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积极教育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积极教育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西乡县城北小学 熊祥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积极教育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到我们身边,引导我们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说实话,我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太少。今天,我谨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从理论上而言,“积极教育方法是指基于儿童的发展规律,非暴力、解决问题为导向、并把儿童当做学习者给以尊重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践行在实际工作中,我想,应该是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认识、了解、分析学生,明锐地洞察到教育问题之所在,并采用积极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获得成功。
一、教师积极的心理调适与应对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我们不仅要和其他教师一样承担主线课的教学任务、公开课教学活动、校本研修和力求每一名学生都成长进步的教学成绩的压力,还要立足学校发展,做好自己分管部门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头绪是双重的,工作压力是加倍的,很多的纠结忙碌也是别人不了解的。当我们结束甚至还悬挂着学校管理中的会议、材料、活动、检查工作,匆匆走进教室时,心绪可能还未平静下来,课堂教学的思路也许还未见清晰。如果带着这样的情绪走进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面临这样的考验,我们头脑中就时常自我“斗争”,卷起一场场“头脑风暴”。
案例一:
虽然已经进入高年级,经过课堂中的指导,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很不规范,一次兴起,我写下了这首小诗: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续)
标点符号有了新的烦恼,字典公公家里又开始了吵吵闹闹。
看,小逗号垂头丧气,听,感叹号理论声高。句号张大嘴巴要求辩论,问号早已把机会抢跑。
小逗号为什么不再头头是道? 唉,小学生不会用句号,一“逗”到底我真烦恼—— 日夜加班我怎么才能休息好?
感情强烈的永远是感叹号: 抒发感情我从不把情绪闹,但也不要使用频率过高—— 处处强调等于谁也不重要!
顶受不了的当然是小问号:
一个问题里,画上我两三次是怎
么回事?
即使有再多的疑问和好奇,怎么能把我重复“敲”?
省略号捻着胡须发言了: 我的作用是省略,可也要用准确才好—— 不是我一上场谁都知道……
句号最终上场了:
我比你们谁都要悲惨—— 本来我是一个小圆圈,可总是有人把我变成点。
字典公公总是最后来总结: 标点符号个个都重要,使用方法小朋友们要记好—— 准确运用文章才美妙!
一次作文讲评中,我把小诗在作文存在问题的环节诵读给他们听,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在这样的幽默和趣味中,勿需老师再度讲解,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积极改进。
案例二:
给学生的毕业赠言
那时候,你们是个顶活跃的班,上课时交头接耳,非要让老师做“五分钟演讲”,下课时,在楼道飞奔游戏,留下了多少故事。现在,你们学会了遵规守纪,做好懂事的真实 的自己。
那时候,你们会面对不到1页的作文犯难,课堂上绞尽脑汁,回家让家长辅导修改;现在,一个题目就是一个话题,你们在作文中记录、分享、感恩、偶尔还评论时政。
那时候,你们大多数人还不会打扫卫生,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总是忙中添乱,直到老师指导扫地的方法。现在,班干部和管理员各司其职,我们的教室里,时常井然有序。脑海中,时常铭刻并怀念一个个身影——利用自己学有余力的时间扫地、拖地、浇花,为老师整理办公室。
那时候,你备受宠爱,心高气傲,在同学们中得票率不高;现在,你谦逊开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文总是那么有个性,而且,工作能力极强,每当交代给你的事,你总能可靠地办完,成为老师们羡慕的助手。
那时候,你总会干扰同学们的学习,逗笑同学,抛扔纸条;我很骄傲,你走过了心灵的湿地,你不但懂得了关心老师,包容同学,也让同学们在充满正能量的各种途径里接纳你,而且在作文中战胜了自己,一篇篇作文被老师登记在册,数篇作文发表。
恭喜你,那个一进我们班就眯眼睡大觉的历史早已过去,用心时,你公工整的书写,文辞精美的作文让我们叹为观止;
恭喜你,那个曾经会因为小文具的吸引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的你早已飞逝,你也会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友好的待人之道在班级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恭喜你,那个因为懒惰拖欠作业的你会因为别人作文的发表要努力写作和投稿,你的上进心成为你上进的动力;
恭喜你,曾经的默默无闻已经化身为篇篇散文的的作者,给同学树立了标杆,给老师、家长了信心和骄傲。
……
就这样,从懵懂无知的儿童到初谙世事的少年,从天真无邪的笑容到纵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从不会写作文的抓耳挠腮到今天的自我超越,4年,1460个日子,你们经历了一个个破茧成蝶的蜕变,踩着每天的朝阳,走过人生里的天真烂漫。
任凭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这一切的一切,终将留在六3班每个人的记忆里。4年,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即便只有20分之一,但分明是如此珍贵。感谢缘分,让我们相聚;感谢你我,让我们在关爱、包容、努力、进取中获得了这许多的财富——抛弃学习和成绩,我们分享了那么多关于团结、珍惜、感恩、友情、师生情以及奋进的道理。
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的是四年以来持久的爱和期待——对你们每一个的能力,老师都了如指掌;同时,也有太多的不舍和希冀。首先,老师期待并祝福你们在毕业考试中能取得一份优异的成绩。很多时候,被别人评价为“优秀”容易,被自己认可为“满意”却很难。因为,你们都对自己有着正确的定位和目标的预定。老师想告诉你们,人生中离不开考试,如果不重视考试,分数的测评、理想的工作、优质的资源都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在毕业考试前平和心态,梳理得失,充分备战;考试中,认真审题,工整写字,创意写作,超越自我。当你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浩气长舒的时候,你会发现,超越,也就这么简单。
其次,老师祝福你们,带着小学阶段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走进中学,做一个佼佼者。面对中学的门槛,无需恐慌,无需忧虑——优秀的老师、优美的环境、优质的资源在召唤每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只要你听从老师的指导,保持你们热爱阅读、勤于钻研、高效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你们将成为新环境的获胜者!
最后,老师要祝福你们,人生中成功通过了第一个6年的磨砺,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任何一个坎坷、考验,都将砥砺你们走向成功,直至你们理想的最高点。带着理想前行,你们将收获成功!
临近毕业,学生已经心浮气躁,再也没有心情静下心来听老师唠叨,也没有耐心听同学考试前的温馨提示,我给他们的赠言,承接了学生写赠言的活动,也给他们的后期复习、考试以及毕业后的祝福画上了一个句号。
二、生活化、情景化的学习策略
作文,无疑是语文老师最重视的话题,当然,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写作能力低的学生怕,怕无话可说,怕言语贫乏;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怕,怕自己的作文不能出彩,怕自己的头脑又将迎来一次文字拼杀的辛苦。针对这样的瓶颈,老师们除了注重习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搜集资料、归集素材、提前构思以外,还可以将功夫做在练笔中,设臵生活化、情景化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一步步打破“怕作文”的心理。
我校陈娟老师运用练笔前开展游戏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为学生宣告:今天作文课不写作文了,我们做一个游戏活动“贴鼻子”!学生紧张心理全无,老师讲清游戏规则和活动要求,学生踊跃参与。活动开始了,蒙着眼睛的同学先 是摸不着黑板,再是在讲台上摔了一跤,接着又把鼻子贴错了地方,教室里乐开了花。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游戏的表现和心得,最后写成作文。因为有了先前的经历见闻,写作就不难了。
上一周,也为了再次让学生体味作文课的轻松,写作的愉悦,我设臵了一个游戏:一张报纸上能容纳几个人?半张报纸上能容纳几个人?四分之一张报纸上能容纳几个人?……
记不得这个游戏的主题了,我只是引导他们做游戏,观察,然后写下来。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容小觑:团结起来力量大;遇到问题动脑筋解决,会事半功倍——一张报纸上容纳了5个人,半张报纸上容纳了4个人,四分之一张报纸上容纳了3个人!他们还给游戏起名字:“谁在船上待得久”,“团结的考验”,“报纸的故事”……作文题目也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小故事,大道理》《一场欢笑,一个道理》……最精彩的一篇作文获得了三面小红旗的殊荣:不但把游戏描写得生动有趣,还把自己的心理恰如气氛地融入其中,让游戏扣人心弦。
此外,有的老师专门设计了作文课上 “击鼓传花”、一只手吃香蕉的活动,学生写起来水到渠成,内容生动,题目新颖。
三、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聚焦要旨
长文短教
关注语用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
长期以来,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是“走马观花”,认为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阅读实践,不做精心预设和准备,结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随意化,课堂上蜻蜓点水,表面上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收效甚微;二是“精略不分”,认为略读课文言辞优美,内涵丰富,不做精雕细刻乃是浪费课程资源,立足“字、词、句、段、篇”,关注“听、说、读、写、思”,一课时通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准确地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呢?
一、聚焦要旨 课堂探究详略分明
要旨,即主要的旨趣、意思。略读课文中的教学要旨,即略读课文中的核心探究点。单元导读、略读课文前的教学提示、课文题目、一些有特色的文本线索,都能帮助我们准确定位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旨。针对教学要旨有的放矢进行课堂指导,而对感知环节进行粗略处理,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对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进行批注;粗略进行字词处理,课后绳子达到会认、会读、理解的程度即可。
二、策略导引
实现长文短教
(一)兴趣先行,激活课堂思维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金钱的魔力》一课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本课的教学指向为“概括托德和老板的特点,并体味相关片段”。虞大明老师紧扣这一教学要旨,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感悟二人见钱眼开、刻薄、虚情假意、以貌取人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抓住文中描写精彩的“笑”这一语言运用点,通过《红楼梦》中人物动作写笑,课堂兴味盎然。
(二)小组合作,引领高效参与
小组合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认知兴趣,学生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对自己的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同时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完美了人格的塑造。
(三)课堂翻转,提高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主要在课前进行,课堂上更多的是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学:破题解疑,了解作者;字词指导,疏通障碍;梳理层次,了解顺序;阅读指导,把握重点;启发想象,激发期待。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汇报,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感受火烧云上来以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发散了学生语言思维。
这节课,将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无缝链接,充分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了课文的“范本”作用,让教学变得有效、有用。
(四)微课应用,延展文本内涵
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对于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精要处,利用自制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教学重点的达成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设计了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掠影的微课,既帮助学生感悟了 课文“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又对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二号坑、三号坑构建了课外认知。其次,又着眼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在“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部分用微课着墨,让学生讲文本感悟和形象了解形成统一。
(五)拓展延伸,衔接课堂内外
略读课文的编排主要是为了推广应用,阅读课文的教学,就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例如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教师就充分抓住优势,补充课外知识。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让学生搜集有关西藏和文成公主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课文,理解文成公主做准备。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情。笔者在此环节,下发了相关的“相关链接”材料——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了学生对同一个故事的感知深度。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略读课文的最终价值。
三、关注语用
力求一课一得
江苏特级教师张学伟主张,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使学生一课一得。
(一)学习表达方式
《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小男孩说“哇!我希望……”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辆新车,没想到他“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自己坐过新车,没想到他背出了残疾弟弟,让弟弟看一看这辆新车;保罗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和兄弟俩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此段描写,让读者的心弦一次次被扣紧,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教学中,可抓住这几次“出乎意料”让学生感悟“一波三折”这种写作技巧。
(二)同类语言训练
《火烧云》一文中,在火烧云变幻莫测的颜色部分,可引导学生感悟ABB式、对半式词语:红彤彤()()、半紫半黄()、();《顶碗少年》一课中,引导学生用原文中的词语说话:这真是一场()的表演后,可让学生用下列词语说话: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一波三折……这样,给学生的词汇感悟打开了一扇窗口,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丰厚了语言积累。
(三)巧用秘妙之处
秘妙,即那些有所隐藏,不让人知道。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如《白公鹅》一文中: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 可要大吃一惊了。段落中连续出现两次转移话题作用的省略号,是教学探究点之一。怎样把这样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显而易见地明白?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破折号前后的话是对谁而言?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话题转移”这一破折号的作用了然于心。
(四)应用特殊形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文,由两封书信组成,教师巧用资源,引导学生发现书信的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五大要素及其格式,并拓展诵读书信格式儿歌:称呼定格打冒号,先向对方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事情写完要祝福,健康快乐不要少。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书写右下角。这样的教学,与单元习作教学接轨,也使书信格式的讲解变成了学生的自主发现。
(五)进行写话迁移
《顶碗少年》教学中,可这样引导学生写话:时隔多年,这场表演依然他让赵丽宏难以忘却,文章结尾是息样写的?在学生齐读后。继续追问,这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场坚持不懈的的表演,一定让他心里感悟到了许多许多,可是作者仅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就让我们化身为作者,把感悟记录下来。学生或记录“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路上需要他人点拨”,“坚持就会胜利”等内心感悟,练笔收到了实效。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关于略读课文教学实践和方法梳理的心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略读课文的教学探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将继续探索,力求打造更为高效的略读课堂。
陕西省教育学会2014年度一般课题•提高小学语文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效果的研究(立项号SJHYBKT2014113—03)
针对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课时任务难以完成等问题,我们课题研究实打实地开展调查、实践研究,目前,课前设臵预习单导学;教师制作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前臵性学习,实现课堂翻转;以及梳理要点,聚焦教学要旨进行课文研读和语言文字训练等方法,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总之,在积极教育方法的解读与实践中,我认为,针对与学生相处中、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效进行理性分析,并采用科学的方式作出回应,就一定会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篇: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大同市实验中学 冀朝红
内容摘要: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从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评价机制
2002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它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 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冀朝红:中学音乐教师 大同市实验中学 037006)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吴斌、金亚文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第2期
4、《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2期
第三篇: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农村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蒙芬
【摘要】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本文就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在教学中是如何实践的。【关键词】 农村 远程教育 认识 实践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的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回过头来细想,这么多年的教学有些什么经验呢,此时,大脑里一片空白,说明我平时没有对教学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转变,通过这几年远程教育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对远程教育的认识
1、远程教育为我们农村师生了解世界教育提供了平台。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就不需花钱,费力气跑到远处,甚至是经济不允许的更远的地方,只需坐在家里,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观看人家的先进的教育资源。世界之大,教育方法也会有很多很多,教育模式、特点等也会各有千秋。透过远程教育平台,各地精彩尽收眼底,尤其是,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名家名师。
2、远程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资源匮乏的瓶颈。现代远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网络为主的教学、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下载存储、即时收看广播电视获得大量资源,通过把相关资料刻成光盘随时播放,选择优质资源修改加工成适合教学教学需要的课件后运用于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
堂,用于教学”这一教学要求,彻底解决了像我校这样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富与贫的界限,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学校、教师、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差异地享受共同教育,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
3、远程教育是完善自我教育方法的最好途径。
通过观看,不仅了解了各地的先进教育资源,弃其糟粕,取齐精华,得以学习,还能触类旁通,酿自家符合自己的完美之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能让我们较快的了解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4、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以前上课即一本书、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下来,一身尘灰,声嘶力竭,身心俱损。现在上课则是DVD、电视、电脑。对教师上课的要求真正是实现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也要将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使用学习、探索式学习,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使教学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远程教育的实践
远程教育重点在于应用,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是这样实践的。
1、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
教育学、心理学指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性的,且受学生兴趣点的转移而有所变化,如何在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远程教育资源中各种学科资源可以说内容多,涵盖面广。要合理的运用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一是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与我的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堂知识的多媒体化。二是不受远程教育资源的束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改进或改造教育资源,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三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己创作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课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上课,首先要想好上好这堂课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有利于发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课题,这个课题应是在黑板上难以讲清楚或难以让学生理解,而多媒体却恰恰特别方便于讲解,在平台上演示出来,这是一节课整体设计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要针对整个课堂的实际教学来设计,并能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上课,达到人机对话互补的意境。
3、有了对教学上的充分认识之后,接着便付诸于实践,寻找例子,通过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课件资源,通过简单的修改后得到自己适合课件并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第四篇: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论文概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探索,关于对教育的认识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通过自己的这几年的任教,我将从教育的来源、影响因素、分类来认识教育,并谈谈我对教育如何发展的想法。
【关键词】:教育
教育来源
因素
分类
发展
习惯培养 【引言】: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从古到今,我们不停的对教育进行探索,可是对教育理解,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解释。我想我们并不能明确的去规定什么是教育,我们只能说自己对教育有着什么样的认识。通过当老师这几年的学习,我也想谈谈我对教育的认识。
【正文】: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习惯、得体的处事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任务。
叶圣陶说:“什么事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单单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下面就谈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中的阅读习惯吧。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阅读习惯。得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
(二)、教育的起源。恩格斯有句至理名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的来源,也从本质上回答了教育是怎样的产生的这个问题。在原始阶段,人类通过劳动积累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传承这些生存之道。而这种传承的方式,我们可以看成是教育。只不过那时的教育只是简单的口头相授,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中,这使得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使得经济基础转向私有制,社会阶层阶级化,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不公平的社会关系必然导致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分为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离培养。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开始与生产相分离。在奴隶时期,“学在官府”就是教育的典型代表,奴隶主注重对后代继承者的培养,垄断了整个教育。而奴隶却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只能通过生产过程进行经验的传授。随着社会生产的再次发展,私有制的崩溃,文化下移,私学得到发展。教育的作用开始受到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鼎盛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会或多或少受某些因素影响的,对于教育来说也不例外。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的制约与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顺序上来看,文化是首先产生的。我国的人类文化发源地有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文化的发扬与兴盛都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同时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影响着教育文化的发展。大约在夏、商、西周时期,文字就以开始产生发展:商朝的甲骨文在文字构造方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面有了很多进步;大约从公元前十三、四世纪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青铜上刻字,就叫“铭文”“金文”或“钟鼎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字信息量加大了,这时就不能再用甲骨来记载文字了,于是便把文字都记录在了竹板上,产生了竹简文字;到了秦朝时,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便下令同意使用隶书;而后许多书法家将文字写法多样化,如后面出现了草书、行书、行书等。文字的艰难发展历程都始终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文字产生时,许多著作也相应出世,这些著作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影响吧。相传夏朝有了历书——《夏时》,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从事农业,提高生产率,避免天气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其中民歌部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在黑暗统治下的困苦,揭露了剥削压迫的残酷,反映了人民的愤慨与不平;反映了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追求“乐土”的理想;反应了人民健康的爱情生活和对美满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婚姻悲剧的控诉。这些光辉的思想和它的艺术成就,三千年来教育了广大人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鼓舞力量。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废弛,典籍扩散,文化中心随之迁移,这些因素促成了私学的产生,教育的内容也深受影响。由于那时诸侯较多,每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学风,如《管子》说,“卫国之教,微傅以利„„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楚国之教,巧文以利”。在当时最著名的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成就私学,主张因材施教。同时许多学派相继建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的文化一片繁荣景象,教育事业逐渐独立起来。教育同样受到了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了,就会在教育领域有更多地投入,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隋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统治者便把统治重心放在了教育方面,为了能够集中统治大权,团结广大的戍族地主,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便采取了科举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是专门用考试的方法来选取人才,许多平民百姓也有了能进入上级阶层的机会。这一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随后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确实影响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样教育对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在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教育对于实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教育是把人力转化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权。统治者利用政权力量来加以控制,如政策、法令、办学方针和宗旨、监督等。各级政权机构利用其权利任务教育机构来领导人和教师。教育的教化作用决定了成为统治者政权统治的工具。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颁挟书令”、“禁游宦”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除了 使用法治政策,他还注意向人民进行教化工作,在每乡设置“三老”,担负这种教化责任,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能够统一治国思想,他还下令焚书坑儒,统一使用小篆来编写新书,教化万民。除了秦始皇,历史上还有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只是实行的程度,是否符合历史规律不一样罢了。而后汉朝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清朝时的“文字狱”、理学等都是这个道理吧。
(四)教育的教育分类。
从教育的场所来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三种教育。从孩子出生下来,他就开始受到教育的影响了,起初以家庭教育为主。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可以教会孩子生存的基本常识,穿衣、吃饭、走路、交流等,还会引导孩子做正确的决策,形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在学校得到一些独立自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任何人都会走进社会,所以孩子同时也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家教最为常见,还有一些社会案例也教育这孩子,以免孩子犯罪,可以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从接触方式来看,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在古代主要是面授、函授,而现在方式越来越多了。从教育对象来说,可分为集体教育、个别教育。
(五)如何来发展教育?
这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思考的问题。从古代来看,统治者总将教育作为统治手段,总认为能有利于统治就把教育做到了最好,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思想,创新更不可能。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往日的教训,让教育有自由,有思想。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应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没有什么高人一等,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结论】:
其实我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只是很热爱教育,我能够感受到教育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离开了教育,我们的社会将不会得到进步,我们将无法传承精华,我们也无法交流,整个社会还会前进吗?
我希望我以及像我一样有着对教育怀着感动与热情的我们能在认识教育这条道路上认真刻苦的潜心探究,尽自己的力量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真正的教育,因为我们是新一代的我们,我们有着属于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教育史》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张仁贤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
ISBN978-7-5012-4601-4
第五篇:我对教育的认识
我对教育的认识
老师就是从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写好每一次板书中,时时处处给学生启蒙。老师就是从一次谈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中,点点滴滴教学生做人。
每一位为人师,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程,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不论现在或是将来,我们都有为人父母的一天,如果换做你的孩子由于某些原因受到他(她)老师不公平的对待或是被老师放弃了,你又做何感想呢?
宽容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我们常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怀。可我们有时候,又为什么容不下一小点沙粒和微尘!一个人的胸襟能容多少物,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学养+见识+气质+品质=容量。宽容,能使人与人的关系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狭隘足以让人的心灵流血、两败俱伤。心不容物会失去英才,海纳百川沃野娇秀,大肚能容天高地阔。
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工作就是这样琐屑而平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不会有可歌可泣的闪光事迹,也不会有悲壮辉煌的精彩瞬间。师德,就融入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平平淡淡才是真,点点滴滴皆育人。“学无常师,惟德所在”,师德不就平淡如水吗? 如果有人想诠释师德的内涵,我会说:师德如水,而真水无香。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丰富精彩的生活本身!教师的一生也许终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像山间的小溪,以乐观的心态一路欢歌,奔向海洋;当如馨香的百合,轻展带雨的花瓣儿,聚合摇曳的身影;当如灿烂的星辰,甘于在静寂里守望天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心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实现人生自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经验教育人,他会着力教育,发现并按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教师不应拘泥于前人,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管理班级,都应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认识的洞察之中,在教育规律限定的范围内科学地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情怀,原谅是一种溶剂,一种相互理解的润滑油。原谅像一把伞,它会帮助你在雨季里行路。
教师——这个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勇往直前吧朋友!!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不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
勤业,就是勤奋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这是尽职尽责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展现,也是人的生命价值在平凡的点滴的具体事务中实现的惟一途径。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去认真对待;学生上学、放学,课间活动,午间休息,都需要去密切关注;思想、心理、学习、身体、个性发展,都需要去全面关心。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一直以来就是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培养下成为现在的自己,工作以后一直在努力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针对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却在不同的教育者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年前我接触并很快地接受了生命教育的思想,现在我在想,对比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两者的观念,我认为各有优点,也存在着不足。素质教育更强调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应该说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在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努力推行这种教育方式。国外在这方面做得要比我们好,当然我们的国家也有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是正确的,但不足之处就是在教育的角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单纯的素质教育会将受教育者变成社会发展的工具)。而生命教育的产生是基于人本思想的,它的提出也源于一些对生命和教育有着相对深刻理解的民间教育家。这种思想的提出是教育回归到了人的生命的完善,回归到了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方面来了(单纯的生命教育也会忽略人的社会性)。
我个人认为生命教育是对现行教育放着的一个挑战和完善。教育本来就应该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发展状态,也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因为人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是要发展的。所以我认为现行的教育方针应当包含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也不要忽视现行教育方针下实施的素质教育。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命教育我理解,是应当使受教育者更多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而不是感受体味人的痛苦。道家思想之所以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原因就在于它首先主张人的生命发展,其次是改造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看到道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还有佛学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教会人们摆脱俗世的烦恼,也就是让人感受生命的幸福与快乐。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佛学、道学都有积极意义,而不是像世俗中通常的理解。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素质教育更要求我们要以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去应对生活的挑战,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原因,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设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尤其是大学教育之前的学校教育,更多地强调“科学素质”的教育,表现在对高分数的追求上,但高分数并不能代表能力,高分数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分数背后的素质存在问题。因为分数检验了所有基础教育的成绩问题,所以忽略了学生基础教育素质的培养问题。学生理解不了体育的精神和体育意识,没有政治观念,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也被标准答案、唯一的答案彻底的束缚了。基于此团中央才在2002年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问题。为什么要拓展大学生的素质,不还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素质吗?
“国家的命运在教育,教育的命运在教师。”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他决定了国家的民族的命运和一个个个体的人生走向。教师坚守着三尺讲台,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认真工作,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真
实写照。我们就是一束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祖国前进的征程。
教师是光荣的,但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授学生知识和能力,这需要有灵活的方法和技巧。育人就是教授学生道德和做人,这需要的是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从1989年来学校工作至今,当过班主任,当过教务主任,现在当校长,我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一些认识和体会的。
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首先必须了解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办学方向。方向必须是清楚而坚定的。这为在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只有设置了这样的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教师所面对的是一大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的关系,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他们还都很小,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这个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强化,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我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们知识和技能更要教授给学生们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正确的状态,那么对于学生建立正确认识的影响可想而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加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首先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教师。
二、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
教师应有关注人类的国家的命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品质,应有为社会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受一些利益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危害集利益和社会利益。比如有的教师整日忙于从事“第二职业”而无睱顾及“第一职业”,不安心工作,工作中缺乏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应付现象,不认真备课,讲课粗糙,敷衍应付,不批改作业等等。把教书育人的责任当成儿戏。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教师集体的形象和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些比如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打骂惩罚学生,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等现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好个人的道德自律,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利益出发。使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自觉关心和维护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风范做学生们的表率。
三、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作为一位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一问三不知,那么学生们就会非常失望,以至于对老师失去了信心。所以教师在加强本专业的知识积累之外,还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优秀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激励自己,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善于换位思考。但是换位思考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稍不注意我们还是本能地回到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出发的老路上来。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换位思考,这不是在否定自我,这是在站在别人立场上去看事情,发现别人的想法,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有助于事情的解决。怎样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关
爱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换位思考。我们不只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生活,在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的理想和追求。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这样你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把青春和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