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性课堂教学《在社会中成长》一课的感想
综合性课堂教学《在社会中成长》一课的感想
看了周老师的这节展示课的视频,有很多的感触。这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节课,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觉得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比较难上,比较枯燥,而且很难体现学科的特色。但是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得比较好。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就应该明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知道个人离不开社会。人就生活在社会中,人是社会中一成员,社会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可以以社会为镜,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同时个人的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周老师的课很好的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它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
周老师的整堂课以生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整堂课中周老师通过巧妙得问题的设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表意见,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一直在碰撞,学生也很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周老师的“综合性学习”课堂模式还体现在这节课本身具有综合性,这个综合性可以是知识综合,也可以是目标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周老师的课就有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周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既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教材中王丽的案例,周老师进行了加工,通过男女生的一段对话让学生去辨别哪些话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并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很积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周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还体现在他补充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这样更具有生活性,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其次,周老师的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学科特点,而且课堂比较生动活泼。周老师通过运用很多的图片,案例,通过带领学生去读图,分析案例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是我们这门学科教学中十分强调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正是由于课堂中的图片,案例比较多,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比较活泼生动。
再次,周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在提问时比较有针对性,当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时,马上及时指出,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听清老师提问的指向性。而且在本课中老师也设计了当堂练习的题目,在做题时要求学生会审题,会提取相应的关键词以此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同时老师出示几段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通过这样的训练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设计既新颖又有实效。同时周老师还利用自己的板书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段话,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自己建构知识网络,这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灵活,设置了大量学生参与的谈话和实践活动,而且又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较之以往更加的活跃。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发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差,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自我评价第一题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够将课本中的观点运用到解答中,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语言混乱,不成系统。
鉴于此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应该树立信心,同时应该看到,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外应当有意识的加强相关题型的训练,争取让学生“说的出,写的下”。
当然周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周老师课前的互动很有实效,通过课前的互动,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正式上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在整堂课中周老师很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及时进行评价,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而且鼓励的话语也很丰富,当学生回答的不理想时也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周老师抓住各种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的一段总结非常渲染气氛,也是很成功的情感教育。
总而言之,看了周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想只有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才会有这样一堂精彩的展示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所以我也会努力学习,认真准备,上好每一堂课。
第二篇:在社会中成长
“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新授课教学模式
政
治
组
2018年9月
“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新授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不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
一、“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和明确目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合作学习或者展示收集的资料、亲历体验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感悟与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分析材料、亲历体验的基础上,领悟道理,并归纳出道德认识。在感悟道理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第四环节: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感悟道理、指导行动、巩固知识,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二、一般操作流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操作] 可采用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谈话导入等
[目的] 引入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点]①短小精炼②紧密贴近学生生活(2)出示学习目标
[操作]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环节二:自主学习
(3)自学指导
[操作] 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 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的方法,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5)学生自学展示
[操作] 让优中差生尤其后进生展示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注意点]
①要解放思想,真正相信后进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等。
(6)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②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③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
[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点] 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环节三:感悟与运用
(7)情景感悟或案例分析
[操作] ①情境再现,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领悟自学学到的知识点。
②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学学到的知识分析案例,从而悟出道理。
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目的] ①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本所学观点,能够从情感上共鸣,思想上认可,达成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②让学生在感悟、分析、总结中提高思维能力。
[注意点]①情境最好源于本校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感悟。
②选择案例一定要典型,充分利用课本的案例。
(8)活动平台
[操作] ①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我分析、小辩论等课堂活动
[目的] ①让学生把视角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班级、自己的身上,为践行感悟到的道理做好准备。
②提高学生的观察自己所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以及自我剖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注意点] ①一定要引领学生进入状态。
②活动的要求一定要明确。
③时间一定控制好,注意适时引导到需要的方向。(9)课堂小结。
[操作]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总结。
[目的]达到本课知识的总结和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知道自己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多少。
四、练习与巩固(10)当堂训练
[操作] ①布置课堂小训练。
②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达成知识目标。
[注意点]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典型课例:
在社会中成长
初二年级组 杨薇 【教材分析】
《在社会中成长》是教材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内容,本课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有儿童向青年过度的生理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正是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引导其过“健康积极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八年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但在生活态度和思想发展上存大将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从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 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教学方法】
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列举事例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环节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社会化?
2、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3、为什么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4、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5、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三:感悟与运用 探究活动
(一)《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小城发现了“狼孩”,取名卡玛拉和阿玛拉。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式,2年后才会直立,6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
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年后才艰难地学会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据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答: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探究活动
(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
(展示图片)
师问: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答: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教师总结: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师问: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生答: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探究活动
(三)探究社会生活
(展示图片)
师问: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生答:获得粮食,获得书籍、购买衣服、乘坐公交车等。师问: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生答: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没给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探究活动
(四)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
以下是白方礼同志捐款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1990年,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红光中学的藏族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自1996年开始,用“白方礼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师问: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生答:奉献社会、关爱学生。教师总结:这就是亲社会行为。师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 生答: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师问: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生答: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探究活动
(五)欣赏故事《公益活动》
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师问: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生答: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与巩固
1、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A.学习社会知识
B.帮助老年人
C.经常听广播读报纸
D.社会成员的影响
2、某学校在开展助残的活动中,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脆弱的变坚强了。可见()A.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成长
B.我们应该多了解社会
C.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D.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
3、“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话告诉我们()①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只讲奉献,而不能索取②人的一生若只是索取,人生就没有意义
③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不但享受现实生活中的给予,而且会积极地为他人、为社会去奉献
④只要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生命就有价值,人生就有意义。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板书设计】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社会化的意义
在社会中成长 人离不开社会
亲社会行为表现及意义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亲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中成长》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评课建议】
1、典型例题配备的很好!
2、亲社会行的例子学生比较生疏,举例应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 子出发。
3、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点主次不分
第三篇: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时:社会伴我长大
天台县坦头中学社政组 赵斌斌
教材分析:从寓言入手,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道理。课文避免生硬的说教,以王丽的事例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社会这面镜子中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具:一杯水、PPT。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思考: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承转】由此我们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一个人与我们生活的社会之间是不是也像一滴水与一杯水一样呢?
二、狼孩的故事(社会伴我长大)
带着上面的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狼孩的故事。思考一个问题:“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就像小水滴一样,杯中的水由无数个小水滴组成,离开了集体,水滴会干涸。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组成了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群体组织,人们共同生活在其中,社会陪伴每个人成长。
【承转】既然社会陪伴我们每个人成长,那么具体又是怎么样体现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小洋一天的生活流程
三、生活流程图(个人离不开社会)
观察小洋一天的生活,说说晓明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场景:清晨小洋被闹钟叫醒→迅速穿衣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骑车或乘车上学→在学校学习→放学回家→看一会儿电视→做作业→洗澡睡觉。(学生回答)
通过小洋一天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的确离不开社会。
【承转】看来我们个人真的是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就像一杯水一样,又有很多的群体组成,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图6-2社会中的不同群体。
四、社会群体
【提问】生活中除了以上所标示的群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群体组织?
小学、中学、社区、各类娱乐场所、商场、少先队组织等。
【提问】找一找,你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这些群体组织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在发展变化的?
人员在变、组织结构也在变。通过提问、思考,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中,从而理解群体概念。
【承转】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才能学会和掌握生活技能、语言等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个人有哪些帮助呢?
五、在社会中成长
观察课本图6-3,是谁照出了王丽在家在校两样表现?
社会是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提醒我们改正不足。现在我们就用社会这面镜子照一照,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请同学先讲)
【归纳】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了社会这面大镜子,我们才了解了自己的方方面面,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社会这面大镜子的照映中,我们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出现在“镜中”。
六:升华
打开课本第7页,看图6-4,我国古代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也有许多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寓意深刻,比如“我”是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的。为什么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我”呢?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与社会进行交流,通过眼睛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社会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一切,从而有针对地进一步完善自我。
思考问题: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归纳】通过思考,我们懂得,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如果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则会产生骄傲和自满的心理,影响自己的进步;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则会产生自卑和沮丧的心理,也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总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水乳交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成长又离不开社会,通过今天的活动和思考,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个人的生活离不开世界,是社会伴我们成长。
板书:
一、社会伴我长大
1、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3.在社会中成长
第四篇:在社会中成长教案(xiexiebang推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示图片)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展示图片)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1.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
提示:通过图片,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在社会上获得粮食,获得书籍、购买衣服、乘坐公交车等。
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社会。(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实践 活动四: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1.分析: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
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活动五:欣赏故事《公益活动》
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提问: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板书设计 在社会中成长 4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中成长》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第五篇:《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学习目标
1、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事例和故事中,体会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进而理解什么是社会。
2、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三)学习重点 正确评价自己
(四)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主动探究,自评互评,升华主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刻印资料,录音机
学生:1.向同学、家长、老师征求评价2.排练小品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社会伴我长大
学生表演小品《水滴与大海的故事》
教师点拨: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水滴组成的,水滴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显示自己的力量,个人如水滴,社会似大海,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读一读,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二《狼孩的故事》
说一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中成长。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为你提供了什么?(参考图册P2《社会伴我成长》)
学生各抒已见 过渡: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的存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成员。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4-6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图6-2根据画面和自己日常学习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我们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学生群体,消费群体,„„)2)、社会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3)、社会群体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阶段性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你信,你不妨试一下!过渡: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社会成员,不但要正确认识社会,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镜子,你不妨“以人为镜”来知得失!
活动一:
(一)课前,学生利用征求表分别向家长,教师,同学征求对自己的评价,并请家长、教师、同学用信封封好。
(二)自画像:___(画一种最能体现你特色的动物,并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我心中的我”)
(三)打开信封: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比较。
(四)说一说: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予以归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应看到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活动二:
认识自己的十问法: 我是谁?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10个,可以不给别人看,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顾虑,每次回答的时间为20秒,写不出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不应再回头,事后自我分析,分析材料见材料四)
自评互判:
(1)本课时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你想要了解的知识?(2)本课时,你在课堂上表现如何?我们今天的小礼物送给谁?哪一组?最合适?为什么? 升华主题:欣赏录音散文:《欣赏自己》(见材料五)(旨在说明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要正确认识自己。)作业: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理想的我: 板书设计:
材料一:《水滴与大海的故事》
旁白:一小水滴在大海的怀里生活了许多年,他总觉得是大海埋没了他的英姿,因此整日埋怨大海。小水滴:我本来长的很美,是你埋没了我,我非常伟岸,有力量,因为你在,才显示不出我的力量。大海:孩子,你还小,你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没有看到不足之处,假如你离开集体,你就不存在了。小水滴:我才不信,没有你我会更棒,不信,走着瞧!
小水滴说完后,一跃上了岸,数分钟后,在太阳的暴晒下,小水滴消失在空气中,连后悔的时间也没有。
材料二:《狼孩的故事》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大的约七八岁,起名卡玛娜,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在不到一年后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不喜欢穿衣服,若有人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把衣服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卡玛娜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像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闻寻找食物;喜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旨在让学生理解人离开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三: 父母眼中的我: 老师眼中的我: 同学眼中的我:
说明:
1、评价者实事求是,征求者不计较他人评价;
2、评价不一定科学,合理,仅作参考。材料四:
附分析(要求写完后,学生自己对照进行分析)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看看你一共写出几个答案,若≧9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若≦7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
2、回答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三种情况:A符合客观的情况,如“我是大女儿”,“我是中学生”;B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子小。”;C中性的情况,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也说到自己不足之处。
3、回答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有,则说明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无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摘自《学校心理辅导》)
材料五:散文《欣赏自己》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泉 于是,你很自卑。
很自卑的你总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你不必这样: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棵春树,甚至也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虫鸣……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大,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悲,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你会发现,天空一样高远,天空一样广大,自己与别人有一样的活法。走向超越的只有靠你自己。200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