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11: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第一篇: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音乐与文学之间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相辅相成 交相辉映

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在生活中音乐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人们也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意的尝试。

本人就音乐与语文教学进行尝试,由此总结出他们之间各方面或鲜明或隐含的关系。

一、息息相通——音乐与语文是相通的

传统教学一直把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对音乐不够重视,认为音乐与其它学科毫无关联。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证实音乐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从思维形式而论,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作吟唱,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教材,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它的产生与艺术是相通的。如戏剧(影视)是将文学通过形象思维便为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可感形象。由此可见,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二)从表现手法而论,音乐讲究以声动人,或跳跃起伏、或舒缓缠绵、或回旋激荡,以此扣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而文章的骈散结合、长短错综,特别是诗歌,不也讲究一种音乐美吗?歌曲往往以词为基础谱写,中国著名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传诵大江南北,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斗志和决心,正是先有光未然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而后冼星海为其谱曲,才有了这传诵世界的《黄河大合唱》。正因为这样,音乐与文学 1 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不言自明了。既然音乐与文学不可分割,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乃至其它艺术的欣赏能力,鉴赏水平,那么音乐之于语文教学又何以能划出一条楚河汉界呢?

(三)从感受美的角度来说,语文和音乐也是共通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上天入地,浮想联翩,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艺术殿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获取美感,辅德、促智、健美,逐步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音乐的音响效果通过感知与鉴赏,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语文的艺术内涵,深化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爱到美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相辅相成——语文是花 音乐是叶

音乐是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若辅以音乐这片绿叶,那语文教学这朵红花必能显得更加鲜艳夺目。任何一篇文字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音乐与文学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古往今来,哪一个作家、诗人不精通音律,不酷爱音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更丰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不断的文学奇迹和再创造。心理学也认为,音乐能调节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思维,这刚好弥补了语文教学有时略显枯燥、呆板的缺憾,从而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生机,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经常加进一些音乐成分,让音乐和乐曲配合起来,让静和动完美的结合,促使其产生新颖的视觉、听觉,乃至思维上的享受。

就以上作文课为例: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指导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享受写作的乐趣,从而越学越爱学。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寓教于乐之法。

1、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为了指导学生描写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尽可能模糊“作文”意识,先是引导学生欣赏春景图:“老师把春天带进了课堂,看,多美呀!春姑娘还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呢!大家听——”接着播放儿童歌曲《嘀哩嘀哩》:“春天在那里呀?„„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春天多美呀!告诉老师,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这时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抓住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回赠给春姑娘。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名曲名作,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欣赏《喜洋洋》时,启发学生从轻快、悠扬、热烈、兴奋的旋律声中,想象劳动人民喜迎丰收的愉悦心情、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等进行生动传神的细腻描述。既提高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又丰富了作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写出了不少令人拍手叫绝的佳作。

2、让学生静心构思,轻松写作

音乐能够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小学生大多天性爱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和保持,为了净化写作环境,我们在学生起草、修改和誊写作文时,尝试播放了一些轻松舒缓的乐曲(比如班得瑞的轻音乐辑)。实验发现,这样安排能令学生安静地进入一种书写氛围,有助于学生静心构思,专心致志地写作,而且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课堂气氛和谐轻松。

从作文课及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教学中以乐传情,学生能更好的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

由上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音乐对于整个课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语文教学这朵红花开放得更加灿烂,更加绚丽。而语文教学对于音乐的促进也从中不言自明,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感受了“音乐+语文”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交相辉映——音乐是河 语文是鱼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激发人们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它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它还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戈登.德来顿曾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把世纪看成你的课堂,讲所有的科目融合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学习”。不论中、小学生就其年龄来说,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远比记忆文字、符号要容易的多。加之,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因此,转变语文教学单一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音乐的美妙旋律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不无裨益的。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脑、耳、口、手等多个器官的功能,使之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达到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除此之外,它将左右脑协调起来,同时开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重活动。音乐与语文有机结合,变无意为有意、变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生动、变厌学为乐学,使学生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这是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无数教师在实践中证明,语文教学是否播放背景音乐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因为音乐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了语文课堂只是读读、写写、讲讲的不足,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另一方面,音乐就其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主动、全面的发展,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语文教法的改进与创新有着更广泛的前景。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此外,音乐可以与其它学科加强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音乐这条河流里因为有了语文教学这条鱼变得富有生机,而语文教学这条鱼因为有了河水的滋润才更肥硕美味。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文章,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而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如能借得各科教学教法的五彩之丝,又有何不能织出语文教学的缤纷之花呢?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蒋冬娟.略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

[4].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二篇:语言文字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音乐教学的关系

曹洁玲

音乐

普通话等级

一级乙等

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用艺术的、灵动的语言,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课中要使用普通话,使用标准的课堂用语,避免讲课口语化。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精练,规范,要有激励性,同时语言还要动情。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话的语言艺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的前提 ⑵激励的语言艺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的功力 ⑶幽默的语言艺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的调味品 ⑷态势语言艺术——营造积极学习氛围的调节剂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朗读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的效用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课堂功效。还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为学生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可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不少语文老师,常常使朗读处于讲解的附庸地位。课文里的好文章很多,可是真正让学生自己朗读的机会却不多,大量时间都被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占去了。通例是:每讲一个段落,就指名读课文;或齐读课文;一读完就开讲或小结。甚至有些老师整节课都在唱独角戏,把学生淹没于滔滔不绝的大浪之中。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朗读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效用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从中可见,自古人开始已经深刻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通过诵读,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正所谓看的多了,读的多了,体会也就多了,感受也就深了

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判断,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任何人不可能根据词语的理性含义和相关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而必须凭借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读书者大有人在。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报纸杂志,读不出节奏、读不出感情,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脑中一片茫然,感悟不出文章的底蕴。造成学生读书能力差的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课堂上教师大讲特讲,学生几乎没有朗读时间,语感能力自然极差。由此观之,继承和发扬朗读教学这一优良传统对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朗读不仅可以把字面意思完整地、艺术地表现出来,还可以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意蕴。通过朗读把这些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如在美读《荷塘月色》一课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呈现出一个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荷塘,通过这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学生们感受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交织着的淡淡的忧愁的情绪。朗读激发了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境界。这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

朗读时,不仅文章的内容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文章的形式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文中句子的长短、骈散、平仄、音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等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朗读过程中给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朗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借想像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语文美的表现

其一、语文美在语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创造并欣赏美的基础。

在现在的世界之中,语言架构着整个世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社会许多方面不能妥善的运行。众多文学作品都是又语言形成流传下来,都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气息或一种底韵,这是民族传统和原型,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积淀而成的,语言带着众多信息又远古走来,古老的传说不仅仅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古老民族所留下的或悲或喜的脚印,也在传述着、教育着现代的人们如何学习古老的故事是如何传述下来的,又该如何传向明天。语言的生成与时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这些语言或言语的内部结合与哪个时代,当下的多文学作品都是如此,并具只有因为语言存在可变性和时空性,才让众多欣赏者切实通过语言美感受到了艺术乃至生命的美。

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世界,让我们欣赏到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感受春的无限风光。

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当中“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

作家的语言自古就各有千秋。像贾谊的雄辩,李煜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奔放,鲁迅的含蓄深刻,朱自清的清丽优美——只要大量积累,站在高处才会“一览众山小”,达到此才真正显其魅力。

同样的,教师在教学语文的时候,从细小处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语言。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就把大自然生命力生机勃勃,活灵活现展示出来。更可看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其

二、语文美在情感,感知情趣。

情是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课堂,当我们阅读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仅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内心也也会洋溢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

当师生沉静在《观沧海》所展现的气势非凡的大海雄姿面前时,又不能只被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奋发乐观的精神所打动。上下求索的屈原,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嗜财如命的葛朗台,保守固执的别里科夫;凄苦无助的祥林嫂,感天动地的窦娥——研读文中这些感人形象,能有效的充实底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三、语文美在哲理。

许多作品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画面的同时,还唤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形成美妙意境。比如,都写美丽的春景:杜牧的《江春》借景抒情,把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寄寓在“柳绿花红,楼台烟雨”的春色之中;《惠崇春江晚景》景中寓理,在自然情趣中蕴涵生活哲理。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话语简洁,但雪莱点亮的哲理灯盏,曾让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昂起头颅,挺直了脊梁。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汇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启人心智的思考。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感知,去体味,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立足语文之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朗读经典,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最终达到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而育人的目的。

三、朗读让语文流光异彩(一)朗读使语言更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它肩负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有些言语的美,非得教师指给学生看不可,否则学生不一定看得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如鲁迅先生的《秋夜》是篇蕴藉深远的散文诗,开端是一句话:“在我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句子既简单又特殊,朱自清在《论语文教育》中对此专门作了讲解:“两株枣树,爱看也是这些,不爱看也是这些,引起人腻烦的感觉。一种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来显示,是修辞上的技巧。”不仅讲清楚了特殊句子的形式,而且更赏析“作者别有用心处”,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 欣赏,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同时,朗读时声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绘声绘色的表现作品的语言之美。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用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比如,你读“小雪花飘呀飘呀”,就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若是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就要读得重一些,有气势一些。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风刮的很猛很猛。

(二)朗读使理解更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主要是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也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初中生理解力较差,但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这一阶段,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理解了以后再去记忆,还真的要来点“死记硬背”。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涌《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随着诵读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诵读打下的。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诵读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诵读。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

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

(三)朗读使情感更深。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同时朗读也可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一些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四)朗读使能力更强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就拿写作来说。不让学生诵读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的诵读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

总之,注重朗读,让朗读焕发迷人的光彩,一定会使学生有更大地收益,一定会使语文教学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 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8。【2】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3】吴康,《语文教学通讯》,《情读,语文教学之灵》2004第4期13页 【4】程惠云,《课程教材教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社,2002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6】《教材教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7】《教育论文集》2001年第1期

【8】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浙江省浦江县檀溪中学

黄建红 邮编:322208

手机:***

电子邮箱:hjanhxq@163.com

第四篇:书法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书法教学的作用和策略

(2009-06-15 17:36:19)转载▼

标签:

杂谈

[内容摘要]:

中国的传统书法是一门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重大,更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其作用不可估量。进行书法教学的策略更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

[关键词]: 传统书法、艺术、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热潮从古至今,经久不衰。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早已列为中国人才的特别是教师的第二大基本功。在这里,我谨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艺术教学的作用和策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浅见,以求得各路圣贤赐教。

一、书写好中国汉字是《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文字”这一重要的语言载体切不可忽视。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字,这就是书法。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书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一部书法史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华民族性格的沉雄博大、方正深髓、粗犷刚正、潇洒自如,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历代的教育家,对书法教育都极为重视,把书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古代的“六艺”中,书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近代的学术大师、思想家,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鲁迅等人无一不是文笔超群,书艺精湛。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也说过:“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把汉字写好,要清晰、美观。”那么书法教学具体说来对语文教学,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哪些重要作用呢?这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二、书法教学对语文教学及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将终身受益。这种益处不仅表现在一笔好字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促进一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对性格的巨大影响。

首先,坚持不懈的书法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毅力、恒心、意志、韧性。通过向学生讲述历史上书法家成长的动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象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其次,鉴赏历代名家手迹、墨宝,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保存完好的碑贴、铭文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奇诗美文,结合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足以使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往返。

再次,是在进行各种书法的练习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体验。如练习楷书使人持重、端庄;练习草书使人热情奔放;练习隶书使人敦厚沉稳……凡有所练,都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以及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对一个人今后的事业成功与否将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书法的练习和欣赏,对学好语文有直接帮助。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写字,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用娴熟的书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唐诗、一篇古文,这不正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吗?远的古代的不说,仅就现当代而言,许多文化大师他们同时也是书法高手。他们每个人都不但才华横溢,而且书艺超群,二者相得益彰,令人敬佩不已。

总而言之,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懂得一些有关书法的知识,能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汉字,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而且影响学生对其他各科功课的学习。但是,当前,小学书法教学的基础和现状又如何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另一个问题。

三、当前我国书法教学的基础和现状

语文教学主要应从基础知识抓起,而基础知识无非字、词、句。书法的载体是文字,因此书法教学首先应从写字抓起。我从事语文教学近七年,我清楚的看到现在的小学生文字基础太差。有的学生写的字,间架结构及笔划和笔顺根本上不符合规范,也就更谈不上美感了。学生的汉字书写基础差,严重地制约了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固然与每个学生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高低以及是否勤奋刻苦有关。然而,根本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初级阶段语文教师没有狠抓写字教育。时下,有些地区,尤其是乡镇农村小学,往往打着抓“素质教育”的旗号,片面强调给学生“减负”,于是小学生写字作业都没有了,考试也被取消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汉字书写基本功的训练,以致于学生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没有打好牢固的汉字书写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写字,写错字别字如同家常便饭。他们的汉字写得字迹歪斜、潦草难看,笔划不清,书写姿势也不正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的笔画和笔顺都全然不知,这岂不令人深思吗?我认为书法教育应从小学抓起,否则,过了这一年龄阶段,以后想补都来不及了也就更谈不上对汉字书法的学习和提高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为了应付上级的统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求期末统考取得好成绩,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多做练习和试题,至于书法,则普遍地不被领导和老师重视了。语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椐调查我们这个地方乃至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没有开设书法课,也从未开展与书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甚至还有些老师,认为未来电脑会代替笔,写字教育丝毫无价值,无前途可言。因此,他们不仅不提倡书法教育,甚至鄙视书法教育。因此学生不会写汉字,不懂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从教多年,深感宏扬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开展书法教学,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语文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跟着统考的指挥棒转,做应试教育的机器。应该开放思想,转变观念;更应该积极主动自觉地行动起来,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为重视书法教育,奔走相告,呼吁上级教育部门要将书法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融入语文教学的体系之中。那么,如何搞好传统的书法教学呢?这又是我将要谈谈的最后一个问题。

四、开展书法教学的几点策略

搞好书法教学意义如此重大,因此,我认为,要搞好书法教学,首先,各级教育的职能部门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教学,并把她真正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课程中去。

其次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师虽不能做到象古人一样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但万万不可不通传统的书法艺术,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总是应该的。颜筋柳骨,千秋楷法;魏碑汉隶,风神秀绝。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到情浓之时,兴致勃发,或魏碑、或唐楷,在黑板上偶书数字、格言、对联、诗词名句……其创设的课堂教学境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情趣,将会有不可估量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字写得很丑,板书杂乱无章,学生也就不愿意看,也就影响到教学效果。

再次,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书法就是写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某某人的字好,而不是说某某人的书法好。书法教育应该从小学起就要重视,书法教学还应该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提高。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笔划、书写的注意事项、执笔方法、汉字书写笔顺以及书写正确姿势等。在书写作业和作文时,以及在考试答卷的过程中,要做到字迹清楚,笔划不多不少,格式正确,标点鲜明。字迹要力求美观,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部首,变幻参错、重心平衡。书面力求书面整洁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对于写得差的或态度不端正的,要予以耐心教育,适当引导,必要时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养成严谨良好正确的书写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代的碑、贴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临摹学习。对于有此专长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会剪辑报刊,收藏书法作品。

第四,开展一些书法教学学习活动。教师要自己带头示范,搞一些创作,使学生佩服。可以布置一些练贴、描红、临摹的作业,教师亲自批改,并加以指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认真抄写书本上的古诗古文,在班级进行交流、评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同时还可以结合这项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思想,畅谈感受,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加深了师生情感,从而有利于教学的管理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聘请当地书法界知名人士担任顾问,请他们到学校、班级进行书法讲座,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一是聘请了我市书法协会的教授们对我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书法培训;

二、经常举办中小学教师、学生书法竞赛;

三、在全市举行了“中国传统书法与语文教学策略”的专题教学研究;

四、各级各类学校每班每日增设了20分钟的写字课。这些举措对推动我县的传统书法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书法艺术展览或组织学生到名胜古去参观、旅游。还可以举办传统书法兴趣培训班。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能使他们感悟到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欲,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六 :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语文教师要配合学校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门柱、会议室、风景点等地悬挂一些书法作品,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文章。我校为了激发师生学习传统的热情和兴趣也是这样做的,请看所附我校师生书法作品的照片。可是目前,许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只是流如形式。这样对传统书法的教学与促进没有多大作用。

第七,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针对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好传统的书法教学,把书法教学活动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应该指出近年来,传统的书法教学已经引起了上级的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在各类考试中将卷面成绩纳入了总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好字、写好字。这实为一件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我坚信:只要举国上下总动员,整个中华民族一条心,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这枝奇芭将更充满生机,永吐芬芳。她将对于我国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五篇:音乐与艺术体操关系论文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女子特有的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她的艺术性上,同时在音乐的选择上具有民族性。本文论述了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以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音乐即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艺术体操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引起人们情感上和审美意识上的共鸣,没有音乐便没有艺术体操。因此,艺术体操的音乐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音乐与艺术体操有不同的一面,但他们又有相同的一面,既都是以美为特征,以节奏为中心,并能在美的旋律中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随着科学的发展,音乐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运动训练中,用音乐伴奏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音乐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使运动的各部位节奏化,对培养动作节奏具有特殊作用;音乐还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境,减少训练的单调和枯燥,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加快疲劳的消除;音乐还可以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音乐的选择

音乐的选择决定艺术体操的风格,音乐选择恰当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雄壮的音乐可使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抒情的音乐可使动作柔和舒展,美观大方;不同的运动员有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音乐的选择应与运动员的动作特点相结合。

音乐的风格具有民族性。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常常选择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古典式的,有现代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抒情豪放的,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音乐的选择受时间制约,个人项目每套动作在1分l5秒至1分30秒以内完成,集体项目每套动作在2分15秒至2分30秒。在这样一个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要塑造一个特性鲜明、感人心扉的艺术形象,无疑需要教练和运动员密切合作共同来完成。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相互作用

音乐与艺术体操是紧密相融的联系,音乐能激发练习者的情绪,有助于练习者进入美的意境更充分表达动作的情感,丰富动作的想象力,塑造美的形象;此外练习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更易于表现整套操的特色,增强艺术体操动作的魅力与感染力,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从而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音乐与艺术体操的节奏

人们对节奏的体验莫过于音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不同节奏的乐曲对人的听觉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经专家研究测定:音乐的节奏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的传导,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艺术体操动作的节奏,主要有两种,即单个动作的节奏与成套动作的节奏。单个动作的节奏从类型上,可分为快速用力的动力型与慢速用力的静力型。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一般是急促的、刚劲有力的;如屈伸动作、跳跃、翻腾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进行曲节奏的较为合适,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200拍之间;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一般是用力均匀的、轻松柔和的;如直角支撑、慢起倒立、各种水平动作、平衡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流水般行板节奏更为适宜,速度在每分钟70拍左右。

艺术体操的成套动作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编排上节奏要多变、高潮突出,既有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又有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使动作中带静,柔中带刚,每一个转体、跳跃或绳、圈、球的抛接以及火棒、彩带的摆动等都要与音乐节奏高度一致,从而使艺术体操达到完善的艺术境界。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艺术体操的重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乐理知识的传授和听唱训练是增强音乐感的必经之路,在培训中,不仅要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辨音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简单乐曲的初步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5.2 应把音乐训练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不要仅限于准备或放松时,应与全部训练紧密结合。

5.3 根据各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建立运动员适宜的节奏感,使之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特定的空间位置,将空间感和节奏感有机结合起来。

5.4 在课堂训练中,从热身准备到训练结束要始终有音乐的陪伴,这样既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兴奋状态,又能增加音乐的美感。

在课余训练中,丰富的音乐节奏不仅能使运动员产生联想和记忆,又能使动作准确、协调放松,大大提高训练效果。

总之,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音乐是艺术体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这一点,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关键之所在。

下载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关键词......

    音乐与德育关系总结

    小学音乐德育工作总结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论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内容提纲:本文从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入,探讨论证了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字:大众传媒 音乐艺术 高速发......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

    浅谈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侯峰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教学个性,关系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

    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一、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