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1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奎屯农七师129团五五小学 罗翠萍
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教学的科目,它要求在教师的带动下,以课文为主线,通过学习和朗读进一步深化情感,同时,学生情感的迸发让他们更深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情感的迸发离不开朗读,朗读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能有人会否定朗读的作用,在学课文时随意带过,甚至会忽略。这是不行的,我们绝不能否定朗读的重要作用。一个教师能很好地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能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是一种教学妙计,也是教学的必需。
(一)教师在教学时起朗读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许多学生读起来容易,连个别后进生都能将其较快的读出来。但是如何读得更好,读出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及弦外之音?教师此时可用范读的方法,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绘声绘色的作示范,同时应抓突出重点,在学生朗读时给他们适应的点拔。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课文,它要求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一种山水相结合的美景中,感受一种令人陶醉的意境。这样我们可通过朗读去表现和体会。文中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突出了水静、清、绿,山的奇、秀、险。鉴于此,教师可重点针对这两组排比句进行分析,乃至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学生在学习朗读中一定会注意存在的问题,并能从教师的范读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应个别指导学生,教会学生“捕鱼之法”、“成金之术”,再让学生发挥情感来体会课文。
(二)多发挥角色的作用。
在朗读起重要作用的同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不能忽视,那便是分角色朗读了。朗读不能片面的只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这是行不通的,至少效果不明显,形式乏味,了无生趣。而分角色朗读正好填补了这一缺陷。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群体中由整体分为个体,每人扮演一角色,分细了目标与任务,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个别学生的情感,体会也更深了。如果说朗读是一种学习形式,那么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学习形式。通过这种简单有趣的形式,可以表达出学生的喜、怒、哀、乐,能深刻地体会课文的中心。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朗读评价,再层层反馈,激励,发挥学生的能动自主性,效果更好。
比如《小英雄雨来》一文,它讲了一个战争时期的小英雄的故事。学生能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两种绝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例如:扁鼻子军官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没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统统告诉我!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这里要巧妙地读出鬼子的狡猾与凶恶。再如:雨来用手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这就要读出雨来的镇定和勇敢。这最好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体会了。这时,我们注意强调学生的语气、语调及语速。结果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以上两种情感,在其语言、动作、表情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得生动有趣。利用角色的新奇,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达到对课文进一步的学习与理解运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三)朗读与艺术相结合。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能让他们真正体会情感。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言之,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艺术的方法去表达朗读表达,以达到对课文的体会。
在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特意选了一首优美抒情的乡间小曲,先让学生根据曲调来体味课文的感情。然后让他们根据小调来读课文,学生的敏感度可真高,他们能慢慢地找到了那种恬静、纯朴而美丽的感觉,读到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学习不就成为一种享受吗?
通过有趣的朗读形式,学习的快乐促使班中不断地出现了朗读的创作者。同一句话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及语速,这就要看学生的创作驾驭能力了。比如:“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就有不同的创作读法,学生可以读出感叹、惊奇或者意外等感情,而教师给予的表扬鼓励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有效的朗读,使学生对学习的有了浓厚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快乐是最重要的,朗读是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他们乐此不疲。
朗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朗读能体会情感,收获情感,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一个相对静态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在趣味中学习知识,在享受中掌握知识,在创作中收获知识,这是朗读的重大作用!
第二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发言稿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美良中心校龙田小学 王达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朗读是什么?很多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不全对,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所以我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谈一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概括中心思想”等重点训练项目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抓住课文的题材、人物或事件;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掌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就是透过词、句、段,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是要知道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它们相联系的一面。但它们之间又不能等同,因为“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要求的,是要能够动心动情,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它要求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并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起来。因此,它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境界,是比“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入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然,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无法用条条框框来列举全的,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要靠日积月累,要勤读、多思、不断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四、诵读是词串识字教学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教师总习惯采用挂图或卡片等辅助教具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卡片的反复运用,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识字的目的。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的传统教法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没有生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经常是事倍功半,达不到识字最佳效果。而词串识字则摒弃了这种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形式,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去诵读这合辙押韵的词串、大胆的表述词串描写的景色、愉快书写需要识记的生字,发挥了识字教学的认识功能、铺垫功能和审美功能。充分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
五、从诵读中体会韵律。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诗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诵读的重要性》中说道:“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我们现在倡导的儿童智慧开发就是诵读,诵读的作用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还会让头脑更细腻、更精祥!”可见,诵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领悟。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一般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切入点。
第三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感,朗读则是小学语文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老师只是依据考试需要培养、训练学生,忘记了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轻松朗读的必要性,朗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朗读,怎么样朗读才最有效。
一、小学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x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首先,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篇课文,想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学生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对文章中较深的内容和语句有进一步的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文章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其次,朗读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俗语说:“熟能生巧。”朗读对加深学生的记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课文中有一篇《小蝌蚪找妈妈》,老师单纯讲解的话学生很容易忘记,而学生通过朗读,无论是集体朗读还是个人朗读,都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融入情境后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些。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朗读能做到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课文中比较优美的句子,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或者是平常的语言中,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朗读也可以让学生感知作者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从而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得多了,学生自己的语言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会把课文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语言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朗读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使学生取得进步。例如,小学经常会有诗词教学,就拿《咏柳》这篇诗词来讲,学生读得多了,理解了,在遇到描述春天的景色时就可以把这几句诗词运用到写作中,如,柳树的叶子绿了,又细又长,像是被人用剪刀裁出的样子,这样的写作一定会为小学生的写作增加亮点,同时学生在看到柳树时,就会应景地想到这几句诗,这都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大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这样优美的文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例如,《火烧云》《美丽的大兴安岭》等,学生朗读这些课文,或者是教师声情并茂地带领学生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例如,《美丽的大兴安岭》文章中这样描述四季:“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都变黄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诱发学生融入课文中描述的情境,去想象、去感受文章中那些艺术美和文字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老师要想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创设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桂林山水的景色,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并进行朗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教学的难度也会随之减轻。
(二)明确朗读的目标,朗读会更有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是对学生的朗读设定一定的目标,例如,第一遍朗读是初读课文,让学生正确读出文章,发音准确,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朗读时,就要对课文进行细读,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三遍朗读时就要精读全文,这一遍就要求学生对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理解,能描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带着目标朗读、带着问题朗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带着目标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慢慢提高,只有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语感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才会在无形中上升一个层次。所以,朗读很重要,老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慢慢提升语文素养。
第四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刘艳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第五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省仁怀市实验小学
熊顺秀
摘要:在教学中,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朗读
积极性
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华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学习成绩的限制,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得训练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的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词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地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用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书法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可以加深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明读、分角色读、领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如《小壁虎结尾吧》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已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疯狂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教材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疯狂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读书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任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使学生又兴趣地阅读大量书籍;朗读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朗读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感情;朗读还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多了,想象力丰富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