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泰勒的探索
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泰勒的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泰勒在他那本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以他在“八年研究”中的实践为基础的百页小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中,阐明了那四个在编制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加以回答的、今已为众所熟诵的课程领域经典问题:
1.期望学生通过受教育而发生哪些变化,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应该选择、设计并提供给学生哪些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通过从事这些学习活动而发生预期的变化,即为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发生预期变化,应该提供些什么学习活动?
3.如何将这些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在一个连贯的教学计划(其各科目、各单元)中,才最有利于使学生通过按这个教学计划从事其各科目、各单元中的学习活动而发生预期的变化,即为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发生预期变化,应该如何组织这些学习活动?
4.学生在受教育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中哪些是预期的变化,哪些变化是非预期的,即教育目标得到实现的情况怎样?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对这些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的结果,即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及其组织,在促成学生发生预期变化、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上的有效性如何(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这是一个学习结果评价与课程教材评价的问题)
在探讨组织的问题时,泰勒谈到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问题:
多年来,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逻辑组织(logicalorganization)与心理组织(psychologicalorganization)之间的区别。当作出这种区别时,我们是想要指出,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学习者对这种关系的看法是不同的。毫无疑问,在许多情况下,一种逻辑组织──也就是对学科领域专家有意义的和重要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适的心理组织──也就是它可能对学习者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一种编制体系。但在另一方面,学科领域专家所看到的关系,与对学习者本身具有意义的发展之间,有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的确,在科目知识中,常常有这种情况: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以另一部分预备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那么,那部分预备性知识的学习应该在教材中先开展。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议。这种顺序上的安排,既是心理上的要求,往往也与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相一致。问题是,心理上对顺序安排的要求与学科逻辑之间,并不总是这样相一致的,有时会发生不一致的地方。如:
在学校课程中,使用的最常见的组织方法之一,是按年代顺序。例如,历史科目通常是在这个基础上组织的,以便使学生能看到各种事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尽管这一原则对其它学科(如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科等)是一种简便的组织框架,但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考察,看看这一原则是否确实提供了一种心理组织,使学习者对这种组织所涉及的要素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解。从这个观点来看,按年代顺序组织常常不能令人满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77-78页)
泰勒指出,在设计组织方式时,可行的组织方法相当多,但他发现,很少有人对各种不同的组织方法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因此,重要的是在编制任何特定的课程教材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方法,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对这些组织方法的有效性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方法在具体的课程教材编制实践中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78、162页)泰勒认为,不管采用何种组织方法,有三项主要的原则是有效的组织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原则(《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67-68、77、140页):
1.对于重要的课程内容,要在教材展开过程中在其各个部分反复地、一遍以一遍地涉及并强调这些内容,而不是只在一个部分中集中出现一次就算了事。
2.对于重要的课程内容,在教材展开过程的各个部分重复涉及时,要不断地增加其广度和深度,即把每一后继学习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在更高层次上对其作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而不是完全只在同一水平上一遍又一遍地重现。
3.教材的组织应该有利于学生觉察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以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看法、技能和态度逐渐统一起来;并使他能够把在若干领域里日复一日学到的内容,整合进他的行为中,当他遇到适当的情境或问题时,他就能联系到他在所有领域里所学到的东西并综合地利用它们。教材的组织不应该是各个领域相互隔离、甚至相互冲突。
泰勒在《课程编制的新尺度》(1966年)中提到,最近,他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组织的问题上,放在仔细推敲这个领域中更有效的基本原理上,同时埋头于一个新的评价研究项目。他说,“我希望以后有机会来汇报这方面的进展情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114页)但遗憾的是,关于泰勒在组织问题上的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我们尚未找到文字材料。
第二篇:说明文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的说明文,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下面一些形式。
(一)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说明顺序,能使读者由浅入深、由总貌到具体地了解中国石拱桥。
(二)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如《苏州园林》一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二自然段的四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则说明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细部的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三)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万紫千红的花》一开头就从说明花色产生的原因入手,再进一步说明花色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二两部分先谈本色,再谈变色,由果溯因。第三部分先统计花的颜色和种类,指出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最多,进而引出第四部分花色与昆虫的相互选择,也是由果溯因。
(四)由浅入深的顺序。《向沙漠进军》一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从抵御、进攻到利用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来进行说明。
(五)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气候的威力》一文首先提出南极气候的具大威力,然后指出南极气候有如此巨大威力的原因,最后指出南极“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抒情‘武器’!”提醒人们去战胜它,征服它。作者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层层递进的说明。《秃鹰之死》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逐层说明。
(六)由表及里的顺序。如《蜘蛛》这篇科学小品,作者围绕说明的中心,由蜘蛛的生活习性、形态说到蜘蛛吐丝结网的生理机制。这种由表及里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七)由此及彼的顺序。如《蜘蛛》一文,由蜘蛛本身进而说到蛛丝的实用价值,由常见的结网蜘蛛说到较少见的不结网的蜘蛛,这样由此及彼,突出了说明内容的全面性,也使读者意识到观察研究蜘蛛是为了使之服务于人类。
(八)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从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食物从何处来》由一粒种子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变成千斤的大鱼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说到一切生物都离不形式食物,这又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九)由概念到应用。如《统筹方法》一开头便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接着指出它实用范围的广泛性,然后重点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这种先概念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也属逻辑顺序。
(十)由特点到应用。先说事物的特点,再说根据这个特点,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篇说明文中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交错的。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时,按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在具体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时是按特点的大小的顺序,在说明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辉煌成就时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
逻辑顺序多种多样,究竟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为好,要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出发,要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第三篇:钢琴教材使用顺序
一、启蒙
《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
《孩子们的拜厄》/《拜尔钢琴基本教程》 《孩子们的哈农》/《哈农》
二、初级
1、练习曲
前期: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599(前40条选弹,与拜厄有重复。73条起有装饰音,年龄小的跳过不弹)
车尔尼《钢琴简易练习曲》139
(599第40首左右交叉使用,选与599不同的弹)车尔尼《160首八小节钢琴练习曲》821(包含了从初级程度到高级程度的练习,1集)莱蒙《钢琴练习曲》37 后期: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849
(按速度要求弹奏)
2、复调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
(599第40条左右使用)
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
(初级钢琴曲集与二部创意的过渡)
中国作品:王震亚的《沂蒙山小调》,陈静荠的《浏阳河》,黎英海的《盼红军》、《花鼓调》,陈铭志的《子弟兵与老百姓》
3、乐曲
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1-5册
威尔《世界儿童钢琴名曲集》
《钢琴小奏鸣曲大全》
(程度相当于599后部,849前部到299)
中国风格《儿童钢琴曲选》
(适合启蒙阶段程度的小曲)
少年儿童《钢琴四首联弹曲集》
钢琴基础教程1、2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
三、中级
1、练习曲
车尔尼《25首钢琴小手练习曲》748
(适宜达到中级程度,但手还小的学生)
车尔尼《160首八小节钢琴练习曲》821
(2集里适当选用)
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299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加以选择,不用按顺序每条弹)
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50首》740
(突破速度,一首可能需要一至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2、复调
1、巴赫《二部创意》
15首
(1、4、8、13条相对简单。练习曲299时使用)
巴赫《三部创意》
15首
(先练6、2、7、1、15条)
2、《法国组曲》
3、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共两集,每集24首)
3、乐曲
1、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多由3个乐章组成,先学技术上较容易的乐章,再学整个乐章)
2、肖邦的《圆舞曲集》
3、肖邦的《夜曲》
4、格里格《抒情钢琴小品》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曲集)
5、门德尔松《无词歌》
6、舒伯特的《即兴曲》
7、柴科夫斯基《四季》
前期可选学四月《松雪草》、五月《清静之夜》、三月《云雀之歌》 后期可选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
8、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中级阶段主要学习第一时期的奏鸣曲)
9、魏廷格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
10、人民音乐出版社编的《外国钢琴曲选》
(一)中贝多芬的《六首变奏曲》,博姆《喷泉》;
(二)中亨德尔的《快乐的铁匠》;
(三)中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
11、德彪西钢琴曲选中的《阿拉伯风格曲》二首及《月光》
四、高级
1、练习曲
莫什科夫斯基《钢琴技巧练习曲》作品72(15首)中级到高级的过渡
莫谢莱斯《钢琴练习曲24首》作品70
克列门蒂《钢琴练习曲选29首》
克列门蒂《钢琴练习曲选29首》
车尔尼《160首8小节钢琴练习曲》作品821的第三集(部分)第四集
肖邦《练习曲集》作品
10、作品25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两首之一《森林的呼啸》,之二《侏儒舞》,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3《叹息》等
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
拉哈马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曲》作品
33、作品39
德彪西《12首练习曲》
2、复调
巴赫《英国组曲》
巴赫《帕蒂塔》(又称德国组曲,古组曲)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3、乐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的后期作品。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475、K498等。
《波兰舞曲》第一首作品26之1;第8首作品71之1;第14首#g小调和第16首降G大调等。
《谐谑曲》第2首作品31,第3首作品39等。
李斯特作品《爱之梦》第3首,根据阿拉比耶夫的原作改编的《夜莺》,《威尼斯与那波里》第3首《塔兰泰拉》等,《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舒曼《童年情景》,《蝴蝶》。
德彪西《前奏曲》(选)
中国作品:黎英海《夕阳箫鼓》
权吉好《组曲----“长短”的组合》
谢耿《霓裳羽衣曲》 王建中《百鸟朝凤》
王立三《东山魁夷画意》 赵晓生《太极》等。
第四篇:投资选项目逻辑顺序
投资选项目步骤
一、看产业前景 ①行业:朝阳/夕阳行业 ②政府支持/限制 ③是否为国民经济增长点
④项目是否有技术革新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技术的无形折旧是高风险)
二、市场定位 ①客户群体定位 ②市场周期定位 ③产业价值链定位 a.龙头价值链在哪里 b.短缺价值链在哪里
c.核心价值链在哪里(即不可替代的环节/资源)④竞争优势定位
找到参照物,即竞争对手比照 a.比对手强在哪里
b.优势是否可被抄袭及复制
c.自己的一把手都别想搞垮它(企业文化+团队内部协作能力)
三、市场前景分析(次环节有一票否决权)①市场的总量估算 ②预测市场增幅 ③预测供求差额 ④锁定目标份额
投资选项目步骤
⑤性能价格比定位 ⑥客户群体定位 ⑦市场周期预测 ⑧竞争性分析
四、团队素质 a.团队是否有执行力
b.团队的管理层能否与投资机构互相理解 c.团队成员是否能够默契合作 d.是否具有稳定性结构
第五篇:一般来说所说的逻辑顺序包括
一般来说所说的逻辑顺序包括:
第一,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第二,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对策。
第三,综述材料主要问题→分述问题的表现形式→提出对策。
第四,综述材料主要问题→问题现状→展望未来形式→提出对策。如何通过“三句话”概括公务员申论考试资料
对于概括主要问题的字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考试时,回答这个问题要求非常简练。一般来讲,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
第一句话:用一句话概述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形为:
材料中的内容、问题,暴露/反映出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例如:阜阳奶粉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第二句话:简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简述该问题的表现形式等。基本形为:
原因
1、原因
2、原因3,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或者,该问题暴露出问题
1、问题
2、问题3等问题。
例如:它暴露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等问题。
第三句话:用一句话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为对策性的结论。
建立和完善对策,刻不容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支三招应对公务员申论考试议论文之布局
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不如记叙文那样多样化,这是由议论文的说理性或者说是严肃性决定的。一般记叙文所表现的内容轻松活泼,因而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也灵活多变;而议论文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因而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便相对凝重、严整。
议论文的内容包括:类(哪一类问题)、因(原因)、办(办法)、果(效果)四个部分。如何谋篇、布局来组合这些内容呢?
三类常用议论文结构
第一类:这是最普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提出论题:怎么了
分析论题:为什么
归结论题:怎么办
第二类:“总分总”式
总:总述问题
分:分项阐述,分项分极
总:重申论点
第三类:“起承转合”式。其优点:适应性强、广(度)深(度)兼顾、富于变化,同时又便于把握。
起:点题(破题,提出问题)
承:展开、拓宽
转:换角度,从反面论证
合:扣题,收束全文
专家谈公务员申论考试立意之三大技巧
1.立意正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进行正确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内容。立意,从本质上说,是作者对待所写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观点态度错了,文章的中心就不可能正确,思想内容也就不可能健康。表面看来,这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在申论考试中尤其值得强调,这关系到整篇文章的立论能否站稳脚根。这并不是说只能唱赞歌而不能尖锐批判,相反,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的意气还是要具备的。
2.论点准确、突出、有新意
第一,找好角度,使中心准确
准确,是指确立的文章主旨与命题的含义保持高度一致,不偏离文题的主要指向,论点才能准确。这就需要从多种立意当中选取一个角度最好、自己认识最清楚的、有材料可写的确立为论点进行写作,才能确保论点准确。
第二,确保论点突出
一是要论点单
一、集中。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能集中就一个论题,从一角度,进行论证,才能指向明确。
二是要重复。为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跑题、偏题现象,在行文中要不时照应一下论点。确保论点集中、突出的方法是:
(1)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2)第二段单独为一段,点明论点。第一段是要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紧接着下来第二段,要点明论点。
(3)文章的每个分论点都要扣住总论点,每段结尾回扣总论点。
(4)倒数第二段总结论点。
当然,这几处照应不要单调地重复论点,而应注意用灵活的语言进行表述。
第三,力求论点新颖
所谓新颖,是指确立的论点不落窠臼,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就需要摆脱思维定式,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文题进行多方求异思维。
论点的新颖性一定是建立在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求新颖,偏离材料的主要问题,结果弄巧成拙。
专家谈公务员申论考试五大“说理”方法
(一)因果析理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相反,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一定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评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前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后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
即: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
(二)比较说理
比较说理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分析来论证论点。具体方法有: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对照比较
类比
(三)论辩明理
论辩明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辩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写出批驳性的评论文章,当然要展开论辩。即使是写正面的立论性的评论也离不开论辩。论辩明理有两种方法:
辨正的方法
批驳的方法
辨正的方法是对片面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辨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
批驳,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批驳的方式不拘一格,主要有: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就本质进行论辩。
(四)条件析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使一个论点能够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所必需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中,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五)比喻析理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种说理方式可放置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
地方公考:地区特色,民生。
2.2007年元旦以来地方申论话题与题型分析
安全、环保、城市管理、社会救助、房产纠纷、文化、就业。
基本上还是三个题,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题型变化灵活,命题作文倾向。
3.热点问题分析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服务性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A.环保问题:
珠三角特大咸潮、沙漠化严重、新疆、内蒙古、湖南洞庭湖区等地鼠灾、太湖、云南滇池、安徽巢湖、长春等地的蓝藻,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谨防环境污染的区域转移陷阱,要使环境保护市场化、常态化,就应顺应市场规律去想想如何给“环保资本”一定的利润空间。
主要措施: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第三,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推进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相关费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第四,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重点,消除环境隐患,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B.“执行难”问题
执行难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成为法院工作乃至社会的一大顽疾。
这一问题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原因主要有:
现行法律中执行没有单独立法,被置于民事诉讼法中,不妥当也不利于执行程序的完善;
部分法院执行不力,消极执行;
被执行人本身没有可执行的财产,不能执行或者执行人恶意拒执;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执行;
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和个人不积极协助执行,甚至设置障碍、妨害执行;
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
个人道德品质缺失,法制观念淡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企业和个人市场风险承受力较弱
破解“执行难”,关键在于加强执行立法,健全执行机制,加强执行人员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消除“法律白条”,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针对此工作:一是深入进行思想发动。二是要搞好督促检查。三是抓好制度建设。抓紧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围绕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和重点问题,逐一列出需要立、改、废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执法规范体系。
解决“执行难”问题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体制,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司民事、行政案件执行工作的机构。二是加强执行监督,对在当地难以执行的案件采取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等方法,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三是继续推进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暨国家执行威慑机制建设,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判决。四是规范执行行为,明确暂缓执行、中止执行、终结执行的标准和条件,慎用强制执行措施,积极推进强制执行立法进程。五是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的专项活动,努力实现执行工作良性循环。
例如昆明市具体采取10项措施:
成立昆明市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协调小组,对法院重大、疑难执行案件和重大执行事项进行协调领导;
以政府拨付和社会募集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昆明市特困群体案件执行救助基金,对失去执行条件、生活或健康急需救助的特困人员进行救助;
由市委专门研究适当增加事业编制,用于昆明中院在内部作相应调整,切实缓解人员力量不足与工作任务繁重的突出矛盾;
适当增加执行工作补助经费;
为执行一线增加执行专用车辆;
有义务协助的各部门,要在自觉履行协助法院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社会协助执行机制和执行威慑机制,竭力支持法院搞好执行工作;
法院要根据执行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和改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执行制度,创新执行工作方法;
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形成人民法院依法执行、有关部门协助执行、社会群众监督执行、当事人守法执行的良好氛围;
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
将清理出来的案件集中分类,对有执行条件的案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执行。对确有阻力和难度的案件,由协调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坚决破解执行难。
C.人口问题
人口安全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包括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流动问题,包括流动人口、迁移人口问题。还有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如名人、明星、私企老板以及少数领导干部超生现象。人口安全是国家最基本的安全。
现阶段的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包括: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地进行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根据功能区域的划分有计划地迁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最为直接。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出了挑战。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再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上海社保基金案尤其引人担忧。最后,人口老龄化必然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胡锦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未来五年中,要“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方面确定了具体的目标。
上海老年人群的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且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日常需照顾、护理的老人多;老人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纯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上海有政府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等模式,但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二是养老机构结构不平衡。三是居家养老质量无保障。
解决方案:
一是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
二是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
四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执法力度。
五是适当考虑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D.机关浪费、政府采购问题
机关浪费包括豪华场馆建设、日常水电车等消费、接待浪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有效监督问题。破解措施:加强教育、加强公证、制定标准严格执行、加强透明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制度与惩治力度等。
对于政府采购问题中的监督问题:
(1)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2)政府采购预算要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从而可以约束政府采购行为。
(3)增强透明度,公开政府采购信息。
(4)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考核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情况。
(5)健全法制,强化制约。
(6)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震慑力。
(7)加快政府采购网络化建设。
E.公共服务缺失
最难忍受的排大队:候诊、银行、超市。由打工妹挑头的“职业排队人”的出现凸显金融、交通、商业等领域“店大欺客”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更折射出公共服务领域的“瓶颈现象”,即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主导、投入、监督严重乏力。公共服务理念和应对措施上的滞后,同时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对公共领域服务质量监督上的缺失。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公共服务状况,维护公平市场。
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涉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程序、态度、方式和方法等。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公共财政转型要向五个“公共”方面转。一是转向公共安全;二是转向公共卫生,这点在危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三是转向公共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是转向公共的救济体制;五是转向公共便利,公众作为社会人,必须享有的公共便利包括交通、电力、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财政应该集中力量在这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真正实现法治政府。首先是加快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再次是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把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为此,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样手段提供公共服务。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推进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附:2007年元旦以来部分地方考题热点:
2007年9月23日重庆市下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围绕“政府机关能源节约与浪费”这一话题进行。材料列举了当前政府机关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如无节制地使用空调、电脑长期不关机、开会要到五星级宾馆、出入坐豪华小轿车等等。第一个问题是根据材料,说明公务员浪费行为导致的后果符合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规律,要求考生用400字说明自己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个问题是:国务院与中央某直属机关联合发出通知,并经过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各行政机构进行节约型的机关建设。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你将拟定哪些措施来贯彻执行这个指令。要求1000字以内。
2007年06月17日北京在职人员公考申论试题材料是联系物权法,分析北京城市管理部门治理无证摊贩的问题。这次考试题型没有大的变化,考试题材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答题要求分为四题。第一题为概括材料内容,要求写250字左右。第二题提出,一个高档小区和邻近的老社区居民对于治理摊贩问题有不同想法,请答题者提出200字左右的治理措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题是针对过去治理无证摊贩过程中不妥的做法进行分析,要求写300字左右。第四题要求写一篇“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的议论文,800字到1200字。
2007年06月16日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话题是六合彩在农村地区盛行该如何解决的问题。需要作答的题目数量增加,从两道变成三道。第一部分给出六合彩在农村盛行的原因,包括文化生活困乏、文化设施少、农民投资途径不足等,要求考生根据原因写出对策。第二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这两部分都要求在
200字以内。第三部分要求考生以800字的篇幅论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2007年5月江苏省考试的选材是社会救助,涉及农村农民、城市居民、受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退役运动员、贫困大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多个社会群体。总共有四道题目: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的内容,以秘书的名义整理一份供与会者讨论参考的会议材料。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篇幅不少于400字。(25分)第二题:根据给定材料的信息,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置职业乞丐这一社会群体?要求:条理清晰,做法得当,篇幅不少于100字。(10分)第三题:假如你是“两会”会议的参加者,你将提出哪些完善社会救助的措施?要求:内容不少于5个方面,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篇幅不少于200字。(15分)第四题: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此篇演讲稿不需署名,凡署名者成绩无效)要求:观点明晰,说理明白,情感丰富,有鼓动性,篇幅不少于1000字。(50分)
2007年5月20日河南申论考试第一题、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写出材料中反映的洋垃圾买卖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题、就目前国内洋垃圾泛滥问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第三题、以《洋垃圾控制与治理中的国家作用》为题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
2007年5月19日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将房地产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纠纷作为申论部分的考点。
2007年4月22日重庆市上半年公务员申论考题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可以说考察的话题是很多考生都了解过的热点话题,但考察的题目却很出乎大家的意料,题目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给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而是问“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在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关注”。
2007年4月21日山东省选调生考试申论材料的主题是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说命题很有时代性,紧追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对这一主题给出了很多相关材料,并让考生回答三个问题,分别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个向教育厅领导发出的邀请函以及以省政府人员的身份写一篇讲演稿。
2007年1月,上海:公务员道德。共有4道大题19个阅读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精神和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其中阅读材料上提供了有关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与传统私德的话题。要求应试者针对给出的材料,分析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与传统私德之间的关系。
2007年1月,江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共有7组材料,包括水土污染及用水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共有五题,最后一题:以“家园”为主题写文章。
2007年1月,浙江:以电视台文化访谈节目的形式,邀请了三位文化界人士(场景和人物均为模拟),畅谈近些年全国包括浙江省掀起的“文化热”,包括浙江省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新兴文化产业成为社会发展新动力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热点。这些材料,以A4纸的面积,大约有8页,文字容量接近万字。第一题是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题是以县级公务员的角度,列一个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拟出文化事业发展的总目标。第三题则是根据材料进行自由论述。
3.对策
第一,以不变应万变,练好基本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关注国是)
第二,了解申论考试,充分准备,沉着应战。(熟悉题型,明确答题原则,认真审题)对于申论考试对策部分,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材料,从中选择几个部分作为答案的突破口,是能够把握答案精髓的,分别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附:
一、常备语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2008年申论热点问题精粹
一:科学发展观
二:构建和谐社会
三:“三农”问题
四:社会保障制度
五:资源、能源与节约问题
六:医疗卫生问题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医患矛盾
3、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七:诚实守信问题
1、政府诚信问题
2、商业诚信
八:社会公平(收入差距扩大)
九:自主创新
十:文化建设
应试技巧
应对申论考试,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只有平时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所以,平时更要注意对生活的积累,重视对知识的积累,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那是不是说,应对申论考试就完全没有规律和技巧可言呢?其实不然,以下我们总结了申论应试的7点实战技巧,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真审题
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日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能否准确把握住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才会有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哭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二、紧扣材料答题
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z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有的要求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三、注意限制要求
申论考试中对字数是有限制性要求的。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 20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40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一般不高于或不低于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另外,答题应该简洁,做到要言不烦,切中要点。
这种要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文字水平的综合性测评。应试者不要因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足够重视而影响考试成绩。
四、提出方案要符合角色定位
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
乃至语气表达自然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
五、对策要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构思可操作性对策,应该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属”,即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与必备条件。在构想对策时,切忌脱离实际地坐而论道。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要对所提出的对策进行科学论证,如果提出了多项对策,则要把论证的重点放在关键的、自己最熟悉的对策上,切不可将各项对策拆分为若干个“半斤八两”,搞“一碗水端平”。
六、注意申论考试中的“四忌”
“四忌”即忌“偏”、忌“离”、忌“散”、忌“虚”。忌“偏”,即忌思想偏激,心态不公正。这一忌根源在于生活中对事物和问题长期韵习惯性思维翻判断,以至于答题时表达过激的观点和方案,或所站立场不公、不正,只代表问题的一方说话,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忌“离”,即假设前提,脱离材料答题或者答题时前后与主题相互脱离。这种情况在考生对第一题(概述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和第二题(提出解决方案)作答时尤为常见,特别是在提出方案时,常有考生提出“如果有什么情况发生,就怎么办”、“如若这样不行,就那样处之”的措施,脱离材料中所蕴藏的既定主题的要求,假设种种前提,看似考虑周全,实则未得要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离开题目给定的身份答题。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其次,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具体专业或某一岗位的独立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长期实践的工作或专长,以实击虚。导致咱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忌“散”,即考生作答主题不明,内容繁杂,层次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系统性不强。部分考生不能有效立足于整体思维,谋篇布局,分析材料时分不清主次、轻重、缓急;或者概述问题不集中,陷入零散的材料中,有一个算一个,蜻蜒点水,面面俱到,抓不住要害;或者陈列方案时,没有系统,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或者论证方案时,取小舍大,含本逐末。整个作答前后杂乱,不能抓住既定主题,一以贯之。忌“虚”,即对主要问题的判断不实不透,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找不出其症结之所在。对问题的概述模糊不清;设计方案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论证方案用词华丽,冗杂不实,整个作答游离于主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