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远教广播电视媒体资源,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
利用远教广播电视资源,改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能力
新疆和田地区电化教育站 杨 翔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田地区学校双语班增长较快,和田农村教师学生几乎100%是维吾尔族,语言化境和汉语听说是教学和学习面临的巨大困难,为改善环境,和田地区积极应用农村远程教育的电视资源,开展广播电视进教室活动,通过近两年的坚持,有效的创建语言学习环境,使教师学生听说汉语时间得到改善,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农村远程教育在双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背景资料
1、基本情况
和田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全地区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边境线长21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全地区现辖7县1市,8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71个行政村,辖区内驻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及其所属的4个团场。总人口210万,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22个民族成份,其中维吾尔族占96.3%,汉族占3.5%,其他民族占0.2%。属典型的单一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地区。和田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平均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达20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全年浮尘天气达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达60天左右,月均降尘117.6吨/平方公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地区辖七县一市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地区。
2、教育情况
目前,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18所,汉语言学校仅20所,在校学生388785名,其中:普通高中15所,学生11119名;初中133所,学生106069名;小学669所,学生207249名;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48365名;中职学校12所,在校学生15983名。教职工24554名,其中专任教师22031名。中学教职工10394名,专任教师9455名;小学教职工13105名,专任教师11813名;幼儿园教职工421名,专任教师260名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18所,在校学生388785名。其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职工633名,专任教师503名。
3、应用背景
自2004年以来,和田地区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中央代表团赠送新疆电教设备项目的建设,截至2007年11月,我们已在全地区926所中小学,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1179个,卫星远程教学资源接收点(模式二)926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模式三)146间,国家资金总投入近4000万元,使我地区农村中小学“三种模式”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中小学信息化设备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校校有模式
一、村村有模式
二、乡乡有模式三的喜人局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自2004年设备建设完成投入以来,远程教育为学校带来了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农村学生学习汉语及教师汉语校本培训提供了丰富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为提高学校“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二、应用情况
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几乎100%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用汉语的机会极少,学习汉语缺少语言环境,为充分发挥远教工程效益,结合和田近几年“双语”教学发展的实际,针对和田地区汉语语言环境薄弱的情况,每天收看卫星接收的中央教育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小时,通过实践来看,成效明显,既在农村中小学和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孩子,孩子的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语言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加之教师普遍存在教汉语时发音不准,孩子们就很难掌握正确的发音,尤其对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孩子成效明显。
1、发现探索
2008年起,和田地区农村双语幼儿园迅速增加,入园的孩子都是4-6岁的维吾尔族小孩,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环境使用维语,没有机会接触汉语,入学后开始学习汉语,学习非常困难,由于在农村维语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段每天也仅2-3小时,小孩看电视的机会不多,在2004年国家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学校通过卫星接收系统,接收4套教育台节目,而且每天播出时间达17-18小时,有的学校教师就利用这一电视教育资源,尝试让孩子看电视,慢慢发现随然都是汉语节目,但孩子们还是很投入,特别是对一些动画片、少儿节目、童话故事兴趣很高,教师发现后,就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让孩子看固定的节目,时间一长,孩子开始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开口说话了。
2、积极推进
2009年3月新学期伊始,针对和田地区双语教学的要求,以及由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吉乡坚持收看的成效,和田地区教育局对各级各类中小学提出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学生要坚持每天收看远教卫星系统接收的中央教育电视的电视节目不少于1小时,远教项目配备的电视机数量不足的,优先保障本校双语班收看。自此,和田地区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电视节目进课堂,积极利用远教资源,创建双语学习环境的活动全面开始。
3、常规化、常态化
自2009年3月起,农村中小学学生要坚持每天收看远教卫星系统接收的中央教育电视的电视节目不少于1小时,在和田地区中小学逐渐铺开,目前应用情况已基本常规化、常态化,为和田中小学生学习双语起着积极作用。
三、应用成效
2009年3月起提出了“利用远教资源,创建双语学习环境”的做法,经过2年多的实践来看,在双语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改善语言环境
和田地区地处偏远,是典型的单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3%),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当地农村使用极少,汉语在当地农村没人说也听不到,汉语教学在农村极为困难,学校开展电视节目进教室以来,广大教师学生可以在课间、课后通过电视增加汉语听说的时间,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学校汉语学习环境,为教师学生提高汉语听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激发学生开口
学习语言最难的莫过于“打开耳朵,撬开嘴”。刚开始学习汉语,孩子都不敢开口说话,尤其是学前和小学生,教师就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动画片,天天坚持给孩子看,由于电视特有的视觉、听觉、情景作用,孩子很容易进入故事情景,聆听故事中人物对话,时间一长,就会有孩子不自觉的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开始说话,嘴在悄悄的被撬开,度过学习语言的两个关键环节,只要有了说话的经历,在加之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孩子说话会变得大胆和自信。只要跨过了第一次的门槛,孩子的言语会越来越灵活、丰富和准确。
3、校正语音语调
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都是维吾尔族,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汉语,使用较多的是维吾尔语,由于维吾尔语没有四声,因此,汉语学习的发音是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难点,经常收看电视节目,节目中的标准普通话,对于校正学生和教师语音语调作用很显著,经过2年的应用,电视资源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汉语的作用日渐显现,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4、提升文化认同感
新疆和田是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之后,在和田农村平常百姓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天不足半小时,文化生活匮乏,加之当地信息、交通闭塞,每天在学校看1小时以上的电视,为当地孩子开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孩子从学校就有很多新鲜事给家长说,通过电视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内地文化,风土人情多一些了解,加强信息交流,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5、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和田地处祖国西部前沿,近年来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具,“三股势力”的暴力恐怖活动日渐频繁,我们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与敌对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广泛信仰伊斯兰教,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成长阶段,很容易受泛伊斯兰思潮的影响,用优质的电视节目,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学生在校外无人管理的时间(下午放学到家长从地里干完农活回家这段时间),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人物事迹、崇尚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占领思想文化阵地。2009年起和田地区教育局针对和田双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开展电视节目进教室活动,为中小学学习汉语创建学习环境,在推进双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使现有远教设备发挥现代化的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四、后续跟进
1、领导认识要进一步加强
此项工作执行的好坏,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校长,设备的运转、人力保障、课时安排都离不开领导,目前部分领导还存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对应用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2、长期开展、坚持
部分学校长期坚持不够,存在有时间看,没时间不看的现象,应逐渐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教师不在学生可以自己收看,此项工作需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应有的成效。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
教育类型:基础教育 论文类型:综合类/语文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姓 名:杨海军
族 别:汉族
性 别:男
学 校:阜康市第四中学 联系电话:*** 邮 编:831500 单位地址:阜康市第四中学
单位电话:0994——3234121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摘要:汉语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如何提高内初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校、老师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汉语水平、语言环境、普通话水平;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现状
内初班的招生对象,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生活的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身边的小伙伴都是本民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使用母族,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正常交流也都使用母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的用普通话正常交流,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不敢用汉语说话,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游戏时都喜欢用本民族语言,并且有时还会把母语带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正常交流都成了问题,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注重对内初班七年级新生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才是提高内初班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营造语言环境,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1、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源地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用母语进行交流已成为习惯,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说汉语,让他们明白只有多说才能有所提高,在生活中,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学校的一些醒目地方都贴着“请讲普通话”等标语,课堂教学中硬性规定,学生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不敢说,教师就自己或找说得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模仿,并利用加操行分、红花台、3分钟演讲比赛、朗读课文、听经典名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说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变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考核方式
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说”的机会,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听、说之类的实践训练都忽略了。此外,大多数民族学生在课外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在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说汉语的氛围,学生用汉语交流的习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再者,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核多是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考核。因此,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实践训练,其汉语学习仍然是只会写,不会说,不会听。今后对民族学生的考核应该增加听、说、读等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普通话的训练,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创设情景、视听、口语对话等形式,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善,课堂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课堂上的汉语学习总是有限的,一旦离开了老师,离开了书本,踏进实际生活的交际场合,面对问话或聊天,往往会张口结舌,把自己心里想的说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迁就学生,以及课堂交际语境单一是较为突出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语速慢下来,使每个音都很到位,这与一般言语交际差别很大,是与现代生活脱节的。由此可见,把汉语学习同日常实践割裂开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显然是不能学好汉语的。为了能够持久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校经常要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综合能力。比如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听故事、讲故事比赛、口语大赛、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等。具体做法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短小的故事,然后由学生模仿;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经典名著和一些短小诗歌;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经典诵读”、主动报名小小播音员的培训,每节语文课上3分钟演讲,然后学生自己点评、他评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喜欢上汉语。
三、加强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绝大部分使用其母语进行交流,在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注重从基础抓起
1、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积累词汇。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历经三千年演变而未中断的文字,在漫漫三千年的过程中,汉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不能相比的。针对这一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摘抄好词好句,诗歌、古诗词等,但是单纯的背诵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教师就要通过成语接龙,古诗词记忆大比拼、自编成语故事等方式加强积累,让学生在平常的说话与写作中,能够使用更多的词语进行表述,做到熟能生巧,从而达到灵活、准确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说话和写作。
2、加强作文片断教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属于半军事化管理,与外界社会接触少,读的书不多,多数学生难以写好作文。其实,内初班的学生生活空间虽然狭小,但是却自有它的特色,有写不尽的内容与主题,只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感而不愿写,久而久之,恶性循环造成他们写作能力低下。针对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提高写作兴趣,作文点评课要做好充分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远航的风帆。在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观察形态如何,什么颜色,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第二,把日常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表演,然后指导学生记录下来,就成为一篇不错的片断作文。比如,选几个学生扮演内初班的老师给学生缝衣服、理发、取钱、取包裹,学生上街购物、丰富多彩的社团课、老师陪着学生看病就医,师生一起返乡在火车上等场景,学生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顿时消除畏难情绪,就有了写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下笔有物,描写具体。教师这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或者自己评价,好的给予表扬表,不足之处指导改正,长期坚持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只有有信心了,敢写了,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内初班的学生要学好汉语,真是不容易,但是只有学好汉族,才有希望学好其他学科,所以内初班的教师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一点爱心,少一点粗心;多一些技巧,少一份随意性,多一点耐心,少一份急噪,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参考文献:
[1] 彭贤荣.《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学术期刊.考试:综合版 2013年(1).[2] 李雪荣、李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浅论》.文学教育.2009年(2).[3] 华增福.《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学术期刊.青海教育.2010(3).
第三篇:利用远教资源上好语文课(本站推荐)
利用远教资源上好语文课
农村条件十分落后,很多学生家境贫寒,他们连县城都未去过,至使他们的视野受限、知识面窄、语言不通。在学习汉语言时受方言的影响,学习语文十分困难,小学语文教学很难打开局面。而随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本学校的安家落户,将从“天网”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全面开创了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具有——情景不受时空限制且声色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积极性。例如在《小猴子下山》教学时,根据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首先利用资源中的动画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动画将书上间接的文字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文中可爱的小猴子形象、不同场景都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很快融入到小猴子下山的情境中,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美丽的海底景色和大海里鱼类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情境,学生看着图片和美丽的景色都发出惊叹声,纷纷表示想去看大海,想深入了解海底世界的奇妙,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课堂教学趋向开放。
小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跨度大,而由于当地条件所限,很多内容学生从未闻更未见,至使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更别说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而远程教育资源却能很好得弥补这一点,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抽象直观化,拉近时空距离,缩小跨度,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感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当地学生对荷花完全陌生,只靠书本上的一幅插图和教师有限的文字介绍,很难让他们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通过在教学中引入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荷花》一课的视频、课件,便将荷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教师首先播放视频中的情境朗读,让学生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然后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在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的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学生看着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片、生动的荷花场景,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连平时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都畅所欲言,一下子就把课文弄懂了;再进一步辅之以情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后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荷花图片,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并仿照文中的描述进行口头作文,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品味文字,潜移默化,激发情感。
语文属于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之美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审美、明辨是非等的能力都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和情节美更是锦上添花,行之有效地好办法。例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学生一边欣赏资源中的画面,一边品读着书上的文字,将文字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潜意识中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首先结合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的三个方面(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二、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火烧圆明园》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远程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体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篇:利用远教资源心得体会2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心得体会
震东乡西湖小学:李绪琼
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和生动,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为此通过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本人认识到了远教资源是与新课改同步的,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通过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就可以从课程改革,教研论文,示范课例,作文天地等栏目中了解东部优秀教育资源,并可以借鉴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载运用远教资源渗透到了各学科,与学科进行了整合。提高了学习兴趣,计算机知识,操作能力,教学艺术和竞争意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艺术,培养竞争意识,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我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学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学校或走出学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必要的远用远教资源来服务于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每期在校内开展多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教师的信息能力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得到增强的同时,其教学理论也得以丰富,教学艺术得以提高。
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远教资源的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远教资源,充实了教学素材。远教资源上大量的图像,文字,视频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师们可以用“学科资源”上的优秀教案进行备课,可以将示范课上优秀的视频资料截取部分制成课件等等使他们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运用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程期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成为综合性,复合性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运用远教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活动。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课件制作等方面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每学期,教利用远教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上优质课,效果很好。
课题实验促进了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一个组合性的概念,反映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思维和行为水平,直接关系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信息技术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学生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充分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如在互联网上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内容,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学习结果,评价自己达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巩固已知内容,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第五篇: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摘 要】汉语是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重所周知,作为我国的通用语,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同时也学习本民族语,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但是无论从语言使用范围、语音所传播的信息量,还是从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少数民族语言都无法和汉语相比。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好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水平
教学方法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然而少数民族同汉族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阶段就尽可能的采用双语言教学,当然这是针对全班是同种民族的学生。
近几年内地新疆高中班、疆内初中班、新疆双语班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他们用汉语学习密切相关。这样充分证明了汉语作为工具,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才知识,扩大知识面,养成学习的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文明、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是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进行双语教学改革,要特别重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汉语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靠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
多年来,虽然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我们的汉语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复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对于这一问题,无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向同行们请教和商榷。
一、我们以往的汉语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老师多讲,学生多听,不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给同学们创造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画的轨道上行走。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为重点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存在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适应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强调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要靠老师的指导和自己学习、实践才能获得。因此,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主动性、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计每堂课的学习步骤、方法、学习活动等;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分配任务到小组和个人,调控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陪伴、检查、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学生学习的成就,要大力表扬他们的进步,推广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汉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教学,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有启发式、联想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4、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活动和评价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
我们必须摒弃“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创设并优化汉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用汉语做事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汉语课程中,尝到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营的提高。采用听、说、读、写、玩、演唱、视听等形式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激发兴趣,培养汉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正确的听、说、读、写习惯运用汉语的习惯。
二、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分别使用8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属汉藏、阿尔仄、南亚、南岛、印欧等5个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特点相差很大,大同汉族期藏语系的不同语言,各个族同汉语之间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特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往往把母语的特点带进汉语学习中来。母语的“干扰”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比如使用阿尔仄语系语言的学生,由于母语里没有介词,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介词是个难点,如能针对学生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质量教学。
三、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关系 汉语中的谓语在哈语句尾。因此哈族学生在造汉语句子时会把谓语放在句尾。这样会取得汉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掌握本族语言水平较高,接受汉语言能力就越强。学习汉语言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凡通行少数民族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增加上再安排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语言要学习几年,哪些课程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汉语言从哪一年开始学习,二者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而不能强求一致。只有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的民族,汉语教学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当中必须解决好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问题。
四、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情急之下又说回了母语。这正是因为他们没充分地想好到底该怎么说,才表现出来的。通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建立一种学习普通话的奖励机制。在课堂上,我们要坚持说普通话,只要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就予以加分,当加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予以奖励。这样以来,更好地巩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无形中使学生懂得了应该“想好了再说”。在学生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时,说普通话显更自觉了。通过这一奖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五、必须大力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大多又决定是否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如果教师熟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表率,我们的言谈举止、举首投足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学生,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自己在说普通话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字音,有些习惯,有时难免出错。但现在我是教学生学习说普通话的老师,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作为老师的我,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说话一定要简明清楚,不能有“嗯”“啊”之类的口头禅,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论是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说普通话。一旦说错了哪个字的声调,要及时纠正,并在孩子们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
六、尊重学生的母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为了推崇普通话而去贬低学生的母语。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哪怕是一点儿有伤于少数民族尊严的言论,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汉语是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重所周知,作为我国的通用语,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同时也学习本民族语,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但是无论从语言使用范围、语音所传播的信息量,还是从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少数民族语言都无法和汉语相比。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好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