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古力巴哈尔·莫拉尼亚孜
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843000
摘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有关。其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向迫而艰巨的任务。笔省认为提高水平的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环境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教师;学生;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汉语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1、教师的汉语水平分析:
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师恰当得体的教育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育应当有正确的发音,要有讲普通话的能力,要善于对句子结构进行综合,选择恰当的词句用以表述自己的思想。目前,有些地方的民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难题。
板书很吃力。不少汉语教师不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汉字。常常是教师拿着教案或书往黑板上抄,速度很慢,而且常有错别字,需要学生纠正。口头表达吃力。这些教师不但不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词不达意,心里所想的与语言表达不相一致,语言不是揭示思想,而是窒息了思想。
2、教师的方法分析:
“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际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除了本身的差异外,在认知方式、语言水平等诸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工作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与教师的座谈与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教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1解决语言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习中首先解决语言障碍。学生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课本中的一些字,词,句逐一耐心解释,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及畏难、恐惧心理,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重视通过教学促进学习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低,教师应利用己获得的基本知识来增加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挂图实物等教具,用以补偿语言叙述的抽象性,这即可以克服语言中的障碍,又可以使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学习中领会掌握知识。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之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相应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教师便及时地把抽象的概念运用于实际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态度的确立与汉语水平的提高
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使用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所以,自主学习态度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提高,除了其他因素外,学生原有的知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生的学习方法
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在学习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汉语学习的整体面言,如何教育固然重要,但如何学则更重要,只有狠抓学法,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因此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要做到一点,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指导学生采用选讲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达到统一,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活动适应教学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妨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联想。有的学生总是为记不住一些生字,词语,课文申的某些难句或练习中的一些内容而苦恼,这并非他们笨,而是没有找到一套可取的学习方法。因此,联想对巩固所学知识和对于后来的复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联想,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图象,这些图象将帮助学生记住他们所要记忆的内容。
(2)重复,重复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记忆原则,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大脑的机械反应使你能够回想起你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对之没有产生过任何联想的东西来。因此通过重复,学生就能记住一些不感兴趣的知识。
(3)复习学过的东西。为使复习不占用太长的时间,要有准备,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学过的生字,多音字以及复习内容中复杂难记的部分,随时拿出来复习,将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
2、形式多样地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只有学生对学习汉语深感兴趣爱好学习,才能学得好。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集中向乐趣转化,再上升到志趣阶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培养学生汉语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1)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起学习汉语的兴趣。
学生学不好汉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习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是退缩。对这些学生,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提出每天读一小时汉语或背诵每课词语既课文做一定量的练习等。要加强督促,指导,取得成绩及时表扬。同时向他们讲授一些学习方法。如怎样练习听力和口语,怎样记生词、怎样做等一系列的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增多,还要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汉语成绩,防止掉队.(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融洽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播知识的桥梁,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正在于此。教师应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学生交朋友,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哪怕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教师也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尤其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所取得的成绩足以使他们感到愉快,这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我们只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在目前的汉语教学改革中,汉语课外活泼是重耍的教学铺助手段,有趣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东西,这既有利他们复习巩固学的知识,也有益于开阔视野,培养他们运用汉语的能力,要鼓励毕学生多读汉语书刊,组织汉语小组,举办汉语游艺晚会,出墙报,编排汉语歌舞,猜谜语等都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语言环境与汉语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汉语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则会直接制约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为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一要靠学生的自身努力,二要靠教师的指导。学习时学生要大胆发言,不要怕说错,不应该害羞尤其是我门民族的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我们说错了,我周围的人都会嘲笑我”。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错的。如果你决心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克服备种困难,为自己的学习创造语言环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跟同学说汉语:“你把作业做完了吗?昨天晚上看电彩了吗?星期天一起去书店好吗”等等。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说学生能理解的汉语例如:“昨天的课你们复习了吗?大家看黑板,值日生擦黑板”等等.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对话,为他们创造机会,这样才所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但只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没有学生的自身努力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尽量创造和控制环境,使其产生有利影响而减少不利影响。环境包括课内及课外两个方面课内环境比较容易控制,但课外环境却不容易控制和利用。尽管乌鲁木齐市的大环境有利于汉语教学,但民族学生在宿舍等课堂以外的地方仍旧只和本民族的人来往,仍然普遍使用母语,母语的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汉语学习.尽管学校也创造了十分有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如:汉语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演讲、文艺演出等,但相对而言,时问短暂,量的积累也不够。没有给他们创造出一个可以经常受益的氛围。只要管理到位.完全可以创造出比现在要好的语言环境。学习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浅谈怎样提高哈尼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墨江县忠爱桥小学 高健琼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然而少数民族同汉族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阶段就尽可能的采用双语言教学,当然这是针对全班是同种民族的学生。现在我们重点来谈谈怎样提高哈尼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新入学的哈尼族学生(指农村里的)你用汉语问他们:“你叫什么名字?爸妈是干什么工作的?家住哪里?”他们的回答是:“麻死腊。”“麻死腊”是哈尼语不知道的意思。如果你用哈尼语问他们,他们就会依次地、完整地回答你的问题,这说明了哈尼族学生学习汉语是有困难的,特别是要求会说、会读、会写,还要懂得意思,哈汉语言要能互译就更困难了。因为哈尼族学生有语言障碍、理解、表达、接受能力差,反应也比较慢。原来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碰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印象最深的。例如:我叫学生用 “吃”字组词,他们组成 “饭吃”,而没有组成 “吃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哈尼族叫“吃饭”是叫“伙桌”。伙——指饭。桌——指吃。达种叫法与汉语言相反。因为哈尼族语言大多数是与汉语相反,所以,哈尼学生学汉语,写汉语时避免不了有倒说倒写的现象。到了二年级上语文课时,课文中讲到南瓜一词,学生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后来我用哈尼语翻译“南瓜”是哈尼语的叫“骂颠”,这也是进行了双语言教学,学生才理解。这个问题说明了对哈尼族学生进行汉语教时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想着让他们一次就能听懂,要根据少数民族学习语言的特点,哈汉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过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把一个词多读、多写、多讲、多练、弄懂词的意思。老师要多举例、多提问,对于理解能力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能力差的学生加予鼓励、然后再把正确的句子和错误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和当面校正,这样才慢慢减少错误。
到了中高年级开设了作文课、学生写作文就更困难了,他们即使写出一篇也只是记流水帐、文章不通顺、内容空洞、叙述不清楚、东拉西扯的,老师也难批改。哈尼族学生学作文,他们心里对所要表达的话是很清楚的,但用汉语却表达不出来。例如:有一个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写一篇记述文。他想说:“今天我到城里赶集。”他就问我汉语要怎么说。我先让他讲给我听,他说:“我今天赶集到城里”这样吗?听后,我便指出语句颠倒的地方,然后用汉语讲了一遍,再让他重新讲一遍,他才把句子说对了。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哈尼族学生用哈尼语是表达得很清楚,但用汉语表达出来又不清楚了,这种语言障碍怎样来解决呢?我想: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语言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老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哈尼语言与汉语说法上的不同点,让他们知道说汉语、写汉字时不能按照哈尼族的语言来说、来写。二是在小学阶段对哈尼族学生必须进行双语言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掌握汉语言,逐渐过渡到用汉语直接进行教学,就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在课堂上提问要求学生都用汉语回答,下课后同学之间相互讲汉语,用汉语互相交流。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议题
□ 马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双语教育体系,既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又系统讲授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里,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因此,谈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双语教育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
由于直接牵涉到国家统一和各群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族际关系和少数群体如何发展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语言和文化传统时,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及发展也必然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无论是在各国之间还是在各国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和在族际互动中体现的学习交流工具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同地域内的“通用语言”。学习彼此的语言是族群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语言使用的发展态势预示族群关系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社会,各级学校是人们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场所,其提供的正规教育是人们学习社会规范、得以“社会化”并进入社会分层体系的重要阶梯。甚至可以说,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得到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与他在上学读书时期升到了学校系统的哪一个等级、在哪一类学校读书、学习的是什么专业等密切相关。而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族学生使用哪一种语言学习、在哪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为了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加以应用的,是为了与同事和社会进行交流的,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所阅读教材所使用的文字,也决定了他们未来进行交流的对象与未来工作的同事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提倡学习使用中国的族际共同语即汉语普通话。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和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正式合法的语言文字,不但在官方正式场合和社会公共场合中并行使用,而且也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学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双语教育体系,既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又系统讲授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里,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因此,谈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双语教育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
中国的汉语系学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累计几千万教师和学者的努力之下,已经建设成了一个接近世界前沿水平的汉语教学科研体系和知识出版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不但培养着上千万汉族学生,同时也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阶梯。从社会和文化功能上看,语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交流与学习新知识的工具。要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英语是必须学习和使用的工具,而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汉语则是在国内学习基础知识、进行交流最有用的工具。我国各少数民族需要努力学习自己的母语,但是也绝对不可轻视通过汉语学习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特别从就业前景来看,掌握汉语以及用汉语表达专业知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的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每个少数民族既有保存和延续本族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深厚感情,也有使本民族加入中国现代化进程并充分发展的强烈愿望。从根本上讲,只有每个兄弟民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充分发展。作为多数民族的汉族,不可避免地具有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教育、发展经济的责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双语教育,而且下决心“从娃娃抓起”,很有远见,这是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推动和发展“双语”教育,还有许多议题需要讨论,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新疆各地的地区差异很大,各地的双语教育是否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模式;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南疆)的汉语学校,是否可以为部分汉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开设维吾尔语文课程;新疆许多贫困县自身无法对双语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要使一切工作真正到位,就需要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在财政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为了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需要逐步探索经验,既要有整体规划,同时对不同地区的计划指标又要有所差别,在实践中分片指导。而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与工作在双语教学第一线的校长、教师们交谈,和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学生、家长们交谈,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是了解客观情况和民众真实想法的必经之途。只有坚持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才有发言权,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民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009年两会关于教育热门话题
09-12-01 作者: 编辑:支教行动
2009年3月两会对教育的话题继续成为热点,还是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体制、教育收费、教师工资等方面。与前几次会议不同的是,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更高、更具体、更坦直。
下面摘录几个突出的论题:
1、王玉凤:择校费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人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小学(或者中学)也许仅仅相隔百米,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称为“牛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卢志文:高中办学体制带来的矛盾渐显尖锐 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强调,我国的普通高中,是中国教育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表现集中的地方。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投资主体混乱。普通高中既有财政拨款,又有市场收费,校际之间差距犹如天壤,马太效应突出。资金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好学校,钱来得容易,显性浪费;差学校,办学质量低,隐性浪费。
二是学校游走在计划和市场之间难兼顾。差学校没娘,好学校娘多,婆婆更多。政府抱怨学校不规范不听话、学校抱怨行政统的过死没有活力、老百姓抱怨服务品质不高。
三是升学导向与升学可能矛盾尖锐。普通高中办学受升学导向统治。事实上大半学生不能升学,要走上社会。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考核办法、管理方式,都指向升学。不能升学的这部分学生成了陪读的牺牲品,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3、蒋婉求:教师区域机制建设,破解城乡师资均衡难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认为,应该从改变教师学校所有为区域所有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建设入手,促进城乡教师互动,破解城乡师资逐步均衡的难题。”
一是在各县(市、区)学校财政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尝试由县统一管理、调配师资,即把教师由学校管理改变为由区域管理。而目前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相当困难,城市学校的教师通常只在城市辖区里流动,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般在乡镇区域内流动。蒋婉求代表说:“教师由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后,就可以直接分派某城市教师这两年或更长时间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直接安排到城市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再将其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这种模式可以先在新进的教师中进行试点。”
二是完善名校集团化战略,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蒋婉求代表建议,利用名校集团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将集团扩展到农村学校。“根据我们的调研,一些学校集团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经验。可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和完善,创造条件把这样的教育集团延伸到农村,把一批农村学校纳入以县域学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中。”
三是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以增加农村对教师的吸引力。蒋婉求代表认为,在教师管理区域化的同时,必须在可支配资金的分配上、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上、新教师的配备上、校园校舍的建设上、学校债务的化解上,都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这些投入要明显高于城市学校,逐步达到公共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化,让广大教师乐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是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和留住农村中的优秀教师。蒋婉求代表认为,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出现的新情况,在逐步探索教师区域化的同时,为了稳定农村优秀教师,“可考虑免费加奖励的办法,从农村地区招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实行对口招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回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名、特、优教师的比例,适当放宽职称评定标准,规定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教学名师应当在本校工作一定时间后方可流动”。
4、沈健:普通高中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议案》,他建议应当立法禁止地方政府向学校下高考指标,将素质教育编入高中课程体系。
(1)普通高中的问题需立法解决
“现在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沈健告诉记者,因为是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办学责任不明,许多学校依赖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和高额择校费来维持运转,这也是社会抱怨高中择校费高的源头之一。“许多地方政府以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政绩,作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到这一点,沈健不无担忧,因为面对各种压力,学校往往会为了升学率违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来办学。“瑞典教育法中关于高中教育的条款有46节,日本也专门就高中立法,”他认为,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亟需通过立法途径解决。
(2)立法解决学校经费来源
“特别是要禁止地方政府对学校下高考指标”,沈健说,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考试、评价与升学制度都应当写入高中立法中,通过法律强调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评价重点是素质发展评价,要明确高中学生升学逐步与学校脱钩。他建议在立法中写入素质教育的条款,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数,倡导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关于最近大家讨论热烈的文理分科问题,最好也一并写入法规,确定下来。在议案中,沈健还提出了在立法中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问题,明确各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对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这样才不至于让学校“走投无路”只能从家长身上“揩油”。
(3)建议立法严禁“名校办民校”
“名校办民校”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这两年各级政府虽然也在清理“假民办”,但是在许多地方这种现象还是大量存在。为此,沈健还提交了《关于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议案》。他向记者指出,我国现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可以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优质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即“名校办民校”。以这种形式举办的民办学校实际上无法真正独立办学,公办与民办的界限很难分得清,老百姓往往视之为“假民办”。由于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强,社会认可度高,招生规模大,公办色彩浓,它们的大规模发展挤压了真正的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使得不少民办学校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公办学校的办学。他在议案中建议应修订法规,严格限制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应当以政府举办,严格禁止公办学校参与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除少量管理人员外,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民办学校教学工作。
5、卢志文:呼唤中国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和格局
卢志文的提案中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肯为教育花钱的老百姓,这是中国教育最丰厚的资源。在教育上,他们实际花的钱比我们统计的数字要高得多;愿意花钱选择优质教育的人比我们预想的数字要大得多;他们最期待的是:优质教育服务。
为义务教育段孩子减免学杂费,是一件好事。但是,光有这个不够。大多数家庭,不在乎每年给他减免的这点小钱,不过就是一桌饭、一条烟的事,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你给他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他愿意自己再多掏一点钱。对于那些真正贫困的家庭,你减免这点钱,杯水车薪,又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变换思路,便会有根本的不同。大力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或让优质民营,让条件较好的家庭出钱选择民办学校,政府集中财力办好公办学校。两方面的需求,均获满足,相得益彰,公平效率兼顾,也促进发展。
6、庞丽娟: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政策是2001年制订的。按照这个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小学分别是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则为13。5∶1、16∶1和18∶1。“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代表说。
这个标准实行几年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减少,全国和各地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压缩近10%。据庞丽娟代表了解,山西省实行2001年编制标准后教职工人数减少了5万,减幅高达15%左右。山东省济南市实际需要4.8万名中小学教职工,但按照2001年标准核定的编制数仅为4.1万个,编制缺口达7000余个,造成了中小学校运转和发展实际需要与人员编制的严重不匹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全部课程,周课时数平均为17~18节,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少农村学校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一些农村学校更由于教师编制进口卡死而难以补充新教师,部分农村学校不得不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而聘用代课教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缺、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儿童“学有所教”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
庞丽娟代表建议,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建立“新双轨制”编制标准,而且,编制标准应该转变为向农村倾斜。
7、朱清时:特长生加分对农村子弟不公平,重点中小学应该取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教改中的特长生加分不应该鼓励,因为这种作法对农村子弟不公平。“特长生如果要从事一些特定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高考改革,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他的特长。我们现在很多的改革,像特长生加分,往往农村子弟没有话语权,结果搞来搞去都是城市子弟,尤其家庭背景好的子弟的特权了。”
“重点学校由于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当前考试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重点小学或是中学。”朱清时说,就因为大家都想来挤,但学校的招生数量又是有一定限额的,谁最后能挤进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朱清时说,现在边远贫困地区优质的中小学太少,这样的教师队伍,加上高考要考外语,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8、刘红宇: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缩小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认为,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要缩小这种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必须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他说,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以县为主投入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具有全国性公共物品属性。”刘红宇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应该实行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中央财政中的重要和优先地位,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
2008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9、张群: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实施细则
“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但公务员工资水平怎样界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在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几个实际问题。
他还指出,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完全中学,甚至有12年制的实验学校,界定教师是义务教育教师,还是高中阶段的教师,也是个难题。还有文件中所说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张群认为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以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为例,在1997年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完全中学,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重点中学中逐年剥离初中。如今事过境迁,初、高中教师如何界定是个问题。
此外,如何界定学校中职工这一群体的工作性质,兼顾其利益,张群认为也是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职工中有的也具有和教师相对应的职称系列。
张群认为,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时,必须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实施细则,才能使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才真正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健康而和谐地发展。
他建议,从稳定教师队伍的角度看,对公务员工资水平,各省市应该有统一标准,即界定其省市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之后,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这对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终身从事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10、学前教育亟待重视
张琼: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说,在贫困山区幼儿教育这一块,国家目前还没有政策性的投入,地方财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们那个地区的农村,2~6岁幼儿的入园率非常低;即便有幼儿园,也多为民办。张琼代表希望国家对贫困山区的幼儿教育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呼吁国家将贫困地区农村的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率先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李和平:“义务学前教育”有点超前暂时先“治标”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表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可能还很难做到,有点超前。学前教育暂时要“治标”。目前,学前教育更多是靠社会力量办学,在土地、房产、教师编制等问题上都缺乏规范,缺少法律依据。学前教育很多部门都在管,但责任比较乱,关键是没有法可依。李和平委员认为,当前虽然不能治本,但治标要有相关办法,在规范、突出问题治理等方面,政府应对学前教育出台相关的措施。
朱永新、谢华安:学前教育应该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分别向两会建议应进行学前教育立法。
朱永新代表提出,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家长对提供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的呼声和需求更加高涨。同时,《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顺,政府责任不清,难以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因此,学前教育立法迫在眉睫。
谢华安代表在议案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偏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贫困家庭和农村留守幼儿的受教育权利未得到保障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立法把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行制度化管理。
两位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立法调研,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法》,重点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性质、政府责任、国家标准、投入和条件保障、幼儿园编制等问题,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布尔津县采取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
随着自治区“双语”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布尔津县从教师队伍入手,通过结对帮扶、远程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促进全县“双语”教学水平提升。一是民汉结对帮扶“练”。针对部分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积极组织开展民语言学校和汉语言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汉语言学校语文教师前往少数民族教师较多学校通过示范课、朗诵、汉语拼音专题培训等形式,不断纠正和增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各学校通过开展民语言教师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授课大赛,激发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三是远程教育在线“听”。为保证全县各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教育局远程办技术人员对各学校远程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学校在利用远程教育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远程教育丰富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各学校每周利用2小时,集中对在校民语言教师,通过在线收听观看优秀“双语”教师课件以及兄弟县市、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强化民语言教师的汉语学习。
二是组织培训交流“学”。积极通过组织民语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力度。2009年以来,已选派5名少数民族教师赴内地参加汉语交流学习,选派16名教师前往乌鲁木齐高等院校深造,选派9名教师赴地区进修学习,同时,举办县级HSK汉语强化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教师达498人次,累计发放各类汉语学习资料1000余册。
Tags:
责任编辑:谢海龙
摘要:汉语预科教育在中后阶段应根据入系所学专业开设专业汉语,为学生入系学习专业课打好汉语基础。根据汉语预科教学的现状,结合预科教学的实践,分析汉语预科教育的指导思想,针对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专业汉语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专业汉语;汉语预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认识的深化,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在专业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在探索中。我区各高校陆续设置适应各自专业特点的专业汉语课程,编写了《理科专业汉语》、《新编医用汉语》、《科技汉语》等教材,使汉语预科日趋严密、科学和合理。然而,观念的东西转变到实际操作需要一个过程,观念转变本身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新疆各高校的专业汉语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由于学生在预科阶段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汉语知识贫乏,入系学习后听不懂专业课、不会记笔记、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交流困难,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汉语授课,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会有一种焦虑感、不适应感,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近几年,随着新疆各中小学汉语教学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从新生入校的汉语水平摸底成绩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入校时即具备了HSK3级以上的水平。而HSK3级是理工科院校入系学习的最低标准;HSK6级是文史科院校入系学习的合格标准。汉语预科教学除了坚持分级教学的原则外,还应该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教学。首先应依照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分为文史类、理工类等。其次是对汉语水平已达到入系学习最低标准的这些学生,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入系学习专业课必备的专业术语和知识的教学上,要突出听、说教学;同时对汉语水平尚未达到入系学习标准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汉语知识入手,开设《精读》、《听说》、《阅读》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他们本应在中小学阶段掌握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的汉语知识。这是汉语预科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可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个学期,采用滚动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效果。在此基础上,到了中后期阶段(汉语水平逐渐达到入系学习最低标准),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辅之于专业汉语课程。二者并不矛盾和排斥,并非非此即彼。应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梯次配备的合理衔接。
一、关于专业汉语教材
明确了汉语预科教育的教学任务,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尤为重要。我认为,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理科专业汉语》教材。该教材编写于2003年,是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系学习所急需的专业知识,重点强化专业术语、词汇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将《理科专业汉语》课程开设在汉语预科教学阶段,是我校汉语教学的一大改革举措,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
关于教材方面的问题,缺陷比较明显。一是该教材的编写缺乏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专家的指导。编写仓促,语言知识点不明确,知识含量低,重、难点不突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体现不明显等缺陷和不足非常明显。二是注重了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但忽略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教材内容基本上摘抄自数学、物理、化学教材,文体完全是说明、陈述性、解释性的体裁,专业性太强,容易造成学习理解上的障碍。三是缺乏思想性和趣味性,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四是综合练习形式单一,仅限于词语翻译和短文翻译。
对此,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一是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要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专家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论证,纳入汉语预科教学的长远计划和总体规划当中。对专业汉语教学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原则科学定位,对教学要求、内容、课时、与其他汉语课的合理衔接、应掌握的专业词汇量、知识点等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和判断。二是精选课文内容。首先应注重思想性,选择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文章。其次要注意选择难易适度、交际性强、科普类的文章。再次要注重趣味性,选择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文章。三是精心设计和编排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编排的好坏往往决定教材的质量,所以应高度重视课后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二、关于专业汉语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理念
专业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掌握相关专业汉语的词汇、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爱好和兴趣等;二是提高相关专业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技能。就这两个目标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因为这是入系学习专业课必备的语言工具。学习专业汉语的这种知识加技能的双重特点,决定了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将这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应用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工具的目的。依据这一对专业汉语教学具体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避免把专业汉语学习概念化、公式化。要在强化听说技能和强化阅读理解方面下功夫,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听、说领先,读、写全面发展,突出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每一阶段、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听、说、读、写能力都应做出定性、定量的规定。尤其要突出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养成的内容,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合理的实施方法、手段和控制措施体系。形成配套、合理、侧重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
1.学为中心
在教学中,一是摒弃“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实施教学互动。注重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应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三是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多种专业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在自习或课余时间自行在网上学习、练习。
2.和谐课堂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和民主化的教学关系,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设计中,一是通过设计讨论、辩论、学生讲课、分角色表演、学生总结讲评、学生自主打分评判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和教师全力协作,教师起策划、教练、导演、指挥的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尽量避免挫伤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校专业汉语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校汉语授课的成败。为了使我校的汉语教学愈加科学化、合理化,我校专业汉语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将该课程纳入汉语预科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即应该将《专业汉语》课程归并入我院汉语预科教育中。这样一来,《理科专业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也会为学生入系学习专业课扫除语言障碍,使我校汉语授课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解读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韩文富 蒋琼芬
[摘要] 从沿用已久的“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从课程论层面讲,它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并着眼于从课程建构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少数民
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
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2]
[1]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
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
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
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
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
教育类型:基础教育 论文类型:综合类/语文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姓 名:杨海军
族 别:汉族
性 别:男
学 校:阜康市第四中学 联系电话:*** 邮 编:831500 单位地址:阜康市第四中学
单位电话:0994——3234121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摘要:汉语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如何提高内初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老师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汉语水平、语言环境、普通话水平;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现状
内初班的招生对象,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生活的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身边的小伙伴都是本民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使用母族,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正常交流也都使用母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的用普通话正常交流,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不敢用汉语说话,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游戏时都喜欢用本民族语言,并且有时还会把母语带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正常交流都成了问题,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注重对内初班七年级新生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才是提高内初班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营造语言环境,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1、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源地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用母语进行交流已成为习惯,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说汉语,让他们明白只有多说才能有所提高,在生活中,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学校的一些醒目地方都贴着“请讲普通话”等标语,课堂教学中硬性规定,学生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不敢说,教师就自己或找说得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模仿,并利用加操行分、红花台、3分钟演讲比赛、朗读课文、听经典名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说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变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考核方式
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说”的机会,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听、说之类的实践训练都忽略了。此外,大多数民族学生在课外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在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说汉语的氛围,学生用汉语交流的习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再者,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核多是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考核。因此,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实践训练,其汉语学习仍然是只会写,不会说,不会听。今后对民族学生的考核应该增加听、说、读等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普通话的训练,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创设情景、视听、口语对话等形式,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课堂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课堂上的汉语学习总是有限的,一旦离开了老师,离开了书本,踏进实际生活的交际场合,面对问话或聊天,往往会张口结舌,把自己心里想的说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迁就学生,以及课堂交际语境单一是较为突出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速慢下来,使每个音都很到位,这与一般言语交际差别很大,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由此可见,把汉语学习同日常实践割裂开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显然是不能学好汉语的。为了能够持久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校经常要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综合能力。比如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听故事、讲故事比赛、口语大赛、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等。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短小的故事,然后由学生模仿;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经典名著和一些短小诗歌;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经典诵读”、主动报名小小播音员的培训,每节语文课上3分钟演讲,然后学生自己点评、他评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喜欢上汉语。
三、加强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绝大部分使用其母语进行交流,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注重从基础抓起
1、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积累词汇。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三千年演变而未中断的文字,在漫漫三千年的过程中,汉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不能相比的。针对这一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摘抄好词好句,诗歌、古诗词等,但是单纯的背诵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教师就要通过成语接龙,古诗词记忆大比拼、自编成语故事等方式加强积累,让学生在平常的说话与写作中,能够使用更多的词语进行表述,做到熟能生巧,从而达到灵活、准确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说话和写作。
2、加强作文片断教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属于半军事化管理,与外界社会接触少,读的书不多,多数学生难以写好作文。其实,内初班的学生生活空间虽然狭小,但是却自有它的特色,有写不尽的内容与主题,只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感而不愿写,久而久之,恶性循环造成他们写作能力低下。针对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提高写作兴趣,作文点评课要做好充分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远航的风帆。在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观察形态如何,什么颜色,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第二,把日常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表演,然后指导学生记录下来,就成为一篇不错的片断作文。比如,选几个学生扮演内初班的老师给学生缝衣服、理发、取钱、取包裹,学生上街购物、丰富多彩的社团课、老师陪着学生看病就医,师生一起返乡在火车上等场景,学生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顿时消除畏难情绪,就有了写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下笔有物,描写具体。教师这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者自己评价,好的给予表扬表,不足之处指导改正,长期坚持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只有有信心了,敢写了,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要学好汉语,真是不容易,但是只有学好汉族,才有希望学好其他学科,所以内初班的教师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一点爱心,少一点粗心;多一些技巧,少一份随意性,多一点耐心,少一份急噪,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参考文献:
[1] 彭贤荣.《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学术期刊.考试:综合版 2013年(1).[2] 李雪荣、李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浅论》.文学教育.2009年(2).[3] 华增福.《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术期刊.青海教育.2010(3).
第三篇: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摘 要】汉语是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重所周知,作为我国的通用语,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同时也学习本民族语,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但是无论从语言使用范围、语音所传播的信息量,还是从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少数民族语言都无法和汉语相比。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好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水平
教学方法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然而少数民族同汉族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阶段就尽可能的采用双语言教学,当然这是针对全班是同种民族的学生。
近几年内地新疆高中班、疆内初中班、新疆双语班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他们用汉语学习密切相关。这样充分证明了汉语作为工具,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才知识,扩大知识面,养成学习的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文明、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是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要特别重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汉语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靠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
多年来,虽然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我们的汉语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复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对于这一问题,无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向同行们请教和商榷。
一、我们以往的汉语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老师多讲,学生多听,不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给同学们创造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画的轨道上行走。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为重点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存在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适应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强调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要靠老师的指导和自己学习、实践才能获得。因此,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主动性、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每堂课的学习步骤、方法、学习活动等;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分配任务到小组和个人,调控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陪伴、检查、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学生学习的成就,要大力表扬他们的进步,推广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汉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教学,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有启发式、联想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4、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活动和评价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
我们必须摒弃“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创设并优化汉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用汉语做事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汉语课程中,尝到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营的提高。采用听、说、读、写、玩、演唱、视听等形式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激发兴趣,培养汉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正确的听、说、读、写习惯运用汉语的习惯。
二、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分别使用8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汉藏、阿尔仄、南亚、南岛、印欧等5个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特点相差很大,大同汉族期藏语系的不同语言,各个族同汉语之间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特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往往把母语的特点带进汉语学习中来。母语的“干扰”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比如使用阿尔仄语系语言的学生,由于母语里没有介词,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介词是个难点,如能针对学生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质量教学。
三、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关系 汉语中的谓语在哈语句尾。因此哈族学生在造汉语句子时会把谓语放在句尾。这样会取得汉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掌握本族语言水平较高,接受汉语言能力就越强。学习汉语言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凡通行少数民族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增加上再安排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语言要学习几年,哪些课程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汉语言从哪一年开始学习,二者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而不能强求一致。只有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的民族,汉语教学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当中必须解决好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问题。
四、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情急之下又说回了母语。这正是因为他们没充分地想好到底该怎么说,才表现出来的。通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建立一种学习普通话的奖励机制。在课堂上,我们要坚持说普通话,只要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就予以加分,当加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予以奖励。这样以来,更好地巩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无形中使学生懂得了应该“想好了再说”。在学生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时,说普通话显更自觉了。通过这一奖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五、必须大力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大多又决定是否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如果教师熟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表率,我们的言谈举止、举首投足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学生,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自己在说普通话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字音,有些习惯,有时难免出错。但现在我是教学生学习说普通话的老师,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作为老师的我,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说话一定要简明清楚,不能有“嗯”“啊”之类的口头禅,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论是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说普通话。一旦说错了哪个字的声调,要及时纠正,并在孩子们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
六、尊重学生的母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为了推崇普通话而去贬低学生的母语。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哪怕是一点儿有伤于少数民族尊严的言论,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汉语是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重所周知,作为我国的通用语,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同时也学习本民族语,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但是无论从语言使用范围、语音所传播的信息量,还是从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少数民族语言都无法和汉语相比。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好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第四篇:浅谈少数民族学生怎样提高国语水平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怎样提高国语水平
摘 要:从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国语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积极性降低影响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对国语学习缺乏自信三个方面重点讨论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
关键词:语言学习;关键期;少数民族学生;国语的提高
我所居住的县城是蒙古自治县城,居住的少数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我在一所乡级学校任教一年级的语文,每天我都充满活力地站在讲台,渴望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们,可是,越往后学习,问题就越多,我发现汉族孩子对国语的接受能力普遍都很强,而蒙古族孩子却差强人意,我班蒙古族学生六人,五位同学国语较差,这便是我写此论文的契机。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语的困难
(一)语言环境的影响
如我们学校,这些孩子的父母都为农牧民,他们的孩子入学前交流只是用本民族语言,在进校后才接触到国语,这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语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而入校后,在学校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虽然都用国语,但下课后个别少数民族孩子们为了使沟通更加流利都是在用母语。所以说是缺乏国语的语言环境。
(二)自信心的影响
在刚入一年级时,我发现孩子们都爱彼此进行交流,但当一个孩子无法用国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其他同学都嘲笑他,久而久之,从一个诉说者变成了听众。最后到了中高段时,他们就国语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时,学生对学习国语失去了自信,影响他们学习国语。
(三)国语是有声有调的语言,而蒙语是无声调语言,国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而蒙语的单词没有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国语与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翻译顺序不同。在国语句子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在蒙语则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排列,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少数民族小学生一般是根据自己母语的语序翻译句子,这样势必造成语法上的错误。比如,国语说“他找张老师”,少数民族小学生翻译就变成了“张老师找他”。
二、怎样提高国语水平
(一)创造更多的学习国语的语言环境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国语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使用国语的习惯。
1.坚持课前3~5分钟自由交谈,可让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自己觉得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经历等,这一过程应由浅入深。为了培养学生的连贯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话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第二天课前轮流汇报。
2.课余时间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就所观察到的事物、现象,要求学生用国语阐述,教师纠正,再由学生表述。经常进行这种即景反应训练,学生自然会在交际中反应迅速,国语文水平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3.角色扮演。“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理念,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准则。为此,在进行国语文教学时,我常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指定一篇课文作为表演的剧本,让他们自己选定导演、演员,自定道具,自分角色进行排练,在全班进行表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极大地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尽情地表演,过足明星瘾。
(二)培养学习国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国语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起学习国语的兴趣。学生学不好国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习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是退缩。对这些学生,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提出每天读一小时国语或背诵每课。同时向他们讲授一些学习方法。如怎样练习听力和口语,怎样记生词、怎样做等一系列的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增多,还要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国语成?,防止掉队.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教师应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学生交朋友,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在国语学习中哪怕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教师也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我们只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在目前的国语教学改革中,有趣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东西,这既有利他们复习巩固学的知识,也有益于开阔视野,培养他们运用国语的能力.部分教师上课时积极性不高,总是照本宣科,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国语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1.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教学,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有启发式、联想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国语,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在进入小学中高段学习时,少数民族学生对古诗与成语的理解有很大的困难,少数民族小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分析,这样一来,成语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例如:胸有成竹,如果逐字理解,就变成了“胸中有竹子”,但这和本意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这句成语的含义是:对某种事情的认识,了解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心中有数。所以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成语时,不能逐字理解。
3.必须让他们多看国语书籍,掌握国语语序,对翻译和学习国语有很大的帮助,在看国语书籍时,最好能让学生大声朗读书中的内容,不仅能加大对书内容的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国语水平。
(四)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语言的方法。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培养语感能力。从一年级就要养成每天写一句话的好习惯,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良好的口语语感的形成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尽量创造和控制环境,使其产生有利影响而减少不利影响学习。学习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提高国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国语班实验教材国语(全六册)[M].新疆教育出版社,2004.[2]方晓华.论词汇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3]古力巴哈尔?莫拉尼亚孜.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D].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2016.[3]别坎?木哈麦提亚尔.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作者简介:
赵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夏孜盖乡中心校。
第五篇: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我从事汉语教学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观察、学习、实践和分析发现了很多教学中的缺憾。特别是在牧区,大多数农牧民不会讲汉语,根本没有语言环境。因此,在学校的农牧民的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汉语困难重重,各年级的汉语水平仍然很低,课堂上想要达到互动很困难。
一、我们区域汉语教学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在我们这儿儿童入学往往在七八岁左右,由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音体系与哈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入学后对汉语感到非常陌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并因畏难心理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学陷入了“难、怕、差”的不良循环中,使得汉语教学起步艰难。
2、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不是很重视语言的潜移默化,不重视阅读,只是一味地迎合完成教学任务。如,一篇课文中十个生字,用这十个生字组词造句,找出它们在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读一读,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这儿还没有建立适应本地区汉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疆内其他地区汉语教学好的地方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水平。
3、汉语教学缺乏练习资料,扩展强化训练无法进行。在我们这儿多年来上课只靠一本教科书,其他资料一无所有,没有练习册之类的教辅读物,配套的课外读物极少。增加了展开相关教学活动的困难,这些严重影响了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浅谈我们地区少数民族提高汉语教学水平的途径和办法。
1、教师在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只有关爱学生,千方百计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一个汉语教师如果具有职业精神,努力追求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态度,不断给学生美的印象,那么,师生将处于一个和谐美的统一体中,学生必然会羡慕、信赖和模仿教师。汉语教师再给学生投去激励的目光,倾注期望的感情,便可在汉语教学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授汉语。现代教育要求设立最近发展区,超过发展区地目标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缺乏了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内动力。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习,仅凭教师的灌输能获得多少知识呢?许多汉语教师对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汉语教学过高的期待,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苗助长,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的信心。汉语教学中,适当降低期望值会增加师生的成就感,将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
3、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的认同感。学生通过学习汉语的过程,认识、感知更深的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悟和感知能够让学生认同学习汉语对他一生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觉悟意识。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和谐的民族关系,学习新的文化,接触新事物,让学生心灵收到启迪,民族之间交流强于互相阻隔,民族团结永葆共同发展,这些的基础都是语言上的沟通,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学习汉语重要性的认识。
4、学生明白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和强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就成了学生学好汉语的先决条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因此,怎样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
5、取得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教师对学生热情、宽容、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和喜欢,也就喜欢他教授的课程。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工作。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关爱、热情、宽容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提供依据。
6,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让学生背诵课文,变为讲故事、会话统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信心和决心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而信心和决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成自己在某一事情上取得了成功和进步。
7、建立学习小组。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成人的帮助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建立学习小组就是学生搭建能过获得同伴帮助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堂内的学习任务和课堂外的自学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改变了无协作的单独学习,消除了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好意思问他人的心理障碍。也为教师节省了答疑的时间。营造汉语的语言环境,把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课外。
总之,汉语教学要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汉语课标》和新教材,落实《汉语课标》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汉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建立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评价和测试体系,只有整体的教学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加依那尔·玛那甫
齐巴尔乡牧寄校 二零一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