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

时间:2019-05-13 00:2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科学课整合,为创建科学课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便小学科学教学朝着自主、特色、个性化的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小学生对科学事物的认识始于感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身等感官把自然事物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特瑞赤拉在1967年提出这样的结论,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正好符合这一认知特点,有些信息可以通过像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模式间接地感受到,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瓶颈,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二、科学课引进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发挥特殊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质量和时间、精力的双重标准,也就是说要一看效果,二看效率。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科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圃、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数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与录音机和录像机不同,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学科学。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具有弹性,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能生动高效地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让计算机的运用给小学科学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使科学教育如虎添翼。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但这两个课程的整合还没有一个模式和实施方案,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本人就根据对两个课程的特点,初步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如何整合。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课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50%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65%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三年级上册教材《认识自己》一课中有一活动叫“仔细观察找特征。,其中有个留指纹的游戏,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关于银行人员进入金库的视频,接着启发:国家金库的门是怎样打开的,银行其他员工的指纹识别后为什么就不进去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信息技术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地对课文内容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或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比较适宜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可控性大,课堂上不容易失去控制,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最为广泛。

例如:在六年级《太阳系的奥秘》一课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动画影片(主要展示太阳和八大行星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哈雷”彗星的资料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概念。教师提问。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乘上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教师再让学生驾驶虚拟的宇宙飞船升空,学生用鼠际点击各种按钮,当学生“启动”发动机让“宇宙飞船”“起飞”,计算机会模拟出“宇宙飞船”的各种姿态,并且显示宇宙太空的情景,学生们从各种角度仔细观察太阳系,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影片及示意图片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介绍。在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同时播放音乐,让屎堂气氛轻松活跃,从而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最后,利用一段影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完整的回顾,再次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3.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拓展性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查找资料,如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第八课《仙人掌的刺》里有一个拓展题:“对狐狸的研究”,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了解有关狐狸的知识。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资料搜索。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或方法。

4.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室外考察的困难,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室外观察和考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县城的小学生,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察的困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

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如:小学四年级科学《毛毛不见了》一课,学生通过平时观察只是了解毛毛虫的基本形态,对它的变化过程并不了解,感受不到毛毛虫变化过程的复杂多样,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这时教师设计动画展示更多的动植物种类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大自然,获取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展示。

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学生们运用科学课程所学的知识组成不同主题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建立小组网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深化知识,增强思维力和想象力,还能扩展知识、发展智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培养了其实践能力。

6.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放头脑,使之敢想、敢说、敢做。

教师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OIC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实现师生、学生相互之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如讲授《毛毛虫的一生》一课,课前我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毛毛虫的一生》,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表言论,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向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科普资料,如:中国科普网(http://www.kepu.gov.crg)等网站,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使教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练习,便可达到交流和反馈的目的。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可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师指导用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7,7.[3]科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4]宋营弟.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2008,11.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有效教学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信息技术悄然走入我们课堂的今天,在我们教学主阵地课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教学就显得由为重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的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同时,它是一种策略,它的涵盖范围是非常宽泛的。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的乐学、善学为立足点。

一、重视学生情感调动

1、重激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让他们学生到学习很轻松,没有什么大的压力和拘束感,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将好奇心和求知欲内化为学习的动机、发言的动机、创新的动机和积极参与的动力,让他们带着创新精神来表现自己,发挥其潜力,进而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学课探究的是大自然的奥秘,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条件。例如,火山与地震、恐龙时代、月球探秘等都是一些使学生感到比较新奇的事情,都能使他们产生积极乐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在较长时间内处在兴奋中、讨论中、探索中。有了这样一种激情也就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能够产生一种民主公平的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学生上课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参加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高了,形成的兴趣就广泛,产生的问题就多了,获得的知识就丰富了,有时还会把问题延伸到课外去研究、探索,并试图加以解释。这样当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情景。如在情感投入方面,要以情激情,有时,不妨可以学一下“说书”的形式在关键处加重语音,适当停顿诱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重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极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能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科学课评价的主体是多边的,主要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学生评价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此外,要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但互评时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划等级或打分数上,这样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谈化等级和分数,强调自我的反思,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关系。

二、重视研究问题和内容的选择

1、明确研究问题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一堂课热热闹闹,感觉好像同学都在认真研究学习,结果一问学习了什么,都回答不起来,很大原因就是问题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只是好玩。所以应做到每学生学习的任务目标明确,围绕这个任务积极的开展各项活动。

2、重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的问题和提供给学生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连结师生的纽带,也是激发潜质、训练思维的常用手段。问题明确后,围绕问题,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共同商讨。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过高会让学生力所不能及,最终要么教师讲解给学生,要么不了了之;过低则不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进一步发展,只有其难度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生学习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挥。

3、重研究内容的选择

网络组织内容也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过高、过专业学生是不会接受、明白的,学生也许还会到其他地方

去找。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要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去阅读,而且还要进行摡括、整理等,需要的时间要比较多。当然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要的,但整合课重点不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而是借助网络,借助这些资料等的辅助去学习研究,基于此,首先我们要把内容丰富(包括图片、视频、文字),这样使学生容易找到,不至于到外网花很多时间查找,而且找过来不一定很有针对性。

三、重视学生研究时间及研究方式

1、重时间的把握

任何研究都要以时间作保证,如果时间都没到位怎么会让学生深入的去思考、去研究。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必要时间的把握,研究时间过多会使上课时间来不及;过少,则分影响学生研究,会出现有些同学刚开始就已经结束思维。但有时,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有可能重复的汇报结果,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去听而是去做别的事情,有时还会产生纪律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研究前有意引导如:“汇报时,请同学们不要重复汇报,认为与你研究有出入可以补充、修正。

2、重个人研究与小组研究有机结合研究的任务明确后,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学生自己去资料研究。对于个体研究不能理解或无法完成,就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当然在小组合作研究时,教师要避免出现:小组的观点就是小组中成绩好的同学个人观点,一个人说了算,把小组研究不知不觉中丢掉了。些外,要弄清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技术,是虚拟的。在我们思想上不能有为了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而忽略实验真实性和科学性。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可以解决某些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效的。

四、重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信息技术这种手段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要使学生掌握比较基本的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上课时还要去教学生如何打字、如何上网等,那显然是不行的。打字、上网等技能不是整合课的教学目标。

2、重学生课堂纪律

网络上的东西是很多,吸引学生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游戏、动画、精美的图片也是同学们所热中的,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上果时也会出现学生不去学习、研究,而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等去上网敖游了。所以要让学生养成必要的信息素养习惯。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留意。

2、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应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毕竟是计算机,是虚拟的,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与实际生活出现的现象不相符时,还应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在收集资料时,如果自己认为网上有错误误,也可以提出来,不能有以“网上为准”的思想,网上的东西也是人们写上去,在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英特网上不可排出有许多错误,所以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把网上的资料作为自己参与的一方面。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科学科学课整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既大又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去总结,从而不断地促进教学发展。

第三篇: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就小科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其一,是在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简明、扼要、亲切。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这个头一定要领好。

其二,是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小科教学。如《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小山。色彩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情境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

为了调节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时的心态、情绪,有时我会让学生背诵或演唱与学习相关的古诗歌谣,达到师生步调一致的教学佳境。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语言、方法,层次,让教学知识达到自然衔接和巧妙过渡。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保太完小: 杨勇 陈江富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有效教学

一、增加教学趣味性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科学课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这一课,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魔术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观察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又遇酸变无色的的变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三、师生互助,形成共同体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决定谁,或者谁是主导的问题。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学”的关系,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善于倾听

科学课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一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专心地全部地接纳学生的一个个发言。“倾听学生发言机为,如果打个形象比喻,好比是教师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础。”

五、恰当选择探究材料

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材料本身可以成为老师的一种指导性思维:材料出示的次序就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材料的典型性暗示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用材料去驾驭学生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材料呈现的次序,控制材料的收发节奏,是发挥材料作用的有效手段。科学课中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开展探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但材料在课堂上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会引发学生操作的冲动。学生的冲动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乱**玩,要么细察深究,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六、注重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现在的实验课,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实验就是应该热热闹闹,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能反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中小声交流,互相不干扰。事实上无论是科学家的真正研究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环境嘈杂会造成实验者心绪不宁,很难有条有理地进行实验活动,更谈不上在实验探究中思考。如在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有的小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有恰当的实验分工,这样学生能静心观察实验结果,能够更好地在实验中贯彻教师的实验指导,成功率自然会有提高。吵吵嚷嚷的环境只能是小组成员间手忙脚乱的进行实验,轰轰烈烈开场,草草收场。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下有利于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经过充分思考的结论。

七、有效引导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就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真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环节,事实上,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学习发展得快,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要体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情况相当重要,包括他对科学的原有概念。知道他的底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底上去发展。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是半对半错甚至是错的,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一个点去纠正他原有的错误。

第五篇: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的融合

浅析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的融合姓名:

单位:

电话:

邮箱:

浅析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的融合罗定市泗纶镇中心小学 李鑫灿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发展时代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能够不断地完善课堂结构,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有着显著的效果,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学科;课堂;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在我省粤北地区的小学课堂教学来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是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课堂上泛用滥用信息技术,同样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有点舍本逐末,在此我就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本文的论点进行研究。

一、课堂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弥补资源缺陷

在我市粤北部分偏远山区的小学学校由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学校学习资源以及科学实验设备都远远比不上城区学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往很多欠发达地区小学的科学课课堂教学都是采用传统老旧的授知方式,也就是刻板的——台上,老师讲;台下,学生听、记的授知方式。这种授知方式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实践的机会。科学中提到的实验课、操作课根本无从谈起,几乎都是由通过课本的插图以及文字说明而去想象其中的操作,因此这样教学环境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啊!

而随着我国经济起飞,科技发展;各地偏远地区小学学习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信息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并逐渐开始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而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也充分显示出来。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操作等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呈现能使得课堂更加多元化,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显著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融合信息技术不但能突破课堂实验条件的局限性,而且还能不断地提升课堂实验的效率,使教学实验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而又多元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在学习中也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习研究,认真地去认知收获学习内容。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想着怎么样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呈现更多元化,使得刻板的教学内容变成为生动、有趣知识传递给学生吸收。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呢?教师可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转换成的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呈现给学习,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形象地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方便教师讲授知识,整个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很轻松,真是一举多得。

三、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利于突出教学重、难点

不仅仅是小学科学课程,其它的小学各学科课程基本每一节课内容都相关教学内容重点与教学难点。而体现一节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也是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掌握程度,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才算的上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更是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突破,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突出以学为主的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意识。理想的教学计划是好事,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时很多教师就显得有点束手无措了,因为这些知识以常规的教学手段授知以小学生理解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更直观、简明、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理解,从而较好地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能更容易地突出教学重难点,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利提升学生的科学课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多元化的,在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科学问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科学课上册《云的观测》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授课前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有关于云层的资料并将所查阅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于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还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自然就会积极性大增,踊跃参与进来。在此教师还应该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这样一来,一些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不至于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竞赛机制,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这样的授知方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学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德.浅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14):49.[2]王波.教师如何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趋势[J].中小学电教,2015(6):69-70.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5篇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校长讲座材料 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课堂教学质......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 ● 陈启千 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提高整合意识,开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课题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这个课题自开展以来,不仅仅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有一定......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精选)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

    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芒卡完小赵文胜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

    小学科学课(精选)

    小学科学课《骨骼》教学设计 高楼河镇中心小学 李秀选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

    小学科学课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很大的差距:仪器设备少,没有规范的实验室。给老师上课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抽象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讲明白,学生怎能将所学知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