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
《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课后作业
中学美术对于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及保护美很重要。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我的理解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记录下来,绘画、雕塑、摄影、剪纸无一不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是要试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美,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或者说同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美,进而保护美不被破坏。
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才会热爱生活;只有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发现美,才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才会为了守护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拼搏。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美术课上成思品课,用我们一幅幅作品去讲课,而不是用我们的语言,真正的美是无法也不必用语言去表达的。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无法举出比课程更加精彩的案例,这里只是说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传统评价只看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到的考试成绩,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所谓“差生”和失败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他人,严重的甚至伤害了亲子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
1、评价理念: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素质
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评价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找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评价标准:关注整体发展的多维标准
承认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
3、评价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
先对被评价对象现有发展水平作诊断性评价,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多维评价,包括学习方法、态度等,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活动、作品、笔记、设计等第一手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好形成性评价,最终再此基础上对被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发展做一个终结性的评价。
4、评价方法:多样性,尤其强调质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量化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5、评价主体:走向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在评价中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尤其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过程的主动参与,关注被评价者的地位和感受。
如何做好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2、教师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与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事实为基础,进行价值判断,找出原因和症结之所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评价活动的开展完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奖惩的评价。
素质教育下学生评价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都应该得到各有特色的发展。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的,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获得持续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
1)评价要注意学生原有的基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要注意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3)评价也是一种导向,为学生的发展确立目标。4)学生任何的发展、进步都需要爱的鼓励。
第三篇:学员陈军《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学习心得
《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学习心得
学员:陈军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我认为在促进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素质发展非常重要,《美术新课程的学生观》的课堂教学特点,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美术新课程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美术新课程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中,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
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在游戏学习“造型、表现”,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学生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教师思想转变,教学思路要灵活,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
第四篇: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评价观
一、原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观念上,评价就是一种检测,通过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重在对知识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2、在评价内容上,侧重于统一编写的偏、难、繁、旧的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检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评价的形式上,以卷面考试为主,以一卷定成绩为主,忽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的教育功能;
4、在评价的主客体上,强调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的巨大作用。这种评价带来的弊端便是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潜能开发。
二、新课程的评价观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评价是学生自身成长与社会认可的界面,特别是终结性的甄别评价是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接口。新课程学生评价观是
1、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
2、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
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求书本知识,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融通,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意志和情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4、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考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
5、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彻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不仅要关注期末,更要关注平时,仅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
6、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
六维度评价高中生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各个维度之下又包含数项具体评价指标项目。如道德品质维度中包含了是非观、荣辱观、集体观、诚信度四项评价指标。公民素养分热爱祖国、社会责任、遵纪守法、文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学习效果。交流与合作包括表达能力、倾听习惯、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包括生活方式、体能、情绪与意志。审美与表现包括感受美与表达美两方面。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九条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篇:美术新课程反思
美术新课程反思
阴底中学:翟永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学美术教育又区别于小学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以想象为主,技法为辅。而中学美术教学则突出技法,重视画面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迅速掌握这些繁琐的美术技法,快速运用到学生平时的美术作品中去呢?在初二的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水彩画早已打破了西洋画史上固有的插图草稿,附属性表现的观念。以当代世界水彩画的实例,作品的内容已趋向于自由自在的多样性,或含启发性、发展性。对于一些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初二学生来说,类似于印象画派水色交融的作品或许更容易接受。因此,我与印象画派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迅速的掌握了对色彩的把握程度。
整个水彩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下的活动过程。在这个统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所以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过程。在“借”这一过程中,我做以下看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美术课内容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美术课的教学应从兴趣出发,但这一切有必须在确保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完成。如初二上学期的美术课以水彩画为主,而且讲的都比较专业。一般都会认为学生会很热衷于美术,但现今中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不但不喜欢,还有厌学情绪,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时,回答说:太难、太苦、太闷。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里,除了书上的范画外,我布置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印象派大师的巨作,我也准备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直接的视觉效果中得到较深的感触。看到平常身边根本没在意的事物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同学们的作画激情被调动了起来。紧接着告诉同学们我们可以用水彩来表现这些事物,而不是像大师们那样用油画表现。二. 给学生方法,掌握绘画技能。
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是对标新立异的追求。“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文化知识如此,学技能知识尤其重要了。那么如何让我们学了几年的专业知识,通过短短的几堂课就要教会学生,并不使他们觉得厌烦呢?
水彩画重要的是色彩感觉,这种感觉有的是天生的,但有的也能培养出来。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给予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在色彩感觉的培养过程中,我“借用”了印象画派。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因此印象画派的引入,能是同学们更快的掌握水彩画中的色彩感觉,天是蓝的,但在光的作用下它呈现出比蓝色更绚丽的色彩。那一节课,我借用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这幅作品虽不是莫奈最典型的作品,但它对“印象派”这个名称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关系。莫奈的这一作品画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 的风景,描写海港日出时的景像。它的画法虽然是近乎速写式的。但由于画家抓住了大 自然在阳光下的真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表现了画家对 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的印象。学生通过看、议、临,快速的掌握了对海,对天等的色彩感觉。水天一色,水色交融,保有了水彩画的透明性,及水与色彩的优良关系。
在这过程中,学生也知道了用透明水彩着色,通常空出明亮和高调区,由浅色至深色的一层层地涂。可是,绘画完成后,有时想改变明亮区的位置,有时想让明亮区的色调有些细微的变化。为了产生色晕,可以将画面全部润一遍水再着色。个别情况下,可以打破常规这样的水彩画技巧。
三.留给学生探索余地,让学生学有创见。
教师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也不能只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久单一的技能训练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单一的造型教学,相同的绘画形式,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好奇心和耐性。学生的头脑中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还是“不像”。学生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通过几次的技能练习之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题目:自己找一张喜欢的风景图片,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印象画派的特点,把图片上的内容表现出来。但重要的是得表现自己的想法,丰富对作业的创作意念,完善创作的构思及思维。一个星期后,学生的作品交上来了。我惊奇的发现,其中虽然技法稚嫩。但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每一幅画都很有个性。有借用莫奈的《睡莲》的,也有借用莫奈的《草垛》的。或者表现一下秋日的美景,也有描绘水乡那朦胧感觉的。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这也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中“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这一概念。借用名画于课堂中,不仅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美术技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真是一举两得!