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教师的读书(共5篇)

时间:2019-05-13 00: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看教师的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看教师的读书》。

第一篇:我看教师的读书

我看教师的读书

读书,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读者是交流的一方,作者是交流的另一方;读者在进行语言理解,作者则是在进行语言表达。“读书”对人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我非常认同朱永新先生说法,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文明社会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人类文明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对教师而言,书籍,是专业成长的“能源”,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炼。教师的健康生活除了意味着拥有健康的职业方式外,更意味着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和优雅的精神生活,不断开拓视野,永远不要说看破红尘。“书籍并非因人而存在,反倒是人因书籍而鲜活”——富兰克林

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每年不足5本,而美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25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中国距离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水平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福州晚报2010年4月6日)。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谢云 老师在《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说: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是“读写思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成为主动的阅读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按我的理解,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先学”,或者“边教边学”。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教师这个职业,其实就是教书。我特别喜欢一个说法: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但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教学生读书的人,居然是自己都不读书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就是今天教育的现实。于漪老师曾说她自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其实,那些优秀教师,那些被我们熟知的名师或“明师”,都始终处于不断的学习之中,正是因为学习,才让他们更加优秀,更加美好

成为勇敢的坚持者。坚持很难。但是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尤其是面对教育这门“慢的艺术”。一时间的美妙想法谁都会有,一时间的热血冲动谁都有过,但缺乏勇敢,就可能很难坚持。诚如古人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年代,要读书,首先要会选书,之所以要强调“读好书”,是因为许多书只有知识,而缺乏教人开悟的力量,还有些书是教人权谋的,这些都算不上好书。真正的好书应该培养人的觉悟能力和怀疑精神,最后让人回归纯净与简单,而不是使人变得复杂与世故。所以,对于一些所谓经典著作,诸如《三十六记》、《三国演义》、《水浒》,我是不完全赞成学生去读的。爱默生则把他选书籍的规则定为以下三条:

一、不读问世还不到一年的书;

二、不读没有名气的书;

三、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

条件是有些古怪,但由此也可看出,有选择的读书,是不少人的习惯。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说出了书籍和读者性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的男女读者,必然会有形形色色的阅读选择。我在前面提到,要多读自己喜欢的书、经得起阅读的书,是因为这些书里肯定有扣动着你的心扉、令你爱不释手的东西。一遍一遍地加以阅读,才能解开那点为什么打动你的原因,寻找出这本书的密码,作为读者,也就真正消化了这本书,汲取了这本书的营养。

一个教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积累美好的态度、习惯。在三尺讲台上站三年、五年容易,站八年、十年也行,但要站一辈子就需要相当的恒心和毅力了。教师要有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境界,要有一种“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的情怀,更要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

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当成为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当前,学校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矛盾:用过去的知识,教育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应对未来的世界。

就像网上说的:当时间和耐心都已变成奢侈品,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窦桂梅、程红兵、韩军、程翔、袁卫星、华晓隽。说实在话,做教师时间久了,便觉重复而繁杂,琐碎而难耐,如同千百遍走在熟悉的路上,不经意间就少了点激情,多来点冷漠;少了点勤勉,多了点倦怠。这个时候,太需要心灵精神的滋养了,给自己的职业生命注入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当下社会,人心混乱,怨气丛生,个人利益至上是极为突出的问题。如此种种,虽非这个时代所独有,但因为处于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所以更为复杂而难解,也正因此,教育的育人功能及教育者自我训育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强调和论证。有一本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的书被时常提及——帕克 帕尔尼《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书中,帕克·帕默尔给出了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方法,并激发教师重新点燃教育热情,完成一次从教书匠上升到教育家的精神之旅。同时,作者也让我们明白,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拥有无比的教学勇气,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坚守讲台的教学勇气。

向教师推荐优秀的中外书籍:朱永新的《我的阅读观》、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等。

尽管我无法从实证的角度提供诸如引用率之类的数据,但依然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对已然固化的教育体制日趋失望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观照内心,寻求自我挣脱,走向自我启蒙。不知是不是巧合,在近些年的教育媒体(包括教师博客)上,我经常看到类似的表述:“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能够做到的地方做起”„„这实际上是教师阅读、认识增量后“向内”的努力。

读书觉得没用的原因:

1、政策层面,现行的教育评价(教师评价)机制与教师是否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关系不大。

2、实践层面,所谓教学质量并不太依赖教师是否具有宽广、充足的阅读积累。3个人层面,对于不被“他者”鼓励的东西,缺乏内心的认同和追求的主动。每个时代的教育有其标志性的收获和丢失。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最大的收获是“速度”和“效率”,它们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这样的价值取向,各种喧嚣已经成为当今学校习以为常的背景音乐。

拘囿于此的话,阅读及对阅读的倡导者难免变得无力,甚至让人怀疑、厌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从这样逼仄的“环境”中超拔出来,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或是自己正在做的这个样子;认识到学生的多样性,具体的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所需要的知识非常复杂;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纠错、自我更新、自我成全的过程。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阅读之于人的成长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另一方面还需要关注,阅读是怎样缓慢的、曲径通幽的转化为一个人的“教育力”的。按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我们今天处于“后喻时代”,就是说我们的后辈,可能更容易习得某些知识,可能比我们知道的知识更多,因此我们既要向他们学习,更要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地去学习。

卢梭说:世界上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那就是关于人的学问。每个教师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如有的教师专长于学生的交流交往;有的善于教授知识;另外有些则专注于阅读和思考。不幸的是目前对于教师的评判标准竟然都一刀切了。“课堂艺术”成了第一甚至是唯一的要素。这样导致了教师阅读的边缘化。就像现在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作文选刊”了,效果是微乎其微。

博览有助于保持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敏锐的感觉。美国作家尼古拉斯 卡尔有句话说:阅读能使人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内心世界。

1、读经典 谈到经典,不得不说近几年的国学热,从幼学启蒙的三、百、千,到先秦诸子的言论。中外名著 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李氏山房藏书记》)这是说,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因为,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真正的经典是百读难厌的,时时去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要真正领悟经典,需要足够的积淀和阅历,方能与之形成交流和共鸣。喜欢读唐诗,那些古香古色、语短情长的珠玑诗句穿越千年滚滚的红尘,让人感到独如一汪清碧透明的泉水在润泽心肺。喜欢读宋词,长风浩荡,流云疏朗,骏马长嘶,宝剑流光,肆意挥洒天地间的风云,让人抚今追昔,思绪万千。而喜欢读文学经典,你就会聆听到先哲大师们的思想从纸墨丹青里流淌出来,穿越千年的时空,有一颗颗飞跃澎湃的心灵在与你对话,让你体味到的是神魂飞扬的陶醉。

体悟经典的瞬间方知晓,所谓神来之笔,无非是作者思想通神后,上帝借作者之笔传递神谕式的真理。读者若无足够的灵性与智慧,再虔诚的心也难以通透此境。

中外贯通,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社会、人生和教育,把我的心也引到了一个澄明的境界。心灵的原野阳光灿烂,同时有一种飞翔的冲动。单纯的感情崇拜转向相对成熟的理性审视。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曾积极倡导阅读哲学尤其是西哲,将读柏拉图与康德喻为“让自己的心灵由平地走向高原”,虽然“高原上空气较为稀薄,„„但是视野辽阔”,可以“望尽天涯路”,可以整体了解与评估人生全貌及价值层次。这话及其精辟,适用于教师读书。

《说文》中说:“典,五帝之书也。”《尔雅》里说得更加干脆:“典,经也。”“五帝之书”也好,“经”也罢,总之在古人眼里,“典”是有渊源的书、是不可轻易删改的书、是足以 成为其他书的依据的书。

读第一手文献,做第一流学问;读第二手文献,做第二流学问。《全唐诗》是第一手,《沧浪诗话》等算是第二手,到你们手里的教材,只怕已经是七手八手,你们若止步于此,做的学问也就只能算是九流以下的不入流学问了。

2、读时尚 所谓事事关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都应有所涉及。时寒冰、韩寒、白岩松、王小波、莫言、星云大师„„ 网络的发展,教育名家的博客、论坛。四大名著的倒写体。80后作家,韩寒因《三重门》和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名声大噪。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3、读专业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刘念、黄涌编写的《教师人文读本》,摩西的《读懂唐诗》,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程翔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蔡可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郑杰的《给校长的建议》、吴家莹的《跟蔡元培学当校长》。

周国平论教育》,肖川的《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和《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檀传宝的《公民教育引论》,王小庆编写的《如何培养好公民》,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等等。

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语文丢失了什么》、《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春天不是读书天》等文章,实在发人深省。我们在人文教育方面,是进步还是退步?在培养目标方面,是清醒还是糊涂?正如学者杨东平在序言里所说:“回首是为了前行,重温则使我们拾回信心和守持底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再次被他的高尚人格和敬业精神所感动。现在当我走进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它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她域外教育访问的“视界”。叙事中,不时有她所任校长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接应,有与国内教育教学的比较和思量。在具体情境的观察、体验中,作者对许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了深一层的感悟和思考。这是一部让人心有所系、心有所念的书,看似非学术性的品鉴,恰恰是缘于它的教育叙事特征。在作者敞开的教育叙事的空间,我们也得以进入其中,心有所系;在作者沉浸于移步换景的沉吟与沉思时,我们往往会似有摭拾,心有所念。

《朗读手册》几乎回答了所有与阅读有关的问题,它深入阐释了朗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讲述了朗读的方法、要点与注意事项,探讨了电视、网络与阅读的关系,同时还给出了大量文质俱佳的适合不同年龄孩子朗读的书目,让孩子和父母在共读中体会朗读的魅力与意义。该书就像一位语重心长的长者,以一种最坦陈、最舒服的方式,带你走进阅读的花园,并切实感受到阅读之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阅读的力量》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斯蒂芬·克拉生关于阅读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他提出,自由自主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不论阅读的内容是通俗小说、青少年浪漫文学、报纸,还是经典文学著作,阅读这个行为本身都会在提高语言能力中起到关键作用。他多年对各个国家教育情况一丝不苟的研究,为他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方式提供了大量翔实而有力的证据。他也提出了一些落实自由自主阅读的方法,同时还对漫画书,青少年浪漫文学,电视等这些大家认为不利于阅读效果的事物提出了新的见解。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快捷径,但阅读的方法与内容成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斯蒂芬·克拉生提出的自由自主阅读概念及方法,为教师铺开了更快走向专业阅读的路径。与其他相关书籍不同,这本书内容丰富却不艰涩,像一位长者与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促膝而谈,引领着后者一点点倡导阅读的味道,感悟阅读的力量。

依次为《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爱的教育》、《爱心与教育》、《给教师的建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优秀教师一定要常做的50件事》、《被老师感动的56个故事》、《做最好的老师》、《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班主任工作漫谈》、《看见》、《中国师德手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活着》、《教师的挑战》、《论语》、《民国先生》。)

《读书成就名师》 张贵勇 著 杰出教师是如何实现专业成长的?我们到底该向杰出教师学习什么?《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生动地展现了名师通过阅读获得专业成长的历程。

本书收录了吴非、于永正、王崧舟、吴正宪、窦桂梅、程红兵、闫学、华应龙、李镇西、周益民、张云鹰、钟志农12位名师的读书故事。从中既能窥见名师的成长经历和读书内容,也可以充分获知其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与阅读主张。

已故著名现代教育家、北大教育系主任高仁山在《郑译〈教育之科学的研究〉》 一书中指出,要“把教育当做一种科学的研究”。这一点,长期关注国内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层教育事业的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是极力赞同的,并秉持此理念,长期坚持探索国内基层教育的改革问题,所以才有了这部《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

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是几十位老师讲述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每个故事前,都会奉上吴非老师对故事的独到见解:有对故事本身的点评,有从故事中的有感而发,更有从故事中延伸出对当前教育的看法。故事虽然不是吴非老师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里的点滴真情和理念正是他所希望传达的。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

教师专注读书,乃是摆脱名缰利索、感受专业幸福的一剂良药,因为那些充满哲理、富有诗意、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书籍,给教师以睿智的眼光,深沉的思想,去发现生命的真谛,去参悟教育的意义,让教师从容行走于美好的教育世界。

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及读书,听古人之言,循古人之训,力求博览多读,应当始终没有错;论及教师,作为知识阶层,作为以引导和带领后人读书为己任的专业人士,读书理当视野更宽,内容更广,多多益善,庶无所限。然而,客观地说,我们还得承认“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宜盲目地“以有涯随无涯”。教师从事着以儿童为对象、以育人为旨归的复杂工作,若能博览群书以求教育之灵动自如,无疑很好。但恰恰因为这项工作内容复杂,头绪纷繁,让我们没有足够精力可以恣意攀登于书山,纵情遨游于学海。因此,教师读书当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精力受限时,必须读的书定要努力去读,且认真读好;精力允许时,将视野拓展开去,值得读的书要争取去读,且力求读懂。

白岩松在题为《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的文中,把自己的读书分为工作性阅读、职业性阅读和作为一个人的阅读。工作性阅读是指每次为作节目进行的阅读,职业性阅读是指为积淀自己的专业底蕴而进行的阅读,作为人的阅读,是指为丰富人生内涵而进行的阅读。

读教育视野拓宽之书。有观点认为: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愈是系统愈是娴熟,在该领域往往愈是难有突破,难有建树,原因是他在该领域形成了思维定势,被太多的框框所束缚;相反,大略了解,知之不深,倒有可能跳出专业束缚,有所突破,有所创见。我以为这对我们教师读书的启示在于:我们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教育之外看教育,亦即既要认真读好有关教育的专业书刊,又要“留意”自己误入定势和固执的歧途,沦为专业书籍的“囚徒”,努力把书读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创造性运用,在此同时将阅读视野由专业之内,延伸到专业之外,涉猎与专业“无关”的书籍、杂志、随笔、散文,诸如哲理小品、生活趣闻、宗教故事、情感美文等,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读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记忆的宝库中储存大量活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作品中蕴含着的深意与教育之道相通相关,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开全新的视窗。

读过叶开先生的《对抗语文》,他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书都没有什么价值”,“人不能成为书的奴隶,也不能让自己的脑子被别人当成跑马场”。纵观时下书市和读书现实,我很赞同叶开的观点:其一,当今之书,雷同与抄袭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过度“借鉴”、巧妙“组装”情况也不乏其人,不乏其文,不乏其书,因而需要擦亮眼睛、审视其价值何在;其二,当今之人,崇尚个性,观念不为传统所囿,思想不为权威所挟,行为不为常规所制,这种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应该在教师身上有所体现,在教师读书上面更有体现,面对书本须秉持充分尊重、辩证理解、批判吸收的态度,将自己的观点注入,与作者的思想交锋,从而努力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样才能真正收获自己的读书果实。

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亦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知识和见闻。有鉴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做到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候,在微博、微信、网页、浓缩的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地都可及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以至放弃读书。毕竟,碎片化的读书替代不了系统化的读书,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与此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扩大读书的范围,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而且要读专业以外的书;既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提倡越界而读,书读多了、读杂了,一个人的知识与见闻的视野自然开阔了。

读书得有自己的“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读书亦须有“灼见”。“灼见”,是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读书中,读者有主见固然重要,但若能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消化读书内容,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读书境界的提高,表现在“读书将以穷理”,“穷理”就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敢于怀疑。学者陈平原从小就背诵《明日歌》。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这首明代画家兼篆刻家文嘉的《今日歌》改写而成的《明日歌》,他至今都能做到开口道来。但对此歌“据说乃明代状元钱福(1461—1504)所撰”,他不免有点怀疑。怀疑这原本就是谐谑体的民间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为增强说服力与可信度,便靠上了一位名人。虽说,陈平原的怀疑亦只是一种说法,但有理有据的推论,对于帮助我们养成“在读书中质疑、在质疑中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无裨益。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我们在感叹生命、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之时,可以通过读书,欣赏已然不再的风景,前往不曾涉足的世界;可以通过读书,聆听大师们的教诲,拓宽自己的学识;可以通过读书,丰盈自己的内心,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境界。沉浸于书香世界,每位教师、每所学校便有望呈现出漫溢着幸福而安宁的教育图景。

高希均教授一句至理名言:“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也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

直到有了阅读的焦虑:几乎每天都会叹息——值得读、需要读的书真是太多太多了!永远都读不完。有点书,可以直接作用于工作;有的书,可以服务于心灵的安顿;而更多的书,则化为无形,只是成为个人阅读史上的一个标记——当然,这些一时“无用”的书,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突然翻身起坐,参与到你的人生当中。

一书在手,静心安神,上下五千年,十万八千里,历史与瞬间,永恒与断裂,渺小与伟大,弹指一挥间。莲花瓣瓣飘心香,书卷页页展忧愁。读书的人,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大气和潇洒,如三毛所写“但觉风过群山,花一飞满天,内心安宁明静却又饱满。”

当我们游走在书里的时候,所有的梦幻和理想,快乐和痛苦,期待与失望都飘满在纸上了。

读张爱玲痛切心扉的爱情,读着席慕容那浓郁的诗情,任时光老去,是何等从容与优雅。

把日子当成书来读,清风朗朗,水滴石穿。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读下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不在书中宣泄、消融。冰心一句响亮的“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睿智地告诉所有读书人:读书的结果,就是过滤杂质,收获快乐,然后快乐地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教师要树立“终身以书为友”的思想,将“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放松身心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进行广泛的接触,从而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书会带领我们看到世界的艳丽与浮华,也会带领我们触摸世界的不幸与悲伤。有时候,华丽的外表掩盖的恰恰是不幸的生质,直击这些本质,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厚重,更有质感。只有直面社会的不幸与苦痛,并不被这些苦痛所淹没,才能从不幸里爬出,并为这不幸的不再重演去自觉努力,成为明白自己价值和意义的人。

读书是打造自己精神家园的活动,也是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解放自己的路径。因为读书,我们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因为读书,我们走进那些崇高而智慧的灵魂;因为读书,我们发现历史真相和社会真相;更主要的是因为读书,我们化解了生命的苦痛,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的更为通透与明白。

第二篇:我看教师职业道德

我看教师职业道德

承德县上板城初中 刘秀兰

教师,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呼,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能替上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就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有过不同的解说。韩愈指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的观点。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古人有所谓“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即把教师与至高无上的天、地、皇帝和父母亲并列。荀子也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被称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也强调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在《敬赠师范生》一诗中还这样写:“诸君何所事?候补当教员。开创新世纪,大任在两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职业。他们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日益增长.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民族与国家的重任,受到社会尊重,对于教师本身,应该怎样办呢?首要的是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陶行知曾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我认为:教师孤职业道德修养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有时代精神

教师除了具备基本条件,符合教师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外,为使教师的工作更有开拓性,更适合时代的要求,还需确立时代精神。

首先是主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精神。发展经济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为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服务中去,从中体会自我价值。要走出高墙深院,主动接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使教学、科研工作与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开拓创新,讲求效率、参与竞争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时代,教师要能跟上发展步伐,敢于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变封闭型思维开放型思维,敢想敢干,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目标,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而,教师各项工作都必须体现出高效率,要惜时如金,追求时间的节俭。要有竞争意识,要敢于参与竞争,敢于打破铁饭碗。特殊是在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下,更要确立正确的求实观念、价值观念、义利观念等。

再次是重视信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每一个教师都非常重要,把握了信息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最新发展动态,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参考,减少盲目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对信息的收集,不仅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也要收集非相关信息,以求开拓视野和思路。要完成一项工作,总不会一帆风顺,会碰到阻力和挫折,问题在于你能否重整旗鼓。作为教师要具有百折不撕挠的毅力,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认准目标,努力完成既定任务。再其后次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当今的办学,必然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造。象我们白云学院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走白云的路,形成自己的模式,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干出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

最后是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社会,过去那种相互分离的形态已被相互联系的形态所代替。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孤立发展起来,各行各业已经联成一体,科学的发展也形成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各门学科纵横交错,新兴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任何一名才智出众的教师靠自己的力量都不可能穷尽当今的任何一门学科。为了弥补个人智能的不足,必须发挥群体优势,在平等的学术交流中,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从其他学科或其他教师身上吸取养料,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二、认真扮演好教师角色

角色就是与某一社会位置相关的行为模式。这是建立在人们对自己的期望之上的,而这些期望在另一方面又是来自别人的期望。教师扮演着许多角色,这些角色相互联系,相互重叠。不同类型的教师,包括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教师自然有很大的不同,联系到我们白云学院的具体实际,我院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一)教员。作为教师所表现出的最突出角色是教员,即一个发动、指导和评价学习的人,这是教师角色的核心。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员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含义。对学生要“授之有渔”,而不“送之以鱼”。重在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模范。技校生,特殊是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浪漫情怀,正处于思考的年华。他们来到白云,执着地追求理想,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透过师长的熏陶,培养高尚理想,造就优良人格。因此,我们白云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榜样,把行为式样展示给学生。社会性的学习是通过模拟来进行的,所以这种展示也就变得极为重要。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教师由于对他所讲授的学科和教学的积极热情而强烈地影响学生在这方面的态度。而当教师对地热异常讲授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

时,学生也很少或很不愿意地学习这门功课。

(三)朋友。白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离开家庭,身处他乡,由于不再能直接地依靠于父母,所以对于广大的新生而言,普遍存在一个“断奶”的过程,他们在如何适应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学习精神、学习方法,以及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大多已进入青年能够期,特殊是大专学生,经历了高中三年的拼搏,其生活和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又有了很大增强,所以,教师既要细致入微地指导,又要谨慎地采取有别中学的简单命令训斥的教育方法,更多地是像朋友间的帮助那样。应杜绝那种简单粗暴,高压政策。

(四)医生。教师作为医生的角色当然包括教师应在一切合适的机会均等下教会学生健康的知识,养成学习、生活习惯和纠正不良的习惯。然而,笔者这里更应强调的是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的作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白云学院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所招的学生程度不一,有不少学生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威胁了学生的成长。而心理障碍的产生除了个人与社会的一系列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在这方面的无知、忽略与失当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首先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教学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更要帮助他们培养出正确的思维能力,在对待社会、人生、专业等方面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好“灵魂工程师”。教师还应具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健康及诊治方面的知识,积极预防和诱导,使学生在一种健康优雅的校园生活情调中生活、学习,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的健康。

三、为人师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过,为政与施教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其身,如正人何?”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已,“为教师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可见,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果断不做。教师要求严于律己,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和作用;才能如丝丝春雨,滋润幼苗,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比如很简单的一件事,不准学生抽烟,一个叼着烟的老师去制止正在抽烟的学生抽烟,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你对学生讲一百条抽烟的害处,但你老师自己抽烟,学生心里不笑话你老师才怪。我们有些老师来到白云,信誓旦旦,要怎样怎样为学校出力出策,领了教学任务书,但一有半点不如意,学期中途就溜之大吉,这能算为人师表吗?

笔者以为,为人师表即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它不仅包括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调节原则和规范,而且还包括了自身思想、心理素质的内在塑造。人民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包括两层含意:一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要

能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一样,不怕火烧。第二层意思是为人正直坦率,以诚相待。在交往中老实公正,尊重他人,热爱学生,不欺上瞒下,不弄虚作假,不装腔作势,不见风驶舵。它也是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善,原指作为道德意识一个范畴,或者是以爱为中心的一种动机,在此所谈的“善”是指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道德自觉。教师作为公民,首先必须遵守一定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在此前提下,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的水平和遵守道德的自觉程度。就教师的道德责任而言,主要表现在:

(1)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爱,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和期望感。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通过这座桥,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有少数老师,无爱可言,有的只是那种野蛮的训斥。有教育家说过,爱产生爱,野蛮产生野蛮。

(2)诲人不倦。自古以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一直被视为教师的美德。其内涵至少包括:第一,教师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耐心和毅力。这种热情、耐心和毅力是出于职业角色的自觉熟悉和强烈责任感,是基于热爱学生的感情和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表现出来的教育态度和职业精神。第二,要主动关心,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实际上,诲人不倦既是一种教育态度,又是一种教育方法,要使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必须从关心了解学生入手。没有关心,就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没有对学生真实的了解,诲人不倦则失去真实的意义而成为教育的一厢情愿。第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性别差异、爱好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各得其所。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导规范教师行为的一把尺子,只有心中有着这一把尺子,教师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我看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看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改进行了这些年,新的理念有了,新的教材有了,但是成果如何?就我们学校而言,变化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改的实 施者,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教师的变化就没有学生的变化,没有教师的转型就没有学生的转型,没有教师的创造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一句话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好了,一切才会好。因此,当代教师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社会,关系着中国教育的品质和人才质量;对教师,则关系着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只有专业化, 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提高教师的地位和荣誉有很大的意义,它把教师与法官、律师、医生等一样视为是专业化的职业,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专业就意味着你懂而别人不懂,但现实是怎样的呢?只要认识字谁都可以当教师。拿着一本书照本宣科读一下就行了,甚至有的教师连读一遍都不读。这样的教师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吗?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主要表现为积极的专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我们离专业化太远了,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要发展。

教师的职业不仅应该是专业的还应是神圣的,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是孩子,不是小猫小狗。)也就是把孩子一生的前途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吗?病人还有选择医生的权利,但现在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吗?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不负责任的老师手中吗?我认为择校热、择班热、择师热这是正常的而且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一种评价教师的最好方式。一节课45分钟,上还是没上以及怎么上的,只有学生清楚。我们不要总是抱怨学生的基础差、素质差,况且这也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呀?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啊。尽管这很困难,需要我们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但我相信爱和责任能改变一切。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生存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再加上我们学校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多劳未必多得,这种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的状况,致使许多优秀教师丧失了进取心。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专业就失业。谁也阻挡不了改革的潮流,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我们都是立仓人,我们都是立仓中学的人,我们不要成为立仓中学可有可无的人,而要成为立仓中学举足轻重的人。不要再犹豫了,不要再消极了,不要再抱怨了。态度决定高度,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负责的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发展吧!

第四篇:看大家读书

看“大家”读书

三月份以来,我委开展了“书香农委,服务三农”读书学习活动,全委干部职工热情参与,读书、购书、荐书积极性很高,进门大厅里还开设了读书角,全委上下已开始透出了淡淡的书香。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谈读书”的一篇文章,看看“大家”是怎么读书的。

一、酷爱读书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载体,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事实上,读书和学习都是在和智者聊天,是用别人的智慧充实提高自己,读书不仅可以增强本领,还能长久地保持个人魅力,宋代“大家”苏东坡早有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因此,“大家”们无一不是酷爱读书之人。

二、只读好书书是读不尽的,尤其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就我国来说,每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目,可谓浩如烟海。朱光潜先生认为:真正能够称为“书”的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比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三、科学读书朱光潜先生提倡的读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找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

1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四、读以致用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读死书和死读书都是要不得的,要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和需要,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看一个人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不能做到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看了以上“大家”的读书心得,无不给我们深刻的教育。今人与“大家”们生活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我们的读书量和质却大打了折扣。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对全省2013年居民阅读调查显示,我省每人每天平均阅读19分钟,每年读书7.01本,低于全国平均7.25本的水平。同时存在深阅读的少了,浅阅读的多了的现象,表现在书籍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某些社会现象也说明,充足的物质生活非但没能给人心灵带来更好的慰藉,反而使心更累,因为我们更多地把精力投向了外在物质的追求。为了做到内外兼修,增强幸福感,个人觉得,在当下社会,必需把三样东西还回去,即还回读书人的心境、还回读书人的时间、还回读书人的本质。

一、还回读书人的心境应试教育、GDP考核、官本位思想,使教育、发展、做官偏离了它的本质,导至人们的认识和追求的偏差,结果产生了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官场不干事钻研潜规则,人们更难静下心来读书。即便是学者,浮躁的世风、学风之下,也不能安心埋头于读书做学问,难怪前不久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日本青年作家曾经公开说,不读书的中国人不值得害怕。实现中国梦,除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外,更少不得全民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民族不爱书、不读书、不思考,又谈何崛起,谈何复兴呢?从个人来说,读书可以提高素养更好地胜任工作,读书还可以静心养性。外在物质的东西追求的越多,内心越不得安宁,幸福来之于内心的感受。还回读书人的心境,开始阅读吧!

二、还回读书人的时间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与享受的同时,也挤占了读书人的时间。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加上百度、google一方面让知识唾手可得,另一方面也分散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使知识的获取浅层化,碎片化。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络,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真实生活毫无关系,与他的精神成长也无益处。iphone、ipad功能强大,通讯、上网、购物、玩游戏,看电影,既节约时间又浪费时间,电话声、讯息声不断还搅乱了心绪,虽看了不少资讯,但真正值得一读的传世佳作却没有读过。认清楚这些东西只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不能为其所累,更不能为其所控。此外,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执行,社会风气在好转,也给我们节省了好多应酬的时间。事实上,时间并没有远去,远去的是一个民族“敬书”的传统。请还回读书人的时间,别再为不读书找借口了。

三、还回读书人的本质作家周国平说,人生的道路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外部经历,它是有形的,可以简化为一张履历表,标示出了曾经的职业、地位、荣誉等等。内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它是无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理想的追求,这些都是履历表反映不了的。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当下。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所在,更应该遵从“心”的呼唤。我委机关集中了大量优秀的知识分子,一个个原本就是读书人,我们更应该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带动社会向更文明,更科学,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上有所作为。希望我们能够还回知识分子的本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与追求,从再读书开始吧,让我委的书香更浓。

(彩之棉)

第五篇:我看台湾问题

看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传统上我们对台湾的政策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我们喊了很多年,这个政策有他的积极之处,但当所取得的效果与我们的期望有太大的差距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呢?或者退一步会海阔天空,当我们抱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去对待台湾问题时,我们必须冷静的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台湾同胞的想法呢?台湾著名的作家李敖曾说过一句话:五十年政治见解的不同隔断了五千年相同的文明,当我们说起台湾问题时,我们总是在强调五千年相同的文明,是的,这的确是一段无法割舍关系,但我们什么时候想过前面一句话?也就是五十年政治见解的不同,前五千年,我们在一起,这是事实,但后五十年我们分开了,这也是事实,任何一个事实我们都不能抹煞,在这五十年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制度和所谓的国度里,所以,统一祖国,只能循序渐进,而不能求急。从民意调查看,真正顽固死硬的台独分子占的比例并不大,而大部分人是想保持现状,因为这五十年里,他们因一个在我们看来已经死亡的“中华民国”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他们有自己的伟大革命者孙中山,当然它也是我们共同的伟大人物,不管从法律上还是从历史现实来说,中华民国早就成为历史,但是在台湾的现实存在我们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因为这样做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如果我们以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或者明天“中华民国“真的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台湾共和国“。

台湾依托大陆才能生存和发展,尤其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这是,双方执政党都非常明白的事。有时,迫于美国压力,台湾会象征性的唱些反调。实际上与大陆早已经沟通好了。既然台湾有它自己的特殊情况,我们何不采取一些更为大胆的措施呢?当然这些是迫不得已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美利坚,而不是日暮西山的不列颠,我们与美国人实力的差距使我们没有与美国正面抗衡的资本,如果能争取到台湾人民的心,那将是代价的最小的一种统一方式,邦联制或者类似欧盟这样的政治体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我们统一台湾并不是为了国家的短期利益,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如果能使台湾在统一的路上越走越近,或者至少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那就将是我们的胜利。我们通常说政治是由经济来决定的,的确,当我们要是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时候,我想政治上的紧密那只是迟早的事情,欧盟目前正是朝这个方向走,如果我们保留“中华民国“的某种正统性来换取台湾的民心,并在经济上与台湾结成一个紧密的经济体,我想台湾人民会在所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来分辨到底是统一好还是分裂好。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台湾的一些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娱乐节目,有一次的嘉宾是李敖先生,当时李先生刚从大陆访问归来,另外几位配合李敖的嘉宾几乎问李敖相同的话:李先生,你走的时候我还真为你捏一把汗,还以为你回不来了呢。可见在一般台湾百姓的心目中,他们几乎是在把我们当敌人看待,或者至少没有当朋友和一家人,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太少,因为他们看见的或许还是几十年前的大陆,而我们这边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得到台湾媒体的正面报道,这就好像一个外国游客到上海后居然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看来好像中国城市里到处是警察,这些警察都是来镇压中国的人民的,我们或者会谴责这些人的无知,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拿来作为借口,因为这关系到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或者这些正是敌人希望看到的,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增进了解。而建立邦联制国家或者某种政治上的承认,来换取建立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增进经济上的交往,这是增进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从长远来讲是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美国忽视在外,虽然说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需要别国来插手,但在综合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美国面前,这些话只能用来获得一种国际正义而已,既然美国扶植台湾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说白点就是为了遏制中国这个潜在的对手,那么我们不但在语言上,更要在事实上向美国表明我们无意挑战美国的霸权,在目前的单极世界里,多与美国合作,少与美国对抗才是上上策,或者这会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讲,这是有利于我们的,因为就算我们与美国对抗,我们绝对占不到优势,反而合作或者会换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让步,当然,对于原则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国际事务中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

台湾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人民的内政,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业。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坚持走和平统一的道路,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前,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密切两岸人员物资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另外,我们大陆方面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制度的吸引力。最后,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实现人民解放军的机械化信息化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遏制台独势力震慑每日等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

下载我看教师的读书(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看教师的读书(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看李白(共5篇)

    我看李白 他,是仗剑远游的游侠,纵情山水,少了一分徐霞客目的性的羁绊,多了一分豪放与自由的畅怀;他,是怀才不遇的“逆子”,醉酒大命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他,是满腹才华的诗仙,永远相信......

    我看公开课(共五篇)

    我看“公开课” 邓鹰晋江季延初级中学电话:*** 《中国教育教学丛书》98年12月 摘要:公开教学是学校常用的教学管理和促进手段, 个中是非利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

    我和妈妈共读书

    我和妈妈共读书有感 读书,渐渐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我总是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只要有时间我肯定会看电视,玩电脑,为此我也和妈妈经常发生分歧。但是,自从我和妈妈一......

    我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学习体会)

    m 4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荣......

    我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我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面前,社会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飞快地提高。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以......

    书香教师材料.我要读书-

    我 要 读 书 2017.3 “我要读书”,看到这句话,头脑中会立刻闪现出高玉宝的那声疾呼——我要读书。其实,这也是我孩童时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呼喊。读书的愿望如此强烈,原因只有一......

    教师我读书我快乐演讲稿

    我读书我快乐演讲稿(一)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读书我快乐》。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捧起它,它是圣洁的;翻开它,它是万能的;阅读它,它是美妙的。......

    看读书讲座有感

    让书永远伴我们左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我校举办了首届“读书节”活动。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学生家长都参与了其中。活动包括颁奖典礼、读书讲座、个人藏书展、有奖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