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

时间:2019-05-13 00: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

第一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

内容摘要:写命题作文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辨析的意识。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作文,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指导,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命题作文 审题 批改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各类考试中最为常

见。它的特点是学生必须在同一题目下进行写作。

近年来,随着考试命题的开放性趋势,考试命题作文的题目也突破了以往形式刻板、内容局限、主题单一的弊端,虽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作文题目内涵丰富,呈现多远化的倾向,给考生以很大的发挥余地,便于考生写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文章;在体裁上,除诗歌、戏剧外很少有限制,这便于考生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体裁进行写作,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如何命题

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她)是谁?》、《你看看他(她)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2、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七年级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笔者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升入初中学习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笔者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去哪里了?》、《倾听小河的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一堂语文课堂》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黄金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

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其次是如何指导?

1、审题的指导

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抓住最主要的要求;有时还要联系思想和生活,不仅弄清题目的字面的意思,还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意思,把题意真正弄明白。

由此观之,审题实际就是推敲文字。以《黄金时代的我》为例,学生作文之前,我先布置几个思考题:①判断“黄金时代的我”的短语类型,并找出中心语;②指出作文的写作范围;③指出文章的体裁;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很快地归纳出这是一篇以“我”为中心的写人的记叙文,写作范围是黄金时代----即中学时代。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不至于偏题甚至跑题。在指导过程中,笔者认为判断文章体裁最关键,一般的文章通过题目就能判断出来,像记、述、见闻之类多是记叙文 ;论、评、谈、驳、小议等多是议论文。当然也有一些题目难于判断,像《永不熄灭的蜡烛》、《微笑》、《一张照片》等,遇到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学生深思,分析它的题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找出它的象征意义。

2、写作过程的指导

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写“下水”作文。教师“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导作文光讲写作理论不行,得有范文引路。课本上的文章虽典型,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内容大多离学生实际较远,而且都出自名家手笔,与学生的作文不在一个层次上,学生很难模仿借鉴,对学生只有宏观指导的意义,缺乏直接引路的作用。最好是教师能亲自“下水”。因为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其他人的作品相比,更有优越性。作为学生特别想了解自己的老师,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得以沟通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作品。在作文中和学生交流,或相互讨论后再写作,学生能借鉴教师的写法,拓宽思路,作文难度也降低了,作文完成后,师生的都可以粘贴在教室里边,比较优劣,总结经验。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敬服教师,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那次指导学生如何写自传,当笔者念到自己的自传时,念到伤心处许多学生都哭了,笔者也哭了„„当时那种师生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笔者觉得自己和学生的心贴得是那样近,师生之间真正达到了“情感相通的妙趣”。后来学生的作文写得相当成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笔者的“下水”作文效应。

最后是作文评改

(一)作文的批改

作文的批改,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费力不少,收获却甚微,所以笔者打破传统,经常组织学生互评。每次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定作文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次按照老师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批改组以外同学的作文。每个学生初改一篇,然后相互轮流批阅。有不同意见的,小组间进行讨论,也可以拿到全班同学面前共同讨论,最后求得共识。全面批改后,教师收集作文,认真检查学生的评语,纠正错误,发现优点,为讲评做准备。

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在批改中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次批改侧重点不同,批改也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作文的讲评

学生最喜欢上的就是作文讲评课,可以说作文讲评的实际效

应优于作文前的指导,抓好讲评课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讲评的方法很多,根据作文完成的质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着重讲评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选择不同水平的作文进行对比指导,还可进行专题讲评,举行作文展览等。总之,讲评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2

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书目:

《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柳斌:《教学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报社,1996年。

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第二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论文 浅论思想政治课的板书设计

浅论思想政治课的板书设计

摘 要: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常规板书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板书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从而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深化情感教育,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板书设计 创新

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不仅体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能够全面展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印象。板书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沟通文本的桥梁,是信息的传递媒介,是启迪学生智力发展的动能。板书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板书的重要作用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揭示学习材料之间内部的相互关系,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的一种教学行为,“是用精炼的书面语言及图示符号对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概括”。它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文本的成文思路及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艺术审美再创造。是教学中知识美与视觉美的融合、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并融。板书对教师而言,它反映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艺术构思的水平,显示出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对学生而言,它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视觉、听觉、视听结合)识记十张画片。结果是:视觉识记效果为70%,听觉效果为60%,视听结合识记效果为86.3%。这一实验表明视听结合效果最佳,而板书图示恰恰是视觉形象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过程,这不仅增加了信息剌激的强度,突出了教学信息的强化特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加快了学生大脑中信息的编码和贮存。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视听结合的板书。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记忆效果,还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和能力锻炼,更要注

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们通过对板书的精心设计,使板书在引领知识的同时,升华了教育主题,强化了其情感教育的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板书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板书的目的是提炼主要观点,强化道德认识,增强明理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板书时,要求做到准确、凝炼、实用、美观,还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是不同的,教师在板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

2.实用性原则。板书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去分析、理解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面,构建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形式的板书。

3.直观性原则。板书要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学生通过学习简单形象的图画,从形象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从整个板书的排列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一看板书就回忆起本课的内容。

4.灵活性原则。课堂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所授内容不同、学生实际状况不同,需要灵活处理包括板书在内的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预先设计的板书也需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5.艺术性原则。板书是教学艺术奇葩,它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一体,是老师的微型教案。板书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字体美:正确、工整、美观;其次是结构美:板面排列均衡不单调;再次是内容美:板书内容与授课内容吻合,内容简洁,前后出现的顺序、板书的时机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好的板书和教学小结一样,对教学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板书的创新性设计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见的板书形式包括提纲式、结构式、表格式、摘要式、对比式等。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规性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的还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不能很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痕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常规板书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板书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从而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深化情感教育,2

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1.提纲式板书创新。提纲式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板书形式之一,它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在教学知识容量较大的课时多采用这种板书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又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有利于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听讲、思考、讨论、总结。例如,讲《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享受权利,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充满欢乐只有一次,无比宝贵。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珍惜爱护我们生命,自我保护爱护、尊重他人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简明的板书, 浓缩了一节课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点,突出知识的关键词,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把握。

2.摘要式板书创新。对摘要式板书设计,有时可以根据教育目的,把课题与教学要点恰当组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升华主题的效果。如我在教授《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将课题“中华文化”设计成树干,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设计成树的根基,将特点、力量、地位、影响等设计成树叶,寓意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将更加茁壮成长。

3.图画式板书创新。图画式板书以简笔画代替文字,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引人入胜,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板书内容加以创新,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如在 2012年全国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黑龙江的李冬武老师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板书设计成中国志愿者标志,一个手的形状,四个手指设计成“为国分忧,维护尊严,关爱社会,立足岗位 ”。从而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形式就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此外,在安徽省第七届中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有一位老师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把板书设计成“3.15”的形状,使学生牢记:“3.15”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

4.内涵式板书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板书形式,在揭示内涵的同时,对学生寄予鼓励和期望。如在颍泉区 2012 年思想品德优质课课评选中,邵先亮老师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把课题和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设计成一只帆船的形状,并以“扬帆远航”为网名对学生寄予期望,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此外,在 2012 年全国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中,陕西咸阳的霍梅梅老师在讲授《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时,将课的标题设计成树干,将尊重、理解、回报、教育成人、哺乳成长、给予生命作为树的叶,将爱化成太

阳,寓意家在爱阳光下,家这棵大树在茁长成长。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家的眷恋和感激之情。5.寓意式板书创新。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有时可以采用寓意式板书。把课内的教学要求延伸到课外,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如我在教授《礼仪展风采》这一课时,把板书设计成一扇门。寓意礼仪是一种素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勤加锻炼才能掌握,而具备了这种素养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交往之门,使交往更加顺利与和谐。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朱绍禹教授所言“没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不重视板书,也没有一种教改方案能够排斥板书。”通过对板书的创新性设计我们可以发现,板书不仅承载着教学的基本内容,体现着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情感教育的气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钟启泉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6日)

第三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及对策探微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及对策探微

【摘 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成为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往往是虚假和无效的,是不注重实效的逢场作秀、华而不实。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个拓展教学实例,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拓展教学 现状思考 对策探微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教学成为了主宰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拓展教学,似乎就不符合课改精神,算不上课改课。于是,大家为了使自己的课贴上课改的标签,就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拓展教学,以显“时尚”和“潮流”。这种不切合教学实际,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的盲目跟风,会使语文教学误入歧途。综观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使用拓展教学的一些误区,如果对这些误区认识不清,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种设计不妥当的拓展教学,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一、案例及案例评析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赏读课文后让学生想象白杨树的样子及其生长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白杨树的形态或白杨树与环境抗争的精神。这一拓展延伸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析:案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无可厚非,但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手法。拓展延伸脱离课文本意,偏离了教学重点。主要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使拓展偏离航向,误导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不能为拓展而牵强附会,要在准确理解课文意图的基础上,明确拓展方向,否则就会舍本逐末,与教学预期南辕北辙。【案例2】一位教师教《济南的冬天》一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以《北京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

评析:老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不仅在于他的深厚文学素养,更重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济南,对济南这个城市的特点耳熟能详。然而,这位教师让很少去过北京,甚至从未去过北京的孩子写《北京的春天》,他们如何能描绘出北京春天的景物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朗读,接着归纳,最后讨论,剩下的就是一系列的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回忆与雪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做了很多练习。

评析: 本案例中教师用这么多的拓展延伸资料,很少与课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关。虽有拓展,但“文不达意”。本文的拓展应以毛泽东的大家气度和领袖风范为基点,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线索进行拓 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案例4】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老师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

评析:“诗中有画”,这本是课堂欣赏诗的一个亮点。可是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谁画的最好,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以上案例仅仅是我在一年的教研活动中收集到的,如果你有心,像这样华而不实的拓展案例俯拾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考,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确实能扩

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反之,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二、对拓展教学现状的思考

纵观这几年拓展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在落实和实效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一)盲目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课适合拓展?怎样进行拓展?这是教师在实施拓展教学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盲目实施所谓的拓展,那只能是“逢场作戏”。凡事过犹不及,拓展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新课程着重强调了“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和小组讨论一样,拓展也不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尽管拓展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拓展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如果拓展不能起到扩展教学内容、扩张思维、培养能力的效果,那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二)流于形式

拓展教学是扩大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扩张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是为拓展而拓展,追求形式、讲求过场,那是毫无必要的。所以,拓展要重实质和内涵,不能流于形式。我们时常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有时学生甚至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就迫不及待的进入拓展表演。即使是对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样内涵极其丰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样美点随处可见的课文,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文

本的教学,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有人说,品味一句话比上网6小时更有价值和必要。的确如此。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的“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拓展,应该视作回归,它仍然要回归到课本。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如果我们的拓展教学,仅仅注重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的表象,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那至多是“形式迁移”,根本就说不上是拓展教学。

(三)设计不当

课堂教学中从什么地方、按怎样的方式进行拓展呢?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拓展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没有进行艺术处理,结果造成为拓展而拓展的生硬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拓展点无处不在,关键是时机的把握和切入口的选择。标题可以拓展,结构可以拓展,语言甚至一句话也可以拓展,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扩张思维的都可以拓展。而现状是:拓展很大程度上是呈现于结课阶段,都是一篇课文讲解完毕之后的整体拓展,显得大而且空,学生很难从拓展中学到什么,有点“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的感觉。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所教学的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冲淡教学主题的那不是有“信度”的拓展。因此,拓展是依据课文这个“点”向外延伸或辐射,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合理拓展,把握切入的时机和切入口,追求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效果欠佳

很多教师在进行拓展时,过多关注的是拓展的内容和经过,至于拓展的效果则往往被忽视。目的不明,势必造成结果不佳。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用了20多分钟带领学生归纳了课文“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大块内容之后,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十几幅春天的画面和描写的文字。画面一幅接着一幅,真可谓扑面而来,气氛也热热闹闹。但,这能叫拓展吗?我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教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似乎不够明确,而学生通过这些,也并没有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也丝毫谈不上有思维的跃动,充其量是欣赏美图。拓展教学的终极目标有二:一是围绕所学内容,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二是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所有类型的拓展,都必须服务于这两个主题;背离了这两个主题的所谓拓展,只可能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三、对策探微

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效。一个有效的拓展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同时,对内容的拓展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思考过程。因此,我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拓展,必须做到: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在教材难点处作适度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要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把名著经典、古典诗词、新

闻透视、焦点访谈以及一些影像资料如《百年回眸》、《美丽人生》等引进课堂,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生活真实的内容作为附着物,将语文课堂变“大”。要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

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拓展就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具体说来,就是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总之,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真正有效的文本拓展,要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高效地挖掘、利用课内的资源,使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发展点。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年。

4、方智范 赵志伟 主编 《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实施

关键词:自读 教学 方法 实施

摘要:针对现在语文阅读教学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存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思考,本文主要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的问题,期望通过自己初略的认识,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自读课文,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义。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其中,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课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事实上,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是有着区别:讲读课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要教师启发点拨,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

由此,自读课文能使讲读课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探索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方式,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课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课文教学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

一、“自读课文”的导学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

在一般情况下,自读课文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筛选与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有些文章或有些段落,也要进行必要的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处,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与归纳

完成自读课文教学任务,要以讲读为基础。理清基本结构,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1

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目标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读与思结合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课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根据自读课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课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读课文” 的教学实施

(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课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鸟》专题的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读,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鸟吗?你认识哪些种

类的小鸟?小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你对小鸟还有哪些认识)?这个问题牵动了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多一些宽容》一文可让学生以读促思考,以练带读,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可设计从人生价值观谈问题。这样根据教学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有异议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陋室铭》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陋室主人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一些思想?这样类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思考的能力,提升思想品位。

这样,通过思考讨论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写作者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元曲《天净沙·秋思》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曲中所写景物哪各表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出这首小令的?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很有益处的,对本曲意境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与教学实施,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课文” 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课文”的关键。

总之,要想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课文课型特点、“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关系,去搞好“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以说是提高“自读课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

第五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从语文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语文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不仅对语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视野较狭窄,加之,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相对薄弱,造成学生的写作的普遍水平偏低:开头啰嗦、思路混乱、主题不集中、内容单

一、表意不清„„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摸索,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提供的范文中不断汲取写作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水平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 学习提高 写作 水平

一、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富有吸引力的的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就像一个人的外表,独特的外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头能激发读者的强烈阅读兴趣。那什么样的作文开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好多范例。

(一)、开门见山式。即文章开篇以简洁传神的语言直奔主题。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中“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以简洁,传神语言点明主题。再如《老山界》,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做越城岭,土名叫做老山界。类似的还有,魏巍的《我的老师》、《松鼠》

(二)、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的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如此平凡的枣核,却要“再三”、“远涉重洋”的托付,用途的确蹊跷,不能不令读者思考!

(三)、以诗情画意的描写感染读者。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春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一串串彩色的记忆„„”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图,令读者心驰神往!《蓝蓝的威尼斯》“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的、祥和的精致的、古典的异国风情画卷,勾起读者无尽的遐想。

(四)、巧设疑问,引出话题。《我们家的男子汉》: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

(五)、引用歌词、诗词、名言等开头。歌词开头的如《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哪里彩云在飘荡„„”以诗词开头的如《梅花》,引用李公明的《早梅》“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以名言开头,如学生习作,《心灵的守望者》,作文开头引用诸葛亮的话:“著名军事家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如,在《勇敢攀登》开头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六)、以题记开头。如《一滴水中的世界》“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即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整个世界。-----题记。

(七)、以对比反衬的方式,引出话题,突出中心。如《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他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个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郭沫若先生为了突出石榴不避炎日,毫不示弱的抗争精神,借此赞美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文章开头写其它树用“都把”、“不想再”表现其它树的柔媚,不坚强,与石榴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话题,同时也为赞美石榴作了铺垫;如,《空山鸟语》,“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飒爽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其实,语文课本里还有许许多多好的开头方式,只要我们在学习中用心体会,细心观察,善于积累,这样就能在写文章时琢磨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头。

二、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文章条理清楚,选材典型、主题集中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突出的几个弱点是:要么是不会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要么是选择了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剔除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再就是材料有了,也加工了,但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却没了章法。这就使得我们读完这样的文章,我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即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集中。就好比是做水景的工匠,把精心挑选的石头或树木之类的东西杂乱的放在一起,这些材料从单个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所有有特色的东西不讲先后,不讲上下的摆放,也没有一个总的意境图案的统帅,我想这样的水景是没有人会欣赏的!

要使文章主题集中,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选择能突出主题的典型材料。这样的例子我们语文课本中就很多。例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背影》中,作者要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父爱,作者截取了与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画面------车站送行,父亲买橘子。看似多么平凡的一个镜头,但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首先是家境的穿插:“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院狼藉”、“典当亏了空”-----家境惨淡,令人凄凉。接着是刻画父亲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蹒跚地走----饱经风霜、苍老;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刻画了父亲的生活境遇窘迫;最后细致地描写买橘子的过程:(去)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回)先散放、慢慢跳下、再-----生动地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的动态过程。一个平凡却伟大,朴实却令人敬畏的父亲形象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父亲”的爱子深情既感动了作者,也拨打动了读者内心的情弦,令人潸然泪下,这泪中有感动,也有怜惜!再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我与母亲生活中的四个片段:元宵夜巡夜、讲故事泪如泉涌、我背书挨打母亲陪我哭、深夜劳碌的身影。这些材料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都很典型,通过这些材料一个慈爱、善良、情感丰富、能干、奉献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选取了蔡云芝老师教学中的几件事:“假装发怒”、“教学生跳舞”、“教学生观察蜜蜂”、“用歌调读诗”、“仿她写字”“帮我排纠纷”来刻画老师,在我们成人看来,这是极小的事情,但作者是以孩童的眼光和心灵来感受老师的言行的,这就显得合乎情理,材料也紧扣主题,老师的言行像春雨般沐浴大地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灵,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难忘”的主题油然而生!由此可见,要使文章主题鲜明,那么,所选材料就要紧扣主题,要围绕主题精心加工。

文章的主干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部分除了要围绕中心精选材料,还要做到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些内容应该先写,那些材料要后写,都要仔细斟酌,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事物的运动轨迹、符合人们的某种行为习惯,其目的是使文章易于被人理解接受,易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这里我要力荐贾祖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从它的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五个方面来揭示花儿五颜六色的原因,这已经让读者清清清楚了,但细细推敲,这五个方面作者还按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由事物内在因素逐步转移到讲事物外部影响因素。这样的安排材料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三、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写好的文章结尾

古人云: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应当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何写文章的的结尾呢?语文课堂学习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结尾方式相对较好:

(一)点题、总结式。例,《往事依依》:“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本命年的回想》:“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我们家的男子汉》:“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的一点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二)、升华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例,《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一个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高度赞美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升华了主题。《高大的皂荚树》的结尾:“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三)鼓舞、号召、希望式。例,《秋叶随想》:“让我们走出对秋天的哀叹,走出对落叶的惋惜,拥抱这短暂而又灿烂美丽的人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把我们的足迹留给这宽广平坦的大道吧!”

(四)、启发式。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例,《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五)、引用式。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例如学生习作《成功需要奋斗》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六)、抒情议论式。《纪念白求恩》:“我和白求恩只见

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再如《秋色》:“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七)、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排比、对偶、象征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例如: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开花”是指为他人奉献。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总之,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排比,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效果很好。

(八)自然结尾。文章多以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自然结尾。如《苏州园林》的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又如《一面》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当然,文章的结尾不止这些,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要养成善于观察事物、多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外,就是要花功夫琢磨文章开头、主干、结尾三部分的写法,而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最关键的就是要认真对待语文课,特别是学好语文课里的一些范文,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尚建云,男,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石林巴江中学从教,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资料:苏教版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七、八、九年级)《作文开头技巧》(网络资源)

《作文结尾大全》

下载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