究优化课堂的模式、撰写论文等
曾代忠:负提供相关理论文章和实践报告网页管理,整理资料。
第二篇: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心得体会
谈“轻负担高质量”的小体会
任丽娜 一直以来,社会、学校、家庭一直都希望学生能有一个“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环境。那么怎么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质量呢?听了黄德杰主任的《轻负担高质量》专题讲座,我豁然开朗。
在讲座前,黄主任让全体在座的我们用左手来写字切实亲身体验负担给学生们带来的巨大压力。整个讲座过程中,黄主任结合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两大版块内容,用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发人深省的教学故事以及鲜活生动的个人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真谛。
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有形负担和无形负担。有形负担,指的是沉重的书包,假日各类的辅导班、强化班,大量的作业等。无形负担指的是老师、家长等给予学生的精神压力。这压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性格形成,意志品质培养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要减轻这些负担,要靠大环境,也要靠我们教师的宣传,有些道理家长并不懂,我们可以解释,建议家长看看报纸、书籍中有关现代教育的内容,逐渐地去理解,让孩子做父母的工作„„作为教师,应在平时多留心,用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用心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便及时加以引导,纠正他们某些错误的认识或行为。只要教师多注意,多留一份心,就能及早发现问题,为学生正确导航。此外,作为教师,对学生要细心意外,还要对自己注意细节,平时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从细微处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大量的作业长时间地把学生禁锢在书桌前,日久天长,他们倦了、厌了、烦了,作为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当,可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才会轻装上阵,才会有时间有机会有潜力发展自己。
做到了学生的轻负担,我们在教学方面也要高质量。
我们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的不敢想象,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好多连三年级学过的单词都不会拼读,有的甚至连最简单的26个字母都不会默写!还有这些学生在上英语课习惯很不好,做小动作,回头说话,还跟老师顶嘴,作业不按时完成等;而且甚至有的孩子不以为完不成作业是不对的,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轻负担高
质量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第一,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追求有效教学,力求实现“教”必须有效。让学生在参与课堂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在收获中内化,在内化中发展。让“高质量”伴随孩子!教师认认真真去上课,把那种尽摆师道尊严、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清除出去;把不明目标、不识真谛课堂清除出去;把趾高气扬地训斥、指责甚至侮骂学生的课堂清除出去;把素质不高、学识不深的课堂清除出去„„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扎扎实实上课,使课堂真正成为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善待学生的“爱心堂”。
第二,建立典雅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家”的氛围中体验温暖,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彰显自身价值,力求实现“学”必须快乐。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格拉斯说: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自学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就会懂得自己想要懂得的一切。在教学上要有所突破,就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启动了学生的内驱力,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着学生的能力。比如英语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爱好与兴趣创设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学,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教育的一条高速公路,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减负不是不要负担,不是一味地为减而减,而是要减去那些不合理的负担,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对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学习之中。减负是要把学生从过分强调分数的命运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转向“为了学生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篇:李瑞芳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经验总结
李瑞芳初中地理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
————“轻负担、高质量”个人经验总结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 “课内损失课外补”“靠、拼、豁” 等陈旧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只能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厌学→低效率→负担更重”的恶性循环,造就“高分低能”、“分高德低”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给中小学生“减负”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负”实际上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呢?课堂教学是载体,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下面是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几点策略、措施及效果: 【教学策略】
一、提高课堂效率
1、求精 课堂教学设计精,在领会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课时分配等,然后分配任务,由某个责任人逐步完善,编写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案。
2、求适
课堂容量适当,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宜,依据学生及教材特点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补充适当的“热点”内容,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另外要活用教材,适当打乱、重组教材内容的顺序,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清。
3、求巧
课堂教学讲究艺术,坚持使用普通话,注意课堂节奏,在语速、语气、音量上恰到好处,做到巧妙引导、巧妙对话、巧妙点拨、巧妙激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4、求全
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同学,注意观察优中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采取“生帮生”的形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求实
课堂教学注重实效,每节课都认真设计实用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落实措施,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轻松而又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优化练习质量
1、适量
适量布置练习题,量过多,学生没时间做,只好敷衍,量过少,起不到巩固作用。新授课每节课的练习量一般控制在10钟左右的时间能完成即可。练习课30分钟左右,留一定的时间反馈、校正。
2、精典
精心设计、选择练习题,要求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意义,既有基础练习又有能力练习,既有文字练习又有读图练习,形式多样,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位同学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3、及时 练习题的批阅、反馈及时,主要讲解典型错题,切不可集体逐一校对答案式讲解。可让学生讲解,也可由教师讲解,要根据错题难度而定。【教学措施】
一、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总结出一套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培养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
所谓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置成可以使师生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使课堂形成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考学生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原则:
1、自主学习是基础。
2、小组合作是手段。
3、形成能力是目的。
4、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5、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6、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终点。
二、具体步骤
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步骤):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精心创设形式多样的、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提出自学要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时间限定、评价方法等,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后,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及疑点,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留到下一环节小组合作时共同解决。
3、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自主学习完毕,由组长组织讨论交流自学成果,若有疑难问题,由组长和已学会的同学充当小教师给他们进行讲解,直至理解为止。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等待下一环节与其他小组一起交流。
4、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将上一环节小组内没能解决的问题,在组间进行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教师点拨,并进行纲要性板书、归纳,以便理解记忆。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肯定和评价。
5、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达标练习题的设计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题型包括填空、判断、选择、读图、思考等多种形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然后进行生帮生、生教生、生考生的二次达标检测。
6、课堂小结、收获喜悦
最后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结。可以分在小组内和在班内两种形式进行,内容包括知识总结和情感、能力总结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道出自己的收获。给同学们一个分享成功和继续探索的机会。【教学效果】
经过师生不断地追求和努力,使用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学生的参与力度明显加大
自主互助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明显加大,优中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不同的环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彰显自己的风采。
2、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断地从同学和老师处得到激励、表扬,品尝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内心深处不断爆发出沉寂已久的智慧火花,“我参与、我能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后进学生渐渐淡忘了自己无彩的暗淡历史。
3、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随着学生参与力度的不断增强,自信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大增,主动学习地理的动力加大。不少学生主动找老师探讨地理问题,积极参加地理兴趣小组,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
4、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与人探讨的合作精神大增,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与人交流的技巧,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5、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
“自主互助式问题教学法”强调课堂的实效性。学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就会设法提高自己在每个环节的效率,内在潜力就会得到充分激活,从而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6、..学生负担明显减轻
由于课堂的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把知识尽可能地掌握了、能力尽可能地提升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谐、高效、团结、紧张的课堂教学直接促成了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7、.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有力实施,伴随课堂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随之进步,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由于模式的研究还处在阶段性时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把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为“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第四篇:侯镇二中“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学校总结
侯镇二中“轻负担,高质量”经验总结
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建立“自主、互助”式高效课堂为中心,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多项措施并举,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走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减负改革的深入发展,减负观念和做法已深入人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减负的同时,有些课程的教学质量也相应的降低,这就改变了减负的初衷。其实,减负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减负是手段、方法、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减负绝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为此,我校围绕着:“减负的目的是什么?减负和勤奋学习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作到减负提质?”等问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达成共识,探索一条问题解决的途径。
实施减负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素质、教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管理制度、评价方法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我校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入手,树立变革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准则意识;通过学习、借鉴、和探索创新改变课堂授课方式,切实提高“自主、互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质性;通过教研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的教学变革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措施和做法(一)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
在有些老师的观念中,他们认为“轻负担”和“高质量”两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为了改变这一认识,我校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观摩示范课堂的方式来改变老师的观念。我们通过上示范课的方式,让老师们当堂检测教学的效果,同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让老师们了解学生的心声。在事实面前,老师们认识到:如果把过重负担减掉,必然会产生巨大效益。学生如果学会掌握管理时间,学会专心致志,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促进自己,学会取得高效益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必然会取得高效的学习质量。
老师观念改变了,变被动的、形式上的应付为积极主动的实践,“自主、互助”课堂不再是公开课上的作秀,而切实成为教师的常态课堂。然而,一下子改变了沿袭多年的授课方式,有一种全新的方式授课,老师势必会感到不适应,在能力上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提高教师能力便迫在眉睫。可以说,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效益。为此我校通过业务理论学习,培训、教研、上观摩课、优质课、反思课等形式切实提升老师的能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要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是科学“低负担,高质量”的根本。我们学校继续将深化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本学期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追求“学生会学,教师不教”的最高境界。为了把“双二十条”的课堂标准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切实提高“自主、互助”式课堂的效益,我们重点抓好六大环节:备课,让学情“入心”;组织教学,引学生“入境”;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互助”;作业反馈,请学生“自纠”;课业辅导,帮学生“自清”;学习评价,让学生“自励”。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一环,我们紧抓不放。学校将继续实施“先学后教,过程前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预习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整理——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规定教师每节课上的讲解、提问、演示、评判等所用的时间控制在1/3以内,把课堂2/3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当堂练习。
(三)加强教研,确保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高效性。
教研活动,是教师不断发现自身问题,不读吸取别人经验,完善、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高效性,我校采取措施,切实把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1、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制定集体备课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督查。同时,聚焦常态课堂,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落实“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知识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学不会的不讲。
2、通过建立“两个制度”,优化课堂教学监控机制。即“有效课堂”常规制度和相互观摩研讨课制度,确立“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双二十条的要求”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而是学生学会多少”的有效课堂两大准则。组织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上研究课、所有任课老师上评比课,以学科组为单位,召集教师观摩典型课例,以参与互动式活动进行评课、讨论、研究并完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建立抽测听课及改进制度,按照学科分组,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教学骨干组成评课组进行抽测听课,及时对抽测教师的课堂质量按“有效课堂”准则作出评价,与抽测教师交换意见,抽测活动结束后,对被抽测教师进行排序,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等次。凡不合格的抽测对象,采取跟踪听课、课后交流等方法促其改进。
(四)健全督查制度,改进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政策对“低负担,高质量”教育的导向作用。
1.建立全方位的督查制度:一方面设有专门人员对照课程表检查全校每一节课上课情况;另一方面在每个班级设立“上课日志”,记载老师上课情况,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用问卷调查和交谈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负担情况,及时反馈于老师,及时调整改进。另外,学校还于日前订立了《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严格规定:教师不得占用晚自修、活动课及课余时间讲课,晚自修时间应由学生自己支配,所在班级不得进行学生分数排队,任何老师不得参与赢利性家教等。2.共筑全方面的评价体系:改革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形成“低负担,高质量”教育的正确导向,具体做到“三改三不”。一改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在学生中宣布考试名次,不搞分数排队。二改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只以一张考卷、一个考分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切实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做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具体为:动态评价,既看结果,又看过程,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再结合学生平时的各方面评价,实行等级制评价;多元评价,尝试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结合起来。三改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及方法,不以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优劣的标准及评优晋级、奖励的唯一依据。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评两考三激励四发展”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即以“师德师风”为评价核心,夯实“教学常规”和“教学绩效”两项考核内容,落实“奖教、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三项激励措施,规划“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四个发展层次。
(五)精心设计作业,重质量,轻数量。
课堂练习及课内外作业都必须做到“三必、三不、三及时”即:教学重难点相关作业必做,可做可不做的不做;学生易错点必练,课堂掌握较好的不重复练;作业练习必分层,未经精选的不布置。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从数量上看,只需要做一条的绝不做两条,杜绝过多的重复训练,严禁用做题来变相体罚学生,选题要防止“烂题“、”“废题”进入学生作业总量。对于作业教师要先做,教师必须完成一定比例的“下水文”、“下水题”,关注后进生,提倡作业布置分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对练习卷、测试卷的印制实行审批制和登记制。针对学生作业量,学校还专题组织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外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研究,双休日严格控制各门学科的作业量,提倡科学布置作业,采取“三化”策略,即多样化(层次化)、典形化及科学量化。规定语文、数学、英语的作业量不允许超过30分钟;物理、化学的作业量一般在20分钟左右;政史地生等一般不布置作业。注重测试的规范与实效,实行月考或单元过关制度,从编制试卷、批改分析到整合讲评都要以教与学的“诊断”和“医治”为落脚点,保证周清月结。
(六)抓好“培优辅差”辅导,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困生不学习”的现象,是教育的一大难题。我校通过多次教研,达成一致共识:加大力度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要从最后一名关心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坚决反对“一锅煮”,提倡“课内促差”入教案,课外个别辅导多一点,把各科考试及格率,作为学习成绩考察的重要一环。各班各科都要制定学困生辅导计划,并实行学困生教师包干制,密切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同时,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拔尖和“医瘸补缺”两不误。
(七)关注双休日、节假日教育,让假日过得更有价值。双休日,学生不在校,这一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点。正确的、先进的东西若不去占领,错误的、落后的东西必然要去占领。因此,甚至会出现“5+2=0”的现象。为此,我校对双休日的学生教育多次研讨,力求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认识到:学生离开了校园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束,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了加强双休日及节假日对学生的教育,学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假日里,学校各社团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仍举行活动,各训练场所仍向学生开放,有值班老师统一管理。特别加重艺术、体育类培训项目,提升学生美育、体育的水平。第二、以村为单位,组织学生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派教师到各村调研,落实学生的社区活动。
(八)加强家校合作,对学生实行“多途径、立体化”教育。“轻负担,高质量”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和家庭都必须认识一致,积极参与、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已发告家长书,明确 “家长应知应做十条”、以及“十大建议”,还通过家长课程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目前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四项制度的落实,即:家校联系卡使用制度,定期家访制度,家长例会制度,以及家长学校正常授课制度。这样,真正从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高度出发,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九)丰富学生社团,让社团活动真正“活”起来。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创造条件,“让每一根草都能开出自己的花”。学校扩大了“校园文学社”、、“校园舞蹈队”、“校园美术社”、“校园篮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手工编织团”、“剪纸艺术团”等团队的容量,努力让学生都有机会进入相关社团,从而通过社团活动来张扬个性,发展特长。
三、“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效益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创新和深化,我校的减负工作切实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学业负担大大减轻了,学校教学行为也规范了。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大为提高,真正做得了“轻负担,高质量”。在改革中,老师的观念的到了更新,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自身得到了发展,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教学能手,教育骨干。“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常规课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形成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的局面,向“学生会学,老师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又迈出了一大步。
总之,在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必须走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减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接近教育规律的路;一条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按教育规律办事,最终实现高效益的道路。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之路漫长而坎坷,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诸如 “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考核”、“班级考评”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长期而艰苦,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青春和活力,使我们的学校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大道;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而又收获满满的成长。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课题研究方案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课题研究方案
蓝田县工业园区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朗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然而在我校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诸多不好的现象:
1.课堂上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学生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会读
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都缺乏指导,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对策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感情的朗读即为:“必须同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非语言因素来表达情感。”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2、通过朗读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目的。
3、培养学生热爱和渴望阅读,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自主阅读,增强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4、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
5、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水平,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
四、研究策略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 含义深刻的文章
《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 对话类文章
《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 寓言童话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首先,把字准确化。即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第二,把词形象化。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第三,把句子生动化。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
第四,把篇完整化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形成了“《窃读记》朗读片段指导”、“《七律·长征》朗读指导”等60多篇朗读指导教学案例。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教师主要利用每次20分钟的晨读时间,引领学生朗读预设的训练篇目,教师有针对性地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让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课外朗读抓巩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朗读篇目,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
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 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 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二)、记录学生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成员应记录对本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等。其次,了解课题开展是否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学生朗读的自信心是否增强?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是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是否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3~2011.4)
(1)、开好课题申报准备会,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向县教育局上报课题研究方案。
(2)、落实课题组成员,调查分析学生平日原有的朗读水平;了解老师的朗读水平及困惑。
(3)、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1.5~2011.11)
(1)、学习、积累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及研究特色,合理借鉴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方案。(2)、课题组成员分头在自己班级上开展实验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的目标、内容、操作方法和评价,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和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如公开教学课、教师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竞赛等。
(4)、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论文、教学反思、阶段小结。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1.12)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试验方案,继续做好课题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的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在总结课题案例的基础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特有的朗读教学模式。完成教师的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实录,完成终端成果报告。
(3)、组织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教育局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对象 1------6年级学生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