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

时间:2019-05-13 00: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

第一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迎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也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融合”。同时,《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课程信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融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融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融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容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融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融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融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融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融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融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融合的有机融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综上所述,在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融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第二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_6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东莞市厚街镇开贤学校 吴宣

摘要: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促进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反观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地理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意义 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迎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也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同时,《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课程信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珠三角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的民办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

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

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当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林培英

4、《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王爽 2009年4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中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新形式。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学校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可

通过网络选择或下载与地理科学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旅游活动部分的教学,我们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异国风情、世界奇迹画面展示在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心中便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之情,仿佛已置身于祖国瑰丽的山川,徜徉于世界广袤的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利用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效率不高。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网络资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化远为近,突破距离制约;化静为动,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高度及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动态的演示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以便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巩固学习。

四、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广开知识渠道,培养学生

主动从互联网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现代教育网站中,有大量的政治、地理、历史等网络知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点击地理网站,从中获取自己所喜欢而又与地理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最新的地理新闻、地理新发现、地理新观点等热点问题,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大个人的信息储存量。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网站上收集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如,西部大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们应让学生经常从网络上调查了解西部开发进程,了解西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知识丰富而又复杂,在学生提取网络上的知识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能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层次的练习,放到学校的网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来检测自己当天的学习质量,通过网络让老师检查验收,过关后再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做,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自己问题较

大的地方,可把老师放在资源网上的教案或课件有选择地巩固复习。另外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从各地理网站的试题库,选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适合自己的题去做。这样,既可以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也避免了“吃不饱,消不掉”的弊端,又可以快速、准确的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教师的办公桌上减少了作业积压现象,也不用再为差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跟不上教学步伐而发愁。通过网络信息师生还可以及时了解地理的教学新动向,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地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多角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初中地理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多样化多方面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都要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优化,达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积极性;营造气氛;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艰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专门的地理知识,缺乏地理基础知识,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地理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较抽象,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其形声具备,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等特点而具有的突出优势解决地理事物宏观远距离难以感知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关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一直以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都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教师教着费劲而学生学着吃力。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flash动画演示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继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动画。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公转,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再演示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四季的更替画面。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复杂的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思考和集体讨论氛围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将信息技?g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地理探究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授《滔滔黄河》关于黄河的含沙量知识.教师提出问题: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流流入海洋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展示“地上河”的图片。配以黄河历史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片。教师顺理成章解释“地上河”形成原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也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德育教育的?B透

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在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给予了关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环境乃至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促进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环境污染等情景再现,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如在讲解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塌方、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时,我们可以利用画面展示来创设情境,再现灾害现象带来的危害,例如:回放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舟曲泥石流,鄱阳湖的干涸„„再现当时的灾情,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关联性及带来的危害,引起学生对情境、事件的感知,从而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从而意识到认识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讲解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时,将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新闻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从现实中感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如旅游卫视的广告:两秒钟我们就毁掉足球场大的一片树林。如果让学生结合广告联系生活中滥采滥伐、毁林开荒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得出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既有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空间观念强、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空间意识主要运用于学习经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山地的坡向分布等,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而对于7~9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下子接受如此大量的地理事物名称,并且了解它们的具体分布及相对位置实属不易,难免产生畏学、厌学的心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为平台,将标明七大洲四大洋的旋转的“地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鼠标任意旋转“地球”,从中找到任一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推进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斌,于波.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4)

[2]苗振.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信息化建设,2016,(02)

[3]虞安.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富县高级中学 李晓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初步摸索信息技术课与地理教学 模式,以方便地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一、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展示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特点、商业网点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

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以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上分小组汇报、讨论。它适用于探究任务比较大,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学,汇报时用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不要过大,应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师生共同拟出学习提纲,分小组选择专题。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专题的信息查找、资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派代表上台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网上查找收集图片、文字资料、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教材内容。通过个体读、看、听、说、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观点、视野在此碰撞,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对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它模式学习要求的情况时,一般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探索发现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还可能采用讨论型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以确保地理教学的不断升华。

下载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容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避免高科技下的“满堂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电教化教学嵌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新课......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5篇模版)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

    中学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中学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姓名:张晓琴 单位:铜梁二中 [摘要]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衡量教学有无效......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文档 [文件] dl0024.doc [科目] 地理 [标题]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出处] 地理教学199801 [作者] 李奕 [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 北京二中李奕 一、地理信......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 钦州市钦北区青塘第二中学 区善森 [摘要]: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摘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使现代教育教学发......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整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整合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网络全覆盖,互联网撒遍神州大地。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面对这种信息技术的大变革......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