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报告人文素养在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渗透
人文素养在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渗透
张玉梅
四会市四会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诗歌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怎样才能赋人文素养于诗歌教学中?本文着重从唤醒学生的爱、激励他们的斗志、陶冶情操,激励他们从创作中体验成就感三方面论述了人文素养在英语诗歌教学中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 高中英语 诗歌教学
人文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而且它还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 使民族凝聚, 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使学生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促进和发展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诗歌和音乐都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因素, 将这些内容引入英语教学, 既可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提高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人文修养,可谓事半功倍。如何真正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诗歌课堂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Poems为例,对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进行一下简要分析.一、唤醒沉睡的爱,让爱的种子发芽
有学校曾经在北京市怀柔区进行了一次关于亲子教育的试验。让所有参与的孩子都戴上了眼罩,让他们在黑暗中通过触摸每个妈妈的手来找出自己的妈妈。然而没有一个孩子能真正通过触摸找到自己的妈妈。然后,让所有的妈妈在黑暗中通过触摸每个孩子的手来找出自己的孩子,结果,所有的妈妈都认出了自己的孩子。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谁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要让孩子长大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就必须让孩子母爱的种子早日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为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诗歌时,可设计优美的诗歌配乐朗读,从听力上让学生感受英语诗的韵律、节奏之美,或让学生反复吟诵,体味其中诗人的情感,在教学诗歌nursery rhymes,时,我先放录音,让学生欣赏童谣的韵律和节奏,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播音同时,要他们注意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欣赏并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同时向学生介绍了如何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此外,也为诗歌赏析提供契机。以下是课本中的童谣:
Hush, little baby, don’t say a word,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 ring.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looking-glass,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goat.If that Billy-goat runs away,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 today.(译文:小宝宝,别说话,爸爸给你买个小嘲鸟。小嘲鸟,不会唱,爸爸给你买个钻石戒。钻石戒,变成铜,爸爸给你买个小镜子。小镜子,打破了,爸爸给你买个小山羊。小山羊,跑掉了。爸爸再去给你买一只。)
人们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亲是一种严厉的象征。通过欣赏这首诗歌,使学生体会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沉、忘我的爱。在教学诗歌I’ve Saved The Summer(我把夏天省下)时,在学生欣赏了配乐诗歌后,我就立刻问学生,“Do you think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is more likely to be a girlfriend/boyfriend or a parent ?”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他们一致认为是“girlfriend or boyfriend.”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现在的高中学生心里和身体都趋向成熟,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工作忙,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的时间较少,他们多数抱怨父母不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其实,自从儿女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在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积蓄一个为孩子实现自己理想的梦境,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激励孩子日后为实现自己的梦而努力。父母的爱,无出不在,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论何时,父母都不会放弃孩子,那份爱深埋在在心里。儿女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无私、忘我的爱呢?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教育学生体味父母那份无私的爱,那份儿女都早已因为习惯而麻木甚至是已经忘却,而父母仍然在默默无私奉献的爱,让孩子学会体味父母的爱并教育他们学会感恩,让父母的爱在孩子心中发芽,唤醒儿女对父母的爱。同时要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学会感受人间的一切真爱,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二、激励学生全力以赴,永不放弃
在教学清单诗时,边欣赏诗歌Our first football match(我们的第一场球赛),边体会是个中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体会诗歌的寓意:
We should have won…(我们本来会得冠。。)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如果杰克踢进了那个球,)If we’d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如果我们还有几分钟,)If we had trained harder,(如果我们训练的更严格,)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如果本把球传给了乔,)If we’d had thousands of fans screaming ,(如果有大批球迷助威,)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如果我死死顶住球,)If we hadn’t stayed up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如果我们头晚不熬夜,)
If we hadn’t taken it easy,(如果我们没有放松警惕,)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如果我们没有精疲力竭,)We would have won…(我们本来会得冠军)If we’d been better!(如果我们干得更好!)
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要求学生总结我们这场足球赛失败的原因,要他们吸取别人失败的原因,不要等到失败后才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尽心尽力,不要去做事后诸葛亮,要预言不努力、不尽心尽力的结果,培养他们竭尽全力,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通过这次足球赛的失败,启迪学生学习功课和做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不向困难低头,做生活的强者。
三、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中体味到成就感
诗歌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诗歌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在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独特、瑰丽,韵律、节奏的和谐、优美,以及思想感情的真实,动人。欣赏诗歌可以怡情冶性,创作诗歌可以抒写情感,表露心声,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学习和欣赏诗歌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欣赏,感受诗意美、诗情美,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不断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创作,体味成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方面进行大胆的摸索,力图用切实可行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创作好诗词,以期更多的学生尝试到“跳起来摘果实”的滋味,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和欣赏五行诗和俳句诗后,鼓励学生去感悟人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激励他们去大胆创作,使他们在创作中体味成就感。例如,有学生写了这样的五行诗和俳句:
Mother
Rain having fallen
Careful,kind
the whole street is full of
Teaching, inspiring, considering
colorful umbrellas
Friend and mother too
Mine
还有学生用“If I …..”和虚拟语气创作了这样的诗歌: If I hadn’t worked so hard, I wouldn’t pass the examination.If I hadn’t passed the examination, I would be upset.If I were upset, my parents and friends wouldn’t be happy.But they would say “If I were you, I would work harder.”
从学生的创作实践来看,大多学生能够模仿所学诗歌的形式,充分调用已掌握的词汇,灵活地运用英语语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切情入理、有模有样的诗歌出来。因此,教师要适时递根据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尝试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去再现和表达,同时对他们的创作成果及时地进行点评,多褒奖、鼓励,让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地努力学习,以维持高涨的想象情绪和兴趣。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作为承载文化传播作用的英语,更要发挥学科优势,发掘人文素材,积极主动地实施分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适应生存发展的需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王首川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这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如在教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我们要把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
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这就在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所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传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得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加强识字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 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搜集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赡、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此外,我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
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能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开拓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
摘要:文章通过阅读过程中重语言知识传授和做题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问题,阐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文章以一堂阅读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课;人文素养;思维;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77-03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表明,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性语言,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技能与知识,还要促进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英语中的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启发思维,能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探究;以学生为本,促进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了解文化,增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很多教师陷入功利化的应试误区:一种是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一种是把学生当“搜索引擎”,谈到阅读就强调阅读速度和正确率。这两者都从根本上忽视了语言载体的人文性功能,也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题材广泛,话题丰富,信息量大,以模块为单位,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真实自然,原汁原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必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营造人文的阅读氛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提出,有三个核心的教师特征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它们分别是尊重(Respect)、换位思考(Empathy)、真实(Authenticity)。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充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课堂的权威者。为了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为其提供心理与精神的支持,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无穷的宝藏,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宝藏。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1.设定好教学的情感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与阅读文本的对话中,会产生或喜爱或厌恶或同情等情感。教师在目标的设置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挖掘隐含的思想内涵。新课标要求:“能理解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常常不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表层信息,挖掘和提炼阅读文本中隐含的思想内涵。
3.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避免满堂灌的现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可以充满人文性,设计拓展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启迪思维和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
4.创设开放性情境。开放性情境根据阅读素材的中心话题来设计,旨在探索没有固定答案的信息和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开放性情境能活跃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同时,开放性情境在课堂上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践
以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选修Module 6 Unit 2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的一节阅读课为例,主要探讨人文素养的启发思维和积极情感的形成。
1.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文是一篇访谈类的文章,以“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为题,以体操运动员桑兰为例,讲述了桑兰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经历,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桑兰战胜厄运、寻求幸福的过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访谈类的文章,所以把握访谈类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是关于桑兰的故事,了解桑兰的经历以及她在受伤前、病床上、康复后三个时期所表现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学习桑兰自信、乐观的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谛。当然,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面对不同的困难情境能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基于此,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理解全文内容,了解桑兰的生活经历,理清访谈类文章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和强化学生先略读把握大意,再精读搜索细节的阅读技巧;②指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访谈类文章的阅读技巧;③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桑兰的幸福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学生回答问题,以个体回答为主。
(1)What do you think makes you happy? 【设计意图]】这个头脑风暴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时有话可讲,达到热身效果,使学生全情投入有关 “happiness”话题的学习。
Have you ever imagined living a life with disabilities? If it happens,do you think you can still find happiness?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为下文桑兰的厄运做铺垫,也为学生理解桑兰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打前站。更重要的是,最后的开放性情境是这个问题的具体化,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首尾呼应的“首”。
Step 2 Reading
(1)学生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把握大意。
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text?
Whose story is mentioned as an example?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阅读状态。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happiness”,并对所举的事例“桑兰的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得以强化学生scanning的阅读技巧,也为继续进行深层理解打下基础。
(2)仔细阅读,理解文章脉络。教师利用课件、图表层层展开,根据阅读策略:首先列出采访者所提的问题,随后再看被采访者对此问题的回答。
学生2人一组,找出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根据问题在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寻找信息,填写表格。
表1 Interview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列出采访者的问题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所要了解的内容,这样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能在相应的段落里找到。这种形式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比较清晰,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抓住questions和answers。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3)仔细阅读,理解桑兰的故事。教师将学生分成2~4人一组。把Dr Brain的回答进一步细化,用表格细化桑兰在三个阶段的详细信息。一边重现桑兰当时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用表示情绪性的词来概括桑兰每个阶段的精神状态。
表2 Sang Lan
【设计意图】进一步细化的表格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很有帮助,有助于学生更快速、有效地理解课文。通过图片使学生对桑兰的经历有更感性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桑兰的品质讨论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从桑兰在不同的阶段都找到了不同的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充分挖掘表面文字下的思想内涵。
Step 3 Discussion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桑兰身上得到的启示,针对具体情境做出个性化回答,找到自己的幸福。
What will you do when faced with these situations?
●fail in the exam
●lose a relative or friend who you love
●be seriously ill
●take on tough work
【设计意图】这些开放性情境的设置,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体验来乐观看待这些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Step 4 Homework
(1)Surf on the internet and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ang Lan and other people alike
http://sanglan.sports.cn/
http://blog.sina.com.cn/sanglan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89.htm
(2)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how to search for happiness
【设计意图】学生上网查阅更多的关于桑兰的故事,更进一步体会她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坚韧和不易。学生自己写关于如何追求幸福,是鼓励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隐含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学以致用,最终达成本文预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人文素养的主阵地。课本的阅读材料是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阅读材料。阅读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处理上,还应挖掘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情感目标,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开放性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4):31-36.[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杨行胜.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9):55-57.[4]谭雁群.论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69-70.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
单位: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中心校
姓名:时喜梅
电子邮件:643028861@qq
电话:***
内容摘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首先是人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教育的施动者是教师,而受动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若不重视学生的现状,不了解学生,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从谈起。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同样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而新课标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必须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八小时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 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在仍是“分数论英雄”的今天,决不能以成绩、以分数来看待学生。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友缺点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微笑,多给一份关爱,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学生学西成绩不易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要么认为自己基础太差,无法赶上来了,要么认为自己的智力存在障碍,自暴自弃,态度消极。要想教育成功,使学生有进步,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现状,以人为本,帮助新华社树 1
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首先,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如文章写好了,教师可写评语:“这样下去,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学生提出想要提高的愿望,教师可写:“老师相信,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学习有了困惑,教师同样可以在评语中解答。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张扬学生的自信心。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既可利用现有教材如《山的那一边是海》、《我的信念》、《理想》来帮助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来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实现理想中遇到的困难;又可以有意识的从课外精选一些文章,作为补充教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觉得成功并不难,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如读者中的一篇文章《鹰志》:老鹰残忍的教小鹰飞翔以及鹰在四十岁左右是的生命蜕变,如何获得重生。当学生颓废的时候,我在班会上读了这篇文章,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帮他们找回努力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笑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鹰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不管他进步了多少,都要表扬;只要学生退步了,不管他退步了多少,都应该提醒他注意。志有这样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增强其自信心。如我所教班里有位学生,语文从不及格,但他有一个优点:音质特好,朗读时,就是不流利,对此,我辅导他,在下面练习朗诵,在一次国旗下讲话,我鼓励他,大胆的试试,没想到,讲话还没结束,掌声就四起,赢得更多同学惊羡的目光,过后我及时表扬他。没想到,这成了他学习的转折点。语文成绩却有惊人的进步。因此,老师要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性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那个不同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过学到自己能过掌握的知识,得道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有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了一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探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差异的共享,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彤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里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了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同时教师可在日记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而不要动不动就教训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师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是,力求经的更生动,更形,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自身上,教师也要经常充电,不断提升自己,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增添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人格魅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
第五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gooooooooooooooood
程国清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0028)摘要:明确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关键词:规划纲要;人文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法;哲学思想;科学创新 立童编号:1002-2201(2011105-0007-03中图分类号:6632 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丈元素,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 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 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 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就是最重要的人文 内涵。人文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贯彻《规划 纲要》精神,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加强 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人们对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 些人将人文内涵完全等同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内容,而忽略认识事物及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行为方法等,普遍存在忽视世 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化学史教育中忽视对科学发现中认 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深刻挖掘,往往停留在一般的史实介 绍和简单的科学精神说教中。作为“前缀”“后缀”或“插 人语”的套话式讲授,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不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 教学中还存在有贴近生活,浮光掠影;联系社会,穿靴戴 帽;强调价值观,空喊口号等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在《辞海》中没有找到有关解释,一些文献的说法也莫衷一是。笔者理解,人文素养是人们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内化和积淀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理想人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质性反映,是现代文 明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成分己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人反观自身所形成的精 神现象,确定人类生存的价值,在方法上则要求通过观察、体验、领会、顿悟、解释等方法,建立起知识体系”。人文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文 学、史学、法学、宗教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的本质是要 努力给予我们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综合观念,给予我 们理解并把握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秩序和序列,给我 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情感的新的思维 形式。人文科学体现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 文化现象来把握人类的创造精神,其包含了追求真理、勇 于实践、大胆怀疑、理性反思、宽容态度、立足创新等要素。2.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化学教学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 念”有8项条目,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其中3 项条目明确提出了人文素养内涵的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 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 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 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 精神的积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以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了课程目 标。反复研读不难看到,《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已将人文素养基本内涵融人课程目 标之中。
其实,科学素养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元素,如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也 能看到,人类在长期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中积累 和形成了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和化学基本思想,并演绎 运用于研究和探求未知的化学变化中。同时,又借鉴、应 用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成果于化学研究中,才使化学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为当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学科。这种学科研究中的哲学思想、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 念、创新精神等均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化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决不能游离于学习知 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化学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空泛的说 教,要融人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 动中感悟、体验、习得和内化,形成个人素养。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科学精神、合作态度等的养成。
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一般包括显性人文内涵和隐性 人文内涵。显性人文内涵是指教学资源用直截了当的语 言叙述提炼、归纳、点拨等直接揭示的方法来加以体现,能 使学生直接受到熏陶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良 好的接纳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这种显性 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直接的。隐性人文 内涵的人文价值隐在其中,需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 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去把握与领悟其暗含的人文内 涵,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文素养内涵巧妙地融合到设 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如在化学史的教育中主动传承知 识、突出认识方法、体现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应一并 考虑,引导学生仔细品尝学习活动给予他们的求知乐趣、精神激励和心灵同化。
1.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文元素,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内涵,明 确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如必修化学1主题1(认识化学
科学)“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 学研究的作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 重要作用,认识并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 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工 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 础)和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分别从观念和思想方法角 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树立正 确的元素观、微粒观和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思想。通过科 学探究,体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元素周期表,让 学生感悟科学发明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一 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 律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高 中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把握以下四个层次:(1)感受美妙变化,提高学科兴趣;(2)养成科学态度,认 识科学方法;(3)增强社会责任,形成正确观点(思想);(4)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内在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应实事求是地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层次,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④
2.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 人文素养
(1)开展探究活动。
①文献资料探究。如结合化学史教学,可以围绕已确 定的探究主题,在提出相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文献 搜寻、资料查阅,开展讨论。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 表的教学活动,从中感受化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和寻求科学 规律的认识方法。
②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 题教学中,组织开展氯碱工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 导学生查阅氯碱工业的发展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社 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氯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获得科学研究应用于工业生 产的方法,体会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③模拟化学家发现的实验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家 献身科学事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这里,特 别要注意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究 取得成果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如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其所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2)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阶段教学内容的学习,确定讨论课题,组织撰写 化学小论文和小型答辩会。引导学生不仅运用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而且要提出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述,不 求多,但求新。还可以围绕主题,以“化学辩论会”的形 式,引导学生争辩,通过观点的交锋碰撞,培养学生树立科 学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化学周记”活动,便于与化学教师心灵沟通,关 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记录学生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后的心灵感悟和内在变化,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 识、提升认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学习哲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和应用是贯穿高中化学 的一条教学主线,只要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辩证的认识 方法就可以本质地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能有效解决 有关这一类化学变化的问题。
正确认识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可以解决化学反应 中的很多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电解质电离 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机反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的关 系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分析的思 路,而且要概扣所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这样,渐渐引导 学生有意识地不验科学方法。
(4)从化学的视角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增 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伦理道德。
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 学知识教育,还必须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忧患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尤其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自觉爱护环境。2010年6月初披露的江苏盐城工业园将水管深埋水底向 海中排污事件说明,人们不仅要树立法规意识,还必须具 有环境伦理道德。再如,我国“加碘盐”的规定,量的确定 很重要,补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一个“标准”,不然会带来危害。含氟牙膏也存 在着同样的问题。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使学生 体会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5)提高审美素养。
我们知道,美育是以提高和培养人对现实与艺术的鉴 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为主要 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化学世界的美无处不在,美轮美奥 的化学变化、千姿百态的各种晶体、神奇美妙的物质微观 结构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化学教育中要善于揭示物质 及其变化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美,欣赏感受 美,提高审美情趣,评价追求美。“美的陶冶是人类的各 种创造活动可以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化学世界以美启 真,其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在讲述“C}的结构”发现史 时,介绍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他在建筑学上的 “少里求多”的哲学思想,以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 的建筑物—多面体弯隆建筑,对C。发现者克罗托、斯莫 利、科尔等人的启迪,以致把C。称为“富勒烯”。富勒在 建筑系讲课时,积极鼓励建筑系的学生学一点化学,他认 为:“化学中讨论的物质结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结构,它 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完美的结构。”富勒这些话有着深邃的 哲理。富勒“异想天开”的大胆设想使他在建筑学上取得 成功,也在化学上解决了C。的结构问题。可见,敢于设 想、丰富想象是科学的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同时,也充分 展示了化学结构的自然美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活动中铸就学生美的心灵。如在小组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谦逊虚心、主动协作、认真细心 等要关注并纳人评价内容。
(6)把握化学史教育的精髓,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人文 素养。
结合化学发展史教育,揭示化学知识、理论及变化发 展规律中所深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 观念,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化 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人类生活发展中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科 学家不过只是一个科学工匠,成不了学术界的领袖。学术 领袖必须是一个人格上完整的人,一流的科学家都有深厚 的哲学素养。
纵观科学发展史、化学发展史,不难看出科学的认识 观和方法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氧气的发现史:拉瓦锡 深人研究普利斯特利的发现,并反复从量上进行精确测 定。他认为,可燃物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是由于这种“上等 纯空气”造成的,而与燃素无关。1777年他正式把这种 “上等纯空气”命名为“oxygene(氧)”。他不仅彻底推翻 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学说,而且还以科学实验证明 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质量守恒定律,为精 密、定量的化学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唯物 主义哲学的“物质不灭原理”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明,促进 了哲学的发展。拉瓦锡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不 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这种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思想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着极丰富 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其 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 方法。
①正确的物质观: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从哲学上看,原子论作为一种物质观,不仅是化学上研究物质组成的一 种主导理论,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即把复杂的宏观现象归结为微观的简单要素的认识方 法。阿伏伽德罗在原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假说,并逐 渐发展成为分子论。分子论的建立,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原 子和分子间的联系与差别,认识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基本 保持不变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拆开、破坏,发生 “质”的变化,而且使人们对物质层次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同时,分子论的建立过程也表明,科学假说 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②物质性质的本质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 是我们反复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的学科观点。俄国科学家 布特列洛夫在综合了当时化学界“原子价、碳四价说、碳 链说”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结构学说,“分子的性质 不仅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而且也取 决于其化学结构即原子的结合顺序”。他指出,有机物的 化学性质与结构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人们可以依 据分子的化学结构推测分子的化学性质,反之,也可以依 据其化学性质推测分子的化学结构。他对有机物部分结 构的研究,阐明了化学现象与本质、化学功能与结构、宏观 表象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
随着分子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价键理 论、量子化学理论等。人类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不断深 化。同时,科学理论的创立大大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 展。如量子化学的创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应用了一 系列的科学思维方法:化学移植法(借助物理学科量子力 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化学演绎 法(描述一般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演绎到化学中分子内微 观粒子)、化学分析与综合方法等。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宏观变化现象与微观结 构关系的本质认识观,并始终把握“宏观现象一微观变 化一符号表征”这一特殊的化学思维方法。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观: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无休止的 运动和变化中,这种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表现 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且转化时在量上和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④
毛东海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上海200435)摘要:介绍了开展课堂研究的四个阶段—“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及“整合研究”;畅谈了作者自己在课
堂研究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体会,为广大教师开展教案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整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2-2201(2011)05-0010-02中图分类号:6632.0文献标识码:B 1991年我参加化学教学工作,经历了上海市一期课
改和二期课改。19年来,我聚焦“实验”“模式”“案例”三 项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1994年开始实验研 究,1997年开始模式研究,2003开始案例研究,2007年开 始整合“三项”研究。我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 收获成果,积累自信,不断成长。
一、关注学科特点。对实验研究情有独钟
1994年,我得到时任闸北区化学教研员奚仲廉老师 的帮助,成功申报上海市青年课题“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 研究”。19%年,我代表本区化学学科青年教师参加“闸 北区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月”活动,“一氧化碳”一课获得圆 满成功。从此,我与实验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要素的研究,二是实验教学的研究。前者针对化学实验要素存在的问 题及改进开展研究。这些要素包括“操作过程”“可见度” “稳定性”等11项。后者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开展 研究。
为了开展“实验要素的研究”,我先后对一期、二期新 教材的化学实验进行过专题研究。特别在二期新教材全 面推广之后,面向全区开展问卷调查,并组织教师进行座 谈,了解实验实施情况,然后开展重点实验的可行性研究。一期研究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研究三等奖,二期调 研成果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学》2009年第 6期)。
为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我先后参加了区青年 教师研究小组、区化学实验研究小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上都是守恒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量 质互变定律等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事物对立统一观: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溶解一结晶、化合一分解、氧化一还原、离解一分子化、化学键的断裂一 形成等,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相关的化学概念、化学 变化,不仅能科学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获得把握变化规 律的认识方法。
⑤科学发展观:当今,化学发展特别引人关注。环境 污染、能源短缺、资源紧张„„似乎都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如何树立化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正确价值观十分 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等科学 发展观思想应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内容。
当前,要特别重视化学史中所展现的科学创新思想方 法教育。如“元素周期表”学习中,介绍两次荣获诺贝尔 奖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针和镭,并分离 得到了金属镭时,不仅介绍她科学发现的重要内容及她聪 明勤奋、生活俭朴、热爱科学等科学精神,还应从中了解她 科学创新的过程,借鉴她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注意将发掘化学史中的教育资源与展现现代化学成 ⑩
果中的教育素材结合起来,既追寻化学家“梦”(如凯库勒 的苯结构梦)中闪耀的科学思想光辉,也探索现代科技图(如人类基因组图)中凝聚的物质结构微观分析方法的 智慧。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满腔热忱、持之以恒 地进行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教育。教 学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科学知识及开展科学推理,还必 须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深含的人 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丰富自己内心生活,提升个人的文化 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叶孟理,李锐.人文科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8;3,9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进展的启迪〔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5〕陈盛.化学素养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本文编辑:甘泉》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