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侯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模式,教学个性,关系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可由两种方式形成。一种是对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并作简略地描述再现;一种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假设,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二、语文教学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则迟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已经含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然古代只是传授“四书五经”什么的,故也可看作是古代语文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是教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是靠机械重复进行学习。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方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课、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模式为代表。
(一)传统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以教师活动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3、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其它课程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年来,各种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自学六步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拔、答疑、综合训练”教学法,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全国不下上百种。这一系列的模式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晶,在某些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语文教学模式主要特点:
1、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三、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
四、正确认识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基本方法,即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灵活多变、充满灵性、富有个性。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具体而随机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往往带有教师个性化特点。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但语文的教学模式,往往由于本身的特点缺乏灵活和变通性,常常被诟骂成“教学中的八股文”,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老师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后一成不变、照本宣科造成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呢?语文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机械操作、千课一面的局面,就像上公开课一定要有声画并茂的课件、小组讨论和激励的掌声一样,程式化严重,令人乏味。笔者认为,理想的境界应是提倡研究教学模式,毕竟人的发展都是“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发展过程,但不主张教学“模式化”,因为语文教学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行为。我们常常听到抱怨某种模式、某种教法、某种教参的声音,说它们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等。其实错不在此,错在我们拿别人的东西禁锢了自己,学习、借鉴别人,没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模仿,最后往往是邯郸学步,使自己的个性迷失在别人的模式中。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因人、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陈规,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中能教会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张扬教学个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强调教师的教学个性并不是放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放厥词,在学生中进行不负责任的感情宣泄,也不是任由语文教师披露不良个性。对教学个性的理想追求应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纵心所欲而不越矩”。
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实则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具有操作性强、整体一致等特点,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比仍理论性太强、太抽象。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的确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自学、交流、检测并总结,但不是意味着这六步在每堂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语文课文的体裁、内容是多变的,课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胃口”也不会是一成不变、毫无异同的,“六步法”恐怕很难千篇一律地一贯到底。它应该有变式,形成变式的条件是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难易程度,比如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和“答疑”就可以不用或少用。任何学科教学理论要走向实践,还需要转化为能够体现某个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就要靠教学个性。模式从普遍性、必然性、理论性出发规定“度”,教学个性则是以特殊性、偶然性、灵活性为依据调整“度”;教学模式离开了教学个性,就会变得僵硬;教学个性离开了教学模式,则流于零乱、随意、低级;模式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优秀教师的经验是,认真学习教学模式,尽快抛弃既定的教学模式,力求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般模式的变式,是一种动态的、没有“程式”的教学。它的真谛是教学的个性,是学习、汲取古今中外语文教学模式的精粹,熔于一炉,创造语文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五、教师教学个性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教学个性则是主观能动的表现,主观能动的发挥推动和影响着客观规律的变化,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
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具有操作性,整体性,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比,仍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问题则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而语文的教育更是个性的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
总之,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吸收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寻找、挖掘自己的优势,善于将自己的个性魅力、风格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造就出自己教育生涯中那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5 ②《语文教学大纲》凤凰出版社 2000.12 ③《教学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2
第二篇: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个性
正文: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即教学活动程序。它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理论是系统化的 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内蕴;而教学模式则是由教育理论转化而成的具体形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完整性、简明性、优效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本身都 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因而它具有结构完整性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体系,一般都用精炼的语 言、象征的图象,明晰的符号来概括,使零散繁复的教学经验理论化而形成一个具体框架,所以它具有简明性 的特点。教学模式是鸟瞰式地看待教学实践过程,它不仅提供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的框架,而且提供规范教师 活动的框架,而这种框架是一个基本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框架。它可以在相宜的地区和范围内推广应用,有示范仿效功能,具有优效性和稳定性特征。而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是它的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理论向教学模式的转化就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操作。它提供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比 较接近教学实际,因而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
纵观国内外出现的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强调教学的多样 化特色,仅我国国内就出现了“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参与——活动式”等,呈现出多 样化的趋向。
我们要吸取各种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因素,构建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构建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原则 1.可以直接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思想,但是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我们从整体上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加以研究,必然会使我们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进而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2.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启示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 素之间的关系,能够逐渐推进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机制,有利于教育理论的 建设。3.具有稳定的应用价值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系统化、多样化相统一的模式体 系。它具有可操作性,好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的内涵
1.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充分体现。
语文教材以及其它阅读材料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符号化的语言文字。这些文字本身虽然是一个个单独存在着,是以一种冰冷的、毫无生机的状态存在着。然而经过作者的编辑组合,这些文字不仅包涵着来自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核心既是那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其蕴含的昂扬饱满的民族精神、生命精神。
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的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们描摹;日本的教师是在讲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的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美教师在弘扬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
从这段资料中,我获得了一些启发,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木兰诗》,讨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说,木兰替父从军,说明她很勇敢并孝敬父母;有的说,木兰十几年女扮男装都没被发现,说明她很坚强聪明;有的说,木兰有高官不愿做,说明她崇尚自由。在讨论完形象,我用一副对联为木兰唱一首赞歌:“勇木兰女扮男装屡建功勋沙场扬英名,奇女子替父从军不图利禄千古传佳话”,要求学生为这副对联加一个横批。经过思考,有的加了“为你喝彩”,有的加了“忠孝两全”,有的加了“孝女报国”,有的加了“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宽松和谐和的民主氛围中完成目标,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形成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语文学科焕发生命力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们正在提倡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习与创造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也是人民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这就使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创新。
在诸多影响教育创新的因素中,教师的创新是最为迫切值得研究的。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模糊性、间接性特点,语文教师的创新就显得必不可少。而“从教师的劳动性质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它需要强烈的个性”。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的个性被抹杀了,被湮没了。教师们习惯地唯教材、教学参考至上。“文无定法,教无定法。”我们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固定的变换来落实教学过程。我们需要教师充满个性,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
3、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应是能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学生个性创造力首先意味着不但“自学课本”,还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新理解文本,使文本更适合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发现答案。其次,学生个性创造力还意味着不但理解文本的“本意”,还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新的意义生成过程,使教材显露新的意义,使文本处于不断被创造性地理解的流动之中。
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曾经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按照人教社的教材、教参,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但今天课堂里的学生却提出主题思想却让我大吃一惊:对于《皇帝的新装》,学生能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又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其根据是童话里是这样描述的: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学生以为,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彻底颠覆了我们注重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时,以为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
与学生富有创造性和人文意识的理解相比,再来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追究作者的本意与作品的原味就显得迂腐而寒酸。作者与作品的原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在对话中使作品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不断生长的文本。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发现式的创造性学习就成为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方式,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总会冒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既是学生私人的一己之见,但实际上也是文本自己生长出来的新的意义。传统的教学观坚持文本或教材的确定性意义和标准答案;发现学习的教学观念信仰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文本或教材本身并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读者对它的一种解读,是读者赋予文本以意义。也就是说,学生怎样理解教材,教材也就有了怎样的意义。
四、语文教师要选择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语文教师应该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找准它们的契合点.彰显语文特性,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张扬个性的课堂感受语文的魅力,沐浴语文的灵秀。
1、立足文本,感受语文的生命力和艺术内涵。引导学生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人心。这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余雨秋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经典的奠基可以激励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拥有语文,永远保持语文的眼光。语文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语文讲究底蕴,讲究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语文,痴情语文,陶醉语文。用特别的语文眼光对待一切。语文课堂是生命的摇篮。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生命的符号,苛求每一个字的精练,每一句话的完美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
3、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对话的过程。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绿色流淌的,是乐趣无穷的是赏心悦目的。语文的课堂不仅是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终结者。共同探讨,倾心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阅读文本,与作者交流,对文本。作者提出全新的问题,为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学生之间通过争辩个性化的理解,达到互相启发,互相激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会使你对生命产生敬意,并从中受益。课堂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师生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释疑解难,交流思想,感受语文,享受生命。
4、熟练驾驭课堂,恰当掌握课堂节奏,创建和谐优美的语文课堂。和谐即美。构建师生文本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张扬语文特性,使学生享受语文快乐。语文是快乐的,语文能给人精神和灵魂,这是语文人性的核心。语文的技能和技巧在于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在于会意,不在言传。教学“水乳交融”。教师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建构知识。能够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营造波澜起伏的教学场景。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或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实效地学习、探究。
结语:语文是生命的流淌,必然有激情和波澜,有迂回和平缓,亦有沉寂和凝固。语文教学模式合理设计,巧妙安排,会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相信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会不断超越自我。构建和谐课堂,路就在我们脚下。
参考书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
②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32页
③ 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第17、18页
④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第3页
第三篇: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可以使我们徜徉一条绵绵流淌的河流,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攀登一座座巍峨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尊严;吟唱一首首韵味深远的诗歌,鉴赏字里行间悸动的独行的灵魂;描绘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图画,领略光影调和的缤纷的世态.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另我们不容乐观,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我不禁思绪万端„„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但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此就否定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目前,新的课改刚刚开始,面对新理念的冲击,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无可措手,不知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针对以上问题,现结合语文学科阅读课、自读课、文言文阅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特点,分别谈一下这几种课型的大致教学模式,供老们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讲读课
现代文阅读讲读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多数老师对这种课型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了。我认为,现代文阅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二、自读课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交互感应”的自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合作学习”的理念,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讲,他有以下优点:
(1)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自读行为和习惯,在自读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学的实践能力。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的方法、窍门,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得其益,会其智,融其情。”
(2)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读出一点,要比教师讲出十点更重要”,久而久之,是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的。
(3)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自读课的教学应当灵活多变,在教学程序上具有一个时间上的序列,这种序列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彼此接受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地兴奋起来,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确定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单元教学目标,可以是前一篇课文的目标迁移,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阶段的需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所拟的目标,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经过讨论后形成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3)自主学习。根据既定的目标,以学生自读为主,进行学习。这个自读,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学,学习小组的讨论,班集体的合作,教师作为交流者的参与。
(4)反馈总结。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本质是使学生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让学生自己了解是否作了最大努力,在学习中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使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效,持久。
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交互感应”模式的关键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获得的需要。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抓住了这一点,就能激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保证学习行为持之以恒,最后实现教学目标。
(2)个体与群体交互感应。
“交互感应”模式是一个激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学生群体共同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要设置一个学生群体的学习“场”,让学生在这个“场”中,个体积极参与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形成合力,互相激励,共同上进。这个学习“场”,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以情启真,由境求实,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个学习“场”,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同时得到训练,学生的左脑与右脑同时得到开发,教学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交互感应”模式中,师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质:第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共同生活者和伙伴的身份在学生中间,无拘无束地与学生坦诚相处,将自己的所思所虑直率地告诉学生,以此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学习感到乏味、困惑,产生焦虑,教师要如实地接纳这些感情,理解这些感情,并且加以有效的引导。第三,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表面行为、态度,而且要理解较深层的,本质的情感。
(4)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不屈从于权威,不同的意见、想法均能得到重视、尊重、与鼓励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从打破传统的教室座位排列着手,可排列成“马蹄形”、“新月形”、“方形”、“圆形”或“模块形”等。
三、文言文阅读课
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教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初一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就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懂得珍惜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有学习的动力。
其次,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所谓度,就是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教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决不能离纲超标,无限拓展,也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自行其是。
再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重讲不重读。大概受传统教学讲深、讲透、讲细的影响吧。很多教师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授。文言文确“有讲头”,也就难免越讲越深。比如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一共才119个字,故事简单,不难理解。花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各种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看看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听听老师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谁劝谁学,劝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文中语气怎样,读后有什么启发等等,不用太多讲述,学生会知道,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如果用两节课时间教学,翻来覆去的讲解课文,反反复复挖掘义理,不厌其烦的讨论简单问题,就是不让学生熟读,到下课了才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恐怕学生觉得越听越糊涂,早就失去了兴趣。
我们古人的教学却不是如此。据说古人读书,老师授业,学生有惑才讲解。课本连标点也没有,更没有现在教科书那么详细的注释。老师每天给学生“上生书”,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学生年龄资质特征,文化程度深浅,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下去,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横流倒背了,文句内容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文章主旨大意也许还是知道的。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体会可以证明。当然也有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可能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其中的微言大义,但可以肯定,绝不会像今天的教师,走上讲台就讲得“深入细致”,讲得“字字落实”,也不会搞句子分析,字字对译之类。因为古人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自己感悟理解的就记得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理解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过去不理解的也能理解了。所以古人能把文言文学好,运用文言文写作,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难。
而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花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多精力,学生却不能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反思文言文教学,为什么种瓜不能得瓜,种豆不能得豆。现在的中学生任务重,不可能有古人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但古人的教学经验,少讲、多读却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初中生,更要利用记忆力强的特点,多读书,多吸纳,以后反刍,到高中再学习古文,就轻松自如了。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好经验,好方法,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
我们应当重视读的教学法。把时间让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不要担心学生不理解,我们要相信他们将来读的多了,会理解的。即使有些不能理解,甚至读了大学都不能理解也无妨碍。我们的语文教师,谁敢说能理解所有的文言文呢?其实有不少学中文的本科大学生,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不少文言文理解不深,或者理解错了,甚至不能理解。何况是中学生呢?而今的中国,可能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才敢说,能读懂每一篇古文。何必要求中学生过高呢?
根据以上观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建议老师们采取以下模式组织教学: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在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采用默读、小声读、自由朗读、师生范读等多种形式尝试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2、精读,把握课文大意
在学生能比较流利且准确地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主译读课文,疑难问题可通过同桌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以提交班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讨论、随机指导,也可以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内以多种形式呈现,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学生没有提出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采取询问学生、求得学生帮助等方式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兴趣,完成教学重点。最后可以采取让学生复述或直译课文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程度。
3、品读,赏析评价文章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或发现课文的精彩之处,或就课文提出质疑,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和探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朗读,积累好词美句
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感情,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整篇文章,要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5、回读,总结学习收获
在课堂学习结束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读全文,从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总结学习收获,形成完整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分层设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拓展知识能力。
四、写作课
不可否认,许多人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投入了不少的心血,但对于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人却很少,有关的论述更不多见,多数老师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也比较随意。为进一步规范写作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对语文写作课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作一下规范。在具体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定标拟题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依据总体的写作序列训练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拟定或与学生共同拟定写作训练题目。拟定的题目既要针对写作训练目标,又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认同,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2、思路点拨
教师要依据本节课训练目标和训练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进行审题,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提出写作要求。这样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防止出现审题偏差,对于训练学生在写作中迅速吃透命题者意图、领会写作目的很有帮助。
3、写作训练
在学生明确了写作训练目标和写作思路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作品,训练学生养成快速成文的习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写作速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应考写作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修改交流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写作成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阅读、修改,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或批阅、评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学习与交流、相互借鉴和模仿的机会,5、教师评改
对于学生完成上交的作品,教师要在总体浏览学生写作和互批情况的基础上,抽取三分之一左右的作文进行批阅,以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精彩之处和优秀习作以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并进行归类,为讲评做好准备。
6、讲评指导
根据学生写作、互批以及教师批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对作品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肯定优点和长处,对精彩的段落或优秀的作品要当堂诵读点评或印发甚至推荐发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写作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给予指正。如果有必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二次写作,即在指导讲评的基础上在进行同题写作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步是就写作教学过程来讲的大致步骤,可以循环进行。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控,可以用2——3节课左右时间完成。
不管是哪一种课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导演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有时还要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阅读欣赏。
2、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总结,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切不可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以自己的单一结论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见解。
3、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思维的偏差或者是认识上的错误,教师也要加以相机引导或订正,如果以尊重学生的理解为借口,对学生的认识不讲原则、放任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这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与新课改内容和中考命题的要求相适应。在以后的教学中,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日趋完善,更适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第四篇:语文教学模式
骆驼坳中心小学语文“1342”模式
一、模式提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观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模式的基本步骤
1、激趣揭题,创设情景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指导学生弄清课题的含义,对深入学习和正确理解课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步骤主要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巧设疑问、运用悬念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借助插图、幻灯、录影、录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景等教学手段来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该步骤分为两个部分。自主学习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学习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老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理性和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合作探究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3、成果展示,互动交流
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将第二步中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等完全的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和共享学习成果,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4、拓展练习,总结升华
语文既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本步骤在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阅读,牵引作品,联系实际、感悟生活等方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让能力得到落实,情感得到升华。
三、模式的解读
“1342”指课堂教学中四个步骤的时间分配比例,实际教学中,若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教师也可以将第二、第三两个环节融合起来,针对问题一个一个将第二第三环节循环操作,但时间比例应大致相当。
本模式是基于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最新语文教学模式
也看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石井镇中心小学 赵小香
三月初,教研室苏亚丽老师一行在中心学校李民生校长的陪同下到我校听评课。就苏老师所传达的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自己感到十分惭愧,反思自己平时的语文课教学,存在太多的问题。
因此我就摘录苏老师所传达的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供自己和所以语文老师共勉。
一、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要求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语,解决较难部分。基本步骤:
1、初读一到两遍课文(可默读)。读前提出要求:①划出生字生词。② 读后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③有的需要根据课后要求理清层次。
2、巩固生字生词。生字生词要当堂学会,不要下去再浪费时间写。方法是教师就形近字、易混字范写,教学生记的方法,学生可在教师写的时候手指划空学,另外还有多音字也要在第一课时学会。
3、再读课文,要求划出令学生感动的句子、段落或者不理解的句子。这时的读法可指名读,读的过程中要纠正读的不对不准的地方,难句教师可以范读。还有读后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学以致用——写作方法)
一、细读课文
要求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来读,来品味,去感悟。
二、落实阅读
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重要段落,还要从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两字的,四字的,可读也可记在阅读笔记上。)
三、渗透写作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拓展升华
可根据本课推荐课外阅读(与本课相关的内容)
五、归纳总结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注意多表扬。
2、梳理本课内容。
3、学生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要布置学生想做的作业。不能像抄生字词语等。
● 教学中存在问题举例:
2、上课前要研究本单元教材要求,重点,难点,考点,在课堂上药消化,另外看清习题,习题的解决要贯穿在课堂之中。
3、拓展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与课堂有关的课拓展,内容不能太多。
4、板书要简洁,紧扣课文内容,是关键词,要能提纲挈领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板书就能理清明白课文内容。
5、要求学生背会的教师要先背会。
6、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怕学生说错话,说出与离自己的要求很远的话题。
7、不拖堂,一下课就下课,哪怕自己还有没有说完的,下节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