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0: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第一篇: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高中物理组 刘宝菊

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我的演讲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听一段冥想的音乐,用短短三分钟的时间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在冥想期间,人们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比如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到最小,达到一定程度的宁静的心理状态,或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下面就请跟随音频文件里的指导语开始冥想。(播放一段萨提亚冥想“由接纳而改变”)

(冥想结束,大家随着指导语慢慢地睁开眼睛)我的发言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申请课题的灵感来自哪里。

第二: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第三:课题研究过程有哪些惊喜和收获。首先讲第一个方面。

我作为主持人,于2009到2011年连续三年成功申请了三个省级规划课题。这三个课题的名称分别是《重点中学潜能生的学习状况和转化策略研究》、《数字化实验与高中物理新课改整合的研究》、《友善用脑理念下高中物理与数学相关性的研究》。

那么这三个课题的灵感分别来自哪里呢?

第一个潜能生的课题的灵感来源于教学体验。由于招收有分配生、择校生、特长生等,即便是在我校这样的省重点中学,一个班级中也常常会有十来个学生跟不上队伍。他们在班集体当中属于非主流的部分。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会影响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氛围,而那些性格内向又成绩差的孩子就往往会被忽视、被边缘化。总之,他们不是提升班级目标完成率的主力军,不是老师们备课、督促检查、辅导的重点。在教学中,我看着有些学生一天天地混日子、虚度光阴,感觉很痛心,希望能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就产生了申报“潜能生转化”课题的想法。

第二个关于数字化实验的研究灵感来源于公开课。近几年,物理组的几位年轻老师都在公开课上用过数字化实验设备。在帮助他们准备公开课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数字化实验设备很少在常规教学中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老 1 师们不熟悉、不习惯使用?还是,它操作繁琐、效果也不比传统实验好多少呢?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为了充分挖掘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功效,于是就申报了这个课题。

第三个物理与数学相关性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一张小广告。那是一张课外辅导班的广告。广告中提到物理和数学都有一些规律和模型,可以同时补习等等。确实,在我的印象中大多数物理需要补习的同学、数学也需要补习,那么,到底这两个学科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学习成绩上相关联的情况如何呢?是否可以通过研究数学、物理的相关性打开一个突破口,促使物理教学更加有效呢?于是就申请了这个课题。

至于第三个课题名称中提到的“友善用脑”,来源于我校的“共读一本书”活动。那本《外国教育家的教育特色》中有一篇文章是《让学生成为天生的学习者》。文章介绍了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的教育特色。文中谈到,“友善用脑”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理念。克里斯蒂·沃德讲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优秀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我认为友善用脑的理念非常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就把它作为一个创新点放在了课题当中。

通常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时间,大家可以提前准备。申报通知和表格可以从“河南教育科研网”上下载。

有同事问过我:“为什么你申请的课题立项的成功率高?”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秘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几个2011年立项的课题名称。

1.《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政治学科优化教学研究》(重大课题)2.《正确处理高中教材与教辅关系的研究》(重点课题)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的运用》(重点课题)4.《多元智力开发与培养实验课程研究》(重点课题)5.《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实验课题)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的课题立项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1.与教与学密切相关;

2.有创新点(理念新、方法新、角度新或结论新);

3.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大家感觉棘手或存在困惑、急需解决的问题;

4.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可实行度高,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因此,要成功申报课题既要有创新点、又要有清晰的研究思路,这不是短短几天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建议最好提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开始着手准备。

下面讲第二方面,我在课题研究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来自课题研究本身的困难;

2.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带来的困难; 3.来自外界的一些现实困难。

第一来自课题研究本身的困难。现阶段课题研究在评职称时的作用相当于论文,但是,研究过程远比写论文要复杂得多。在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完成调查报告;要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活动、记录实验情况、写教育案例或反思;还要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等。这些研究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既然课题研究的是教学中感到棘手和困惑的问题,那就意味着问题不容易解决。所以,在刚开始研究课题时,我的困难主要源自课题研究本身。记得做“潜能生”课题时,我第一次做课题主持人,设计了调查学习状况的问卷,带领老师们开设了高一潜能生的物理选修课,写出了一些转化案例,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项任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当时我困惑过、郁闷过,有时还想过放弃。幸好有屠新民老师的指导,蔡伟宏、丁泽兵老师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彭双仓、游明老师,在完成自己分配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进研究的进程,不断地鼓励我不要放弃,才有了潜能生课题的顺利结项并获奖。借今天这个机会向给我提供过帮助、与我一起奋斗过的老师们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

下面讲第二方面的困难,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带来的困难。作为一个在教学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可以说教学经验还比较丰富,但是,对教育理论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也很难将研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包括如何制作一份合格的调查问卷、如何写研究报告等,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为了克服困难,只能是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多看书学习,多向高人请教。这几年,为了进行课题研究,还真是多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踏踏实实做了一些事情,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水平。

第三方面的困难是来自外界的一些现实困难。

研究资料难找、没有研究经费、缺乏指导等都是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说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需要“友善用脑”方面的资料。在网上可以查出《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是2003年出版的。想买到9年前出版的专业书籍,真是太困难了。查遍了所有卖书的网站都没有。去年暑假,我去北京度假,还专门跑到北京图书大厦去找。管理教育书籍专柜的人员告诉我,这方面的书曾经卖过,但现在没有。

讲完了困难,再谈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惊喜。惊喜有来自实验对象的、有来自自身提高的。比如研究潜能生课题时,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一个潜能生班的选修课。按照最初的设想,报名的应该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当时我认为潜能生只是新时代保护差生自尊心的一个好听的名词而已。没想到,换了一个名词的结果是:各个分数段的学生都有认为自己是潜能生的,报名很踊跃,进而提升了研究的效果。一般人都认为“普通中学”潜能生多、是个问题,而研究“重点中学”潜能生是个预设的创新点。在研究过程中才意识到重点中学尖子生、保送生也很多,他们是帮助潜能生转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就曾经请当时高三的保送生给高一的潜能生介绍过学习经验。

总之,从我的体会来讲,做课题研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的收获概括来讲有三点: 1.学习了一些新知识和新方法。

2.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对教材把握得更加到位,对教学能力更加自信。3.一个课题结项并获奖,一篇论文已经发表。

例如:我通过研究清晰地了解到潜能生的具体状况和分类。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潜能生我们的转化措施应该是不同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等等。而在研究之前,相关的认识是零碎的、模糊的。

研究数字化实验我学会了怎样截图、怎样设定函数画出更好地反映实验规律的图象;了解到课本上都有哪些实验适合用数字化设备来做;尝试着分析比较用传统方法和数字化传感器做实验各有哪些优缺点,并将比较结果写成文章;还发表了一篇相 4 关论文。

我在演讲开始前让大家听的冥想音乐,也是课题研究的收获。要在友善用脑理念下研究物理数学相关性,迫使我要学习一些脑科学的知识。于是购买了《健脑操26式》、《萨提亚冥想》等书籍。现在,我偶尔入睡困难时我就将自己学到的一点简单的冥想知识运用起来:“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松,给自己一个欣赏的信号„„”如此反复几个回合,通常很快就睡着了。现在工作压力普遍都很大,能学会一种舒缓压力的方法,是进行课题研究收获的礼物,很荣幸与大家分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的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增长了团队意识和全局意识。

我们的潜能生课题结项后获得了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们的数字化实验课题将在今年4月份结题。物理数学相关性研究正在进行,计划10月份结题。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2年3月

后记:修改这篇演讲稿的时间是2015年9月。文章中提到的三个课题已全部顺利结项。又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数字化实验研究报告获省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二篇: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大同市实验中学 冀朝红

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

2002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 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冀朝红:中学音乐教师 大同市实验中学 037006)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吴斌、金亚文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第2期

4、《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2期

第三篇: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农村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蒙芬

【摘要】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本文就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在教学中是如何实践的。【关键词】 农村 远程教育 认识 实践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的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回过头来细想,这么多年的教学有些什么经验呢,此时,大脑里一片空白,说明我平时没有对教学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转变,通过这几年远程教育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对远程教育的认识

1、远程教育为我们农村师生了解世界教育提供了平台。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就不需花钱,费力气跑到远处,甚至是经济不允许的更远的地方,只需坐在家里,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观看人家的先进的教育资源。世界之大,教育方法也会有很多很多,教育模式、特点等也会各有千秋。透过远程教育平台,各地精彩尽收眼底,尤其是,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名家名师。

2、远程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资源匮乏的瓶颈。现代远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网络为主的教学、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下载存储、即时收看广播电视获得大量资源,通过把相关资料刻成光盘随时播放,选择优质资源修改加工成适合教学教学需要的课件后运用于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

堂,用于教学”这一教学要求,彻底解决了像我校这样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富与贫的界限,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学校、教师、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差异地享受共同教育,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

3、远程教育是完善自我教育方法的最好途径。

通过观看,不仅了解了各地的先进教育资源,弃其糟粕,取齐精华,得以学习,还能触类旁通,酿自家符合自己的完美之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能让我们较快的了解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4、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以前上课即一本书、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下来,一身尘灰,声嘶力竭,身心俱损。现在上课则是DVD、电视、电脑。对教师上课的要求真正是实现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也要将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使用学习、探索式学习,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使教学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远程教育的实践

远程教育重点在于应用,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是这样实践的。

1、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

教育学、心理学指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性的,且受学生兴趣点的转移而有所变化,如何在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远程教育资源中各种学科资源可以说内容多,涵盖面广。要合理的运用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一是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与我的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堂知识的多媒体化。二是不受远程教育资源的束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改进或改造教育资源,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三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己创作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课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上课,首先要想好上好这堂课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有利于发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课题,这个课题应是在黑板上难以讲清楚或难以让学生理解,而多媒体却恰恰特别方便于讲解,在平台上演示出来,这是一节课整体设计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要针对整个课堂的实际教学来设计,并能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上课,达到人机对话互补的意境。

3、有了对教学上的充分认识之后,接着便付诸于实践,寻找例子,通过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课件资源,通过简单的修改后得到自己适合课件并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第四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民生问题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经过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民生问题的探讨,为改善和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参考。

新形势下民生问题的探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民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民生问题的探讨显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民生问题;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生问题的落实已经构成了文明进步的一种基本指标和重要的衡量尺度。民生问题尤为重要,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是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挑战性课题。

1民生问题的概念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生计、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衣、食、住、行等这些物质需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民生涉及的范围已超出原有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得以进一步张扬。在当代,民生范畴已经由物质生活扩展到人们基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重大领域,已经由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逐渐上升为政治形态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非物质需求层面的整体样态。

1.1 经济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直观地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层面。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现象日益明显,呈现出差距愈益拉大的趋势。在现象层面上来看,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经济收入。民生问题是各种稀缺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结果。民生问题更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民众生存与发展、济贫与致富、平等与效率等矛盾的尖锐凸显。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不仅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而且要在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存生活。但是,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这意味着它并不能自然地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1.2 政治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制度存续与否与人民民主政权兴亡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关怀“民生”,有必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实现。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更直接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明晰、服务是否规范运作、公共服务质量是否合格有关,不仅反映出政府执政的价值追求,还反映了政府的政治意志。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操作问题,更是治国理念的体现和治国水平的检验,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

1.3 文化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而且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只有人的发展才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尺度,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直接体现在民生的不断改善。民生问题直接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民生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民生的需要。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健康幸福的民生。当前需要做的是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民生问题的分析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医疗住房、就业、教育、文化、收入、社会保障等领域下工夫。

一、医疗体制

人非圣贤,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十分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相比仍远远滞后,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尤其明显。另外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始终没有走向正规。其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事实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安居工程

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就业对于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个人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诸多方面问题。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就业关键。农民工工资克扣问题、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四、教育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日渐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核心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在许多农村学校,一些基本的师资、校舍和教学器材都不能得以保障;二是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己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地方政府财政倾向于投资重点学校,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四是不同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之间,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公平现象。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己经刻不容缓。其次,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

五、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六、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一人先富并未带动多人富裕。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八、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3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国家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因此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改善民生,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容忽视。

改善民生,要建设人文精神家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改善民生,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辩善恶提供标准,是改善民生的精神食粮,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作用不可替代。

改善民生,要建设文体康乐家园。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文娱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现状是,城市文体活动设施相对齐全,广大农村文体活动相当缺乏。因此,改善民生,要从和谐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民生,要建设安宁幸福家园。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人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群防群治体制,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

改善民生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量力而行。

改善民生要使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难以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增加投入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要充分发挥投入的有效作用,既要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意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设施分布不合理状况。正确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民生问题新的发展

近年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民生问题有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扰着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那么,以后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起色,社会财富的能否在新的时期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

第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现在出现最热的一些词就是房贷、房奴等。房款为何一直居高不下,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还有决心和信心让高房价降下来吗?而更让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第三,通货膨胀会来吗?物价上涨,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 崔青青.改善民生:以人为本为首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4] 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19).[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82.[6] 崔惠民,张厚明.公共财政走向民生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7] 孙洪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民生解读[J].行政论坛,2011,(3).[8] 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 曹文宏.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J].探索,2007,(6).[10] 郑功成.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1] 周明海.民生政治视域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与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12] 王太高.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 [13] 崔执树,施光跃.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政府管理的创新——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0(3).[14] 覃瑶.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政策的合理价值选择[J].理论前沿,2009,(24).[15] 王越芬,张传辉.从体制机制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J].学习与探索,2011,(4).[16] 宋晓梧.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7] 方小教.民生制度工程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着力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18] 沙占华.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民生问题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出版社

[1] 赵晖.公共行政转型:破解民生难题的路径解析[J].江海学刊,2010,(3).[2] 郭华茹.服务型政府的民生理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5).[3] 江玉芹,恒龙.论服务型政府的民生责任[J].理论学刊,2008,(12).[5] 肖小明.论民生视角下责任政府的构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7] 饶义军.论民生与政府执政理念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4).[9] 罗建文,李静.民生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1,(6).[10] 朱秦.我国公共政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取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13] 杨黎源.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民生发展原则的演化[J].理论学刊,[14] 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的逐层递进研究[J].学术界,2009,(4).[15] 罗建文.民生幸福与制度选择的哲学探索[J].哲学动态,2010,(1).[18] 闫莉,蒋锦洪.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制度审视[J].理论建设,2010,(1).[21] 吴双.民生体现之向社会提供更多免费的公共物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2] 张映芹.民生本位时代的财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价值目标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9,(1).[23]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生之路: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5] 刘太刚.公共物品理论的反思——兼论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民生政策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1(9).[26] 刘金程,刘熙瑞.公共治理与发展: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改进[J].新视野,2010,(3).[27] 陈治.论我国构建民生财政的法制保障[J].当代法学,2011,(4).[31] 张思宁.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8,(5).[32] 陈进华.民生伦理:关于民生问题的伦理学诠释[J].哲学研究,2010,(3).[33] 王慧,宋进.论构建以民生为生长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东岳论丛,2011,(7).[34] 黎建飞,李敏华.民生与社会保障的法哲学分析[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35] 盛清才.法治视野下的民生建设研究[J].前沿,2011,(3).

第五篇: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班里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

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

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下载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认识

    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认识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成为我国中小学校教科研的......

    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0041班马骏骁摘要: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具有这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腐败问题自古有之,其本质的根源是“失去......

    我对积极教育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积极教育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西乡县城北小学 熊祥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积极教育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到我们身边,引导我们和学生之间建立和......

    《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根据#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贯彻肥东县教育局2017年11月13日课......

    开展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内容摘要:在高级中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新事物,我们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如何选择设计课题研究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如何评价课题研......

    《小学习作课题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蕲春县张榜镇中心小学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

    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

    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论文会计论文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界不少有识之士锲而不舍地探求......

    我对实践高效课堂的认识

    我对实践高效课堂的认识 樊城区朱坡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教师,天职就是传授孩子们知识。新颖高效的教育方式,是比传统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吸纳新知识的关键。没有天生让人厌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