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
(必修模块)
(征求意见稿)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针对我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学习要求包含知识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是“内容标准”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包含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认知性学习目标分A、B、C、D四个层次,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在相应教学建议中说明。学习目标按从低到高分水平层次界定,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具体如下:
1.认知性学习目标: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识别“是什么”)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即明确“是什么”)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即懂得“为什么”)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即能够“综合应用”)2.技能性学习目标: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化学1 主题
内容标准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学习要求 知识内容
(1)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 目标 A B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主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3)化学是在分子层次
A 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
物质的一门科学
B(4)物质的组成、结构和
通过有关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事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有题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1 认识化学变化的本 质。认 识 化 学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科 量的基本单位,能用学 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学习运用以实验 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 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 验、分离、提纯和溶 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主
题
性质的关系
(5)化学变化的本质
(6)物质的量、摩尔、阿
伏加德罗常数
(7)摩尔质量、气体摩尔
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8)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
(9)化学科学对提高人
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
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0)科学探究的过程和
方法
(11)物质的检验
(1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的溶液
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B
B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 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B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 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 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 的化学计算,从中体会定 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 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暂不作要求。
B 通过认识实验、假 说、模型、比较、分类等 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 化学学习的作用,引导学 生初步形成研究物质性 质的基本思路。
B 结合具体物质的性
质和用途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懂得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B 注重化学实验基本B 操作技能训练。
B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
步学会Cl-、Ag+、SO-
42、CO2-
3、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初
化 学 实 验 基 础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 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 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 见的分散系。
主 题 3.根据生产、生活中3 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 验探究,了解钠、铝、常 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见 要化合物的主要性无 质,能列举合金材料机 的重要应用。物
及
其应(14)实验安全与实验工
作习惯
(15)实验基本能力
(16)实验方法(17)物质的分类和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18)胶体、丁达尔现象
(19)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20)钠的重要化合物 过氧化钠(颜色、状态)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
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
B 引导学生树立实验 安全意识,识别常见化学 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 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 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初步 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B 让学生独立或合作 完成实验,学会记录实验 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 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 流,学会合作与分享。
B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认识实验方案设
计、实验条件控制、现象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知道它们在学习化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B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 性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 物质分类方法;了解常见 化学反应分类(化合反 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离 子反应)。教学中注意初 高中衔接和知识的逐步A 完善。
通过比较分散质粒 子的大小来区别溶液、胶 体和浊液;通过列举生活 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应用。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B 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中,注C 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 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A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B(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C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钠 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间
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与酸反应、热稳定性)(21)镁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22)铝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氧化铁、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3)铝的重要化合物
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与强酸、强碱的反应)
(24)铁的物理性质和用
途
(25)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Fe与Cl2、H+、Cu2+的反应,Fe3+与Fe、Cu的反应,Fe2+与Cl2的反应)(26)铜的物理性质
(27)合金材料(铝合金、铁合金、铜合金)(28)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29)电解质和非电解质(30)离子反应
(31)氧化还原反应
B C
B C
A C
C
B C
A A B B B
B 的转化,铝的性质,氧化铝与氢氧化铝的两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等。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合金在生产、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应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不能一步到位。例如:钠与硫的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碳酸氢钠与碱的反应暂不作要求;不要用水解原理解释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事实;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不要拓展到定量角度进行讨论等等。
通过实验事实引导学生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学会正确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得失电子守恒在化
(32)氯气
6.通过实验了解氯、物理性质和用途 氮、硫、硅等非金属化学性质[与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钠、氢气、水、碱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溶液(氢氧化钙或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氢氧化钠)的反应] 环境的影响。(33)次氯酸的漂白性(34)溴和碘(颜色、状态,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及颜色,氯、溴、碘单质氧化性的比较)(35)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
(36)氮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氨的化学性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一水合氨分解)
铵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铵盐的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与碱反应)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硝酸与铜、木炭的反应,分解反应,钝化;稀硝酸与铜的反应)(37)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8)硫的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 质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 质(与氧气、水的 反应,漂白性)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硫酸的物理性质和 用途
学计算的应用、氧化还原 反应类型判断、氧化还原 反应的配平方法等内容B 暂不作要求。
C 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 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 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B 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B 法和基本思路。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C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探 究氯气的性质,探究二氧 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探 究氨及铵盐的性质,探究B 硝酸的氧化性。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C 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了解铵态氮 肥;认识氨氧化法生产硝B 酸的反应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C 化硫气体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认识由二氧化硫生 产硫酸的反应原理。了解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B 治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C 资料,了解硅及其化合物 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 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玻B 璃、水泥和陶瓷等硅酸盐 产品的用途。
C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 识的教学中不要求对各 主族元素性质进行归纳、比较;氯气、二氧化硫的 实验室制法,几种硅酸盐B 产品的制备暂不作要求;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 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B 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C
C B C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与铜、木炭的反应,钝化)
(39)不同价态硫元素间
的转化
(40)硅的物理性质和用
途
(41)二氧化硅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C B
B C
A
主 题 内容标准
1.知道元素、核素的 涵义。
主 题 1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 的排布。物 质 结 构 基 础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焦炭的反应)(42)硅酸盐(玻璃、水
泥和陶瓷)
学习要求
知识内容
(1)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
(3)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4)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表的结构(6)周期和族(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2
认知教学建议
目标
B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引导学生了解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要求学生知道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
系,能说出的含义。教学中注意把握概念内容的深广度,例如:利用同位素的丰度进行的有关计算等不作要求。B
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初中原子结构知识基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能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暂不作要求。
B 以多种探究活动形 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B
期律,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A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B 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生A
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要求学生能以第3周
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 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 应用。
主题2 化学反应与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能烧效率、开发高能清量 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8)化学键
(9)离子键和共价键(10)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12)同分异构现象
(1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1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5)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6)原电池(17)电池的应用
(18)提高燃料的燃烧
效率
(19)开发高能清洁燃
料的重要性
(20)研制新型电池的
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以IA、VIIA族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能说出1~18号元素及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A 教学中注意比较化B 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B
涵义,引导学生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要求学生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读懂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键长、键能、键角、金属键以及分子极性等暂不作要求。
B 借助模型等直观教
具,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A
要求能写出丁烷、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的类型暂不作要求。
A 通过实验、简单计算 等,引导学生运用化学键的 观点,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 变化的实质。
A 反应热、焓变、盖斯 定律等暂不作要求。
A A 通过制作简易原电A
池实验,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认识几种常见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总反应式、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暂不作要求。
A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 关注能源问题。A
A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主利用的意义,了解甲题烷、乙烯、苯等的主3 要性质,认识乙烯、化氯乙烯、苯的衍生物学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与要作用。
可持续发展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21)化学反应速率(2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的性质、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压强、催化剂)(23)可逆反应
(24)化学平衡
(25)烃、烷烃
(26)甲烷的结构
(27)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取代反应)和用途
(28)乙烯的结构
(29)乙烯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
反应、加成反应)和用途
(30)苯的结构
(31)苯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取代反应)和用途
(32)石油炼制(分馏、裂化、裂解)
(33)煤的干馏
(34)乙醇的结构
(35)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和用途
(36)乙酸的结构(37)乙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酯化反应)和用途
(38)酯和油脂(乙酸
乙酯或油脂的水解反应,油脂的组成)
(39)糖类的组成、分
类
(40)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41)淀粉的水解(42)蛋白质的组成(43)蛋白质的性质[盐
析、变性(凝聚
A 教学中注意帮助学A 生建立化学反应速率、可 逆反应、化学平衡等概 念。通过温度、催化剂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 验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化A 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A
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及其应用暂不作要求。
A 借助模型等直观教A 具,分析甲烷、乙烯、苯B 的分子结构特点,并通过 实验探究认识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根据A 性质了解它们的重要用B 途,让学生体会学习有机 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A 乙烯、氯乙烯、苯、苯的B 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 重要作用和化石燃料综 合利用的意义。
A
乙炔的相关知识暂 不作要求。教学中还应注A 意避免对烷烃、烯烃、苯的同系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拓展延伸。
A 教学中注意以乙醇、B 乙酸为例,引导学生了解 有机物结构特征决定性 质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一A 般方法和思路。
B 应以演示实验、分组 实验、设计实验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A 多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 形式)进行以下实验:探 究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 性质,乙酸乙酯或油脂的A 水解,葡萄糖与新制氢氧 化铜的反应,蛋白质的性A 质。
引导学生认识乙醇、A 乙酸、糖类、油脂、蛋白A 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
官能团、卤代烃、酚、醛等内容暂不作要求。教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或聚沉)]
(44)高分子材料(塑
料、橡胶、纤维)(45)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反应
(46)海水的综合利用(晒盐、氯、溴、镁的提取)
(47)酸雨的防治
(48)合成新物质对人
类生活的影响(49)绿色化学
学中还应注意避免对醇类、羧酸、脂类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拓展延伸。
A 要求学生能列举一 些常用的塑料、合成橡A 胶、合成纤维,并说明其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缩聚反应暂不作要求。B 结合有关元素化合
物知识的教学,了解从海水提取氯、溴、镁的工艺流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相关小论文,展示交流。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A
结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教学认识酸雨的形成、对环境造成危害以及酸雨防治的化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A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 会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制A
造新物质,认识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及新物质的合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绿色化学”的涵义,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篇: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
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 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尤溪召开
2011年11月22日——11月25日,2012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尤溪第一中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高三数学教师近180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研讨活动得到了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尤溪第一中学的大力支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蔡亦锋副所长、尤溪第一中学吴思廉校长、尤溪县教育局洪周佐副局长、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吴飞副校长参加了开幕式,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总结我省2011届高三毕业班学生复习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研讨高三数学总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首先,尤溪第一中学姜志茂老师、陈绍朗老师在研讨会中分别开设了题为《椭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课改实验课,俩位老师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获得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后的教学点评是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南安一中特级教师林少安老师、永安三中特级教师周荣铨老师对所听的实验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他们的精彩点评,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六位设区(市)教研员在研讨会中对高中数学主干知识进行了分块解析,厦门教科院陈智猛、漳州普教室许耀德、泉州教科所姚承佳、宁德教师进修学院施晓剑、福州教育学院江嘉秋、三明教科所池新回六位老师,他们就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知识结构、考查要求、精典试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剖析和解析,并提出了复习建议。六位老师各具特色的分块解析,将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赞赏。
此外,省普教室陈中峰和张弘老师、福建师大附中江泽老师分别作了题为《立足基础,提高复习效益》、《2011年数学高考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数学开放性试题类型及其考查功能的探究》的专题讲座,从不同侧面回顾和总结了2011届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的经验与教训,要求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立足双基,关注过程,突出探究,强调应用,追求‘开放’与‘多样’”为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新课程复习课教学质量。
研讨会已经结束,可复习教学仍在进行,只要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定能取得新的收获。
会议报道组:池新回
第三篇: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重庆教科院徐晓雪
第一部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置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围绕三维课程目标,精选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内容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加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 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 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 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 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 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部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总体结构
化学新课程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
层次性__初中高中;分科综合 必修\选修
多样性__领域\模块
选择性__必修学分\选修学分
化学新课程的内容变化特点
内容的和
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内容的和
二、必修课程《化学1》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选修课程
第一类是突出与STS(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
第二类是集中体现化学科学三大核心领域的课程,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类是侧重化学实验的课程,即《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健康
生活中的材料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技术》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 结构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结构,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北京市开课方案
人大附中开课方案
二、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切实促进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定位教学内容深广度
四、实践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
基于观察思考的启发式讲授教学
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
交流研讨
自主学习
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发展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要素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合理;注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素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科学有序,主线明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用化学史育人。
要素3.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合理,能够启发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
要素4.教学过程
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无科学性错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突出,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师生、生生信息多向交流;演示实验效果好,可见度高;学生实验探究性强,效果好,安全系数高;课堂调控及时得当,教学设计实施顺利。
要素5.教学效果
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双基训练落实;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陶冶了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要素6.教师素养
穿着得体,仪态自然、端庄,正确运用肢体语言;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言清楚、准确,逻辑性强;板书美观,有条理;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熟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学生调查法
3.课堂测验法
4.自我反思法
第四篇:2009年福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化学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高考研讨
2009年福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化学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高考研讨
及学科会议心得体会
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绍官
2009年福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化学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高考研讨及学科会议于2009年9月26日至27日在福州十八中隆重举行,全市各完中全体高三化学教师约二百多人与会,规模空前,聚焦新课程培训、高考研讨及学科会议多项议程,内容丰富,水平高,受益面广,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是一次有指导意义的、有实效的培训会议。与会老师认真学习了福州一中化学组组长陈熙老师的《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卷、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福州市第三中学化学组组长张德耀老师的《探讨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有效策略》、福州高级中学化学组组长陈立明老师的《2009福建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福建师大附中化学组组长的潘则南老师的《浅谈高三复习方略》、福清第一中学化学组组长俞捷老师的《2010届高三复习计划》、福州市教育学院化学科杨上兴老师的《高考命题趋势及总复习教学建议》六个专题讲座,这些使我们所有参加培训老师受益匪浅。这次的培训我个人心得体会如下: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2010届高三化学总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本次会议使我们更加明确定了2010届高三化学复习的备考方向。
一、准确定位,明确方向。
福州一中化学组组长陈熙老师的《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卷、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福州高级中学化学组组长陈立明老师的《2009福建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专题讲座,他分析了:
1、新课程化学试卷结构的主要呈现形式 ;
2、选择题考试内容呈现形式;
3、一些传统题有新意;
4、选择题中增加实验内容的考察;
5、元素周期律典型考题;
6、针对化学反应原理的考察;
7、各地第Ⅱ卷必考部分主要考点分析;
8、典型试题分析;
9、化学实验部分的主要考点;
10、几点复习思考。使我们定位更加准确,考点更加明确,更加明确高考的命题思想、考察内容、试题类型、深度、难度和比例以及考察能力层次要求。
二、研究高考,有效教学
福州市第三中学化学组组长张德耀老师的《探讨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有效策略》、福州高福建师大附中化学组组长的潘则南老师的《浅谈高三复习方略》、专题讲座,他们分析了:
1、复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2、复习教学建议;
3、复习案例;
4、认定方向 → 找准目标 → 制定方案 → 付诸实施。使我们更加明确2010届高三化学复习的备考方向,解决了
1、为什么要复习、2、复习什么、3、给谁复习、4、怎么复习等复习教学的基本问题;优化了复习策略;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加重视研究高考试题的方向性、更加慎重选择和使用复习资料的基础性、更加重视利用考试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高三实验复习方案设计:(1)一轮渗透,二轮专题; 一轮侧重实验基础,二轮侧重综合应用。(2)一轮以 实验基本原理为中心辐射,二轮以具体问题为背景联系原理。密切关注高考信息动向,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三、科学规划,摆正关系
福清第一中学化学组组长俞捷老师的《2010届高三复习计划》专题讲座,她分析了:
1、复习原则:①正确理解高考;②掌握主干知识;③发展学科能力;高三复习的全过程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课堂、关注于方法、立足于实效。
2、复习流程:二轮一冲刺。第一轮复习:按章节系统复习(2009年9月-2010年3月中)第二轮复习:综合训练,模拟测试(2010年3月底2010 年5月初)冲刺: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提高综合应试能力。科学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复习过程处理好下面三种关系值得借鉴。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在化学总复习中以课程标准和化学考试大纲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从学生化学学习水平情况上看,普遍是基础不好,教材中知识点遗忘多,记忆比较杂散,因此,在复习中,要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重视基础。复习时分块复习。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可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强化“规范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针对学生各科学习的任务重,平衡各科学习,化学科练习量要适量、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来提高复习效率。
三、扎实到位,高效复习
福州市教育学院化学科杨上兴老师的《高考命题趋势及总复习教学建议》专题讲座,关注2010年高考命题趋势,扎实到位,高效复习。明确高三化学备考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通过复习使自己原有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总之通过复习使自己掌握中学化学技能和基本知识,提高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表达、自学等诸多能力。
不同内容三到位的要求不同。基础知识到位,就是认真掌握知识的要点、概念、概念间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思维方法到位,就是要求想问题时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善于思考,全面识别事物,全方位的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到位,就是理解问题要深刻,推理要严密,能“举三反一”→“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灵活的迁移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学会选准解题的思路,优化解题思路,能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通过扎实、高效的三到位,高考成绩应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2010年高三化学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坚持:
1、深入教研,加强集备;
2、精挑细选,以学制教;
3、加强实验,培养能力;
4、指导学法,加强反思;
5、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要注重基础,扎扎实实,以不变应万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达到“夯实基础与滚动提高,活化思维与优化素质”的最佳结合。
2009年9月27日
第五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介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上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它是通过六个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基本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说明
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本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说明
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5课时教学。
1.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必修I专题一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上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中可对上述三位重要帝王作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才智。教学中还可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
3.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感受三位帝王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维护、促进国家的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贡献的使命感。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基本要求
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
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第二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说明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基本要求
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课标内容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说明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基本要求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应突出其对美国的建国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维农山庄的主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基本要求
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
发展要求 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说明
教学时可通过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分清拿破仑政治活动的主流与支流。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华盛顿、拿破仑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华盛顿、拿破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对学生进行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华盛顿、拿破仑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华盛顿传》、《拿破仑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伟人的丰采。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更深层地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伟大贡献。
3.可引导学生列出华盛顿、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年表,师生共同利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史料,努力把“事迹”的文章做足、做好。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将相关资料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可以“时势·英雄”或“偶然·必然”为主题,就拿破仑或华盛顿的有关史实,组织探究活动课。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课标内容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本要求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发展要求
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三“辛亥革命”和必修Ⅲ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孙中山主要史实的学习,加深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了解,更好地评价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
“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圣雄甘地
基本要求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以“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说明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可以必修I、Ⅲ中的相关知识导入,帮助学生回忆孙中山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思想,为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2.可引导学生提炼“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的线索,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活动。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结合教科书中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对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素质等。
5.可用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以形成历史脉络,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精神品质。
6.结合甘地的主张和实践等内容,运用生动的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含义并作简要的评价。
7.援引相关文献史料,结合教科书的表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8.引导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有关内容,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内容与理论贡献内容结合起来认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可以把本课内容与第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基本要求
知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共同革命活动,知道恩格斯领导创建第二国际等。了解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感受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的崇高品格及理论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可把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基本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明
教学时可以联系必修I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和必修Ⅱ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基本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说明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字重点。
第五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沦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明
本课重点是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教学时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进行概括梳理。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7课时教学。
1.教学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内容不应割裂开,因此可把本单元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同时要突出主干,要注意史实的叙事描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本单元第四、五课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内容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教学中可适度联系必修I、Ⅱ、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抓住主干知识,凸显伟人的主要贡献。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伟人的主要活动及贡献。4.可援引相关图片、文字史料及经典语录、影视资料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5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伟人们的图片、材料等,举办一个伟人生平及成就展,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6.本单元教学可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一条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深化。从两条主线中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启示。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说明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说明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本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
第四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基本要求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第五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基本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6课时教学。
1.依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特点,应侧重历史人物教学,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经典故事、提供情境材料等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科学成就。
2.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际贡献等方面来评说这些科学家,凸显他们在科技史上的代表性,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3.可联系必修Ⅲ中有关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把评说科学家的教学置于一个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之下,使学生更懂得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推动着人类从古代走向了现代。4.在探讨科学家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5.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科学家的人物传记、交流读后感、编写小报和课堂讨论等活动,评说这些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