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腾冲县北海乡华德希望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腾冲县北海乡华德希望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2015-2017)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正在走向数字化、信息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跃跃欲试,希望借此一步跨入数字时代。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及腾冲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上级文件精神,特制订《华德希望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为创造信息化校园环境,实现华德希望小学的跨越式发展,以引领教师发展、培养骨干、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为宗旨,添置、整合各种信息化硬件设施,全面提高师生信息技能和素养,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创建数字化校园打好坚实基础。
二、现状分析
我校自2002年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全体师生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构建了全方位的应用服务平台。硬件设施配置已基本到位:
1.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学校现有1个信息技术教室,目前设备完好率达100%,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保障。
2.网络硬件设备。学校具有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接入Internet网络(光纤100M),保证信息点分布到每个教室、办公室。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内网服务。从基础上保证了数字化校园的运行。
3.多媒体教室。学校拥有多媒体专用教室2个,拥有全套的多媒体设备,4个教室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4.教师办公电脑配备。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师信息化硬件建设,目前为我校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
三、总体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我们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关键。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努力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
1、在现有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校园网站和校园网建设,加强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化人员技能水平的培训,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系统及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教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可参与的无边界的“信息化校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加强教师培训。一方面努力培养和充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全体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3、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有关设备及课程等资源的融通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着实事求是、经济、适用、高效相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校本资源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有效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化资源平台。
4、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手段,并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教学进程中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提高。通过积累和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5、构建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管理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基本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全覆盖和各条线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完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财产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流程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
6、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教育信息服务和校园动态宣传。加强互动平台建设,推进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互动。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级建设。
从本方案开始实施至2015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为集中建设阶段。2016年秋季开学至2017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进一步升级,把学生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打造信息化校园。
(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配置急需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具有个人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资源中心。通过班班通和校园网络的互联互通,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条件限制,使全部班级和教师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课程资源建设。
目标:1.2016年完成我校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通过网上和线下互动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每年要开发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完成15节以上课例的学科审查、拍摄、制作和向上级推荐上报工作。
具体措施:
1、抓紧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资源网),学校指派至少一名以上的专(兼)职管理员,通过购买、收集整理有关素材(文档、视频等)自主研发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师研修资源的建设;不断充实、维护学科教学资源库,使教学资源库每学期增加新资源量,为信息化应用推进提供资源支持。
2、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及时上传到教务处,信息处及时收集整理审核,把优质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教师课件上传率不得低于课时总数的80%,课件上传率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学校定期组织评比活动。
五、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培训
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认真负责的电教管理员队伍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科学合理地解决好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认定问题,同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一)信息化的领导班子队伍培训
目标: 2016年上半年开展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培训;下半年开展教师信息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培训。
(二)教育技术能力骨干队伍培训
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级各类信息化培训。通过三年培训,我校达到市、县级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1-3人。
(三)电教管理员队伍培训
每学期举办一期电教管理员培训,定期举办电教管理员维护大赛,使我校电教管理员达到2-3人。
(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根据《云南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力求使学校教师能够搜索、下载教育资源库或因特网的教学资源,90%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对下载的教学资源进行改编,并上传到学校学科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中,能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库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实现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
具体措施:
1、培训任务。2015年培训38%以上的学科教师,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下同);2016年培训学科教师人数达75%以上;2017年完成全部培训任务。
2、培训年度计划。2015年5人,2016年5人,2017年3人,总计13人。
3、校本学科教师培训。每年7—12月份,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并同步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按照《云南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合理规划培训安排;学校按照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教师学习规章制度,面向全体教师,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学习、模拟演练,操作讲解和经验分享等方式做好校本培训,推动学科教师的专业学习。
4、培训考核。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教师在完成集中培训学习任务后须参加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采用现场实践操作方式进行。
(2)教师在完成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习任务后方可参加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通过远程培训平台进行。校本学科教师集中培训考试由信息处统一组织。考试不合格的教师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如补考仍不合格,需要重新参加培训。
5、培训分工。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校本学科教师培训,学校信息处要做好培训的具体实施,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6、培训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创新培训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根据所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和交互式软件的特点,采用“边示范,边练习”以及互动研讨的方式,认真完成规定学时、研讨和作业等任务,确保教师“人人会”。
六、信息化应用推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形成新技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具体措施:通过“班班通”项目的实施,学校把设备教学应用工作纳入课程实施计划,实现“班班通、人人会、堂堂用”的目标。每名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必须保证每周上课节次为同课时总数的80%以上,每周班级利用信息化设备上课的使用率不得低于80%,组织学生、教师填写好使用记录上报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每周对“班班通”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填写好检查记录表,计算出每个班级的使用率。对班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比。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等研修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说课标、说教材、说课、评选应用新星等研修活动。
具体措施:
1、分别在语文、数学、科学教研组内确定一至两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教研组任课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课题的研究。
2、通过以赛促训的方式,全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多媒体教学大赛。
3、每年举办教师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教师个人主页)、教育叙事研究、“班班通”应用研究、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等八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推动全校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研究。
5、信息技术要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的“网上”培训活动,培养和培训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科教育行家。开辟网上青年教师交流空间,鼓励青年教师发表自己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的成绩和心得体会;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建立“短平快”的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三)学校管理信息化
启动学校网站建设项目,推动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建设,基本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维护好信息公开专栏和学籍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信息化过程管理,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办公管理、教师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等智能化管理。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对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发展
学校要定期开放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班班通”等,开设一些信息技术拓展课、兴趣小组,每年举办小学生电脑制作(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设计等)竞赛活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研究性学习互动。与班会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收看爱国主义、安全、法制等各种专题教育片。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将信息技术课教学情况纳入到对教学视导、督导的内容。
七、推进策略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开展学校的各项应用实验。
(二)“有重点,分层次”的推进过程
在信息化应用推进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具体实际,准确定位,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工作。
(三)“定目标,重实效”的推进策略
根据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体目标和工作内容,确定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各阶段具体目标。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我校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指导。
指组长:段仁昌
成 员:邵海香 尹绍祥 邵晓娟
(二)加大投入。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列入学校经费预算。每年安排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10%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凡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开支的单据,一律复印,单独装订、记帐,资金使用率纳入学校年终评估。
(三)推进计划。在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信息化应用推进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与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
(四)管理制度和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形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推进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九、学年度规划
2015学年度
1、结合乡校园信息化工程的推进,进一步完善校校通校园信息平台,逐步形成网络通讯、信息服务、教育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系统。
2、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完成办公室网络整线工作,合理运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
3、针对学生的需要对三、四、五年级开设计算机选修兴趣课,午间开放机房安排班级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科技的水平。
5、学校计算机房完成电脑升级更新并达标,完成其余5个教室中的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建设。
6、进一步完善学校网页,加强教师发展平台和学校资源库建设(1)学校教育信息库:收集教育教学法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基本信息。
(2)课件交流库:收集全校各学科教师的优秀课件,特别是县、乡级和校级公开课,供广大教师参考。
(3)教研论文库:收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经验总结,供老师参考。
7、以乡数字化学校标准为准绳积极创建,并通过区农村数字化学校验收。
2016学年度
1、完成50%的教室中的多媒体电脑升级换代。
2、网站改建工作,扩展容量,开发功能,提高层次。充分发挥网站的学校管理、展示功能、资源共享功能、师生个性发展的舞台功能、家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加强班级主页和特长学生的个人主页建设发挥师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3、继续完善教师发展平台共性资源建设,同时倡导个性发展,建立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示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开展网上论坛、交流。
4、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开发学校特色教育网站,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发展自身的技术力量。
5、心理驿站:主要进行网上心理辅导,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建成校园信息互动控制室,每个楼层建有多媒体宣传栏。2017学年度
1、完成教室中的多媒体电脑100%升级换代。
2、改建一个双色大宣传显示屏,提升校务公开和社区宣传层次。
3、加强教师校本培训,中青年教师建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教师自我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开展网上论坛、交流。
4、不断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设备为一体,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空间。
5、完善校园电子图书库,同时学校图书馆实现电子化管理,建立学校统一的图书资源文件目录方式、存储方式,以便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6、信息化技术给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彰显班级文化,打造温馨校园
——西山小学未来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人文底蕴建设书香校园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立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学校。
二、特色建设总体目标
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建设能够团结协作具有优秀工作和学习品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完善各种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围绕建设“书香校园”的指导思想,充分整合、利用环境资源,创造书香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确定固定的特色节会,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形成蓬勃活跃的校园氛围。主要围绕“创建书香校园、引导师生乐读书、爱读书”这一主题,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1.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3.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班级。
4.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突显其教育功能,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三、各阶段目标
(一)2017—2018年
学校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显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读书活动的领导,成立专门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加强规范管理,把此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进行管理。
1.认真制定营造书香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确保建设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2.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与优秀班主任评选、年终考核以及晋级评优等工作结合起来。
4.营造氛围: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我校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班级醒目的位置张贴创建有关“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口号等,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班级环境建设能够彰显班级文化。板报、图书角等创意新颖,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制作读书小报,并组织评比活动,将优秀小报展示在各班走廊或墙面上,相互学习,营造良好的书香班级氛围。
(3)鼓励各班创建具有本班特色的书香园地,形成本班的独特风格。
(二)2018—2020年
继续围绕创建书香校园的建设思想,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环境育人的原则,我校将从以下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突显其育人功能。
1.学校的环境建设,都紧紧围绕“书香”二字做文章。即任何一个场所都能够感觉到文化的感染力或者文化的氛围。
2.在2008年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上,使读书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自觉化,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重点是以下方面:(1)语文教师上好兴趣阅读欣赏课。
根据图书室安排,各班每月定期到图书室阅读与借书。
围绕每月阅读主题,上好指导课:①激发兴趣
②读物介绍
③工具书使用方法指导
④阅读方法指导等。(2)举办读书展览:
各班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在学习园地中展出,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组织学生积极投稿,各班发表作品一学年不少于5篇。
(3)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成立教师图书阅览室,充实教师读书书目,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至少一篇,使读书活动深入人心,形成特色。
3.落实评价。
(1)每位学生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成长册,充分利用好学校下发的“书香童年”这本小册子,学期结束展示评比。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2020—2022 书香校园建设,逐步形成三大特色。
1.书香校园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建设书香校园,不能游离于课堂。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自不用说,与音乐美术学科教学也能密切联系,相得益彰。如让学生给古诗配画,根据阅读书籍的精彩回放,让学生创作读书想象画,故事插图,制作小报等;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文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充分彰显阅读的魅力。语文课上,在学生学习了文章,对其形式、意境、空白处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文章空白处补写、结尾处续写等,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与创作欲望。
2.书香校园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环境是一部无声的,但却是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建设特色校园,必须大力提倡读书的风气,重视读书氛围的营造,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打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应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彰显书香特色。
3.书香校园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建设书香校园过程中,学校重视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的效果,提高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腹有诗书体自华”人生境界。学校每学期除了举行读书节以外,还结合重大节日,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体会,辩明道理,各班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开设演讲、故事大王比赛,读书想象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成功的体验。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也是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过程。在建设书香校园的道路上,我们希望每一个留下的脚印都是坚实而有力的!
四、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王京平副组长:涂林
成员:马红霞
马长庚
沈开强
刘正福
纪元明
卜会权
林依良
杨丽娟
彰显班级文化,打造温馨校园
——西山小学未来学校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2017年10月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五泉镇中心校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根据区局关于《杨陵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以硬件建设和新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我校现有的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对未来三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以下规划:
一、三年工作目标:
(一)学校教育资源网的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出信息的能力。
4、继续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重视网页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校教师掌握基础本计算机操作及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年青教师在三年内学会制作的课件。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作,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师就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现代
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标
1、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信息。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积极、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网页制作,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一)硬件建设方面
2010年
1、各校实现与省基础教育专网的高速互联互通。
2、各校为语、数教研组配备教师教研、学习、备课办公电脑各一台,建成教师集体办公室。
3、五泉中心小学进一步扩大现有网络计算机教室的配备,再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力争生机比例缩小为4:1,全部班级实施远程教育模式一“班班通”要求。
4、王上小学、夹道小学、高家小学、毕公小学、茂陵小学实施一定班级的远程教育模式一“班班通”。
2011年
1、初步建成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互动四大平台。
2、五泉中心小学网络计算机教室配备生机比达到2:1。
3、五泉中心小学、王上小学、夹道小学开始为部分普通教室开始装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建立校园网,集体办公室配备师机比达到2:14、王上小学、夹道小学实现所有班级远程教育模式一“班班通”。
5、毕公小学、高家小学、茂陵小学开始建立师机比为4:1的教师集体办公室。
2012年
1、五泉小学网络计算机配备达到上课班级学生一生一机,所有班级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教师集体办公课室师机比达到1:1。
2、王上小学、夹道小学未装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普通教室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
3、毕公小学、高家小学、茂陵小学全部班级实施远程教育模式一“班班通”,部分普通教室实现远程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教师集体办公室配备师机比达到2:1,并配备足额的办公电脑。
(二)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
1、教师培训
(1)熟练地掌握Windowsxp操作,学会Word、Powerpoint、Excel操作。
(2)会使用网络环境与他人实现远程交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
(3)初步掌握1—2种汉字输入方法,会使用电脑写作,计算。
(4)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
2、学生方面
(1)低年级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用拼音打字。
(2)中年级学生掌握简单的网络知识,学会搜集网上信息。
(3)高年级学生会网上查询、复制、粘贴、下载文件。五泉镇中心校 2010年4月8日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
三道沟学校信息化发展三年(2013-2015)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府谷县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化为总体理念,以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总体目标,以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创新为重点,把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总体推向“融合阶段”,并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阶段”,为加快府谷县教育现代化做出新贡献。结合我校现有的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对未来三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以下规划:
二、三年工作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把教育信息化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2、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做好三道沟学区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不同时期发展的重点、难点,分步推进、分类指导,形成我学区信息化特色。
3、坚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云服务为基础,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机制创新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化,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一)学校教育资源网的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4、继续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重视网页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5、以高速安全、可信共享、泛在开放、绿色创新、持续发展为要求,全面升级校园网络设备,逐步有效升级学校网络出口带宽。
6、逐步增加和更新学校教学计算机,逐步配置基于无线移动办公终端设备,为师生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为师生提供一流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7、扩大学校安全监控范围和密度,排除监控盲点,逐步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高效化和常态化,提高管理学校安全的信息化水平。
8、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工作。以“三道沟学校网”等门户网站建设和应用为载体,深化教育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应用,规范业务,优化流程,建立全流程的电子政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协调电子办公。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校教师掌握基础计算机操作及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所有教师在三年内学会制作课件。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3、创新网络教科研模式。以“府谷县教师网络教研交流平台”为基础,开展网络阅读学习、交流研讨、课题研究、成果分享等网上教科研活动。
4、建设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开发、引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
5、探索移动教学应用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应用课题研究、使用培训和推广应用,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
(三)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标
1、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信息。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积极、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网页制作,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4、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其文明、合理、科学使用技术的素养与能力。
三道沟学区
2013年4月1日
第五篇:三年信息化建设规划总结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地把握这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伟大变革,切实贯彻落实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努力实现我校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三年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开展“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三、具体目标与实施策略
目标之一:加大投入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系统。
实施策略: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
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逐步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资源库、相关资料、视频点播、为学生跨学科跨章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管理,教师、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学校主页,展现学校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交流。
5.网络管理制度化:
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 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激励办法。
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制订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目标之二:加速信息化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1.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实行电脑网络备课设计。(文本、课件)
2)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
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
2.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
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
目标之三:以现代教育思想塑造新师,培养新人。
实施策略:
1.加强对全体成员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全体成员观念更新,从行为上提高全体成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
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
4)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
5)教研组活动。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6)网上论坛。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
3.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
1)以案例为抓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课题为切入口,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目标之四: 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学生。
实施策略:
1.课堂教学,普及知识。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
2.兴趣活动,发展特长。
1)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2)组织电脑兴趣小组。
3.主题研究,形成特色。
1)围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电子作品创作。
2)开展主题式探究性活动。
3)开展网上信息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
四、保障措施
1、转变观念。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推进器和制高点,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工程投入大、难度高、涉及面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分层要求,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加强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培训。
3、增加投入。
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占学校基础投资的比例要提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所有计算机要联网,办公基本实现无纸化,有健全的网络办公系统。
4、机制激励。对教师信息技术考试、自制课件、参赛获奖的,要予以表扬、奖励,并和评先、晋级挂钩,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
5、建管并重。
要开源节流,使投入得到高效的产出。在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抓好一支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增强信息素养,提高应用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总之,要转变观念,按照“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项目的要求,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把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