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

时间:2019-05-13 00: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

第一篇: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能力关系新探

薄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摘要]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则成为创造教育的首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知识,智力,个性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个性是创造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 知识 智力 个性 创造力 关系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教学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育的教学任务是主要是传授知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的爆炸,提高智力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八十年代以来又突出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纵观世界历次教育改革,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就成为创造教育的首要理论问题。

知识与创造

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人类的实践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知识通过教育来传承,教育通过对知识的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为实践服务,推动实践的发展,同时随着实践又出现更多、更高、更为复杂的知识需求。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后,对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比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要复杂,要重要得多。然而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这种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却没有引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1践工作者的充分注意。”○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将知识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有必 薄建国,男,甘肃省武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04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要重新审视知识的性质与教育的关系。

1.知识的性质

石中英教授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四个大的发展时期,依次为“原始型”、“古

2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 原始知识型具有“神秘性”、“情景性”、“叙事性”、“隐喻性”。古代知识型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或神圣性。“现代知识型”或“科学知识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强调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后现代知识型” 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强调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而是人们对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的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想和假设,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只是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知识性质认识的转变构成了知识的转型,即知识的“范式”、“形态”的转变。这是原有的知识型出现了危机,新的知识型逐渐出现并代替原有的知识型的过程。对知识转型的认识,对创造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权威主义”和对真理的“宗教性质般”的“狂热”与“迷信”,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使“被压抑的知识”和“被剥夺资格的知识”重新合法化。使普通人也成为的知识的传播者、解释者、生产者和创造者,通过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修正和反驳,推动知识的进步,重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2.知识与创造的关系

知识与创造关系“是创造力研究者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论上揭示创造力的本质,在实践上处理好学习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非常有利

3的,„„是进行创造力研究不可回避,也是急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于知识与创造的关系有以下两个观点。

知识与创造力存在正相关。任何创造都不是主观随意的,它是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进一步加工的产物。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都开始于原型启发。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是把已知的信息、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或联想,形成适合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得出新知识、新结论的过程,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知识越丰富、越深刻,产 2 生新观念、新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能从更多的角度灵活地、变通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知识与创造力存在负相关。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造,都成为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在一个问题的传统意义上受到过多的训练,就越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碍新颖的意义的产生,从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西蒙顿(1984)指出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人其实只在其熟悉的领域

4里接受过中等程度的教育——既不是最多也不是完全没有背景知识。○斯腾伯格认为太多的背景知识会使人的思想僵化,使人不能超越原有领域的疆界,变成想法的奴隶而不是它的主人。他运用创造力投资理论对此作出解释:知识是一个人的资源,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拥有很多知识,表明他在该领域已投资很多,这个人会尽可能地保护它的投资,变得不愿意“买低”,因此积累的知识变成它未来的5阻碍物。○从世界创造发明史上看,很多的重大科研成果是科学家在其青年时代获得,而他当时在其知识领域并不是最渊博之人,而在其知识渊博之时却创意降低。任何创造都缘起于信息量不足,从而令人产生好奇和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关系。吉尔福特将此概括为:“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建性。其次,一个人

6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建性就越大。”○对此,我们认为知识与创造的矛盾关系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们实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创造肯定要以知识或经验作为“中介”才能产生,否则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有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死记硬背的知识、陈旧的知识、片面的知识都不能转化为创造所需的知识。创造所需的知识不但需要一定的量,更强调质的要求。只有知识被掌握且灵活运用,即“活化”时,知识才能成为创造的力量,这就是活化的知识。它是“最有用的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7活化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活化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统一体,不但“知道”而且“会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活化知识的实质是概念原理和图式表征的网络储存,并与产生系统密切联系,互相激活。活化知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接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知识的转型必然会动摇原有教育的知识的基础,引发原有教育观念、制度和 3 活动的危机,必然推动教育改革。知识的性质表明,知识无非是人们对发展世界的一种发展性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的创造性。明确知识的性质对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创造能力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传授知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而非是全部。教育就应培养具有知识创造能力的不断革命的人,而不是被其所奴役的人。然而,知识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改变的应该是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双基教学不能丢,这一点得引起新课程改革的注意。传授知识必须是教学的首要的任务。

二 智力与创造

1.新的智力观与教育改革

从常识理解,智力指人的聪明程度,然而其概念及结构却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迄今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国外有以下几种观点: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能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把智力看作基本能力的综合体,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智力结构理论中与创造教育关系密切的有下列三个:

8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1977)。○吉尔福特主张智力从三个维度来说明:操作(有认识、记忆、分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5种因素)、内容(有听觉的、视觉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5种因素)和成果(有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种因素),这些因素可构成5×5×6﹦150种独特而各异的智力。这些不同的智力可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创造学家主要运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来鉴别、训练学生的这些独特智力。

9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1985)。○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由三部分: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和背景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控制、协同与加工的结果。他主张从智力个体内部世界、外部世界、个人经验三方面去理解智力。斯腾伯格揭示了智力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维性,强调了环境因素对智力的重要性,对学校创造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这是迄 今为止最重要的智力理论。加德纳经过多年来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

10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着七种以上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智力,教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这些智力,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虽然种类并不太多,但通过不同组合,制造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其中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不能断言某某学生聪明不聪明,而只能说这个学生在那些方面,哪些领域更聪明,更有发展前途;同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某某学生没有创造力,而只能说某某学生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更有创造力、更有前途。学校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适应其智力发展特点,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中心多方面和谐发展,形成多元和谐的智力。

2.智力是创造的前提条件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不但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又一重大理论问题。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复杂,目前对这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时,创造力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四点:①智力低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②智力高者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③低创造力者智力水平任意。④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经验告诉我们,痴、傻、呆的人创造力很少,然而也有很多智力高的人,即我们常说的聪明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创造力也不高。智力与创造力的这种关系表明,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智力到创造力还必须与特别的情境相联系,必须与特定的知识、技能相联系,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智力在创造活动领域内的特殊发展。只有发展多元的、和谐的智力,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创造力的产生与发展。

智力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创造和优化这个条件,提高学生的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的观点,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教学方式,提倡个性化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文化背景等选择专业 5 和课程,优化的学习条件;要增加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智力状态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向社会成员中的成功者学习,探索在学校课程中不一定会被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向某一领域作深入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按各自适当速度得到最佳发展。

三 个性与创造

1.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个性也叫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决定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独立个性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书唯上,才能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与行为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才能,追求主宰自己,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中无视或忽视学生的个性,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这种缺乏个性的人唯唯诺诺,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平庸度日,他的头脑长在别人的肩上,理想挂在别人的嘴上,对社会事务冷淡、厌倦甚至抵触,缺乏主人翁意识,“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而且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教

12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使命感、事业心和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国家的共识。日本80年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都把“尊重个性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作为指导日本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13和教育信条。○前苏联提出,“发展个性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将儿童、少年、14青年的个性置于全部教学教育工作的中心。”○我国虽然在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个性教育,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2.个性是创造力的主导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卡特尔、麦金农、巴伦、海纳特等人曾分别对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的杰出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发现他们无不具 备相当高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他们创造力的本原。要使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最首要的工作莫过于帮助他们构建强健、独立而鲜明的个性。个性对心理操作的加工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都具有很大影响。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无不表现出独特的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认知风格。这些认知风格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从、冲动与深思、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方面,它们使知识内化为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同时使人的情意带有个性倾向性,如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的性质与水平的差异、学习坚持性的高低、冒险与谨慎、自制力和理性水平的高低等等。这些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的领域、创造性表现的早晚和创造力的大小。

15个性在创造中的具有主导作用○。个性品质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它是学习与生活的动力,决定着人生的导向和各种行为模式。创造不能只停留在头脑中,要通过创造行动才能实现。所以从实践角度看,创造就是意志行动,就是克服困难,做前人和别人没做过之事,做自己没做过之事。只有那种具有大无畏的创造勇气和坚持真理、批判谬误的胆识的富有个性的人,才能抵抗来自权威、传统、众见的压力,使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等得以突破重围而脱颖而出。个性对人的发展如此重要,以至于,“严格来说,创造性与其说是一个智

力概念,不如说是一个个性概念。”○

五 结论

前面我们论及,在创造力结构中,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

仅仅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知识很渊博,但一生却没有什么创造性成果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这些人只是一种“字典式”的人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起来的知识,它只能解决经验过的问题而没有创新功能;我们身旁也有一些很聪慧的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然而只有“小聪敏”却一事无成。事实上,从创造发明史来考察,具有中等程度的知识和智力就可能有所创造。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没有鲜明的个性,再雄厚的知识与技能,再发达的思维能力和智力都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统摄了知识和智力,个性的品质决定着知识和智力的发挥的程度,这一 点鲜明地表现在哪些做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创造个性起着组织、主导和统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决定力量。

创造力是知识、智力、个性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观点,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

16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意义。”○[注释]:

1、○2石中英.知识的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45-84.○3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0.○

4、○5斯腾伯格、鲁巴特.不现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国城市出版社2001,8,198.○6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7刘文霞.广义创造论[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36-38.○

8、○9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1—612,612—613.○10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0.○12 ○1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8,125.○13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今日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309.○14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三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我们这里强调个性对主导作用,并不否定道德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事实上道德○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与创造的关系也很复杂,它主要决定创造的方向问题而不是大小的问题。在个性教育中就要用道德的力量使不良个性转化为积极个性,从而驾驭创造的方向,为人类造福。

16鲁洁.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J],上海文教研究,1998,○(12).New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intelligence,individuality and Creation Bo Jian-gu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Importing the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developing the intelligence and cultivating individuality of the students are three main teaching tasks.They are both relatively steady and changing.Dispo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is educational value-orientation.Making clear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is theoretical problem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modern education.Knowledge, intelligence and individuality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ng, intellig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while individual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m.Key words: knowledge, intelligence, individuality, creation, relationship

通讯方式: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5)(010)58803714 *** E-mail:Bojg-007@163.com

第二篇:心理健康理论与情绪智力关系

心理健康理论与情绪智力关系

XXX XXXXXXXXXXXX 摘要:“情绪智力”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的新突破;它弥补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否定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智力评估的绝对权威。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情绪智力是右脑的非逻辑智慧。这一认识提示我们,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互补性是揭示成功奥秘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心理学的新概念——“情绪智力”在美国悄然兴起,并以更为通俗的“情绪智商”术语迅速扩展到涵盖面极广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普遍的关注。情绪智力冲破传统智力概念的桎梏,首次明确地把与情绪、情感的认识、调控相关的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是极富创见的,可以说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观念性革新。本文拟对这种革新的产生依据与理论来源作一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情绪智力的意义,发挥其积极作用,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促进社会文明。

一、从智商的绝对权威到对人的整体成就的重视

人类历来重视智慧,20世纪初问世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IQ)一直作为测量与衡量一个人的智力(Intelligence)的指标,筛选人才的基准,已流行了近百年,应用十分普遍。在西方,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回避这类测验。但是在这极其持久、广泛、庞大的各类智力测验的研究与应用中,心理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的问题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对于智商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功深感困惑。大量事实表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就踏上了成功的坦途,而智力商数平平者也不乏卓越超群的成功者。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智商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众所周知,传统的智力测验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数学逻辑能力,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智慧能力的长期探索,以找回被排除在智力因素以外的东西,最终导致心理学新概念的产生。

(一)情绪智力的孕育与萌发

在对传统智力概念的挑战中,首先要提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在80年代初推行了一套儿童多元教育计划,尖锐地批评了他称之为“IQ思维模式”的单一性和一成不变的弊端,并大声疾呼:现在,已到了从更广阔的范围来探讨智能这个问题的时候了!1983年,他在《心智的构造》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归为七大类:即语言与数学这两种标准的学业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运动才华;音乐天赋;最后两种他称为“个人智能(亦译人格智能)”的同体两面,一面是人际关系能力,另一面是所谓“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他认为教育对孩子的惟一任务是帮助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能,步入适合他们发展的领域,并获得对成就的满足感,而今天的教育大大迷失了这个方向。通过对人的整体成就所需能力的全面考察,他合理地指出,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导致成功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可见,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特别是其人格智能理论,孕育着智力结构的革命性变革,萌发着情绪智力的光辉思想。

(二),情绪智力理论基础的奠定

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和梅耶接过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创造性地发挥了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于1990年发明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亦译情感智力),用以描述诸如对自己、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表达和控制的能力,明确地把情绪、情感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提到智力的高度,这一创见开创了情绪智力研究的新局面,迎来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他们二人对情绪智力的贡献不尽相同。塞洛维从5个方面对情绪智力所包含的综合能力作了阐述: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所在,即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的“专注的自我”。2.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以上述认识为基础,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3.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情感归向。5.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才能,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才能或艺术。梅耶发现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各异,可分为三大类型:自我觉知型,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为其人格特征,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积极型;沉溺型,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反复中既不认知又无力自拔,也称为盲目型;认可型,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必须指出的是,以上5种能力是紧密相连的综合能力,前3项在于认识与管理自身的情绪,第4项是体察他人的情绪,第5项是在知己知彼的共感情绪状态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互动。可见,塞洛维、梅耶不仅首次倡导了情绪智力这个重要的新概念,还以对其5大方面及3大类型的阐述奠定了情绪智力学说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情绪智力》一书问世的轰动与情绪智商的普及 情绪智力这个心理学的新概念进入美国人的日常交谈并到处都有用武之地,应归功于戈尔曼《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戈尔曼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具有使外行读者也能理解最深奥的科学理论的天赋。他在该书封面上宣称:他的目的是重新定义对变得聪明来说有意义的东西。1995年,《情绪智力》一问世就以极大的魅力轰动全美,经久不衰地遥居畅销书榜首,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情绪智力随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美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危机四伏的尖锐的情绪健康问题,大声疾呼提高情绪智力乃是当务之急,给学校、家庭、社会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不仅如此,情绪智力也引起了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给管理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与启示。该书充分利用神经科学新近对情绪研究的进展,并综合了10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不同研究的成果,使情绪智力理论更加完善。戈尔曼这个“把情感置于智力之前的人”声称多少年来我们所走的评估智力之路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情绪智力正是对错误道路的否定,通过把情感和智力联系在一起考察,发现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表现体现了—个人智慧的高低。提高情绪智力,应用情绪智力,将把渴望成功的人们引向真正的成功之路。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全书以丰富而生动的事例充分展示了人的情感世界,并对其内在特征与人的智力以及与人的生存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该书在前言中指出:“本书将引导读者作一次心灵之旅,以科学的眼光探究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所处世界的种种难解之谜。在旅途的终点将使读者认识到怎样把智慧溶进情感,明白情感与智慧结合的意义何在”。戈尔曼就这样拉开了心灵之旅的序幕,并分5站为整个旅程指点迷津。1.戈尔曼引用神经科学的情绪结构研究的新发现,从科学上阐释情感冲动何以会冲昏头脑、压倒理性、使人迷失正常的社会行为方向之类的人生困惑。2.戈尔曼依据先行者“人格智能”的理论框架,阐述情绪智力理论的全貌、情绪智力与智力的区分,认为情绪智力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最根本之点是自我认知,并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也就是共感能力,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这一站是全书的重要部分。3.戈尔曼论述与列举了情绪智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戈尔曼认为幼年和青少年时代是情绪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5.戈尔曼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如开设“社会能力开发”等课程。总之,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决不是偶然的,书中的真知灼见牵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认真研究。尚需提及的是,戈尔曼的书通篇没有一个地方提到情绪智商这个词,但它却以始料不及的方式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是由于美国《时代》杂志以十分醒目的“情绪智商”(也称情感智商、情绪商数、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术语介绍与推荐戈尔曼的书,该词虽然不很科学,但由于智商、情商,IQ、EQ有着直观的联系,更通俗易懂,被大众所接受,也就为情绪智力的普及起到推波逐浪的作用,一些译本与评介文章征得戈尔曼本人的同意也在使用家喻户晓的情绪智商一词。至于EQ如何评判与测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能对其若干成份如移情能力、自我恢复力进行测定。戈尔曼认为目前尚没有可称为情绪智商的量表的纸笔测验。

二、从右脑革命看情绪智力的合理性

以上追述了情绪智力产生的轨迹,事实上,情绪智力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右脑革命”(Right-brain revolution)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增进对于情绪智力合理性的认识。笔者曾对右脑革命作了专题论述,在此仅择要说明

(一)右脑革命及其科学前提

右脑革命这一新概念是建立在神经科学划时代新突破的坚实基础之上的。众所周知,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但人们对大脑结构的“两院制”一直迷惑不解。自从1861年发现语言功能定位在左半球,随之建立了左脑是优势半球的牢固的传统观念,统治了一个多世纪。随着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左脑的功能更是大大地延伸了,以至人们完全忘记了右脑,似乎生活在一个“左脑社会”中。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终于揭开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首次发现右半球有许多不同于左半球的高级功能,修正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

右脑功能的发现,对大脑结构的“两院制”有了合理的解释。原来,大脑左右两半球犹如两套信息加工系统,分工明确,各有优势,紧密合作,相互协调。一般说来,左半球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数学运算、推理思维,即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长于非语言、非逻辑的空间关系,知觉辨认,情绪直觉,艺术想象,即侧重于形象思维。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新概念实际上蕴藏着右脑革命的思想。1983年,美国学者、实业家、发明家布莱克斯利出版的《右脑与创造》对“右脑革命”作了淋漓尽致的论述,向忽视右脑功能的单一心理模式发动了真正的挑战。他所指的右脑革命首先是“教育上的右脑革命”,进而指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思维方式的革命。必须提出,右脑革命并非排斥左脑的功能,因为“人类的最高成就都是由于共同使用了大脑两半球完备的力量”

(二)殊途同归的右脑革命与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与右脑革命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背景提出的。两者在时间上相近,从宗旨与内容上看都不约而同地落实到对人生成就与创造潜能的重视,摒弃了片面强调左脑的语言逻辑的绝对优势以及代表这种优势的智商测定的绝对权威,并极力找回排斥在其以外的至关重要的东西。虽然尚未看到情绪智力与右脑革命的倡导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但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就右脑革命与情绪智力的科学背景而言,两者均札根于神经科学的沃土之中,与神经科学不同领域的进展密切相关。是戈尔曼使心理科学王国中情绪这片末开垦的处女地不断呈现出新的图景。他在回答“为何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时,认为神经科学的大量文献已将这个问题提上日程。他特别推崇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的创造性工作,“他第一个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中的关键作用”,“杏仁核与新皮层的相互作用乃情绪智力的核心。”戈尔曼依此对情绪活动、情绪爆发、理性与情感调谐等一系列情绪智力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发挥。再就心理学忽视情感方面而言,两位倡导者的观点也是惊人的相似,戈尔曼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的“认知革命”只关注大脑冷冰冰的信息加工,情感被排斥在外,“好像智慧中容不了情感”。布莱克斯利在痛惜人类大量潜能被耗费了时,尖锐地指出“原因就是把人的头脑只看成单侧的,人们的非语言的思维、知识和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却很少得到珍视”。为此,他不得不矫枉过正地倡导右脑革命以发挥双脑功能。无独有偶,戈尔曼在论述“我们的两个头脑”时指出:“每个人不但有一个情感的大脑,还有一个理智的大脑,我们每一个观念,一个思维,一个感受,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右脑革命使人们对自身智力的看法从左脑惟我独尊中解放出来,日益认识到诸如无意识心理、情绪直觉、灵感顿悟、意会想象都是右脑功能的体现,是一种发挥创造潜能取得人生成就的至关重要的非语言、非逻辑的智慧,上述的情绪智力的五种能力,无不与此息息相关。可以有理由地认为情绪智力属于右脑非逻辑智慧的范畴”,它从一个侧面使人们对右脑非逻辑的智慧的认识具体化了,也为情绪智力的合理性增添了新的证据。无独有偶,布莱克斯利与戈尔曼的权威著作中都有“无意识心理”及“探索无意识”的章及节。戈尔曼还利用了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成果,指出:“通常,右利者处理消极情绪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右半球,而负责语言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真是一语道破了情绪智力与右脑的关系。有意思的是,右脑革命倡导者批评教育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大批“左脑型的人”,大学生的在校成绩与日后工作的独创性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干。情绪智力的倡导者尖锐地指出,一些高智商者甚至尖子学生事业无成,天才夭折,流星殒落,是由于缺乏助你成功的情绪智商所包含的种种社会能力,干扰、阻碍了智力的发挥。可见,开发右脑的创造潜能与提高情绪智商的目标是一致的,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的共同任务。

三、情绪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有公式指出:成功的人生=机会+能力。这里暂不涉及机会问题,有人把能力概括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等多种心理品质,但归根到底都带有不同的情绪色彩,与情绪感受、情绪反应和情绪状态相伴随,属于广义的情绪范畴。以上讨论的情绪智力既超越了“IQ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又超越了“非智力”的局限,把排斥在“智力”之外的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对情绪的感知、表达、调控等等能力纳入智力的范畴,这不仅对于智力概念的重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才能塑造出成功的人生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为了真正懂得情绪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具体地理解情绪智力的内涵,即情绪智力的功能和核心以及与传统智力(IQ)的互补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主要根据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阐发的深刻见地作一些分析讨论。

(一)“中介能力”——情绪智力的根本功能

戈尔曼通过对情感能力的考察认为,它是比学校传统测量的智力更为重要的智力。他在他的《情绪智力》一书的日文版译本的序言中写道:“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终左右人生方向的重要智能”。有的学者把戈尔曼所说的这种“左右人生方向”的情绪智力称作是一种“与智商同样重要的个人能力指示器”。这是很有道理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4岁儿童对待“马什马洛”糖果的方式的著名实验得到说明。这是一项温和的实验,研究人员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就能拿一颗糖,如果一直不拿等我办完事回来,就能得两颗糖,接着,他离开了。结果是这样的,一些儿童马上抓了一颗,有的等了几分钟也拿了一颗;另一些儿童决定等待,他们自己暗自唱歌,自己玩,甚至闭目养神,好不容易等研究者回来才得到糖果。这对4岁小孩来讲,确实是一种不小的精神考验,经历了冲动与克制、即刻满足与推迟满足的反复较量。经过追踪调查,到孩子们长大上高中时,引人注目的事发生了。当初看到糖果的诱惑就迫不及待者可能变得孤独,经不起挫折,耐心较差;而推迟糖果满足者能较好适应环境,更大胆,更自信和更可信赖,两者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也有明显的差异。可见,情感状态的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关于情绪智力在个人人生中的这种非同一般的作用,戈尔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扩展的智力或智慧概念中,情感乃生存能力之关键”。因为情绪智力归根到底指的是人在面对干扰、困境和压抑情景的时候,所具有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情绪的能力。虽然我们目前尚不能确切断定它的差异如何影响人生历程,但现有资料足以表明其强有力的甚至于主宰个人命运的作用。情绪智力高者能清醒了解与把握自己的情绪,敏锐地感受并有效地反馈他人的情绪变化,维系良好的人际交往,那么他就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均占有优势,取得自身生存发展的丰硕成果。反之,情绪智力低者,由于情绪因素干扰阻碍本身智慧能力的发挥,经不起挫折失败,孤僻固执,搞不好人际关系,百事不顺,处处碰壁,何谈成功。由此可见,情绪智力是一种不同于学术能力的社会能力,它对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情绪智力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呢?这就涉及情绪智力本身的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了。戈尔曼对此作了独到的说明:“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这就是说,对于情感或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控的能力,即情绪智力在我们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全部能力中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中介”或“媒介”的作用,一切能力都要通过它这个“中介”而起作用,一种能力是不是要发挥、怎样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和完满的,凡此种种都为它这个“中介”所制约。由于这样一种根本性的“中介”功能,情绪智力对我们的影响无所不在,它涉及我们能力的方方面面,具有“统揽全局的”性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美国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在个人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仅占20%。这是对上千名IQ在130以上的智力超常儿童作了长达30年的跟踪观察得出的令人惊异的发现。表明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多的不是由IQ决定的,而是过去智商测定没有考虑进去的、现在称为情绪智力的那部分能力,加上环境与机遇占了80%的高比例,而适应环境、把握机遇则是情绪智力的特殊能力表现。可见,情绪智力的确可以看做是个人能力的指示器,是助你成功的最突出的因素。

(二)“自我觉知”——情绪智力的核心

如前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奠基者萨洛维提出了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从多种视角详尽地、生动地阐述了情绪智力理论。有学者指出,“在戈尔曼的分析中,自我意识或许是最关键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使我们能进行某种自我控制”。这一观点抓住了该理论最重要的内涵,是理解情绪智力怎样助你成功的出发点。对自我意识或自我认知、自我觉知这种最关键的能力,戈尔曼在他的著作中作了清晰的阐明。他在继承萨洛维、梅耶对情绪智力的贡献时,非常清楚地刻画出“自我觉知”这条主线,他指出:“自我觉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乃情绪智力的核心”。因为,一个人能时时刻刻监察情绪的变化,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己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任情绪的摆布,谈不上情绪控制,只有在自我的情绪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情绪智力中的其他能力,如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准确地决策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指导自己的成功人生。为了强调自我觉知,戈尔曼借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整整一章的标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主题,从各个角度反复指出情绪觉知是情绪能力最根本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情绪的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此外,戈尔曼还对自我觉知需要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激活以及自我觉知与无意识心理的关系作了科学阐明,并强调自我觉知的情感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下面,我们再从两个层次对自我觉知的意义与作用加以讨论: 首先,从个人本身来看,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识别,自我激励,这是一种很高的智力或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情绪变化明晰地把握、妥善地调节、有效地控制,尽快摆脱消极因素的干扰,不怕挫折,远离冲动,具有良好的自制力与自信心。这样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依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牺牲即时的某些满足。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成功者的优势。当然,自我控制不是一味压制情绪,而是做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意志的难事”,即任何人都能变得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适当的时间怀着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表示愤怒,这就不容易了。“周总理的外交风云”充分显示了他“愤怒”中的高超的情绪智力。其次,从人际互动来看,主体的自我觉知主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认识,通过自我认知推己及彼,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在这种良好的共感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成功带来如虎添翼般的效力。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90%左右是通过非语言的微妙的方式进行的。能否敏锐地捕捉非语言信息,甚至关系着管理者的成败。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面对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面临的人际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范围更广泛,而且让你无法回避与绕过。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情绪智力高者能够面对复杂的局面保持敏锐的自我觉知感,清醒地判断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为你提供机会、信息,给予精神上的、知识技术上的、甚至物质上的支持。在共同的合作中大家密切配合、达到心神交流,成功怎能不离你越来越近;反之,情绪智商低者,并非知识技术能力欠缺,或进取心不强,而是情感能力太差,情感缺陷太多,武断、专横、多疑、妒忌、冷漠,令人难以接近。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自己,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他人,人为地为自己设置人际关系的重重障碍,矛盾冲突不断,正常工作难以为继,离成功越来越远。IQ达160的“脱轨的主管”给IQ仅100的成功者打工的现象屡见不鲜。情绪智力理论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从企业到事业单位,从机关学校到体育团体,人际关系搞好了,人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了,大步迈向成功的时刻也就来到了。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达到成功的作用可以从王军霞的奥运光环中得到生动的说明。总之,在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中,自我觉知是最重要的内涵,它既是种种情绪能力的出发点,也是贯彻始终的归宿。从自我认知出发,到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感,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把握自己是最关键的。

(三)“情商”与“智商”的互补——成功的关键

互补性或互补哲学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考察与认识各种复杂事务关系的最普遍的认识工具,智力范畴亦不例外。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新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是一种左右人生进程的重要智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情绪智力与智力,或者更通俗地说情商(EQ)与智商(1Q)之间,再扩大一些,实际上涉及到情感与理智、情感的大脑与理智的大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互补性能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例如,有的学者指出:“情商不是智商的对立面”,“研究人员尽力想弄明白的是两者如何互补”?戈尔曼在论及两者的关系时进一步表明,“智商(1Q)与情感智商(EQ)各自独立,而非对立矛盾”,并以神经科学的新成就对这两大既独立又相关的领域作了合乎实际的阐述,深刻地批判了情感与理性相互对峙的传统观念,又风趣地倡导情感与理性通过“战争与和平”保持动态平衡的新观念,为情绪智力与智力的互补性提供了科学说明。下面再就EQ与IQ的互补性作一点讨论。

首先,从人的现实的智力结构来看两者不是对立的。不少人有幸EQ与IQ均高,是一种理想的智力结构;另一些人EQ与IQ均低;多数人是IQ与EQ不同的组合,表明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领域,又存在某种相关性。那种智商特高情商特低,或情商特高智商特低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比较少见的。例如纯粹高IQ型几乎是一种夸大的可笑的知识分子的漫画像,缺乏相应的EQ的互补,书本知识的巨人,生活交往的低能。人同时具有这两种智能,其关系必然是互补的。就人性的本质特征而言,EQ更有助于我们人性的完满。其次,对个人整体成就而言,EQ与IQ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无论是IQ或EQ存在缺陷都很难成功。要知道IQ只能直接预示课堂成绩或学术成功的可能性,当人生之路离学业领域分叉越来越远,IQ的预测效能也越来越微弱。实际上,人类的每一次决策都要同时接受感性与理性的指引,而感性则更直接、鲜明和强烈。情绪对理性思考的干扰或促进是人人都有的切身体验,积极情绪催人奋发,消极情绪令人沮丧,工作的效力、成败大相径庭。而在情绪完全失控如脱缰的野马时,就会体验到理性的修正与否决何等重要与迫切。情绪智力促进智力成就、智力因素的增强,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又有利于情绪智力的发展调控。EQ与IQ或情感与理性两者只有共生同步发展,处于动态平衡,人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受人欢迎与尊敬,成为成功的社会角色

再次,善用情绪智力是发挥EQ与IQ互补的关键。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从进化上看,情绪是与个体生存与种系繁衍的本能活动相关,受进化上的古老皮层大脑边缘系统支配,杏仁核在情绪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情绪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额叶。了解这种情绪网络的特点,更要增强EQ意识,及时有效地关闭“短路”,不要让不可遏止的情绪爆发,使人瞬间跌进悔恨终生的深渊。正因为如此,管理情绪的能力是格外重要的,是当之无愧的值得大力倡导的特殊智力。EQ与IQ的互补,使人处在平和的心态与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工作效率是很高的;一个人能对付压力与挫折坚持自己的追求,更是情绪智力高的表现。情绪智力不仅决定着现实智力水平的发挥,还可预示良好的发展趋势。良好的情绪是人们探求真理与钻研科学的基础,复杂的、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情绪的支持。情绪智力对于智力活动起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功能,使聪明者更聪明,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最后,认识智力与情绪智力的遗传影响的不同,增强EQ意识,促进二者互补。一般而言,传统智力测验的IQ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情绪智力也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但随着后天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可以突破先天因素的局限而得以提高,有证据表明,控制冲动、识时务等情感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管理情绪情感的大脑额叶高级中枢一直发育到16—18岁,这就为情绪能力的提高留有很大的余地。幼年是EQ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成年后再培养也为时不晚。在西方企业界流行着“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你被提升”的口头禅,它提示人们,IQ与EQ的互补是毕生的事。而今遍及西方的工作模式的变化,连智商使你录用也不能保证了,名牌大学、高学位、优秀学业对求职已不再足够。我国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的改革也表明这一点,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人们不再拥有终生职位,求职的面试关都包涵EQ与IQ的综合考查,EQ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更为重要。努力提高EQ并使之与IQ交汇融合、相得益彰,乃是毕生的明智之举,是迎接挑战、迈向成功的需要。综上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突破与革新,使人类对自身智慧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更具有实践的作用。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加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时代正在来临,时代在呼唤情绪智力!

参考文献:

戈尔曼《情绪智力》

第三篇:《子夜》的创造思维模式新探

初中时代便拜读了茅盾先生的伟大作品《子夜》,在著作中展现的是一个旧上海商业圈的历史宏图,随着作品情节的推进,当时我的思维跟着文字的韵律回旋盘转,也算抓住了故事的大概。只是,当时的看法是片面的,不可经过推敲的,常常为一些零星的言语所迷惑,更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小说的精髓。

如今,大三又重新执起《子夜》的书页,曾经经历了一番商业圈的**磨练,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一些历史典故、处世之道、经济术语也算小有牛刀。于是,我尝试从这三个方面、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去探索《子夜》的奥妙,也从中升华自己的水平,追求更大的进步飞跃。

一、《子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创作背景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因为茅盾先生期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期间有了大量时光,便开始了《子夜》的大规模创作。而这个时间内,正是国民党内部争权的大斗争时刻。汪精卫与蒋介石打得不可开交,其规模之大,战事之激烈,历史罕有。军队争权,百姓遭殃,人民生活是民不聊生,工商业也受到了大规模的打击,濒临破产。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肯定不甘于挫败,因此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自救方式,其中包括开除工人,减低工资,增加工作时间,从各方面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工人的猛烈反抗自不待言,譬如吴荪甫与青年职工屠维岳、女工姚金凤、女工薛宝珠之间的斗争,罢工的浪潮是一浪胜一浪。而其时,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子夜》原来的计划是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比较强大的)两者之间的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加强作品的革命乐观主义。但由于作者身体条件不能胜任,因而《子夜》变成了一本偏重于都市生活的作品,主要写的是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着及工人群众,对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等于弃之不写。这使得这本作品伟大中带上了缺陷。

二、《子夜》的前沿性及现代化设想发掘

茅盾先生生活在资产阶级圈子里,因此对资产阶级的情况是相当的熟知,作品中频频出现了诸多现代化设想的言语,或者说是当时资产阶级才能有的各种生活享受及接触,因此,本作品的创作在诸多创作的显得别树一格。

我觉得最精妙的还是对金融的分析见解: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所以,作品中除了工厂以外,公债市场与地产市场是最大的亮点,甚至到最后吴荪甫的工业资本也为赵伯韬的金融资本所吞并。金融收购在如今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中国金融业尚未成熟,这便是一种金融业的雄图展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茅盾先生的了不起,在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新中国的建设和未来走向都弄好了,只等着我们的建设者拿来用就行。

期货市场的多头空头也写得活灵活现。“买卖双方都是营业,何得歧视!这是不合法的。”多么经典的一句话,即使在现在社会,很多人也无法理解,“买卖证券是一种赌博”是很多人的想法,他们不会把它当一种投资来看的。在中国股票市场越加成熟,中国期货市场即将推出的大气候下,没想到70年前茅盾先生的的见解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独到。可以说,茅盾先生不但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伟大的金融师。

三、《子夜》的为人处世道理

《子夜》创作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吴荪甫同赵伯韬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而其他的关系则有:与杜竹斋的知己情谊,与屠维岳的上下级关系,与林佩瑶的夫妻恩情等等。吴荪甫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他的性格与其他人的性格一目了然。

吴荪甫是三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本家,他的性格与做法都是具备两面性的。一方面他抵制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同时他也对政府表示不满:“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当国民党军队对革命人民镇压不力,他更是对其破口大骂。另一方面他残忍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为了镇压工人罢工运动,他收买了屠维岳拉拢和分化工人队伍,更是勾结反动势力对工人进行血腥的镇压,因此,在这种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状态下,吴荪甫最后的破产在所难免。以上是一条大的线索,其他人物的描写不但能体会到他们的性格,更能衬托出吴荪甫的个性特征。

全小说最大的冲突是吴荪甫同赵伯韬的冲突,吴荪甫同赵伯韬斗争所反映的深层含义是中华民族资本阶级与买办资本阶级的矛盾,而支持着买办资产阶级的是帝国主义,由此看见,这种斗争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奋斗,从这个角度来说,吴荪甫背水一战表现了他的爱国心和民族感。赵伯韬骄横奸诈、凶狠残忍、荒淫腐朽、手段毒辣,加上财力宏厚,吴荪甫惨败是意料中事。但也不能因吴荪甫的惨烈牺牲而看不到他本人的本质:事实上,吴荪甫也是一个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

他吃掉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也乘人之危一口气吞并了八个日用品中小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与杜竹斋强强联合,贪婪地吞并民族工业;为了付出更少的成本,他指挥屠维岳使用手段收买工人,蒙蔽群众,抵制工人运动,欺诈他们的心血。杜竹斋是吴荪甫的至亲,亲人,知己,但大难临头,杜竹斋狡猾心毒,落井下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表面风光,背后阴险的奸人嘴脸,狼狈为奸,最终也不得善终。屠维岳是吴荪甫的下属走狗,他聪明、狡猾、精通人情世故,从他身上处处有吴荪甫的影子,对吴荪甫的性格也起到了极大地衬托作用。

第四篇:德智体美劳关系新探 提纲

德智体美劳关系新探

绪论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部分 分析德智体美劳五育

德育的概念

智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

美育的概念

劳育的概念

第二部分 举例分析互相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如:马加爵、陈水扁、药家鑫等

第三部分 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第四部分 浅析德智体美的关系和现状

各育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要全面发展,各部分都不可能相互孤立地发挥其作用。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偏重智育 忽视其他四育。

第五篇:智力残疾个性教育总结专题

宁陕县小川小学 残疾儿童教育总结

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班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任课教师“随班就读”工作,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班里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优秀学生积极、稳妥地开展帮扶工作。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指导本班残疾儿童的学习,班主任老师定期检查弱智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探讨弱智儿童的课堂策略、补偿学习上的缺陷等问题。

五、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代课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六、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七、加强了“残疾”工作的管理。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资源教室的管理和运用,每学期安排两次对随班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残疾生。

八、对他们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

小川小学 2014.9.

下载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力残疾儿童知识手册

    文山市万山红遍职业培训学校 2015年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 智障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智力残疾儿童知识手册》 2015年5月—10月 序 言 亲爱的家长: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

    描写-----创造个性人物

    描写----创造个性人物(puxiaolan)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著,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

    弘扬学生创造个性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弘扬学生创造个性 江苏省江阴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蒋仪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创设质疑情境,主动探索发展;创设交流情境,发展创造个性;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能力”三......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考生姓名:张秀芳准考证号: 090105101218 工作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小学内容提要:......

    品牌个性和品牌关系

    品牌个性和品牌关系 1) 品牌个性维度: a) J.Aaker(1997)品牌个性的“五大因子”:美国:真诚、刺激、能力、精致、粗犷——解释93%的品牌个性差异; b) 日本:平和取代粗犷; c) 西班牙:热......

    “智力快车”知识竞赛策划书

    阜阳师范学院 第五届“智力快车”知识竞赛策划书 一、 活动名称 阜阳师范学院第五届“智力快车”知识竞赛 二、 活动主题 “快乐无极限,智力你我他” 三、 活动背景 “智力......

    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创造与经营测试题及答案

    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创造与经营测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无论是否按商业价值划分,知识的创造和经营应当有一个基本准则,就是符合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要求,符合法律的要......

    【幼儿识字】双捷识字课程-词汇与智力的关系

    词汇与智力的关系 作者:萧愚 编者小贴士:词汇是活的,家长教小朋友词汇时,最好把词汇和小朋友生活联系起来教,双捷识字软件(www.xiexiebang.com)提供的动画识字、(无图、有图)识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