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0:5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

李娟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要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要求和特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整合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全面和纵深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根本性区别,教学设计的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育现代化与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称为“备课”(两者是有区别的),它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媒体基础上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学环境的极大改变,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及活动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1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角色意识

新课程倡导“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中心,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努力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这方面,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信息素养都得到提高。

要实现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角色意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认识和把握好人(教师—学生)和技术以及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课程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切忌将技术与课程简单的叠加,实行高强度“填鸭式”的“满堂电灌”,要使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明确技术带来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位置的变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技术环境中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简单意义上的知识给与者,而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2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引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素质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重要构成之一。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仅包含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如网页、课件制作、各种教学软件使用以及超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基本技能,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各种信息资源,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如何收集、整理、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使之有效地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讨论和交流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尝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各种模式和策略,拓展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的实施,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3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内容贮存和教学过程组织实现了数字化,同时也使教学信息反馈与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显现出强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往往十分注重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单一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为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参与、表现和学习结果等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通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建立起宽松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个人、小组自评互评,发挥教学评价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潜能,建立学习信心,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积极的教育功能,同时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如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由于收集和整理信息繁杂工作量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使这一工作的实现大为简洁,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更富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的特点和变化,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迅速、准确地获得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4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教育领域导致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Internet网的超文本功能,检索化学信息,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视、听设备实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和效果,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软件,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一方面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阔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令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具有坚实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思想水乳交融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真正实现由传统教学设计向现代教学设计的转变,更好地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新蓉.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教学与管理,2004(1)

第二篇:2013年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生辩论赛赛制

2013年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生辩论赛赛制

1、双方立论综述

由正方一辩发言表明立场,时间为3分钟,当一辩发言时间只剩下半分钟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辩手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接下来由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为3分钟,当一辩发言时间只剩下30秒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辩手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

2、攻辩

(1)攻辩由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方二辩对反方任意辩手分别提出问题(正方可指定反方某一选手回答),时间一共为30秒。反方被提问的两位辩手进行攻辩,时间为1分钟。正反方时间加起来为1分30秒。

(3)反方二辩对正方任意辩手分别提出问题(反方可指定正方某一选手回答),时间一共为30秒。正方被提问的两位辩手进行攻辩,时间为1分钟。正反方时间加起来为1分30秒。

(4)由正方三辩做攻辩小结,时间为2分钟。

(5)由反方三辩做攻辩小结,时间为2分钟。

(6)攻辩小结发言时间只剩下30秒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酌情扣分。

3、自由辩论

(1)自由辩论必须是正反方交替进行,两位计时员分别对两队计时。先由正方任何一位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一位辩手立即起立发言,直到每方队员的时间用完为止;

(2)在自由辩论的时间里,每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次数和个人发言时间不受限制;

(3)当一队发言时间只剩下30秒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酌情扣分;

(4)一队发言时间已尽,另一队还有时间,则该队的任意一名队员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5)总时间为10分钟,每队各5分钟。

4、总结陈词

由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当四辩发言时间只剩下半分钟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接下来由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当四辩发言时间只剩下30秒时,将由铃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已到时,将由铃声提示,该辩手应立即停止发言,否则视为超时。

5、评委退席评议,讨论本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

第三篇: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策划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届化学实验技能暨创新大赛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通过举办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得同学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同学们通过大赛合作,还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初赛时间:2009年4月11日地点:化院阶梯教室

复赛时间:2009年4月18日地点:化院学术报告厅

决赛时间:2009年5月 9日地点:化院实验室

三.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及赞助单位

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承办单位: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

赞助单位:

四.竞赛组委会组成主任: 刘幽燕院长

副主任:林翠梧副院长

龚福忠副院长

成员:覃全伦老师郭昌明老师谭泽明老师

李莹陈红华 李翔余灵君刘盛闵方倩李稳肖

唐晓东 魏水强 李中温玉路张谧雪 陈薇覃文奇

顾问:周立亚老师

王清老师

杨梅老师

林桂汕老师

五.参赛对象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体本科生

六.活动流程

(一)活动报名

报名时间:2009年3月12日—2009年3月22日

报名方式:为保证比赛的公正性采用以下报名方式

以个人为单位的方式报名,分为大一组,大二组及大三组三个类别,初赛后通过抽

签的方式确定每组人员,保证每组都有这三个类别的同学,每组4人。

(二)比赛流程

1、初赛阶段

初赛以实验理论笔试的形式,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笔试题目根据选手类别分为三个难度等级的三种试卷,请相关老师出题或查阅相关资料。初试结束后,根据成绩,从大一组选出前10名,大二组选出前20名,大三组选出前10

名,再以抽签的方式组队,每队4人,分别为1、2、1,有10队进入复赛。

2、复赛阶段

复赛以知识竞答的方式。每队基本分为100分

(1)“基本作答”环节规则

每支参赛队各派出一名代表从A、B、C、D、E、F、G、H„组题中抽取1组来作答,每组题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相当。各代表队需要选出代表,独立判断每道题的正误。总时

间为2分钟,答对1题得5分,答错不扣分。每组的前两题均指定大一组的队员回答。

(2)“眼明手快 ”环节规则

各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抢答(按抢答器,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违规

扣10分/次。犯规3次则取消该环节的作答资格)。回答每道题的总时间为20秒。由主

持人念完题目,说“开始”后,参赛队员方可开始抢答,提前抢答或在其它队伍回答时

抢答均作违规处理。

(3)“你死我活” 环节规则:

本环节题目类型共包含3个分值的选题,分别是10分题、20分题、30分题,在同

一分值的选题中又包含有难度不相当、形式不相同的3个小题。分值越高的题,难度越

大。各代表队按赛前所抽顺序选题,先选分值、题号再挑选本队外的任一代表队回答,每组各有两次选题的机会。被选队推选一人答题,可以讨论但在回答时不得补充,违者扣

除本轮分数。

(4)分数统计及名次公布:选取总分前6名进入决赛。

3、决赛阶段

以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形式,实验题目由相关老师提供,每组做相同的题目。

(1)实验设计阶段:选手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时间为2009年4月19

日到4月26日。4月27日统一上交实验设计。

(2)实验设计书审核阶段:由相关老师对实验设计进行初审,不符合要求的返回

修改,直至符合相关要求。

(3)实验阶段:每队两名同学进行实验,评委根据选手的实验表现,根据相应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4)成绩统计:总分=实验设计书﹡40﹪+实验技能操作*60%,并进行排名。作为最后的名次。

七.活动奖项设立

本次活动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复赛设最佳组织奖两名。

注:本次实验优胜者有机会参加培训后代表化学化工学院参加2009年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以上时间和地点以及比赛方式为占定,如有改动会以电话或其它方式通知。

笔试参考书目为:化用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材。

第四篇:折纸 教学设计--李娟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折纸》教学设计

城关镇中心学校

李娟

一、教学内容

教材66至67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分练习

2、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些练习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类型的计算?

生:同分母加减法。

师:你们还记得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PPT同时出示计算法则)

3、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喜欢玩折纸吗?(小明和小红也喜欢玩折纸)2.PPT出示例题

师: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谁会计算这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和以前的分数加减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师: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我们叫做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3、操作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学具(2张大小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A、同桌讨论

师: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方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B、全班反馈

师:谁来分享你的方法?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另外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然后我将第一张纸再对折,原来的纸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原来表示的二分之一,现在就表示四分之二了。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再任意指名回答2-3个学生)

C、PPT回顾推理过程

师:老师也进行了操作,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跟你们的一样吗?

4、计算方法研究

(1)加法计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操作,谁能尝试说说我们该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然后再加减。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跟格式)

师:为什么要通分?

生: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师:通分的时候,用谁做公分母呢?

生: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虽然我们通分时也可以用两个分母的其他公倍数做公分母,但是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会使计算最简便。

(2)减法计算

师:同样是这样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呢?

生: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呢?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快速完成在课本66页。

(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计算过程)

师:谁来分享你的计算过程?

生: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再减去四分之一就等于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过程)

5、阶段小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补充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计算结果,它们是什么样的分数?

生:最简分数。

师:如果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该怎么办?

生: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那同学们认为在做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运算符号、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PPT出示67页练一练第一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2、PPT出示填空(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填空)

先在草稿本上完成,再在全班反馈时同桌相互订正。

3、课本66页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再作为模板全班集体订正。

(四)方法总结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做的这么多的练习,完整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拓展

PPT 出示改错练习(不同类型的不准确计算)

师:老师发现有这样一些作业,同学们来帮助帮助老师,该怎么教他们改正呢?

(先独立完成在草稿纸上,再指名订正)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改得非常好,你们在计算中可别犯这样的错误。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该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

(PPT再次呈现计算方法,学生齐读)

(七)课堂作业

PPT出示课堂作业(课本67页第三题)

师:请同学们牢记这个方法,按照方法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第五篇:201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复习手册

2013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复习手册

一、考研基础信息

专业及代码:70300化学

研究方向:

A组:01无机化学02分析化学03有机化学04物理化学

B组: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初试科目:

A组: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34有机化学或666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B组: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670高分子化学④852大学化学或853仪器分析 初试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复试科目:

1、综合化学

2、化学实验技术操作

必备参考资料:

《2013南京大学仪器分析考研复习精编》

《2013南京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复习精编》

《2013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研复习精编》

二、学院介绍、各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经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而成,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名,博士生导师63名、教授67名。在籍本科生9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和极其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学院图书馆藏书量15余万册,在全国化学类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化学楼和实验楼为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析化学

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于1952年,该学科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院士和前任教研室主任陈洪渊院士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1年首批建立博士点,1987年首批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在该学科的基础上,分别于1998和2005年成立了“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两个研究型基地。学科现有人员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1名。教授1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实验人员2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十多年来,学科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及时调整布局,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临床医学交叉结合,开展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分析化学测试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纳米生物电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命与功能材料的表界面分析、分离与分子识别、环境和能源分析化学。

从200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陈洪渊院士的带领下,共承担了973子项目、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论文4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研究型仪器分析”课程获2005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仪器分析》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仪器分析》系列教材获2005年江苏省优秀教材。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

有机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机化学学科在国内一直是颇有影响的学科,培养了十多位院士校友及一批活跃在国际及国内前沿研究领域的青年有机化学家。该学科于1982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现设有本科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还设有“国家863高新技术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和“南京大学药物化学研究所”两个正式的研究型基地。有机教研室现有人员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2人,实验人员6人,形成了方向集中明确、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该学科科研设备齐全,拥有300M核磁共振仪、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有机化学研究所用的仪器。

从2001.1至今,该学科队伍在胡宏纹院士的带领下,共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跨世纪人材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8项;目前在研项目44项。在此期间,发表SCI论文2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65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23篇。获得教育部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还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其中胡宏纹院士编著的《有机化学》教材曾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该学科是培养造就高质量有机化学人才的摇篮。

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设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化学系中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倪则埙教授任第一届教研室主任。当时的主要科研方向为胶体化学和电化热力学,分别由倪则埙和李方训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究催化化学,在北京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处培训青年教师。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分子筛的研究。由丁莹如、陈懿、须沁华、秦关林教授当时负责的“穆斯堡尔谱”、“分子筛”两项科研成果被誉为六十年代南京大学科研史上的“五朵金花”之列。七十年代本专业的主要科研方向是多相催化,分为氧化物和分子筛催化两大方向。曾在国内首先合成 A,X,Y型号沸石并协助组织有关工业化投产,为我国的沸石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1981年设立硕士点,是全国首批设立的单位之一。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学科。1991年之后在江元生院士领导下建立了理论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方向,2001年成立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2003年成立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整齐,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以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陈懿教授为核心的本博士点,拥有院士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新世纪人才3名。本学科现有14名博士生导师,16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他们分别在理论化学、催化化学、介观材料化学、自组装分子膜化学、应

用沸石化学等重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本博士点还拥有一批近年来脱颍而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每个科研领域中除了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以外都配有年富力强的副手,他们是学术思想极为活跃的年青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大部分去过美国,日本, 加拿大,德国进修或深造过,组成一支承上启下的精干梯队。

本学科承担着国家973项目、科委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及面上,博士点基金,以及江苏省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等重要科研项目,近五年来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多项科研项目先后通过省部级鉴定。

本专业拥有FTRaman,多功能吸附仪GC/MSD,FTIR,UV-VIS,TG-DTA,微小吸附量热计,电子微量Cahn自动天平,各类激光器和计算机,从真空至高压的各种类型催化评价反应装置以及各种合成催化剂的先进设备。

本专业还为南京大学七个院系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实验。为化学化工学院的本科生开设四门专业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八门专业课程。编著的有关教材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四项奖励。“化学原理”课程获得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于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首任教研室主任为朱永教授,1984年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教研室主任为程镕时教授,1993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为薛奇教授,现任系主任为蒋锡群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长期以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发展,于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96-98年的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从全省85个理、工科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27人,教授7人,博导7人,副教授14人,另有实验技术人员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B类1人)、新世纪人才2名。学科已形成由院士、中青年博士生导师、青年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科队伍,成为基础研究、国防重大课题、应用技术中心的学术带头人。

针对高分子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本系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并行建设,在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江苏省表界面工程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及国家水煤浆活性剂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表界面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及医用材料。

本学科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省部级及企业项目多项。近五年发表文章三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2篇博士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称号;由本学科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金奖。

应用化学

● 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隶属于化学化工学院。1984年为加强应用研究,成立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1986年又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首次招生,2001年成立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现任专业主任为张志炳教授,副主任吴有庭教授。

二十年来,专业在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多个应用化学研究方向的南京大学80年代以来新兴的特色专业之一。

● 风采综述

专业非常重视科研方向的选择和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立足于应用研究,选择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前沿课题,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选留或招聘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才,使得专业具有一支年轻、短小精悍开拓型的科研梯队。

塔器分离技术研究是专业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的课题之一。张志炳教授领导开展的塔器分离领域,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规整填料塔的壁流概念,同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详细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填料塔内液体线分布和面分布的概念。先后发明了“无壁流规整填料”、“液体线分布器”、“液体面分布器”、“大通量95型塔板”、“混合箱塔板”和“流线菱形浮阀塔板”等十多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质传热元件。在环境领域,开发了“城市空气大规模处理装置”和“有限空间空气高效净化器”等专利技术。在精细分离方面,研制成功了“复合精细精馏”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成套装备,并已大规模用于石化原料和产品的分离、化工废料的回收、香料和医药化学品的精细分离,及复杂天然物质的分离过程等。已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十多亿元,使南京大学分离工程中心成为国际国内科研和企业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同时在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绿色化工过程技术与过程强化、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方面开展专业的研究工作。● 发展目标

研究化学化工中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应用开发,拓宽研究领域和发展交叉学科,重点发展塔器分离技术、新型能源化学、生物制品和药物加工、分子计算和化工过程模拟、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催化过程和催化材料等研究领域,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个子学科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特色专业,为将来发展成为重点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设计(李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复试基础化学笔试试卷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复试基础化学笔试试卷 一.单选题。(10分) 1.0k时,任何绝对完美晶体的熵值是(A) A零B大于零B小于零D不能确定 2.水结成冰时下列状态函数为零的是(D) A.△UB......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设计(李娟)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设计 ■ 李 娟 【使用教材】《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要设计好一个产品,除了要经历一个科学合理的【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计划课时】1课时 【......

    2014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哪里找真题和押题

    2014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哪里找真题和押题 现在考研节奏越来越紧张了,针对这个特别,特别给参加2014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考研的同学提供些这个阶段考研......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推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第一中学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进入了课堂。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化学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化学教学设计 歙县小川中心学校 王世海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特别是畅言......

    李淑娟 美术教学反思

    我心中的美术 李 淑 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

    我最好的老师公开课 教学设计 李娟

    21*.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

    【教学设计】_认识windows窗口_信息技术_小学_高娟

    《认识windows窗口》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解读 要求:1. 能识别常用桌面图标并能正确对其进行操作。 2. 知道对话框、窗口的特点及用途。 解读:根据要求1落实到本节课中即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