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延边州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关于延边州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州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任务,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实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创新行政管理,加大财政、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2011年全州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1.积极推进州直重点企业资产重组。推进原吉林亚松公司改制重组,完成了30748万元的金融债权回购,并将公司资产转让给山东晨鸣集团,实现了产权明晰。
2.较好地完成了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参保及经济补偿。实施并轨试点企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共审核州直17户企业,参保职工380人,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90万元。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五七”家属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妥善解决了改制后部分企业退休未领取经济补偿金人员享受取暖费问题。完成了对庙岭水泥厂等860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发放经济补偿金2300万元。
3.继续推进林业企业改革。深入探索森林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将国有重点林区144个林场规划为51个中心林场。实施林场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组建了和龙林业局试点财务核算中心,取消了林场财务,变二级核算为一级核算。根据国家林业局新一轮“天保工程”方案的要求,推进森林管护机制改革。延边林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改制已经达到155户,改制涉及国有净资产7亿多元,有7431名职工与林业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剥离社会职能,向地方成建制移交29所中小学、5582名教职工。延边林业集团公司组织操作黄泥河林业局技工学校和敦化林业局森泰木业两户企业的改制工作,改制涉及国有净资产320万元。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台了《州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汪清龙腾能源和珲春派高药业的股份制改造,强化延边耀天燃气、吉林华康药业等企业上市培育和推介工作。出台了《加快推进延边州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全州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已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1个,其中8个被评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130户。通过开展产需对接、产学研对接、企业家大讲堂、重点企业包保、百名优秀律师挂职服务百户优秀企业等活动为中小企业优化发展平台。2011年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302.9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缴税金40.3亿元,增长41%;民营企业户数达到9989户,增长14.4%,个体工商户达到11.5万户,增长8.3%,从业人员50.2万人,增长8.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4.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46.7%,就业人数占全州城镇职工总数的72.0%。
(三)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1.建立健全财政“四大机制”。建立了规范的财政收入机制。落实“收支两条线”,使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建立了科学的财政支出机制。通过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及国库管理制度等项改革,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了严密的财政监管机制。逐步建立了以管理监督、专职监督和外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监督体系;建立了高效的财政调控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分析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统一国库集中支付平台,通过网络实时反映预算指标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和银行清算,提高了财政资金拨付的透明度。简化财政性资金的拨付拨款程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保证采购的透明性,采购规模得到扩大、效率得到提高。
3.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了《延边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估奖励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州金融体系,延边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改制成商业银行。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域外银行入驻,韩国外换银行落户延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1.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011个,比去年增加311个。全面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议成项目826个,其中,村级组织为792个,国有农场34个,总投资为2.4亿元,目前全州已完成和在建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超过50%。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其中,四项惠农补贴总额5.16亿元,农民人均受益715元。
2.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有新进展。全州参加保险农户65629户,占农户总数的30.7%;参保面积为147058公顷,比去年增加28106公顷,参保率为74.5%。
3.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途径,专业农场建设取得成效。全州经农业部门认定、工商部门注册的专业农场共有199家,其中农民个人创办专业农场83家,占农场总数的42%;农民合伙创办专业农场47家,占农场总数的23%;城乡企业创办专业农场12家,占农场总数的6%;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专业农场9家,占农场总数的5%。专业农场总经营面积达到16813公顷,其中流转面积14571公顷,占总经营面积的87%。
(五)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实现新跨越 1.基本形成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汪清、龙井、图们、延吉、珲春五个县(市)于去年7月同步纳入全国新农保试点,按照国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试点范围基本一致的原则,全州八县(市)一并纳入国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提前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州17.3万名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可以按月享受中央财政直接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年直接受益额1.14亿元。圆满完成“五七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作。
2.稳步推进医疗、工伤、生育三险州级统筹。在2010年出台的三险州级统筹方案基础上,跟进出台三险统筹配套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实现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卡全州通用即州内统筹“一卡通”,解决了参保职工州内异地就医、购药难题。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将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疾病暂定为门诊慢性病诊治病种,将恶性肿瘤放化疗、血友病等10种疾病暂定为门诊特殊疾病诊治病种,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待遇标准,减轻群众门诊医疗负担。
3.社会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全面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67元,人均增加养老金201元。调整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缴费标准由每人每年72元调整为每人每年108元,全州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由15万元提高到18万元,进一步降低了参保职工自付比例,扩大了医疗保险受惠面。调整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在个人缴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各级财政补助由120元增加到200元,统筹基金平均支付比例由60%提高到65%。
(六)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再上新台阶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和延边州科技局共同筹建的延边数据库中心在延吉挂牌成立,全年共完成50054件信息加工任务。
2.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初步形成了中、高职相衔接、职前职后并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朝鲜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质量加特色”的发展模式日趋完善,确立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双语”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前列。
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建设。2011年,我州参合农民60.7万人,占在籍农村人口数的99%,8个县(市)均开展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启动了高等医学院校农村定单定向免费培养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等项目。慢病规范化管理11万人,全州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为61.6%。全州二级以上医院取消门诊挂号环节,协助参保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患者简化了就诊手续。
(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行政许可法》和省、州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要求为标准,结合国务院和省政府调整、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及保留的非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对拟保留的项目进行逐一核对,并就审批流程进行了统一模式和集中简化。初步拟定了《州直部门保留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州直部门保留非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和《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许可目录》。保留事项的审批流程已梳理完成。
经第四次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州直部门原保留的234项行政许可项目中转为非行政许可31项、取消13项、下放17项、项目合并等12项,合计减少行政许可73项,占原保留总数的31.1%,新增加行政审批事项32项。清理后,州政府各部门共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9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168项。
(八)其他配套改革有序推进
1.积极推行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改革。准许在城(镇)辖区内跨区依法选聘朝鲜族干部,竞选条件准予适当放宽。改革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在州和8县市建立了集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于一体,与省厅社会救助处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专门机构。改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方式,对福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规划,福彩公益金集中使用。改革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改革,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婚姻登记网上预约制度,婚登合格率达到100%。
2.加强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人口计生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全面深化服务机构“站院一体化”、“县乡一体化”体制改革,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医保定点单位。
3.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延边州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制定出台《州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延州公意字[2011]1号),突破了“计划外生育”、“非婚生育”人的落户问题,解决一部分人因无户口无法上学、就业、结婚等问题。
随着我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解决了一些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阻碍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企改革负担沉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困难重重。国有企业依然存在包袱重、债务多、人员安置难等瓶颈问题,制约了我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权、责、利”三者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协调,集体林权改革成本不足,资金筹措困难。各级财政对林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全部落实到位,改革政策没有全部惠及到延边林业企业。早期改制的林业企业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农村综合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亟待扭转。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仍是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问题。目前,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刚刚开始,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确认尚未全面铺开。统筹推进城镇化各项政策措施仍需完善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原有的利益格局依然制约着城镇化的推进。
三是社会管理亟待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尚未健全,在社会保障业务量日益扩大和劳动力流动加快的新形势下,社会保险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和完善。医改工作面临较多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机制和体制尚未完善。
四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创新优化。目前,我州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产业支撑力不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度缓慢,现代服务业如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州拥有丰富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文化产业的各级政策、统计指标、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其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是行政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不规范,依法行政效率不高。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理顺,分类改革不够全面和深入,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分配制度改革有待完善,单位性质与事业单位职责匹配需进一步理顺。
二、下一步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改革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应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四位一体”改革相协调的要求,通过改革解决发展困局,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我州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按照省、州政府的要求,基本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发放解除身份经济补偿金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完成延边炼油厂的改制重组。落实并轨试点企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人员参加医疗保险、企业改制后退休未领经济补偿金人员享受采暖补贴,提高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人员待遇。
继续推进林区国有经济布局和资本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尚未实施改制的5户加工和辅助企业逐步实施分离改制。新上项目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推进林业集团所属40户森工企业(包括安森局)医院、街道社区、绿化环卫、供水供热等社会服务职能单位社会职能的剥离。实施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实现管理与经营的分离。(二)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高效透明的财税体制
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逐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制衡机制,尽快建设“精细”财政。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要纳入预算管理,从体制上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积极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拓宽政府税收范围,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节约财政资金。积极探索实践政府采购方式,加快建立“政府采购快速通道”,全面实现“管采分离”。
积极协调省金融办,争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力度,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监督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三)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确权,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突出以专业农场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创新。重点抓好“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我州“三化”统筹步伐。按照州委、州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明年专业农场发展到400个,新增201个。
(四)加快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做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就业工作,推进“绿色就业”。继续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智力密集型企业就业机会,扶持劳动者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形成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和及时帮扶工作机制。继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加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保证培训后就业率。制定出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直机关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等相关文件,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
(五)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繁荣 继续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扩大科技管理的公开化程度和知情范围,设立科技项目实施信用评价体系。制定延边州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优势产业人才培养步伐。
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完善弹性教学制度,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改革,引导职业学校内涵发展。深化职教教学改革,推动校企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订单式培养改革。严格国家助学金管理和免学费政策的实施程序和监管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制,推进专业动态调整和核准备案制度。
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抓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推进文化市场改革进程,培育发展繁荣我州文化产业。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运行保障体系,保证药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对基层医改中有关政策进行督查,并根据督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完善,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运行。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高效、廉洁、法治、服务政府
大力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政府法制自身建设,努力适应依法行政需要。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搞活分配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加大对社会事业单位投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事业单位工作绩效。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二篇: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报告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一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十五”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按照市“十五”计划《纲要》的具体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要求,积极而全面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市场功能日渐增强;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逐步改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行业改革开始起步;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一)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1.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截至2005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的行政村减少115个,由原来的1286个撤并为1171个,农村税费改革总减负8006.67万元,总减负率60.66%,人均减负额44.36元。在2005年,主要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并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将农村税费改革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进。
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善了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并支持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全面启动了贵阳市粮食局局属10家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同时,在巩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了市龙家寨粮油仓库、粑粑坳粮库、甘荫塘粮库、市油脂仓库、息烽天安粮库、清镇大兴坡国家粮库、修文驴坊国家粮库等7户粮食储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明确了粮食储备企业产权归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现代储备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储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并完成了市军粮供应站、乌当区军粮供应站、白云区军粮供应站、花溪区军粮供应站等4户军粮供应企业改革工作,基本达到了“明晰企业产权、健全监管制度、实行全省统筹、理顺财务关系、强化军供管理、保障部队供应”的军粮供应企业改革目标。
(二)国有企业和国有产权转让改革深入开展
1.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了国有企业改制步伐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阳市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有关问题的请示》,(筑府发〔2005〕53号),明确了企业在改制方式上可采取出售、引资、破产、注销、资产重组、协议转让、向管理层转让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改制;明确国企改革重组程序、重大事项管理和资产处置权限;落实部分国企改革重组缺口资金,并对粮食、交通、农业等系统的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主体进行了明确。2005年全市启动国企改制147户,其中完成18户,涉及资产总额17.15亿元,涉及职工1.19万人。
2.积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债务缩水工作
市工控公司对所属贵州高强度螺栓厂等6户企业打捆处置金融债务,支付华融公司3673万元,豁免债务21204.46万元,债务总缩水比例为82.68%;市商控公司对贵阳工业品贸易中心和贵阳万国大厦还本免息等企
业债务缩水和资产重组工作,企业负债率由原来的158%降为60.7%。
3.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政策性破产工作
2005年审核确定我市拟关闭破产企业13户,经初步审核13户企业所涉职工人数14581人,其中在册职工8772人,离退休人员5809人,资产总额93845万元,负债总额155410万元,净资产-61565万元。所涉金融债权51255万元。2005年已与各债权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13户企业所涉金融债权进行了核对,就主要相关金融部门的债务处置问题进行了谈判磋商。
4.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引进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与贵州水晶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将贵州水晶集团204亿元资产无偿划转给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该公司在税收渠道不变的情况下承诺投入6亿元对贵州水晶集团进行技术改造。2005年,贵州水晶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5.52亿元,利税0.48亿元;新开工和续建了汞污染治理等一批项目,完成投资3.99亿元,企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2005年市政公用行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运作方式由政府运作为主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变一方投入为多方投入,变独立发展为借力发展,为市政公用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合理处置,盘活国有资产。对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整体转让,收回资金1.1亿元,每日为南明河提供7万吨净化景观用水,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促进了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
2.市场化运作,提高管理效果。为了确保贵阳市的母亲河――南明河长治久清,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管理南明河方式,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使管理效果明显提高;以金阳新区为试点,面向社会以竞争性谈判方式选择作业单位,打破了环卫“铁饭碗”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为国家节约了50万元以上的环卫经费。
(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
在市农业局、市残联、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六家单位进行试编部门预算的基础上,2005年在全市各部门全面推开。使各单位领导对所占用的公共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引起重视,调动了各单位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
2.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是在财政统发工资单项支出上实行了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将268个部门和单位纳入了财政统发工资范围,将人员工资直接由财政国库支付到个人工资账户。二是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实行了国库直接支付办法。三是对财政性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监理费实行了国库直接支付。改变原来由项目单位直接付费方式,同时,对政府投资项目强制实行限额设计,让设计单位承担突破限额设计的无限责任。四是将纳入市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部门和单位过渡转轨为国库集中支付首批试点单位,为2006年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创造了条件。
3.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2005年,我市的政府采购工作具体事务已委托贵阳市产权交易中心办理,全年共实施采购业务543次,采购预算总金额62392.14万元,实际采购金额54160.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3.19%。在全市的政府采购中,公开招标采购和邀请招标采购占采购总额的57.2%,已成为我市政府采购的主导方式;询价采购占13.67%;竞争性谈判占29%。首次将贵阳一中金阳新校环境美化设计、数字化网络设计、网络工程监理、建设及贵阳市教育局教育城域网光纤租用等服务类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4.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改革
2005年我市的财政管理改革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监督,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深化财政部门管理改革为重点,启动了财政管理模式改革,在修文县的谷堡乡和小箐乡开展了“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促进了全市财政管理改革的进程。
(五)社会事业改革有序展开
1.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截至2005年将原有的12个市属国有科研机构精简为三所一园一中心,改变了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首次建立了贵阳市区县(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推进科技宣传,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进行量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2.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1、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2、进一步调整了高等教育管理结构、提高了管理水平。为适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扩大贵阳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将贵阳金大和师专合并,组建贵阳学院,为贵阳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3.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
1、对市属文化企业、事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2005年完成了贵阳市美术广告公司改制全部基础工作。
2、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市京剧团、话剧团推行院长负责制,全员考聘制,促进了全员的创作热情。
4.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层推进。
1、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和“全市医疗救治专家、急救人员和救护车辆基本信息库”。
2、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民建康保障机制。在息烽县、白云区和开阳县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高新区全区,乌当区、花溪区、修文县、清镇市、开阳县部分乡镇进行试点,试点工作运行良好,共覆盖农业人口57.7391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0.91%,参保村民总数达33.4213万人,参合率为57.88%。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个社会保险基本险种全部建立,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扩面净增:养老保险费征缴完成86794.69万元,扩面净增人数30542人;失业保险费征缴完成8226.3万元,扩面净增人数12633人;医疗保险费征缴完成44775.41万元,扩面净增人数126371人;工伤保险费征缴完成2080.9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85915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已经正式启动,为贵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保障。
(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增强
1.打破行政部门“界限”,强化服务职能。成立“政务服务中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运行情况良好。政务中心正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载体;成为展示贵阳对外开放形象的窗口;成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动力。
2.创新机制、加大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投资促进体系和招商服务体系,把敢于放权让利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展望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要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深化综合改革,继续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着力点,着重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探索建立抑制因病、受灾等返贫的长效机制,为贫困地区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抓好以农村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税费改革工作,在抓好修文县和花溪区两个试点县(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一是继续抓好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落实。二是制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抓好乡村债务的摸底、核实和化解试点。四是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落实、使用和管理。五是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工作机制。六是做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等相关工作。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覆盖全市农村现有农民。
4.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合法权利。
5.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水利、林业产权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6.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国企改革
结合国有资产布局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我市国企改革重组步伐;拟实施关闭破产企业17户,2006年做好破产企业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实施17户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
(三)革除机制障碍,深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
进一步强化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为核心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市属科研机构改革。积极稳妥进行“企业改制、事业改企”的试点工作,实施文化产业投资格局。进一步加大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步伐,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四)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
结合“十一五”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程度,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努力发展地方经济。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搞好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五)抓好内部管理,完善财政体制改革
继续抓好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2.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试点;3.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4.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关工作;5.继续抓好“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理财质量。
(六)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贵阳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实现社保、就业、12333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实现信息共享。指导区县(市)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继续做好社会保险统筹试点。推进破产和改制重组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的托管工作。探索建立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
(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属国家重大和限制发展产业项目需进行核准,核准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实行备案。政府投资的项目,逐步推行代建制,并出台《贵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暂行办法》,将有效地提高建设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透明度,方便监督管理。
第三篇: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程恩富代表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也有代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经济体制改革
当代
中国政府
结业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张晓雪
学号: 20113330134
“经济体制改革”之我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和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市场体系方面,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上,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负责改则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建设法治政府和职能政府;在对外开放上,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劳动就业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无疑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构建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桥梁。
在改革中加强完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才是上层建筑!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双管齐下,才能更深的加强深化经济的发展。否则,失灵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成为深化经济改革路上的阻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专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三中全会历年就是着重的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主题即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这个话题成为全中国上下的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呢?宋世明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啥呢?其实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存在,相互动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记得,之前中国的官方辞令一直都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过去35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他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长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坚持既有的经验,更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推陈创新。领会十八大深化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升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压低土地使用价格,必然会出现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以及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宏伟的公共工程、超前的城市广场,背后都有通过行政划拨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作为制度支撑;各地的招商引资热潮,更有人为压低土地使用权价格,对投资活动进行变相补贴的政策背景。只有扭转地价偏低的局面,才能激发社会各界节约用地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应当改革公共用途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的制度,将其纳入市场化交易轨道。公共建设所需土地应由建设单位以市场价获得,所需资金由财政负担,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应制订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最低价格标准,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和土地的稀缺程度相匹配;应不断完善商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以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产业政策实施,要从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转变为侧重功能的、普适性政策,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把投资审批重点转到环境、安全、能耗、技术、社会责任等公益性指标上,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在纠正价格信号、引导合理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内外资税制并轨步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流动性日益加大。依靠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利用利率、汇率杠杆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乃至保险等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以防范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侵蚀货币政策效力;需要切实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冲击;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增强货币管理当局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1.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固然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带动发展阶段的影响,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应大幅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方式为从价计征,以改变资源价格明显偏低的局面,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防止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要积极探索、完善采矿权收费制度,遏制“采肥弃瘦”、“采厚弃薄”现象,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还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应把环境治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列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
2.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发展空间
要在巩固既有义务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能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每位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接受过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为在职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既有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也有市场化改革滞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影响。石油、银行、烟草、铁路等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垄断利润,发放高工资,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技术条件、监管水平、民营资本实力以及国家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演变情况,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借助市场力量抑制部分行业工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必须维持垄断经营的产业和企业,则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的透明度,在更大程度上引入对垄断企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收入秩序混乱,大量灰色收入流向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灰色收入的大规模存在,反映了我国财政性资金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反映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钱权交易和行政寻租的现状;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土地收益、资源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大量流失的现状。需要根据各类灰色收入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步理顺分配秩序。要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如强化所得税征管管理,堵塞税收流失;完善消费税政策,加大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调节力度;建立完善物业税,控制豪华住宅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管理办法,鼓励高收入群体捐赠收入回报社会;创造条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对于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群体子女入学、看病和养老等方面的承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水平。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境界,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五篇:延边州节庆活动
延边州节庆活动
延边之春苹果梨花节
节庆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
1、游园猜谜活动
2、果树认养活动
3、家庭日活动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在梨园内赏花 摄影、聚餐等。通过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沟通,渡过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家庭日。如果现场参 加果树认养的家庭为“三代”家庭,将可免费认养 1棵200元(认养果树费用)的苹果梨树,仅限100个 名额。
4、举办摄影比赛活动
5、民俗文化展示活
6、朝鲜族梨园美食节
7、自驾游活动
8、举办地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及手工艺现场秀表演
9、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活动 1.龙井市内一日游 2.俄罗斯海参崴三日游 3.朝鲜会宁一日游 4.罗津先锋二日游
5.朝鲜会宁、清津、镜城、温泉二日游
6.朝鲜会宁、清津、镜城、温泉、七宝山四日游 7.长白山一日游 8.防川一日游
延边之夏文化旅游庆典
庆典全程:“延边之夏”中国图们江文化旅游庆典
以“生命之江,希望之门”为主题的图们江文化旅游庆典将在图们江广场举办。庆典由延边州人民政府,省旅游局及省文化厅主办,由延边州旅游局,延边州文化局及图们市人民政府承办。庆典在举办前,有丰富多彩的预热活动:歌手大赛、书法名人邀请展、红歌汇演、诗歌朗诵会等于图江文化紧密相连的特色庆典活动。
图们江阿里郎冰雪节 1.延边——大韩航空冬季旅游合作对接会,邀请韩国航空界人士和旅行商与我州旅游企业召开“延边冬季旅游开发合作对接会”,共同探讨旅游合作开发事宜,共商互利互赢的地区旅游合作机制问题。2.延边旅游商品展:举办“延边旅游商品展”活动,展现延边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3.冰雪风光摄影展——由州旅游摄影分会举办延边冬季冰雪风光摄影展
4.圣诞滑雪大派对:由延边长白山滑雪俱乐部在龙井海兰江滑雪场组织“圣诞狂欢”和“冬季恋歌”雪上各类娱乐性比赛,评选若干奖项。
5.民俗歌舞表演:冰雪节期间由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演出民俗歌舞《四季如歌》。6.百里雾凇观赏:前往和龙仙峰景区观赏雪凇景观,逛林海雪原、赏百里雪凇、玩雪上 游戏。在仙峰景区休憩所门两侧建三
至五个雪咖啡屋,内设雪桌雪凳若干个,周边空地做几处雪造型,在百里雪凇沿线搭建几处观景台,在暗河入口处堆建雪洞和雪栈道,在休憩所内设特产专卖柜台。7.长白山冰雪游: 时间:整个冬季 地点:长白山
内容:配合本届冰雪旅游节,推出长白山冬季冰雪旅游线路。具体项目:登天池顶峰观冰雪天池、冰川瀑布、雪谷温泉、品温泉鸡蛋;乘雪摩托游林海雪原,洗露天温泉;在林海雪原中体验森林滑雪,在茫茫雪海中滑天然野雪。建议长白山管委会协商,在冬季旅游季节在景区周边做各种造型的雪雕作品,建雪墙雪洞,展示长白山“雪域王国”的宏大气势。8.滑雪旅游:
在延吉梦都美滑雪场、龙井海兰江滑雪场、汪清满天星滑雪场和和平滑雪场等四个滑雪场开展冬季滑雪旅游活动。各雪场配合各种节庆佳节,制定优惠价格和促销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延边参加滑雪旅游。9.冰雕展:
在州府延吉市布尔哈通河、青年湖、延吉河岸和延边海兰江风景区,组织景区和民间业主开展冰灯冰雕作品展示及比赛,对入选作品给予奖励。在安图长白山 10.冬泳:
由敦化市冬泳协会组织冬泳爱好者在六顶山水库开展冬季露天游泳活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正月十五举办秧歌大赛和舞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