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采访情境 深化阅读感悟 徐凤云
创设采访情境
深化阅读感悟
——《放弃射门》结课案例与反思
土城镇马蹄小学
徐凤云
【背景】
《放弃射门》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球星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放弃射门,表现出高尚的体育道德。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福勒高尚的体育竞技风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对阅读课文的故事内容有一定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我创设了“现场采访”这一情境。【案例】
师:随着一声长哨,利物浦队和阿森纳队的比赛结束了。对于福勒的两次放弃射门,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支持。因为这,福勒成为在场记者的采访焦点,许多记者围着福勒,想听听福勒放弃射门的一些想法。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福勒,老师就是记者,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
生:(齐答)愿意!
(学生各自做好采访前的准备,下面是师生模拟采访片断)
师:福勒,你好!我是CCTV体育频道记者,在今天这场比赛中你两次放弃射门,第一次放弃射门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说真话,当时我并没有想什么,只能说这是一种本能。
生2:不!当时是有想法的,我看到西曼已经扑到我脚前,距离只有几十厘米(用手比划),我知道这球不能踢下去了。
生3:因为当时我如果出脚射门,一定会踢伤西曼的,有可能会踢伤他的脸部,踢伤他的手臂。手臂对于守门员来说,太重要了。
师:你说的很好!但依我看,假如你出脚射门踢伤西曼,你并没有责任。你的看法呢?
生1:我并不这么认为,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
生2:踢足球是集体运动项目,讲究的是团体和力量,不管谁受伤,这个集体都会受到伤害。
生3:是的,踢足球要讲究技术,更要注意避免让人受伤。如果因为我的射门进球而伤了西曼,我会感到内疚的。
师:在足球场上,射门进球是任何一名球员所梦寐以求的。如果说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让你放弃了第一次射门这是无可非议的,那么面对罚点球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可以放弃呢?
生1:作为一名球员,我很想进球,但我认为比赛应该是公平的,西曼并没有碰到我,我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
生2:当时,是我急于收回踢出的脚导致重心不稳,才仰天摔倒的,西曼并没有碰到我,这个点球我不能要。(边说边比划)
师:但这场比赛的确太重要了,如果因为你的放弃射门让利物浦队与联赛冠军无缘,这一定会让你的球迷难过的。你想对你的球迷说点什么?
生1:首先,我应感谢球迷对我们利物浦队的关心,也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生2:,我想,关心利物浦队的观众,他们是关心联赛的,是关心足球运动的!
生3:我想跟朋友们说:我放弃了射门,但我没有放弃成功,其实我是在不断努力!
师: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很赞成你的观点,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反思】
以上案例,创设的是一个师生对话的“现场采访”。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与绿茵场中,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去审视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实现自身经验与思想感情的交融,而且是教材的文字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让他们在对话中表达个性化的感悟,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感悟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感悟
在学习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一书后,我有很多的感触,情境化教学思想的引用是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注意真实度的把握,要适度拓展情境创设弹性空间,要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在课程改革中,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不断革新,这里面,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数学思想的应用更新成了一个热点问题。毋庸质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治疗过去教学过程中过重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使用试题考试、高分等,对数学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的确失,使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发挥的总是不进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数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如在学习三视图时,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府视图的画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
第 1 页 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课后的作业中对画视图又出现不少错误,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和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教学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性很强,如果离开了相对实物的全面感知,过早展现全部图形,自然就进入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轨道,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多,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教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许多现实中的例子,通过分析、测量、观察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最后做出归纳。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求体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
对于例子中课题的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和归纳,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以至如何看得更全
第 2 页 面,更清楚。至于画视图,则在于忠实纪录看的结果,这样,即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空间图形”内容学习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学生和老师似乎都沉醉于热烈的课堂氛围,在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好动的心态,急于取乐的意识支配下,使学生少了一些理性思考,在加之现代化教育技术普及,以其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让教者和学者津津乐道,但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感的多,悟得少、想得少、理解得少。而实际能力并末提升。
我认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效能是引趣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哀的支柱,数学新课标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突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予情境设置,遵循宁精勿杂、宁缺毋滥的原则就很有必要了。
第 3 页
课程改革己经展开,数学课改的路也许会更艰难,但我们有幸与课改同行,就要用执着的精神,在改革中煅炼自己。对于情境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要在立足各自的环境,学情,教情给它更多的关注,使这一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更好的受益。
第 4 页
第三篇:农村学校情境创设的一点感悟
农村学校情境创设的一点感悟
太和中学 谢海炎 *** 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而农村学校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我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与感悟:
一、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我在上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
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2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A 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 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
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更为使我惊诧的是,学生未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因此,这个命题最后成为:“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边(或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学生发现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我当然是知道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是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的命题,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自信心倍增,我借助此时的气氛,激发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结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智慧胜一人”。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第四篇: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写写帮整理)
创设情境
感悟音乐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好“情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景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一种积极宽松的氛围中,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在课堂上运用一下几种方式创设音乐情景。
一、语言导入情景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与图片、视频、生活场景等相比,语言更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音乐中。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耍,天黑了才想到回家,结果迷路了的情境。学生知道小青蛙因贪玩,忘记了回家,迷路了。老师因势利导,说:“小青蛙此时会怎样做呢?”学生很快做出各种动作:有的“呱呱”大叫,有的焦急地跳来跳去,有的哭着喊妈妈,不知不觉进入了歌曲意境,主动参与到歌曲学习中去。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就大大加强了。
二、故事展开情景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歌曲《大鹿》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早晨,小白兔早早地起床了,因为兔妈妈要它到森林里去采些蘑菇作为早餐,小白兔乖乖地提着篮子走进了大森林,忽然发现前面树下的草丛中有许多新鲜蘑菇,它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采满了篮子,正要回家去,忽然“砰”的一声响,小白兔想是猎人来了,吓得丢了篮子拔腿就跑。它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就直奔那儿跑去,这是大鹿的家,这时大鹿正站在窗前往外瞧,小兔没命地喊大鹿哥哥快救救我,猎人追来了……。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你们想知道结果吗?同学们都想知道结果,这样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
三、生活感悟情景
音乐源于自然,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去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溪的流淌声,鸟儿的歌唱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或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参与听、看、想、说、唱、动的感官体验,模仿劳动动作、节奏,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
四、多媒体制造情景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因为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对色彩和声音有着较强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比如:我在教《留给我》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表演再现情境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应该有一种良好的载体。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又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深刻内涵的魅力。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小雨沙沙》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创编舞蹈,给同学们提示,“春雨的声音是轻轻地沙沙地?还是哗啦哗啦的?小种子是怎么发芽的?”等等,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表演舞蹈动作,最后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十几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这样,通过各种表演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情景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证明是效果良好,但音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证,班级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恰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感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的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了奇妙的数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从学生的实践操作出发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教学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时,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描述1平方米有多大,很难感知,他们头脑中的“1平方米”是抽象的。如果用直尺在教室前面量出1平方米打小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到前面站一站可以站几个人,这样 “1平方米”的面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测量教室或课桌面的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开场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至关重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上课后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几个同学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结果,老师可以分别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果然被一一猜中。老师是怎么猜的呀?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的内 1
驱力,使他们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列方程解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小明生日前爸爸妈妈让自己去买衣服,他来到服装店,挑选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并买了下来,刚好付了100元。谈话中,店老板说:“这件上衣的价钱抵得上三条这裤子呢。”回到家里,爸爸说:“裤子很不错嘛,多少钱?”妈妈说:“上衣更漂亮,多少钱?”小明这才发现自己忘了问上衣和裤子的单价。然后,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编成一道应用题,帮小明解决问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接受水平、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和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