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3 00: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第一篇: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平昌县云台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全面实施,全新的教育模式呈现在我省教师面前, 我们正在迎接并享受着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通过一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感受个中滋味酸甜苦辣,五彩斑斓。对于新课程我算是有准备的了,提前一年的酝酿学习,参加国家、省、市县多级培训,通过网络培训和自我研修对课改认识基本到位。然而我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不是那么顺利,存在许多迷惘,故事频发,令人回味。

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和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两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前者是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恩格尔曼实验》、《普里斯特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和《鲁宾卡门实验》等系列实验认识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对于光合作用过程及应用用较小篇幅去陈述。后者分别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假设、解释和验证去说明孟德尔实验程序,籍此说明知识获取途径。而在我实际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合这两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近几年高考补充了光合作用和孟德尔遗传定律。我自认为对学生、对教学很负责任。结果呢?两个学期教学时数严重不足,补充的内容多,学生难以接受,自己累,学生苦。我不得不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彻头彻尾的反思。最后算明白了我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忠实践行者。

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我出现这种教学案例的原因,我认为还有很多老师与我一样是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改革是对教育理念、教材内容、教育模式、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更新。而大多数老师只是对新课程改革有局部的认同,没有全盘付诸实践,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

一、报告式的纯理论的培训未从根本上动摇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

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理念是新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下难以实施的。所以教学上凭经验吃老本的想象严重。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教材换了教法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新课改任他搞的花里胡哨,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还是那些,高考考的可能也是那些。文选理理选文的选修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通用技术和实践研究课程无论如何重要也不会高考,没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二、对学科教育维度的认识不够。

学科教学包括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探究方法和途径的掌握、学科情感的培育、学科教学与社会等方面。许多老师过度放大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几方面的培养。新课程正好加大了这几个方面的权重。尤其重视知识获取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实验研究、问题探究;重视学科热情、师生认同、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重视道德与责任;重视学科服务与社会①。

三、部分教师惰性强课改积极性不高。

绝大部分老师是旧教材的教学高手。应试教育下摸爬滚打几十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应考知识积淀等驾轻就熟。新课改面临知识储备的老化和不足、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滞后,势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补充能量,对于养尊处优的老师们自然不会有太高的热情。即便有也只是理念先行,行动滞后,或者走一步看一步消极应付。

当然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我主要针对以上几点提出一些浅见与同在课改中探索的行家里手商榷,以求共勉。

一、继续加大新课程改革培训力度。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而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使其难以应付,而新的专业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就与“新课程改革”的高要求形成矛盾,致使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下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所以新课程改革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各种培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要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进行针对性培训。要充分利用观摩学习培训和校本培训,避免培训形式化、过程化。

二、加强新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学科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主要的也是直接的执行者。所以要在区域教研指导下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新教材知识面相应扩大,要求教师知识储备增大,除加强自身学习外,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集体教研,能集思广益,达到群体互助的目的。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对新课程改革的案例研究。例如我校生物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②和“新课程理念下‘助-导-探究’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应用于生物实验课教学,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

三、快速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要尽快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光环中走出来,才不能扮演知识的先知先觉者和大彻大悟者,才能把自己从“教”的角色行为中摆脱出来还原其自然人,也才能把学生从“学”的有意识角色行为拯救出来,达到师生平等对话,合作研究的效果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从“匠师”转变成“技师”继而升华为“经师”。才能把教与学从有意识的角色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独立行为和无意识独立行为。教育的结果就变成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自觉自律行为。

四、加大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投入

新课程改革的投入随改革进程的深入呈逐步增加的态势。然而这些投入是针对区域教育整体投入,是对课程改革所需设备和设施等硬件的投入为主。教师探究性活动、课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校本投入较少,势必造成教师实施新课程既要花费大量精力,又要花费自资金自己搞课改。自然而然课改动力不大,积极性不高。

五、加强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与课改的脱节与滞后、社会上对于课改期望值的错位等原因,形成了偏重于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局面,导致了教师群体在课改中踯躅不前,压力接踵而至。所以以课程改革为背景的教师评价体系,要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侧重于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要求,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并为教师发展提供咨询帮助和发展机会。实行近期以“奖惩性评价”为辅、远期“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制度。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⑤。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促进教师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一个一个慢慢克服和解决。课改的前景无限美好,定会带来教育的空前繁荣。

参考文献:

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②夏军《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3):98。

③夏军《“助-导-探究”生物课堂模式的研究》[J] 《中国教育学研》2010(1):51。

④夏军《素质教育中人的行为性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4):65。

⑤张行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2003

第二篇:在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行为和手段,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总结3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谈几点体会,以期为生物课程改革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我校于2002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为了做好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我结合本校实情,把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生物教学工作中。因此,在工作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以往学生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参加中考,期末考试也是开卷考试,加上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学生根本不把这种所谓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兴时学一点,大部分时间则把生物课当休息课。面对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结合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好动,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故往往有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热情高涨,但中途则因缺乏毅力、最后失去兴趣而坚持不下去。对此,切忌盲目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即使有不良情绪,也应面带微笑,以防师生情绪对立。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而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大胆质疑、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案,教师应及时表扬;即使有的学生因知识或其它原因所致使探究失败了,教师仍应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特别是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收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生物科学的尚待攻破的难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调动其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点,力求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不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书本上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学生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到知识,怎样将旧知识合成新的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一章节时,我曾让每位同学自己回家用绿豆或黄豆发芽,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课本中的图比较,学会看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平时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豆子发芽有几种方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这样大家对种子结构印象就很深了。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更灵活地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矛盾,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克服“满堂灌”,做到“少讲、精讲”,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生物教学往往仅拘于课堂,应强化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只是简单的应付。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我布置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带到学校,再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探究实验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并要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学生还要通过实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说出来,并给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辩驳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结论,他的印象将更深刻,以后学习的激情更强烈。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

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将直接流向社会,即当地农村。这些新增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学到初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文化知识外,还增加一些回乡务农就业的实用技术。如花卉、观赏植物、果树、蔬菜等植物的栽培和养殖,让他们在离开学校时掌握一定实用技术,有较强的务农意识。应重视生物学知识及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使他们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如积极进行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关注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诸如当前旱涝灾害洪水灾害的生物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途径,人口、农业、资源、粮食问题等,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当地的实际问题如校园垃圾处理,思考如何变废物为宝?或是提出治理麦架河的建设方案等等。

五、改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促进新课程改革前进步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相应的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在学生知识日益增加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凭借教材走近学生,才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总之,新课改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生物学当作负担,认为生物课可有可无的思想也大有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大有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担任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使自己从课堂教学主体的位置上退下来,将这个广阔的天地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几点体会陈鹏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扎扎实实展开了课改工作。

一、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几年摸索和时间,我校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越来越少,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总之,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的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模式,正逐渐形成。

来源:考试大-公开选拨领导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我们大家是有目共睹,今天我们在此进行一年来的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一、理念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的修改,而是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它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它包涵了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过程与方法及实践体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改工作,需要组建相应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订和改革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1、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2、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3、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设计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家长进课堂活动。

4、制订了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细则,并在细则中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5、制订了学生评教办法。

6、制订了校本研训制度。

7、制订了教研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和奖励办法。

三、校本研训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引导,有了新的理念,课改就有了源动力,但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课改能否顺利开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性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那会使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狠抓校本研训重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我们主要从以下一些工作做起:

(一)教研推动

1、每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每学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训计划,研训活动都做到定时间(每周一次)、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员。校长、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每学期初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教研活动必须参加。在期末的最后一次教研活动中还要求每位教师作客观、实事求是的总结交流。

2、积极派出人员参加各级教研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大力支持县学科中心组人员参与各级培训和活动。

3、开展“请进来、走出来,学习取经和教学研讨”的联谊活动,我们的校长先后去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听课学习;听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

4、重视听课、评课、说课和课例分析工作。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除课改学习外都要安排公开课活动。公开课教师进行说课、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学校还购买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光盘,供教研活动进行课例分析研讨,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6、加强备课组建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每门学科分别设置了初

一、初

二、初三 三个备课组,强调统一进度,统一质量监控,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确定备课主讲人进行主讲,同时还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并确定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解读。

7、加强对教师的教案、批改等工作的督促检查,教研活动时主要由教研组长协助教研处进行这方面的检查,改变了以往的检查方法,重视了过程管理。

8、开展“青蓝结对”,制订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通过示范课、研讨课、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来练师技、强素质、促成长。

9、注重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教研组,每次假期都要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小制作、孝敬等实践调查研究方面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学知识、长才干、强能力。

(二)科研带动 在课改中我们把教育科研贯彻于课改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课题带动形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出现难点问题。学校开展了以“体验、激励、自主”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总课题,每个教研组结合学科开展支课题的研究,为学校创建体验、激励、自主的教育教学特色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四、评价引路

传统的对教师对学生“唯分数”的评价制度,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符合我们“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办学理念,因此改革评价体系,要使评价起到推进新课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作用,必须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1、教师的评价,注重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改变学期检查为过程检查,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学教育、科研、德育工作、师德、专业发展、教科研等多元评价,因此我校制订了《教师的评价细则和奖励办法》、《学生评教办法》。

2、学生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潜能、学习态度、愿望和能力、学习成绩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我们制订了学生的评价素质。

3、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手段,关注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意见》。

五、设备投入

我们认为新课改是现代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注重了体验,因此一支粉笔,一本书满足不了新课改的教学。教学环境,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我们重视教学设施的投入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

我校提出了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能制作课件,35岁以上的教师能运用课件,学校对教师进行了课件的运用与制作培训,一年来学校维修配备了2个多媒体教室,现共有多媒体教室13个,装备了电脑备课室,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方便。

通过课改,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上这些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精神风貌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从而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教师、学校得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但我们相信,我校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在今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会将这些问题和困惑加以克服、改进、提高。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0---2011学

中学部 2011年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扎扎实实展开了课改工作。

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时间,我校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的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的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越来越少,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做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教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学课堂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课程教学“主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情况化已得到了落实。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景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过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况的出现是前一情况的结果。

从设计情况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情境的使用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则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已摆脱了原来那种严肃,死板模式,一种活泼的,充满童趣的,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定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③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下载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尝试羽化生物教学的新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随着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是不断形象化的具体化的让学生理解生物内容,而有些生物体内的复杂生理变化仅靠教师的语言表......

    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高二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高二生物教学反思 长汀一中 俞忠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

    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谈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心得:一、在教学课堂上我感受到......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含5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体会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体会

    九年级化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因此,新一轮的课改就更明确更有力地体现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